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易道与中庸之道什么是易道?什么是中庸之道?易道与中庸之道有什么联络和区别?本文试图答复上述问题,作为抛砖,以期引玉。一什么是易道什么是易道?用帛书?要?的话来说,易道就是通过审察认识那把握吉凶之门的损益之道以到达顺天地之心的一种理论。这种理论是人们为了便于观察得失、区分吉凶,运用损益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时道、君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整体化、关系化、理想化的产物。因此易道囊括了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上下、时道八卦寒暑、君道官府。根据?系辞传?,简单地说,易道包括天下之道,由天道、地道、人道组成。详细地说,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
2、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我认为?系辞传?的易道观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为了论证?系辞传?
3、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展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展新的解释。“道之古义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从辵从道,古文道从首寸。“所行道者,路是也。古文道字“从首寸者,人之主张是谓也。首,头脑之谓也。寸,尺度、准那么是也。头脑中的尺度、准那么、那么为主张。道之由路引申有方向、标准、规矩、规律、道义等义;由主张引申有运行、学说、道理、方法、引导、倡导等义。?周易?中的“道字,无非“道之古义及其引申义而已。有了对“道的上述的理解,我们便有了对?系辞传?“道字进展诠释的基矗乾道坤道见于?系辞传?第一章。“乾道成男,坤
4、道成女。吴澄:“乾成男者,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历离,历兑,而终于乾;右起巽,历坎,历艮,而终于坤。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句总之于后也。这是从先天卦图的角度对“乾道“坤道所给予的诠释。是根据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所作出的推论。孔颖达:“八卦既相推荡,各有功之所用也。煽动之以震雷离电,滋润之以巽风坎雨,离日坎月运动而行,一节为寒一节为暑。孔氏将日月与寒暑合而为一,似未通“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文意。当应理解为“运之以日月,行之以寒暑。艮山为寒,兑泽为暑。其主语为八卦。这样一来,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句话
5、了。这句话与上文文法统一后便可写成: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震道鼓雷,离道鼓电;巽道润风,坎道润雨;离道运日,坎道运月;艮道行寒,兑道行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摩“相荡,具有“运动“变化的意义。这里的“道同?说卦?上的“一索“再索“三索的“索相辅相成,意义相近。“运“行“成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以后所显现的卦象。何楷说:“自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是因乾坤而推极于变化;自刚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腐化而溯源于乾坤。可见何氏并未读懂“乾尊地卑坤道成女这一段话。这一段话是讲客观存在同创造八卦的关系以及八卦如何反映天象、地形、人情的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
6、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涉及到符号学的问题。这二者又是互相联络的。当然?系辞传?作者是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些问题的。?系辞传?的作者的本意只是讨论作卦与观卦玩卦这样两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系辞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乾道“坤道的“道可以训释理解为“运行。乾的卦象象征天、父、阳、刚。坤的卦象象征地、母、阴、柔。“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乾卦的阳刚之爻中相交而产生长女卦巽卦。因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天道、地道、人道符号化于易道之中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结晶。三极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二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
7、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里的“三极之道,孔颖达解释为“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蔡渊解释为“太极之道。朱熹谓“三才各一太极。俞琰曰:“三极之道,言道之体;三才之道,言道之用。事实上这里的“三极之道就是“三极之象。三极之象,意即三极的准那么、法那么、规那么、规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陆绩解释说:“天有阴阳二气,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二行。六爻之动,法乎此也。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朱熹说:“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不管是陆绩的分类法还是朱熹的分类法,都一致认为用
8、六爻符号来表示天、地、人三才。这就说明了天、地、人变化、运动的准那么、法那么或者说规律是统一于“六爻之动之中的。无疑这是天、地、人合一于?易?的产物。天下之道天地之道昼夜之道道济天下分别见?系辞传?第四、十一、十三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里的“准,帛书作“顺。“通乎,帛书作“达诸。“天地之道,帛书作“
9、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帛书作“与天地相校,故不回。“道济天下,帛书作“道齐天下。“相似相校“不违“不回“准“顺都含有“齐一的义蕴。这帛书?系辞传?的一个“齐字更加明确地道出了?系辞传?作者“天道“地道“人道合于“易道的思想体系。所以?系辞传?第十一章写道:“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于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冒天下之道就是“包含天下之道。冒,包括。这里的“道,朱熹解释为道理。?朱子语类?:“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物是人物,务是事务
10、,冒是罩得天下许多道理在里。“读?系辞?者,需要就卦中一一见得许多道理,然后可读?系辞?也。盖?易?之为书,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开示吉凶,将天下许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易?包括了天下之道,就是说,易道广阔悉备无所不包。阴阳之道君子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五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出。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继之者善也,帛书作“系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11、帛书作“成之者生也。阴阳之道,是生生之易道的核心。帛书卷后古佚书?易之义?开宗明义写道:“?易?之义,唯阴与阳。全篇讨论阴阳卦象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阴阳运行变化太平和合叫做道。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侧重于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运动变化法那么。这就是宋明道学家所谓道即理学家所谓理,也即?说卦?“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中的“理、“性、“命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了“天理“天性“天命的阴阳和合。质言之,阴阳之道是自然和合之道,是生生太平之道,人们继系这自然和合之道就会具备仁慈的品德,造成完美的人格,到达富有大业、日新盛德的天人合一的美德境界。圣人根据这种生生不息的阴阳之道创造易,成此
