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25 页 共 NUMPAGES25 页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教案最新模板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教案1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响教学目的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运用。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响。难点:理解中和反响的本质。中和反响在生活理论中的应用。实验准备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相关的CAI课件。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设计第一板块:问题构造引导性材料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
2、的纪录片)。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方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根本原理是什么?同学们在讨论答复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响在实际中的应用?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响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响原理吗?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中包括你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点评:问题构造
3、是构成教学思路的根本的材料,是学生进展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构造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化。问题构造在抓住知识属性的根底上,针对中和反响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化,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本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的,强化了过程方法目的,点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第二板块:教学设计创设情景 在酸性土壤中参加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引入课题 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响活动与探究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汇报、交流活动与探究 是酸中的什么离子,与碱中的什么离子互相作用。学生猜想、讨
4、论、分组实验、总结用课件演示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响的本质(验证猜想与结论)理论与应用 “酸雨”导致土壤酸化;用洗洁精清洗厨具理论与应用 设计实验:皮蛋有涩味,如何验证它呈酸性还是碱性,在食用前可如何处理并完成该实验第三板块:教学范例我们已经知道在酸性土壤中参加熟石灰,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性。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等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展中和处理。胃酸过多的病人可以服用含氢氧化铝的药物,以中和过多的胃酸。被蚊虫叮咬后,可以涂一些含有碱性物质(如氨水)的药水,可减轻痛痒。我们还应知道提出问题:酸有哪些性质?碱有哪些性质?它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反响?猜想:我猜想酸和碱之间会发生的反响有: 。实验探究 搜集证
5、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结论 1.取10 mL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逐滴滴入酚酞试液。2.向1中再逐滴加稀盐酸,边滴加边搅拌至颜色刚好为无色。3.蒸发反响后的溶液。小结:1.酸与碱反响的本质中和反响。2.盐的定义。知识小结 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响,生成物是盐和水。我发现的新问题:猜想根据设计实验验证实验现象结论12我们怎样应用解释“向土壤中洒熟石灰”的机密。一些工厂排出的污水中含有酸,要除去它,加什么物质最适宜?皮蛋味涩,如何做可除去涩味,亲自动手试试看。被蚊虫叮咬处肿成大包,这是蚊虫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可涂一些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可减轻痛痒,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醋
6、可以将热水瓶胆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除去,说明去垢的原理是什么。早晨空腹时,为什么要少吃苹果(或酸性食物)较好?凉胃后医生建议吃的药丸,请想一想主要药物的化学性质是酸性还是碱性?治疗胃病的反响原理是什么?上网搜集有关中和反响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教学设计我们的感受学完本节,我的收获是: 。我的启示是: 。我的发现是: 。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教案2生活中常见的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盐(第二课时)。下面我从教材分析p 、教学目的设置、教学过程设计及教学策略等方面进展说课。一、 说教材本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一单元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第二课时,通过上节
7、课教学,学生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盐及主要用途,理解了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盐的某些化学性质,在此根底上,这节课主要探究学习复分解反响及发生的条件。从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化学学科自身特点可以看出:复分解反响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内容,它要求学生掌握复分解反响的概念、条件及酸碱盐的溶解性;学会判断复分解反响类型;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本课学习前学生道常见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和化合、分解、置换反响,但对酸、碱、盐之间的反响类型不能做出判断,从而产生疑问,因此,本课学习复分解反响,会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感到似曾相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会缓解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紧张情绪,使学生保持轻松、良好的心态。而教材内容的
8、整体安排又表达了复分解反响知识的层次性、系统性,浸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理念,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复分解反响作为化学用语中的“高层建筑”,既需要前面根底知识:元素符号、化合价及化学式书写等根本化学用语的辅助,也需要酸碱盐溶解性和复分解反响条件的支撑。所以,纯熟准确的书写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无论是对初中化学知识的学习还是今后化学的继续学习,都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提升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素养也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二、 说目的根据课标、教材内容,从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我确定教学目的如下:知识与技能1、理解复分解反响,能根据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响能否发生。2
