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1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2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3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4页
第9课 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 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9 课20世纪以来人类的经济与生活【课程目标】1、认识20世纪以来贸易、金融的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一)一战前的世界经济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资本主义继续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最终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爆发根源)英德美法工业产值所占位次3214殖民地面积所占位次1452一、世界经济的发展1、苏联的经济发展(二)一战后的世界经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1)1917年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俄;(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3)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1922年,苏联成立;(4)斯大林模式(1

2、928年1937年),1936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内容:农业:余粮收集制。 工业:全面工业国有化; 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实物配给制,普遍劳动义务制。 影响:积极:粉碎武装进攻,巩固了政权;缓解了城市饥荒;消极: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导致战后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背景: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企图扼杀新生政权,苏俄陷入内战;粮食严重缺乏,经济极端贫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年1920年)新经济政策(1921

3、年春)农业余粮收集制工业大中小工业一律收归国有商业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物配给制固定粮食税大企业国有,中小企业可以私营,引入外国资本实行自由贸易按劳分配 实质:在无产阶级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力,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内容:背景:1、内战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违背经济规律,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失败。1、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918-1924)(2)新经济政策(1921年1928年)1、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探索了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马克思主义的丰

4、富和发展。评价:(2)新经济政策措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特点:在经济上表现为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自上而下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在政治上表现为权力高度集中。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含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标志:1936通过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 宣告社会主义基本建成,也标志斯大林模式确立。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1、外部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2、国内受到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与历史传统制约;3、斯大林的个人因素。原因:对斯大林模式(苏联

5、模式)的评价:2、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1937)积极作用:1、较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奠定了强大国家的基础,与西方国家的经济大危机形成鲜明对比;2、开创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影响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给西方资本主义应对经济危机提供了借鉴;3、为取得卫国战争(二战)胜利创造了物质条件,为苏联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苏联宣布基本实现了“工业化”目标,主要工业部门的产量跃居欧洲首位、世界第二位。消极作用:1、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农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3、指令性计划压抑

6、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活力,体制日益僵化。应对:民主的方式: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了危机法西斯方式:德日意走上法西斯道路,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矛盾19291933年经济危机: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世界空前的经济危机表现: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生产锐减,失业人数激增;2、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二)一战后的世界经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2、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主要内容是:帮助银行恢复信用,保证存款安全。调节工业生产,实行公平竞争,保证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推行“

7、以工代赈”,增加就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新政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严重破坏,避免了剧烈的社会动荡,使大多数美国人恢复了对美国国家制度的信心。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历史上最深刻、破坏性最大的经济危机。危机于1929年10月肇源于美国,迅速波及到严重依赖美国资本的德国,又很快殃及严重依赖世界市场的英国,接着蔓延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这场危机有三个特点。首先,持续的时间特别长。其次,发生的范围特别广。第三,破坏性特别大。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一、法西斯主义与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措施金融恢复银行信用;工业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防止生产过剩;通过国家干预,调整

8、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蓝鹰运动农业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业调节法社会福利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加强社会保障措施;推行“以工代赈”,增加就业机会。社会保障法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经济全面干预。实质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局部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罗斯福新政内容:1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

9、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4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资本主义进入以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真正使美国走出经济危机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影响:黄金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滞胀及调整: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发展的停滞和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复苏和发展:20世纪80

10、年代经济复苏,20世纪90年代进入新经济时代。1、资本主义国家(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一、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并且波及范围更大。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加大政府在公共事业领域的开支,增加就业机会、刺激消费需求;制定经济计划,促进经济协调发展;利用信贷、利率、税收等经济杠杆实施宏观调控;2、国内调控英国于19451951年和19741975年,两度出现“国有化”高潮,除把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外,还把濒于破产的铁路、煤矿、内河航

11、运等许多部门实行国有化。为了引导经济发展,日本政府积极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计划,如1955年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1957年的新长期经济计划和196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等,引导全社会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有效的推动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美国联邦政府在战后对许多新兴的工业部门、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大量的投资。比如美国政府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至1970年共计175亿美元;对宇航工业的投资,从60年代末起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二战后美、英、日国家宏观调控各有何特点?政府投资采购实行国有化制定经济计划一、国家的宏观调控(1)措施(2)特征: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

