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_第1页
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_第2页
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_第3页
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_第4页
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外教育简史第五章第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第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人类教育演变过程:从非形式化教育到形式化教育(教育形式化的过程) - 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教育从形式化教育的出现到教育实体的形成(教育实体化的过程) -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教育从古代教育实体的发生到近代学校的兴起(制度化教育的发端) -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第3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人类教育演变过程:从学校的诞生到学校系统的形成(制度化教育的发展) -近代教育(资本主义社会前

2、期,以17-20世纪欧洲为例)从学校系统的形成至今,制度化教育达到了成熟 -现代教育(二战以后的教育)后制度化教育,基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的个人自由和权利平等为核心的自主性教育制度的建构过程 -未来的教育第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形成过程: “制度”由一定的标准及相应的规则、规范构成。制度旨在使活动标准化、规范化。 自从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出现以后,不同时代或多或少有一定制度,规范教育活动。 在古代,教育职能简单,教育系统尚未形成,传统影响、陈规、强制性的权力及官长权威足以使活动就范。加上当时实行个别施教,“教”与“学”主要诉诸个人经验,还不可能对“

3、教”与“学”活动进行客观分析;近代以集体施教代替个别施教,教育过程逐步社会化,有可能对教育过程与教育实体的活动进行客观分析,从中发现教育活动的标准、规则与规范,加上各级各类学校的分化,学校数量增多,学校系统形成,使教育过程教育实体标准化从潜在的可能性变为现实的需要。 第5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形成过程: 无论是按照某种制度采取教育举措,还是依照制度对教育活动进行规范管理,都不一定是“制度化”的教育;只有当制度的宗旨在于规范教育活动,使教育活动为制度制定者服务。为了杜绝教育活动的失范,只要有可能,制度的制定者总倾向于使制度中所包含的规则、规范更为密

4、集,并使制度配套,这就是“制度化”的倾向。所以制度化教育又指正规教育,即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许多多专业课程和机构。 近代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的进展与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第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特点:1、整齐性、划一性 为了迅速满足工业社会对具有一定知识技能工人的大量需要,学校教育通过统一的课程、固定的教材、同步的进度、相同的评

5、价等,对学生进行成批加工,从而形成了学校教育系统对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整齐划一性。2、封闭性、机械性 制度化教育按其自身标准,依据自身的规范构筑起坚实壁垒,形成对其他系统、其他实体、其他过程的排他性,从而实现了自身的封闭。而封闭系统的本质通常是机械性,以稳定性、均衡中心以及平衡为关键。第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特点:3、选拔性、排斥性 制度化教育强调各级各类学校职能的分工和上下的衔接,具有分流性和等级性。换言之,制度化教育是一种选拔性教育,以精英教育思想为指导,奉行层层筛选的原则,为少数人服务,对大多数人具有排斥性。4、功利性 制度化教育从产生之初就

6、旨在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及管理,以较高的效率将受教育者塑造成社会所需之工人,带有很强的功利性。第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合理性:第一: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交易成本; 教育的交易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教育中的人、财、物等资源的费用; (2)教育中的人员组织成本,即组织和管理学生、教师、教辅人员、教育行政人员、校长、价值等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如培训、任用、激励、惩罚等方面的费用); (3)教育信息成本,即获取有关教育信息(如招生、升学、就业、分配等)的费用; (4)教育协调成本,即协调各种教育活动

7、、教育组织以及组织与组织间关系的成本,如校与校之间衔接、学校与家庭联系等所需的成本; (5)教育制度的维护成本,即维护一定教育制度正常运转所需要的费用。第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合理性:第二:在一定范围内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不公平的体现:如城乡之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教育资源配置的失衡,还有因阶层差距拉大引致的不公以及教育腐败加剧的不公等等。政府部门通过教育制度,尤其是相关教育公平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消减这种不公,为理想的教育公平提供必要的保证。第1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局限性:第一:漠视生命

8、 从根本上说,生命是教育的“原点”和“灵魂”,是“教育之本”,教育因生命而发生、发展。因此,教育应当尊重生命,激发生命的潜力,弘扬生命的个性,探寻生命的意义,使其成为一种生命化的教育。 而制度化教育注重的是分数,追求的是升学率,在课堂教学中通行的是教师的灌输,强调的是学生的服从,在“科层化”的教育中,追求的是教育的权力,可见,这种教育不是在尊重生命。第1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制度化教育的局限性:第二:贬抑个性 真正的教育当以个性的发展为前提,要适合每个儿童的独特性,使其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存在。 而制度化教育强调统一,于是出现“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状况,

