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大学试题(宗教学)-佛教文化笔试考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含含答案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吾乡一贯道盛行,所谓‘末法时期,稗贩如来,宣说开示像似正法,到处皆是’,令人感慨万千,甚至有类出家人亦交相往来,晚辈年轻,然略识佛法,于心不忍,请示对此辈法师应如之何?2.若你还没有真正到家,应该怎么办?3.佛教经典,字也奇怪,文又难懂,现在还守著旧法子,不知改良,所以传教的力量比不了耶教。在下却是好意,何不想法把经文翻译的通俗一点,教人看了明白呢?4.供养衣服有什么功德?请以其他公案加以说明。5.什么叫做三殊胜?行持善法为何要以三殊胜摄持?6.四依法是()、()()、依了义不依不了义。7.假如有人无端打你、骂你,甚至想要杀你,你会怎么做?为什么?8.为什么说你所抓取的、主宰的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呢?9.佛教中“缘起”的特征和内涵是什么?10.什么是出世间法的定?什么是世间法的定?11.有些人提起残忍之事会毛骨悚然,可是听到地狱的描述,一点感觉都没有,这说明什么?若认为地狱的痛苦不存在,会有什么过失?请以教证、理证加以说明。12.六方世界,有恒沙佛土,但不知也有西方极乐世界那样七宝庄严否?西方念佛往生,六方佛土,如何去法,是否也要念佛,才能去的?13.皮肤上小细菌,微物皆有生命,每日洗手以及洗浴,岂不是无意中杀害无数生命,或者是看不出来微物又是无心杀害,不能称为杀生的执著否?14.修大乘佛法,不出六度四摄法门。其中六度中()能度悭吝;()能度毁犯;()能度瞋恚;()可以度懈怠;()可以度散乱;()可以度愚痴。15.什么叫世间集?什么叫世间灭?16.别人对我行为不恭敬、语言尖酸刻薄,作为大乘佛子,我应当如何对待?17.受为五蕴之一,所言‘观受是苦’,是否仅指‘受’蕴而言,抑普指五蕴?18.维摩诘经云‘以因缘故诸法生,无我无造无受者’上面二句偈烦请注解。19.一般而言,怎么样才叫依止上师?为什么?这方面你有哪些经历?现在有何感想?20.发心分为哪几种,其中加行发心殊胜包括哪些内容?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21.什么叫善恶业的特殊之果?请详细分析善业特殊之果的殊胜性。22.打坐时的步骤是怎样的?23.师父体会佛陀讲的法依止的深义是什么?24.佛和菩萨都具有高尚道德、人格圆满。因此我们礼拜诸佛菩萨是()A、对佛菩萨恭敬、尊重的表现B、以佛菩萨作为自己做事的模范,由此引发自己内在的自心佛C、以上皆对。25.空海师父给我们提出修行的“八问”是什么?26.什么是“死想观”?27.虚空无穷,大千无尽,佛教亦然,而最初始觉者依何而觉,是无始吗?28.在家人如何依师?在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如何调伏身心相续?29.佛法不明体用,色空之义不了,所谓体则曰真如,曰法性,曰法界,曰法体,曰般若,曰心„„假名甚多,各宗不同,今欲概知法体之说,请问要看何种佛书?乞示知。30.菩提心的根本都包括哪些?为什么要对其顶礼?你平时是如何做的?31.证到几果才能放下有为法?32.受戒时必须具备哪三条才能得到菩萨戒?33.金刚经论第二页有段‘回向十圣三贤’此十圣三贤是指何圣何贤?34.龙舒净土文卷四第五页有段‘敬礼诸天天帝天人。日月星辰、南斗北斗、司中司命、风师雨师、一切主造化灵神、诸地灵只大燞冥海、群山众水’等,现在所谓正信三宝弟子可拜此否?35.佛教思想如何与家庭和社会生活相结合?36.为什么说实相世界是中性的?37.什么是自卑?什么是我慢?38.佛教以虚寂为宗,无来无去,并不相信轮回之说,只因佛教对于印度婆罗门教的轮回一说未予破坏,该‘未予破坏’是否有同情迷信之意?39.《维摩经》的理想世界是()A、人间净土B、十方净土C、东方净土。40.佛在世时,见蚂蚁微笑说,七佛出世,未脱蚁身,现在到处都有蚂蚁,皆是过去之蚁身直到至今,是不是,本性能减少否?41.怎样学习大自然无条件、无所求的伟大精神,去转化自己的观念呢?42.在家的人可以向别人灌预吗?43.梁实秋先生曾云:‘由于他们(在家与出家的修行人)的参禅修教,福慧双修,我不怀疑他们有此生此世证无生法忍的可能,但是离开此生此世之后,是否即能往生净土,我很怀疑。这净土,像其他的被人描写过的天堂一样,未必存在。如果它是存在,只是在我们的心里’。这段话,受业赞同‘净土存在心里’,因‘万法心造。’净土真存在西方极乐世界否?此境存乃是假相,而非实体?有人云西方极乐世界真有,此乃佛说,佛说岂可骗人?此说是信仰者之言,不信者当然勿多言。然何以见得真有?若真有,即‘存在心里’。受业谬论多矣。恳请开示。44.请解释憨山大师说:“生死昼夜,水流花谢。今日乃信鼻孔向下。”?45.什么是“入空戏论灭”?46.遇到坏上师该怎么办?47.‘南无’二字是什么意思?48.为什么说只有我才能度化众生、弘扬佛法,其他众生肯定不行?在此过程中应注意什么?49.能否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一下“五蕴”?50.初次听经,遇大善知识演佛理十分高妙圆澈,一时深植信心,渐来涉猎佛典,乃感佛教中尚保留不少迷信色彩,虽然佛理完美并不因之减损,如人食米,去米中稗糠沙石并不减米食之营养价值,然此迷信色彩,此稗糠沙石在当体事物作用价值之外便属赘余,例如说释迦佛从胁下生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等云云。度时光如流,二千五百多年不能算很久远,当时如许奇迹,现在人心便成问题,佛示世人以四大之身,从平凡中行证不平凡道理,此是佛之所以为佛,若论出身征异,显化奇谈,于佛德量固无关增减,顾亦非佛所计较,今世佛徒每好引佛玄奇异迹为得力宣传,众生中较俱善根者自能食米去糠稗,若执妄识便可因稗糠而憎厌食米,则此迷信色彩且将为一般向佛之绊脚石,自己浅学寡闻,对此色彩之沿用不能索解,谅亦有适当之解释乎?51.佛教说的天堂和耶教的天堂有何不同?52.在修行过程中,什么才是真正的魔障?你对此有哪些认识?53.修行人都知道四圣谛,这样不够吗?54.怎么理解四禅所讲的出入息寂灭?55.禅定的感受舒服、美妙,为什么佛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呢?56.什么是善恶分野的界线?什么是真假邪正的标准?什么是苦乐的原因?如果人不太自我主观的去武断,我说是无涅槃彼岸,天堂地狱,以及一切被人强分的极端,然否?则又何必去麻烦的寻求或避免它呢’。57.了知作者的功德对我们有什么益处?58.如何才能有效防止邪教及附佛外道蔓延?59.如何理解:“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致无为”?60.为什么说在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最难认识?你自己对此有哪些体会?61.鬼为什么都出现在我们地球的夜间?是否地球的夜间就属于阴间吗?62.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什么?63.要具备哪几个条件,才为僧宝?64.请引用教证、理证分别说明:舍弃菩提心具有严重的过患。65.开坛灌顶的上师需具备什么样的条件?66.意恶业分为哪几种?请一一说明。其分别会导致什么过患?67.什么叫苦边?什么叫众生?68.所谓“六道”是指:天、人、()。A、阿修罗B、畜生C、饿鬼D、地狱69.勇于听真话,听逆耳忠言有什么好处?70.为何说修胜乐系在末法时期容易成就?71.我自身有生命,此生命与佛,有何关系?72.通达了诸法缘起生,对我们会有什么帮助?73.如何正确解读净土就在当下呢?74.怎样才能找到苦的原因?75.怎样才能对如来教法生起不退转信心?通过闻思修行,你在这方面有哪些转变?第2卷一.参考题库(共75题)1.什么是八小成就和八大成就?2.“入流”的条件是什么?3.中阴身与意生身的区别?4.释尊之前,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文字记载,而其广宣经法时,原原本本如数家珍。是何因由?愿闻其略。5.修行何时能放下抓取?6.怎样理解“无我”?7.为什么我慢这一关很难突破?8.缘起法告诉我们什么?9.为什么说直接读原经典容易误解经义?10.释迦牟尼佛最先原是凡人,他因何能知道有西方净土?且又知道修佛的方法去修成佛呢?他昔时也是否修的五宗内的一宗?这一类的问题须看何书,能否找到?11.在家信教的男信众被称为()。A、沙弥B、沙弥尼C、优婆塞D、优婆夷12.你怎么理解生命在呼吸之间?明白这一点有什么用?13.佛教寺院天王殿正门供奉的是()。