12、谋求资本主义的生存发展。 积极: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初,经济增长较快,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 消极:70 年代,出现“滞胀”现象(经济停滞+通货膨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1950-19731974-1982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6%2.4%通货膨胀率3.4%9.9%减少干预 措施: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削减政府公共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结果: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缓慢复苏(3)影响:2、国内调控(4)调整:1929193919451973198219901952经济大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5070黄金二十年经济危机:滞胀低速增长自由放任国家干预减少干预开始大规模15-16世纪

13、176519C中期19C末20C初全球航路的开辟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33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实质: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重商主义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突出,随后的改革陷入困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戈尔巴乔夫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斯大林体制,但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2、苏联的经济发展(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不同点历史背景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混乱苏联社会陷入危

14、机边缘指导思想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对苏联进行根本性变革重点农业工业前期是经济领域,后转向政治领域历史结果取得一定成效,最后失败失败,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失败原因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相同点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内容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改革都失败了,但都冲击了苏联模式问题探究: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比较(3)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中国的经济发展(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曲折探索,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工业基础。(2)

15、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此后,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济飞速发展。4、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经济发展(三)二战后的世界经济(3)表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但此后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2)措施:这些国家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5、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6、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与依存日益加深;经济不稳定性与不确定性突出,贫富分化日益严重。中国应对全球化的政策:(一)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由于战争与经济危机,各国通过贸易封锁与提高关税保护本国贸易,导致国际贸易总量增速放缓,世界经济萧条,人民生活困难。1、背景:2、国际贸易体系建立的过程与发展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主导下,1947年达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宗旨:提高生活水平、保证充分就业、保证实际收入和有效需求的持续增长作用:各缔约国通过谈判,削减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取消国际贸易中的歧视待遇,促

17、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发展:1995年,在关贸总协定的基础上,成立了世界贸易组织。(一)二战后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降低了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费用,刺激了有效需求,提高了生活水平。1997年全球基础电信协定,大大降低了人们的通信成本。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服务贸易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也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世贸组织作用:(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二、国际贸易与人类生活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使中国经济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参与制定规则和竞争的有利位置,从而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对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产生深刻影响,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1、时间:2、意义:

18、突破了时空障碍,极大提高了商业效率,降低了相关成本,同时也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三)贸易形式发生变化1、原因:商品贸易同国际投资、技术贸易、劳务承包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更多样的经济合作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交易手段。2、表现:电子商务兴起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技术进行商品、技术和服务交换。3、影响:(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三、国际金融与人类生活材料: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国际金本位制崩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丧失世界经济领导者的地位。材料:美国的经济在战争期间获得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从1940年的1006亿美元上升到1945年的2136亿美元。美国的黄金储备1945年已占到

19、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量的59%,1948年更增至74.5%。美国已跃升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1)背景:经济大危机及二战的惨痛教训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美国实力空前膨胀;英法等国实力大大削弱)美国企图建立自己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金本位制的崩溃(一)布雷顿森林体系(2)内容:确立国际货币制度(双挂钩一固定)建立国际金融机构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短期贷款, 稳定汇率。-长期贷款, 经济发展, 技术援助。机构宗旨业务活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3、国际金融机构

20、重建国际货币制度,以维持汇率的稳定和国际收支的平衡,增强会员国维持经济繁荣的信心。向会员国发放短期贷款,用于进行国际收支调整。鼓励对外投资,促进战后经济的复苏与发展。成立初期贷款对象集中在西欧国家,后来重点转向发展中国家。向会员国发放中长期贷款,用于恢复和发展经济。(一)布雷顿森林体系(二)布雷顿森林体系(3)特点: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为美国推行世界霸权提供了有利条件。(4)影响: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稳定了国际金融。1965年2月,法国总统戴高乐召集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举行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直言美国已经没有足够的黄金按照他们承诺的比例兑换。他说的没错,当时美国占世界黄金储备的份额已经从高峰时的75%萎缩到不到5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