9、统一的校服、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作业模式、统一试卷的考试、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统一标准的检查评比等等。过分强调了规范、纪律、整齐划一,却没有很好地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成了千篇一律的模子,成了流水线上划一的产品,成了整齐的组装零件。第1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教学内容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英国的教育制度(二)法国的教育制度(三)德国的教育制度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二)近代学制的建立(三)民国

10、初年的教育改革(四)留学教育(五)教会教育第13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近代史的序幕。17-20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上升、资产阶级革命酝酿发动的时期。 在经济上,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在继续,农民、城市手工业者与生产资料分离的现象已经发生。残酷的殖民掠夺和奴隶贸易,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生产资料;大批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迅速发展成长起来。 在政治上,这个时期的欧洲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封建专制制度统治下,

11、但资产阶级为了摆脱封建王权束缚,带领人民开始向封建专制制度展开了夺权斗争。第1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 在思想和文化领域,这个时期封建主义的思想和宗教迷信仍占统治地位,但反映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体系也在斗争中逐步形成。唯物主义哲学的新发展,资产阶级社会政治主张的提出,以及对理性的推崇与宣传等,都是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主义政治制度的猛烈冲击与批判。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使这一斗争达到了高潮。 在科学技术领域,各门近代科学相继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并且被运用到新的领域里来,促进了工业、商业和农业的发展。第15页,共1

12、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 本时期在各国教育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共同的新的发展趋向: 第一: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变教会垄断教育为公共教育系统的建立。 第二:教育目的从训练僧侣和骑士转变为培养和谐发展的新人。 第三:教育对象从贵族子弟开始向普通劳动者子弟转移,以满足工业发展的新需要和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 第1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 第四:教学内容从以神学为核心的“七艺”转变为以自然科学为主的、有用的、全面的知识论。 第五:教师与学生

13、的地位转变。教师从绝对的权威转变为诱导者,儿童从成人的附属物转变为具有自身价值的存在。 第六:教学方法从注入灌输和死记硬背转变为重视直观教学、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循序渐进。 第七:学校(包括高校)在数量上迅速增长。 第1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教学内容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英国的教育制度(二)法国的教育制度(三)德国的教育制度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二)近代学制的建立(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四)留学教育(五

14、)教会教育第1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由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情况各异,各国的教育实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英国的教育制度 P229 中世纪英国教育全由教会领导与管理,教育被认为是一种纯慈善事业,既无统一标准,也无统一要求。 由于英国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最大的殖民地帝国,最早进行工业革命,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矛盾不严重,英国社会的贵族性十分浓厚,爵位制根深蒂固,人们把教育看成是教会的事,不愿出钱办教育,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英国教育发展水平相对

15、低下。第1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英国的教育制度1、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英国政府于19世纪初开始施行国家直接开办和管理教育的措施。 第一,国家拨款补助教育活动。 第二,设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机构,直接统筹、调查、处理教育事务。 1839年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1856年改组为教育局1899年,改为教育署,集中管理初等和中等教育事务,初步完成了英国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 第三,通过制定一系列法令、法案,直接干预教育事业。如:1870年颁布的初等教育法。第2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英国的教育制度2、英国初等教育的

16、发展中世纪初等教育是由教区、教会掌管的教区学校。资产阶级革命后,一些慈善团体或私人开办了各种“慈善学校”(如乞儿学校、劳动学校、贫民日校等)。工业革命后出现了一些新的初等教育机构,主要有: 星期日学校又称主日学习。主要学习宗教条文,兼带学些粗浅的读写知识。 导生制学校1789年,非传教士兰卡斯特在伦敦创办的一所招收贫苦儿童入学的学校。从学生中选择一些年龄较大、学习成绩较好者充任导生。认为只要一位教师便能办起一所学校。 幼儿学校由工业资本家中的慈善人士开办,不受教会控制。第2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英国的教育制度3、英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工业革命前,中等学

