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_第1页
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_第2页
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_第3页
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唯物史观对全球化问题的应答杨学功【论文分类】哲学原理B1【期刊期数】2005年08期【论文期刊来 源】学术月刊(沪)2005年05期第913页【作者简介】杨学功,北京大 学哲学系副教授。唯物史观面临着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只有充分正视并回应全球化所提 出的新问题,唯物史观才能获得创新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特别是其中的 “世界历史”理论,对于全球化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方法论价值。本文试图以 全球化研究中的几个焦点性问题为例,对此作一些分析和论证。首先,我们比 较一下“世界历史”与“全球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虽然马克思和恩格斯并 没有使用“全球化”的概念,但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 等著作中,

2、明确提出并详尽阐明了 “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理论。这一 “世 界历史”理论,对于我们认识和分析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日本学者 伊藤诚非常明确地指出,当今的资本主义全球化经营,令人想起共产党宣 言中预见到资本主义通过世界市场的扩大和深化,带来了生产、消费和文明 的相互依存和世界化;这一预见适用于现代(注:参见伊藤诚:现代世界和 共产党宣言,尚晶晶译,载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 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9160页。)。当然我们应该注意到,当今的全球 化与共产党宣言的时代相比,内容上已有了新的发展。企业的世界性活动 不仅体现在产品市场、原料和资源的购买活动方面,而且还进一步扩大

3、到投 资、金融和合作关系等方面。同时,资本主义企业不仅限于石油等资源产业, 而且还扩大到制造业、商业、金融业、服务业等领域。不仅发达国家的大企 业,甚至一些非发达国家的中等规模的企业,都成立了跨国公司,而且劳动力 的国际流动也明显增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各民族的 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 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注: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马克思当年所描绘 的“世界历史”进程在当代大大加快了,以至于全球化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 关注。正如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慕尼黑大学教

4、授乌尔利希贝克所说:“全球 性描述的是这样一个事实:从现在起,在我们星球上发生的事情失去了地域的 局限,所有发现、所有胜利与灾难都与整个世界息息相关。我们必须把我们的 生活与行动、我们的组织与机构,按照地方一全球的坐标重新定向,重新组 织。”(注: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载欧洲2000年第1 期。)应该承认,上述意义上的“全球化”与马克思所说的“世界历史”并不 完全是一回事。“世界历史”是相对于相互分裂的民族历史与地域历史而言 的,是指世界开始形成了一部相互依存和影响的统一的历史,在这里历史活动 的主体及基本单位是相互独立的民族国家;“全球化”则是指世界各国的历史 变为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

5、体,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愈益朝着跨国化方向 发展。应当说,后者是前者基础上的更高的发展阶段。从唯物史观角度思考全 球化,我们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和限度。全球化首 先是经济全球化,包括生产、贸易、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的全球化。马 克思曾经指出,“世界历史”时代的到来,是以建立在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 “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基本途径的。大工业“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联系起来, 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作好 了准备,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注:马克思恩 格斯选集第1卷,第234页。)。正是凭借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资

6、 本主义才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广泛的经济联系,把一切民族和国家都卷入了世 界经济体系。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中,马克思所述的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根本变 化。以实现全球资源最优化配置为目标的市场经济,突破了封闭的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的局限,造成了社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正是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 才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当然,今天的情况比马克思、 恩格斯的时代更加突出。由于商品、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的充分流通, 马克思所预言的“世界市场”终于真正地建立起来。商品、服务、劳务、资 本、信息等充分交易,中介环节简化,生产者和消费者合二为一,全球化经济 网络不可避免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消费者需要

7、的商品,都是全球范围内所可 能提供的、最合意的价廉物美的商品;每一个企业都要在全球市场中竞争与合 作,为全世界提供产品与服务,以求得生存和发展。大型跨国公司已经成为经 济全球化的主体力量。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主导、以跨国公 司为主要动力的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当代美国著名马克思主义评论家 阿里夫德里克在冷战结束以后所写的一部总结性著作革命之后中对此作 了分析。他认为,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对马克思 而言,所谓“世界空间”是由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而形成的,这种扩张使 其势力所及的所有的社会成为同质(homogenization)的社会。20世纪70年 代

8、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普遍化的趋势进一步加强,其基础不仅 是商品交换和金融交易的全球化,而且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种“新的国际劳动分 工”而实现的生产的跨国化。(注:俞可平、黄卫平主编:全球化的悖 论,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但是,经济全球化是有限度 的。拉尔夫达伦多夫对此作了如下分析:首先,并不是世界上所有国家都参 与了经济全球化,其次,并不是所有领域都应该全球化和市场化,如国家对于 法律和秩序、对于福利、对于教育、对于税收的行政管理,还有服务业的某些 领域、某些生产部门、某些区域性经济空间,都应该摆脱全球化的压力:“总 之有一个全球化的限度问题,无论如何全球化不是未来

