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也谈明代前期科举社会的流动率对何炳棣研究结论的考虑提要:何炳棣提醒的明代前期进士三代履历中纯粹的生员家庭空白,是史料缺载和今人理解不同所致。其中,洪武四年的进士大多是宋元士大夫之后裔。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主要是元代特殊的用人政策留下的“后遗症,是一种短暂的、非正常现象,其结论在科举史上并不具备典型的意义。关键词: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何炳棣儒户非典型性一、问题的提出科举的社会流动是评估科举功能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科举学中的一大热点与公案1。由于明代科举没有民族歧视或特权因素,且现存明代登科录资料较为完好,涵盖面也较广,使其成为研究科举社会流动的比拟理想的对象,学术成果也较为突出。其中,影响
2、最大的首推著名美籍华裔学者何炳棣教授及其皇皇巨著?中华帝国成功的阶梯明清社会史?(以下简称?明清社会史?)2。何炳棣3通过对明清48份进士登科录的12226名进士家境的分析说明:明代进士出自A类者,即前三代没有获得过一个初级功名、更谈不上有官职和官衔的家庭的占47.5%;出身B类者,即前三代已产生了一个或更多的生员,但却没有更高的功名或官职的占2.5%;余为出身类,即是指那些上三代获得过一个或一个以上较高的功名或官职的家庭。何氏把前两局部都看作平民,这样,明代一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其中,明初1371-1496(这是原文的界定,以下“明初改为“明代前期,详后)平民出身的占58.7%。清代A类进
3、士占19.1%,B类进士占18.1%,两者合计为37.2%。明清两代出身A类的进士占30.2%,出身B类的进士占12.1%,两者合计为42.3%。此外,何炳棣又认为宋代进士来自平民家庭的占53%。由此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垂直流动,明代,尤其是明代前期社会是历朝平民入仕比例最高、时机最平等的一个社会,甚至认为明代前期三代无功名的A类进士比例之高,是现代西方社会精英流动数据也难以企及的。此后,流动的速率就呈下降趋势4。也可以这么说,明代前期科举流动率高不仅成为“流动派心目中的理想与标本,而且,从总体上提升了明清五百年间科举社会流动之频率。可是,虽然因?明清社会史?还
4、没有中译本,笔者没有通读过原著,但从王振忠翻译的何著第六章?科举与社会流动的地域差异?,作者把明代科举“流动率极高归结为“人口较少5,以及拙作涉及的相关文章蠡测,何炳棣在原著里似乎没有对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特别高的成因做过比拟透彻的解析。由于何氏所用史料的不可取代与样本占有总体上的无与伦比,加之论证比拟严密,讨论既深又广,使?明清社会史?成为中国社会史、科举史研究中的一个经典。而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之论断,俨然成了经典中的经典。何氏理论首先在西方引起“惊异与轰动6,被海外学者广为承受。尽管从上世纪80年代开场,何炳棣的科举社会流动论遭到了以海姆斯(Hyes)、艾尔曼(BenjainA.E
5、ian)、卜正明等国际著名汉学家的强烈冲击7,但“非流动派主要是通过自己的研究,从方法到观点与何氏进展争鸣,至于何氏所用的明代前期局部史料(相对于明中后期及清代的登科录)是否存在局限?考察的明代前期的科年与人数是否到达了相应的标准?特别是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之命题是否具有普适的意义?质疑者那么大多不予关注。国门洞开后,经大陆学者如孙立平、王振忠、吴建华、刘海峰、何怀宏等的引进与推崇,何氏理论被国内读者所熟识8。近几年,虽然受海外“非流动派观点之影响,在对待科举是否促进了明清社会阶层流动的问题上,除刘海峰劝折中(偏流动)立场,吴宣德持质疑态度的少数学者以外9,大陆多数学者倾向于以何氏为代表的
6、流动派。其中,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的研究成果尤为大家所津津乐道,被一些学者看成是科举社会流动率的极限,并由此观察到“改朝换代之际,往往是科举社会流动频繁的时期,又引伸为是明代前期社会“活性与“繁盛和稳步开展的象征10。钱茂伟也注意到明代“平民之家比例由高而低,最后与功名之家持平现象。但他从“才能流动切入,而非历史背景来考11。可见,海内专家对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及其意义也缺少质疑。即使有限的讨论,也没有走出从现象及“流动本身仅找原因的思维框架,难以触及事物的本质。何炳棣在其新著?读书阅世六十年?里,就明代科举社会流动问题进一步重申了自己原先的观点,但仍没有提及明代科举社会流动率高的原因
