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_第1页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_第2页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_第3页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_第4页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几点疑惑:来自部分项目的思考基于“捧马”与“劈马”现象SomeDoubtsforCycleTheoryofSportsTraining:FromThoughtsonPartofSportsEventinChinaBasedonthePhenomenon“SupportingMatveev”or“OpposingMatveev”摘要:运动训练分期问题已经从最初的马特维耶夫(简称马氏分期理论)分期理论走向了多分期理论并存的局面,板块分期理论、单元训练理论、小周期理论及非线性分期理论成为训练领域的热点之一,呈现出了“捧马”与“劈马”两大阵营,主要表现为训练阶段与任务、竞技多赛制的

2、冲突及多分期理论的共融性等。研究认为,(1)马氏分期理论中关于训练阶段与任务的规划带有普适性,但在具体实践中或是某一训练阶段会表现出不一致现象(;2)多赛制的出现并不意味着马氏分期理论的不适,两者并无明显的因果关系,因为马氏分期理论注重的是个体竞技状态的变化,只是在这种多赛制中竞技状态的个体变化可能会很小(;3)马氏分期理论更应该是一种哲学层面上的或是指导性,其他诸多分期理论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应用,互相之间并不矛盾,而是一种有益辅助。关键词:训练分期理论;板块分期理论;单元分期理论;非线性分期理论Abstract:SportstrainingcyclehasfromtheinitialMatve

3、ev(referredtoasMatveevcycletheory)stagetheorytothemultistagetheory,blockstagetheory,theoryofunittraining,smallcycletheoryandnonlinearcycletheoryhavbecomeoneofthehotissuesinthefieldoftraining,showingasupportingMatveevandopposingMatveevintheconflictofmultistageoftrainingandtask,athleticcompetitionsyst

4、emandblendingonmultistagetheory.Researchshowsthat(1)Matveevsstagetheoryisuniversality,butinpracticeoratrainingphaseshowedinconsistentphenomenon;(2)multicompetitiondoesnotmeanthattheMatveevsstagetheoryisdiscomfort,thecausalrelationshipbetweenthetwoarenotobvious.BecausetheMateevsstagetheorypaysattenti

5、ontothechangeofindividualcompetitivestate,onlyindividualchangesinthiscompetitivemultigamesystemstatemaybeverysmall;(3)Matveevsstagetheoryshouldbeamorephilosophicallevelorguidance,manyotherstagetheoryisapracticalapplication,eachotherisnotthecontradiction,butagoodassistant.Keywords:stagetraining;block

6、training;unittraining;nonlineartraining自1964年马特维耶夫出版运动训练分期问题一书以来,极大地推动了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也掀起了训练实践的诸多反思,最为典型的是形成了“捧马”和“劈马”两大阵营,至今,还很难对这两大阵营做出合理的选择,两大阵营也许都有着训练的积极意义。应来说,作为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这种争议或山头的存在应该是一件好事,只要不是山头主义就好,因为,任何一个学科或知识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达到知识的完全,所谓完全也只能是集体的完全,而不是个体的完全。因此,面对“捧马”还是“劈马”带来的一些疑惑,有待于结合中国训练实践加以进一步思考。尤其是,伴

7、随着后期出现的板块分期理论、单元分期理论、非线性周期理论等,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这些理论的实践应用,中国的训练学界和实践界更是有着自己的特色。为此,带着这些疑惑,基于对中国实践的感知,对其中的一些说法或疑惑给出相应的诠释,做出自身的一些感悟,以与广大同仁探讨与商榷。1训练阶段与任务是否过时?根据马氏分期理论的观点,他指出人体的竞技状态具有周期阶段性,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需要经过获得、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1。获得、保持、暂时消失竞技状态决定了运动训练的性质,其随着竞技状态不同发展阶段而有规律的交换。其训练理论的核心是以年度为单位,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

8、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中心(表1)。同时,根据对900例运动员全年运动成绩动态的变化研究,建立了运动员年度训练的“单峰”、“双峰”和“三峰”特点的比赛准备方案2。然而,自上世纪60年代这一理论提出以来,在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领域均掀起了较大的反响。其中,以维尔霍山斯基(verhoshansky)为代表的“劈马”学派较为具有代表性,观点之一就在于认为,马氏竞技状态理论缺乏科学依据3-6,马氏分期只是对Letunov和Prokop竞技状态形成过程(适应-最佳竞技表现-再适应)的一种简单模仿。可能是由于信息传播的不对称和不完整性,我国训练学界对这一理论在划分阶段的认识上主要存在两种认识形态,一是认