A、哼哈二将B、韦驮C、四大天王D、大肚弥勒佛14.从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角度,分别叙述天人所感受的痛苦。明白这个道理,你还会希求人天福报或死后升天吗?请谈谈你的体会。15.哪八个字可以综述现象界的一切?16.布施的深义是什么?17.你对待动物时,跟对待人一样吗?为什么会有差距?请仔细找出其原因,并加以改正。18.楞严经‘不知身心外洎山河虚空大地皆妙明真心中物’此是否示意心物一如?果尔则依法法平等故,吾人之流转,应不限于有情六道内,应也及于植、矿等无情类,此始能谓色心平等?19.由四圣谛修证四果,其极曰阿罗汉,由十二因缘修证而成独觉佛(辟支佛);是则修菩萨法不经前者,可由十住十地直登佛位,不必修证四果矣,然释尊示现诸弟子均证阿罗汉果,不明奥义所在?20.如果将身口意三门供养了上师,今后你应怎样对待这个身体?21.八大菩萨指哪八位?祈祷普贤菩萨、虚空藏菩萨、金刚手菩萨各自有什么利益?22.学习大乘佛法的修行人,最可怕的是什么?23.念经的时候打钟鼓,这是什么表示?什么意思?24.欲修六度,是否须读完三藏十二部经典,或各宗派主要经典,内有包含六度教义?25.佛力六神通是否真实?现今有如此高僧否?而科学上其所以然又如何解释?有专门书籍否?与禅理有何关系?26.什么叫平等慧?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做法师?27.怎么样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请以窍诀的方式阐明。你这样观想之后,自相续有哪些改变?28.什么是高际必堕?你身边有这样的事例吗?明白地位的无常后,你应当追求什么?29.弟子对地狱有无方所发生疑问,是否佛为教化众生的警策方便语?是否在罪障深重人的心中?30.世界战争,各国国民,皆为自己国家胜利互相祈祷,诸佛究竟满谁的愿?31.本论中“凡愚”的范围包括哪些?如此鉴别有何必要?常与这些人交往接触,会有什么过患?32.我们现在不能精进的两大违缘是什么?应当如何对治?33.观世音菩萨,过去早已成佛为正法明如来。因悲愿无穷,故再降格作菩萨以救度众生,然每一尊佛度生之法都比菩萨为高。何故要降格耶?岂有不降格就不能行其度生的悲愿吗?34.藏传佛教如何修习忏悔法?35.八热地狱具体有哪些?请一一说明其受苦状况、众生寿量、转生原因。36.修行人别世以后,烧有舍利珠,是表示什么果位的证据?37.佛教的出家人姓「释」是由()所提出。A、玄奘大师B、六祖大师C、道安大师38.为什么说一种烦恼就可以摧毁南赡部洲的一切人?39.什么叫做喑哑?有些人生性愚笨,这是否也算是一种无暇?为什么?40.佛陀既然是一切遍知,那为什么没有详细描述我们所在的这个地球,也没有预言飞机、电脑的诞生?明白这个道理,对你有哪些帮助?41.什么叫散乱心?以散乱心供养有功德吗?请以教证说明。42.狂禅是怎样产生的?43.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宗教吗?44.结婚的人可否携妻子出家?道教有吕洞宾携妻修仙的美谈,佛界有否?45.佛教弟子包括()A、出家僧众B、在家信众C、以上皆是。46.缘起性空讲的是什么内容?47.三千大千世界,亿万佛土外尚有何物?48.什么是佛教的三界?49.佛教和其他宗教有何不同之特色?50.「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一语,是出自()。51.我人将死,即昏迷不醒,既昏迷,则平日虽‘持名’功深,亦不能‘正念’,岂不枉费生平修持?52.我是佛教徒,往往要到佛堂去学理,丈夫见到常常出去,他就大为不满,这个难解的问题,怎么办呢?再佛教是一样的,为什么各个佛寺教的赞声不同?53.若想受持十善戒,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倘若不能全部受持,那该怎么办?你是如何受持的?54.了脱生死后有离物否?有离神否?佛教思想,当然非物非神,而非神物之不思议法性,又是那里来的?55.世尊自证,无上正等正觉,为什么缘因要创立教呢?56.忉利天王是迦叶佛时有卅三女造塔得的福果,然则迦叶前是没有忉利天吗?57.六道指()A、天道、地道、人道、鬼道、地狱道、菩萨道B、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C、君、臣、父、子、师、友58.各地语音不同(如阿,佛等字),或译名各异(如观世音,观自在等),若众生所持不同而皆能得感应,则持名之果在‘心’而不在‘名’?又佛菩萨圣号有音译,义译等种种不同之译法,而皆能感应,此是佛说,抑后人所订,以何为据?59.嗔恨心的因是什么?它依靠什么因缘而产生?怎样才能遣除?60.从前之仪式喜事为贺仪,或菲仪,对师长为贽仪,但皈依法师之后,写何仪?对示式遵办。61.为什么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62.眼根在什么情况下能看到实相呢?63.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64.开悟见法的最好阶段是什么时候?65.在得戒的方式上,龙猛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具体有什么不同?66.怎样理解《心经》里的“无智亦无得”?67.收摄六根是为了做什么?68.行持任何一件善法时,需要以什么样的心态来摄持?这样会有哪些利益?69.诸行无常,万法无我。此二句意义如何解释?70.空海师父讲帮世间点一盏明灯,让世间光明普现是什么意思?71.怎样理解无念为宗?72.一禅、二禅、三禅,为什么分别以火、水、风而毁灭?懂得这个道理,对你有何启发?73.若要生起珍贵的菩提心,在加行阶段首先应当做什么?74.释尊已经前世燃灯佛授记成佛,今世为应身度众出现于印度,应俱足神通,知悉自己为佛,云何谓修行九年成道有何含意耶?75.为什么说解脱道的生死是整个法界的事?第1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本问所云之法师,指‘一贯道’耶?指‘类出家人’耶?此二者皆非法师,不应以此尊号,随便向人妄加,所谓‘稗贩如来’一语,因是罪过,然彼等尚无资格,膺此恶名。至云何以对付?有力感化,则劝之改邪归正,自揣无力,天地之大,何所不容,置之不理而已。2.参考答案: 这需要静下心来扪心自问,只要你还没有真正了悟,还没有真正到家,就要虚心学习,不要怕说把缺点暴露出来,就会感到可耻。如果你的“自我”都还抓着,就要把你这些缺点不足都暴露出来,然后虚心学习,认真的改正,脚踏实地的走在解脱道上,会有一天你真的能够解脱自在。3.参考答案:俗有俗学,圣有圣学,圣能该俗,俗不能该圣。然非终不能也,必精进求学,自依次第,渐可阶升。如世俗学校,而有小学,初中,高中,大专等等,非可躐级者然。或世俗文学,少不通达,即读孔子之书,亦不能解,况佛经乎?设羡他教经文通俗,闻而易解,此正是不能进入高深之劣根。请看各善堂之宝卷及鸾诗,皆能通俗,皆能劝善,尤其西游记封神榜等,更觉通俗,亦能警世,与道云乎哉?至云书加翻译,理由极不简单,有非数语解决,请看江希张所翻之白话四书,谬误百出,早为识者诟病,世谛尚然,圣谛可知。4.参考答案: 以清净心供养衣服,生生世世可获得特别庄严的身相。 如《百业经》中的金色比丘尼,她前世是一下劣种姓的人家生下一个具十八丑相的女孩,被驱出家门流浪街头四处行乞,每日食不裹腹,衣不蔽体,又染上严重的麻风病。后来,给孤独长者见她无衣蔽体,就给她一件衣服。她见到佛陀后,生起极大信心,把身上脏血垢染的衣服脱下来,以清净心供养佛陀,且于佛前无比欢喜地合掌祈祷,在对佛生起欢喜心中去世。她死后转生为当地一商主之女,诞生时端庄异常,身色金黄,故取名“金色”。七岁时对佛生起信心,恳求父母同意她在释迦教法下出家。她出家后昼夜精进,很快灭尽烦恼,获得罗汉果位,具大神通。5.参考答案: 三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行持善法如果不以三殊胜来摄持,善根很容易耗尽,所生果就像《入行论》中的比喻一样,像巴蕉树果一样,只成熟一次。没有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很容易被贪嗔痴心所摧毁。 而被“三殊胜”摄持的善根,不但功德大,而且善根永远不会耗尽,并蒸蒸日上。因此,所有善行以“三殊胜”摄持必不可少。 “三殊胜”应作为有生之年不忘的修法。6.参考答案: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7.参考答案: 佛经中说:“若息嗔心,外敌灭尽,反则增怨。”故我们应当摧伏自相续中的嗔恚心,对各种损害痛苦如如不动,坦然忍耐。若不在内心下功夫,而要去荡平外境违缘、怨敌,将自己生嗔心的对境全部消灭,这是不现实的。