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_第1页
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_第2页
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_第3页
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_第4页
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孔子与中国哲学中的非实体主义思想孔子作为中国哲学最重要的奠基人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与代表,1他不同于西方与印度的非实体主义2思想,从一开始就为儒学的主流乃至中国哲学的主流,规定了开展方向。而牟宗三对孔子的诠释不仅是其哲学建构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孔子思想在当代仍有活力的证明。通过牟宗三的孔子思想诠释,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当代新儒学与孔子的儒学之间的承接与照应,而且可以看到,孔子思想以及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的历史开展中的特殊表现形态与重要地位。孔子的非实体主义不同于西方的实体主义1,至今仍具有生命活力,在儒学复兴的潮流中,必然对将来的中国哲学与世界哲学发生深远影响。一、孔子与中国哲学:从正统的中国哲学史

2、观与非正统的中国哲学史观说起自近代以来,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中国不仅创办了西式的学堂,而且演变为中国的大学,还假道日本引入哲学学科门类的建制,例如北京大学创立后就开设了哲学门,标志着现代学科意义上的哲学这一学科门类在中国的正式确立。进入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中国哲学,也随着中国传统学术完成了向现代学术的转型。在这一背景下,胡适写出了第一部具有现代学术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继胡著之后,冯友兰完成了一部系统完好的?中国哲学史?,后来居上,成为中国哲学通史著作的里程碑。在20世纪上半叶,胡适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著作独领风骚。但是,这两部中国哲学史著作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观是非正

3、统的,而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那么是正统的。所谓正统的中国哲学史观,是以儒家哲学为中国哲学之正宗和主流的哲学史观;非正统的中国哲学史观,是不以儒家哲学为中国哲学的正宗和主流的哲学史观。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著作,是以老子为开端而从老子哲学讲起的,但是却有头无尾。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著作以孔子为始点,从孔子哲学讲起,一直讲到清代的廖平为止。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是以儒家哲学开始的,最后也以儒家哲学结终。胡适基于他自己的考证立场,认为老子在时间上应该早于孔子而生,老子的哲学早于孔子的哲学,所以中国哲学理应从老子而不是孔子开始。胡适自认为,他的哲学史充分地尊重历史,而冯友兰的哲学史只是尊重和维护儒家的正统,所以才

4、从孔子讲起,而不是以老子为肇端。胡适将他自己在中国哲学史上与冯友兰的这一重大分歧,归结为非正统的哲学史观与正统的哲学史观所造成的区别。这成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上的一桩公案。牟宗三的中国哲学史观像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观一样,是正统的。牟宗三认为,晚周诸子是中国学术源流的原始典型,但以儒家为正宗。为什么中国哲学史只能从孔子讲起而不能从老子讲起呢?牟宗三认为,正式地讲中国哲学,不能顺着尧、舜、夏、商、周一代一代详细地讲,因为这些古老时代的历史文献缺乏征,而且它们没有形成一个确定的概念。假设讲中国文化史,那是可以从这里讲起的。但是,讲中国哲学就只能以它们作为文化背景,可以通上去,贯穿起来。讲中国哲学史,只能

5、从孔子讲起,原因在于从孔子开始对于夏商周三代的文化,才有一个系统的总结性的反省和反思。正因为有了这种反省和反思,才自觉地提出了一个观念,建立起一个原那么。有了观念和原那么,我们民族的生命才有了明确的方向。1P50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根源,就在于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对于生命原理的把握。这是中国文化生命的最初表现,也是它与西方文化生命源泉之一的古希腊不同的地方。中国文化首先把握生命,古希腊那么首先把握自然。?尚书大禹谟?说:正德、利用、厚生。这是中国文化生命里最根源的观念形态。这一观念形态即表示中华民族首先是向生命处用心,即对自己是正德,对人民是利用、厚生。正德、利用、厚生,其实就是修己与安百姓这两件

6、事中国古代政治学的内容。在中国文化里,对生命的注重与把握不是生物学或生理学的把握或理解,而是一个道德、政治的把握。正德是道德的,利用、厚生是政治的。这一观念形态开启了儒家的内圣外王之学。正德是内圣事,律己要严;利用、厚生是外王事,对人要宽。中国古代的二帝三王等作为政治领袖的圣哲,无不代表了这种观念。2P189-190但是,这一观念要经过孔子的反省和反思,才能提升为中国文化的普遍的精神生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牟宗三视孔子为中国哲学思想之父。因此,对牟宗三来说,中国哲学或中国哲学史只能从孔子讲起。1牟宗三强调,中国哲学史虽然从孔子讲起,但应把孔子的思想和孔子以前的文化背景贯穿起来。牟宗三不赞同胡适

7、讲中国哲学史直接从老子讲起,而且批评了黑格尔讲中国文化或哲学时对孔子的无视,认为黑格尔不理解中国文化生命的本本根与全全体。牟宗三认为老子的思想是后起的,相对于儒家来说,老子所代表的道家的思想是一个反面的思想。2只有先从正面理解了儒家的思想,才能理解反面的道家思想。正面的思想还没有理解,就直接从代表反面的老子的思想讲起,这样讲中国哲学是不行的。胡适的哲学史之所以被人称为无头的哲学史,就是因为它和以前的夏商周的文化背景连接不起来,这就等于把自己的头割掉了!所以说,无头的哲学史是不行的1P50-51,这也同样是不理解中国文化生命的本本根与全全体关于孔子与中国哲学史书写的问题,我们可以将牟宗三的观点归