9、为马氏分期理论以年度为基本划分单元,将年度训练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二是将年度划分为几个阶段,并将每个阶段划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即可以出现2-3个大周期。由此可见,国内学者对马氏分期理论的认识在阶段划分上还没有达成共识,存在单峰型或多峰型分期阶段的争论,然而,从马氏分期理论的界定来看,这两种分期形态是均可的。考察马氏分期理论的时代背景可以知道,最高准备状态是马氏分期理论的一个基本主张,虽然最初本意可能已经无法获取,但从诸多的文献资料来看7-10,包括普拉托诺夫(乌克兰国立体育大学)在体育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权威体育科学理论杂志)中阐释的那样,马氏分期理论是在分析前苏联运动员参加19

10、56年第16届奥运会的结果时,针对奥运备战战略而提出的,其基本前提在于运动员比赛的最高准备状态的形成,即强调最高比赛状况的形成2。在这一点上似乎人们在认识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即比赛日程或比赛状态的理解,因为,人们似乎往往容易将两者混淆,致使对“马氏分期理论”提出的最高比赛状态有所误解。运动员可以参加多个比赛日程,但最好比赛状态具有唯一性。同时,训练内容的安排是“劈马”与“捧马”的又一焦点,一些学者认为,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已经不是基础层次的训练,那么,相对大的训练量或较小的训练强度将不会产生有效刺激,负荷量和强度也不会遵循线性反向变换,即负荷量增大,负荷强度适当降低或反之变换的特征。的确,伴随着比赛

11、次数的增多或强度的增大,负荷量和强度的线性反向变化似乎并不是非常明显,而且训练强度的控制也已经是当前训练实践的一个核心问题。为此,笔者对中国部分国家队运动项目的训练安排进行了统计(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准备期而言,训练内容和手段是多样化,这一点似乎较为符合马氏分期理论的安排特点,而强度上来看,一般来讲是比较高的,尤其是专项技术训练环节。笔者曾对国家男子自由式摔跤队一个年度的力量训练安排进行规划(表3),从中可以看出,各个训练阶段以大强度为特征,而且笔者也曾对男子自由式摔跤运动员年度训练中不同阶段的技术训练课心率进行统计,运动员可以达到190次/分以上,甚至更高。从这一点来看,对于优秀运动员

12、,无论是准备期还是竞赛期,训练强度在我国训练实践中表现的较为明显,似乎与马氏分期理论的训练量安排并不一致。当然,这里必须说明,这种实践模式还很难做出对与错的选择,因为,这很难做出因果关系的推论,只能代表中国实践的一个特点。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绝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训练划分依然是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当然,在年度峰型特点上,各个项目会有所差距,即单峰型、双峰型、多峰型并存。表1分期理论的训练安排特点11时期阶段目标训练量准备期一般准备提高一般运动能力,运动技能的积累增加各种不同主要训练手段中相对大的训练量和较小的训练强度,训练方式多样化。专门准备发展专门训练水平,发展更专化的负荷量达到最大,并且有选

13、择运动和技术能力的提高强度。比赛期比赛准备提高专项训练水平、技术和战术能在专项训练中,在增加训练强力,形成竞技能力的个体模式度的同时,减少或保持训练量。赛前训练形成专项体能并做好大赛参赛准备低训练量、高强度、全面形成参赛的状态模式。过渡期转换恢复运用各种轻松的活动进行积极性休息。表2部分项目年度训练计划示例(赛艇、男子自由跤、网球等)训练阶段主要任务一般准备期发展基础体能,提高专项技术水平,培养自信心专门准备期训练形式增加,训练变得更加专项化;随着负荷强度的增加,对专项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心理上积极促进能力的增强。竞赛期负荷强度进一步加大,这个阶段要注重低强度负荷的安排以及专项技术

14、能力的保持;注重战术等能力的培养;稳定已获得的竞技能力。恢复期通过跨项目训练形式促进体能的积极恢复和保持,对上个周期的训练进行总结,并制定下年度周期训练,竞赛目标。2.竞技多赛制否定了马氏分期理论?多赛制成为当前竞技体育的一个显著特点,也由此人们对马氏分期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马氏分期理论不能满足当前多赛制的训练周期特点,其中,以德国学者为代表,德国(Neumann)等人的数据显示12耐力性项目的年度比赛量已较原来有很大的增长,在全年训练量中已有较大比例,于是,“以赛带练”成为运动训练的一个主打理念,许多项目出现了以赛带练的情况。在这里,笔者想首先澄清三个实际问题,一是多赛制是否普遍存在,即每一