9、、初步学会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响的化学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2、学会运用分类、比较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展归纳,概括出反响规律,形成“复分解反响的概念”,通过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体会“复分解反响的条件”、“酸碱盐的溶解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对复分解反响的学习,增强了对根底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灵敏应用才能,初步形成较系统的知识网络,感受到知识之间互相联络的重要性,深化体会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三、说学情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开展的主体,化学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开展和化学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10、,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这一要求,本课题的教学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1)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历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根底,如:盐的组成特点及常见盐的化学性质、酸碱盐的溶解性等,学生已经具备。但从学生学习过程中反映的情况看,还存在如下几个问题:根底不扎实、知识不系统、应用不灵敏,再加上我校学生根底相比照拟薄弱,这些因素都直接制约着学生今后化学学习的进步与开展。因此,本课教学,应采取稳固完善、系统进步、循序渐进的方式,使学生在回忆、比较、归纳等过程中形成有关复分解反响内容的学习思路和方法。(2)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形象感悟和系统归纳是学好本课题的重要方法。教学中,采用
11、不同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进步对知识的理解感悟;采用不同的习题练习方式,从不同角度对复分解反响的概念及发生条件进展稳固,进步学生对知识的系统归纳与综合应用才能,开阔学生的学习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系统建构才能。(3)关注学生的个性开展和群体进步本课题所需的知识是将已学的内容进展归纳、延伸,所以,对根底知识应让根底较差的学生交流答复,并给予相应的肯定评价,进步他们化学学习的自信心;对具有一定综合难度的问题,让根底相对较好的学生进展讨论、交流,鼓励他们勤于考虑、敢于质疑,形成擅长争鸣的学习气氛,积极引导他们合作交流、合作探究。使各类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进步和开展。四、
12、说教学过程1、课题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盐”教学图片,引出盐的组成特点及化学性质,分析p 归纳熟悉的酸与盐、碱与盐反响的化学方程式特点,引出复分解反响的概念。2、直观形象,打破重难点初三的学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才能,为了能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学习器官,进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度。通过flash动画,动态展示复分解反响概念中“互相交换成分”是如何进展的,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响本质的理解,打破教学难点,进步学生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才能。因此,我设计了两个环节来打破重难点:环节一,重点打破:理解复分解反响的本质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13、。在学生纯熟书写常见酸与盐、碱与盐化学方程式的根底上,播放flash动画,动态演示复分解反响概念中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加强对复分解反响本质的理解,打破教学难点,进步学生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才能。环节二,难点打破:学生结合已有的学习体会归纳出酸与盐、Na2CO3与Ca(OH)2、酸与碱发生的反响属于复分解反响,通过合作探究实验:NaOH能与CuSO4或FeCl3 反响、NaCl与AgNO3、Na2SO4与BaCl2都能发生反响,并且都属于复分解反响,有这些反响的生成物特点,归纳出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播放flash动画,从微观角度形象、动态地演示复分解反响发生所
14、具备的条件,加深学生对复分解反响能否发生条件的判断,打破教学难点。3、归纳总结通过书写常见盐的化学方程式与置换反响的特点的比较,总结复分解反响的概念,归纳出复分解反响类型。4、实验探究通过CuSO4与NaOH、FeCL3与NaOH、AgNO3与NaCl、Na2SO4与BaCl2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p 、得出结论,碱与盐、盐与盐发生反响有沉淀生成,对复分解反响发生的条件有了感性认识,将感性认识转化成理论知识,打破难点。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必需要“尊重客观事实”、“化学知识以实验为根底”的道理,进步学生复分解反响发生条件的认识。5、拓展进步通过教学设计中的详细练习,在稳固复分解
15、反响相关知识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知识系统与综合应用的才能,进步复分解反响化学方程式的准确书写才能。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表达了复分解反响知识的层次性和系统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浸透化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络,在分析p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五、本课教学设计对我的启示我认为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教师教材学生三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但是对学生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互相教育的过程,更是教师自我教育反省的过程,在此才能发现自己的“弱点”,努力挖掘自己的“亮点”。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教案3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才能:初
16、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p 问题的思维才能。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点难点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教学方法实验讨论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药品:红磷、水。其它:火柴。教学过程附1:课堂练习一1.空气中按体积计算,含量最多的气体是()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2.在100升空气里氮气的体积大约是()A.78升B.78%C.21升D.21%3.空气中氧气与氮气的体积比约为()A.41 B.14 C.15 D.45附2:课堂练习二4.排放到空气中的
17、有害物质,大致可分为()A.一类B.两类 C.三类D.四类5.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气体是()A.氮气、氧气B.稀有气体、二氧化碳C.一氧化碳、二氧化硫D.氮气、二氧化碳6.以下情况一般不造成空气污染的是()A.煤燃烧生成的烟B.汽车排气生成的烟雾C.人呼出的二氧化碳 D.放鞭炮产生的烟雾7.被污染了的空气会严重地损害_的安康,影响_的生长,造成对自然资及建筑物等的破坏。8.在开展消费的同时,必需要充分认识_的重要性,注意消除_以保障人类的安康和保护自然资。附3:课堂练习答案7.人体 作物8.保护环境 污染附4:随堂检测1.将以下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A.78%
18、B.21% C.0.94% D.0.03%(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2.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D.空气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它是由空气一种成分组成3.桌子上放一个空烧杯,烧杯内()A.是氮气 B.是氧气 C.是空气 D.没有物质4.证明空气成分的科学家是()A.法国的拉瓦锡 B.瑞典的舍勒 C.英国的道尔顿 D.英国的普利斯特里5.以下排放到空气中的物质,不使空气受到污染的是()A.煤燃烧产生的烟B.石油化工厂排放
19、的废气C.汽车排出的尾气D.植物光合作用放出的气体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教案4一教材分析p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化学根底知识和根底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根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打好根底所必需的。所以,本节教材对学生非常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根底,又是不可少的工具。(二)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造的认识统一起来。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络生活和地