8、纳如下:首先,孔子是夏商周以来中国文化的集大成者与反省者,孔子由此把握了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根源,即夏商周三代以来中国人基于对生命原理的理解与把握所形成的观念。因此,孔子成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根源的最大的代表。其次,孔子通过对这些观念的反省,将其提升为一个普遍的精神生命、一个生生不已地活动的非实体主义的道德实体。正因为有了这一哲学的或具有哲学意味的观念,中国哲学的开展才成为历史的可能。复次,孔子是中国文化道统的创始者,在中国文化开展史上居于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地位。因此,中国哲学史从孔子开始不仅是开出了新的内容与文化,而且与孔子以前的文化连接和贯穿起来,使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源流俱现于历史之中,因此我们

9、可以得中国哲学与文化的根源与全体。再次,孔儒与老道在哲学思想上为一正一反之运动。虽然在逻辑上可以有正序开端的成文的哲学史与反序开端的成文的哲学史,但是正序开端的成文的哲学史符合逻辑的与历史的自然演化秩序,较之于反序开端的成文的哲学史为优越。最后,基于上述四点理由,以孔子为开端的中国哲学史,从根源上讲,不仅易于与由古希腊发端出来的西方哲学史也包括印度哲学史或其他传统的哲学史相区别,而且最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性。孔子是中国哲学的开端,牟宗三对孔子的评价自然极高。但是,牟宗三在其?历史哲学?一书中讲孔子时,只有三句话:孔子通体是文化生命,满腔是文化理想,表现而为通体是德慧。其表现也,必根于仁而贯穿着礼。

10、此与耶稣、释迦,绝然不同。2P104牟宗三充分肯定了在孔子的文化生命、文化理想和德慧之中根于仁而贯穿着礼。仁是就仁义说的,礼是就周文说的。一方面,仁义的观念是孔子根据周文的合理性而反盛总结和概括出来的形而上的原理;另一方面,仁义一经孔子把握和确定以后,就在历史文化演进的脉络中和周文贯穿与衔接起来,为中国的思想和文化开出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方向,与此同时,覆盖在历史烟雾中的周文的合理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彰显。牟宗三说:现实的周文以及前此圣王之用心及累积,一经孔子勘破,乃统体是道。是以孔子之点醒乃是形式之涌现,典型之成立。孔子以前,此典型隐而不彰。孔子以后,只是此典型之继体。此谓大圣人之创造。2P1

11、11一方面,牟宗三厘清了居于孔子思想中心的仁这一最为重要的概念的意涵,将仁进步到形上学的层面,打破了传统训诂学的拘泥纠缠和经学的僵化教条,使人清楚地意识到孔子之仁体即宇宙之仁体,仁乃宇宙之悲怀,跨越形骸之间隔,而与天地万物为一体,通家、国、天下而为一。孔子的文化生命与文化理想不仅是其仁心、仁体在现实社会中的表露与呈现,而且实化为一人格世界中之人伦之至的典范。另一方面,牟宗三指出孔子思想与周文的关系,即对周文的高度理性反省与承续,此即仁义与周文得其粘合性,而周文遂得以被肯定。牟宗三在其?中国哲学十九讲?中明确地说周文疲弊1P87了,那么为什么周文还要被肯定呢?显然,这里对于周文的肯定并非一种形式

12、上的肯定,而是哲学义理与文化根源上的肯定,即肯定仁义在哲学义理与文化根源上离不开周文之王心,即亲亲仁与尊尊义的精神和观念。这说明虽然周文已疲,但是周文中有真精神、活精神在焉。因此,周文不可全盘否认与摒弃。在孔子以前,仁义之道的原始典型隐而不彰;及至周文已疲,益发隐而无闻;自孔子出,那么开掘与创造了斯道的典型,并活脱现世;孔子以后,只是此典型之继体。所以,牟宗三说精神,在周文之肯定中,全体得其彰著,见其通透,并与个人生命、民族生命相契接。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对于周文的肯定,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损益,而是精神生命上的重大创造。这是孔子的创造,在哲学义理与文化方向上树立了万世之典范。孔子不仅反省与肯定了

13、周文的合理性而提出仁义的概念,而且以他所特有的方式,深化地反省与处理了中国文化老传统中的性与天道问题,贯穿了天人性命,为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开展开拓了一个非实体主义的方向,奠定了一种文化生命观的坚实基矗三、性与天道:超越的遥契或超越的契悟在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历史上,性与天道是在孔子以前就存在的一个非常古老的传统,并不是孔子最先提出来的。但是,这不表示孔子不关心这一传统问题。事实上,是否成认孔子具有性与天道思想的洞见,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一问题不仅关涉儒学是否具有宗教的超越性的面向问题,而且牵连到儒学开展这一面向是否合法的问题。因此,对儒学来说,性与天道的问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锋利问题。众所周知,

14、这一问题是由?论语公冶长?中记载的子贡的一段话所引出的。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段话大意是说,孔子一生的追求和事业即所谓文章,古人也称为道德文章是可以闻见而知道的,但孔子对于性与天道问题的看法,就难以知道和理解了。子贡所说的不可得闻终究是什么意思呢?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说法是孔子认为性与天道的问题过于玄妙深奥,索性根本不议论;一种说法是孔子并非不讲性与天道的问题,只是这一问题不易为一般的青年学生所领悟,孔子主张因材施教,所以对于大多数学生都很少提及。牟宗三提出了第三种解释,认为子贡说出不可得而闻这句话的时候,年龄一定不小了,在最低限度上也能嗅出其中的些许意味,相对于乃师孔夫子来说,他只能是略懂一点性与天道的道理。尽管如此,子贡已经是很了不起了。因此,子贡所谓不可得而闻一语,其实是对于孔子的赞叹。这一赞叹,表示子贡对于性与天道有假设干的解悟。牟宗三说:天道与性稍不同。帝、天、天道、天命之观念是显著之老传统,孔子对之自极亲切而熟习,何以亦可说孔子不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