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石钟山记》(学案+课件+练习)_第1页
12 《石钟山记》(学案+课件+练习)_第2页
12 《石钟山记》(学案+课件+练习)_第3页
12 《石钟山记》(学案+课件+练习)_第4页
12 《石钟山记》(学案+课件+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2石钟山记(学案+课件+练习)一、读准字音彭蠡(l)桴(f)铿然(kng)磔磔(zh)噌吰(chnghng)罅(xi)窾坎(kunkn)镗鞳(tngt)识(zh)无射(wy)二、辨识通假(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2)汝识之乎(“识”同“志”,读“zh”,知道)(3)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考”同“拷”,敲打)三、一词多义(1)鼓(2)是(3)得(4)固四、词类活用(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名词作状语,乘船,坐船)(2)事不目见耳闻(名词作状语,用眼睛,用耳朵;亲眼,亲耳)(3)微风鼓浪(名词作动词,激荡、掀动)(4)而此独以钟名(

2、名词作动词,命名)(5)虽大风浪不能鸣也(使动用法,使鸣叫)(6)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名词作状语,在夜里)(7)桴止响腾,余韵徐歇(形容词作名词,响声,声音)(8)大石侧立千尺(名词作状语,在旁边)五、古今异义(1)自以为得其实古义:其,那,指示代词;实,事情真相,名词。今义:实际上,副词。(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古义:到去。今义:适合,舒服。(3)空中而多窍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六、文言句式(1)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译文: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2)此世所以不传也。(判断句,“也”表判断)译文: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

3、由来)的缘故。(3)得双石于潭上。(状语后置句,得双石于潭上,即“于潭上得双石”)译文: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4)而大声发于水上。(状语后置句,大声发于水上,即“大声于水上发”)译文:忽然从水上发出巨大的声音。(5)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句,不余欺,即“不欺余”)译文:古代的人(称这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标志,铿然有声之石)译文: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有。(7)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省略句,省略介词“于”)译文: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七、文白对译资料链接豪放乐观的词人苏轼

4、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象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象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宋神

5、宗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团副使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时,顺便送他的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州,游览了石钟山,进行实地考察,为辨明石钟山命名的由来,写了这篇文章。文本鉴赏本文记录了考察石钟山得名的原因的过程,文中的叙事、议论皆由探寻石钟山命名的来由而发,卒章显志,先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观点,再用“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的一叹、一笑点出自己的写作意图。实质上表达了有疑必察、反对臆断、重视实地考察的态度。_答案古之人不余欺也不可臆断,注重调查任务一理解文本内容1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为什么对郦道元的说法“人常疑之”,对李渤

6、的说法“余尤疑之”?_答案前人姓名得名由来态度依据郦道元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李渤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2.夜游石钟山,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结果如何?_答案景物有高空的栖鹘,水上有鹳鹤。静态大石,动态栖鹘。用比喻绘形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直接绘声栖鹘磔磔云霄间。比喻拟声鹳鹤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实地考察,见此情状、声音令人毛骨悚然,气氛阴森恐怖,探访困难,心动欲还,忽然噌吰如钟鼓不绝之

7、声却吸引了“徐而察之”,反映了他镇静而坚忍的探索精神。发现“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终于搞清了石钟山得名的原因。3第二段能否只揭示考察的结果而略去游览的过程?为什么?_答案不可以。第一,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只揭示考察的结果,本文就不成其为游记,而是一篇纯粹的议论文了。第二,如果略去游览的过程,考察过程中惊恐骇人的场面不加渲染,就不足以揭示求真过程的艰难危险,也就无法说明长期以来无人去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的原因所在了。第三,略去气氛的渲染,对考察过程中的惊险恐怖不做交代,文章的感染力必然大为减弱。4对石钟山得名由来

8、的探究,表现了怎样的精神?对此你有什么感想?_答案关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虽然早有成说,但本文却不一味迷信和盲从古人,而是在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人们对郦道元的说法的怀疑,以及自己对李渤的说法的怀疑。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够在“暮夜”“乘小舟”实地考察。虽然石钟山一带地处偏僻,地势险要,风险浪恶,但他为了弄清石钟山得名的真相,不避艰险,亲身探访。尽管由于种种原因,他考察得出的结论,不完全正确,但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第三段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结论,带有哲理的意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而且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

9、臆断,而自愿实地考察的精神一致。任务二鉴赏表达技巧5本文是怎样把记叙和议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_答案本文记游,不是为了表现石钟山的山光水色,而是为了阐明道理,因而开篇引述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以议论为下文的记叙定向,这样,下文就不可能泛泛写景,只能有的放矢了。第二段虽然有过程的交代,有景物的描写,还有气氛的渲染,但重心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原因找到了,心中的疑团消逝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这样,第二段记叙游览的过程,也就成了实证的过程。在考察、印证的基础上,文章又从个别升华到一般,让人领悟到了一个普遍的真理。这样,文章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生

