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理论_第1页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理论_第2页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理论_第3页
医学微生物学微生物理论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真菌致病方式1 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外源性真菌的,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局部真菌。2 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是内源性真菌,寄居在内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如白假丝酵母菌,当免疫力下降或菌群失调时引起。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容易导致条件致病性真菌的。3 真菌超敏反应性疾病:敏感患者吸入或食入某些菌丝或孢子时可引起各种类型的超敏反应,如荨麻疹、过敏性皮炎和哮喘。4 真菌性症:有些真菌在粮食上生长,当摄入真菌或其产生的毒素后可引起急性、慢性。5 真菌毒素与肿瘤:有些真菌的产物与肿瘤有关,如毒素与肝癌有关。微生物分类及特点根据微生物的细胞结构、分化程度和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

2、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RNA/DNA)和蛋白质组成,必须在敏感的活细胞内增殖。属于此类微生物。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 DNA 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除核糖体外,无其他细胞器。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生物。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属于此类微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可进行有丝,真菌属于此类微生物,胞质内有多种细胞器,过程 药物可能作用靶点HIV过程:HIV 借助包膜刺突 gp120,与易感细胞表面的 CD4 结合核衣壳进入细胞,于胞质内脱壳释放 RNA在酶的作用下水解以剩下的负链 DNARNA 反转录成cDNA中的 R

3、NARNA-DNA为双股的前DNADNA 转录、加工形成 mRNA 或子代病毒 RNAmRNA 在宿主细胞核糖体上翻译蛋白质,加工形成结构蛋白或调节蛋白子代RNA 与。结构蛋白装配形成核衣壳核衣壳时获得包膜,成为具有性的子代药物作用:1 核苷累药物:反转录抑制剂,干扰 HIV 的 DNA;2 非核苷类药物:同 13 蛋白质抑制剂:抑制 HIV 蛋白酶的作用,影响的装配与成熟HIV 传染源途径 主要致病机制 生物学性状传染源:患者与 HIV 携带者。途径:性接触、输血或血制品应用、母-婴垂直。致病机制:1 损伤 CD4+细胞;2 其他免疫细胞功能异常;3 HIV 的变异生物学性状:1 球形,直径

4、 100120nm,20 面体对称结构,电镜下可见致密圆锥状分子和酶。外层为脂蛋白包膜。,内有RNA由两个拷贝的单正链 RNA 组成,在其 5端可通过氢键结二聚体。2:逆转录;34 培养特性:常用新鲜正常人或患者自身 T 细胞培养。干扰素的概念 类型作用干扰素:机体受到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刺激,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种糖蛋白。具有广谱抗作用、抗肿瘤作用及免疫调节功能。分类:按抗原性的不同,人干扰素分为、和三种。作用:通过受靶细胞上的干扰素受体,调控宿主细胞的,使之抗蛋白实现对的抑制作用。甲型流感为何引起大流行易变异原因:为分节段的单负链 RNA,在过程中除发生变异外,容易发生重组。易变异抗原:表面抗

5、原 HA 和 NA,尤以 HA 易变异。引起全球爆发的变异:1 抗原漂移:变异幅度小,属量变,由点突变造成,仅引起甲型流感周期性的局部中、小流行;2 抗原转换:变异幅度大,属质变,导致新亚型出现。由于人群完全失去免疫力,引起世界性流感爆发流行。狂犬病防治原则预防措施:捕杀野犬、家犬和给家犬注射。发现人被犬咬伤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 立即用 20%肥皂水、0.1%苯扎溴铵或清水反复冲洗犬咬伤口,然后用 70%乙醇和碘酊涂擦。2 于伤口周围浸润注射高效价狂犬病射剂量为 20IU/kg。抗,也可采取肌内注射,以进行免疫,注3 接种狂犬HBV结构及编码产物S 区:HBV 外衣壳蛋白1 S:HBsAg2

6、 前 S1:PreS1 抗原3 前 S2:PreS2 抗原C 区:1 C:HBcAg2 前 C:HBeAgP 区:DNA 多聚酶X 区:HBxAg,可反复式激活细胞内某些癌及,与肝癌的发生与发展有关。HBV组成 特点DNA 两链长短不一,长链完整,为负链;短链为正链,长度可变。两链 DNA 可分别编码,所有顺式调控元件均位于编码区内,无内含子。DNA 负链有 4 个开放阅读框,能编码全部已知 HBV 蛋白质。HBV 形态结构 抗原组成 抗原抗体意义形态结构:者中可观察到 3 种不同形态与大小的 HBV 颗粒。1 大球形颗粒:由内向外依次为、壳、外衣壳,具有性。2 小球形颗粒3 管形颗粒抗原组成

