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杨广的诗词10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杨广的诗词10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杨广的诗词10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杨广的诗词10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杨广的诗词10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53 页 共 NUMPAGES53 页2023年最新的杨广的诗词10篇历史探秘 隋炀帝杨广的荒淫生活 导语:隋朝二世而亡,这样的结果导向和隋炀帝的荒淫有很大的关系,据传他的后宫庞大,一天宠幸一个妃子,连皇后都自身难保。 隋炀帝的女人 隋炀帝 隋朝二世而亡,这样的结果导向和隋炀帝的荒淫有很大的关系,据传他的后宫庞大,一天宠幸一个妃子,连皇后都自身难保。 隋炀帝的女人 隋炀帝在历史上是比较有名的,但是他的有名不是因为贤能,而是因为太好色。不管是在隋炀帝登基之前,还是在登基之后,隋炀帝的女人都可以说是数不胜数的。可以这样说,杨广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风流好色的一个皇帝了。当然了,也不是说只要是

2、女人杨广就喜欢,很多对于杨广来说,都是一夜情而已,杨广真正喜欢过的女人,也就在5人之数。 这5个女人分别是萧后还有崔氏女,陈婤,宣华夫人以及容华夫人了。在这5个女人当中,萧后是隋炀帝的正妻,其他的都是隋炀帝的爱妃宠妾了。但是其实隋炀帝对于萧后是没有什么感情的,他宠爱萧后,主要是因为自己的母亲独孤后了,不得不说,独孤后在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人物的,所以隋炀帝为了讨好自己的母亲,只能万分宠爱萧后,在独孤后死后,萧后就渐渐失宠了。 当然了,除了对萧后没有感情之外,隋炀帝对于其他的几个女人倒还是比较宠爱的,特别是宣华夫人,因为宣华夫人过早去世,隋炀帝甚至表示自己是深悼之。除了这几个女人之外,在隋炀帝的

3、后宫,还有着大大小小的各种名分的宠妃120余人,没有名分的承衣刀女之类的更是数都数不过来了。 其实做隋炀帝的女人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比如说萧妃,在独孤后死去之后,就算是作为杨广的正妻,看到隋炀帝如此的花天酒地,不理朝政,却也是无能为力,敢怒而不敢言。 隋炀帝弑父 可能很多人对于隋炀帝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在很多的史书的描述中,隋炀帝也是一个非常残暴的昏君,特别是对于隋炀帝弑父这一段,很多的人们都大肆的批评。都说隋炀帝是历史上不忠不孝,并且非常好色的一个皇帝,其实,对于隋炀帝弑父这一段,我们并没有有力的证据来证明,隋炀帝杀了自己的父亲。 杨广的诗词(2) 大唐秘史 唐太宗霸占杨广的妻女夜夜临幸 导

4、语:隋朝开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13岁的杨广,迎娶12岁的萧妃。萧妃是割据政权萧岿的四女儿,因为生辰八字不好,被抛弃到宫外寄养。 说起来 隋朝开皇二年,也就是公元582年。13岁的杨广,迎娶12岁的萧妃。萧妃是割据政权萧岿的四女儿,因为生辰八字不好,被抛弃到宫外寄养。 说起来,这位美丽的萧四小姐,也是小姐身子丫鬟命。先在民间吃糠咽菜,嫁给野心勃勃的杨广之后,又一起在公众面前低声下气地“装孙子”。好容易熬到杨广当了皇帝,新君便迫不及待地跟其他女人寻欢作乐。萧妃只落了个皇后的虚名。肆无忌惮地折腾了14年,杨广终于拖跨了大隋朝。618年,他被叛臣活活勒死。萧皇后便成了胜利者的战利品。她先后跟过

5、宇文化及、窦建德,后来又被远嫁突厥的义成公主要走。姑嫂二人,一起服侍处罗、颉利两任可汗。如果不是李世民平灭突厥,恐怕,萧皇后就要客死他乡了。 公元630年,年届花甲的萧氏,含泪回长安。此时,突厥大败,义成公主死了,颉利可汗遭擒。按理说,萧氏仍属“战俘”。她特殊的身份,居然赢得大唐礼遇。想不到,归唐之后,她竟把李世民卷进了是非漩涡。 旧唐书太宗本纪载:“四年春正月乙亥,定襄道行军总管李靖大破突厥,获隋皇后萧氏及炀帝之孙正道,送至京师。”萧氏归来,李世民给足了面子。 一来,两家“亲上亲”,杨广是李世民的亲表叔,李世民还娶了杨广的女儿大杨妃,从哪儿论,萧氏也算长辈。 杨广是李世民的亲表叔,李世民还娶