所以,应像阿底峡尊者所说:“如果有人要杀自己,应该观想这是偿还宿债的机会,不管什么环境中,都应精进修持安忍波罗蜜。”8.参考答案: 任何你所能掌控、主宰、抓取的到头来只是一场空,就算你是亚力山大,曾经建立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大帝国,当你两眼一闭,你还不是两手空空吗?唯有你自我死亡,唯有你能全然的放开,你才能得到无限。9.参考答案: “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只适合于有为法,不适合于无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非因果关系的事物。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 “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如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 “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 “外缘起”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而“内缘起”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缘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外,还有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解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大小乘通用的缘起概念只有“因果相连”之义,没有相依、相对之义。而中观论使用的“缘起”一词,远远超出了因果相连之义,包括了并非因果关系的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 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事物,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是相依和相对的存在。 因果关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从因果相连意义的角度讲,只能说果的存在依赖于因的存在,但不能说因的存在依赖于果的存在。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赖于果的存在的话,那么,在未生果之前,其因也应该不存在。但这与事实相背,因果有时间的先后,因在先,果在后,有因之时无果,有果之时,因已成过去的不存在了。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时存在,故因依赖于果的观点是说不通的。 但从相依、相对的角度上说,果不但依于因,而且因也依于果。因为果是因的相对存在,因也是果的相对存在。因为无因不能称作果,无果也不能称其为因。 比如“母亲”与“子女”相对,若无子女,怎么会称“母亲”?一个妇女,对其父母是“女儿”,对其丈夫是“妻子”,对其子女是“母亲”,若离开她的相对条件,她便不具备上述三种性质中的任何一种性质,这便是相对存在之义。 这种事物存在的相对意义,不但外道不理解,就连教内中观以下的唯识、经部、有部均不能理解。10.参考答案:出世间法的定:止观双运,心宁静下来,在宁静的过程里,有三法印、四圣谛的体会。世间法的定:在修行过程中重视专心、专注,一心一意在一个境界上,产生各种禅相、禅境,又被那些境界所迷惑住。11.参考答案: 这说明他对因果没有生起真实定解。 对因果产生邪见,比造五无间罪还严重。 1)教证:《极乐愿文大疏》中说:“听闻了上述这些善不善业因果法门,反而认为这是不真实的,只不过是一种表面的说法、传说而已。对因果产生邪见,这是比造五无间罪还严重的恶业。” 2)理证:因为五无间罪有忏悔的机会,而这种恶业断绝了善根,乃至在没有对因果生起诚信之前,进行忏悔也无有恢复的机会,将于许多阿僧祇劫中不能从恶趣中解脱。12.参考答案:六方恒沙佛土,虽各具七宝庄严,惟与西方极乐比较,则有逊焉。缘此莲邦,乃弥陀因地,精取二百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具足五劫所成,思此可知矣。如欲往游六方,先求往生极乐,经云,‘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朑,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此其去法。13.参考答案:岂止沐浴杀生,而人不能无呼吸,此一呼吸,即已杀无量生命矣。以我辈凡夫而论,不过对于此事,有能避免,与不能避免之别。能避而不避,是谓之罪,不能避而不避,过而已矣。14.参考答案: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15.参考答案: 世间集——遇到顺境一直抓,越多越好,遇到逆境一直在抗拒、瞋恨、逃避。 世间灭——指缘灭,四大涣散破灭。看到现象界的一切,都是生住异灭的变化,没有迎拒之心。16.参考答案: 首先应忆念自己的菩提心誓言,忆念诸佛菩萨及传承上师对这种问题的处理方式,从而息灭嗔心、报复心,反而愿他们生生世世具足菩提的殊胜缘分,如无著菩萨在《善说海》的结文中说:“无论于我贪或嗔,赞毁以及作利害,愿凡见闻念我者,悉皆速得胜菩提。”愿这些与我结缘的众生,暂时不堕恶趣,得到人天福报,究竟从轮回中获得解脱,获得无上佛果。17.参考答案:五蕴之‘色’,是指外在身形,其‘受想行识’,是开内在心相,其中受字,乃代表心一部之名词。观受是苦之受,与蕴法之受,义小有异,只单作领受解,并非代词而已。身所受之困厄,是‘色’蕴之苦,心所受之忧恼,是‘受想行识’四蕴之苦。18.参考答案: 大经一部,谁能句句记得。问此类事,必须指出卷数章品,依之检出,校对上下之文,方好答覆,否则便成解字矣。兹为偷懒,只好就句解之。上句说万法之生出,名曰结果,此果乃由原因及助缘而成之。下句说万法之相,皆系众缘合和而有,众缘离散而灭,并无主体存在,故曰无我,既为缘合而有,知是并无造者,即是灭而无主,知无受者。但无受不可误会,莫作有身凡夫所造无报讲,如此便是拨无因果,其罪大矣。特再赘言如下: (一)无造便无受,有造便有受。 (二)修到法身无相,则无所受。19.参考答案: 所依止的上师一定要讲法,而弟子一定要听,听后还要身体力行,这才叫做依止上师。 不但普通上师如此,就算是依止在界怙主释迦牟尼佛,也是只此一法、别无他途。佛陀利益众生的方法,唯一就是转三次法转,而不是显示神通等。因此,佛陀对有缘弟子说:“我已开示了趋入解脱的方便法,至于能否解脱,关键看自己。如果没有好好修持,即使我是功德圆满的佛陀,对你也无讲可施。”龙猛菩萨亦云:“解脱依赖于自己,他人不能作助伴。” 像现在能通过网络等方式听闻《前行》等法要,上师并不在身边,这在以前不容易理解,不随上师身左右如此算得上依止,但观察所谓依止的内涵,并不一定要在身边,但同样可以依止。20.参考答案: 发心分为:A不善的发心,B无记的发心,C善的发心又分为下士道的发心;中士道的发心;上士道的发心即菩提心 加行发心殊胜:佛陀在中说:”为度诸众生.发起菩提心,以此摄诸法,以此得喜乐”是说为了度化天边无际的一切众生,我们应发起无上殊胜的菩提心以此可摄持各种善法,无勤获得暂时究竟的一切喜乐,菩提心依悲心而生,如果没有悲心,生起菩提心也是很困难,所以说菩提心的来源是大悲心,菩提心的对境就是一切众生若离开了众生这年所缘,菩提心就没办法生起,菩提心的修持全部以利益众生心态来摄持,为众生睡觉.为众生吃饭.为众生说话.一切都想着众生.就像慈母时时关心独子一样 用三殊胜来发心功德利益真的很大,就像我前年腊月23在送子观音菩萨面前为一切众生求子,前几天我妹打电话告诉说她怀上了(结婚几年都没有差点为这件事而离婚),在没有参加网络共修前,以前我也为她求过,只是为她一个人许愿,效果不明显.所以我以后做什么事都会用三殊胜慢慢来摄持自己的心21.参考答案: 善业、恶业的特殊之果,分别指转生到清净刹土、地狱中去。 1)生处殊胜:我们降生在人世间,要受很多痛苦,在住胎时,母胎臭恶狭窄,母亲不当的饮食会导致胎儿感受各种剧痛。而往生到清净刹土以后,全部是在莲花中化生,对自己及父母无害,不需要像胎生那样漫长,而且清净的莲花胎藏无有任何垢染,周围的一切妙香芬芳、悦意清凉。 2)饮食殊胜:降生之后的饮食,也不像世间这样食用有漏的食物,要通过消化吸收来维持生命,而是以诸佛菩萨的大乘妙法甘露为食,使自己的身心得以润滋圆满,丝毫没有饮食缺乏或营养不足的痛苦。 