17、校基本上是从中世纪流传下来的由教会和传教士建立的文法学校和公学。 工业革命后,文法学校也得到发展,教育对象由贵族、僧侣子弟扩大到资本家、大商人、乡绅子弟。 公学因最初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教学目的又是提高公共教育水平和培养一般公职人员而得名。它事实上也是一种私立的文法学校,招生对象只限于社会上层子弟,教育目的主要培养统治阶层人物,教学内容主要为古典文科知识,由于与教会关系密切,因而也重视宗教教育。学校设备先进,学费昂贵,采用寄宿制。第2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3、英国中等教育的演进工业革命后,英国中等教育变化的情况: 第一,对公学和文法学校进行改革。如改革宗

18、教教学,削减古典科目,增加实科课程,改善寄宿制,允许高年级学生自治等。 第二,创设新型的中等学校。教授商业、军事等实科型学校益加盛行。一些实科学校将学科分为三类: 第一类,阐释人与自然的关系,即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博物学、应用科学。 第二类,阐释人和人类自己的关系,即拉丁文、法文、意大利文、文法、逻辑、修辞学、诗、绘画、音乐、体育等; 第三类,阐释人和人的关系,即古代和近代史、政治学、经济学和名人传等。第23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二)法国的教育制度 P239 近代法国政权更替频繁,教育改革也频繁,真正贯彻的不多,教改

19、活跃,理论性强。 法国教改的特点是: a.教育由国家办; b.教会的影响较深,教育中为教会教育留有时间,学生自愿参加; c.教育向免费、义务、世俗化方向发展。第2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二)法国的教育制度1、法国近代教育领导体制的发展 19世纪初,建立中央集权制,相应地在教育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领导体制。 1806年成立帝国大学,作为掌管全国教育行政最高权力机构,首脑称总监,大学附设评议会,作为审议机构,并设若干名总督学。在帝国大学之下,全国划分为27个大学区,各区分管几个省,大学区设总长和学区评议会,并按省分设大学区督学。各行政官员和大学教师由总监任命,

20、体现了中央集权的特点。第25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二)法国的教育制度2、法国初等教育的发展 1789年革命胜利之后,先后执政的资产阶级各党派均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拟定了许多教育方案。最著名的有康多塞、雷佩尔提的计划。但这些计划在当时是难以实现的。 19世纪30年代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初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当时的教育部长基佐主持制定了有关初等教育方面的法案,于1833年颁布施行。之后,学校数量有了较大发展,同时教学科目也比以前丰富。80年代初期,教育部长费里主持制定了1881、1882年的教育法令。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义务、免费、世俗性三条原则。课程方面也有

21、了很大变化。第2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二)法国的教育制度3、法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19世纪初在拿破仑统治时期,重视中等教育的发展,设立了由中央政府开办的国立中学和地方办理的市立中学。 国立中学一切开支都由国家负担,校长和教师的人选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学制6年,实行寄宿制,实行军事化管理。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升入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法语、文学、拉丁语和希腊语、修辞学、道德、数学、理化、天文、史地等,即在注重实用学科的同时,也给古典学科以一定的地位。 市立中学由地方政府设立,教学内容主要有古典语言基础知识、历史及其他科目的基本原理。 私立中学其程度相当于市立中学。

22、 专科学校曾先后办有医药学校、法律学校、军事学校等。第2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德国的教育制度 P241 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德国各公国都把教育和国力联系起来,都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是世界上最早推行义务教育的国家。统一后的德国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健全教育领导体制,重视教育投资,不断增加教育经费,重视师范教育,把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并重。这使得德国的教育改革在西欧各国中发展最快,为近代德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2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三)德国的教育制度 1、德国的教育领导体制

23、从16世纪末开始,德意志境内各公国先后颁布了初等义务教育法令,期望从教会手中收回初等教育管理权。 1787年普鲁士设立高级学校委员会,负责管理境内的全部中等和高等学校。 1794年在其颁布的民法中,更以法令的形式宣布整个普鲁士大中小学均系国家机构,所有公立学校都要受国家的监督和管理,学生入公办学校不受宗派的限制。即使本来由教会办理、管理的学校也得按照政府法令行事。自此,德国成了世界上最早实行世俗性的义务教育和最早从教会手中收回教育权的国家。第2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三)德国的教育制度2、德国的初等教育发展初等教育的发展,起始于宗教改革之后,一些新教教派(