6、了杨广的女儿大杨妃 其二,李世民的“智囊”萧瑀,是萧氏的亲弟弟,给臣子一个天大的面子,有什么不好呢?北史里说:“(萧氏)归于京师,赐宅于兴道里。”看来,李唐很愿意奉养这位前朝皇后。 坊间文人,更愿就此说风凉话,很多笔记都收录了相似的典故:李世民破格举行了一场盛宴,为萧氏接风。以贞观时代的标准,那种规格,连皇帝都觉得有些铺张。李世民笑呵呵地问萧氏:“您以为眼前的排场比隋宫如何呢? 杨广的诗词(3) 杨广的女儿如意郡主 唐太宗李世民后宫中的这位杨妃虽然是隋唐之类的电视剧的常客,但史书中对她的记载实际上只有7个字:“恪母,隋炀帝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

7、都不知晓。 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李恪,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绩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与众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而无更具体的封号,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杨广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

8、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独孤皇后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义上是从隋恭帝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

9、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 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给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渊于同年五月登基为帝,李恪却在第二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重孝期间怀的孕别说是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了,竟然连一年的重孝都没守满,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若杨公

10、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陈后主的几个亲妹妹分别被赏给杨素、贺若弼等人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儿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尽管史书上称恪母为杨妃,但这并不能证明恪母生前就位列四妃之位,因为像唐高祖李渊的小

11、妾莫丽芳,生前就没有得到任何妃嫔封号,死后才被追封为嫔,史书上却直接记载其为莫嫔。 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韦贵妃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杨淑妃即杨玄奖之女,阴德妃因为儿子李佑谋反被杀后也遭到了连坐,德妃之位空了出来由燕贤妃晋封。还有一位郑贤妃,也是在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可见杨妃生前并非正一品的四妃,最多只是个二品的九嫔,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蜀王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之后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

12、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都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魏征力谏劝止。李治更是自长孙皇后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

13、0年相继上疏恳请皇帝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其次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

14、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信,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李承乾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

15、制。 至于唐太宗会如何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子之情,不妨看一看唐太宗出征高句丽时给李治写的一封信,简直堪称是小肉麻。但是比起对李恪的谆谆告诫之意,或许唐太宗给李治的这封信才更似寻常间的父子之情吧。 两度帖原文:两度得大内书,不见奴表,耶耶忌欲恒死,少时间忽得奴手书,报娘子患,忧惶一时顿解,欲似死而更生,今日已后,但头风发,信便即报。耶耶若少有疾患,即一一具报。今得辽东消息,录状送,忆奴欲死,不知何计使还,具。耶耶,敕。 译文:两次收到大内送来的文书,却还不见稚奴你的书信。爸爸我担心的要死。刚才忽然得到稚奴你的亲笔手书,说娘子生病了,我的担心害怕顿时消失了,就好像死而复生一样。从今以后,只要你的头

16、风病发作,就立刻写信告诉我。爸爸我如果生病,也会一一写信告诉你。今天得到辽东(战场)消息,抄录一份给你。想稚奴你想得要死,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去,要说的就这些。爸爸,敕。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津津乐道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甚至有人声称,如果唐太宗不喜欢李恪的话又怎么会要立他为太子?那么我们不妨来看一看,唐太宗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要改立李恪为太子。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

17、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多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

18、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心血来潮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长孙无忌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姓李的,不是姓长孙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房玄龄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

19、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

20、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昙花一现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

21、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萧瑀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

22、客。”(资治通鉴)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李忠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

23、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反观刘邦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去做如意的相国,而且一听说樊哙要在自己百年之后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陈平等人去杀了樊哙。 而同样提名未果的李恪不仅没有得到唐太宗的任何保护措施,反而被唐太宗严厉地告诫了一通:“你若是不遵纪守法,西汉的燕王刘旦就是你的下场,就算你是我儿子我也救不了你!”虽然有人认为这是唐太宗在“保护”李恪,要他小心谨慎一些,但李恪作为亲王,他的性命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掌握在皇帝手里,光是告诫李恪自己谨言慎行是没有用的

