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2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_第1页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2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_第2页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2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_第3页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2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_第4页
山东大学《政治经济学》讲义02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形式生产和再生产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形式下进行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经历了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两种经济形式。本章分析商品经济的性质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商品的性质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商品价值形式及其演进,揭示货币的起源、本质和职能;阐述价值规律的含义和作用等;这些分析为对商品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的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一节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一、自然经济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两种经济形式。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自然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进行生产的直接目

2、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无论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直接服从于生产者自身的消费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交换的需要,也不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在自然经济中,几乎全部生产都是在生产单位内部进行的,每个生产者都是利用自已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其他生产条件生产出满足自身需要的几乎全部产品。在自然经济中,生产者之间是分散的,生产规模狭小,互相封闭,很少发生经济联系。这样,先进技术的扩散就很慢,极大地限制了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因此,导致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且发展缓慢。所以,马克思说:“由于一般自然经济的性质,所以,这种形式完全适合于为静止的社会状态提供基础。” HYPERLINK /G2

3、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18 o 原始社会的经济基本上是自然经济,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自然经济都占统治地位。自然经济是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和社会分工极不发达相适应的,但它也反过来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只是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自然经济才趋于瓦解,最终为商品经济所取代。 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是一种生产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社会经济关系商品化的经济形式。在商品经济中,生产者进行生产的

4、直接目的是为了满足交换的需要,亦即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取决于市场的需要,生产由市场调节。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而商品经济也反过来不断推动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的发展,因而也推动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广泛而密切的经济联系,商品生产者同其他商品生产者的经济联系是其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经济联系的基本途径,商品生产者正是通过,也只有通过在市场上进行商品交换而经常地、广泛地、密切地发生经济联系。 资本主义社会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经济,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私有制

5、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条件,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仍然是商品经济,但这是一种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商品经济。在当今世界,商品经济乃是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但在少数不发达国家或地区,自然经济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商品经济不是从来就有的。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必须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存在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的一般基础。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生产者生产的是不同的产品,只有通过交换,他们才能取得各自所需要的由别人生产出来的产品,这样生产者之间才有把产品当作商品互相交换的必要;如果不存在社会分工,生产者生产的是相同的产品,他们之间就没有互相

6、交换产品的必要。第二,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仅仅存在社会分工,产品并不一定要当作商品互相交换,如果产品不是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那么产品也不会被当作商品来交换。正是因为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产品才不会被商品所有者无偿地让渡出去,任何人要得到他人的产品,都必须以等量价值的产品去交换,也就是说产品被当作商品。总之,在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的条件下,任何人都只有以他的产品去交换别人的产品,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取得别人的产品,商品交换是产品所有者实现其产品所有权的基本途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着产品分配关系,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的私人所有。

7、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这两个基本条件是缺一不可的,仅仅存在社会分工,产品归属于同一所有者,产品不会被当作商品来交换;产品虽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但若不存在社会分工,也不会存在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直至取代自然经济而成为社会居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的。 从自然经济发展到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从萌芽发展到简单的商品经济,再发展到发达的商品经济,是由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所决定的,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经阶段。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不仅是生产由分散的孤立的个体小生产转变为社会化大生产的重要基础,而且是生产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重要推动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由社

8、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但它反过来又不断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节 商 品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 什么是商品呢?商品首先应该是一种物品,它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包括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属性等等)所决定的。不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自然属性,因而具有不同的使用价值。例如粮食可以满足人们充饥的需要,衣料可以满足人们蔽体御寒的需要,自行车可以满足人们行走便捷省力的需要。一种物品往往具有多种多样的自然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因此其使用价值是

9、多方面的。同一物品多方面的自然属性,多方面的使用价值,往往是随着人们的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被发现和加以利用的。人们的生产实践经验越丰富,科学技术越发达,一种物品越能被发现有更多的用途,具有更多的使用价值。例如石油,过去人们只知道可以用它作燃料,随着生产实践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已能从石油中提炼出多种化工产品,用途越来越广泛。 物品要成为商品,它还必须是可以用来交换的,能交换到别的物品,也就是必须具有交换价值。交换价值就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数量上的关系或比例。例如1把斧子换20斤大米,20斤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 可是相交换的商品,斧子和大米,是两种不同的物品,那么

