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六章自然灾害第三节防灾减灾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防灾减灾必备知识自主学习关键能力课堂探究随堂检测强化落实课 标 要 求学 习 目 标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1识记主要的防灾减灾手段。2掌握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3掌握灾害中自救、互救的基本方法。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防灾减灾手段1指导方针:“以_为主,_相结合”。2主要手段(1)灾害监测建立自然灾害_系统,对灾害进行_监测。(2)灾害防御防防抗救监测动态防灾法律法规减灾(3)灾害救援与救助(4)灾后恢复恢复灾区群众的_。促进灾区_和_的恢复和发展。帮助重建区增强_。应急预案救援物资社会秩序心理援助生产和生活经济社会防灾能力【判断】(1)建立自然灾害监测系统能

2、避免发生自然灾害。()(2)我们应该提高防灾减灾的意识。()【易错辨析】非工程防御与工程防御的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防御。工程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两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硬件”。【学法指导1】(1)灾后“重建家园”的意义通过抢救和重建生命线和生产线,以及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以达到“将灾害损失减到最小程度”和“增强对未来灾害的抵御能力”的双重目标。(2)减灾方针我国多年来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和“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作方针。二、自救与互

3、救2灾前准备(1)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对_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2)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_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主要任务灾前准备灾后自我保护保护减少3灾中救助(1)灾害发生:按预先设计好的_进行撤离。(2)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尽可能进行自我保护,进行_或向他人求救。4灾后自我保护:灾害过后,需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逃生路线地势高安全垂直于山坡自救【判断】(1)泥石流多发区应储备的救生物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2)对灾民的救援形式主要是政府无偿救助。()(3)建设地质环境监测站,可有效防御滑坡。()【知识链接】应对滑坡、泥石流的自救措施(1)在野外遇

4、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2)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3)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处,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学法指导2】震后自救与互救(1)自救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保护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2)互救原则先救近,后救远;先易后难;先救“生”,后救“人”;听仔细,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双考要求体系构建学法导引考试内容学考要求选考要求1.通过案例分析,掌握防灾减灾的手段,理清应对措施类试题的答题规律,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2提高自身和团体应对各类灾害的意识,学习

5、对生活有帮助的地理知识,起到防灾减灾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1.防灾减灾手段水平1水平32.自救与互救水平1水平3速记认知清单1防灾减灾手段(1)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2)防灾减灾工作包括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多个方面。(3)灾害监测:我国建成了由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组成的自然灾害监测系统。主要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4)灾害防御一方面修建水库、堤坝、防护林等防灾工程。另一方面施行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开展减灾教育。(5)灾害救援与救助: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

6、,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6)灾后恢复:灾后要尽快恢复灾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并促进灾区经济和社会的恢复和发展。2自救与互救(1)灾前准备(以地震为例):震前准备主要包括准备应急救援包,牢记地震撤离路线和附近应急避难场所位置,经常参加地震演习活动,树立防震意识等。(2)灾中救助:一旦发生自然灾害,应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若洪涝来袭,应尽量向地势高的地方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如条件允许,应及时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带。如遭遇泥石流,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转移。如不能逃脱或被掩埋,要尽可能进行自我保护,并寻找合适的

7、时机和方法进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3)灾后恢复洪灾过后,应做到不吃洪水浸泡过的食物,要喝煮沸的水,入住前对房屋进行全面消毒,待电器干燥后再使用。地震发生后往往还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远离危墙、广告牌、电线杆等危险区域,等余震过后再作打算。关键能力课堂探究探究点一防灾减灾手段与防御【探究导引】通过“三北”四期工程建设,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生态总量持续扩大。全省有林地面积达2 097.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46.14%,活立木总蓄积达到18.29亿立方米。土地沙化得到有效遏制。黑龙江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杜绝了“风剥地、撸籽粒”的现象。防护林体系不断完善,松嫩、三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

8、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农田庇护率达到75%以上。营造水保林面积达1 185万亩,治理侵蚀沟2.3万条,治理水土流失地面积6 946.5万亩,基本构建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思考交流】1运用“综合思维”方法分析:我国“三北”防护林主要防御的自然灾害是什么?2从“地理实践力”的角度探究:“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属于哪一种防御措施?提示:沙尘暴、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提示:工程措施。【归纳升华】1.防灾减灾的手段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与工程性防御措施(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2)工程性防御措施【学以致用】1.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

9、网络系统。据此完成(1)(2)题。(1)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世界级监测机构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多种自然灾害A BC D答案:A解析:自然灾害的监测主体有世界级监测机构、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区级和基层社区监测机构。(2)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是()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气象雷达基层社区A BC D答案:A解析:监测对象是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卫星、雷达等。探究点二自救与互救【探究导引】四川安县桑枣中学,是一所初级中学。校长叶志平,从2005年开始,每学期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师生,2 200多

10、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学校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而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思考交流】1运用“区域认知”方法分析:四川西部地震多发的原因是什么?2运用“综合思维”分析:汶川“512”大地震中,桑枣中学师生无一伤亡的原因是什么?提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活动强烈。提示:师生防震准备充分,正确的避震方法。【归纳升华】主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1地震灾害的自救与互救(1)震前准备(2)避震方法(3)震后的自救与互救2龙卷风(台风)中的自救3滑坡、泥石流中的自救(1)发现迹象马上转移疏散。(2