12、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天象画出乾卦,效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之法画出坤卦,极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关系数以预测将来,创造了占卦的方法。这一切都是将阴阳地天之道合于人道、易道而创造出来的神妙功用。是对“?易?与天地准“道齐天下的详细阐述。在这里“阴阳之道“君子之道与“生生之道易道完全合一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君子之道就是可以继承天道、用天道造就自我理想的完美的人道。具备这种理想的完美的人道的君子观察分析承受施行天道的“一阴一阳规律后到达了“善与“性合一的境界,而不像“仁者“知者那样偏执,更不像“百姓那样“不执,而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敢。潘士藻说:“善者性之原,性者善之实。善、性,皆天理,中间虽有刚柔善
13、恶中偏之不同,而天命之本然无不同。?折中?案:“圣人用继字极准确,不可忽过。此继字,犹人子所谓继体,所谓继志。盖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全付于人而人受之。犹?孝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者是也。但谓之付,那么主于天地而言;谓之受,那么主于人而言;惟谓之继,那么见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传与受两义皆在其中矣。天地人而人受之,其理既然无不善,那么其根源虽无不善,而其末流区以别矣。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气质者,亦本此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惟?系辞?此语为言性与天道之至。后之论性者,折中于夫子,那么可以息诸子之棼棼矣。胡炳文说:“在造物者,方发而赋
14、于物,其理无有不善。在人物者,各具是理以有生,那么谓之性。其发者,是天命之性;其具者,天命之性,已不能不丽于气质矣。仁者、知者、百姓,指气质而言也。上章说圣人之知仁,知与仁合而为一;此说知者、仁者,仁与知分而为二。他们都无视了“天道“地道“人道与“易道合一于“?易?之义,唯阴与阳的成象效法于“乾坤形式的这一重大的思想文化现象。“君子之道又见于第八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道含有原那么、方法等意义。韩伯说:“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那么应。君子之道包括君子的行为、语言、交际原那么及其方法。其行为原那么是“或出或处,其言
15、语原那么是“或默或语,其交际原那么是“二人同心。施行了这些原那么就能到达“其利断金“其臭如兰的理想境界。其原那么包含着相应的方法。道义见于?系辞传?第七章。“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帛书作“天地设立,?易?行乎其中。成性存存,道义之门。这里的“道义就是生生之易的阴阳之义。天地设立,即乾坤设立。俞琰说:“人之性,浑然天成,盖无有不善者,更加以修养功夫,存之又存,那么无所往而非道,无所往而非义矣。项安世说:“此章言圣人体?易?于身也。知穷万理之原,那么乾之始万物也;礼循万理之那么,那么坤之成万物也。道者义之体,智之所知也;义者道之用,礼之所行也。显道出现于第九章。帛书?系
16、辞传?所无。“显道神德行,朱熹谓“道因辞显,行以数行,割裂了“德行。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明道才能使德行完美。“神是保持神佑的意思。“显道即“明道,明白天地人合一于易道,才能获得神灵佑护,使自己到达德行完美的境界。项安世说:“天道虽幽,可阐之以示乎人;人事虽显,可推之以符合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赞出神之命。项氏斯说胜于朱子。变化之道见于?系辞传?第九章。“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帛书无斯语。变化之道,有四种解释。一、变化的规律法那么。二、筮卦法那么。三、神的行为变化规那么。四、不为而自然。质而言之“变化之道就是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在六爻之变、三极之道的卦图上的消息、
17、盈虚、承应、往来、上下等变卦法那么。这些法那么是天道、地道、人道法那么的符号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圣人之道见于?系辞传?第十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这里的“圣人之道就是筮卦占吉凶的原那么,即圣人创立的占卦之道。所以朱熹说“四者皆变化之道。但不是“神之所为者也,而是圣人筮人创造出来并必须遵守的占卦的四条原那么。何楷曰:“此章与第二章观象玩辞观变占相应。“言蹈必须根据卦爻的变化去进展,不能乱舞瞎跳。筮人的用具筮策筮盘的制作要根据六、七、八、九四象,不能随意制造。筮人的决疑要根据卦爻辞的占语来进展
18、,不能乱猜瞎说。日月之道见于?系辞传?第十三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的两个“道字都可以理解为“运行“运动,是“贞胜“贞观“贞明是“贞一的对象。四个“贞字,帛书均作“上。“贞夫一者也,帛书作“上观天者也。小人之道见于?系辞传?第十六章。“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里的“道相当于“政治秩序。其分别君子与小人政治秩序的标准是“一君而二民与“二君而一民。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刍型。而这种君民关系又是用阴阳符号组合而成的阴卦、阳卦来表示的。这就是“易道与“治道人道之一的合一。为道见于?系辞传?第二十、
19、二十一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二与四同功页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朱子语类?:“?易?不可为典要,?易?不是确定硬本子。扬雄?太玄?排定三百五十四赞当昼,三百五十四赞当夜。昼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轻重,凶之中又自分轻重。?易?却不然,有阳居阳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阴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又有有应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此。“为道也屡迁是指?易?道原那么的灵敏性。“柔之为道是指阴柔之爻的变化。为道者行道也。道见于第二
20、十章和第五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陆绩说:“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故谓之爻者也。这里的“道是指易道。陆绩说得很清楚,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摹写“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形上之道见于第十二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个“道,朱熹也将其解释为“道理。?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那么道也。?朱子语类?:“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