10、它们为什么能够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呢?既然它们能够互相交换,就表明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那么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什么呢?有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这种共同的东西是商品的效用,即商品的使用价值。他们认为,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由使用价值所决定的,商品的效用越大,其交换价值就越大,效用越小,交换价值就越小。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是不同的,不同质的东西在量上是无法进行比较的。例如粮食和衣服各有不同的使用价值,粮食可以充饥,衣服可以蔽体御寒,我们不能说粮食的效用比衣服大,也不能说衣服的效用比粮食大。因此,不同的商品能够互相交换,其所具有的共同的东西不是使用价值。马克思说,“

11、这种共同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19 o 实际上,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互相交换,恰恰在于抽去了它们不同的使用价值,只要比例适当,不管使用价值有多大的差别,不同的商品都可以互相交换。那么这种共同的东西不是使用价值,又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撇开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就只剩下一种属性,即它们都是劳动产品,在它们的生产上都耗费了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已不是某种

12、具体形式的劳动,而是指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一切商品都凝结着这种人类劳动。这种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因此,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够互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耗费了人类劳动,都包含着价值这个共同的东西。它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数量比例进行交换是因为它们包含着同质的但不同数量的人类劳动,是因为它们包含着大小不等的价值,商品价值的大小决定着商品之间交换的量的比例。这就是说,价值是商品的内在属性,是交换价值的内容和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因此,商品的二因素,从表面上来看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在本质上则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13、。商品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进行的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因此,价值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其劳动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特有的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一切商品部包含着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就没有人需要它,因而不可能有价值,即使在这种物品的生产上耗费了大量劳动,这些劳动也是白费,不能形成价值。因此,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能成为商品。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其中没有凝结人类劳动,因而没有价值,当然也就不是商品,例如,空气、天然水、阳光、处女地等。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也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其中耗

14、费的劳动也不形成价值,因而也不是商品。例如,农民自己生产的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粮食等。有些物品有使用价值,而且也是交与别人使用的,但并不是通过交换,而是无偿提供的,耗费在其中的劳动也不形成价值,它们也不是商品,例如,在封建社会,农民向封建主缴纳的实物地租粮食,等等。总之,只有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东西,才是商品。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统一的,又是相互矛盾的。矛盾的一面表现在,对商品的生产者来说,其生产商品是为了交换,对他有意义的只是商品的价值,对商品的购买者来说,他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生活或生产消费的需要,他所需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就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购买者

15、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他就必须支付这个商品的价值。商品交换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既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想尽可能多地得到商品的价值,而商品的买者则只想尽可能多地得到使用价值。只是因为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才不得不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而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并不一定能顺利实现其价值。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商品不能顺利地到达消费者手中,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的价值就得不到实现。在商品交换遇到困难的时候,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充分地暴霜出来。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的二因素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的反映。马克思说:“既然

16、商品是二重物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0 o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 要生产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就要进行不同的特定种类的劳动,例如,生产衣服要有裁缝的劳动,生产桌子要有木匠的劳动,等等。这些劳动都是在特定的形式下进行的,就是说劳动的对象、目的、方法、手段和结果等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使用价值体现着不同的劳动,是不同的

17、特定形式的劳动的结果。马克思说:“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1 o 有用劳动是具有特定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因此又叫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多样性的体现,正是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的多样性,决定了商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各式各样的具体劳动,分门别类,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

18、动的种类又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具体劳动种类越多,意味着使用价值种类越多,社会分工越发达。 具体劳动过程也就是人们利用、改造自然物质,使之适合人们需要的过程,它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在任何社会,人类要生存和发展,都必须从事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来满足人们各种各样的需要。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久条件。 生产商品的劳动在具体形式上各不相同,但它们生产出来的各种商品却可以互相交换,这说明,生产商品的劳动,除作为具体劳动具有不相同的一面以外,还有共同的一方面。那么,这种共同的一面是什么呢?从裁缝劳动和木匠劳动来看,各有不同的目的、方

19、法、对象、手段和结果,但在劳动中都要消耗自己的劳动力,即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马克思说:“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2 o 这种撇开了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就是生产商品的劳动的共同的一面。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正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作为抽象劳动具有同一性,才使各种商品

20、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说商品价值是人类劳动的凝结,指的就是抽象劳动的凝结;说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就是指抽象劳动构成商品价值实体。 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所特有的范畴。因为只有在劳动产品成为商品的条件下,服从于交换的需要,要比较不同的商品的价值的大小,即比较在商品生产上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多少,才有必要将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化为同质的抽象劳动。如果不进行商品交换,就没有必要把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由此可见,抽象劳动是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通过商品交换而相互交换自己劳动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永恒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或两重属性,而不是