3)身体殊胜:我们身体有生老病死的痛苦,而转生到净刹之后,十方诸佛菩萨心间发出光芒,清净无垢的莲花自然开启,托生出花蕊上的身体庄严相好,所有的身肢刹那间全部圆满。 4)生后殊胜:我们出生后,学知识要通过老师的教导,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常伴有诸多痛苦与烦恼。而清净刹土中的佛子,以自己的发愿力和诸佛菩萨的智慧加持力,恒常在如来面前闻受深广法门,身心法喜充满,随时可示现无量化身而利益无数众生。22.参考答案: 1.通过呼吸摄心,让心宁静下来。 2.体悟呼吸间身心的生灭变化,即无常法印。 3.更深一步去体悟“无我”法印,因为呼吸不是“我”在做主。23.参考答案: 佛陀告诫弟子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因为我们佛教界目前一种很错误的导向,很重要!导向去依止一个法师,依止一个大师,这都不是佛陀的本意,常常认为一种偶像的崇拜,你看不到法,因此觉得这个问题要指明出来,希望佛教界及所有信众能够回到自依止,法依止上面,这样你的见法解脱才会快。佛陀所讲的法依止,也就是法界依止,要归依法界,不要向心外求法,要以大自然为师,逐渐回归自然,回归到法界来,那才是究竟正确的。24.参考答案:C25.参考答案: 一是能否在历缘对境时,把讲话的冲动速度慢下来吗? 二是能否听到自己讲话的音调高低与声浪起伏吗? 三是能否觉察到想讲话的冲动与冲动背后的我是、我能、我慢吗? 四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吗? 五是能否看到手脚、身体动作的急躁与轻浮、能缓和下来吗? 六是能否看到思想、意念的冲动吗? 七是当我是、我能、我慢与贪瞋痴的心生起之际、能觉察到吗? 八是当贪、瞋、痴、慢的心,生起之际,能停下来吗? 这八个问题都是很重要的,要在实际的历缘对境时去检验去应用。希望大家能够好好的落实在平常的历缘对境中。如果没有把这些问题,实际去检验、去应用,那么你的修行跟出世间法的解脱道还有很大的差距。26.参考答案: 设想自己已经死了,把自己溶入到死亡之中。这时候想一想,令你牵挂、痛苦的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死想观”是一剂猛药,让你随时归零,过去的事,无论多大,让它过去,不再想。死想观有助于淡化自我,放下自我,最后来到大死一番。27.参考答案:欲知始觉,必须先知始迷,先生若能了知始迷,则始觉依何而觉,自能了解。最后又提质问,始觉‘是无始吗?’尊意似有疑此为自相矛盾之处,上不云乎,知觉必先知迷,区区学浅,仅闻‘无明’(迷)有‘无始’之说,又闻有本觉之说,细味‘本’字,亦含‘无始’义,祈合观之,先生之疑,或可涣然。28.参考答案: 这是一个根本问题。菩提道次里,第一个就是亲近善知识,也就是找到一个很好的老师。因为佛法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不是像有些人讲的那样,我在梦中,佛给我传了法了,这些乱七八糟的说法,我们藏传佛教不承认这种说法。必须是真正有传承的老师,藏传佛教里皈依论中的老师,是放在三宝之首的。有些人说藏传佛教是四皈依,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只有三皈依。自己的上师是代表佛、代表佛法、代表僧人的,他是汇集三宝于一身的。为什么把皈依上师放在第一位呢?因为佛陀圆寂2500多年了,在此期间,佛法就是靠大善知识们一代代传下来的,所以我们要学佛就离不开善知识。 如何皈依师?按菩提道次要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也分好几个方面。首先,要寻找一个合格的上师,一个上师的戒行、品德必须是能够作为自己师傅的;其次就是要懂得佛法的,有传承的。所以过去藏传佛教里面讲,老师要传法时,需要考察学生十二年,学生也要用十二年的时间来考察老师,考察他的品德、他的证量、他的学问、他的传承、他的慈悲心等等,很多方面都需要考察。如果弄错了上师,就如同走路第一步就走错了,一步错就是步步错,所以非常重要。亲近善知识在菩提道次里是入道之门,这个决不能弄错,一定要慎重地来寻找上师,如法皈依上师。 佛陀在圆寂时,弟子们问:“佛陀您圆寂了以后,我们以何为师?”佛陀说:“以佛法为师。”佛陀是这样说的,佛法就是老师。我们有三藏佛经,一代一代许多善知识的著作。这也可以作为师来学习、皈依。远离善知识的情况下,自己能够找到一些非常好的、可信的书来学习,这样也可以。因为大乘佛教里的菩萨戒,没必要一定有人来传,可以在佛像前发心受戒。菩萨戒这样是可以的,但僧人戒和密戒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作为人身的老师来传授。希望大家多看《菩提道次第广论》。还有我翻译的《菩提道次心传录》里,二分之一的篇幅就是在介绍亲近上师。29.参考答案:居士既知此名词,各宗不同,欲概知其缘由,自必遍阅各宗经典,方能清楚。如求略知,只在‘佛学辞典’上查阅,亦能分别名相,但不能详其义耳。然此动机,为研教乎?为证道耶?如为证道,短者‘金刚’,‘入楞伽’,长者‘华严’,‘大般若’,‘法华’等,任择一种,专意攻之自能识法性体要。若为研教,便须汇各宗主经,对照异同,方明旨趣耳。30.参考答案: 菩提心的根本不仅可以是法本、上师,还可以是地方,比如上师降生、转法轮、圆寂的地方,以及佛陀降生、成道、转法轮、涅槃的地方,这些都是我们菩提心的来源地。 因为是我们自相续中菩提心如意宝的来源,故应对其恭敬顶礼。31.参考答案: 三果以前必须用有为法,三果前是有学、有修、有证的过程,是有一个我在修、在证。证到三果,就像划船从此岸来到彼岸的岸边,船是有为法,要登上岸边必须弃船而上。所以从三果迈向四果,是放下有为法转换成无为法的过程。32.参考答案: 对大乘佛法有信心、对众生有悲心、自己愿意受菩萨戒。33.参考答案:此指菩萨果位而言,十住十行十回向,此三类称曰三贤,十地合称曰十圣。34.参考答案:此要分清,拜是敬礼,不是信仰皈依,三宝弟子不再皈依其他,自有正式戒条!如有违背则非佛子矣,但慈悲平等,应一体于对方加恭敬耳。35.参考答案: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方便大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昧,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 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众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如来的出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 阅读佛经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佛中学习佛的慈悲心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 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修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仿照什么模式,完全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可以不拘泥于任何形式,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都属于外表形式问题,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准则。36.参考答案: 实相世界本来没有好坏之分,只因为你有喜欢和不喜欢,于是就把事物判为好的、坏的。好坏是人类添加上去的,实相世界没有好与坏,是中性的。37.参考答案: 自卑:因为不了解真理实相,然后划地自限地把自己矮化。 我慢:因为看不到众生都是平等的,然后狂傲自大。38.参考答案:众生大梦未醒之时,即有轮回。现相宛然,便非迷信。此不能说同情婆罗门,喻如中国人有口吃饭,外国人也有口吃饭,甚至各种动物,皆有口吃饭,此是现实问题。不能说谁同情谁,至云无来无去,那是说的法身,与无明识神,小有分别。39.参考答案:A40.参考答案:未开天眼,不能前知,以理推之,此中当有七佛前而未脱者,惟不能肯定到处之蚁,皆是彼时蚁身。彼蚁纵由七佛前,展转至今,性亦不减。但恐染污愈深,解脱之缘,益缈茫耳。41.参考答案: 大地一直支撑我们,水让我们随便使用、饮用,太阳默默地燃烧自己,供给我们生命的能源,空气无条件抚育我们,大自然对我们真的是无条件、无所求。但是问问我们自己,对这个世间、对大自然、对众生,我们做了多少无条件、无所求的回馈?