7、:1 HBsAg 及其亚型2 前 S 抗原3 HBcAg4 HBeAg抗原-抗体意义:1 HBsAg 阳性: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急性肝炎恢复后,一般 14 个月内 HBsAg;若持续 6 个月以上,则认为已转向慢性肝炎。2 抗-HBs 阳性:显示患者已恢复或痊愈,效价高者预后更为良好。3 HBeAg 阳性:显示体内 HBV 正在,传染性强。4 抗-HBe 阳性:显示机体已获得一定的免疫力。5 抗-HBc IgM 阳性:显示仍有。HBV检测结果分析HBsAg 2HBeAg 3 抗-HBs 4 抗-HBe 5 抗-HBc1) 1+ 2- 3- 4- 5-:HBV或无症状携带者2)

8、 1+ 2+ 3- 4- 5-: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或无症状携带者3) 1+ 2+ 3- 4- 5+: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4) 1+ 2- 3- 4+ 5+:急染趋向于恢复5) 1- 2- 3+ 4+ 5+:既往恢复期6) 1- 2- 3+ 4+ 5-:既往恢复期7) 1- 2- 3- 4- 5+:既往8) 1- 2- 3+ 4- 5-:既往或接种过大小 形态 结构 化学组成 功能大小:体积微小,绝大部分能通过细菌滤器,必须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测量纳米。为形态:多数呈球形或近似球形,少数为杆状、丝状、弹头状或砖块状,细菌(噬菌体)大多呈蝌蚪状。结构:1露体的结构:含有 RNA 或 DNA,有些

9、的分类和鉴定。还含有酶。核酸具有遗传变异染性,可用(1)于(2)衣壳:由多肽组成的壳微粒按一定的对称方式排列组合而成。具有保护核酸、介导宿主细胞的作用,具抗原性。的核酸与衣壳共同组成核衣壳为一个完整的体,具有性。2 包膜体结构:在核衣壳外还有由类脂组成的包膜。包膜表面为糖蛋白组成刺突。包膜具有抗原染性。包膜对敏感,有包膜与核衣壳一个完整的体。的致病机制 举例对宿主细胞的致病作用:1 溶细胞作用(脊髓灰质)2 稳定状态3 细胞凋亡(HIV,腺)组整合45 细胞增生和转化6 形成包涵体(狂犬)对机体的治病作用:对组织的亲嗜性与组织的损伤;12 免疫病理损伤,包括细胞免疫病理作用与体液免疫病理作用;

10、对免疫系统的致病作用:(1)引起自身免疫病引起免疫抑制;(2)对免疫活性细胞的;3(3)的方式类型方式:1 水平:在人群不同间进行的,其导致的称水平。常见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输血等。2 垂直:在的病原体通过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给子代的方式。还可通过哺乳、密切接触和微生物经生殖细胞的遗传。类型:1 隐染:在宿主细胞内增殖但不出现临床症状。2 显染: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引起细胞破坏和达到一定数量而产生组织损伤,毒性产物积累达一定程度使机体出现症状。包括慢染、潜伏、慢发。增殖周期增殖:在宿主细胞中增殖的过程,又称的自我。周期:1 吸附与穿入;2 脱壳;3 生物;4 装配与结合分支杆菌的致

11、病性致病物质:1 脂质:占细胞壁干重的 60%,包括磷脂、索状因子、硫酸脑苷脂、蜡质 D。2 蛋白质:结核分枝杆菌具有多种蛋白质成分,结核菌素是其中主要成分。结核菌素与蜡质D 结合,诱发机体发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坏死。3 多糖:细菌荚膜的主要成分,发挥粘附、抗杀菌物质和保护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所致疾病:主要经飞沫,也可经消化道,主要引起结核病,以肺结核为最常见。1 肺部:肺结核可以有两类主要病变,即与后。2 肺外:部分菌进入血液循环,引起肺内、外播散,如肾结核,骨、关节结核以及结核性脑膜炎。结核病的防治原则 耐药菌株产生的原因防治原则:WHO 提出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措施为:发现和治疗痰

12、菌阳性患者,以及对新生儿接种卡介苗(BCG)。6 个月内可直接接种,1 岁以上则需先作结核菌素试验,者接种。此外,对牛奶作巴氏和宰杀受结核分枝杆菌的牛是预防肠道结核病的有效办法。结核病的治疗以抗结核病化疗药物为主,包括、异烟肼、乙胺丁醇和链霉素等。耐药菌株的产生:长期不恰当使用抗生素使得病原菌对某种抗生素产生适应,使机体对菌群变得不敏感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性取决结核分枝杆菌无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和侵袭性酶,其致病性取决于:1 菌体成分和代谢产物的毒性;2 细菌在组织细胞内大量繁殖引起的炎症;3 机体对菌体成分产生的免疫应答导致的免疫损伤。结核杆菌细胞壁(脂质)成分与致病性的关系1 磷脂:能促使

