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_第1页
中国文化概论_第2页
中国文化概论_第3页
中国文化概论_第4页
中国文化概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书目: 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 郭维森?中国文化知识要览?孙育华?中国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念通释第一节 文化在西方的词义渊源及其概念界定 文化作为科学术语,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概念。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lture,主要词义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事物相对而言的。自然存在的就不是文化,只有那些人类所创造的事物才能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因此说,在西方,文化的原始含义是指人类创造的东西。 当然,文化一词在西方也经历了一个丰富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及其观念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

2、在一起的。在古希腊罗马时期,文化主要被理解为对公民参加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中世纪,整个欧洲成为神学统治的天下,文化的称谓让位于祭祀之类的术语,人类的创造力为神的创造所代替。 文艺复兴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的扩张,使人们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民族和地域差异。这两点激发了人类研究自身的高度热情。 在1920年以前,它仅有6种不同的含义,但是到了1952年,它却激增到164种之多。在这众多的文化概念之中,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的定义受到普遍的重视,他说:“文化或文明

3、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泰勒所说的“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内容是十分广泛的,但仔细看来,其中只包括社会组织制度层和思想精神层,而不包括物质文化层面。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发展了泰勒的文化定义,他在?文化论?一书中这样说: “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这个概念包含着及调节着一切社会科学。我们亦将见,社会组织除非视作文化的一部分,实是无法解释的。这个定义实质上包括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因素,马林诺夫斯基把它称为“已改造了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这是一个很有见地的分析

4、和概括。另外还有许多定义,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经过归纳,他们给文化作出这样的定义:“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和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特殊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这个概念被诸多的西方学者所接受。第二节 文化在汉语中的词义系统及其社会学概念的发展过程 “文化作为一个词,古已有之。然而,它是由两个单音词逐渐凝结固定而成,而作为社会学的一个概念,也是从西方学术中“拿来的。 “文的本义是“错画?说文解字?,也就是花纹。因为花纹总是画在载体上的,所以,在人类认知领域里,“文引申为后天

5、形成的品德、修养,与表示先天素质的“质相对立。 ?论语雍也?曾说:“质胜文那么野,文胜质那么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对处理好人的先天自然素质和后天人为修养的关系所发的议论。在政治领域里,“文引申为“文治教化,文治就是礼治,主张利用礼乐教化提高人们的修养而使国家安定,与诉诸军事征服他国的“武功相对立。 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上,?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天文指的是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人文指的是社会现象和社会规律。 “化的本义是变化,它既包括从无到有的“造化,也包括宇宙生成以后的“演化和“分化。在宇宙生成以后的变化中,又分为自然之演化

6、与人为的教化。 “文和“化凝合成一个复音词也有一个过程。 1987年,我国文化社会学家司马杰云出版了建国以来第一部系统研究文化社会学的专著?文化社会学?。在这部书中,司马杰云给文化确定了一个这样的定义:“文化乃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 这一定义首先强调了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其次,所谓“特质是指人类创造物的最小独立单位和人类创造物的新的内容和独特形式;再次,强调了文化是一个性概念,包含着各种特质相互关联的全部总合;最后,它所说的“不同形态既包括物质形态,也包括精神形态,以及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的形态。这一定义从文化本身的规定性作出,又注意了文化现象与人类活动的一般的社会、政治、经济等

7、内容和形式的区别,因此受到人们的关注。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定义 文化定义的不同,必然会影响到文化学的研究范围。但是,众多的文化定义,从总的方面看,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文化定义是以人类和非人类的分野作为立论的依据,因此人类文化学、文化哲学取广义的“文化定义。这里,我们举两种百科全书的广义定义来说明这种立论的角度。 ?大英百科全书?1974年版给文化下的一般性定义是:文化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苏联大百科全书?1973年版给文化下的定义是:文化是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它表现为人们进行生活和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现代学者钱穆在?中国文化精

8、神?一书中用一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文化即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我们把各种文化的定义综合在一起,可以说: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个定义需要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为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结的共有的人为精神及其物质表达总体体系。这个定义也要把握三点:1狭义文化不但是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

9、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 2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3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关注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所以,狭义文化的定义并不但适用于人类文化学,而且适合于民族文化学、国别文化学等较为具体的范围。依据这种广义的文化定义,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规范文化、精神文化三大类型。 各种与文化有关的概念正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时常使用“文化这个词,有时不免失之于滥。其实,人们所说的“文化,并非上面所说的广义文化或狭义文化,而是一些与文化有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别与文化的两种定义相适