24、如路德教等)为扩张势力,把初等教育看作传播的工具,设立了一些教会学校。17世纪后,初等学校名称改为德意志学校,教学内容增加了算术、自然、历史等,管理权逐渐转移到政府手中,教学方法受夸美纽斯教学原则的影响,普遍注意实行直观性教学,并规定学生共同上课,实行学级制度。到18世纪,一些地区出现高等小学。但该时期教学质量仍然低下,主要原因除了资金外,就是师资质量问题。1808年,洪堡教育改革,主要是在小学开展学习裴斯塔洛齐的和谐教育方法运动。 第3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德国的初等教育发展1848年前后,随着政治势力的倒退,初等教育也惨遭厄运,“全面发展”的思想被

25、否定,甚至要求降低初等学校的标准,以过去的简陋学校为基本形式。普法战争(1870-1871)后至90年代。德国完成了工业革命,初等教育机构也逐步定型。初等学校分为初、高两级,每级4年,共计8年,前4年成为基础学校,后4年成为高等国民学校,儿童6岁入学,14岁结业,实行强迫义务教育。同时,在教学内容方面,除继续进行宗教、德语教学外,还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的比重,注重实用知识技能的养成,开设了宗教、德语、算术、几何、历史、地理、博物、物理化学、图画、唱歌、体育、手工等科目。第3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三)德国的教育制度3、德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近代德国中等教育的形

26、式主要有:文科中学、骑士学院、实科中学三种。 文科中学源于宗教改革时期由梅兰克吞创立的拉丁中学和斯图谟创建的文法中学。是17-18世纪德国主要的中等学校类型。注重古典文科知识学习,以城市贵族、新兴资产阶级的子弟为教育对象,主要目的是培养德意志各封建公国的官吏和训练预备担任法官、医生的学术职业人物。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拉丁文和希腊文。后增设现代语、数学、自然科学、历史、地理知识等学科,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实物教学,采用按学科分班的教学制度。洪堡教育改革后,教师必须通过由大学规定的科目考试,获得教师的资格和称号后才能上岗。 第3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3、德国中等教育

27、的演进 骑士学院又称武士学院。是德国一种特殊类型的中等学校,是中世纪骑士教育在德国的发展。它以贵族子弟和皇帝的侍臣为教育对象,主要目的是培养文武官员。它开设的课程有:法语、希伯莱语、数学、物理学、机械学、法律学、伦理学、历史、地理、体育(包括骑马、射箭、击剑、舞蹈等)等。到18世纪中期以后,骑士学院逐渐消失。 实科中学于18世纪初出现,是一种既进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又传授职业性知识的新型学校。第33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3、德国中等教育的演进 19世纪后半期开始,德国在中等教育机构方面作了一些调整。1892年规定了三类学校并存: 一是以传授拉丁语、希腊语为主

28、的文科中学。 二是只传授拉丁语而兼重自然科学的文实中学。 三是不授古典语而注重数学、自然科学和现代语言的实科中学,或称高级实科中学。 三类学校学制均为9年,共同开设的课程有宗教、德语、历史、唱歌、手工、体育等。1901年又规定三类学校的毕业生均有升入大学的资格。此外,还设有6年制的实科学校,学生毕业或就业或升入高等实科中学的7年级。第3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教学内容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英国的教育制度(二)法国的教育制度(三)德国的教育制度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

29、发展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二)近代学制的建立(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四)留学教育(五)教会教育第35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美国教育发展的特点: A、同化主义教育; B、形成具有鲜明地方分权特色的美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C、以法治教,教育法令之多是绝无仅有的; D、采用多种形式推广普及全民教育; E、注重发展实业教育; F、近代高校的地方主义盛行; G、近代人文教育中的学科隔离。 第3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三、美

30、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教育概况初等教育 在19世纪20年代之前,美国初等教育主要是仿照英国建立的各种慈善性质的学校,如星期日学校、导生制学校、幼儿学校等。 20年代以后,美国政府致力于公立学校的建立和发展,将上述慈善性质的学校大部分改建为公立学校,并在全国出现了公立学校运动。 182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普及义务教育法,在全国实行初等强迫义务教育。但没有得到各州的响应。 第3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初等教育发展概况183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所公立学校,推进了公立学校的发展。同时在城市中出现了分级学校,单间学校逐渐由初级小学和中间