21、两次劳动,更不是两种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马克思说:“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3 o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反

22、映了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这是产品成为商品的物质前提;但是商品生产者所进行的这种具体劳动只有能够顺利地转化为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如果具体劳动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具有使用价值的产品就不能实现其价值,产品就不能转化为商品。具体劳动同抽象劳动的矛盾正是通过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反映出来的,或者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同价值之间的矛盾源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首先批判地创立的。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初步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由于他们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也就不能了解什么劳动形成价值。他们的劳动

23、价值理论不仅很不完善,而且充满着矛盾。正是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才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才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科学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他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资本有机构成以及资本积累理论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十分必要和极为重要的。马克思曾说,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

24、&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4 o 。 (三)生产资料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前面已经说明,商品经济存在的基本条件,一是社会分工,一是产品分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独立的私人所有。由于社会分工,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都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他自己所需要的产品则由其它商品生产者来供给。因此,在存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每个商品生产者的劳动都应具有社会性质,应是整个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但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每个商品生产者生产什么、生产多少

25、、何时生产,都是他的私事,经济决策是由独立的私人商品生产者分散地作出的,生产出来的产品归私人所有,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又首先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这样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便出现了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得到解决。在商品交换中,各种具体形式的私人劳动是无法进行量的比较的,它们只有作为一般的人类劳动才能进行量的比较,这就是说要将具体劳动化为抽象劳动。 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能否为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取决于他所生产的商品是否符合社会需要,能否卖得出去。如果他生产的商品不为社会需要,卖不出去,那么他在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不能化为抽象劳动,就是说具有使用价值的

26、东西不能实现其价值。这说明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矛盾的反映,而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之间的矛盾则是私人劳动同社会劳动之间矛盾的反映。所以,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二、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一)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商品的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马克思指出,商品的价值“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的量来计量。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 HYPERLINK /G

27、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5 o ,劳动时间是测量商品价值量的天然尺度。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就取决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生产某种商品耗费的时间越多,它的价值量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我们知道,生产同种商品,不同的生产者所耗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决定,那么,是不是生产者的生产条件越差,技术越不熟练,生产者越懒惰,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因而越多,其商品价值量就越大呢?当然不会是这样。因

28、为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个别生产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即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应该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平均必要劳动时间,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马克思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6 o

29、在这里,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现时某一生产部门平均的生产条件,或大多数产品的生产者所具有的生产条件,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工具的状况。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对商品生产者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等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末,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他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恰好能得到全部补偿;如果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末,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他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就有一部分得不到补偿,实际上就是以较多的劳动换取较少的劳动,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不利地位;如果商

30、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小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的商品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交换出去,他在生产该商品上所耗费的劳动不仅可以得到全部补偿,而且可以获得超额收入,实际上就是以较少的劳动换取较多的劳动,因而在市场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 (二)影响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所有影响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长短的因素都会影响到商品的价值量的大小,但劳动复杂程度的高低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乃是影响商品价值量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 1、劳动的复杂程度与商品的价值量 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之分。所谓简单劳动,是指人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即不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每一个正常人都能从事的劳动

31、。所谓复杂劳动,是指人的复杂劳动力的耗费,即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能从事的劳动。例如挑水和制造钟表的劳动,前者属于简单劳动,后者属于复杂劳动。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是相对的。随着劳动者技能的普遍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其在生产中的应用,过去的复杂劳动可以变成简单劳动,整个社会的简单劳动的标准会比过去提高。但就一定时期来说,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差别总是存在的。 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是不等的。复杂劳动在同一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可以是简单劳动创造的价值的若干倍。马克思说:“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

32、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7 o 既然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价值不相等,那么就应将两者换算为统一的标准进行比较。怎样换算呢?只能是以简单劳动为标准,将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以进行比较,因此商品的价值量是以社会必要的简单劳动量为单位来确定的。谁来把复杂劳动换算为简单劳动呢?这种换算并不是由商品生产者自觉地进行的,而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

33、惯决定的。”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8 o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但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会发生变化,因而会引起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劳动生产率是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以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单位时

34、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低。劳动生产率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劳动生产率=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主要有:生产资料(特别是其中的生产工具)的规模和效能,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组织,以及自然条件等。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各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不同的,例如自然条件对加工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较小,而对农业和采矿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比较大。 劳动生产率是指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因此,无论劳动生产率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形成的价值量是不变的。但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则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