21、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那么。那么就是规那么、法那么、原那么、准那么。其道易道见于第二十三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南轩说:“既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高攀龙说:“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假设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其道甚大,就是?易?道甚大。这主要教人如何运用易道以保幸福平安。天之道见于第十一
22、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此处的“天道,朱熹解释为“理。?朱子语类?:“圣人既具此理,又将此理就蓍龟上创造出来,使民亦得前知而用之也。天道地道人道见于第二十二章。“?易?之为书也,广阔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朱熹说:“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项安世说:言圣人所以三才而两之者,非以私意附会,三才之道,自各有两,不得而不六也。“将阴阴两个符号分别组合定位在六个自下而上的位置上,用来象征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运动,这就是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
23、的理论。可以这样说,?系辞传?的“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进展对照、比附、类比、综合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特点是:形式化、规那么化、符号化、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化、关系化、有序化、整体化。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思维特点和才能。是我们研究解释学、哲学、符号学、信息学、系统论、控制论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昼夜之道见于第四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林希元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只是通知昼夜之道。盖幽明死生鬼神,其理相为循环,昼夜之道也。姜宝说:“昼夜之道,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其实?易?上所说的“昼夜之道就是时间变化的规律。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书?易之义?与?二三
24、子问?要?中更为明显。在?易之义?中,是易义与天义,地义、人义文臣之义、武将之义、物义合一。义犹道也。而这种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书?要?中尤为集中。?要?云:“?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缺乏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缺乏尽称之,五正之事缺乏以致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君群毕者,此之谓也。天地人的阴
25、阳、柔刚、上下、变化都用?易?的符号语言刻画描绘出来了,这就是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维形式。问题是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创造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维形式来创造?易?呢?关于这一点,?系辞传?第十六章作了简要的答复。“?易?之兴也,其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是故:履,德之基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困,德之辨也;井,德之地也;巽,德之制也。履,和而至;谦,尊而光;复,小而辨于物;恒,杂而不厌;损,先难而后易;益,长裕而不设;困,穷而通;井,居其所而迁;巽,称而隐。履,以和行;谦,以制礼;复,以自知;恒,以一德;损,以远害;益,
26、以兴利;困,以寡怨;井,以辨义;巽,以行权。我们的祖先既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又有浓重的乐天情怀,他们为了天下和平,为了保合太和,为了与天地合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吉凶,为了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致于命,为了顺性命之理,为了与时偕行,为了千秋万代的炎黄子孙的幸福大吉,创造了?大易?,为我们中华民族和全世界人民创造了与天、地、人和平共处的易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益在子孙,惠及全球。?周易?的易道观在?彖传?文言传?说卦传?中都有程度不同的阐述。?彖传?云:“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行,大明终始,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27、;首出庶物,万国咸宁。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止而说,男下女。是以亨利贞,取女吉也。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损,损下益上,其道上行。损而有孚,元吉,无咎,可贞,利有攸往。曷之用簋,可用享,二簋应有时,损刚益
28、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利有攸往,中正有庆。利涉大川,木道乃行。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天地相遇,品物咸章也。刚遇中正,天下大行也。“利有攸往,顺天命也。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兑,说也。刚中而柔外,说以利贞。是以顺乎天而应乎人。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说之大,民劝矣哉。“中孚以利贞,乃应乎天也。?文言传?云:“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合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九二曰见龙
29、在田,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易?曰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君德也。“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为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
30、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那么不疑其所行也。?说卦传?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天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致于命。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这对于易学家来说,十清楚了创造易道就是为了让人们通过学习、研究、运用?易?以培养自己的理想人格,以到达人与人、人与天地自然和平共处,创造太平和合的境界。但对于非易学专家来说,如何使自己到达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呢?为此,子思
31、承传家学,作?中庸?,说明了中庸之道。二什么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进步人的根本道德素质到达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这一进步人的根本道德素质到达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包括其主题思想、理论基储详细内容、主要原那么、检验标准、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简述如下。1主题思想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展自我修养、自我监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这一主题思想主要表达在?中庸?第一章。“天命之