31、学校所取代,两种学校相互衔接,共分为8个年级,每个年级又分为若干个班级,实行分班授课。教学内容除读、写、算和宗教课程之外,还开设了英语、历史、地理、音乐、图画等学科。第3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1952年马萨诸塞州第一个颁布义务教育法,规定812岁适龄儿童每年须入学12周。 1919年,阿拉巴马州最后颁布义务教育法,强迫入学的年龄与入学时间逐步延长,到20世纪初,已要求结业年龄为16岁,全年入学。 这段时期初等教育发展的特点: 围绕普及教育与义务教育,重点解决的强制性、免费性与公共性问题,强迫适龄儿童接受一定年限的教育,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32、。第3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教育概况中等教育 独立战争之后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其一是文科中学迅速发展,其二是公立中学出现。 第一所文实中学是科学家、政治家富兰克林于1751年在费城创办的,教授英语、数学和古典语。它对美国中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独立战争后,文实中学的数量迅速增加,1800年有17所,到1850年已经发展到6085所。 第4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中等教育发展概况 最早的公立中学是1821年在波士顿设立的英文古典学校,后改名为英语中学,学制3年,招收12岁以上的学生,开设的课程主

33、要有英语、演讲、科学、数学、历史、伦理等。学校规定用英语教学。它与文实中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既是公立,又是免费,并且与小学衔接,又能为大学作准备,中学毕业后不升大学也可谋生。 1827年,马萨诸塞州议会通过教育法令,规定每一城镇500户居民以上设中学一所, 后来各州也纷纷仿效。于是形成了公立中学运动。第4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独立战争后的美国教育概况教育管理体制 美国实行的是典型的地方分权制。各州政府在各自的法律中对教育问题做出了不同的规定。 如:纽约州在80年代建立大学委员会,作为管理全州大中小学校的机构,并由州拨款资助地方学校。 1789年马萨诸塞

34、州确定的学区制,在19世纪20年代后曾一度流行于全美。 第4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教育管理体制发展概况 随着教育的迅速发展,州对教育的监督和管理,最初是通过州学校教育官员,其职责主要是征集和管理有关经费、提供教育信息等,权力很小。到30年代后,其权力才有所扩大。 马萨诸塞州在1837年在全美最早建立了州教育委员会,以后许多州也在四、五十年代建立了州教育委员会。其职能除了对经费的管理和信息的收集之外,还包括经常发表年度报告及其他文件,宣传新的教育思想等。在州之下,30年代之后还建立了市、镇、县的教育委员会或学校委员会,作为下层教育行政机构。第43页,共109

35、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南北战争后的美国教育制度 内战后美国教育制度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建立中央教育领导机构。1868年设立教育总署,1870年改称教育局。它的职能并非直接干预地方教育事务,而只是负责搜集和分发统计材料与情报,管理联邦政府教育经费,以及为各州学校系统提供咨询帮助、召开教育问题研讨会、举办教育展览等。第二,初等教育逐渐发达,主要表现在: 初等教育的范围向下扩展,增添了幼儿园这个新的环节。 普遍颁布义务就学法。第三,公立中学的地位得以确定,并得到很大发展。第4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

36、,星期日教学内容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英国的教育制度(二)法国的教育制度(三)德国的教育制度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二)近代学制的建立(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四)留学教育(五)教会教育第45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1、日本的教育的特点 A、中央集权的教育管理体制 德川幕府末期的教育中已经蕴含着近代的因素,表现为: a、重视教育,为明治维新培养了一批人才; b、不仅在课堂中增

37、加了自然科学科目,教学组织形式上也从别教学变成班级授课制,并且打破了世袭身份制度,使教育机会均等。 明治维新后,把教育看成是富国强兵的根本,给予了高度重视。这种至上而下的教育措施,有利于调动整个社会力量办教育,使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 第4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1、日本的教育的特点B、吸取外国先进教育经验。必须立足本国现实,不断进行总结和调整。 日本有善于吸收外国先进文化知识的传统,如遣唐使等;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这一传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它大胆借鉴欧美教育经验,消化自立,整合出一套符合日本国情的教育制度。C、明治维新后日本教育质量发展迅速,其主要原因: 抓