7、12。也就是说,迄今为止,对明代,特别是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命题之典型性及何炳棣所用明代前期史料的相对完好性似乎还没有人进展专门的研究,本文主要是对这两个问题做一些检讨与考虑,以抛砖引玉。二、明代前期的界定与史料的缺撼流传至今、被何炳棣称为“是研究社会精英家世背景最正确最准确的史料,无论论质论量都是西欧各国所不能及的13明代进士题名资料尚有:登科录56种、会试录58种、进士同年录15种(不含崇祯刻本?序齿录?)、进士履历便览17种,排除重叠者,目前我们还能见到的记载明代全国性进士家世的题名录73种14,占总科年89届(含崇祯十五年特赐)的82%,应该说还比拟完好。但由于至尊的“天一阁对相关
8、善本迄今尚未向外开放,使其独家收藏的31种明代进士题名录的尊容没有真正进入社会史、科举史研究者的视野15,加之其它一些因素,今天,海内外学者考察进士家世利用过的明代进士题名录仅32种。其中,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艾尔曼教授讨论的9种(独家使用6种)16。但艾氏主要从进士户籍的角度切入,非直接研究社会流动,这里暂且不管。宁波大学钱茂伟教授涉及的有21种(独家使用5种)17,统计的科年覆盖面较广,取样的对象也较多,惜钱著把两种平民对象合一,影响了史料的挖掘与比拟。故代表当今明清科举社会流动研究水准的18,仍非近半个世纪前的何炳棣先生的?明清社会史?莫属。为便利讨论,现把何氏的相关资料整理、简化成表1。表
9、1明代进士的社会成份科年总人数A类B类A、B类合计类人数%人数%人数%人数%洪武四年(1371)282175.0一一2175.0725.0永乐十年(1412)1068984.0一一8984.01716.0天顺元年(1457)29418261.8一一18261.811238.2成化五年(1469)24814960.0一一14960.09040.0成化八年(1472)25013754.8一一13754.811345.2弘治九年(1496)29814047.0一一14047.015853.0弘治十八年(1505)30312641.6一一12641.617758.4正德十六年(1521)3301564
10、7.3一一15647.317452.7嘉靖十四年(1535)32915447.0一一15447.017553.0嘉靖十七年(1538)31715448.610.315548.916251.1嘉靖二十三年(1544)31215148.420.615349.015951.0嘉靖三十二年(1553)38418247.4246.220653.617846.4嘉靖四十一年(1562)29813344.6一一13344.616555.4隆庆二年(1568)40520350.1一一20350.120249.9万历八年(1580)30213444.4一一13444.416855.6万历十四年(1586)356
11、10529.55415.115944.619755.4万历三十八年(1610)2306126.54017.410143.912956.1明代合计4790227747.51212.5239850.0238349.7清代合计7436141919.1135018.1276937.2466762.8明、清总计12226369630.2147112.1516742.3705957.7说明:原表9在统计或计算时存在假设干问题,为统一起见,本表数据仍保持原貌;王振忠曾提示,原著中还有万历十一年(1583)的数据(B类进士48名,占13.7%),似制表时遗漏。详见:(美)何炳棣著,王振忠译:?科举和社会流动的
12、地域差异?,?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07页。故何炳棣讨论的明代登科录至少有18种。转贴于论文联盟.ll.不知是翻译还是其它原因?我们觉得表1把跨度将达近半个明朝的前6个科年(1371-1496)划作“明初,显然是不妥的。为比拟正确地表达时间概念,本文对明前、中、后三个时期作如下的界定:洪武至天顺朝(1368-1464)为明代前期;成化至嘉靖朝(1465-1566)为明代中期;隆庆至崇祯朝(1567-1644)为明代后期。那么,我们从表1可知,真正算得上明代前期的只有洪武四年、永乐十年、天顺元年等3科,仅占同时期28科的10.7%;研究对象也不过区区428人,约占同