32、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言简意赅地提醒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谓性是指人的天性是仁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仁慈的天性办事情。“修道之谓教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那么去进展修治。“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自我教育贯穿于人一生之中,人们一刻也离不开自我教育。要将自我教育贯穿于人生的全部过程,就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视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也就是说,在自己一人独处的情况下,别人看不到自己的行为、听不见自己的言语,自己也能慎重地进展内心的自
33、我反盛自我约束、自我监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提醒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视的目的。“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指出了自我教育目的的重大意义。“致中心,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是歌颂到达自我教育的理想目的后的无量功德,也就是具备至仁、至善、至诚、至道、至德、至圣的品德后的效应。中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致中和是社会价值的表达。宋朝临江黎立武著?中庸分章?分析?中庸?第一章时也对中庸作了极高的评价。他说:“中庸之德至矣,而其义微矣。首章以性、命、道、教,明中庸之义;以戒惧谨独,明执中之道;以中和,明体用之一贯;以位育,明仁诚之极功。朱熹对这一章也有极高的评价。
34、他在?中庸章句?中说:“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于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本要是也。当然,他们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明确地指出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就是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监视、自我完善,以求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到达至善、至诚、至仁、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2理论根底中庸之道的理论根底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
35、,那么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无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到达“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此?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到达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仁慈美妙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仁慈美妙的天那样仁慈美妙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
36、觉修养所到达像美妙仁慈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如今以下几个方面。1天道与人道合一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郑玄说:“言诚者天性也,诚之者,学而诚之者也。孔颖达说:“此经明至诚之道,天之性也。那么人当学其诚之性,是上天之疲惫不为而诚,不思而得,假设天之性,有生杀信著四时,是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也者,言人能勉力学此至诚,是人之道也。不学那么不得,故云人之道。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圣
37、人也者,此复说上文诚者天之道也。唯圣人能然,谓不勉励而自中当于善,不思虑而自得于善,闲暇而自中乎道,以圣人性合于天道自然,故云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此复说上文诚之者,人之道也。谓由学而致此至诚,谓贤人也。言选择善事而巩固执之,行之不已,遂致至诚也。按照郑玄和孔颖达的解释,中庸之道的天道与人道合一为两种类型:一是圣人的天人合一,二是贤人的天人合一。圣人的天人合一是本能的天人合一。贤人的天人合一是通过学习而到达的天人合一。应该说,还有凡人的天人合一。?中庸?说:“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可以说,生而知之、
38、安而行之的是圣人,学而知之、利而行之的是贤人,困而知之、勉强而行之的是凡人。不管是圣人、贤人,还是凡人,都能到达至诚、至善的天人合一境界。惟困而不学者不能致天人合一之境界也。2天性与人性合一天道与人道合一的目的就是要将天性与人性合一。天性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那人性也应该是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只有使人性到达了那至善、至诚、至仁、至真的天性,才能称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才能创制天下的大纲,建立天下的大本,才能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才能到达中庸之道。3理性与情感合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表如今理性与情感的合一。人们的喜怒哀乐是人的自然属性,是情感的表现,为了追求与天道、天性合一的至
39、诚、至善、至仁、至真的人性,因此需要对情感加以约束和限制,所以?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只有“致中和才能天人合一“天地位焉,万物育焉。4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了鬼神与圣人合一。?中庸?第二十九章:“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谬,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那么。质证于鬼神没有疑问,就算是懂得认识了天;等到百代以后圣人出来也不会有疑问,就算是认识了人。说明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中的天包括鬼神,人那么包括圣人。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含有圣人合一。鬼神是天
40、地和祖先的总称。所以古人的天的要领里也包含了死人祖先的成分,天字本身就是大人站在天下,头顶蓝天。5外内合一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还包括外内合一。?中庸?第二十五章提醒了外内合一。其文云:“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而已也,所在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合外内之道,即外内合一,外内合天诚。所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又合一于诚。这种外内合一又可以视为品德意识与品德行为的合一,或者说成己与成物的合一,或者说是知与行的合一。因此清朝杨亶骅?中庸提要?云:“?中庸?全书,以道不远人句为宗旨,言人必溯源天天者,?
