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气营血辨证临床运用的课件_第1页
卫气营血辨证临床运用的课件_第2页
卫气营血辨证临床运用的课件_第3页
卫气营血辨证临床运用的课件_第4页
卫气营血辨证临床运用的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病学辨证理论创新与发展的思考温病学理论体系源于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时代,这是不争史实。但无论从温病学理论体系来说,还是从温病的临床实践而言,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于继续发展和创新。一、温病学辨证理论体系的创立与发展1、伤寒论六经辨治温病伤寒论继承了内经、难经有关热病的理论,总结当时临床实践经验,博采众方,系统地提出六经或六病辨治。 少阴病热化证,阴虚于下、热盛于上者用黄连阿胶汤;厥阴病,热伏于内、四肢厥冷者用四逆散;热痢证用白头翁汤;温病后期,阴津虚损而余热未净者用竹叶石膏汤。 元代末年的王安道针对这一时弊,巧妙提出仲景温病之法已失,故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其言是在为摆脱伤

2、寒治温病、创立温病学说制造舆论。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名家继承王氏的学术信念,避开“伤寒治温”的问题,进而提出“寒温异名异源异治”,著书立说温热论、温病条辨等,从病因、感邪途径、病机演变、辨证论治、处方用药,创立了新的温病辨治理论体系。2、卫气营血辨治温病 卫气营血辨证是中医温病学辨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卫气营血辨证是按照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不同的证候来作为辨证依据的,我们在临床运用时仅仅确定卫、气、营、血四个证型显然是不够的,还应明确卫气营血四证的浅深、各证的轻重以及病变先后顺序的演变。 三焦辨证以三焦划分病程,对各种外感热病的传变规律缺乏客观细致的描述,把始上焦终

3、下焦绝对化,不能把各个温病的全过程紧密衔接。二、建立卫气营血和脏腑辨证纲要卫气营血辨证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但在临床运用时,却较难确定病变的部位,尤其是病变的脏腑。 因此,在诊治外感热病时可以采用病程阶段和病变脏腑相结合的辨证,即“卫气营血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脏腑辨证,融合了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的优点和长处,在临床运用时既能够反映疾病的阶段,又可以确定病变的脏腑,二者合而为一,取长补短。 例如在气分证阶段,就可以落实到各个脏腑的具体证候:“气分肺证” 的主要临床表现可以归纳为气分主症(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舌红,苔黄)并见咳嗽或气促,胸闷痛,痰黄或如铁锈色;“气分脾证” 归纳为气

4、分主症(同上)并见身热不扬,汗出不解,胸脘痞闷,泛恶欲呕,身重肢倦,苔腻;“气分胃证”归纳为气分主症并见面赤、呕吐;“气分肠证”则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午后热甚,腹胀满或痛,大便秘结或下痢,苔燥或腻;“气分胆证” 临床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寒热往来,身目发黄,胸胁苦满或痛,口干,口苦, 呕逆;“气分肝证” 临床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颈强,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角弓反张,两目上视;“气分膀胱证” 临床表现为气分主症并见少腹疼痛,尿频急。 三、创立卫气营血综合辨证体系卫气营血辨证优点在于辨析病变的阶段和层次,但温病的后期证治却未能涉及,尤其对湿热类温病也论述甚少。吴鞠通所倡导的“三焦辨证”虽然溶入许多卫气营血辨

5、证的优点和特色,但它同样有局限性。 四、病与证结合,以证为主,突出整体辨证观病与证是中医两种不同的概念,实际上 “病” 已有很长的历史记载,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提出了“热病”的病名。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进一步提出了热病、温病、湿温的病名和概念,但温病却隶属于广义伤寒之范畴中。 尤其是明清温病学家能够通过“病”作出特异性诊断,如麻疹、痄腮、烂喉痧、疫痢、疟疾、霍乱等病。此外,如大头瘟、软脚瘟、虾蟆瘟、绞肠瘟等则是通过对疾病的个性特征对“病”作出的形象命名。可以说温病学极大丰富中医“病”的内涵,开创了中医辨病的先河。“证”一直

6、被推崇为中医学的特色和精华所在。在温病学中,由于有了“病”的研究基础,“证”的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 辨病与辨证结合是温病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证与病是中西临床医学中的两个核心概念。证与病的关系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录。宋代名医朱肱在南阳活人书中指出:“因名识病,因病识证,如暗得明,胸中晓然”。清代名医徐灵胎在兰台轨范序中也认为:“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其病之所由生。又当辨其所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状所由异,然后考虑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药”。从概念上说,“证”是中医学的专用术语,即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疾病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 辨病与辨

7、证结合是温病学发展的一种趋势。辨病与辨证结合,既不是要在治疗上中西两法“互补”或中西两药“并用”,也不能够简单地中西医病名对应,以及西医病的“期”、“型”与中医 “证”互相套用。 因为中医学“病”的内涵与西医学“病”的内涵不同,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的“辨病”应该包括了现代医学“病”的概念,又具有中医“病”的内涵。辨病与辨证结合能够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变化等全过程,又能在治疗上做到精确得法、有的放矢 辨证论治是温病临床诊治的核心“辨病”固然重要,但“病”的确立只能为临床治疗提供一个大的治疗原则或方向,对于每一个详细而具体的“证”,还必须依靠辨证论治。同一疾病,由于其病理阶段不同,或病机特点不同,加上人的个体差异、地理环境和气候、生活习惯等不同,证候特征上必有所别,故治疗也就不同。 如风温一病,虽然与西医学中的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冬春季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相似,但其证候表现复杂多样,不同病变阶段的证候也截然不同。风温邪渐入里,并非独见肺经邪热壅盛,还可出现邪热灼津为痰,结于胸膈胃脘、邪热传于胃肠,下迫肠腑,甚至邪热逆传心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