24、,只有让未来的皇帝李治知道要善待李恪才能达到保护李恪的目的。 也正因为明白这样的道理,所以汉高祖刘邦临终前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刘盈,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他曾经欲立未果的赵王如意;唐太宗在立李治为太子时也反复强调过立李治的原因是为了能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而唐太宗既然能想到要为李承乾、李泰、李治的日后安危做打算,又为什么没为李恪日后的安危做出同样的安排呢?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南北朝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

25、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闵帝宇文觉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杨昭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萧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萧岿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就像唐玄宗欲立武惠妃为后,大臣首先就用武家与李唐皇室有仇为由劝阻唐玄宗,而李恪这里却压根没人提及所谓的前朝血统这一点。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

26、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

27、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

28、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别说什么李恪无才是因为胜利者篡改了史书,想想李元昌也是失败者,曹植、司马攸等等都是失败者,为什么别的失败者都能有才华横溢的史实流传后世,李恪却徒有史官的溢美之词而再无具体事迹可言?所以这与胜利者的史书无关,而是史官可以出于对武则天称帝的痛恨以及对李恪本人遭遇的同情而溢美一下李恪,但仍无法掩盖李恪没有真材实料的史实。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众望所归的贤王

29、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唐高宗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唐中宗时,身为相王的唐睿宗就是“望实素高”;唐文宗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唐太祖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武三思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王世充杀害杨侗

30、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武则天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李林甫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

31、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

32、,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何况旧唐书中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是通假字,通尝,意思是唐太宗曾经说过李恪类己,而不是经常说李恪类己如果唐太宗经常说李恪类己却又不给他任何保护措施,那么此举根本不是在爱李恪而是在害李恪。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

33、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安史之乱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就在李恪受封前三个月,唐太宗就将益州由大都督降

34、级为了都督。所以贞观二年五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职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时,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

35、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也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 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些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

36、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于杨妃的次子李愔直到贞观13年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

37、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杨广的诗词(4) 隋炀帝杨广诗集 共首 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唐时谥炀皇帝,其孙皇泰帝杨侗谥为世祖明皇帝,夏主窦建德谥闵皇帝。一名英,小字阿。隋文帝杨坚次子,母文献独孤皇后。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即位之后,对于国政有恢宏的抱负,并且戮力付诸实现。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造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推动大建设,开创科举,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等。 目录 1.饮马长城窟 2.白马篇 3.春江花

38、月夜 4.野望 5.晚春诗 6.夏日临江 7.悲秋诗 8.冬夜诗 9.迷楼歌 10.神伤赋 11.江都宫乐歌 12.别宋常侍诗 13.北乡古松树诗 14.还京师诗 15.季秋观海诗 16.幸江都作诗 17.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18.献岁宴宫臣诗 19.咏鹰诗 20.望海诗 21.月夜观星诗 22.谒方力灵岩寺诗 23.舍舟登陆示慧日道场玉清玄坛德众诗 24.临渭源诗 25.早渡淮诗 26.赐诸葛颖 27.赐牛弘诗 28.赐史祥诗 29.宴东堂诗 30.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31.冬至乾阳殿受朝诗 32.乐府步虚词二首 33.乐府春江花月夜二首 34.乐府锦石捣流黄二首 35.乐府

39、喜春游歌二首 36.乐府杨叛兒曲 37.乐府江都宫乐歌 38.乐府江陵女歌 39.乐府泛龙舟 40.乐府四时白紵歌二首东宫春 41.乐府四时白紵歌二首江都夏 42.乐府凤(左舟右冐)歌 43.乐府纪辽东二首 44.长相思 1.饮马长城窟 萧萧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溪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崖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方举。

40、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2.白马篇 白马金贝装。横行辽水傍。 问是谁家子。宿卫羽林郎。 文犀六属铠。宝剑七星光。 山虚弓响彻。地迥角声长。 宛河推勇气。陇蜀擅威强。 轮台受降虏。高阙翦名王。 射熊入飞观。校猎下长杨。 英名欺卫霍。智策蔑平良。 岛夷时失礼。卉服犯边疆。 征兵集蓟北。冲冠入死地。 攘臂越金汤。尘飞戏鼓急。 风交征旆扬。转斗平华地。 追奔扫大方。本持身许国。 况复武功彰。曾令千载后。 流誉满旗常。 3.春江花月夜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 去,潮水带星来。 4.野望 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 斜阳欲落处,一望黯消魂。 5.晚春诗 洛阳春稍晚,四望满春晖。 杨叶行将暗,

