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文言文词语和句式课件79张PPT。新课标人教版课件系列高中语文必修4梳理探究文言词语和句式 文言词语和句式常见实词常见虚词句式和用法常见实词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 、动词 、形容词 、数词 。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 (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开列了120 个常见文言实词。2003年及以后年份的高考涉及文言实词的试题不会超过这120个实词的范围。常见实词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一、掌握文言实词的基本知识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 3、遇到多义词时 ,要
2、慎重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1、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 *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扩大。*有的古词义至今有所缩小。 *有的古词义至今已有转移,即一词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 * 有的古词义至今感彩已有变化。 在推断文言词义时,对那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已经不同的词,尤其是有细微差别并且容易被忽略的词,千万不能望文生义,以今释古;否则要么牵强附会,要么歪曲文意。如:曹操 将顺江东下。(“江”,古专指长江今泛指一切河流。) (“肉”,古泛指动物的肌肉今专指猪肉。)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如:
3、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 “牺牲” , 古指祭祀用的牲畜今转移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而舍弃自己的生命或利益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指地位低下 ,见识浅薄 ,属于中性词今指品质恶劣,变为贬义词。)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 误解为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词。文言文以单音词为主。 有时由于两个词意义相关或语法结构上的关系而连在一起使用,随着语言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变成了一个双音词,词义也由原来的两个变成了一个。 如: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配偶。 3、遇到多义词时 ,要慎重
4、推断其在具体语句中的正确义项。*六王毕,四海一。*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一人,一桌,一檀板而已。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数目,自然数的开始。)(统一)(相同、一样)(专一)(满、全) 4、古文通假现象普遍 ,如果遇上的生词用本义 、引申义、比喻义都解释不通时 ,就要考虑它是不是通假字。通假字与本字在读音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1)完全相同。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3)韵母相同。如: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4)声韵均不相同。如:秦伯说,与郑人盟。“蚤”通“早” “亡”通“无”“从
5、”通“纵” “说”通“悦”二、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 语境 ,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 ,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 ,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 ,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 ,就是我们“ 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关键。 所以 ,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 ,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 ( 上下文 )的意思。要力戒孤立、片面。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 、介词 、连词 、助词 、叹词和代词。 文言虚词很多 ,但“常见”者毕竟有限 。考试大纲列了18 个常见文言虚词 :而 何 乎 乃 其 且 若 所 为 焉 也 以 因 于 与 则 者 之
6、。考查的热点一直集中在这18个常见文言虚词 的用法上。常见虚词常见虚词1、了解古今变化2、关注代词3、辨明意义用法4、注意特殊情况1、了解古今变化文言虚词的古今变化情况大致有以下四种:(1)有的消失了。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 ,则至者少。“夫”作为 发语词,现在已经不用了。(2)少数沿用下来。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于是”现在还用。(3)有的用 法发生了变化。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也”是语气助词 ,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而现代汉语的 “ 也 ”是表示重复的副词。(4)有的已被别的词所代替。如:无能为也矣。 助词“矣”已被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助词“了”(“呢”、“啊”)所代替
7、。2、关注代词 对于代词以外的文言虚词的词性,特别是一些不典型的或很难区分的词的词性,如果不能分辨,不要纠缠,因为高考不考文言词的词性这类专门的语言学知识。 当然,对于一些典型的比较容易辩识的并且与理解文句关系比较密切的虚词的词性 ,如能区分,对答题还是有帮助的 ,因为正确分辨词性,有助于把握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在虚词中比较特殊 ,因为它毕竟有比较实在的意思 ,容易被选来命题。2、关注代词例2002年高考试题第13题:下列各句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C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
8、“广”。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 称代前文的“饮食”3、辨明意义用法 高考试题中往往是“意义和用法”并提,考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较多。 意义是指词义,主要是指某个虚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 用法包含内容较多,词性、在句中表示的各种关系 、词语在句中担当的成分 、词类活用、“之”字取消主谓短语的独立性 、“之”字起凑足音节的作用 、一些虚词作为发语词等等,均属用法的范畴。在用法中,只考一般用法,不考特殊用法。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答案 A介词,“凭” 介词,“把”副词,“恰逢”、“正赶上”副词,“恰逢”
9、、“正赶上”副词,“已经”、“以后”副词,“已经”、“以后”连词,“不论”连词,“不论”4、注意特殊情况文言虚词中的特殊情况主要指以下几类: (1)兼词。兼词是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如: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2)虚词连用。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3)双音单音。如: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焉”、“耳”、“矣”三个语气词连用,起到了加强语气的作用 ,语气的重点落在最后一个“矣”上。 “因为”是两个词,“因”解为“于是”,“为”解为“写”。 “诸”是“之”和“于”的合音。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句式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1)主语后用“者”,谓语后用“也”表
10、示判断。 如: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2)主语后单用“者”,或谓语后单用“也”表示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梁,吾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3)“者”、“也”全不用。 如: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3)“者也”在句尾连用表示判断。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 “皆”、“素”、“耳”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比较多见。 如: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11、也。余购三百盆,皆病者此亡秦之续耳。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且相如素贱人。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文言文中用“是”作判断动词的较为少见) 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 以上各种类型判断句,译成现代汉语时, 如是肯定判断句 ,要用“是” ;如是否定判断句,要用“不是”。 4、用“非”、“未”、“弗”等表示或辅助表示否定的判断。如:吾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用介词 “于” 、“受”、“受于“表被动(“于”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