10、应。为了使各种称说比较规范,对有关的概念解释如下:文化产品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例如,农具属于实用的生产资料,是物质产品,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具往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它标志人类创造力的水平;农具的样式和功能又具有民族和区域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说,它也属于文化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料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产品具有可视听性,它虽然表达某种思想观念,但有别于纯粹的思想观念形态。例如,音乐、美术、雕塑等艺术产品,都表达作者一定的审美观,但存在于艺术家头脑中的审美观本身不能称为文

11、化产品,只有可见、可感的艺术作品才能称之为产品。一切典籍都记载人的思想,但思想未被记载时不能称为产品,只有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才是文化产品。文化现象 文化现象是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现象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有些现象带有单一性,例如,观察捕鱼,可以发现各种捕鱼的方法,在网捕中,有可以发现不同样式和大小的鱼网;观察舞蹈,可以发现不同的场合、人数、动作和道具等等,每一个具体的状态,都是一种现象。 也有些现象表现为多种事物的联系性,例如月晕与风一起出现;凉性的中药与味道苦的感觉一起出现;在汉字问题上,战国时代的文字构形上的差异远远高于它的

12、前后时代;在诗歌题材上,律诗盛行于唐代,词盛行于宋代,曲盛行于元代这些都是人们观察出的现象。现象带有经验性,偏重感性的体验,但就其影响的方面来说,有微小的,也有重大的。诸如影响到国家兴亡、民族存灭、新制度的产生等现象,就属于重大现象。 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产物。例如原始的巫术、生产领域中的行业禁忌、宫廷服饰以颜色和式样代表等级、文学上所说的建安风骨、中国戏曲的程式化动作等等,都属于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具有类型性和变异性等特点。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他文化事象的发展所起的作用,叫做文化事象的功能。文化事象是文化学研究的基础。文化思潮 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

13、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梁启超说:“凡文化发展之国,其国民于一时期中,因环境之变迁与夫心理之感召,不期而思想之进路,同趋于一方向,于是相涌呼应如潮然,始焉其势甚微,几莫知觉;浸假而涨涨,而达于满度,过时焉那么落,以渐至于衰息。凡思非皆能成潮;能成潮者,那么其思必有相当之价值,而又适合其时代之要求者也。凡时代非皆有思潮,有思潮之时代,必文化昂进之时代也。?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梁

14、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都可看作是时代思潮。文化政策 指一定时代、一定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那么。拿今天社会来说,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政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正确的政策对文化的发展可以起到主动推进作用;反之,错误的政策也可阻碍和破坏文化的正常发展。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和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反过来,在社会学领域里,民族也是文化划分的依据。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其它5

15、5个少数民族共有9076万人口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发展的历史,而且都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正因如此,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平等的,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都是不可缺少的。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它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两个文化层面 这里所说的两个文化层面是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上层文化是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是指民间文化,它是由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两个文化层面就其来源,都是原始文化的传承,虽然在后代有所分化,产生了差异甚至对立,但其内在精神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民族文

16、化和国别文化都是由这两个层面联合构成的。两个层面缺一那么不成其为完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两个层面文化精华的荟萃。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 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文化的历史传播,上层文化是以文字典籍为媒介的,而底层文化主要靠口头传承。以文化的特质变化为前提,用有关文化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事象为界限,文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划分是可以操作的。之所以说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一切文化事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存在、变异、发展,从而具有某一时代的特色;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积淀并形成自身的传统。 因此,我们描写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历程,只有在各阶段文化比较的基础上,探求文化

17、发展的总体脉络,总结文化发展的规律,才能对民族和国别文化有清醒的认识。第三节 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作为一个复杂的整体,要想真正认识它,首先要弄清其构成的主要因素。英国的马林诺夫斯基在?文化论?中根据文化的功能把文化要素分为四类:物质设备、精神文化、语言和社会组织。美国的奥格本在?社会变迁?中把文化的功能和起源结合起来进行分类,首先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然后又把非物质文化分为精神文化和调适文化,前者包括宗教、艺术等,后者包括规范人类社会行为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等. ?中国大百科全书?把文化要素概括为五大类:1、精神要素,2、语言和符号, 3、规范体系,4、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5、经过人们改造

18、和创造的物质产品。第四节 文化的基本特征 第一,文化是人类创造的。 人类出现之前,是无所谓文化的。人类出现之后,在人类面前出现了两种自然:未经改造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后者因为打上了人类劳动创造的烙印,所以就获得了社会文化的性质。至于精神产品,例如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那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最高表现,当然属于人类创造的事物。由此看来,只有经过人类创造、能够或隐或现地表达人类的某种精神观念的事物才是文化,如山崖不是文化,而磨崖是文化;自然形成的河岸不是文化,而人造堤坝却是文化;黄河壶口瀑布不是文化,而都江堰是文化,等等。第二,文化是人类后天获得的。 凡是先天遗传与生俱来的都不是文化,如人的各