13、时期5064位进士的8.5%19,而其中的近七成,又出自接近明中期的天顺年间。因此,无论是科年还是人数,抑或是实际分布重心,该表反映的明代前期的史料是比拟勉强的。也许由是之故,何氏才把“明初划分的下限延续至15世纪末。庆幸的是,何氏取样的明代前期3个科年在时间上都极具代表性,且钱茂伟20的统计客观上支持了何的结论:明代前期出身平民家庭的进士甚多(21)。三、明代前期B类进士空白是史料缺载和今人理解不同所致四、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之结论的非典型性何氏的明代前期科举社会流动率高,也即出身仕宦家庭的进士相对较少的论断,应经得起史实的检验的。但本人分析后认为,这主要是其前朝元朝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汉
14、族知识分子政治地位低下,占人口极大多数的南人很难入仕或深造形成的;可看成元代特殊的文教、用人政策留下的“后遗症,是一种短暂的、非正常现象,在科举史上并不具备典型的意义33。在讨论展开前,我们必须先设定与代际身份有关的几个技术参数。第一,中式的平均年龄。据刘海峰的研究,明代科举的平均年龄分别为秀才24岁、举人30岁、进士35岁34。由于贡生大都是从廪生中按资历选拔出来的,年龄一般应比进士还大,但明代前期“挨贡似乎不像后来剧烈,故我们可以把明代前期贡生入学的平均年龄看作与进士一样。第二,已成年男子出生时父亲的平均年龄。明代早婚,然亦多子,为方便起见,我们也按秀才的平均中式年龄24岁为明代成年男子出
15、身时父辈的平均年龄。即曾祖、祖、父与子的平均代际间隔时间为24年。那么秀才中式35年、举人中式29年、进士中式及廪生入监24年后,他们的功名才有可能出如今下一代进士的履历上。第三,曾祖以下三代涉及的平均成年男子数。根据曹树基关于明代墓主育子率2.7人、墓主子代的育子率1.5人左右的研究结论,以及墓主子代的育子率比墓主明显减少的趋势分析,我们假定明代较高社会阶层养育成年儿子的平均值为1.8人35,那么在曾祖-祖(第一代)父(第二代)己(第三代)等父子链上应该出现的平均成年男子分别为1.8人、3.24(1.81.8)人、5.83(3.241.8)人,合计10.87人。这意味着代际关系越远,影响的广
16、度越大(代际关系越近,帮助的力度更甚),到了曾孙一辈,他对下代的影响平均会涉及到近11个成年男子。当然,这些是纯理论上的推理。另外,明代入仕的平均年龄,除了武官,大致可对应举人、进士的中式值。由于没有查到元代获取功名和充任官吏的年龄资料,相关材料暂时只能参照明代的数据。1、元代仕宦对入明后裔影响的概率明洪武年间进士的祖上三代涵盖有元一代,建文、永乐时期进士的祖上三代的大多数也属元人。故理解明代前期A类进士,首先看元代的仕宦情况。从何炳棣到萧启庆,关于进士家庭是否仕宦出身的主要标准大致一样:一是指进士、举人、贡生等有中高级科举功名者;二是指官员,元代那么包括吏。元代只进展了16次科举,录取进士仅
17、1139人(不含国子生考取的),平均每年仅12.8人,只及明清的七、八分之一。元代的举人是进士的3倍,即使不考虑乡试重复的因素,总量也不过3417人左右,平均每年38人,约是明代的非常之一,清代的十五分之一36。众所周知,元代实行的是“四等人制下的科举取土,进士中额,拥有百分之九十几人口的汉人、南人仅占一半,另一半给了享有特权的蒙古、色目人37。更要留意,后者在明代的进士、举人中很难找到,少到可以不计的程度。故以上的进士、举人数入明后对子孙的实际影响还要减半。元代虽然有三个国子学,但在校学生总数似不会超过一千人,且三个国子学不招南人,汉人也只占其中的小局部。假设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下同),明洪
18、武至永乐时期进士祖上可能出现的有中高级功名的概率,大抵是明中期至清代平均数的非常之一左右,当然,随着时间的后移(下同),这种差距会逐渐缩小,但不影响“明代前期的根本结论了。元代重吏轻儒,各级政府官员主要通过吏员出职的途径选用。据?元典章?卷下?吏部一官制一?记载,文宗时有品级的官员22490人,内有汉人15738人,占70%38。但这里没有区分汉人中的南人与北人。韩国学者周浮标根据?元史?等有传可稽的3419位元朝官员统计出族种比例:蒙古族占22.64%,色目人占26.88%,汉人占39.84,南人占10.24%,另有0.4%不详39。由以上两组数据推测,占元朝总人口80%左右的南人,在官员队