15、个运动项目是否都是多赛制特点?二是“以赛带练”是否有实证基础?且具有可持续性?三是“以赛带练”成绩的取得是否意味着马氏分期理论的过时或是不切合实际?从表3中可以看出,一些项目的参赛还是很有阶段性的,分为明显的竞赛期、冬训期、夏训期。事实上,许多运动项目都是如此,通过对我国击剑、摔跤等项目的调研,也同样分为竞赛期、冬训期和夏训期,在此不一一赘举。应该说,冬训期和夏训期的训练是许多项目的共同特征,虽然,并不能够做出全面性的结论,至少存在多个项目的这一特征。由此可以推测,所谓的“多赛制”应该并不是普遍现象,或者说,即使是多赛制的特点,但作为年度最高备战的赛事应该不是太多,各运动员或运动队也是有选择的

16、做出调整,而不可能全力应对每场比赛,这在实践中应该是一个普遍现象。“以赛带练”的作用应该还是有目共睹的,也许,这更倾向于接近一种常识,而问题的关键在于“以赛带练”的长期性,尤其对于高水平运动员而言,这种“以赛带练”模式是否持续有效,这很难给出肯定性的回答,因为,还不能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能够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有些运动员在这种模式下获得了成功,而有的则出现了失败,结论不一,但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或是从运动员的整个运动生涯来看,这种“以赛带练”模式必然是运动强度的超大化,而运动员强度的超大化的结果是运动损伤的高发率,由此可以推测,“以赛带练”的短期效应是明显的,但从长期来看,依然需要作出准备期和

17、过渡期的安排。第三个问题是由于“多赛制”模式的出现,也出现了在某一年度,运动员(队)可以在同一年度取得多次优异成绩(甚至是世界冠军)的现象,于是,人们似乎找到了否认马氏分期理论的理由,认为马氏分期理论主张的单峰型、双峰型等特征不适应现代运动训练的特点,我想这种推理也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因为,这种因果关系似乎并不成立,一些运动员在年度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运动员(队)的该年度竞技状态较好,有可能是其他的运动员(队)表现较差,更为重要的是对于世界优秀运动员(队)而言,他们的实力已经摆在那里,即使是有一些小的波动,也可能不会影响比赛名次。如世界短跑运动员博尔特,无论采用何种周期

18、安排,也无论他自身的竞技状态发生了什么样的周期变化,只要没有严重伤病,其他世界级选手想在比赛中取胜是非常困难的,但这并不能说明博尔特的竞技状态没有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运动员(队)年度中多次获胜是相对其他运动员(队)而言,而不是自身,但马氏分期理论的周期变化是针对于运动员自身而言。因此,它们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推论关系。即运动员(队)在同一年度中可以多次获胜,但自身的竞技状态是发生了相应的周期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可能会非常小。当然,多赛制特点也确实给马氏分期理论带领来挑战,运动员如何面对更多的比赛,如何能够更加有效地调整出竞技状态,或者说如何更加积极的提升竞技状态,这些是摆在训练实践中的现实问题。笔

19、者认为,板块理论的提出可能是对这一问题的极大补充。“板块周期”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verhoshansky提出,主要指针对于马氏周期理论不能适应赛制的要求而提出的,主要是指运动员集中在3-4周内有选择性地确定较少的需要达到的训练发展目标(一般并超过2个),使运动员在相对集中的时间内,接受单一的或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从而达到提升竞技能力,完成比赛13。当前,中国的实践当中,板块理论的应用还是非常突出和鲜明的,应该说与马氏分期理论是一种并存状态,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某些阶段是展开针对性训练的,或针对薄弱环节重点加强,这种训练实践现象是普遍性的。同时,这种以板块分期为主要特征的训练更应该是

20、针对于某一项竞技能力而言,因为,无论是从多年训练计划,还是年度训练计划,或是周训练计划而言,一个完整的训练计划中既包括技术的训练,也包括体能的训练、还包括战术、心理等多种能力的训练,所以,很难从一个项目的整体年度安排中看出板块训练理论的具体应用,但在训练实践中,往往会在一段时期内,围绕运动员的较少的训练目标而展开,这种较少的训练目标往往就会局限在某一竞技能力。由此看来,赛制的变化带来了对运动员的高要求,运动员若准备在一个年度或更长的时间中保持较高的竞技能力,就需要运动员做出训练分期的合理安排,于是,从这一方面来看,板块分期理论可能有着较好的具体应用,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员短期内某几项目标的达成或