值得我们去深思。整个大自然的因缘是无条件、无所求养育众生,但我们做出来的是我、我所、我是、我能、我慢,还是在有条件、有所求的作为之中,当我们慢慢去体会这一种伟大的精神,作为一个修行人,我们原来很多的固有观念,难道不应该去转变吗?42.参考答案: 对灌顶上师的要求,在《时轮续》中说:“具足戒者为上。”但又说:“在家灌顶师,除无僧人的标志(袈裟等)而外,一切戒行要求与比丘同。”这说明灌顶上师以受具足戒的僧人为上,但并没有排除在家的法师。而且从密法传承上看,印、藏的很多历代密法传承师都是在家的“白衣”居士,有家室,但当灌顶法师必须具备灌顶的资格: (1)必须受过有关本尊的入坛灌顶,而且所受灌顶一定要有纯正的口耳相传的法脉,否则无效; (2)向别人所灌的某一本尊的顶,必须是自己经过闭关修炼,并完成诵咒的数量和补缺烧食供; (3)必须是密戒戒行无瑕疵; (4)必须掌握灌顶的有关知识和仪轨,具备灌顶师的“双十”条件。 密宗灌顶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传授密法活动,学问、戒行、密法修持缺一不可。合法的灌顶,对师徒都有法施和学法的功德,如果乱来,就会师徒两败俱伤,绝无好结果。因此乱传法、乱灌顶会使师徒双方造恶业,堕金刚地狱,或受到护法神的严惩。43.参考答案:梁先生怀疑净土存在,如存在即是在心。学者研究,在不得其要之时,不妨怀疑。其言在心,足见正在确定中,而未得结果。而吾弟云‘万法心造’,即是为‘存在’作承认。此语乃古今贤哲共说,不能更易。但又提出‘假相’‘实体’等问题,是于‘实相’之理,尚未彻知,而与净土之理,亦有隔阂,故不敢有肯定之辞。兹为释之:‘实相’之旨,为‘无相无不相’,即心经所云之‘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义,而净土之存在与否可依经解决矣。西方净土有四相,曰‘同居’‘方便’‘实报’‘寂光’,后一为‘实体’,前三为‘妙相’,四实为一,盖修证所现,深浅不同耳。再者‘存在心里’一语,说亦不错,惟心在何处,心是何物其量之大小,恐梁先生与弟,尚皆不知,假能先读‘楞严经’一遍,‘存在心里’一语,方不致误解也。44.参考答案: 是说今日乃明本分事也。昔日为生死昼夜,水流花谢等梦幻事所迷。今日幸何如之,亲证本来面目,不费丝毫力,即是目前的自然景物也。本分事,本来如此,无有丝毫奇特,不用费心探索寻觅。故只需一切放下,愈用力愈不是,越轻松越好也。45.参考答案: 体证到空的人,无贪、瞋、痴的心,超越了二元对立,有无限的包容心,所以他不会与任何人发生无意义的争辩。46.参考答案: 1.不诽谤,不沮丧,不说是非。2.远离。3.忏悔,闻思,向本尊祈祷。总之,不可犯舍弃上师戒。不要谈论出家人,不要谈论恩人。《百业经》里有许多对三宝造口业的开示。修行的福报资粮到了,自然会有上师找你。但福报不足,而心太急切,则容易走偏。47.参考答案:是二字为梵音;译成汉义,为皈依,敬礼,求救度等。48.参考答案: 因为世间上的芸芸众生,日日夜夜为烦恼所左右,被痛苦所束缚,一辈子奔波忙碌,到头来连成办自利也力所不及,何况是将无量众生安置于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果了。而我不仅遇到了大乘佛法、依止了大乘善知识,而且相续中有利他的菩提心,相比之下,“众生不如我”,所以我应当努力成办自他一切利益。 在修菩萨行的过程中,虽然应以承担一切的自信成办自他二利,但这种自信千万不可变成一种傲慢,产生自以为是、自高自大的颠倒执著。49.参考答案: “五蕴”指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五蕴”是物质和精神世界的总的概括。“蕴”指同类事物和元素的集合体。 “色”指有形状、有颜色、占据一定空间的物质实体,是物质世界的总称,在人则指肉体; “受蕴”指人的感觉功能; “想蕴”指产生表象,认识事物的功能,分为直觉型和思维型两种; “行蕴”指除受想以外的一切感情和心理意识活动,俱舍论中分为49种; “识蕴”指五官之识和心识。 受、想、行是从功能作用上分的,识是从性质上分的。“色”指物质存在,“识”指精神存在。 “六识”是佛家统一的说法。“八识”、“九识”是唯识派的说法,中观派不承认“八识”、“九识”之说。50.参考答案: 先生以传载释尊从胁降生,指为迷信色彩,此问题颇为复杂,非简言能尽,略举数端如下: 1.大乘经典每不如是,小乘经典尚有甚者,所以然者,佛陀说法,有对菩萨者,有对声缘者,有对人天者,有对利根钝根者,有对愚夫愚妇者,众生万类,佛法多门,犹一药医治一病,若执一药,但取其珍贵,如中药之人参,不问何病,概以与之,其不杀人者几希。 2.玄奇异迹,无关佛德增减,尊论自是堂堂正正,然亦有权。但说法者不观对相,纯说正或纯说权,皆为不契机,夫如是则等闲言语矣。然众生千差万别,有喜此者,有喜彼者,法则不能举一废百,且五欲虽为生死之根,佛所呵斥,有时尚采以摄众,所谓‘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可想其八面玲珑矣。 3.迷信彩色,本有时间性,有先不为迷信,近视为迷信,后或又变为不迷信,以现在论,自如视为迷信,则避而不谈,亦未为不可。 4.明史五行志:‘隆庆五年二月,唐山民妇,生儿从左胁出’。更有奇者,明史五行志:‘嘉靖四年,横泾农孔方,胁下产肉块,剖视之,一儿宛然’。此皆载在正史,事若虚无,何入史笔,谓之奇异可,谓之迷信,是经史都加否认矣。51.参考答案:佛教说天,甚不简单。以佛具五眼,所见者甚广,故说亦甚复杂,兹仅就一个大千世界论,竖面算有二十八层之天堂。横面算有四百四十亿列之天堂。然此大千世界,更是无量无边,各各天堂形状不一,耶教之言天堂,究竟指于何种,区区未曾向彼领教,故不能强说同异。52.参考答案:在闻思修行过程中,故意断传承,或者不愿意修行,就是所谓的魔障。以前莲花生大士对空行母益西措嘉传过一个殊胜教言:“凡是对修行做障碍的,不论影响内心也好,制造外缘也罢,都魔障。”譬如,你本想听一个传承,有人劝你不要听,应该离开这个地方,这就是一种魔障。魔障不一定非是面目狰狞的恶魔,有时候它也会显现为语言亲切的道友,或者慈悲体贴的上师,表面上对你非常关心,你听到他的话语后,三四天都睡不着觉,心里非常舒服、温暖,一闭眼就浮现出他的音容笑貌。但如果对你的修法造成违缘,那不论他是什么形象,按照莲花生大士的教言,都叫做魔障,所以对此理当谨慎!53.参考答案: 知道四圣谛很容易,知道只是头脑里的一个知见和概念。对四圣谛必须去深入的体悟,否则,修行只会停留在表层。这就是为什么修行人很多,而成就的万人不得其一的原因。54.参考答案: 四禅所讲的出入息寂灭,并非完全没有呼吸,只是相当微细,有时候进入胎息,有时进入全身呼吸,不一定是鼻孔方面。也可能呼吸的频率很慢,在换气时会停一下,但不是完全没有呼吸,而是有但很微弱,也有止息的时候,但频率很慢,似有若无,这是叫四禅的出入息寂灭。55.参考答案: 在欲界里有迎拒之心就会有苦,进入色界和无色界(禅定中),若有迎拒之心,有抓取,也会有苦,因为禅定是有为法修出来的。有为法有入必有出,无常生灭,如梦如幻,是抓不住的。56.参考答案:善恶、苦乐、邪正、涅槃、生死,本来是无,后因庸人扰之,无中生有,既已有矣,便不能强认是无。如水本无浪,风扰之生,浪生则有覆船溺人之患,此时不能不有所取舍。若风息矣,浪亦无踪,渡者尚有何取舍可言,学佛者亦喻息其风耳。57.参考答案: 一方面可使你们对作者生起无伪的信心,另一方面,依靠这种对圣者的真实信心,我们相续中的菩提心也很容易生得起来。58.参考答案: 解决这种非正常现象,只有两个办法: (1)加强国家执法的力度,彻底取缔和严厉打击各种邪教和各种披着宗教外衣,打着佛道旗号进行的诈骗等各种非法活动。 (2)广泛宣传利国利民、培养高尚思想品德和改善社会不良风气为宗旨的大乘佛教思想,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善恶真假的鉴别能力。 追求正当的信仰,是社会的正常现象。若缺乏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人们就会吃“野菜”、食“毒草”,这是一般的规律。对精神垃圾的清除,毒草蔓延的抑制,若不采取积极有效的填补思想空虚的办法,光靠禁令是难以奏效的。59.参考答案: 为学:就是指世间法。把修行、学佛、读经,当作是一种学问的积累,都是属于世间法。 为学日益:就是你越积累越多、越来越增加、扩大。 为道日损:真正走在修行路上,损就是他抓的越来越少,越来越能够看开,越来越能够放下,放下世间的金钱名利等,重要的就是十个结,十层自我的保护膜要一层一层的剥掉。 损之又损:就是一层一层地去掉十个结,如此证初果要断掉前三结。 以致无为:证到三果以后继续向阿罗汉迈进。这时候后面的五上分结也都去掉,到最后是我慢断除、自我消失、无明也没有了。就是无学位的阿罗汉。无学无为就是阿罗汉的世界,就是解脱者的世界。60.