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_第1页
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_第2页
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_第3页
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_第4页
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医家对痹证治疗的认识【关键词】痹证中医药疗法痹证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但治疗却较为困难,临床多以肌肤、血脉、关节等处酸麻重着、疼痛,甚或屈伸不利为主要表现,是目前致残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历代医家医著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阐述颇多,现仅从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方面加以讨论。历代医家关于痹证的治疗均建立在?内经?对痹证的病因病机阐述的根底之上。?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故历代医家在治疗痹证时多以祛风、散寒、除湿为根本治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对痹证认识的开展,各个时代关于痹证的治疗方法又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关于痹证的治疗,?内经?中未详细论及药物的内治疗法,主要记载了针刺和药

2、熨等外治疗法。?灵枢官针?云:“毛刺者,刺浮痹于皮肤也短刺者,刺骨痹。根据病邪在何处,而分别采用不同的针刺方法。?灵枢寿夭刚柔?云:“刺布衣者,以火焠之。刺大人者,以药熨之用淳酒二十升,蜀椒一升,干姜一斤,桂心一斤用绵絮一斤,细白布四丈,并内酒中。置酒马矢中以熨寒痹所刺之处,令热入至于病所,寒复炙巾以熨之,三十遍而止。采用了淳酒、蜀椒、干姜、桂心等辛温之品外用治疗痹证。但治疗方法根本是以辛温散寒为主。汉代张仲景详细阐述了痹证的治疗,既有详细治法,又有详细方药,在?内经?的根底上有了较大的发挥。提出了利小便、发汗以治湿痹的详细治法,如?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曰:“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

3、快,但当利其小便。“假设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在治疗中常用五苓散、麻黄加术汤等方剂。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提出“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以调和营卫、温阳祛瘀、祛风除湿。张仲景还继承了?内经?的针刺之法,对于血痹轻证,用针法引动阳气,令阳气通行,血行通畅,风邪得解,而对于素体阴阳缺乏又感邪较重者,治宜温经通阳,和营行痹,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此外,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白虎加桂枝汤、藜芦甘草汤、甘姜苓术汤等诸多方剂,也都是治疗痹证的经典成方,这些方剂被后世统称为治痹经方。隋

4、、唐、宋时期,对痹证的治疗又有新的开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有关痹证的阐述,既以?内经?为圭臬,又有所创新,对开展痹证的治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诸病源候论?中提及了以汤、熨、针、石等法治疗痹证,却未阐述详细方药。详细描绘了按导疗法包括气功、自我按摩、关节运动操等,治疗痹证的按导方法有30多条,认为按导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祛风散寒、化痰消肿等作用。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诸风?云:“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也,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解痉重,或腰痛挛脚重痹。提出了痹证日久,那么气血缺乏,肝肾亏虚,治疗以祛风散寒除湿为主,同时兼用补益气血、滋养肝肾之品,方

5、选独活寄生汤。此方为后代直至今世医家广为运用。宋代?普济本领方?用麝香丸治疗本病:“麝香丸,治白虎历节诸风疼痛,游走无定,状如虫啮,昼静夜剧,及一切手足疼痛如绿豆大,每服七丸,甚者十丸,夜卧令膈空,温酒下,微出冷汗一身便瘥。予得此方,但凡历节及不测疼痛,一二服便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那么用五痹汤来“治风寒湿邪,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麻木不仁;或气血失顺,痹滞不仁,并皆治之。南宋严用和创拟的蠲痹汤,主要治疗“身体烦痛,项背拘急,或痛或重,举动困难,及手足冷痹,腰腿沉重,筋脉无力,一直被后人所沿用,被认为是通用的根本方。宋代?圣济总录?把诸痹分为痛痹、着痹、行痹、风冷痹、风湿痹等,指出寒邪甚者

