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岳阳楼记》_第1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岳阳楼记》_第2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岳阳楼记》_第3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岳阳楼记》_第4页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第二十一课《岳阳楼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岳 阳 楼 记范仲淹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武汉) 滕王阁(南昌) 岳阳楼(岳阳)岳 阳 楼 记范仲淹 岳阳楼屹立在洞庭湖畔,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课前欣赏 岳阳楼楼址在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其前身是三国时期吴国都督鲁肃的阅兵台。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张说在阅兵台旧址建造楼阁,取名“岳阳楼”,常与文士们登楼赋诗。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公,苏州吴县人,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一生的诗文收录在范文正公集。作家作品简介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26岁登进士。为官以后,始终严于律己,以人民疾苦为念。并以所得俸禄在家乡置“义田”千亩,救济族中贫寒,死后无

2、余财。因敢于直言强谏,屡遭贬斥。久不被重用。宋仁宗天圣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建海堰。宝元三年,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边防,使西夏不敢进犯,他屡立战功。当时边塞流行着“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贬居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1046年,范仲淹的挚友滕子京谪守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当时,范仲淹亦被贬在邓州作官。滕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的岳阳楼写记,并送去一本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依据此图,凭着丰富的想像,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表达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激励我们要以天下为己任,树立崇高的理想,拥有宽阔的胸怀。

3、写作背景复习“记”文 “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小石潭记桃花源记醉翁亭记 核舟记记:一种不定体。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个事物有所感受,写出来都可以叫记。叙事:桃花源记说明:核舟记写景:小石潭记言志:岳阳楼记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景、物的描述之中;另一类由事、景、物的描述中,自然生发出情理,卒章显志。疏通文意朗读指导 朗读时应注意节奏。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如: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朗读指导 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相邻的两组骈

4、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如: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 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 记之。 指做郡的长官顺利同“嘱”,嘱托规模来于是、就扩大荒废的事业兴盛唐代和当今贤士名人在写(一篇)文章记述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岳州做知州。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增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滕子京)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第一段译文:课文分析:第一部分(1)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写作缘由 开头两句,点明重修岳阳

5、楼的时间和主持其事的人。“谪”写好友政治上的失意,而“通”和“兴”又突出了滕子京政绩斐然。这表明作者对好友在遭贬谪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是十分赞赏的。 接下来概述重修岳阳楼时的盛况。增加其文化氛围,诗情雅趣,为后文作伏笔。 最后说明写作缘由。小结: 这一部分,一方面对好友的政绩十分赞赏,一方面对“重修岳阳楼”的盛举表示支持。这反映了作者的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该奋发有为而不能消沉下去。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围绕如何对待贬谪来展开的。解答1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

6、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代词,那水盛大的样子通向整个用嘴含,引申为包含吞吐聚会表示推测,可能/或许吧第二段译文: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它包含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早晚阴晴变化,景象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既然这样,那么这里背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原调的人和吟诗作赋的人大多在这里聚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第二部分第一层(2):概括描绘洞庭湖的美景。第一句,说明作者写景将以洞庭湖为描写的对象。第二句,具体写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的愿景。从空间上

7、形容湖面上的广阔浩渺,从时间上表现景象的千变万化。“衔”“吞”用拟人手法,极写洞庭湖的气势。第三句,结束全景描绘,转入抒情。第四句,从岳阳楼特殊的地理位置,引出“迁客骚人,多会于此”,由此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问题,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下文作伏笔。课文分析:讨论下列问题 1. 看第二段,画出描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 2. 找出从空间上描写洞庭湖的广阔无垠的句子 3. 从时间上描写洞庭湖景象的句子第2段写洞庭湖的全景,用“衔远山,吞长江”,如果把“衔”改为“连”,把“吞”改为“接”好不好?为什么?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同“衔”“吞”则使人产生有生命之感,把“远山”“

8、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成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动人画面。如果用“连”“接”来替换,只是客观地说明三者的相对位置,画面是静止的,效果没有这样好。 解答 运用对偶句,写出了洞庭湖独特、重要的地理位置。“通”“极”二字写出了洞庭湖博大的景观和恢弘的气势。如何理解“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这句话? 作者为何没对岳阳楼做详细的描述?作者宕开一笔转写什么? 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解答 若夫 霪雨 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月份相连阴冷隐藏倒下折断这就萧条、冷落的样子