19、种本能;凡是经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获得的经验和知识,都属于文化。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物与创造物的统一体,他既能承续文化,又能创造文化,既是载体,又是创造主体。第三、文化是人类共有的。 凡是称为文化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就一定为一个社会或某一人类群体的全体成员所承认。个人的生活习惯或爱好不能视作文化。第四、文化具有连续性。 无论从文化的整体上说,还是从某一民族和国家来看,文化都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不断扬弃不断积累的过程,这样文化才能形成传统,成为国家或民族的精神。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文化是绝对不能间断的,否那么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消失。文化是处于不断的发

20、展变化之中的,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批判扬弃,也不断继承积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第五、文化具有民族性。 民族是人类群体历史发展的产物,是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上出现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区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所谓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特别是思想、意识、感情、心理等不同的精神特征。一个民族的历史越长,这种文化特征就越稳固、越强烈、越具有民族性。第六、文化具有阶级性。 相对而言,文化的民族性是一个大概念,因为在有阶级的社会里,民族是分化为阶级的。因此,在文化的社会属性中,还包含着阶级性。研究文

21、化不能不接触阶级性问题。因为阶级的存在不仅是历史事实,而且是现实事实。在阶级社会里,文化的发展变化,必然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同时也是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的生产资料。 文化的阶级性往往表现为阶层和等级性,因为在阶级社会里阶级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随着人们经济地位以及家世、家族、宗教、性别、教育、职业、生活方式、身份地位等等因素的发展变化而划分为不同的阶层等级的。这种阶层和等级各有各的不同利益、思想感情,就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性。思考题 1、简述广义的与狭义的文化定义。2、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哪些?3、文化的基本特征有哪些?4、解释名词:

22、文化产品 文化事象 文化思潮 两个文化层面第二章 中国文化的传统和复兴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构成 中国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从这个概念出发,凡是现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内的文化,包括台湾在内,都属于中国文化的范围。 从中国文化的现状来看,构成现阶段中国文化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方面: 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逐步形成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它在中华民族的土壤上扎得很深,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灵魂所在。 二是西方文化,它主要是从鸦片战争开始,随着欧美的坚船利炮的侵入一并进入中国国土的,标志着西方现代的政治、经济、科技和精神文化对中国古老的传

23、统文化的冲撞,并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呈现出逐渐加强之势。 三是社会主义文化,它的直接前身是新民主主义文化。这一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建国前的新民主主义文化为发展基础,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经过大力鼓动宣传,依靠政府的力量推动建设,大起大落,终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开启了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三种文化因素中,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直到现在,它还是中华民族的标志。当然,任何国家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不断接受别的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发展的,同时它也可以影响别国的文化。中国文化20世纪的发展史正是这三种文化因素的交互、碰撞、斗争,进而吸收发展并逐步汇总,最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过程。第二节 传统文化和文化传

24、统 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古代文化是从不同角度来指称的。古代文化是针对现代文化而言的,它属于对文化的时代划分;传统文化是就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源头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文化遗产,它不局限于古代,而是迄今为止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总和。二、文化传统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会因时因地而异,也会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这类核心精神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尽管彼此的表现形式不完全一

25、致。例如,中国的诗歌传统是讲究韵律,这一点,不论民歌还是文人诗歌,都以不同的形式保持着这种传统。 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传统既有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的,又有对社会发展起负面作用的,前者是精华,是优秀的传统;后者是糟粕,是不良传统。对文化传统一律否定,采取虚无的态度是不对的;不加分析,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也是不对的。第三章 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多姿多彩的文化萌芽 一、原始的物质文化 我国境内的古人类遗址分布很广。大量的考古发现已经确凿地证明,中国大地是世界古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同时,也证明了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多元化的状态。 原始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26、是劳动工具的创造。首先出现的是粗糙、简单的石器旧石器时代的劳动工具,同时,火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人类文化的巨大进步。但是,当时还没有农业。 到了新石器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原始农业出现了。陶器制作以及村落的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等,标志着旧石器时代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尤其是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划时代的大事,在世界为数不多的几个农业起源中心中,中国独有其二: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耐旱谷物农业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陶器的制作是贯穿于新石器时代的重要手工业。其制作技术经历了贴塑、泥条盘筑及慢轮加工和快轮加工几大阶段。 二、质朴的精神之花 原始人类在创造生产工具