参考答案: 《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中都说过,在贪嗔痴等所有烦恼中,傲慢和嫉妒这二者最难认识。 如果你生起嗔心,别人会看出你发脾气了,自己也能明显感到心里不舒服;如果生起贪心,你能察觉到“我对某某人生起极大贪爱,对某某事物生起贪恋之心”,别人从你的言行举止中也看得出来;如果生起极严重的痴心,你的行为上会表现出打瞌睡、昏沉等,别人一看就知道你有点迷糊。可是嫉妒和傲慢并非那么易发现的,别人看不出来,自己也感觉不到,但它会一直不断地地产生。 有傲慢的话,法师明明讲得不错,我们也会挑三拣四,找出一此毛病。而让自己说的时候,又可能什么也讲不出来,这是极不明智的行为。学习佛法的时候,傲慢的人最可怜,法师有什么功德、讲得怎样如法,他始终看不到,唯一看到的就是法师讲错了。61.参考答案:鬼道自是另一境界,无时不有,但普通人眼不能得见,并非昼伏夜现。以夜间无日光星曜,特别人眼较昼易睹耳。称人界阳间,鬼界为阴间,这是外道及世俗的拟名,却与地球自转,向日为昼背日为夜不同其义。62.参考答案: 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祇,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而以梵(Brahmq)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贱,这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后来婆罗门教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人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就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63.参考答案:为献身救度众生,先舍离眷属田产,入寺求比丘剃度,此谓出家。(从俗言)再经受沙弥以至比丘具足等戒,方称僧宝。佛家律制如是,凡少明戒律者,无不知之。64.参考答案: 教证:《寂灭决定神变经》中云:“何者抢夺南赡部洲一切众生之财,断一切众生之命,何者对菩萨甚至布施旁生一食团之善行作障,则罪过较前者严重无量倍,因为对获得佛果之善业作障故。”《善巧方便经》云:“所有的堕罪中,舍弃愿菩提心的罪业最严重。” 理证:哪怕只是毁坏一位众生的安乐,尚且要自食其果遭受损失,如果舍弃菩提心,结果将毁坏天边无际所有众生的安乐,果报堕入恶趣这一点就更不必说了。65.参考答案: 开坛灌顶的金刚上师需要具备《上师五十颂》中所说的十三种德相和双十知识。 十三种德相是: (1)严守戒律; (2)具大智慧; (3)具足忍德; (4)思想诚实; (5)无欺诈行为; (6)掌握用密咒和药物消除邪魔的法术; (7)对众生有慈悲心; (8)精通三藏义理; (9)掌握“双十”知识; (10)会塑造绘画坛城; (11)善于解说密法; (12)对佛法,特别是对宗乘信念坚定; (13)保持五根清净而心性温和。 “双十”知识分内密、外密知识各十种。内密知识十种是: (1)善于观护轮破除邪魔; (2)善于制作护身咒轮破除邪魔; (3)懂得瓶灌顶和密灌顶之法; (4)懂得慧灌顶和第四灌顶之法; (5)懂得仇敌与其保护神的隔离法术; (6)懂得祀食运作法; (7)掌握诵咒的七种诀窍; (8)掌握加速修持的各种特殊方法; (9)掌握安神开光之法; (10)懂得修供坛城之法。 外密知识十条是: (1)精通制作坛城、观修坛城; (2)懂得观修各种瑜伽; (3)懂得各种手势印; (4)懂得各种站立腿势; (5)懂得各种不同的坐势; (6)掌握各种诵咒法; (7)懂得烧供法; (8)懂得各种敬供仪轨; (9)懂得作法的诀窍; (10)懂得迎送、收消诸法。 除了以上这些条件外,各续部还有各自的特殊要求。66.参考答案: 意恶业为三种: 一、贪心; 二、害心; 三、邪见。 一、贪心: 在日常生活中,对于特别喜欢的他人财物,心里打着“这财物为我所有该多好”的如意算盘,并且三番五次地思量:“我用什么办法才能将它弄到手呢?”诸如此类凡对别人的财物生起谋求之心,都是属于贪心。 过患:在这个世间上,相续中有贪心的人,就算拥有再多钱财,也始终有种贫穷感,不会有真正的快乐。《佛所行赞》中说:“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人若有了这种贪心,则很容易堕入地狱。诚如《正法念处经》所言:“贪心甚为恶,令人到地狱。” 以贪心所感,所想不能如愿以偿、称心如意,而且不愿意接受的许多事常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二、害心: 对他人怀恨在心,满怀愤怒地想:“我要用武器或语言去损害他。”见他拥有荣华富贵便不高兴,暗自诅咒:“这个人不安乐、不幸福、没有这样的功德该多好!”当他遭遇不幸、受到挫折时,自己就在一旁幸灾乐祸。像这样凡是对别人生起损恼的心理,都属于害心之列。 过患:假如一个人常怀有嗔恨心,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所做的事情肯定不如法,甚至还会特别过分、令人发指。这样的人,会让周围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而且在毁坏他人的同时,也将毁坏自己。甚至,有时候还没有害得了别人,反而先害了自己。六祖在《坛经》中说过:“心中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倘若你没有不善心,内心清净、善良,往生极乐世界则指日可待。 以害心所感,恒时担惊受怕、恐怖不安,心不能安定下来。 三、邪见: 邪见又分: 1、无有因果之见; 2、常断见。 1、无有因果之见:若认为行持善法没有功德,造恶业没有任何过患,前世后世不存在,三宝没有功德,佛没来过这个世界,上有天堂、下有地狱是谎言„„这就称为无有因果的邪见,特别可怕。 2、常断见:总的来说,邪见可分为62种或360种等。若将所有邪见归纳起来,完全可以归摄于常见和断见中。 1..常见:认为神我常有,大自在天、遍入天是造世主,上帝、真主能创造一切„„这些看法都叫常见。 2.断见:是指认为一切诸法自然而生,前世后世、因果不虚、了脱生死等均不存在的观念。 过患:对于某个人而言,即使相续中生起了一刹那的邪见,也将失毁一切戒律,而不能列入佛教徒的群体中,也不算是闲暇的人身。一旦相续已被邪见染污,从此以后,即使是奉行善法也不能踏上解脱之道,而且造罪也没有忏悔的对境。 以邪见所感,转生为不信因果、恒持常断见的恶劣身体,并将流转于恶趣中受苦。67.参考答案: 苦边:就是苦海的边,苦海是有边的。我们一般说苦海无边,是因为你不了解出世间法,不了解解脱道,在茫茫苦海里,当然不知道苦海的边在哪里?因此你要到达苦海的边,只要你按照解脱道去实修实证,就能出离苦海。 众生:对身心内外所有一切境界,于色染着缠绵,就叫众生。68.参考答案:A,B,C,D69.参考答案: 要达究竟解脱,就要学习听真话,听逆耳的忠言,因为很多我们习以为常判断,死角,自己不见得能觉察到,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如果我们身心不够柔软,真正明眼善知识,看到你的问题,他也没办法讲出来,因为你的心胸没有打开,如果善知识能针对你讲出你不喜欢听的话与逆耳忠言,记得这些就是针对你的盲点,死角在讲,只要你身心柔软去接受,那么你的突破,你的成长会很快,很快。70.参考答案: 金刚乘密法分四续部。事部,行部,瑜伽部属于密法的外围,故称外三部密法,无上瑜伽部是密法的核心,故称内密。内密即无上密,又分父续部,母续部,无二续部。以修幻身成就为主者为父续,以修光明大乐智慧成就为主者为母续,大乐与智慧相合不离者为无二续。续经《总源》中说:瑜伽续总数,共六千万颂,瑜伽母续数,一亿六千万。在这一亿六千万颂中被誉为母续之王者为胜乐续。故宗喀巴大师赞颂说:瑜伽母续共一亿六千万颂总数中,犹如幢顶之宝珠,是那胜乐轮之续。 佛陀在何时、何地说胜乐续,虽然有几种不同的说法,但宗大师严格考证经续的出处,以《空行海续》为依据,说末法时由金刚亥母与金刚手菩萨请佛说此续。说此续的因缘云:湿婆夫妇居于须弥山顶,其部下天神,食香、药叉、罗刹、龙神,阿修罗等占据南瞻部洲二十四个胜地,危害众生,无恶不作,故请佛开示震慑降服湿婆及其部众。当时佛陀接受请求,在须弥山顶化现为胜乐嘿鲁嘎威猛相,把湿婆夫妇踩在脚下,并夺取其新月标志做头饰,五方佛所献二十四位菩萨化现为二十四地天神等形象,降服了湿婆部众,消除了湿婆神对世间众生造成的灾害。为了救护众生,接受诸佛之请求,胜乐永住须弥山顶,用四面观照四大部洲,菩萨众永住二十四胜地,度化众生。 由于胜乐部特有即生成就的不共密法和原身常住人间的特殊因缘,即使在末法时代修此法仍具有成就快、加持力强大的特点,故有“具加持力胜乐佛”之称。