9、感伤极点浑浊商人和旅客的情绪第三段译文: 像那阴雨连绵不绝,接连几个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断折;傍晚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猿猴的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谗言,惧怕讥讽的心情,满眼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到极点而悲伤了啊。第3段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第3段极力渲染“悲”的气氛。因己而悲。 解答5第一句,用“若夫”引出一幅阴冷的画面,写淫雨,写阴风、写浊浪,看不见日月的光辉,看不见湖边的群山,连船只的影子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到

10、傍晚更是气氛阴沉、恐怖,情景凄凉,为下文写“感极而悲”渲染气氛。第二句,写迁客骚人风雨天登楼观景时的普遍心理状态。课文分析: 这是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一小层次:写物暗己悲,为下文议论“不以己悲”伏笔。1、找出本段两组对仗最为工整的 对偶句,加以品味。“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 两句极写天气的昏暗阴沉。“隐”“潜”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 “阴”“怒”“浊”三字渲染了悲怆的哀景,极富感染力。“怒号”运用了拟人,似乎在为迁客骚人的不幸境遇而呐喊。问题探究:2、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 悲: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喜:心旷神怡,

11、宠辱偕忘,把酒临风, 其喜洋洋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和暖明媚动,起沙滩上的白鸥游来游去形容草木茂盛皎洁有时 第四段译文: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水中畅游;岸上的芷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茂盛并且青绿。偶尔或许大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在湖面上,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

12、的歌声在你唱我和,这样的乐趣真是无穷无尽!这时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都被遗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 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第四段各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第四段极力渲染“喜”的气氛,因物而喜。 解答5 用“至若”引出一幅晴明的画面,第一句,写白天所见。第二句,写夜晚所见,与第三段所写景物形成鲜明的对照,一派春光,色调明丽,为下文写“其喜洋洋”营造气氛。第三句,写天气晴好时迁客骚人欢乐所激发的思想感情。课文分析:这是第二部分第二层的第二小层次:写景明则喜,为下文议论“不以物喜”伏笔。找出本段对偶最工整的两句,并

13、品味其妙处。“沙鸥翔集,锦鳞游泳”“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浮光跃金”把湖面上“浮动的月光”比喻成“跃动着的碎金”,展现了景物的动态美。 “静影沉璧”的语法结构、修辞方法跟上句相同,写的是景物的静态美:静静的月影宛如沉在水底的白璧。两句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探究问题: 这组对偶句由上到下写飞鸟游鱼,用动感十足的画面与上下文的静态美景相映衬,富有趣味。“锦鳞”,指美丽的鱼,是借代的修辞手法,加上“锦”字的修饰,令人想见碧波清浅之中日光下彻、彩鳞闪烁的美丽景象。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喜”。这两段作者选取了两个富于特征的

14、画面,都是先写景,后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极力渲染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二者虽形态各有别,形成鲜明的对比,而实质却相同,都是“以物”,“以己”而生,属自私心理。由此转入下一段的议论。 作者用哪些话概括说明了“迁客骚人”的“悲”和“喜”?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小结: 以上两段(3、4段)为第二部分的第二层,既写景又抒情,分写“迁客骚人”的“揽物之情”:物(景),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从阴晴两种不同的天气引出人们的感受,表现出迁客骚人因物而悲或喜的心情。其实,悲和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

15、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 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感叹声探求思想感情为什么呢?代词,这样才连词,就,那么第五段译文: 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是由于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或喜或忧,也不因为自己的得失或乐或悲。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则为百姓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这样他们在朝为官也忧虑,退居江湖为民也忧虑。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啊!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从迁客骚人引出进一步的议论,这一段先用一声长叹之后,再用一个设问句转入议论。“异”是关键字,说明作者不赞同上述两种人的表现。 接下来,从正面阐述作者的观点,写出“古仁人”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那么,“古仁人”何时才快乐呢?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回答,进一步揭示了古仁人和迁客骚人思想感情之“异”。这一传诵千古的警句,概括了古仁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