27、等物质文化的同时,也培植出质朴的精神文明之花。 首先需要提到的是,语言和各种记事符号的出现。在西安半坡和陕西姜寨发现了多种刻划符号,它们是汉字的前驱。此外,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原始社会也已经诞生。 原始宗教那么是当时的文化主流。其中的原始宗教崇拜主要包括自然崇拜、灵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等等。它们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例如,龙凤崇拜发展为延续至的龙文化,几千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象征。祖先崇拜所形成的孝悌观念,一直是中国古代伦理文化的核心。 三、从公有制到私有制的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制开始萌生。王位继承的方式也随着变化:禅

28、让制世袭制。到此为止,阶级社会出现了。四、从神本主义到人本主义的变化 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对神的崇拜很盛。商代,人们对鬼神的崇拜达到顶点,几乎事事都要占卜。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信心提高,以神为本的观念让位于人本观念。 周代统治者确立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为中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夏代的“遵命文化和商代的“尊神文化相比,西周时期的“尊礼文化更具影响力,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 第二节 诸子百家与文化雏形 公元前771年,西周的最后一个天子幽王被犬戎所杀死,西周结束。第二年,周平王东迁,东周时代开始。东周又以公元前476年为界限分为春秋和战国前后两个

29、时期。 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可以从两方面去看:一方面是诸侯国之间的混战与兼并,目的在于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这又引发了各国的变法,以及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大思考、大争论,构成“百家争鸣最重要的部分。另一方面是民力的大发展。民力的发展又激发了思想意识的活跃,这也是“百家争鸣极其宝贵的部分。 百家争鸣贯穿于春秋战国时期,但前后又有不同。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象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如老子象学者,孔子、墨子就更象老师。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却更象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创立,他们的作为主要是在学派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

30、思想的记录,后期那么多争辩的论说。各个学派也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学说理论,努力适应社会的需要。学派之间也在不断的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百家争鸣中的思想流派,据汉代人总结,有所谓的“九流十家,最有影响的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和刑名家等。 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最伟大的高峰,它所创立的各种观念对后世文化发生过深刻的影响。百家争鸣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第三节 一统帝国与文化统一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王朝的成长期,也是中国王朝政治第一次强盛期。这一时期经历了秦、西汉、王莽新政、东汉四个时期,历时400余年。统一帝制王朝的历史实践,使中国文化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先秦文化部分被吸收

31、、改造,部分也被中断;适应封建帝制的要求的新文化确立。秦汉时期的中国文化在总结、告别着过去的同时,也在开创着未来。一、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 秦始皇34年,在李斯的建议下,实行的焚书坑儒,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大好局面,开始了法家思想的大胆实践,但结果走向灭亡。 西汉初年,统治者以黄老思想作为指导,开始了休养生息。但一旦国力强盛,“清心寡欲之类,就不太合乎时宜了,好大喜功的汉武帝要“兴太平,制作礼乐,而儒学思想正好能够符合这种要求。公元134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至此,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一直延续了2000多年。 尊儒术、兴太平,首先产生的结果是在文学方面。汉初文学大多承着楚

32、辞和战国策士文风发展,至独尊儒术之后,文学风尚为之一变。大赋的的出现,正是适应这一需要的。其“劝百讽一的风格,正是儒家“讲究方式的结果。同时,乐府机关的设立,使得汉代乐府诗很兴盛。西汉末年,汉哀帝罢乐府机关。乐府机关中的专业人员流向了权贵之门、豪富之家,表现人世情感的歌唱大盛。五言诗这一中国诗歌史上重要的诗体,就是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养育出来的。二、经学的兴起与佛教的传入 独尊儒术之后,?诗?、?书?、?礼?、?易?、?春秋?被奉为儒家经典,并被尊为“五经,成为治国之本,人伦之常。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并实行“以经取士的科考制度,于是经学兴盛。 与此同时,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汉武帝通西域,中国与

33、中亚的道路打通了,佛教正是从西域经丝绸之路传到东土的。最初,人们是把佛教当作一种可以延年益寿的方术,与黄老及本土神灵一起供奉的。早期的传教者也是西域胡僧。两汉时期,道教在民间盛行,使得佛教的传播十分迅速。 第四节 “有容乃大与文化繁荣 魏晋南北朝唐宋时期的文化一、魏晋玄学 从东汉献帝建安元年到隋文帝开皇九年共393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是一个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也是一个儒家思想衰退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化大势约有以下数端:第一、北方民族大举入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大融合。融合不仅发生在北方,也发生在南方;融合是“汉化,也是“胡化。 第二、由于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出

