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防范与惩处着眼于教育与引导硬软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 第八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重点:先秦德治与法治之争、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统治手段。难点:律令儒家化与礼法结合问题概念解析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之上”、“国权至上”的法治。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依法治国”“依法办事”的治国方式、制度及其运行机制和“法律至上”“制约权力”“保障权利”的价值、原则。礼教
2、:即礼仪教化,礼教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乐文化,因其重视名份,又称名教,即以名为教。礼教思想统治影响中华民族两千余年。对名教系统的破坏行为称为僭越。法律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着眼于教育与引导,二者相辅相成。法律与教化:中国社会治理的两种方案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统治者可以随意残害奴隶,实行“人殉”制。(2)西周:统治者建立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 尚书里保存不少西周初年的政治文诰,每篇都说到如何治民。其中无逸篇说治民要“先知稼穑之艰难”,“怀保小民,惠(加惠于)鲜(穷人)鳏寡”;立政篇说“继自今文子文孙,其勿误于庶狱庶慎。”重农与慎狱尤为封建政治
3、的重要纲领。.天子如果不能称职,皇天上帝就会改选别人.要永命必须保民。范文澜中国通史目的:维护西周统治秩序评价: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进步性。作用:对统治者有一定制约作用,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3)东周时期:诸侯国君们纷纷寻找治国新思想,其中以儒家的德治思想与法家的法治思想影响最大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2.法治思想的渊源夏商西周时期:可能已有法律;禹刑、汤刑、九刑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战国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统治者已经使用法律来治理国家 左传记载“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意为法律如果不公布的话,它的威力是无穷尽的。夏
4、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由贵族掌握施行。贵族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解释,而不让国人知道。这样才有利于贵族随意处置老百姓,增加统治恐怖和神秘。(秘密法、习惯法)子产“铸刑书”限制了贵族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平民的利益;为法家的“以法治国”提供了经验,也为历代王朝法制建设的发展奠基;对维护封建经济基础、促进封建社会的形成起到推动作用。思考:子产“铸刑书”的影响?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1)背景:政治: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与宗法制逐渐被破坏;思想:学术下移,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现实需要:诸侯国君们寻求治国新思
5、想;经济:铁农具牛耕兴起,解放了生产力,土地私有制兴起;派别代表理论来源治国思想教化思想儒家孔子孟子性善论主张德治;孔子:“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仁政”,轻徭薄赋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宣称“民贵君轻”法家商鞅韩非子人性恶主张法治;商鞅:颁行法令保护地主阶级的利益;韩非子: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要赏罚分明;“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以法为教”“以吏为师”(2)表现: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3.德治与法治之争(3)评价因为孔子要用礼乐仁义来求得统一,对战争取反对态度(孟子尽心篇所谓“春秋无义战”),不了解兼并战争客观上正是破坏诸侯割据的旧秩序,走向大一统的必经
6、路程。“仍旧贯(守礼制),何必改作”(论语先进篇),就是孔子保守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 范文澜中国通史儒家思想不适用于列强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不断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1)秦汉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律令逐渐儒
7、家化。(2)魏晋律令儒家化 魏明帝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律令的儒家化;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秦律、汉律考古发现: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3)唐
8、朝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唐律疏议颁布的历史意义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创制自己法律的蓝本。唐律疏议 的特点礼法结合,重视“孝”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唐朝的教化(礼治)大唐开元礼(73
9、2年):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在社会层面,唐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南北朝的颜之推颜氏家训,直接开后世“家训”的先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理论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1)创作主体:中国古代家训的作者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来源广泛,身份多样。(2)呈现形式:中国古代家训形式丰富多样,比如“家书”“家训”“家训诗”等。(3)主要内容:中国古代家训与儒家思想关系密切,体现了忠孝仁义等儒家思想;中国古代家训与时代政治关系密切,比如在家训中引用朱元璋圣谕等;中国古代家训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变迁,比如商品经济发展,商人家训流行。(
10、4)主要功能:中国古代家训重视教化功能,起到价值引领的作用。(5)传承发展:历史悠久,中国古代家训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吸取同时期人的经验。中国古代家训的特点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1.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清朝法典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编纂于963年的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天一阁所藏宋朝天圣令,是以唐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而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
11、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1)理学南宋后期,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凡诸卑幼,事无大小,毋得专行。必咨禀于家长。.凡子受父母之命,必籍记而佩之,时省而速行之。事毕,则返命焉。或所命有不可行者,则和色柔声,具是非利害而白之,待父母之许,而后改之。.凡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 朱熹家礼家礼书影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
12、化(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六谕主劝谕,但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明朝儒学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甚至送官府治罪。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三.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知识总结: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积极作用?变化:由宋朝以道德教化为
13、主,到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由民间规约到与法律合流,具有了约束力;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提高民众思想道德素养;有利于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1)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法律自成体系,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法自君出:皇权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3)礼法结合:中国古代的法律深受宗法观念影响,礼占有重要地位, 礼既是道德规范,又是法律规范;(4)法定特权:中国古代的法律从维护等级制度出发,赋予贵族官僚以各种特权;(5)诸法合体:中国古代历代的法律都是以刑为主,民刑不分,诸法合体混合编撰。知识总结:中国古代法律的
14、特点课堂小结中国古代的法治与礼教先秦德治:西周“敬天保民”春秋战国儒家的仁、礼法治:春秋“铸刑鼎”战国法家“法、术、势”秦唐秦汉:改法为律,律、令皆法魏晋:律令儒家化唐朝:唐律疏议中华法系确立宋清法治:明清律例合编教化:宋代理学、乡约组织 结语史料1: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晋国叔向曾写信反对:“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子产:“若吾子之言,侨不才,不
15、能及自损,吾以救世也。” 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问题探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理由:不顾道德礼义,破坏了贵族等级秩序;公布刑书会使平民视法而动,引发争端。(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史料2:(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宽猛相济的治国理念1.秦律特点:法自君出,君主独断以法为本,严刑峻罚 治道运行,皆有法式法令由一统,民以吏为师2.影响: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其创立的国家制度、法律制度对后世封建国家一直
16、有重要的影响。法家色彩极为浓厚,与西汉中期以后深受儒家影响的法律制度有很大不同。在乡一级设三老以掌教化,这是对民众实施普遍的思想教化的政策。“三老”是一种乡官,是中央集权统治机构的基层组织中的官职之一。秦代教化表现:秦代法律与教化补充汉代的法律汉代以经注律材料1: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 汉书元帝纪材料2: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思考:汉代的统治思想有什么特点?有何目的,为什么采取这种统治思想?特点:外儒内法(礼法结合)原因:汲取秦朝实行暴政、严刑峻法导致速亡的教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统治地位。儒家和法家在强调社会等级差异性方面具有共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三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重在综合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35讲产业转移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
- 小学一年级英语教学计划
- 2024年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
-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作业课件新人教版
- 2024年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二十五通过激素的调节及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课件
- 多电子原子课件-完整版
- gh-bladed计算载荷步骤
- 二零二五年生态湿地除草与水质净化合同3篇
- 导线三角高程计算表(表内自带计算公式)
- 雨季专项施工方案 雨季专项施工方案 雨季专项施工方案
- 17.5-博物馆管理法律制度(政策与法律法规-第7版)
- 卫健系统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专项行动工作方案
- 颠茄流浸膏实验方案及总结
- 投标人情况表
- GB/T 34241-2017卷式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元件
- GB/T 12494-1990食品机械专用白油
- 运输供应商年度评价表
- 北京语言大学保卫处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招考聘用【共500题附答案解析】模拟试卷
- 肺癌的诊治指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