6、为痛痹,“治宜通引营卫,温润经络,血气得温那么宣流,自无壅瘀也,拟方有茯苓汤方、天雄丸方、去毒丸方、当归摩膏方、茵芋浸酒方;湿气胜者为着痹,“治宜除寒湿,通行经络那么瘥,拟方有石斛散方、侧子汤方、附子丸方、天雄浸酒方、白花蛇丸方、茯苓汤方、干蝎散方、摩风膏摩之方、龙虎膏方;风气胜者为行痹,“治法虽通行血气,宜多以治风之剂,方有防风汤方、羚羊角丸方、萆薢丸方、山茱萸丸方、干地黄丸方、附子酒方;寒气多者,谓之冷痹,方有巴戟天汤方、牛膝散方、虎骨散方、菖蒲散方、萆薢丸方、白敛散方、羌活饮方、楮实丸方;而“风湿痹者,以风湿之气,伤人经络而为痹也,用防己汤方、海桐皮汤方、白花蛇丸方、苍耳饮方等方药。转贴

7、于论文联盟.ll.金元时期,出现了金元四大家的学术争鸣的场面,痹证的治疗方面同样也有了进一步的开展。刘完素以“六气皆从火化和“五志过极皆为热脖立论。对痹证的治疗,多主张据证治痹,寒热温凉攻补,各选其宜,并不是片面地、机械地运用寒凉药物。张从正那么主张采用汗、吐、下法,在?儒门事亲?中指出:“夫大人小儿,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及手足麻木不仁者,可用郁金散吐之。吐讫,以导水丸、通经散泄之。泄讫,以辛温之剂,发散汗出,那么可服当归、芍药、乳、没行经和血等药为后世攻逐邪气的痹证治疗方法提出了根据。李杲重视“内伤脾胃,百病乃生,认为脾胃虚弱,阳气不能上行充实皮毛,分布百脉,风寒湿乘虚而袭,经气郁而不

8、行,不通那么痛,证见痹证初起在上在表之候,治疗从脾胃入手,常用羌活、独活、蔓荆子、升麻、柴胡等升阳风燥药以辛香开泄,而风药又能除湿,湿除那么经气流通,其病可疗。朱丹溪继承刘河间、张从正、李东垣诸家之说,结合临床理论,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缺乏及“相火论等学说。而对于痹证,朱丹溪主要对治疗痛风有独到之处,对后世影响很大,治疗的主导思想是滋阴清热、活血通络,重点在阴分。其将痛风分为风热、风湿、血虚、有痰4种类型,并根据病邪类型提出了不同治疗。元末明初戴思恭指出:“遍身骨节疼痛,昼静夜剧,如虎之啮,名曰白虎历节风。并宜加减地仙丹,或青龙丹、乳香丸等。“臂痛有血虚一症,血不荣于筋,或致臂痛,宜蠲痹汤、

9、四物汤各半煎服。假设坐卧为风湿所搏,或睡后手在被外,为寒邪所袭,遂令臂痛,宜五积散及蠲痹汤、乌药顺气散。审知是湿,蠲痹汤加苍术、防己三四分。明清时期,对痹证的治疗有了更进一步的开展。明代刘纯在?杂病治例?中指出,治疗痹证有发散、温经、疏风养血、导痰等方法,采用宣明茯苓汤、茯苓川芎汤、通圣散等加减治疗。施沛在?祖剂?提到用“五痹汤、三痹汤治疗痹证。李木延在?医学入门?中指出五痹汤治疗“风寒湿气客留肌体,手足缓弱,顽麻不仁,三痹汤即寄生汤,“治血气涩滞,手足拘挛,风痹等疾。至清代,李用粹?证治汇补?认为:“风胜者加白芷,湿胜者加苍术、南星,热胜者加黄柏,寒胜者加独活、肉桂,上体加桂枝、威灵仙,下体