13、单核细胞增生,引起结核结节形成和干酪样坏死。2 索状因子:是分支菌酸和海藻糖结合的一种糖脂,它能破坏细胞线粒体膜,影响细胞呼吸,抑制白细胞和慢性肉芽肿。3 硫酸脑苷脂:可抑制吞噬细胞中吞噬体与溶酶体的融合,使结合分枝杆菌能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4 蜡质 D:是一种肽糖脂与分枝菌酸的复合物,可激发机体产生迟发型超敏反应。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1 致热反应:刺激机体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引起发热。2 白细胞反应:使机体白细胞先明显减少,后又显著增多。3 Shwartzaman 现象:局部反应为局部皮肤坏死;全身反应为两侧肾皮质坏死,全身广泛。4 内毒素血症:全身小足,严重者出现休克。舒缩功能紊乱,微循环衰

14、竭和低血压,组织毛细灌流不5 免疫调节功能:小剂量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外毒素的作用,特点,概念,分类外毒素:G+菌和少数 G-菌产生并的毒性蛋白质,可分 3 类:1 神经毒素:如破伤风梭菌产生的神经毒素,引起骨骼肌强制性痉挛。其作用机制是阻断上、下神经原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2 细胞毒素:如白喉棒状杆菌产生的白喉毒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抑制细白质,引起肾上腺、心肌损伤、外周神经麻痹。3 肠毒素:如霍乱弧菌产生肠毒素。其作用机制是激活肠黏膜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c水平,引起、腹泻、钠离子与水分大量丢失。细菌变异类型 举例1 形态结构变异:如细菌细胞壁受阻,失去细胞壁变成 L 型菌;又

15、如 H-O 的变异,有鞭毛的伤寒杆菌变异后可以失去鞭毛。2 菌落变异:细菌从光滑型菌落变异成粗糙型菌落,称为 S-R 变体,多见于肠道杆菌。3 毒力变异:细菌因环境的不同,其毒力可增强或减弱,如卡介苗。4 耐药性变异:细菌对某种抗生素药物由敏感变成耐药的变异,成为耐药菌株。有的细菌表现为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称多重耐药株,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耐药株高达 80%以上。细菌毒力,举例1 侵袭力:(1)菌体表面的结构:包括菌毛、膜磷壁酸、荚膜、微荚膜。菌毛和某些阳性菌的膜磷壁酸可粘附到人或动物的组织上,增强细菌致菌性。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的作用。(2)侵袭性酶:某些致

16、病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细胞外毒。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细菌在体内扩散,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2 毒素:(1)外毒素:所有阳性菌和少数菌产生,如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白喉杆菌、长气荚膜梭菌。毒性强,对宿主细胞具有选择特异性作用,引起特殊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神经毒素、细胞毒素和肠毒素。(2)内毒素: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细菌裂解后才出来,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血症、内毒素休克、DIC 等病理变化。细菌检查方法的主要原则1 取样部位:原则上不同疾病和疾病的不同时间应不同的标本。2 无菌操作:尽量避免杂菌污染。在分离病原菌时,某些部位的正常菌群应予注意。3 妥善处理:标

17、本应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病变部位不用实验化学剂。必要时可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拭干后再取材。4 及时送检:某些细菌因对环境变化较敏感,易于,故应尽快送检。细菌类型按宿主体与致病菌力量对比分:1 不:宿主体具有高度的免疫力,或侵入的致病菌毒力很弱或数量,或侵入的部位不适宜,则病菌迅速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消灭,不发生。:宿主体具有高度的免疫力,或侵入的致病菌毒力较弱后对机体损害较轻,2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3 潜伏:宿主体与致病菌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病菌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病菌大量繁殖,使疾病复发。物或排泄物中。一旦机体免疫力下降,则潜伏的致4 显染:宿

18、主体抗免疫力较弱,或侵入的致病菌数量较多、毒力较强,机体的组织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生理功能紊乱,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按病情缓急分:急染、慢染按部位分:局部、全身细菌全身染的类型1 菌血症:致病菌由局部侵入血液,但未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只是短暂地通过血液到达适宜的部位再进行繁殖致病。引起的症状较轻,如伤寒早期细菌第一次入学引起的菌血症。2 毒血症:致病菌在局部组织中生长繁殖,产生外毒素进入血液循环,外毒素官和靶组织。可出现特殊的临床表现,如白喉和破伤风。到达靶器3 败血症:致病菌侵入血液、在其中大量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引起全身严重如高热、皮肤、黏膜淤血及肝脾大。如炭疽芽孢杆菌所致的败