在印度和藏区历史上修此法得到成就的很多,如号称“印度八十四成就士”的著名成就者大多数是修胜乐的成就士。71.参考答案:身求趋吉避凶,性求不生不灭,达此二种目的,全由智慧,必佛开示,方能悟入,是生我肉躯者父母,活我慧命者佛陀,此其关系也。72.参考答案: 知道了这个道理后,在我们境界中,虽然嗔恨等烦恼仍会不断地显现,但此时已了知这些法无有实质,如同幻术变化一样,又有什么可值得生起执著呢?大空的缘起幻现中,嗔害者与被害者、嗔害本身,这些都无有主体,应去嗔恼谁呢?愚昧的实执习气支配下,许多人为损恼苦受而生嗔,唯有徒然造业而已。若了悟此理,苦乐喜忧的种种分别念自然平息下来,任何苦恼损害之境也就能泰然安忍。73.参考答案: 真正解脱自在,不是向心外求法,净土不在他方世界,净土就在当下,你的心清净,净土马上现前,你的心能够清净“阿弥陀佛”马上现前给你看,所谓“阿弥陀佛”不要又想成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不是啊!如果你的心够清净,当下可以看到整个法界都在跟你讲经说法。所以净土,不生不死的地方,是在现在,在当下,真正了悟不生不死的世界,必须要彻底了悟什么叫生生灭灭,清楚知道生生灭灭,才能够知道什么叫做不生不灭。当我们在户外禅修的时候,极乐世界的鸟叫声,有没有在跟你宣说法音,有没有跟你宣说无常法印,有没有跟你宣说缘起甚深,当下你就在净土的世界里。74.参考答案: 让心静下来,勇敢的面对苦,不逃避苦,才能找到苦因,进一步去断苦。75.参考答案:想对佛法生起信心,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了解它的功德,否则,信心再大也只是流于表面形式。而若想了解佛法的功德,我们首先要知道,外道再怎么兴盛,大仙、天龙八部再怎么受供奉,他们自己也沉溺在轮回中,并未超离苦海,又怎能帮我们解决生死大事呢?要想真正脱离生死轮回,其他宗教都一筹莫展,只有暂时行持善的见解和行为。而超离轮回、了生脱死的妙药,唯一在释迦牟尼佛的教法中有,所以,我们应对佛陀的教法、证法有虔诚不移的解信。只有这样,才是真正无谬的法器。通过闻思修行,佛法的道理也逐步融于心相续,无常之理、因果正见、无我空性等教理也正深深地契合于心,以往多如山王般的邪知见摧毁倒塌,虽然修为仍然很差,但对佛法的信心却并不容易退转,为此,祈祷根本上师,常赐加持不退转,精勤修持唯佛法。第2卷参考答案一.参考题库1.参考答案: 八种小成就:明目、速行、隐身、飞行、透视、长寿回春、点金、差遣神鬼。 “明目法”就是透视功能,透视地下矿藏,可以隔墙、隔山看东西。 “速行法”就是轻功类的速行法。 “隐身法”可以用咒语把身体隐蔽掉,使别人看不见。 还有“飞行法”、“透视法”。 “长寿回春法”就是返老还童法。 “点金法”即点土成金。拿一块石头,拿一根草,就可以变为黄金。 “差遣神鬼法”就是用咒语调遣鬼神办事情,差遣神灵。 以上是世问八种小成就。 八大成就:化物、分身摄物、随意化现生物和器世界、随意行处、变化如意、取用如意、生杀如意、主宰万物。 化物,即随随便便变化,就像《西游记》中随便可以变人、变房子、变物; 分身摄物:一个人可以变化成千千万万,到处可以看到这个人; 随意化现生物和器世界:生物就是变成动物或一个人或另一个人,器世界就是把山、水、城市、村庄变成庙宇等; 随意行处:意到身到,一个意念,你想到什么地方,马上就可以到什么地方; 变化如意、取用如意、生杀如意、主宰万物……改变天地气候。 这是大成就。但这些都是世间成就,不是最高成就,最高超世成就是“幻身”和“光明心”成佛。2.参考答案: 一是身心要很柔软,才能够入流。 二是要随时归零,让过去的死掉才能够入流。 三是用无为法,才能够入流。当你入流之后,因为还不够稳定,要把那一种稳定度巩固住,然后再从点、线、面、空扩大,到后来是全然与整个法界的法流溶为一体。当能来到此阶段时就真正来到无修,不用修行,到哪里都是跟整个法界的法流在一起,而且里头没有我慢的。3.参考答案: 两者不同。中阴身是前身已死,后身未形成,还没有投胎时的阴身。而意生身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要修行有一定功夫的人才有。 是为济度众生如意受生的菩萨身,意生身有三种:三昧乐正受意生身、觉法自性性意生身、种类俱足无行作意生身。4.参考答案:证佛果后,具有六通十力,即能彻了上下过去未来,而且佛佛道同,自然不赖记载,而能遍知。5.参考答案: 唯有见性,即体证到真理实相——三法印,才能放下抓取,回归宁静,远离梦幻世界。6.参考答案: 花是由非花的元素组合而成,我或我的色身是由非我的地、水、火、风、空、识的元素组合而成。色身分析到最后,就是能量的组合,是缘聚而有,缘散而灭,而且刹那生灭变化着,没有主宰,自我无法掌控,所以实际的实相是无我的。7.参考答案: 我慢是自我存在的动力,没有我慢,自我就会消失。证到初果,我慢断除一半,证到三果,我慢断除四分之三,还剩下四分之一是最深、最微细、最不容易觉察到的死角。8.参考答案: 缘起法是归纳现象界缘生、缘灭的总法则。它告诉我们无常、无我的法印。9.参考答案: 佛教经典的精神实质不好理解的最根本的原因有两个: (1)佛经原典是未经整理的原始资料,不像现代的教科书那样条理分明,重点突出。因为佛是应机说法,大部分经典是问答体,弟子们问什么,佛便说什么,随机应变,各得其所。 佛典种类繁多,卷册如山,作好原始资料的研究整理工作,谈何容易。所以学佛法的人往往就偏在“一经一典”了,拿上一部经典说这就是佛法,却不知道别的经典是怎么讲的。 (2)佛法经典从内容和文辞上有“了义”和“不了义”的差别。 “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常规定理,不变原则;从文辞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思一致的经文。“不了义”从内容上讲,是指权宜之法,应变之说;从文辞上讲,是指词面词里意不相符,隐含别意,不能照字面意思理解的经文。 所以说,现在有些人说学佛还是要学原来的经典,虽然这是对的,但可能很片面,你不可能掌握佛的全部经典,你只能掌握一经一典,但凭片言只语给佛的思想下结论,往往就会产生片面性。10.参考答案:释尊多劫早已成佛,为度娑婆众生,示现来此,所以一切皆知,且所有经教,皆系现成道相后所说,此尚有何疑?有释迦牟尼佛应化事迹一书,可以参考。11.参考答案:C12.参考答案: 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说:“寿命多害即无常,犹如水泡为风吹,呼气吸气沉睡间,能得觉醒极稀奇。”我们的生命危害众多、顺缘极少,就像风中水泡一样会瞬息破灭,晚上沉沉地睡去,平缓地呼气吸气,但谁也不敢肯定在此期间不会死亡。如果没有死去而安然醒来,真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谁也无法确定何时何地会死,谁也没有把握明天或今晚、甚至仅仅现在呼吸之间,自己会不会命归黄泉。任你智慧渊博、精通教理,但也不敢断言“我现在肯定不会死”。所以,《地藏经》中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死神从不与人约定时间,他往往出乎意料地降临,让我们一命呜呼。死缘众多。每个人的生命会遇到很多违缘,如龙猛菩萨在《宝鬘论》中说:“死缘何其多,生缘何其少,彼等亦死缘。”就算是饮食、吃药等生缘,有时候也会变成死缘,我们晚上睡下去而没死,理应觉得非常稀奇。 明白无常的道理后,切切不可懒惰懈怠、一拖再拖,而应诚心修持临终时决定有益的正法。13.参考答案:D14.参考答案: (一)欲界天人之苦: (此处答案若觉得太多难记,本人建议大家可选择背《亲友书》中的颂词 “身色变得极丑陋,花鬘枯萎不喜座, 衣染污垢身体上,前所未有汗汁流。 天境天人已出现,天界死堕之五相, 犹如地上临终者,所示一切之死兆。 由天界中死堕者,设若善根毫无余, 后不自主而投生,旁生饿鬼地狱处。”根据颂词进行展开来说好记些。) (1)六欲天的天人,他们整天在散乱中度日,从来没有修持正法的念头,并且无论生在哪里,都要感受死亡的痛苦。每个天人临死时会有五种死相: 第一、以前身体的光芒可照射一由旬或一闻距,而当临近死亡时,这些光芒全然消失。 第二、以前怎么坐在宝座上,也不会觉得不乐,此时不愿意坐上宝座,而且甚感不适,心里也是老大不高兴。(有些修行人总是坐不住,今天到这里吃饭、明天到那里吃饭,一直不愿意呆在家里,也许这是人间的一种死相吧。) 第三、以前天人的花鬘多久也会不枯萎,但接近死亡时,这些花鬘全部凋谢。 第四、以前天衣穿多久也不会沾上污垢(不像有些人,新衣服穿一两天就脏得要命),但临死时,天衣陈旧、沾满垢秽,变得脏兮兮的。 第五、以前天人身上不会流汗,此时也开始出现汗水。(这些天人五衰,不同经典也有不同说法。) 当这五种死相现前时,天人知道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内心十分痛苦。