41、戴记礼运篇?夫子之言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子思明道,必原天地而兼鬼神以立说者,大抵皆宗此义。天命之谓性,即天地之德。命字已该交会秀气在内。仁者人也,即天地之心。喜怒哀乐,即五行之端,而慎独二字,尤示人节欲以践形而尽性之要旨也。全书中以仁者人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两人字为枢纽。曰人莫不饮食也,曰以人治人,曰不可以不知人,曰待其人而后行,曰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每段提掇人字,皆以阐道不远人之旨。书之首以天起,尾以天结,言天、言天道者,不一而足。言知人即言知天,言人之道即言天之道。皆阐天人合一之旨。而鬼神为
42、德,又以阐天人合一之真机也。配天者圣,浩浩其天者圣,而别无所谓道,别无所谓圣也,待其人而后行,圣人亦圣乎人而已。人者何?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也。所以为人者仁也。人所以能仁者诚也。性为人性,道为人,教者教以为人也。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子思明道,所以存人也。因其不远人,而目之曰庸,谓之曰不可离,始于慎独,极天参赞,祗完得生人本来面目,毫无加损于间焉。子思以中庸名书,庸德之行庸言之慎,庸字于道不远人章点睛,自系全书宗旨。3详细内容中庸之道的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1五达道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这五种根本人际关系是君臣、父子、
43、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将君臣关系视为上下关系,这五种人际关系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际关系。?中庸?第十二章详细阐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其文云:“君子之遇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年不能焉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第十三章阐述了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达道。综观斯两章,五达道备焉。五达道就是天下通行的五种人际关系。通过正确处理这五种人际关系,到达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诚如?礼运?所言:“故圣人耐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
44、之。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欲,七者弗学而能。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2三达德调节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因此就有了三达德。三达德,就是智、仁、勇。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是用来调节上下、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靠老实、仁慈的品德意识来培植加固。所以?中庸?第二十章说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
45、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困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那么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那么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那么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3九经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以到达太平和合的九项详细工作。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尊重贤人,保护亲族,敬重大臣,体恤众臣,保护百姓,劝勉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安抚诸侯。修养自身,就可以到达美妙的人格;尊重人,就不至于迷惑;保护亲族,叔伯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治理政事就不至于糊涂;
46、体恤群臣,士就会尽力予以报答;保护老百姓,老百姓就会受到勉励;劝勉各种工匠,财货就能充足;优待远方来的客人,四方就会归顺,;安抚诸侯,天下就会敬服。要做好这九项工作,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表达中庸的美妙人格。做好这九项工作,事实上也就处理调节好了九种人际关系。调节这九种人际关系是使天下国家到达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九经的提出,是对?尚书尧典?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开展。4主要原那么中庸之道的主要原那么有三条:一是慎单独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并分别阐述
47、于下。1慎单独修这一原那么要求人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自我监视、自我约束。?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那么。其文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人们必须严格地自觉地进展自我修养,尤其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更应该慎重地进展自我反盛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监视。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地方也非常慎重,不说违犯道德的话;在别人看不见自己物为的地方,也时刻属守中庸之道,做到至诚、至仁、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单独修的原那么。坚持这一原那么,其乐无穷,其用无穷,其功无穷。故?中庸?第三十三章云:“君子之道,淡而
48、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年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威于鈇钺。?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2忠恕宽容这一原那么要求人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这一原那么分别见一?中庸?十三章、三十章。“子曰:道不
49、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柯伐柯,其那么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这一思想源于孔子,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戒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行仁。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所谓“能近取譬就是将心比心,就是忠恕之道的详细施行。忠恕之道在?大学?里被称作“矩之道。?大学?说:“所恶
