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_第1页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_第2页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_第3页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_第4页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七年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七班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通过常规分析,得出解题思路,经受提出问题,自探问题,应用学问的过程,自主总结出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 找出题目中的可有可无的已知条件,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认为 【教学过程】 问:以前学过的有关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你能写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出示例题:甲、乙两地大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地要11小时,建成高速大路后,汽车每小时速度是原来的2.5倍。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要求现在汽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少小时,那么先要求出汽车现在的速度,而汽车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

2、那么还得先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依据甲乙两地大路全长352千米。汽车原来从甲地到乙要11小时,可以求出汽车原来的速度。 同学写出解答过程:汽车原来的速度:3521=32(千米); 汽车现在的速度:322.5=80(千米) 现在的时间:35280=4.4(小时) 问:用比例的思路该怎么样理解这道题目呢? 分析:甲、乙两地的大路长度肯定,汽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成反比例。由于现在的速度是原来的2.5倍,所以原来的时间是现在的 2.5倍。即:112.5=4.4(小时)。 这样解答使得甲乙两地大路全长352千米成了多余条件,但是又不影响解答问题。 【我们来探究】 一批零件有240个,王师傅单独做需要6小时

3、,李师傅的工作效率是王师傅的1.5倍,那么假如让李师傅单独做这批零件,需要几小时? 【总结】 在解答应用题时要擅长应用不同的思路和技巧,巧解问题 【作业】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是丁阿姨的,那么假如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丁阿姨打一份稿件需要4小时,王阿姨的速度与丁阿姨的速度比是4:5,那么假如由王阿姨打这份稿件,需要几小时? 七班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娴熟把握加减消元法; 2、能依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3、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熟悉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教材中例4的数量关系较简单,是本课的难

4、点。 学问重点能依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解方程组。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 1、复2、习提问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哪几种方法?它们的实质是什么? 2、播放动画西游记场景,配数学诗. 悟空顺风探妖踪,千里只行四分钟. 归时四分行六百,风速多少才称雄? 请一名同学解释诗歌大意:孙悟空顺风去查妖精的行踪,仅用4分钟就飞跃千里.逆风返回时4分钟走了600里,问风速是多少? 同学思索,依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设悟空行走速度为x里/分,风速为y里/分,则 你会解这个方程组吗?引例生动活波,激发同学的探究欲望,让同学在看、听、想的过程中愉悦地获得数学学问. 探究新知同学独立完成后

5、.在班级里沟通解法. 解法一:+,消去y,得8x=1600 x=200,代人,得y=50 原方程组的解为 解法二:-,消去x。以下略. 解法三:整体代入.由得:4x=1000-4y,代入,消去x. 同理,也可消去y. 解法四:化简原方程组为,再利用加减消元,或代入消元均可. 反思:试着从各个角度比较“代入法”与“加减法”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同学间相互沟通)它们各适用于什么状况? 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老师指出:当方程组中某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肯定值是1或一个方程的常数项为零时,用代入法较便利;当两个方程中,同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肯定值相等或成整倍数时,用加减法较便利. 练习1:依据方程组的特点选择更适合

6、它的解法.你会怎样解呢?(第1,2小题完成后再出示第3小题.) (1) (2) (3) 第1小题用代入法,第2小题用加减法,都很明确,第3小题有争议.全班分成两部分.1、2大组用代入法做,3、4大组用加减法做.比较两解法的简便程度. 反思:当方程组中任一个未知数的系数肯定值不是1,且不成倍数关系时,一般经过变形利用加减法会使解法更简洁.尝试不同的解法,培育同学的发散性思维和择优意识。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管采纳哪种方法,都可以获得它的解,但依据题目形式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可以削减弯路,加快速度使解题过程简洁提高正确率. 实际应用教材第109页例4. 2台大收割机和5台小收割机工作2小时收割小麦

7、 3.6公顷,3台大收割机和2台小收割机工作5小时收割小麦8公顷,问:1台大收割机和1台小收割机1小时各收割小麦多少公顷? 分析: 问题1.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找出两个等量关系) 问题2.你能找出本题的等量关系吗? 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5台小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3.6 3台大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2台小收割机5小时的工作量=8 问题3.怎么表示2台大收割机2小时的工作量呢? 设1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x公顷,则 2台大收割机1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2台大收割机2小时收割小麦_公顷. 现在你能列出方程了吗? 解后反思:应用题中,如何化解较简单数量关系? 练习2:

8、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3题应用题.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小结与作业 小结提高在同学畅所欲言话收获的基础上,通过老师进行补充的方式进行。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布置作业 8、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5、7题。 9、选做题:教科书112页习题8.2第8题。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能依据教材编写思路,遵循同学的心理特点,制造性使用新教材中的问题情境(引入与111页练习3属同种数学模型),把教材中不动的问题情境转化为动的问题情境. 2、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同学,使同学真正地变为课堂学习的仆人,老师只是同学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由

9、于同学的个体差异,思维方式的不同,为了给同学制造共性化的学习空间,鼓舞同学们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去探究不同的解题方法.通过例题分析、启发提问、集体争论等形式,使同学能精确而快速地确定解题方法从而突出了本课的重点、难点选择适当方法求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七班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 篇3 课题:1.2.3相反数 教学目标 1,把握相反数的概念,进一步理解数轴上的点与数的对应关系; 2,通过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所表示的点的特征,培育归纳力量; 3,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难点归纳相反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学问重点相反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

10、入课题问题1:请将下列4个数分成两类,并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类 4,-2,-5,+2 允许同学有不同的分法,只要能说出道理,都要难予鼓舞,但老师要做适当的引导,渐渐得出5和-5,+2和-2分别归类是具有较特征的分法。 (引导同学观看与原点的距离) 思索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思索 再换2个类似的数试一试。 归纳结论:教科书第13页的归纳。以开放的形式创设情境,以同学进行争论,并培育分类的力量 培育同学的观看与归纳力量,渗透数形思想 深化主题提炼定义给出相反数的定义 问题2:你怎样理解相反数定义中的“只有符号不同”和“互为”一词的含义?零的相反数是什么?为什么? 同学思索争论沟通,老师归纳总结。 规

11、律:一般地,数a的相反数可以表示为-a 思索:数轴上表示相反数的两个点和原点有什么关系?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第一个练习体验对称的图形的特点,为相反数在数轴上的特征做预备。 深化相反数的概念;“零的相反数是零”是相反数定义的一部分。 强化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几何意义 给出规律 解决问题问题3:-(+5)和-(-5)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能化简它们吗? 同学沟通。 分别表示+5和-5的相反数是-5和+5 练一练:教科书第14页其次个练习利用相反数的概念得出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 1、相反数的定义 2、互为相反数的数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特征 3、怎样求一个数的相反数

12、?怎样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 本课作业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3题 2、选做题老师自行支配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相反数的概念使有理数的各个运算法则简单表述,也揭示了两个特别数的特征.这两个特别数在数量上具有相同的肯定值,它们的和为零,在数轴上表示时,离开原点的距离相等等性质均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本教学设计围绕数量和几何意义绽开,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2、教学引人以开放式的问题人手,培育同学的分类和发散思维的力量;把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并观看它们的特征,在复习数轴学问的同时,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数与形的相互转化也能加深对相反数概念的理解;问题2

13、能关心同学精确把握相反数的概念;问题3实际上给出了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 3、本教学设计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观看归纳,重视同学的思维过程,并给同学留有发挥的余地。 七班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一)教学学问点 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二)力量训练要求 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

14、关系的过程,培育同学的探究力量和创新精神. 2.通过观看二次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个数,争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状况,进一步培育同学的数形结合思想. 3.通过同学共同观看和争论,培育大家的合作沟通意识.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经受探究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的过程,体验数学活动布满着探究与制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2.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力量. 教学重点 1.体会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 2.理解何时方程有两个不等的实根,两个相等的实数和没有实根. 3.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就是二次函数与y=h(h是实数)交点的横坐标. 教学难点 1.探究方程与函数之间的联系的过程.