19、伍里可能只占据很小局部的份额,揆诸明初(洪武-永乐)84%的进士分布于南方40,我们认为,明洪武-永乐时期的进士的祖上三代有可能出现官吏的概率,也近似明中期至清代平均值的非常之一左右。转贴于论文联盟.ll.2、明代前期本朝仕宦对后裔影响的概率进士。明代洪武四年开科,取进士120人,此后停科13年,到洪武十八年才复科,并步入三岁大比的常规。由此说来,洪武前17年的进士年平均数只有7人,仅是此后的十几分之一,比元代还少。为方便起见,本文主张明代进士的代际影响从洪武十八年1385算起。根据24年的代际周期,明代前期重开科举后的进士,在1409-1433年段,影响第一代,影响率0.17;在1433-1
20、457年段,影响第二代,影响率0.46;在1457-1481年段,影响第三代,影响率渐趋正常的1。换句话说,明代前期本朝的进士功名,要等成化以后才能完全涵盖其下三代。同时,明洪武十八年至正统年间的进士年均人数,大致是明中后期的一半;景泰至成化的进士年均人数已接近明中后期的程度,但充分反映在后三代的履历上是16世纪的事了。故我们认为,明代前期本朝产生的进士对后裔的影响概率,不及明中期至清代的四分之一。举人。明代举人产生及各朝解额增加与进士相似。洪武三年、五年的两次乡试后,停废了十一年,至十七年重举秋闱。假如明代举人的代际影响就从这届(1384年)算起的话,那么明代本朝举人要到1461-1485年
21、才能完全涵盖其下三代。明初举人解额少,且增加缓慢,洪武三年仅510人,至正统年间也不过760人。景泰时,举人名额俄扩到1135人,接近于明中后期的常值41,但在代际的反映上,与明代前期无关了。据此推算,明代前期本朝考取的举人对后裔影响的概率,也不及明中期至清代平均值的四分之一。贡生。明代太学的开展规模大致是中间高两头低。洪武年间国子监的平均年学生似在一千人左右42;永乐三-六年,国子监学生在三-五千之间;永乐七年至成化五年,南北两监的学生总数在6000-20000人(似含捐监者)之间,到达鼎盛期;成化六-十五年又降至5000-3000人。成化十六年以后两监的资料不详,难以做出比拟正确的判断。但
22、从万历年间仅南京国子监尚有学生3000余人看,尽管明中后期存在监生出路的雍滞问题,但说明初40年是明代太学规模的低谷似不成问题43。明代贡生假如按礼部正式公布奏令的洪武十五年(1382)为起点,那么明代本朝贡生要到1454-1478年才能完全涵盖其下三代。太学规模上的全盛期反映在代际上,已到了成化至嘉靖朝了,对明代前期的影响不是很大。又从代际的特征分析,我们认为,明代前期本朝选拔的贡生对后裔的影响概率,大约是明代中期的二分之一,也小于明代后期。清代国子监的规模不是很大,可从清代任一时期的正途贡生为1500-2000人来看44,清代贡生对后裔的影响概率至少是大于明初四十年的。官员。明代官员队伍也
23、经历了由少到多或有精到滥的过程。洪武时期,全国的文武官员为二万多人。永乐后,冗员日多,至成化,文武职位逾十万,正德时,又超过十二万45。此前后,虽几经裁员,但明中后期官员队伍总的趋势在膨胀。清代的文武官员及有虚衔者在太平天国前后分别约为8万、15万46。可见,明代前期官员对后裔的影响概率也不及明中期至清代平均数的四分之一。还要指出,明清两代的官员固然都包含了进士、举人和贡生,以及本文没有讨论的武进士、武举人与荐举者等,但有趣的是,与清代仕宦以文官为主恰恰相反,明代官员以武职为基干,在官僚机器里,大多是世袭的武官。故明代,特别是卫学尚未普及的明初,世袭的武官对子孙走上科第之路的帮助不是很大。也就是说,即使同等数量的官员,明代前期官员对后裔的实际影响概率可能也要小于明中期至清代的。通过以上分析,可大致估算,明代前期进士可能出自仕宦阶层的概率本来就不及明中后期的三分之一、清代的四分之一,是比知识分子边缘化的元代还甚的、科举史上独一无二的低谷期。这从反面证明了百年树人的规律。假设明代前期A类进士实际的拥有率到达明中后期的三分之一、清代的四分之一,并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示范公开教学课件
- 一年级生命安全教育教案(湖北版)
- 六年级下册-生命生态安全-教案汇编
- 会议中心装修项目协议
- 2024年正式的服务合同
- 2024年青海道路客运运输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题
- 2024年泉州客运驾驶员考试题库
- 2024年天津客运从业资格证都考些什么
- 2024年个人房屋自愿装修合同
- 2024年山南申请客运从业资格证版试题
- 解一元一次方程-合并同类项
- 炊事知识讲座
- 企业运用贸易知识培训课件
- 智能制造系统的优化与控制
- 中国银联行业报告
- 《linux操作系统应用》课程标准
- 唐卡行业现状分析
- 2024食品安全法ppt培训课件全新
- 《中国古代神话》教学课件
- 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鉴定性质与方法
- 《创业投资财富》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