10、动的记叙之中,记叙、议论完美地糅合在一起,两种文体的碰撞爆发出耀眼的火花,既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又给人美的享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叙议结合文章第一段是质疑,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属议论部分;第二段是解疑,通过实地考察探究石钟山得名由来,属记叙部分;第三段是结论,在质疑、解疑的基础上得出要认识事物的真相必须“目见耳闻”,切忌“臆断其有无”的事理,属议论部分。第一段议论是记叙的前提,第二段记叙是上下两段议论的中间环节,第三段议论是第一段议论和第二段记叙的自然归结。事和理、叙和议,前后呼应,紧密结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2写法指导运用叙议结合“三注意”叙议结合是

11、议论文写作中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在议论文的写作中,若只叙不议,则是论据的堆砌;若只议不叙,又会流于空洞的说教。好的议论文,往往要做到叙议结合,即把叙事与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句子或文章显得更有说服力,更真实,更能抒发强烈的情感或者某件事或某个人或某个环境的特点。叙议结合主要有三种表达形式:一是先议后叙(概括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的篇首,主要作用是提示和点题。二是先叙后议(总结式)。这时的议论往往出现在文章或一段文字的结尾,其作用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画龙点睛、启迪思维等。三是边叙边议(包容式),即边叙述事实,边进行议论,以发表对所叙事实的看法。运用叙议结合时要注意:(1)讲究条理。一个

12、论证段落,是由叙带出议,还是由议带出叙,怎样巧妙地引出,动笔之前应该考虑清楚,有序地阐述。(2)讲究照应。即达到叙议照应周全,论述全面,逻辑严密。(3)讲究交融。议论要紧扣叙述的内容而展开,叙述要紧扣议论观点进行,否则叙归叙,议归议,叙议则完全脱节。3迁移运用以“舍得”为话题,写一段叙议结合的文字,120字左右。_你坦然地“舍弃”过吗?你能做到坦然面对“舍弃”和“获得”吗?你能悟透“舍得”蕴含的智慧吗?你有达到“舍得”这个人生境界的勇气吗?其实,舍得是对荣辱成败的超越,是对名利金钱的抵制,是比获取更为艰难的抉择,是一种更为智慧的处世方式。素材采撷一1素材积累为得石钟山名的由来,苏轼不畏艰难险阻

13、,身临其境,下了真功夫,终于探得命名真谛。“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是的感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发问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石钟山记,篇幅虽短,但意义深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当今社会,我们也要下真功夫,做到真知、真识、真心、真行。“实践”“质疑”“观察与思考”“传统与创新”等。2素材应用如果你有志于写作,希望笔下的花鸟鱼虫、万紫千红都生动丰富,你少不了观察;如果你有意于作画,期望画板上的人、景形象灵动,你少不了观察;即使你埋头搞科研,但为了有所发现,为了破解自然之谜,你依然少不了观察。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须认真、细心,并长期坚持。思考是将观察的结果进行比较、加

14、工、进一步深化的过程。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精辟地说出了思考的重要性。我们在求知的路上,要学会思考的方法,养成思考的习惯,这是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苏轼探求石钟山名字来历的亲身经历,已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在求学之路上,要努力做到“观察与思考齐飞”。1先贤语录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选自礼记学记)古文今译虽有精美的食物,如果不吃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虽有很好的道理,如果不学它,就不知道它的美好。知行启迪这句话强调重在参与,重在学习,重在实践,重在汲取。在当今这样的信息时代,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你不去学习就得不到。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此同理。

15、2先贤语录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选自孟子告子)古文今译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知行启迪这里所谓“学问之道”,当然就是求仁为善之道。孟子认为,善虽是人生来所固有的,但在人心中并不是很牢固,在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下,很有可能丧失。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因为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滑坡,而正是“求放心”使得道德修养的继续进行成为可能。课时分层作业(十二)基础运用层1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彭蠡(l)鼓桴(bo)铿(kn)然B磔磔(zh)噌(c

16、hn)吰石穴罅(xi)C窾(kun)坎硿(kn)硿镗鞳(t)D标识(zh)无射(sh)栖鹘(h)BA项,“鼓桴”的“桴”读f,C项,“硿硿”的“硿”读kn,D项,“无射”的“射”读y。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始访其遗踪访:寻访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坐船C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至:到D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殆:几乎DD项中的“殆”意为“大概”。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表示的关系不相同的一项是()A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B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C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D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DA、B、C三项“而”均表示转折关系,D项表示并列关系。4下列加点词语