9、经济与社会的唯一重要 的因素”(注:全球化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207 页。)。哈贝马斯也指出,对市场全球化必须作出概念的专门界定,因为现在 还没有一个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撕裂了民族国家的边界线,改变 了国家间关系的性质,原来那种“中心一外围”关系已不再是国与国之间关系 的主要特征,而逐渐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与被资本主义边缘化的国家和 地区之间的全球关系特征。这样就造成了世界主义与地方主义同时并存的悖 论,呈现出“全球化与地方化”两极对峙的格局。(注:参见王宁、薛晓源主 编:全球化与后殖民主义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921 页。)第二个问题是,如

10、何看待政治和文化全球化过程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 义关系。如果说经济全球化已经凸现出“世界主义与地方主义”的悖论,那 么,对政治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而言,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更为突 出。实际上,政治领域不仅远远没有实现全球化,相反,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发 展的同时,政治上的民族中心主义、种族分裂主义、种族排斥主义、霸权主义 的强权政治、新干涉主义的战争行动却日益升级。在缺乏现实基础和条件的情 况下,过分超前地奢谈政治全球化,很可能成为某些发达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 干涉主义政策的堂皇借口。在当今国际关系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反 对把全球化无限制地扩大到政治领域,实质上是反对把发达国家的政治制

11、度和 意识形态推广给其他国家。这是在发达国家主导全球化进程条件下的历史选 择。当然,我们今天无法忽视事实上正在增强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的世界政 治格局的变迁。也许全球性政治力量的相对增强和民族国家主权的相对受制很 可能是21世纪并行不悖的两个趋势,但是真正的政治全球化、世界政治、全球 政府的来临,至少在目前看来还只是一个遥远的想象。尽管国际性的政治规范 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非政府组织在全球交往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但只要作为国际交往主体的民族国家还没有走向消亡,政治全球化就不 能走一条无视国家主权的道路。至于文化全球化,马克思早就指出,在“世界 历史”时代,各民族的精神产品将成为

12、全人类公共的财产。不过马克思并未因 此否定文化的民族性,而是认为所谓“世界文学”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 文学形成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的主张或许失之偏颇,但是完全没 有民族特色的同质文化,则似也希望渺茫。事实上,当今世界随着殖民制度的 崩溃和瓦解,世界各国各民族的觉醒和崛起已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各民族文 化正在顽强地彰显自身的独特价值。必须注意到,与经济全球化相伴随的,是 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同时,政治和 文化领域中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很可能会长期存在。至少在可预期 的未来,政治、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性差异,肯定是世界交往 中一

13、个不能省略或约化的因素。第三个问题是,如何看待全球化时代的民族国 家地位问题。全球化过程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义的紧张关系,在民族国家地 位问题上更形成焦点。全球化突破了局限于民族和国家的狭隘视野,使人们真 正作为“世界公民”来思考问题。马克思曾经指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本质就是 要消灭民族国家的界限,超越民族特殊性;其发展趋势就是要统治全世界。但 是,马克思在分析“世界历史”时代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趋势时,并不否定各 民族发展道路的特殊性,相反,民族国家是马克思分析国际关系的基本单位。 当今的全球化发展确实对民族国家地位提出了严峻挑战。例如,贝克说:“全 球化描述的是相应的一个发展过程,这种发展的结

14、果是民族国家与民族国家主 权被跨国活动主体、被它们的权力机会、方针取向、认同与网络挖掉了基础”(注: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载欧洲2000年第1期。); “由于全球化使得国家与社会之间在它们的所有范畴内都出现了与此相对的、多种多样的、纵向与横向联系,以前把民族国家与社会当作地域上用边界相互 隔离的组织与生活单位,现在这种基本设想结构不断崩溃。全球性说的就是: 民族国家与民族社会单位的破裂,一方面是民族国家单位、民族国家活动主 体,另一方面是跨国活动主体、跨国认同、跨国社会空间、跨国形势与发展进 程,两者之间形成新的力量对比、新的竞争关系、新的冲突与相互关联。”(注: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载欧洲2000年第1期。)贝克 还提出了 “世界社会”的概念。他说:“世界社会指的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 和,它不会被整合在某一民族国家政治中,也不会被某一民族国家所支配。”(注:转引自张世鹏:什么是全球化,载欧洲2000年第1期。)但他 同时又指出:“在世界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