21、竞技状态的调整有着具体的作用,这可能是对马氏分期理论的一种深化和补充。但从训练的整个过程来看,以运动员在年度比赛中多次夺冠为理由而摒弃马氏分期理论的做法显然是不充分的,或者说并无因果关系。而且,从训练实践来看,绝大多数的运动项目依然遵循着马氏分期理论的周期特征。表3阶段训练任务特点示例阶段任务项目-.冬训期竞赛期夏训期竞赛期击剑通过冬训强根据上一阶段根据训练和比赛完善技战术细节,强化技能和体的训练和参加情况,对训练和化女重男性化打法,能,巩固特比赛总存在的比赛中存在的问贯彻执行对中近距离长技术,丰问题,有的放矢题进行分析,进控制的战术思想和行富战术思想地进行针对性训练行针对性训练。动。男子自由

22、式摔跤本着“三从总结比赛经验,总结比赛经验,积极调整比赛状态,一大”的训调整状态,积极提升专项支撑能注重完整技术和绝招练原则,突破量与强度的训练,全面提高身体体能、力量、耐力和专项技术。比赛力,加强薄弱环节技术。关于线性(马氏分期理论)与非线性分期理论的实际应用效果,笔者曾对其进行过一项元分析(表4),结果显示,线性训练模式的平均效应量高于非线性模式的效应量,而且总效益量为0.85,按照元分析的效应量评价标准,这个值处于高度显著性作用。因此,从这一点来说线性周期训练比非线性周期训练更加有效。但这并不能做出非线性模式训练无效的结论,这一点在对其调节变量的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不同训练水平和训练周期

23、是重要的调节变量,具有显著的交互影响作用,而当前大多数研究缺乏对高水平运动员的系统跟踪性研究,非线性训练模式可能在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会更加有效。表4线性与非线性周期力量训练的元分析调解变量F检验PESSDN总效应14.830.010.851.3234线性1.321.08532非线性0.651.34416训练水平35.480.01未训练1.621.31395业余训练0.870.92143运动员0.640.75153训练时间11.340.011-8周1.041.372589-20周1.451.2332420-40周0.681.1715这些分期理论的出现,似乎让人们对马氏分期理论有了更多的质疑,但

24、我想,他们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侧重点,如集中负荷效应单元训练模式,该模式是板块训练理论的发展,其精髓在于对关键性影响因素或运动员相对较薄弱的素质的发展,这既不同与马氏分期理论,也不同与板块分期理论,或只能说是板块分期理论的一种特例。小周期理论则强调的周期时间(以1周为训练单元),而实践中训练计划的制定,则更加普遍的应用于该模式特征。非线性周期有着积极地一面,也有证据显示该模式的重要性,从训练负荷的安排类型来看,更加类似于跳跃式负荷安排类型,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似乎有着更为积极地意义。但这些类型更是一种具体的实践应用,在相对较短的实践内解决某些竞技能力,似乎无法回避或推翻马氏分期理论的安排特征。

25、当然,也由此显示出运动项目的差异性,未来训练分期理论可能在运动项目范围内的讨论会更有实践意义。4讨论从目前我国部分运动员(队)的训练周期安排来看,仍然呈现出马氏周期理论的特征,当然,非线性安排、单元模式、板块模式也均有使用,呈多元化格局并存形态,每种分期理论既有优秀运动员,也有非优秀运动员出现,单纯的判定哪种分期理论合适,可能都是不负责任的,因为,单纯地依据运动员成绩的变化来判定分期理论的优劣本身就是不合理的,运动员运动成绩的影响因素首先是多方面的,有生物适应的、有年龄的、有运动量与强度的安排问题,有训练方法手段的选择问题等等,而单纯的依据运动成绩显然不是拒绝和接受马氏分期理论的依据。如果一定

26、要给他们之间做个界定,我更愿意主张马氏周期理论为主,其他分期理论为辅的论点。一般来讲,一些运动员或运动队在一年中能够多次保持世界大赛的优异名次或冠军并不稀奇,因为这些参赛队或队员的水平已经到了相类似的高度,不可能出现较大的波动,除非是过于主观类的竞技项目,或运动员出现明显地失误,否则,很难说运动员在一次比赛中夺得该项目的冠军,而在下一次比赛中就失败。从这个角度讲,更应该关注运动员自身竞技状态的分期变化,而不是由比赛名次来做推论。从世界大赛的运动员来看,自身成绩显然呈现出波浪型变化特征,我想博尔特也不能在连续的多次比赛中均能跑出9秒58的成绩,这也就表明运动员自身存在一定的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