11、)设法同外界联系,求得救助。(3)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山坡方向跑,切忌顺着泥石流方向往山下跑。(4)扎营时,不要选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学以致用】2.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1年4月26日4时0分在四川凉山某地(28.09N,101.19E)发生2.9级地震,震源深度15千米。据此完成(1)(2)题。(1)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对人的埋压和砸伤,所以学会外伤处理的基本方法是必要的B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救援C当人被埋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烟尘窒息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

12、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创造生存条件答案:B解析:被压在废墟下时,要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先救近,后救远先抢救贵重物品,后救人先救多,后救少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A B C D答案:C解析: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多,后救少;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以防倒塌伤人。32020年7月17日晚至18日凌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发生泥石流。经调查,此次泥石流是在山区,受频繁的地质构造活动、陡峻的地形地貌、短时强降雨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而形成,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据此完成(1)(2)题。(1)阿坝藏族羌族自治

13、州泥石流发生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A地质结构较稳定B山区岩石较破碎C降水少且强度大D人类活动影响大答案:B解析:泥石流的发生需要三个必备条件:一是地形陡峭,二是有丰富的松散物,三是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地形陡峭,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结构不稳定,山区岩石破碎,A错误、B正确;该地降水丰富,强度大,C错误;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环境特征,D错误。(2)在野外活动时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是()A连续降雨或暴雨时,不要在沟谷中逗留B可以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以防被冲走C迅速向沟谷两侧躲避,或顺沟谷往下跑D发现泥石流及时报告,以便上游居民撤离答案:A解析:连续降雨或暴雨时,沟谷中易出现泥

14、石流,不要在沟谷中逗留,也不能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A正确、B错误;迅速向沟谷两侧躲避,不能顺沟谷往下跑,C错误;发现泥石流及时报告,以便下游居民撤离,D错误。探究点三洪水中的自救和互救【探究导引】材料2018年7月5日至7日湖北武汉遭遇最强持续降雨过程,城区主干道不少路段大面积积水,雨水漫入临街、店铺与民房,大量车辆在水中熄火抛锚,导致全城“大堵车”。截至7日16时,强降雨天气过程已造成湖北9市29县187万人受灾,因灾死亡2人,紧急安置转移11.4万人,国家减灾委、民政部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开展救灾工作。【思考交流】1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包括哪些方面?2遭遇突发性洪水,应怎样逃生

15、?3遇到溺水者,应如何将溺水者救上岸?提示: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防洪准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关注汛期天气预报;二是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三是准备逃生物资。提示:遭遇突发性洪水,应尽量逃往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物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提示:可以向溺水者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者划船、游泳去救人。【归纳升华】洪水中的自救和互救(1)防洪准备(2)洪水应急(3)洪水中的救助【学以致用】4.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的频率高,因此,在自然灾害发生的过程中,要掌握正确的救援和救助方法及自救和互救方法。据此完成(1)(2)题。(1)抢救溺水者的步骤是 ()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排去呛入体内的水救上船或

16、岸送医院抢救A BC D答案:D解析:抢救溺水者首先要把其救上船或岸,清除口、鼻腔内的异物才有利于排水,紧急救助之后再送到医院。(2)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抱紧电线杆B躲在巨石之下C尽量逃向大树、山丘和高坡等高处D水性好的人,在洪水汹涌时游泳逃生答案:C解析:抱紧电线杆易被电击,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逃生很不安全。随堂检测强化落实下图为我国某山区四个聚落的航空照片,框线内为居民密集区。读图,回答12题。1图中不容易发生泥石流和洪灾的聚落是()A甲 B乙C丙 D丁答案:C解析:图中甲、乙、丁聚落位于山谷出口处,且山地坡度陡峻、易发生洪灾和泥石流。丙

17、聚落位于山上较平缓处,河谷位于聚落下方,排水较好,洪灾和泥石流危害较小。2应对泥石流灾害的措施正确的是()A在较陡山体凹坡处建临时躲避棚B逃生时向沟岸两侧山坡跑C顺沟谷方向上游或下游逃生D加强泥石流沟谷下游的检测工作答案:B解析:泥石流发生时逃生路线为向沟岸两侧山坡高处跑。自救和互救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自救和互救对挽救生命至关重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和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是灾前准备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35题。3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旱灾 B泥石流C水灾 D寒潮答案:C解析:结合题干中该基

18、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可知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4北京市在多处建设了大型应急避难场所,这些应急避难场所()A专为市民躲避地震提供空间B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C适合建在地形平坦开阔的远郊区D平常可用作大型停车场答案:B解析:应急避难场所是现代化大城市用于民众躲避火灾、爆炸、洪水、地震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安全避难场所,A错误;应急避难场所是用于接纳受灾居民避难及生活的场所,应配备充足的水源和基本救生物资,B正确;应急避难场所所在地多为公园、公共绿地、城市广场等,不应位于远郊区,也不应被占用,C、D错误。5在自然灾害中,下列逃生方法或做法不正确的是 ()A遇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