15、 2.理解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争论探究法. 教具预备 投影片二张 第一张:(记作2.8.1A) 其次张:(记作2.8.1B) 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师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k0)和一次函数y=kx+b(k0)后,争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当一次函数中的函数值y=0时,一次函数y=kx+b就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kx+b=0,且一次函数y=kx+b(k0)的图象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即为一元一次方程kx+b=0的解. 现在我们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和二次函数y=ax2+bx+c(a0),它们之间是否也存

16、在肯定的关系呢?本节课我们将探究有关问题。 通过同学的争论,使同学更清晰以下事实: (1)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是一种互逆关系; (2)分解因式的结果要以积的形式表示; (3)每个因式必需是整式,且每个因式的次数都必需低于原来的多项式的次数; (4)必需分解到每个多项式不能再分解为止。 活动5:应用新知 例题学习: P166例1、例2(略)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应用提公因式法共同完成例题。 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 活动6:课堂练习 1.P167练习; 2.看谁连得准 x2-y2 (x+1)2 9-25 x 2 y(x -y) x 2+2x+1 (3-5 x)(3+5 x) xy

17、-y2 (x+y)(x-y) 3.下列哪些变形是因式分解,为什么? (1)(a+3)(a -3)= a 2-9 (2)a 2-4=( a +2)( a -2) (3)a 2-b2+1=( a +b)( a -b)+1 (4)2R+2r=2(R+r) 同学自主完成练习。 通过同学的反馈练习,使老师能全面了解同学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是否到位,以便老师能准时地进行查缺补漏。 活动7:课堂小结 从今日的课程中,你学到了哪些学问?把握了哪些方法?明白了哪些道理? 同学发言。 通过同学的回顾与反思,强化同学对因式分解意义的理解,进一步清晰地了解分解因式与整式的乘法的互逆关系,加深对类比的数学思想的理解。

18、活动8:课后作业 课本P170习题的第1、4大题。 同学自主完成 通过作业的巩固对因式分解,特殊是提公因式法理解并学会应用。 板书设计(需要始终留在黑板上主板书) 15.4.1提公因式法例题 1.因式分解的定义 2.提公因式法 七班级数学个人教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整理前两个学段学过的整数、分数(包括小数)的学问,把握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能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符号表示正数和负数; 3,体验数学进展的一个重要缘由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 学问重点: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设置情境 引入课题上课开头时

19、,老师应通过详细的例子,简要说明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过的数,并由此请同学思索:生 活中仅有这些“以前学过的数”够用了吗?下面的例子仅供参考. 师:今日我们已经是七班级的同学了,我是你们的数学老师.下面我先向你们做一下自我介绍,我的名字是_,身高1.73米,体重58.5千克,今年40岁.我们的班级是七(13)班,有60个同学,其中男同学有22个,占全班总人数的37% 问题1:老师刚才的介绍中消失了几个数?分别是什么?你能将这些数按以前学过的数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吗? 同学活动:思索,沟通 师:以前学过的数,实际上主要有两大类,分别是整数和分数(包括小数). 问题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

20、吗? 请同学们看书(观看本节前面的几幅图中用到了什么数,让同学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并思索争论,然后进行沟通。 (也可以出示气象预报中的气温图,地图中表示地形凹凸地形图,工资卡中存取钱的记录页面等) 同学沟通后,老师归纳:以前学过的数已经不够用了,有时候需要一种前面带有“-”的新数。先回顾学校里学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了整数和分数,然后,举一些实际生活有相反意义的量,说明为了表示相反意义的量,我们需要引入负数,这样做强调了数学的严密性,但对于同学来说,更多 地感到了数学的枯燥乏味为了既复习学校里学过的数,又能激发同学的学习兴 趣,所以创设如下的问题情境,以尽量贴近同学的实际. 这个问题

21、能激发同学探究的欲望,同学自己看书学习是培育同学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都应予以重视。 以上的情境和实例使同学体会生活中到处有数学,通过实例,使同学猎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为正确建立相反意义的量奠定基础。 分析问题 探究新知问题3:前面带有“一”号的新数我们应怎样命名它呢?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呢?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正数和负数分别表示怎样的量呢? 这些问题都必需要求同学理解. 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出示这些问题,让同学带着这些问题看书自学,然后师生沟通. 这阶段主要是让同学学会正数和负数的表示. 强调:用正,负数表示实际问题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而相反意义的量包含两个要素:一是它们的意义相反,如向东与向西,收人与支出;二是它们都是数量,而且是同类的量.这些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学问,老师要清晰地向同学说明,并且要留意语言的精确与规范,要舍得花时间让学充分发表想法。 举一反三思维拓展经过上面的争论沟通,同学对为什么要引人负数,对怎样用正数和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有了初步的理解,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举出实际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以加深对正数和负数概念的理解,并开拓思维. 问题4:请同学们举出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例子. 问题5:你是怎样理解“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的呢?请举例说明. 能否举出例子是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