而且,大多数天人死时会产生邪见,或因一生放逸无度,后世会下堕三恶趣。看到来世的痛苦之后,本来死亡的痛苦还没消除,现在又加上堕落的痛苦,实在是雪上加霜,无形中痛苦就增长了两三倍,他们禁不住放声哀嚎。这种悲惨的情形要延续七天,若是人间的七天倒不要紧,但天界时间非常漫长,仅是三十三天的七天,也相当于人间七百年,简直可谓度日如年。临终时忆起往日的快乐幸福,如今无有自主继续住留,即将面临死亡的痛苦;又看到后世生处的悲惨,感受堕落之苦。同时遭受这两种痛苦的折磨,内心异常忧伤,这种苦已经超过了地狱的痛苦。 (2)欲界天之上的两天界——色界、无色界,虽然没有刚才所讲的现行的死亡痛苦,可是一旦引业穷尽,也会如梦初醒般堕入下趣。如龙猛菩萨在《亲友书》中云:“梵天离贪获安乐,后成无间烧火薪,不断感受痛苦也。”梵天等色界天人尽管暂时离开了贪欲烦恼,享受禅定的安乐,但引业灭尽之后,还是要堕入无间地狱,成为狱火的薪柴,不断感受各种痛苦。《摩诃僧祇律》亦云:“诸天及世人,一切众生类,莫不为结缚,命终堕恶道。”因此,众生只要被烦恼所缚,命终一定会堕入恶道。 (二)体会:学习这些道理之后,大家应当明白:在三界轮回中,无论转生于何处,都不会有丝毫快乐,千万不要对轮回有任何指望。就像一个监狱里的人,生活条件再好,也毕竟是监狱,不如回家自由。同样,我们轮回中的众生,纵然生活富足,有房子、有地位、有权力、有家庭、有快乐,这些也迟早会离开自己,没有必要去执著,而应想方设法脱离三界轮回,获得佛菩萨果位。若能生起这样真实的出离心,修法才会圆满成功。15.参考答案: 就是“诸行无常,生灭变异”。现象界没有一个存在的星球、银河系会恒常不变,所以现象界一切的存在,它一定是诸行无常,生灭变异的。16.参考答案: 布施可以打开狭窄的心胸,打破我们的身见、打破错误的观念。透过布施,有助于把我是、我能、我慢,能够放下。是破除身见的一个重要方法。17.参考答案: 观察觉得还是有一些差距。 虽然也不愿意伤害任何动物,也会对他们发菩提心,回向,但与之相比还是有一个它们是旁生的想法,应该是我执及因果取舍粗大造成的。18.参考答案:此问须分言之,经所云者,只言万法皆心所现,如心不现,何能所知,语之范围如此而止,心物一如,理上可如是说,事则各有界限。例母子一体理也,事则母自母,子自子,倘必执母子是一之理,其父能指其子为妻乎?至云流转不限有情,亦未尝不有其事,然众生之命,多依有情淫欲而有,流转六道者常也。而神识有时接触矿植等物,而矿植并未交媾,是亦无入胎机会。如云魑魅魍魉,亦能交感动作,不过偶然之事,或鬼神凭之,或物老为怪,总未见处处木石,皆能言语动作。读书者,须善会其义,勿以辞而害之也可。19.参考答案:众生根器不一,佛分五乘方便,若只谈一乘,不能普度。菩萨虽修六度万行,然亦深解四谛十二因缘,罗汉虽属自了,仍劝其回小向大,进修佛果。20.参考答案: 身体就不属于自己了,以后再也没有理由去执著它。而且从今以后,三门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应按上师的意愿去做,即三门恒时饶益众生。21.参考答案: 八大菩萨指文殊、普贤、观世音、虚空藏、地藏、弥勒、除盖障、金刚手菩萨。 诸佛菩萨之发愿聚会于一体的就是普贤菩萨,如果希望自己的所愿实现,就一定要祈祷普贤菩萨。 作为大乘修行人,如果违犯了大乘菩萨戒,一定要祈祷虚空藏菩萨,通过菩萨的加持,才能使相续中的罪垢得以清净。 金刚手菩萨是诸佛菩萨力量的总集,是诸佛无坏之金刚本体。不管你学显宗还是密宗,在遇到一些违缘时,若能祈祷金刚手菩萨,能使所有的违缘消于法界。22.参考答案: 最可怕的是自私自利的心——“我”要往生极乐世界,“我”要明心见性,“我”要马上开悟,“我”要离苦得乐……。大乘佛教是舍弃自我、利益众生,所以为了众生而失坏自己并不可怕,而自私自利的心就像杂毒的食物一样非常可怕。23.参考答案:梵音呗唱闻之令人生肃穆之心,再配以钟鼓,益发深省,此亦声音佛事也。且多人唱念,亦必有乐器为之音节,言不致杂乱无次。24.参考答案:求学之道,闻一分行一分,佛家重行解相应,儒家重温故知新,是即知即行明矣。六度是大乘整个教义,不分任何宗派,散见各经。25.参考答案:岂必佛有神通,其他外道亦有神通,不过无漏尽通耳。此有因报所得及因修所得二种,修得者乃得定以后之境界,然佛家注重漏尽一通,此通不得,若现他通尚有招魔之虞,今未必无是高人,但有通者多养晦韬光,决不显示。科学当分精神与物质两系,只迷信物质者,自然不明其理。26.参考答案: 以平等心来善待一切众生叫做平等慧。体证到大家是生命的共同体,是一体的,只是每一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大家都同等的重要。 法师:能够深观身心内外无常的实相,体证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人。27.参考答案:我们要这样思维: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但他们虽然拼命地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虽然不愿意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为此在轮回之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通过如是观想,确实有对老母有情拔苦予乐的强烈愿望。28.参考答案: 高际必堕:高高在上的地位、英勇无比的军队也都不会长存。 如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宇,2008年因受贿、滥用职权等罪,判处18年有期徒刑。09年5月23号,韩国前总统卢武铉跳崖自杀,据说他自杀是迫于道德拷问和法律追究的双重压力。还有台湾的陈水扁,当了八年国民总统,如今也因涉嫌贪污、洗黑钱等重罪,而被法院羁押受审。象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对修行人而言,要追求的是无衰无退、人天应供、圆满正等觉的佛果,这是最根本、最究竟的目标,而有衰损的地位、财富、权势,这些又有什么用呢?29.参考答案: 既有地狱之名,安得无有方所。根本地狱,可参地藏本愿经,孤独地狱,山林旷野,处处皆有,不过人眼不见耳。 (1)以黄叶呼金,为之方便语,就地狱说地狱,何得为方便。 (2)地狱种子在心中,地狱现相在身外,倘心中有地狱种子,即须受地狱身,有此身即往地狱中。30.参考答案:诸佛慈悲平等,决不有所好恶,助人作战;不过悲悯善良国家为暴力侵略有所祈祷,加以护持耳。31.参考答案: “凡愚”按藏文讲义的解释方法,分为与智者对立的凡愚、与老者对立的凡愚、与圣者对立的凡愚。本论指的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并不是与圣者对立的凡愚。 有些人说:“凡夫人肯定有睡眠、贪心,这是不会避免的。因为我是凡夫,不是登地菩萨,所以难免不精进。”如果鉴别了此处的“凡愚”是与智者对立的凡愚——愚者,就间接说明了智者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不一定非要获得一地菩萨以上的果位。 世间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房地产销售代理合同:别墅销售代理
- 机器拉带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常州消防工程电气设备安装合同
- 榻榻米专用座椅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膝上桌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企业信息安全监测与预警合同
- 2024年度商业保理合同保理融资额度与利率
- 赛车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科学用棱镜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国际餐饮文化交流活动策划合同
- 唱游子吟小儿垂钓课件小学音乐苏少01课标版三年级上册课件1
- 北京科技大学第二批非教学科研岗位招考聘用(必考题)模拟卷和答案
- 社团面试评分表
- 智慧园区 物流基地集装箱货堆场智能管理平台建设方案
- 血清转氨酶异常病因分析
- PDCA提高护理管道标识规范率
- 世界未解之谜英文版
- 中小跨径公路桥梁设计课件
- 放射培训考试习题及答案
- 译林牛津版9A-Unit8-Detective-Stories-Reading-2公开课优质课件
- 邯郸市政府采购办事指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