20、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才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对生活中一些物质元素含量确实定,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难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含义,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课时:2课时二、学况分析p 1.知识根底: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如今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构造,就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构造的认识统一起来。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一样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
21、备时,学生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历,再加上前三个单元学生学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不多(主要是空气、氧气和水),感性知识不充分,这就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调整,降低了教学要求,不过分要求把握概念的严谨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学生能结合实例正确使用概念,理清他们的区别就行。三、教学方法讲授法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与多媒体有机结合。在教学中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设置问题(1)什么是元素?(2)元素与物质之间存在什
22、么关系?(3)元素与原子的关系如何?(二)、新课教学一元素元素概念通过说明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使学生对“元素”有初步的印象。进一步分析p ,氢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一样质子数的氢原子。同样,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一样的质子数。元素的概念在举例中导出。学生讨论:元素的种类由什么决定的?学生总结:元素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也就是说质子数不同,元素的种类就不同。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总结: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种。教师讲解:物质的简单分类。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设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关系?分析p :元素是组成物质的根本成分,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而
23、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根本微粒,既可以讲种类也可以讲个数。举例: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不能讲成水是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组成的。地壳中各元素的含量:通过学生阅读教材中地壳中各物质的含量,使学生认识物质的种类非常多,而组成这些物质的元素并不多,已经发现的元素只有100余种;并要求学生记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利用“养闺女”的谐音,帮助学生记忆。引导学生阅读有关生物细胞中元素分布的资料,使他们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由100余种元素组成的。(三)知识迁移分组讨论:课本P73,学生讨论活动。利用讨论让学生领悟化学反响中什么粒子一定改变?什么粒子一定不变?元素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学生总结在化学反
24、响中分子发生改变,而原子只是进展重新组合,没有发生变化;元素的种类也没有发生变化。(四)本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五)知识反响: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A硅铝氧B铝硅氧C氧铝硅D氧硅铝元素之间的根本区别是A核内质子数不同B核外电子数不同C核内中子数不同D原子的相对质量不同水是由_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构成的。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产物只有二氧化碳,那么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元素,还可能含有_元素。(六)课后作业从生物学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几种食品的元素组成,并列表说明。查阅资料,理解地壳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背诵课本P75,常见元素名称及元素符号。五板书设计一元素元素概念元素的种类是由
25、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只讲种类,不能讲个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含量最多的前3种元素是氧,硅,铝。九年级化学下册复习教案5分子和原子一、教材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历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p 解决问题的才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学情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历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
26、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确实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三、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2.可以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过程与方法】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p 分子的性质,进步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究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络。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分子的性质。【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五、说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27、讲授法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稳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环节一:新课导入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考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环节二:新课讲授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机械设备采购协议模板
- 梵高传课件教学课件
- 新生培训课件教学课件
- 篮球社团活动-教案
- 再生堂课件教学课件
- 产业园区前期物业管理重点事项
- 企业廉洁自律共建协议
- 企业市场调研咨询合同
- 《桂花病虫害防治技术》课程标准
- 仓储服务合作协议样本
- A0422脱密期回访记录表
- 饲料加工系统粉尘防爆安全规程
- 妇产科学课件:胎心监测
- 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习题与讲解
- 基础护理质量标准及考核评分表
- 商务条款响应表
-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7. 去远航 -冀教版
-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10《日月潭》|人教(部编版) (共19张PPT)
- 《诗情画意》教学设计
- 中华文化与传播教材课件
- Unit3 Sports and Fitness Reading for writing健康生活讲义-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三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