17、的意义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B空中而多窍C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D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AB项,“空中”,中间是空的;今指天空中。C项,“所以”,是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缘故”;今用作表因果关系的连词。D项,“其实”,那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古之人不余欺也B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C石之铿然有声者D我无尔诈,尔无我虞CC项,定语后置。A、B、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6下列对课文第二段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8、A探究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余尤疑之”。B到绝壁下,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令人可怖。C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因为微波冲击石洞和风浪冲击大石的小孔而发出似钟的声音。D用典故作比,说明山以钟命名的原因。A以探究石钟山命名为由来提出自己不迷信旧说,要大胆质疑、敢于探索的主张。后三项均与文段的内容相符。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用反诘句提出全文的中心的句子是:“_,_,_?”(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说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有三: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_,_;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3)苏轼石钟山记中“大石侧立千尺,_,_;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

19、间;_,或曰此鹳鹤也”,描绘出一幅阴森可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动有静,有形有声,十分逼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4)石钟山记处处洋溢着苏轼的率真襟怀。对郦道元说的可“疑”,用“_,_,而况石乎!”的假设予以反诘。(5)苏轼石钟山记揭开石钟山因似古乐之声得名的奥秘后,苏轼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_!”答案(1)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3)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5)古之人不余欺也8试以“纪念碑”为本体和喻体,各写一个比喻句。每个句子都应和题目的具体要求相吻合。(1)

20、以“纪念碑”为本体写一个比喻句,并采用至少两种其他景物对它们进行衬托。_(2)以“纪念碑”为喻体写一个比喻句,并要求揭示将某一事物(比喻的本体)喻为“纪念碑”的原因。_解析此题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要求把握住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比喻恰当、揭示原因、语句通畅即可。答案(1)驿山苍翠,江水澄碧,屹立在青山绿水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深情地注视着这片美丽的土地,注视着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2)伟大的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和苏轼,还有曹雪芹和鲁迅,用他们令人着迷而又撼人心魄的诗文,铸就了一座座不朽的纪念碑。阅读提升层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游千山记程启充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

21、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南抱辽阳,嶻嶪蓊郁,时有佳气,如海蜃然。嘉靖丁亥,予戍抚顺,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出南门,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台,盖屯戍旧址也。东北有温泉,莹洁可鉴。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乱溪而东,岩壑窈窕。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徐、刘二子浮白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

22、至此,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如绣。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摘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

23、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节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守抚顺、盖州等处十六年。瓯脱:泛指边界。嶻嶪(jiy):山高峻的样子。浮白引满:斟满酒一口气喝完。武:半步。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B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C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D以匹布缚胸使人/从后挽之

24、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武/B根据上文,这段文字是写该路段极其难行。“以匹布缚胸”是帮助行路的方式;“使人”必须和下文“从后挽之”连起来,否则“挽”的动作就不知是谁发出的了;“盘跚而步”中的“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盘跚”是“步”的状语,不可拆分;“刘子先之”中的“先之”是“在前面,先走”的意思,文言文中常见。综上,只有B项最为合理。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海蜃即海市蜃楼,简称蜃景。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或全反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而形成的各种奇异景象。常发生在海上或沙漠地区。古人误认为是蜃吐气而成,故称。B

25、丁亥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法,是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C屯戍的意思是屯田和驻防。明代军事制度,卫所的军士大部分屯田以备军饷,小部分驻防。D子厚指的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字子厚。他先被贬到柳州,后又被贬到永州,曾写过介绍柳州和永州山水的文章。DD项,“先被贬到柳州,后又被贬到永州”错,应是柳宗元先被贬做永州司马,后又被贬做柳州刺史。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势高峻,草木繁盛,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阳上山。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四起。C用移步换景的

26、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特点。D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壮志。CA项,徐、刘二人非“下属”。B项,万佛阁在“祖越寺”而非“龙泉寺”。D项,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译文:_(2)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译文:_答案(1)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2)(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13文中的“千山”触发了对自

27、己境遇的感叹,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简要概括。_答案有感于千山的险峻秀丽,却地处偏远、鲜有人问津的现状,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凉境遇。柳州山水因为柳宗元的游记而闻名,千山却因为没有名士的推举,埋没人间,这就使想到自己因为没有人举荐,空有才华,却无入仕之途。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绵延几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边环绕辽阳城,山势高峻,草木茂盛,时有好景致,像海市蜃楼一样。嘉靖丁亥年,我驻守抚顺,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走出南门,经过八里庄、石门、钓鱼台。钓鱼台是屯田和驻防的旧址。在东北方有一眼温泉,晶莹洁净可以当镜子照。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