34、现;开发之功在当代也在后世,唐代中国文化的鼎盛与此有直接的关系。第三、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三教鼎立互相激荡与玄学一起构成此期显著的文化现象。 魏晋玄学是当时最重要的学术现象和文化现象,玄风大畅是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玄学是老、庄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详见教材53页:1、正始时期,以何晏、王弼的贵无论为代表;2、竹林时期,以阮籍、嵇康的自然论为代表;3、元康时期,以向秀、郭象的崇有论为代表;4、东晋的玄佛合流时期衰落期。 玄学的兴盛,在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结果是山水诗画的兴起。玄学贵无尚虚的准确含义并不是否定现实,而是超越现实。超越现实而与天地

35、自然相接,这就是所谓的“道法自然。前人说“老庄告退而山水方滋刘勰?文心雕龙?,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仿佛老庄玄言与山水诗画是对立的。实际上,诗歌是先直接歌唱老庄玄言诗,继而歌唱山水,表示对自然的理会,是一个过程的不同阶段而已。王羲之及一大群世家子弟在兰亭的诗酒唱和,有为世人树立典范的意义。 兰亭集会中的诗篇,在今天看来艺术性有限,但在当时却是士子风流相激的行为,影响很大。就连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都有过同样的游观赋诗活动,可见其流风所及了。山水画也大体是“道法自然的风尚的产物。此外还有书法。中国书法源远流长,但东晋产生王羲之那样的大书法家,与士族文化在那个时期的高涨,是有着密切关系的。 清谈、诗赋、书法

36、再加佛理,是士子的“家常摆设 ,否那么就算不上士人了。所以能诗善书的人从东晋以后特别多。东晋以后两大家族,琅琊王氏与陈郡谢氏,大体而言,王氏多书家而谢氏多诗人。二、佛、玄、儒、道相互激荡。 玄学产生之初,与儒学发生激烈的冲突,在互相排斥的同时又互相吸收,一些儒者提出儒道互补,玄学也向儒学主动靠拢,提出“自然不离名教,“名教即自然,表现出儒玄合流的趋势。 道教从一开始就吸收儒家思想,充实自己。晋代葛洪就主张:“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曾与道教及儒学等中国文化发生过矛盾斗争,进而互相融合。一些文人名士,大多都是佛玄双修或儒佛双修,不局限于一宗一教。三、“有容

37、乃大的盛唐气象 在隋朝结束了数百年的分裂后,王朝政治在唐代达到了鼎盛。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不论对边地民族还是对异国之人,唐朝基本上能以开放、包容的精神一视同仁。唐太宗曾经颇为自许的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资治通鉴?卷198,贞观21年 这与其说是唐朝皇帝思想境界高,不如说他的北方文化传统赋予他这样一副心态。这样开放的心态决定着唐朝在处理与边地民族关系上,采取宽松的方式。这种一视同仁的民族政策,导致了一种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景观:在东亚前所未有的以强大的唐朝为中心的部落民族大联合,以及日益高涨的学习唐文化的运动。唐朝皇帝被推举为众多民族的“天可汗。当时在亚

38、洲有两大文明:一是迅速崛起的伊斯兰大帝国,另一个就是唐代文明。前者不久就走向衰落,后者那么更加持久地对亚洲乃至欧洲产生着影响。 在繁荣兴盛的唐代文化中,诗文书画尤为突出。唐代诗歌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全唐诗?就收录了2300余家诗人的诗歌48900多首,?全唐诗外编?又增录了2000多首。唐代散文也以其内容充实、语言质朴、形式多样,影响中国文坛千余载。 唐代的书法艺术也同样繁荣,名家辈出。绘画艺术在唐代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出现了阎立本、吴道子、王维等著名的画家。 在历史方面,唐代还确立了官修史学的制度,二十四史中有8部完成于唐代。 此外,在音乐、舞蹈、宗教等方面,唐代文

39、化的包容性更是明显。四、儒学复兴与理学建构 唐代实行“三教并存的政策,而把儒学作为官方意识形态之一。唐太宗令孔颍达撰写?五经正义?,令天下传习,以抬高儒家的地位。到唐代中后期,儒学开始复兴。 北宋时期,精致思辩的新儒学理学得以创建。理学以阐发孔孟学说中的天道性命内容为主。尽管在这套学问上,北宋的理学家瞧不起韩愈等人,但他们的确是乘着韩愈所开创的传统而发展的。他们对佛家、道教的思想方法多所借鉴,但他们重新解释儒家经典的用意,却是要反对佛、老。 佛老讲究成佛成道,他们那么讲究成贤成圣。他们认为,唐五代以来中国文化之所以衰落,就在于佛道两家不讲究人伦、道德的修养,这种衰败是道德的失败,他们要从精神层