12、动者)。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而君幸于赵王。 如:有罪受贰。 2、用“见”、“见于”表示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如: 3、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 “为所”表示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吾属今为之虏矣。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其印为予群从所得。(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以上几种类型被动句,翻译时要将有关词语译成“被”。 4、用介
13、词“被”表示被动 (文言文中较少见)。 如: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5、动词本身表示被动(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没有任何标志,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补出)。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如:廉颇为赵将, 伐齐, 大破之。廉颇廉颇 承前省沛公谓张良曰:“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公蒙后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手自笔录, 计日以还 录毕, 走送之。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 甚急。”余余余余余
14、自述省孟子:王 今日 之事对话省对话省 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如:(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鼓鼓(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如: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狱门外。候后公改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任如: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斗卮酒。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以事。之有志者,不随 以止也。之(2)省略介
15、词后的宾语如:竖子不足与 谋。之欲呼张良与 俱去。之将献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之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归赵。之杞子自郑使 告于秦曰郑穆公使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归就戮于秦。 人人我等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当这个介宾结构作补语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如:将军战 河南,臣战 河北。又试之 鸡,果如成言。今以钟磬置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激昂
16、 大义,蹈死不顾。于于于于以及宾客辩士说王 万端以 6、复杂的省略。(有些句子省略了较多的成分要联系上下文仔细加以辨别) 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 上于盆而养之, 蟹白栗黄, 备极护爱,留 待限期,以 塞官责。成名将其饲之以于促织 之之以如: 文言中有些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现代汉语不同,习惯上称之为“倒装”。宾语前置谓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谓语前置(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如:甚矣,汝之不惠!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甚矣哉,为欺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宾语
17、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包括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的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三种情况。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可以前置。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谓语前,以加强语气。如:古之人不余欺也。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王见之,曰:“牛何之?”项王曰:“沛公安在?”“豫州今欲何至?”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夫晋,何厌之有?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求!无乃尔是过与?宾语前置宾语前置包括 动词宾语前置和介词宾语前置。 (2)介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情况。疑问代
18、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 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王问:“何以知之?”如:余是以记之。微斯人,吾谁与归?诗三百,一言以蔽之。子何恃而往?不然,籍何以至此?定语后置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1)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再用“者”字
19、煞尾 ,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如:动词短语作名词的定语常常放在名词的后面。一般在定语后加“者”字,有的还在名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来表示。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3)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煞尾 ,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如:定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做补语 (1)介词结构“于”常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
20、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作状语的。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得双石于潭上,叩而聆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而大声发于水上。 (2)介词结构“以”、“乎”等有时放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这种情况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如: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文言倒装句译成现代汉语时,要依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排列规律 ,将其 “顺装”过来。 1、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奈若何”等格式。 2、表反问。 “不亦乎”、“何以为”等
21、格式。3、表感叹。“何其”、“一何”等格式。 4、表测度等。“得无乎”、“与其孰若”等格式。 文言文中有一些结构固定的格式用法。这些类固定句式,翻译时要合乎现代汉语的习惯。(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如:(2)“有以” (译为“有用来的办法”)如:(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家贫,无从致书以观。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如: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如: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
22、、“怎么办”)如:孔明用如此之人,如何不误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6)“如何”(译为 “对怎么办”)如太行、王屋何?如:(7) “奈何” (译为 “把怎么办”)如:三老不来还,奈之何?(8) “是故”、“是以” (译为 “因此”、“所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如:余是以记之。虞兮,虞兮,奈若何!(10)“不亦乎” (译为 “不是吗”)如:(9) “所以” (译为 “用来的”、“的原因”、“的办法)(11)“何焉为” (译为 “有什么呢”)(12)“何为” “何以为” (译为 “还要干什么”)如:如: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此世所以不传也。吾知所以拒子也。