35、用价值就越多,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少,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相反,劳动生产率越低,在同一时间内生产的使用价值就越少,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越多,这样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因此,马克思说:“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29 o 在以上所说的关系中,劳动时间指的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里所讲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的关

36、系,是就生产同种商品的整个部门而言的,是生产同种商品的部门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如果就一个部门内部各个生产者劳动生产率的差别而言,劳动生产率高的生产者,其单位商品所含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商品交换中,他仍可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交换,这意味着他以较少的劳动时间获得了更多的价值;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生产者,其单位商品所含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也只能按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量进行出售,这样,他花费较多的劳动时间却只能获得较少的价值。因此,就出现了虽然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但商品生产者却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现象。第三节 货

37、币 一、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可以感觉得到的,而商品的价值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孤立的一件商品,无论我们怎样将之颠来倒去,也看不到它的价值。因为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只有在商品与商品的社会关系即交换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研究价值形式,考察价值形式的发展,目的在于揭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价值形式的发展和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经历了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价值形式的发展依次经历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

38、。 (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这种价值形式是与最初的直接的物物交换相适应的,在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剩余产品交换,但当时人们还不是为交换而生产,而只是将偶尔多余的产品用来交换,因此交换带有偶然的性质。同这种偶然的直接的物物交换相适应,产生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如1只绵羊偶然地同2把斧子相交换,用等式可表示为: 1只绵羊=2把斧子 在这个价值形式中,等式两边的商品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绵羊处于主动地位,它通过斧子表现自己的价值;斧子则处于被动地位,它只是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绵羊的价值借助于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它的价值表现

39、为相对价值,或曰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斧子不表现自己的价值,只是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证明绵羊有同自己相等的价值,它起着等价物的作用,或曰处于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与等价形式是价值形式的两极,它们既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又互相对立、互相排斥。没有等价形式就没有相对价值形式,没有相对价值形式也就无所谓等价形式,两者谁也离不开谁,两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但是在同一价值关系表现中,同一商品只能处在价值形式的一极,它不能同时既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又处于等价形式,而只能是或者处于相对价值形式,或者处于等价形式,因此两者又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 我们再来分别考察价值形式的两极。 我们首先考察相对价值形式。一

40、个商品的价值,只有通过和另一种商品发生交换关系才能表现出来。绵羊只有和斧子相交换,它的价值才能被相对地表现出来。两种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互相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都凝结着一般人类劳动,都具有价值。所以,两者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价值关系。在绵羊和斧子的价值关系中,斧子是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斧子是用自己的使用价值表现绵羊的价值,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绵羊的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不只是表现价值,而且要表现一定量的价值即价值量。1只绵羊和2把斧子相等,就表明1只绵羊和2把斧子耗费了同样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由于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商品价值的相对表现会

41、受到影响。由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很复杂,商品价值量的变化与商品的相对价值的变化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我们再来考察等价形式。等价形式就是一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能够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这种商品称为等价物。例如,斧子直接用来交换绵羊,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就象镜子一样,用它来反映绵羊看不见摸不着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之所以能表现别种商品的价值,是因为它自己也有价值,不过,它是用自己的使用价值来表现别种商品的价值,而不是用使用价值来表现自身的价值。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物价值的表现形式。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斧子)是用它的自然形式即使用价值来表现别种

42、商品(绵羊)的价值,而不能表现自身的价值。第二,具体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这是与第一个特点相联系的,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斧子),本身也是一定具体劳动的产品,但当它处于等价形式时,它就成了直接表现别种商品(绵羊)价值的材料,所以生产这种商品的具体劳动也就成了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第三,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物直接的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生产各种商品的劳动都是私人劳动,一旦商品(斧子)处于等价形式,作为等价物而同别种商品直接交换时,这种私人劳动就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了。 从对简单价值形式的考察可以看出,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只是直接作为使用价值出现的,它的价

43、值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处于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只是作为价值,它的使用价值成了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材料。这样,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现在就表现为两个商品的外部对立,即处于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与作为等价形式的商品之间的对立。 简单价值形式已经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已经隐藏着货币形态的秘密,是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在简单价值形式中,处于相对价值形式的商品的价值只表现在一种商品上;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或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只是个别的等价物。这样,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物这一点就得不到充分表现。所以简单价值形式是很不充分的,需要进一步发展。 (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随