40、次加以挽救。成贤成圣就是要修养成一种与天地合一的“天地境界。 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奠基阶段;2、形成阶段;3、高峰阶段。 五、雅文化和俗文化 宋代文人士大夫构筑的上层文化,精致、细腻、清逸脱俗,我们称之为雅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然是宋词了。宋词名家辈出,流派众多,?全宋词?收录词人1330家,词作19900多首,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高峰。宋代的绘画同样表现出士大夫的节操与雅趣。 除了上层文化以外,还有一种适应市民阶层文化娱乐需要的市民文化俗文化。这种俗文化主要是“说话艺术。第五节 思想禁锢与文化危机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败期 唐宋以来持续高涨的中国经济,因为元朝政治混乱而受到冲击

41、,特别是明清两代狭隘的立国思想,日益对南方农业和工商经济构成了巨大危害。中国文化从此走向中衰。同时,从元朝开始,中国文化已不再孤立发展,特别是明清时期,西方世界的崛起,中国已被带入世界格局中。但因为“天朝观念下的固步自封,中国坐失良机,为以后的被动挨打埋下了祸根。一、辽、夏、金、元的文化融合 宋元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在军事上是征服者,而在文化上却是被征服者。无论是契丹、女真,还是西夏,他们都努力地学习汉文化。与此同时,汉文化也受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这样就出现了多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融合。 元代政治,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元朝统治者把人民分为四等分别对待。一等是蒙古人,他们是征服者、是主

42、人。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归顺蒙古人最早,地位上仅次于蒙古人。三等是汉人,包括汉族人和原来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他们是被征服者,蒙古人杀死其中的任何一种人都不偿命。四等是南人,即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是地位最低下的一等。在这种政策的影响下,汉族文人的仕途不畅,一大部分流连于勾栏、瓦舍,投身于杂剧创作,为后代流下了元曲。二、专制文网与启蒙思潮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的是专制的文化政策,一方面完善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禁锢文人的思想;另一方面,编制文网,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中国萌芽,人们对理学的正统地位开始挑

43、战,出现了启蒙思潮。特别是明末清初的“三夫子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们都是明朝遗老,都有反清复明的思想。他们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王夫之曾经参加过南明的抗清活动,失败后隐居在湘西的山洞里发愤著书;顾炎武早年也参加过抗清活动,入清后拒不仕清,治学主张“经世致用;黄宗羲参加过反对魏忠贤的斗争,抗过清,并终身不仕,他痛斥封建皇帝是万民痛苦之源,显示出可贵的民主色彩。三、古典文化的集成 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进入了总结时期。在高压政策的统治之下,朴学考据学大兴。明清两代编纂了?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等大型类书、字典、丛书。 在文学领域,明清两代主要成就是小

44、说。第五节 民族危机与“凤凰涅槃 一、从“开眼看世界到“寓强于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民族危机引发的文化危机也就爆发了,这就使得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反省中国传统文化,并“开眼看世界,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文化,从此,中国文化进入了转型期。林那么徐、徐继畬、魏源等人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人。二、从维新变法到新文化运动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上篇 古代文化 第四章 中国古代的思想学术 第一节 先秦诸子哲学 在中国古代,能够称得上学术的,主要是历代哲人对天地万物、社会和人生的思考与认识,其中以哲学为核心。在西方文化中,宗教处于核心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哲学处于

45、核心地位。 冯友兰先生把中国古代哲学分为两个阶段:“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也有分为三个阶段的:萌芽期、形成期、成熟期从孔子开始到淮南王刘安是子学时代,从董仲舒到康有为是经学时代。前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学术高涨的时代。后一时代,儒家思想被定为一尊,人们的思想行为都被限制在“经的范围之内。 从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商周时期,中国哲学思想的萌芽就已经产生。这一哲学思维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周易?的问世。虽然对于?周易?一书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向来众说纷纭,但从?周易?所记载的内容来看,它是一本占卜以问天地鬼神之意的书,那么是毫无疑义的。正是这样一部占卜的书,却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46、这些思想集中地表达在它的八卦说上。 ?周易?从人们日常实践中经常接触的自然物中提取八种东西作为最基本的存在,它们分别是天、地、雷、火、风、泽、水、山。在这八种自然物中,天、地又是最基本的存在。天地犹如父母,产生出雷、火、风、泽、水、山六个子女。这显然是一种极为朴素的有关万物生成的唯物主义观念,它比神创说要进步得多。 ?周易?还根据八个基本的卦,两个一组,错综搭配,继而产生六十四卦。?周易?认为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搭配来预测一件事情的吉凶。所谓吉卦就是在这种两两搭配中能够变化的卦,而凶卦就是静止不变的卦。比如泰卦的卦象为 ,这个卦象地在上,天在下,而实际上应当是天在上,地在下。由于天属于阳、地属于