38、两头,即普及初等教育,努力发展高等教育; 大力发展实业教育; 建立完善的师范教育体系; 重视思想和武勇教育。第4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2、明治维新时期的教育P255 明治政府初期设大学校,它既是最高的学府,又是最高的教育行政官厅,管理教育行政事务。 1871年废藩改县成功后,设文部省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负责统辖全国各府县的学校和一切教育事务。 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文部省制定的日本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学制令包括学区、学校、教员、学生、考试五部分。 1879年, 明治政府公布了由文部省次官由中不二麻吕主持制

39、定的教育令,以取代学制令。 1880年12月重新颁布了修改的教育令。 明治政府在学制方面仿照西方建立近代教育制度,但在思想教育方面却采取专制政策,注重封建道德的灌输。第4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1885年,文部大臣森有礼改革学制,确立国家主义教育体制。次年制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学校令,并以敕令的形式予以颁布。 1890年10月30日由天皇签署颁布的教育敕语,起到规定日本教育方向的教育基本法的作用。是思想战线上儒学派和国学派的德育论和军国主义思想战胜欧化思想及民权论的产物。 1

40、900年, 日本政府发布改正小学校令,实施免费的初等义务教育。 1907年发布的再次改正小学校令中,将义务教育年限由4年延长为6年,要求学龄儿童必须接受寻常小学的6年教育。 1918年日本政府公布市、町、村义务教育费国库负担法。第4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确立和发展 日本自1872年颁布学制令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完成了日本教育史上重大的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是在日本统治阶级极端重视与推动下自上而下实行的;改革过程中善于摄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和选择有利于己的教育实际经验,并不断地进行调整,从而确立起适应本国需要的

41、教育制度。改革把大力发展普及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不仅为后续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普遍提高了全体国民的文化水平,为发展资本主义准备了良好的条件。 但日本近代教育又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封建主义色彩,统治阶级一直利用教育在青少年中灌输“忠君爱国”思想和“武士道”精神,使日本的教育为其侵略战争服务。第5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教学内容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后欧洲教育的发展二、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英国的教育制度(二)法国的教育制度(三)德国的教育制度三、美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四、日本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一)

42、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二)近代学制的建立(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四)留学教育(五)教会教育第5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第五章 从形式化教育向制度化教育的转变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P101 由于没有强大的资产阶级的支撑,没有巩固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府的得力推行,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只能停留在被迫和模仿的基础上,不能使中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 1、近代新式学堂建立的历史背景A、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益尖锐。B、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和教育理念,为中国的教育界带来清新的空气。C晚清官学的昏庸腐败,

43、书院的积弊丛生,私塾的步履艰难,使晚清封建教育面临着解体和崩溃的危险。D、西学的撞击使最早睁眼看世界的知识分子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第5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简称“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过程实质上是一场对近代西方文明成果的移植过程,因此必然地引出这样一些问题: 要不要移植“西学”? 移植“西学”能否解决中国面临的困难? 应该全盘移植还是应该部分移植? 如何解决“西学”与中国固有文明之间的关系? 因此,洋务派和保守派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第

44、53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 洋务派与保守派的争论 保守派对“西学”采取了顽固拒绝的态度,认为提倡学习“西学”就是舍本逐末;洋务派在应付保守派的攻击和处理中西学关系的典型方案就是“中体西用”,认为在突出中学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应该肯定西学的辅助作用和器用价值。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有人用“主辅”“本末”“体用”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概念范畴来表达“中学”与“西学”两者应该何为主导,何为从属的观点。 到90年代,发表类似观点的人越来越多,而表达方式越来越明确,并逐渐定型于“中体西用”这一流行语。直到1898年张之洞撰成劝学篇,围绕“中体西用”的主旨,进行

45、集中阐述,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体系。第5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 “中体西用”的历史作用、它顺应了历史潮流,在当时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思想;、它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是对中西文化融合的有益探索;第一:只有以“中学”为前提,才可以保障“西学”;第二:认识到了中西文化的可融性;第三:避免了全盘西化。 “中体西用”的提出,促进了西方科学技术大规模传入中国,西方文化滚滚而来,一方面是引进了大量科学技术,创办了众多的企业,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另一方面是引起了中国文化教育、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的根本变革,将已然僵化的中国封建文化打开了缺口。 对西方文化,既不能闭关自守、