41、桃花落未稀。 窥檐燕争人,穿林鸟乱飞。 唯当关塞者,溽露方沾衣。 6.夏日临江 夏潭荫修竹,高岸坐长枫。 日落沧江静,云散远山空。 鹭飞林外白,莲开水上红。 逍遥有余兴,怅望情不终。 7.悲秋诗 故年秋始去,今年秋复来。 露浓山气冷,风急蝉声哀。 乌击初移树,鱼寒欲隐苔。 断雾时通日,残云尚作雷。 8.冬夜诗 不觉岁将至,已复入长安。 月影含冰冻,风声凄夜寒。 江海波涛壮,崤潼坂险难。 无因寄飞翼,徒欲动和銮。 9.迷楼歌 宫木阴浓燕子飞。兴衰自古漫成悲。 他日迷楼更好景。宫中吐艳恋红辉。 10.神伤赋 方其为储贰,用智固已谲。 及夫据大器,为谋抑何逆。 龙舟及凤榻木换舟,无岁不游适。 离宫与

42、别殿,快意事淫佚。 置酒燕要荒,会者三十国。 紫舌与黄支,无所不臣服。 亲驾两征辽,方且肆穷黩。 群盗遂蜂起,土地日紧蹙。 惛犹不知悟,愎谏辄诛戮。 肘腋俄变生,兵刃交于目。 不肖孰甚焉,身亡而国覆。 11.江都宫乐歌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麦陇送余秋。 渌潭桂楫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 绿觞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12.别宋常侍诗 游人杜陵北。送客汉川东。 无论去与住。俱是一飘蓬。 秋鬓含霜白。衰颜倚酒红。 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 13.北乡古松树诗 古松惟一树。森竦讵成林。 独留尘尾影。犹横偃盖阴。 云来聚云色。风度杂风音。 孤生小庭里。尚表岁寒心。

43、 14.还京师诗 东都礼仪举。西京冠盖归。 是月春之季。花柳相依依。 云跸清驰道。雕辇御晨晖。 嘹高铙笳奏。葳蕤旌旆飞。 后乘趋文雅。前驱厉武威。 15.季秋观海诗 孟轲叙游圣。枚乘说瘉疾。 逖听乃前闻。临深验兹日。 浮天逈无岸。含灵固非一。 委输百谷归。朝宗万川溢。 分城碧雾晴。连洲彩云密。 欣同夫子观。深槐率虚笔。 16.幸江都作诗 求归不得去。真成遭箇春。 乌击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17.正月十五日於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燄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旛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18.献岁宴宫臣诗 三元建上京。六佾宴吴城。 朱庭容卫肃。青天春气

44、明。 朝光动剑綵。长阶分珮声。 酒阑钟磬息。欣观礼乐成。 19.咏鹰诗 迁朔欲之衡。忽投罻罗里。 既以羁华绊。仍持献君子。 青骹固绝俦。素羽诚难拟。 深目表兹称。阔臆斯为美。 惊兽不及奔。猜禽无暇起。 虽蒙鞲上荣。无复凌云志。 20.望海诗 碧海虽欣瞩。金台空有闻。 远水翻如岸。遥山倒似云。 断涛还共合。连浪或时分。 驯鸥旧可狎。卉木足为群。 方知小姑射。谁复语临汾。 21.月夜观星诗 团团素月净。翛翛夕景清。 谷泉惊暗石。松风动夜声。 披衣出荆户。蹑履步山楹。 欣睹明堂亮。喜见泰阶平。 觜参犹可识。牛女尚分明。 更移斗柄转。夜久天河横。 裵徊不能寐。参差岁种情。 22.谒方力灵岩寺诗 梵宫既