19、血症。症状,4 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侵入血液后,在其中大量繁殖,并通过血流扩散到机体其他组织或,产生新的化脓和皮下脓肿。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脓毒血症,常引起多发性的肝脓肿、肾脓肿5 内毒素血症:G-菌侵入血流,并在血中大量生长繁殖,细菌死后出大量的内毒素或细菌在局部繁殖,进入血液的内毒素,引起发热、休克和 DIC 等轻重不等的临床症状。细菌群体生长繁殖分期,意义(生长曲线)分为 4 期:1 迟:细菌进入新的环境后短暂适应阶段。2 对数生长期:保存菌,药敏实验。3 稳定期:抗生素,芽孢形成,外毒素。4 衰亡期:形态呈多形性。细菌致病性决定1 毒力:取决于病原菌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的数量:

20、细菌毒力越强,引起所需菌量越少。2的途径:各种致病菌都有其特定的途径,若途径不合适也不能。3举例:A 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1 侵袭力:由粘附素、荚膜、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黏附素介导细菌的黏附;荚膜抗吞噬;透明质酸酶、链激酶水解细胞外基质,有利于菌体的扩散;链道酶降解 DNA,使脓液稀释,也有利于细菌的扩散。2 毒素:主要有链球菌毒素和致热外毒素。链球菌毒素,能水解细胞和组织,加重病情;致热外毒素,致猩红热和多衰竭。致病菌微生物学方法1 涂片镜检:来自正确部位且形态染色性上具有特征的病原菌,进行直接涂片镜检后均有初步价值。2 分离培养:用固体琼脂平板进行分区划线,分离出单个菌再进行纯培养

21、。3 生化检测:不同致病菌具有不同酶系统进行分解代谢,代谢产物不尽相同。借助相应的生化反应有助于鉴别菌种。4 抗原检查:应用已知的特异性抗体检查鉴定未知标本分离的纯种细菌,确定致病菌的种和型。比较 G+G-菌细胞壁结构异同,为什么 G+菌对青霉素敏感项目:G+细菌;G-细菌细胞壁厚度:2080nm;1015nm肽聚糖层数:可多达 50 层;12 层肽聚糖含量:占细胞壁干重 5080%;占细胞壁干重 520%糖类含量:约 45%;1520%脂类含量:14%;1122%特殊结构:磷壁酸;外膜敏感原因:青霉素和溶菌酶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层的作用位点相结合,破坏细菌的细胞壁,细菌胞体内

22、的渗透压很高,而细胞膜又很脆弱,于是细菌就在对低渗的环境里溶胀,最终破裂。内相G+菌的肽聚糖层达 20 到 50 层,是其细胞壁的主要成分,而且其胞质的渗透压达 2550 个大气压;G-菌的肽聚糖层很少,只有几层,最多十几层,其胞质的渗透压只有 56 个大气压。因此,G+菌比 G-菌对青霉素和溶菌酶更敏感。比较两种神经外毒素细菌种类:破伤风梭菌;肉毒梭菌毒素名称:痉挛毒素;肉毒毒素作用机制:阻断上下神经元间正常抑制性神经冲动传递;抑制胆碱能运动神经乙酰胆碱症状:骨骼肌强直性痉挛;肌肉松弛性麻痹疾病:破伤风;肉毒比较内毒素,外毒素区别要点:外毒素内毒素来源:G+菌与部分G-菌G-菌存在部位:从活

23、菌出,少数菌崩解后出细胞壁组成成分,菌裂解后出化学成分:蛋白质脂多糖稳定性:6080 度,30min160 度,24h毒性作用:强,对组织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起特殊临床表现较弱,各种菌的毒性效应大致相同,引起发热、白细胞增多、微循环、休克、DIC 等。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液处理脱毒形成类毒素弱,刺激机体产生的中和抗体作用弱;液处理不能形成类毒素举例:外毒素:白喉棒状杆菌,白喉毒素,细菌,蛋白质结构,热不稳定,神经毒和心,免疫原性强,能用处理脱毒成类毒素。内毒素,布鲁菌,细胞壁成分,热稳定,致波浪热,免疫原性弱染色法及其意义步骤:1 标本片制作:取材,涂片,干燥,固定。2 染色步骤:第一液:碱性结晶紫,初染 1min,水洗。第二液:碘液,媒染 1min,水洗。第三液:95%乙醇,脱色,30s,水洗。第四液:稀释石炭酸复红,复染 30s,水洗。3 镜检:光学显微镜放大 1000 倍,观察其形态、染色性,经一类是 G+菌呈紫色,另一类是 G-菌呈红色。染色将细菌分为两大类,意义:1 鉴别细菌;2 指导选择用药:G+菌对青霉素敏感;3 致病性方面,G+菌均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