46、盲目排外,也不能囫囵吞枣、照单全收。只有取中外文化之精华,弃中外文化之糟粕,溶中外文化于一炉,才能创造出无愧于世界的中华新文化。宣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是任何时候都不可缺少的。当我们落后了,提出向别国学习的时候,更必须提倡和坚持这种精神。第55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中体西用”的历史局限性 中学和西学都有各自的“体用”,抛却西学的“体”而单纯移植其“用”,其结果必然是“西用”的发展导致对“中体”的挑战,而矛盾最终如何解决也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历史的事实也告诉我们,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不可能在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框架中得到发展。资本主义教育也不可能在封建主义

47、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里得到发展。洋务派的教育活动没有也不可能挽救清王朝的最后崩溃,反而在客观上为传播资本主义新学创造了些条件,造就了一批封建王朝的掘墓人。洋务派的教育活动所起的实际历史作用是使中国的封建主义教育向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转化的进程加快了。 第5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中体西用”的历史局限性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反应。 前期具有积极作用,它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理论,推动了

48、晚清三次现代化运动,促进了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但后期具有阻碍作用,特别是在封建制度已经明显不适合社会需要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早期现代化的深入。第5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一)近代新式学堂的建立2、新式学校的草创 A、京师同文馆开新式学校先风 1862年恭亲王奕訢在北京创办京师同文馆。它是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初期以培养外语翻译的洋务人才为目的,在教学管理上开班级授课制的先河,这是中国引入西方教学方法的开始。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正式起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开端。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

49、学 。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 第5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A、京师同文馆开新式学校先风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外国语学堂有7所,如: 上海同文馆(1683年、李鸿章) 广州同文馆(1864年,瑞麟) 新疆俄文馆(1887年,刘襄勤) 台湾西学馆(1887年,刘铭传) 珲春俄文书院(1888年,长顺) 湖北自强学堂(1893年,张之洞。1903年改为普通中学,是为湖北省有普通中学之始)。第5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新式学校的草创B、职业技术学校的开办 军事学堂 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军事学堂,包括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军事技术学堂

50、,共有15所左右,其中主要的有: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堂、广州水陆师学堂、江南水师学堂等等。 科学技术学堂 洋务运动时期另一重要类型的新式学堂是科学技术学堂,共开办了14所,其中主要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机器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天津医学馆等等。第6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新式学校的草创C、中学的诞生 1895年10月,天津海关道盛宣怀在天津奏准设立天津中西学堂。 天津中西学堂内分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二等学堂是头等学堂的预科。它招收13-15岁的学生,学制四年,四年的课程顺序为: 一年,英文初学浅言、英文功课书、英字拼法、朗诵书课、数学; 二年,英文文法

51、、英文字拼法、朗诵书课、英文尺牍、翻译英文、数学并量法启蒙; 三年,英文讲解文法、各国史鉴、地舆学、英文官商尺牍、翻译英文、代数学; 四年,各国史鉴、坡鲁伯斯第一年、格物书、英文尺牍、翻译英文、平面量地法。汉文不做八股,专做策论。 二等学堂就是中国中学之始。第6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2、新式学校的草创D、高等教育 1897年12月,盛宣怀获准在上海创设南洋公学。办学经费由招商、电报二局岁捐银10万两充之。该校于1897年4月8日开学,先设师范院,招生40名,是中国师范教育的开始。 该校于1901年设政治科,1906年将政治科改为商务科,又设铁路科,遂成为一

52、所工科大学。此后,相继增设电机科、铁路管理科,办成了具有交通技术特色的大学,为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第62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二)近代学制的建立 1、壬寅学制 1902年清政府公布管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因这一年为旧历壬寅年,又称“壬寅学制”。它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较完整的学制体系,也是近代学制转变的开始。它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壬寅学制”因故未实行。 2、癸卯学制及实施 1904年清政府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禄拟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是中国近代由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推行的系统学制。它受日

53、本和德国教育制度的影响。第63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二)近代学制的建立3、壬子学制及其实施 1912年中华民国教育部颁布了学校系统令; 1913年教育部又相继颁布了各种学校规程,对壬子学制作了补充、修改和完善,这样就综合成为一个新的更加完整的学校系统,因1913年是农历癸丑年,故该学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它仿照欧美日学制,并结合本国国情。第64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五、中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三)民国初年的教育改革 1、我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教育方针)的演变A、第一个教育宗旨 时间:1906年3月 性质:封建,中学