27、的特征,那么,马氏分期理论自然就有其合理性的一遍,甚至从这一点上说,是普适性的。当前,板块分期理论、单元训练理论或非线性理论等,可以说是一种有益补充,是针对于多赛制或运动员薄弱环节而制定的短期应急方案,而从整个赛季来看,仍然体现出马氏周期训练理论的原则,只是有的运动员竞赛状态保持长一些,而有的少一些,这就涉及到另一个问题,即训练手段与方法的选择与控制问题,如果使用合理,运动员的竞技状态或竞技成绩就提高或表现的更好,否则就存在失误现象,而这也正是马氏分期理论的一种发展。我想,马氏分期理论最初提出的在准备期使用较小训练强度的问题,并不代表没有强度,或是并不像诸多学者所认为的那样,只是当时的竞技体育

28、比赛显然与当前无法比拟。显然,这并不是分期问题,而是分期的每个阶段的具体内容安排问题,从这一点来讲,是训练内容的选择与设计,而不是分期理论是否过时?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谈到这里,使我不由得想到运动训练学科的发展问题,这也正是现代运动训练学中一个典型的发展趋向,或是一些热点问题,如训练量与强度的搭配,有氧训练的安排、训练比例的控制等等,体现的是训练分期安排中具体的方法应用和比例问题,因为,这是运动员在训练分期理论的指导下,具体可操作性的层面,而这些也是当前运动训练考虑的重点。马氏周期理论更加占据的是一种规划与统筹,而板块、小周期、单元训练理论则更强调短期应用和实践操作,达到提升运动员竞技状态的目

29、的,他们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助和共融的关系。5结语面对马氏分期训练理论的一些疑惑或争议,基于部分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认识,马氏分期训练理论所主张的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的安排规律还是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性,虽然,这种广泛地应用性也并不能代表马氏分期训练理论的合理性,但在年度阶段的划分或峰型特点上还是具有显著代表性的。多赛制是马氏分期训练理论面对的一个重大挑战,许多运动员可以在年度的多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或获胜,但据此推论马氏分期训练理论的过时则不切实际,因为,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推理关系。马氏分期训练理论强调的是个体的周期性变化,这并不意味着同一名运动员不可以在年度中多次获胜,运动员可以在年度的多次比

30、赛中获胜,但很难说该运动员每次都能取得自身的最佳成绩。马氏分期训练理论与当前训练安排最大的不同在于训练内容和强度,这可能是需要做出的最大改进,也正因为如此,板块训练、单元训练理论、非线性分期理论等才得到发展和应用,成为最大的争论焦点。然而,笔者认为,他们之间更应该是一种共融关系,马氏分期训练理论更强调长期或是规划性的安排,而其他分期训练理论更倾向于一种短期应用,这对高水平运动员训练尤为如此。为此,结合不同运动项目展开分期训练的具体研究,在未来运动训练分期问题上可能会有更大的实际意义。参考文献:姚颂平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5):3-11.普拉托诺夫

31、全年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历史、现状、争论与发展前景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67-78.胡海旭,佟岗,刘文武,等板块周期“叫板”马氏运动训练分期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39(3):50-55.VerhoshanskyYTheEndof“Periodization”ofSportsTrainingatEliteLevelJNewStudiesinAthletics,1999,14(2):47-55.陈小平.对马特维耶夫“训练周期”理论的审视J.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7-10.许琦,黄海涛对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维尔霍山斯基的运动训练理论观点J.

32、中国体育科技,2003,39(4):10-12.胡海旭,邱错,李恩荆,等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周期理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3,37(6):90-96.张莉清,宋子玉.运动训练分期问题的回顾与研究展望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3(5):436439黄庆喜,李忠堂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与板块学说之论争辨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3-45.MatveevLPZurTheorieDesAufbausDesSportlichenTrainingsJTeorijaiPraktikaFizicKult,1991(12):11-12.贾银浩,马海峰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和板块理论本质及争论J.中国体育教练员,2015,(2):26-28.NEUMANNG,PFTZNERA,BERBALKA.OptimiertesAus-dauerTra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