45、隐隐。灵岫亦沈沈。 平郊送晚日。高峰落远阴。 回旛飞曙岭。疎钟响画林。 蝉鸣秋气近。泉吐石溪深。 抗迹禅枝地。发念菩提心。 23.舍舟登陆示慧日道场玉清玄坛德众诗 天净宿云卷。日举长川旦。 (左風右立)洒林花落。逶迤风柳散。 孤鹤近追群。啼莺远相唤。 莲舟水处尽。画轮途始半。 江滻各自遥。东西並兴叹。 已熏禅慧力。复藉金丹捍。 有异三川游。曾非四门观。 於焉履妙道。超然登彼岸。 24.临渭源诗 西征仍屆此。山路亦悠悠。 地幹纪灵异。同穴吐洪流。 滥觴何足拟。浮槎难可俦。 惊波鸣涧石。澄岸泻岩楼。 滔滔下狄县。森森肆神州。 长林啸白兽。云径想青牛。 风归花叶散。日举烟雾收。 直为求人隐。非穷辙迹

46、游。 25.早渡淮诗 平淮既森森。晓雾复霏霏。 淮甸未分色。湍漭共晨晖。 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 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 会待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26.赐诸葛颖 参翰长洲苑。侍讲肃成门。 名理空研覈。英华恣討论。 实录资平允。传芳导后昆。 27.赐牛弘诗 晋家山吏部。魏代虑尚书。 莫言先哲异。奇才並佐予。 学行敦时俗。道素乃冲虚。 纳言云阁上。礼仪皇运初。 彝伦欣有叙。垂拱事端居。 28.赐史祥诗 伯煚朝继重。夏侯亲遇深。 贵耳唯闻古。贱自讵知今。 早(左扌右剽)劲草质。久有背淮心。 扫逆黎山外。振旅河之阴。 功已书王府。留情太僕 箴。 29.宴东堂诗 雨罢春光润。日落暝霞晖。 海榴舒欲

47、尽。山樱开未飞。 清音出歌扇。浮香飘舞衣。 翠帐全临户。金屏半隐扉。 风花意无极。芳树晓禽归。 30.云中受突厥主朝宴席赋诗 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 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 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 索(辩讠换糸)擎羶肉。韦鞲献酒杯。 如何汉天子。空上单於台。 31.冬至乾阳殿受朝诗 北陆玄冬盛。南至晷漏长。 端拱朝万国。守文继百王。 至德惭日用。治道愧时康。 新邑建嵩岳。双阙临洛阳。 圭景正八表。道路均四方。 碧空霜华净。朱庭皎日光。 缨珮既济济。钟鼓何鍠鍠。 文戟翊高殿。采眊分脩廊。 元首乏明哲。股肱贵惟良。 舟檝行有寄。庶此王化昌。 32.乐府步虚词二首 其一 洞府凝玄液。灵山体自然

48、。 俯临沧海岛。回出大罗天。 八行分宝树。十丈散芳莲。 悬居烛日月。天步役风烟。 蹑记书金簡。乘空诵玉篇。 冠法二仪立。珮带五星连。 琼軒觶甘露。瑜井挹膏泉。 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 回旗游八极。飞轮入九玄。 高蹈虚无外。天地乃齐年。 其二 总辔行无极。相推凌太虚。 翠霞承凤辇。碧雾翼龙舆。 轻举金台上。高会玉林墟。 朝游度圆海。夕宴下方诸。 33.乐府春江花月夜二首 其一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 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 其二 夜露含花气。春潭瀁月晖。 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两妃。 34.乐府锦石捣流黄二首 其一 汉使出燕然。愁闺夜不眠。 易制残灯下。鸣砧秋月前。 其二 今夜长城下。云昏月应

49、暗。 谁见倡楼前。心悲不成惨。 35.乐府喜春游歌二首 其一 禁苑百花新。佳期游上春。 轻身赵皇后。歌曲李夫人。 其二 步缓知无方。脸曼动余娇。 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 36.乐府杨叛兒曲 青春上阳月。结伴戏京华。 龙媒玉珂马。凤轸绣香车。 水映临桥树。风吹夹路花。 日昏欢宴罢。相将归狭斜。 37.乐府江都宫乐歌 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 风亭芳树迎早夏。长皋賚陇送余秋。 渌潭桂檝浮青雀。果下金鞍跃紫骝。 经觴素蚁流霞饮。长袖清歌乐戏州。 38.乐府江陵女歌 雨从天上茫。水从桥下流。 拾得娘裙带。同心结两头。 39.乐府泛龙舟 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 借问 扬州在何入。淮南