44、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畜牧部落从其他部落分离出来,有些部落主要从事畜牧业,有些部落则主要从事农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可用于交换的剩余产品逐渐增加,商品交换也就进一步发展起来。有些商品不是偶然地和个别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地和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样,一种商品的价值已经不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上,而是经常地表现在一系列其他商品的自然形式上,于是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用等式可表示为: =50斤谷 或 =40尺布 或1只绵羊 =2把斧子 或 =1两黄金 或 =其他种种商品 在这里,绵羊不仅与斧子交换,而且与粮食、布、黄金及其他任何种商品相交换,绵羊的价

45、值已经不是偶然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表现在一系列其他种商品的自然形式上。价值被表现的这种商品,就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等价物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而是许多种不同的商品。谷、布、斧子、黄金等等商品,则都处于等价形式上,都是绵羊的特殊等价物,充当表现绵羊价值的材料。这样,绵羊的价值作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才第一次得到真正的体现。因为现在它不是只和某一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建立相等的关系,而是和各种具体劳动创造的商品建立相等关系;同时,由于绵羊按不同的比例和各种商品交换,商品交换的量的比例也就同它们所包含的劳动的比例更加接近,商品交换的比例由它们所包含的价值量决定这一关系也得到充分地表现,

46、商品的价值量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出来。 但扩大的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局限性,扩大的价值形式所反映的商品交换,仍然是直接的物物交换,中间没有媒介物。尽管每种商品现在都有了一个扩大的价值形式。但是不同的商品是由不同系列的特殊等价物来表现它们的价值的,商品的价值还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表现。这样就会经常使商品交换发生困难。例如,绵羊的所有者需要布,布的所有者却需要粮食,而不需要绵羊,如果粮食所有者需要绵羊,则绵羊的所有者要先用绵羊去换粮食,再用粮食会换布,才能得到自己需要的商品,而如果粮食所有者不需要绵羊,交换就困难了。这表明,要适应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发展,扩大的价值形式还需要进一步发展。 (三)一般价

47、值形式 专门充当等价物的商品,不是人们主观设计出来的,而是在交换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随着交换的发展,会有一种商品从其他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所有商品的共同等价物,这种商品,并不一定是每个人都直接需要它,但却可以用它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这样,人们就都愿意用自己的商品先与这种商品相交换,然后再用它换回自己需要的商品。这种商品就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物,直接的物物交换逐渐过渡到通过媒介物的交换,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这种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来表现,这就是一般价值形式。假定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绵羊,一般价值形式用等式可表示为: 50斤谷=或40尺布=或2把斧子= 1只绵羊或1两黄金=或其他种种商品=

48、 在这里,一切商品的价值现在都表现在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的唯一的、同一种商品(绵羊)上,马克思说:“现在,商品价值的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30 o 由扩大的价值形式到一般价值形式,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有许多等价物,没有一种统

49、一的等价物;而在一般价值形式中,出现了共同的统一的等价物。过去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现在由于从商品界分离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商品交换成为通过媒介物而进行的交换。这样,不仅使商品的价值是一种社会属性得到进一步地表现,而且可以对商品价值量进行统一的比较和衡量。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在一般价值形式中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开始起着货币的作用。不过,这时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往往因时、因地而异,因而仍然有碍于商品交换的发展。(四)货币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分工与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商品交

50、换的范围不断扩大,商品交换的种类不断增加,这就越来越要求将一般等价物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当贵金属从商品界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就成了货币,价值形式就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用等式可表示为: 50斤谷=或40尺布=或2把斧子= 1两黄金或1只绵羊=或其他种种商品= 从一般价值形式发展到货币形式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变化,所不同的只是现在一般等价物己固定地由贵金属黄金(或白银)来充当。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所以最后落到贵金属(金、银)身上,那是因为贵金属具有质地均匀、便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不会腐烂、便于保存等一系列其他任何商品都不具有的特点,就是说贵金属的这些

51、自然属性使其成为很理想的货币材料,而不在于贵金属本身有什么神秘的性质。所以,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HYPERLINK /G2S/Template/View.aspx?courseId=2135&topMenuId=173807&action=view&type=&name=&menuType=1 l _ftn31 o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货币的出现克服了一般价值形式的缺陷,大大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货币的出现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因为货币出现后,使整个商品界分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都是特殊的使用价值,要求实现其价值;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以等价