23、以此为政,不亦惑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夫子何命焉为?今方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匈奴未灭,何以家为?(15)“得无乎” 、“得无耶” (译为 “恐怕吧”或“莫非吧”)如: (13)“庸乎” (译为 “难道吗”)(14)“其乎” (译为 “难道吗”)(16)“无乃乎” 、“无乃与” (译为 “恐怕吧”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如:如: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求!无乃尔是过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9)“何其”、“一何” (译为“多么”) 如:(17)“之谓也” 、“其之谓也” 、 “
24、其之谓乎” (译为 “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18)“孰与” 、“与孰” (译为 “跟比较 ,哪一个”)“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巾,何其衰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如:(20)“与其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21)“然则” (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而专焉。(22)“况乎” (译为“况且呢”
25、) 如: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23)“有者” (译为“有个人”) 如: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24)“岂顾、宁、勿、独、庸哉乎、 邪(译为“难道(还)吗”) 如:以此为治,岂不难哉?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独不怜公子姊邪? 高考考文言句式,一般与对文意的理解的考查结合起来进行。 学习文言句式,固然要会辨认某句是何种句式,因为这是基础;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会正确翻译。从高考的角度讲,了解这些句式,也是指能在文言文阅读的材料中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具有识记与辨别的能力,进而把握文意,而不是要求考生去抽象地记忆到底有哪些种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句式,以及各种
26、句式的具体用法如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名词形容词动词其它词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名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活用作状语名词活用为使动名词活用为意动名词活用为动词1、名词宾语如:籍吏民,封府库。以其乃华山之阳而名之也。2、副词作状语 名词如:汉水又东。未花时采,则花色鲜泽。3、能愿动词 名词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如: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4、名词补语如:今王鼓乐于此。5、“所”名词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27、置人所罾鱼腹中。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活用为动词 6、名词充当联合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如: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 9、两个名词连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饰关系,不带计量意义时,第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10、在复句中充当一个叙述性独词分句,名词就活用为动词。如: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名词活用作状语 现代汉语里,普通名词是不能直接修饰谓语动
28、词作状语的,而古代汉语中普通名词直接作状语却是相当普遍的现象。第一,表示比喻。如:第二,表示对待人的态度。第三,表示处所。第四,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第五,表示动作进行的方式。如:如:如: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江淮间。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形容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意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如:将军身披坚执锐。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君安与项伯有故?瑜等率轻锐继其后。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形容词是不带宾
29、语的,如果 带了宾语(有时也不带),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活用为一般动词。如: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交好)留侯张良。卒使上官大夫短(诋毁)屈原于顷襄王。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用尽、用完),绝无踪响。其父虽善(会)游,其子岂遽善游哉?故传天下不足多(称赞)也且夫天下非小弱(变小、变弱)也。动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活用为名词 动词活用为名词,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边有“其”或“之”。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译文:把那些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粮食都拿出去了,把
30、他们家里的所有收入都拿出去了。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它是)大国,(我们)难以预料,恐怕会有伏兵在那里。 使动用法特殊的动宾关系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使动形容词活用为使动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 所谓使动用法 ,是 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 ,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名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成为某种人 或事物。(1)普通名词活用为使动。(2)方位名词活用为使动。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舍相如广成传舍。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齐威王欲将孙膑。如:形容词活用为使动 表示使宾语具有某种性 质或状态。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之)。秦王恐其破璧。动词活用为使动 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 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 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 为。(1)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2)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如: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吞二周而亡诸侯。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2)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华祠堂古建施工方案
- 2024年项目管理绩效考核系统试题及答案
- 会计实务运用试题及答案
- 项目管理师考试内容复习试题及答案
- 银行外部审计及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试题及答案
- 证券市场Auditor角色的试题及答案
- 深入了解注册会计师考试与国际标准的适应性研究试题及答案
- 2024年项目管理专业人士资格认证考试的探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检测微生物变化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空气净化器产品差异化竞争考核试卷
- 2025年高考作文备考之十大热点主题及写作导引
- 《管理学原理》(课件)
- 2025年重庆中考押题道德与法治试卷(一)(含答案)
- 长城汽车2025人才测评答案
- 2025届上海市浦东新区高三二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MOOC】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结构设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职业卫生评价考试计算题汇总
- JJF 1318-2011 影像测量仪校准规范-(高清现行)
- 酸洗磷化线材项目建议书范文
- 住院病历交接登记本
- 沉井工程施工综合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