50、江北海西头。 六辔聊停御百丈。暂罢开山歌棹讴。 讵似江东掌间地。独自称言鉴里游。 40.乐府四时白紵歌二首东宫春 洛阳城边朝日晖。天渊池前春燕归。 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 小苑花红洛水绿。清歌宛转繁弦促。 长袖逶迤动珠玉。千年万岁阳春曲。 41.乐府四时白紵歌二首江都夏 黄梅雨细賚秋轻。枫叶萧萧江水平。 飞楼绮观轩若惊。花簟罗帏当夜清。 菱潭落日双岛舫。绿水红粧两摇渌。 还似扶桑碧海上。谁肯空歌采莲唱。 42.乐府凤(左舟右冐)歌 三月三日向红头。正见鲤鱼波上游。 意欲垂钩往撩取。恐是蛟龙还复床。 43.乐府纪辽东二首 其一 辽东海北翦长鲸。风云万里清。 方当销锋散马牛。旋师宴镐京。

51、 前歌后舞振军威。饮至解戎衣。 判不徒行万里去。空道五原归。 其二 秉旄杖节定辽东。俘馘变夷风。 清歌凯捷九都水。归宴雒阳宫。 策功行赏不淹留。全军藉智谋。 讵似南宫复道上。先封雍齿侯。 44.长相思 雨不稀,露不稀,愿化春风日夕吹,种成千万枝。 思何疑,爱何疑,一日为欢十二时,谁能生死离。 杨广的诗词(5) 隋炀帝杨广诗词欣赏 隋炀帝其实写得一手好诗 导语:隋朝的杨广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但是他更多的得到的是后人的批判,因为他们觉得杨广是一个昏君。但是人都有缺点和有点,杨广也是,在历史上 隋朝的杨广是历史上的一个名人,但是他更多的得到的是后人的批判,因为他们觉得杨广是一个昏君。但是人都有缺点和

52、有点,杨广也是,在历史上虽然他没有管理好隋朝,但是他在诗词方面的成就还是很高的,这也赢得了多人对他的称赞。那么杨广的诗词究竟如何呢,他在历史上是怎么死的呢? 隋朝杨广的诗词如何 杨广是少年出英雄,文武全才也。十三岁当上大将军,十八岁出任尚书令,二十岁就是元帅啊。这放在近代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儿,别提在非战争年代,没有元帅一职,就是大将军,在现代,不熬个几十年资历都休想当上。而二十岁的杨广就已经统领大军南下灭陈了,还真被他打下来了,为隋朝一统天下垫上了最后一块地基。 在当时,杨广在陈的名声很好,而且他行兵打仗能力强,数次打退过突厥的来袭。要不是当上皇帝后,整日浑浑噩噩,也不会出现三征高丽而惨败的局

53、面。 杨广自幼具备文学天赋,极为擅长写诗。后世曾有人写诗感慨隋炀帝和王安石的文采,“隋炀不幸为天子,安石可怜做相公。若使二人穷到老,一为名士一文雄。” 隋炀帝杨广在生命终结之前还留下了一首五言诗,可见隋炀帝的文人一面,也是很风流的嘛。隋炀帝杨广在江都做的诗是做多的,例如:求归不得去,真成遭个春。鸟声争劝酒,梅花笑杀人。 杨广怎么死的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天天对着铜镜唉声叹气的说道:“这么英俊硬朗的头,谁会忍心将他砍下啊?”就这样,杨广一天天生活照旧。此事已是民怨四起,反动起义的政权不计其数,以瓦岗李密,洛阳王世充,太原李渊声势最为浩大。 同年三月,杨广打算到南京的治丹阳宫安度晚年,可是当时

54、身边的侍卫都是关中人士,他们不愿远离家乡,到南京定居,就出现了大批量逃兵的现象。就在这个时候,宇文化及发动兵变,隋炀帝杨广得知后,立刻逃出宫去,在逃亡西阁的路上,被叛军追上。杨广自知已无路可逃,就想要喝下随身携带的毒酒,被叛军阻拦住,叛军将领裴虔通让下属令狐行达把杨广缢死。 杨广的诗词(6) 、隋炀帝杨广少年时的诗词有春江花月夜、饮马长城窟行两首。2、春江花月夜其一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其二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晖。汉水逢游女,湘川值二妃。3、饮马长城窟行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岂合小子智,先圣之所营。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讵敢惮焦思,高枕于上