52、物的形式出现,代表一切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要实现其价值,都必须先转化为货币。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就从简单价值形式时商品与商品的外部对立,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货币的出现,使直接的商品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得商品交换现在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分为买和卖两个环节,这样就可能使买和卖的行为在时间和空间上脱节,从而使商品的内在矛盾更进一步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 从价值形式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到货币的起源,货币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不是“圣人”的创造、发明,它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在于它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53、作为商品,它和其他一般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如金可以镶牙,作装饰品,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总之,它有多种具体的用途或使用价值。而作为货币的金银又是花费了人的劳动的(开掘、加工等),是劳动产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固定地充当商品世界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除了具有上述使用价值和价值之外,它又有不同于其他一般商品的特点:其一,它是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而存在,它本身直接体现社会劳动,而其他一般商品要通过与货币相交换才能表现其价值;其二,它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社会职能而产生了形式上的使用价值,即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价值的代表,而其他一般商品只具有由其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某种特殊的具体的使用价值。货币出现后,商品

54、价值的实现,具体劳动能否转化为抽象劳动,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都以能否实现向货币转化为标志。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体现着产品归不同所有者占有和通过等价交换来实现的社会联系,也就是说它反映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生产关系。 三、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决定的,并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而发展。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是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所谓价值尺度,就是货币充当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尺度。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正

55、象衡量长度的尺、衡量重量的砝码本身具有长度和重量一样,各种商品的价值所以能相互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只是因为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这样商品的价值量才必须以货币来衡量。因此,商品价值的内在尺度是劳动,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外部的衡量器。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可以只是想像的或观念上的货币,不必是现实的货币。当然,人们能以观念上的货币衡量商品的价值,是以现实货币的存在和流通为前提的。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为了衡量各种商品价值量的大小,货币自身必须先确定一个计量单位,即需要在技术上把一定重量的贵金属(金或银)

56、确定为一个货币单位,这样,方能使所有商品的价格都能用同一的货币单位表现出来。历史上,最初的货币单位名称同金属重量单位名称曾是一致的,如英国历史上以1磅重的金表示1英镑货币单位,只是后来,货币单位名称才同金属重量单位名称脱离开来。为了便于计算,对每一货币单位还要再分成若干等分,如1英镑等于20先令,l先令等于12便士。这种包含一定金属重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被称为价格标准。通过价格标准,商品的价值及价格就直接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单位。这样,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变得简便易行。不过应注意,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以衡量商品价值的,价格标准则是用以衡量货币金属自身的量的。 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商

57、品的价格。就商品和货币的价值关系来看,在两者的价值量发生同方向等比例的变化时,商品价格不会受到影响。如果货币的价值不变,商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要上涨或下跌。如果商品的价值不变,货币的价值增加或减少了,商品的价格就要下跌或上涨。商品的价格同商品的价值成正比,同货币的价值成反比。 (二)流通手段 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是流通手段,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商品(W一W)。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交换都以货币为媒介,即商品货币商品(W一G一W),货币在这里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58、,必须是现实的货币。现实货币的运动形成货币流通,它由商品流通引起,且与商品流通交织在一起,但与商品流通有区别。在商品流通中,商品出卖以后,就退出流通领域而进入消费领域,货币则不是这样。货币在充当一次交换的媒介以后,接着又去充当另一次媒介,这样不断地由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始终停留在流通领域。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是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虽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非要足值的货币不可。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能起交换媒介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只要社会公认它代表一定数目的货币,代表一定的

59、价值就行了。这就产生了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用别的材料制成的价值记号乃至象征性的符号来代替的可能性,纸币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当然,用价值记号或符号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是以货币实实在在具有价值为基础的。要人们接受和使用价值记号或符号,就必须对它们确能代表一定量足值的货币本身给以强有力的保证。如果得不到这种保证,人们就会只接受金属货币本身。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交换分离为买和卖的两个过程。一个人可以现在卖,以后再买;也可以在此处卖,再到他处去买。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这种分离,形成商品经济中经济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 (三)贮藏手段 货币的第三个职能是贮藏手段,即

60、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货币能充当贮藏手段,是因为它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的代表,可随时用它换取任何商品,故能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职能的作用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起初人们只是在出卖商品取得货币以后,把暂时不用于购买商品的那部分货币储存起来,以备日后购买之用。随着商品生产进一步发展,贮藏一定数量的货币成了各个生产者进行再生产的必要条件,因为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需要一定的时间,而所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却需要随时购买,生产者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货币在手中。以后,随着货币权力的日益增大,拥有多少货币决定人们掌握社会权力的大小和社会地位的高低,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