47、阴,故阳气必上升,阴气必下沉,这样,天和地就会发生交感变化,因此为吉卦。与此相对,否卦的卦象正好相反: ,天本来就在上,地本来就在下,故此卦不可能发生交感变化。 由于没有发展前途,因而是凶卦。由此可见,根据?易经?中八卦的原那么,只有变化发展的事物才是有前途的,是吉的;停滞不变化的,就是没有前途的,就是凶的。这种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出现在公元前12世纪,显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正因如此,中国哲学史专家冯友兰先生认为,?易经?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哲学思维的开始。 除了?易经?之外,这一时期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萌芽的还有?尚书洪范?中提出的阴阳五行说。?洪范?中这样论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

48、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就是说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上不可缺少的元素。 用“五行来概括世界的种种复杂现象,是在当时的农牧业、手工业生产活动的基础上,在对这五种物质的性质有了比较深入的观察和了解之后,对客观物质世界作出的概括。它同样表达了古代哲人对世界本质的最初的理论思考。 先秦时期的哲学流派很多,我们在此只介绍几家影响较大的哲学流派。一、原始儒家 原始儒家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1、孔子前551前479年,是儒家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系统学说。孔子一生从事教育,作为从奴隶主贵族中分

49、离出来的士阶层的代表,面对“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时局,创立了儒学的思想理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建立思想体系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并“一以贯之。孔子这样解释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矣。?论语雍也? 在这里,孔子实际上规定了“仁的两个原那么:一是人道仁爱原那么,即肯定人的尊严,主张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尊重,建立爱和信任关系;二是理性原那么,即肯定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每个人的理性都能判断是非、善恶,所以“能近取譬。孔子以“仁为基本范畴,建立起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为后来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和思想统治起了奠定作用。 孔子还从“仁和统一

50、的角度提出了他的认识论思想。在他看来,“未知,焉得仁??论语公冶长?就是说,“知是“仁的必要条件。所以“仁和“知是统一的关系。由此,孔子在认识论上提出了不少合理的见解。譬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不要有私意,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固执己见,不要自以为是,这颇有一些实事求是的精神,初步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原那么。 2、孟子前372?前289年,受业于孔子的嫡孙子思的门人,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着重阐述了以性善论为核心的心性学说、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 孟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问题的哲学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人天生有“善端:

5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公孙丑上? 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孟子主张实行“王道、“仁政,表现出突出的民本思想。孟子同时注重人格的后天修养。他认为,做学问就在于把那颗因物欲而被放逐了的善良本心找回来:“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也因此,孟子进一步探讨了如何才能做到回归善良本性,造就自觉的自由人格问题。“吾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下?在这里,孟子实际上提出了自觉与意志坚定对理想人格塑造的重要性。3、荀子前313前238年?,是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发展了孔子将天自然化的倾向,提出了“明

52、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批判孟子的性善论而提出了性恶论,还着重阐发了礼法并重的政治学说。为了维护孔子的权威,荀子对前代各家多所批判,表现出一定的兼取综合倾向。 先秦儒家思想在?大学?、?中庸?、?易传?中得到完成。它们弥补了孔、孟、荀的不足。二、原始道家 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的?道德经?而得名。老子、庄子是其代表人物。1、老子 老子的生平不够确切,司马迁在?史记?中为老子所作的传记就已经有些扑朔迷离了。据说,孔子曾经问礼于老子,那么老子应当是孔子的先辈。但是?老子?一书是否老子本人所作,却是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有的学者指出:?老子?的许多观点是对儒家学说的批判,从思想发展的逻辑看,

53、批判的内容显然不可能出现在被批判之后。因此,?老子?应当是战国时期老子的后学所著,其中保存并发挥了老子的遗说。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学说,“无为就是“无违,即无违自然,因无违自然而任其自然或不强作为之意。为此,他设定了“道作为“无为的根据,对道的属性和作用作了多方面的揭示。同时,在老子的哲学思想中还包含了许多辩证法思想:对立统一、矛盾双方的相互转换,等等。 在认识论上,老子否认感性的经验,也否认理性思维的作用,主张用一种神秘的内心体验方法来把握“道。2、庄子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基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阐发。庄子在天人之辨上,主张用自然无为的原那么来反对人为,在他看来,“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