55、京。北河见武节,千里卷戎旌。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撞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千乘万旗动,饮马长城窟。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缘严驿马上,乘空烽火发。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4、隋炀帝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今陕西华阴)人,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在位期间开创科举制度,修隋唐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对后世颇有影响,然而频繁的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

56、句丽,加之滥用民力,致使民变频起。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覆亡。 杨广的诗词(7) 杨广为什么要弑父夺位 杨广即隋炀帝,历史上很多人觉得他能够坐上皇位是因为他弑父夺位,那么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过程是怎么样呢下面就和一起来看看真相吧。 杨坚的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谜团,关于他的去世有些记载称是病死,但是在野史上也流传着杨广弑父夺位的说法。因此后世也有推测认定了这个说法,认为杨坚是死于非命的,然而杨广当时已经成为了太子,如果没有意外他是一定会继承皇位的,所以杨广弑父夺位的原因一直众说纷纭,那么到底杨广弑父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原因主要流传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称杨

57、广在夺得太子的位子之后,本来一直表现的俭朴勤奋,看上去是一位正人君子一般,然而到了604年的时候杨坚突然重病在床,这样的情况让杨广放松了自己的伪装,开始私下联络自己的心腹大臣杨素,和他探讨要怎样处理杨坚死后的事情以及自己登基的相关事宜,但是杨素的回信却落到了杨坚的手中,这让杨坚十分愤恨,于是想要趁机撤换太子,但是这件事却很快就让杨坚知晓了,于是杨广才会做出弑父夺位的事情。 另外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原因还有一个不同的说法,这个说法就是杨广是个十分好色的人,在杨坚还没有去世的时候,他十分宠爱后宫妃子陈氏,并且将她封为了宣华夫人。据说陈氏本来是南陈的公主,有着倾国的容貌,而杨广一直对她有着不轨的心思,

58、不但总是刻意地讨好她,甚至为她做出了弑父夺位的行动,最后终于取代杨坚成为皇帝,并且拥有了陈氏。 杨广弑父夺位的过程杨广是历史上有名气的帝王,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隋炀帝,他出生在569年的时候,是杨坚的第二个儿子,开始的时候被封为了晋王,而他的哥哥则是当时的太子,但是几年之后他却成为了太子,并且在杨坚死后登上了皇位。历史上一直流传着杨广杀死自己的父亲才夺得皇位的说法,那么杨广弑父夺位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关于杨广弑父夺位的过程也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历史上的记载并不是十分地明确,据说在开始的时候他一直伪装的十分俭朴,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难得的谦谦君子,之后又趁着杨坚和太子之间的矛盾赢得了太子的位子,到了6

59、04年的时候,杨坚重病在床,而杨广则趁机写信给自己看重的大臣杨素,和他探讨如何在登基之后处理杨坚的后事,但是回复的信却被杨坚拦截,看过信之后杨坚大怒,正想要宣他进宫的时候,又遇到他的宠妃陈氏,陈氏哭诉说杨广对她有不轨之心,这更让杨坚怒火中烧。 就在这个时候杨广知道了这个消息,同时他还听说杨坚想要重新立太子,这让他十分地惊慌,于是便将一些重要大臣抓捕起来,并且让自己的心腹官员张衡看守着重病的杨坚,将其他的侍从则一律打发走。在这种情况下杨坚很快就去世了,于是有人猜测杨坚的去世是因为张衡下药毒杀,而他则是听令于杨广,随后杨广很快登基成为皇帝,这就是杨广弑父夺位的过程。 杨广弑父夺位是真的吗这个问题的

60、答案在历史资料中的记载并不是很明确,因为当时杨坚生了重病,而杨广趁机和大臣杨素在书信中商讨杨坚去世之后的事情以及他登基的相关事宜,这让杨坚十分恼怒,因此而产生了废除他太子之位的想法,不过还没有来得及实施就被杨广夺走了权力,并且杨广还让心腹张衡看守着杨坚,不久之后就传出了杨坚死亡的消息。有人认为这是杨广在篡权夺位,也有人认为杨广早就觊觎父亲的宠妃陈氏,所以才会做出弑父夺位的事情。 唐代人士马总曾经在通力这本书籍中写到,隋文帝是被张衡杀死血溅屏风的,但是这种说法在大业略记中却有着不同的记载,此书中则认为是张衡毒杀的杨坚,但是初唐时期有个名为赵毅的人却在笔记中记载道,杨广是因为父亲的宠妃蔡氏而杀死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