54、为体,西学为用 政府名称:清朝学部 公布文件名称: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内容:“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第65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A、第一个教育宗旨影响: 它是中国教育管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名义明令颁示的教育宗旨。不仅为近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针和可供操作的要则,为中央政府规范和加强对全国教育的统一管理提供了总方针、总政策、总法规方面的依据,而且,以它为标志和分界,开创了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实施教育管理的范例,为此后历届政府教育宗旨的制定、实施、督查和评价奠定了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参照的版本,从而逐步形成了我国教育管理独具特色的传统和体制。可以说,这

55、一教育宗旨的公布是中国近代教育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之一。第66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我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教育方针)的演变B、第二个教育宗旨时间:1912年9月 性质:资产阶级政府名称: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教育部内容:“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影响: 这个宗旨要求德智体美四育并重,而以道德教育为中心。虽然它不免带有理想色彩,但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提出的第一个教育宗旨,它不仅宣告了清末教育宗旨的终结,摒弃了两千多年来以“ 忠君”、“尊孔”为中心的陈腐的封建教育思想和内容体系,否定了君权的绝对权威和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

56、而且体现了民初政府的共和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政治原则和人权观念,并保持了教育的相对独立,突出了教育自身的特点,从而代表了新兴资本主义新的教育人才观和教育管理观及其关于人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我国教育宗旨史上继清末教育宗旨以后的第二块里程碑。第67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我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教育方针)的演变C、第三个教育宗旨时间:1915年2月 性质:封建复辟政府名称:中华帝国公布文件名称: 颁定教育要旨内容:“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影响:是袁世凯政府在民初 社会环境下希望借重建封建传统文化一平息革命风潮、恢复社会稳

57、定、维护独裁统治等多种政治企图在教育上的反映。它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倒台而结束。第68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我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教育方针)的演变第四个教育宗旨时间:1919年4月性质:资产阶级政府名称: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内容:“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影响:这个教育宗旨留下了新文化运动(科学、民主、民族)的鲜明烙印,如人的德智体美协调发展、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相结合、平民主义、民主精神、公民的养成等,较之民国初年公布的教育宗旨更明显地表现出资产阶级的要求。 它实际上主张不要教育宗旨。第69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我国近现代教育宗

58、旨(教育方针)的演变第五个教育宗旨时间:1929年4月 性质:资产阶级政府名称:中华民国南京国民政府公布文件名称: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内容:“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影响:它宣告了“ 五四”时期关于要不要教育宗旨论争的中止,打碎了一批天真的知识分子所鼓吹的教育独立、教育救国等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给教育以服务社会的科学定位,进而结束了“五四”前后北洋政府濒于瘫痪、教育无宗旨的离散混乱状态,恢复了教育宗旨这一切合中国教育管理实际的常规模态,并最终完成了近代中国教育管理由

59、最初的师承德日到后来的效颦英美直至再后来的以俄为师模式的转换和集成。第70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影响 但是,以党义(三民主义,孙中山受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启发,提出“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的三民主义理论纲领。至 1924年国民党一大前夕,他又提出“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项政策,从而把三民主义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代替并包容教育本义,以党旨取代并覆盖教育本旨,一味地强调教育的社会本位及其功能而无视教育自身规律等极权性做法也为后来的教育管理开了一个不好的先例。特别有意思的是,该教育宗旨中的“促进世界大同”末句,既具有几千年传统

60、民族文化潜意识中所积淀的天下公器、大同社会等平等幻想原型味道,又具有现代社会乌托邦式的平等奢求色调。 将这种美丽而时髦的政治空话作为教育的最高纲领,实在是三民主义教育宗旨的独创与专利,而不能不使它染上空洞化的瑕斑。但这并不影响它作为近代中国教育宗旨史上继1906年和1912年两块教育宗旨界碑之后第三块教育宗旨丰碑的历史地位和意义。第71页,共109页,2022年,5月20日,3点54分,星期日我国近现代教育宗旨(教育方针)的演变第六个教育宗旨(新中国的教育方针)时间:1961年 性质:无产阶级 政府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教育部内容: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