54、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秋水? 庄子认为处世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德充符?的境地。庄子的这种人道观是以自然为原那么,以为真正的自由自得、自适在于任其自然天性,而具备了理想人格的人就是无条件地与自然合一的“至人?逍遥游?。三、墨家 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墨子。墨子最初“学儒家之业,受孔子之术,后来觉得儒家的礼乐过于繁琐,弊害甚多,于是创立墨家学派。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家有十大纲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乐、非命、节葬、节用。其中,兼爱是墨子哲学的核心。他认为,“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主张用无差等的爱维

55、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反对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贵傲贱、以智欺愚。 在价值观上,墨子有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认为“仁人执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墨子常常代表手工业阶层说话,因为他本人就具有很高的手工技艺,其水平可与后世的鲁班相互媲美。四、阴阳家 代表人物是邹衍。邹衍的著名学说是五德终始说。他认为,历史上的王朝都分别代表了五行中的某种德属性,如虞土,夏木,殷金,周火,从而按照土木金火水“五行相胜的次序“转移。这一思想经过汉代的董仲舒等人的发挥,对后世影响深远。许多王朝都利用此说,作为自己统治合理性的根据。第二节 秦汉至鸦片战争以前的哲学一、汉代经学 自从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

56、,独尊儒术之后,儒学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中国哲学也由此转向从百家争鸣的“子学时代转为“经学时代。从此以后,以解释、阐述、考究儒家经典为业的经学,作为官方哲学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 被汉武帝“独尊的儒学实质上已经不是先秦的儒学,而是经过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并加以改造的儒学。这种儒学是以神学化的天人感应为核心。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将儒家思想与封建专制王朝相结合,完成了统一思想的历史使命。同时,他又用“受天命来神化专制君主,用“顺天命来麻痹人民。二、魏晋玄学 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它是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它主要继承道家的思想,同时对儒家思想做出新解释,从而带

57、有儒道兼综的色彩,有时,玄学家还把孔子说成是最高的圣人。在天下大乱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的目的在于拯救名教危机,调和自然与名教。三、宋明理学 理学是宋明时期兴起的儒学思潮。理学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理学又叫做道学,形成于北宋,完成于南宋。元明清三朝上升为官方意识形态,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潮。 理学以承续儒家道统为旗帜,排斥佛老,但又充分吸收其他各家的积极因素,足以与佛老相抗衡。因此,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由于他们经常讨论性命义理问题,所以又称为性理学或义理之学。 理学内部有许多派别。从哲学基本倾向划分,主要有理学狭义的客观唯心主义学派和心学主观唯心主义学派两派。狭义的理学以理为最高范

58、畴和思想核心,创始于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二程,集大成于朱熹,所以又称为程朱理学。心学以心为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创始于陆九渊,完成于王守仁,所以又叫陆王心学。四、明清哲学 明末清初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时代。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推翻了明朝统治,满清贵族乘虚而入,夺取了农民起义的果实,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居于统治地位的全国政权。一些汉族知识分子把它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表现出强烈的民族意识,并进而对传统的官方意识形态理学乃至于旧制度的某些方面展开了激烈批判,涌现出清初三夫子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一批进步思想家。 1、顾炎武16131628 号亭林。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抗清斗争,

59、失败后遍游华北、西北各地,联络同道,以图复明,不果。为学强调经世致用,批判清谈误国。治经重考证,是清代朴学的开山者。他主要是一个学问家,哲学思想并不突出。 2、黄宗羲16101695 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为梨洲先生。清兵南下时组织“世忠营,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屡次拒绝清廷征召,主要从事讲学和著述。学问渊博,著述丰富,有60多种。编写了两部具有开创意义的断代哲学史著作:?明儒学案?和?宋元学案?,另有?明夷待访录?一书,书中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兴亡,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及“工商皆本等带有启蒙主义的主张。 3、王夫之16191692 字而农,号姜斋,人称船山先生。明朝灭亡

60、之后,在湘西隐居著述40年。 精于哲学、史学。其著作后人编为?船山遗书?。 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丰富而深刻,他对前代哲人尤其是宋明理学提出的问题几乎都进行了重新审视,或引申发挥,或批判匡正,所以有人说他的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终结,是中国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也有人说他是中国道学发展的高峰。第五章 中国古代宗教第一节 中国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充满了种种神秘色彩,在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极其低下的原始社会,它具有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作用,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起着补充作用,因此,原始宗教是原始文化的主流。一、原始宗教的起源 宗教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也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消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