50、于上,毋勿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这谓矩之道。“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不管是忠恕之道还是挈矩之道,其本质都是仁慈博爱,都是要求人们做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论语公冶长?。?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以人治人,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别人,用责备别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只要坚持忠恕之道,人们就会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人们就会到达素其位而行、无入而不自得焉、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的思想境界。所以?中庸?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
51、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锹,行乎夷锹。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那么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3至诚尽性至诚尽性的原那么是施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那么。“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那么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那么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那么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那么可以与天地参矣。只有坚持至诚原那么,才能充分发挥自己仁慈的天性。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仁慈的天性,就能感化别人、发挥别人的仁慈天性;可以发挥一切人的仁慈天性,就能充
52、分发挥万物良天性;可以充分发挥万物的仁慈天性,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便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到达了至仁至善的境界,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那么所到达的理想境界,到达了这一理想境界也就找到了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中庸之道除了上述三条主要原那么之外,尚有信友、亲亲、诚身、明善等原那么。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5检验标准中庸之道的检验标准有抽象标准和详细标准两种。抽象标准就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和。详细标准就是至善。至善就符合中庸之道,不善就不符合中庸之道。至善包括至仁、至诚、至德、至道、至圣等内容。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又是检验善与不善的尺度。偏、倚、过、不及乃是不善的现象
53、。因此抽象标准与详细标准密不可分。质言之,中庸之道的标准就是中和至善、太平和合、团结友爱、和平共处。?中庸?第六章:“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执两用中是衡量善恶的方法,中和至善是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所以?中庸?第八章引孔子的话:“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那么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孔子赞扬大舜擅长认识中庸,回可以选择施行中庸,是因为他们都掌握了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和和至善。孔子叹息中庸之道不明、不行,是因为人们没有掌握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不懂得区分善恶。所以他说:“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知
54、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孔子道出人们不能认识和实行中庸之道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掌握检验中庸之道的标准“鲜能知味也。6知行方法怎样才能认识和实行中庸之道呢?也就是说中庸之道的知行方法是什么?简单地说,中庸之道的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详细地说,中庸之道的知行方法有三条。一是用锲而不舍的方法坚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二是用至诚的方法修养达道、达德、达孝。三是隐恶扬善、执两用中。为什么说中庸之道的知行方法是知行合一呢?首先,?中庸?所赞许的圣人施行中庸之道便是知行合一的典范。圣人是“不勉而中,不思而行,沉着中道的诚者。其次,?中庸?在谈到天下的五种人际关系凭借三种品德去推行的时候,议论了一段认识中庸之道、理论中庸之道的方法,充分表达了知行合一的方法。“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那么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那么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那么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中庸?是怎样用锲而不舍的方法坚持知行合一的呢不通?中庸?在第二十章中指出:“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首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显示器件的市场趋势与消费行为分析考核试卷
- 天然气行业绿色能源政策与市场发展趋势分析考核试卷
- 2025年安全生产法规解读模拟试题库: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精讲
- 2025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库(儿科护理学专项)儿科护理学护理急救技能试题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标准化建设消防技术规范试题)
- 2025年一建《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考试基础知识要点梳理与精讲试题
- 2025年会计职称考试《初级会计实务》税务筹划与合规操作试题试卷
- 2025年注册税务师税法二税收政策解读与案例分析试卷
- 2025年软件设计师专业考试模拟试卷:大数据处理技术实际应用试题
- 2025年小学英语毕业考试模拟卷:英语语音语调技巧提升策略
- 疫情统计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浙江大学
- 空气自动监测站运维技术服务合同模版
- (完整)康复医学考试题(含答案)
- 个 人 简 历 及 亲 属 关 系 表
- MBA联考英语单词特殊记忆法(十四)
- 安全设施施工情况报告(范文)
- 自密实混凝土课件(PPT 72页)
- 旅游投资简要概述PPT通用课件
- 空气轴承技术培训教程
-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提前招生综合测评试卷及答案
- 乡村旅游经营管理的八种模式知识讲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