10、加牛膝、防己、萆薢、木通。喻嘉言曰:“痹症非不有风,然风入于阴分,与寒湿互结,扰乱其血脉,致身中之阳不通于阴,故致痹也。古方多有用麻黄、白芷者,以麻黄能通阳气,白芷能行荣卫也,然入在四君、四物等药之内,非专发说明矣。至于攻里之药,从无用之者,以攻里之药皆属苦寒,用之那么阳愈不通,其痹转入诸腑,而成危症者多矣。?医门法律?曰:“痹在上,用桂枝五物汤。“痹在臂,用十味锉散。“痹在手足,风淫末疾,那么用乌头粥。“痹在手足、湿流关节,那么用薏苡汤。“痹在身半以下,用通痹散。“痹在遍身,走痛无定,用控涎丹。“痹在筋,用羚羊角散。“痹在皮,用羌活汤。“热痹,用升麻汤。“冷痹,用巴戟天汤。“痛风一名白虎历节

11、风,实即痛痹也独千金犀角汤一方,深有合于经意,特表之为例。叶天士谓:“从来痹症,每以风寒湿三气杂感主治。召恙之不同,由乎暑火高外加之湿热,水谷内蕴之湿热。外来之邪,著于经络,内受之邪,著于腑络。故辛解汗出,热痛不减,余以急清阳明而致小愈。证实桂枝白虎汤为治疗热痹的有效方剂。对于顽重之痹证鹤膝风,清代程仲龄认为:“此三阴本亏,寒邪袭于经络,遂成斯症。宜服虎骨潜丸,外贴普救万全膏,那么渐次可愈。张三锡曰:“痛风即?内经?痛痹。但今人多内伤,气血亏损,湿痰阴火流滞经络,或在四肢,或在腰背,痛不可当,一名白虎历节风是也。大抵湿多那么肿,热多那么痛,阴虚那么脉数而重在夜,气虚那么脉大而重在昼。肢节痛须用

12、羌活,去风湿亦宜用之。如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而痛,宜南星、半夏。如瘦人肢节痛,是血虚,宜四物加防风、羌活。如瘦人性急躁、肢节痛、发热,是血热,宜四物加酒炒黄芩、黄柏。如肢节肿痛脉滑者,常用燥湿,宜苍术、南星,兼行气药木香、枳壳、槟榔,在下加汉防己。假设肢节肿痛脉涩数者,此是瘀血,宜桃仁、红花、当归、川芎,及大黄微利之。如倦怠无力而肢节痛,此是气虚。兼有痰饮流注,宜参、术、星、半。吴仪洛?成方切用?曰:“治腰以下至足,风寒湿三气,合而成痹。两足至脐冷如冰久成此疾。用通痹汤。“治血痹多惊,筋脉挛急用血痹汤。“治气血凝滞,手足拘挛,风寒湿三痹,用三痹汤。陈修园?时方妙用?指出?金匮要

13、略?治血痹的黄芪桂枝五物汤痹证属虚者之总方,并提出五积散治疗痹证之实者。邹存淦?外治寿世方?治疗风冷寒痹腰痛用一味川乌头捣烂贴痛处,疗效甚佳。罗国纲?罗氏会约医镜?曰:“五积散治一切痹证初起,凡风寒湿中之,身痛骨节痛等证。“小续命汤通治八风五痹,痿厥疼痛等证。“养血祛风汤治风邪外中,历节肿痛,脉浮涩者。“益火散寒汤治寒邪外中,身体切痛,脉弦紧者。“补土燥湿汤治湿邪外中,身痛沉重,脉沉细涩者。“加味二妙散治湿热痹证,骨节疼痛,如火之燎,或麻木痿软。“大防风汤治足三阴亏损,风寒湿乘虚侵入,发为痹证。小结?内经?奠定了痹证的根本病理因素,即“风寒湿三气杂至。此后历代医家,又补充了“热、痰、瘀等病理因

14、素,同时认识到了内伤虚损阴阳气血缺乏,肝肾脾之亏虚在疾病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在治疗方面,从单纯的祛风散寒除湿,到后来的根据痹证表如今不同部位的治疗;从单纯的外治法,到内外合治法的应用,历代医家的认识也是在不断的深化。我们在临床理论过程中,特别推崇清代程钟龄的说法:“治行痹,散风为主,而以除寒祛湿佐之。大抵参以补血之剂,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也。治痛痹者,散寒为主,而以疏风燥湿佐之。大抵参以补火之剂,所谓热那么流通,寒那么凝塞,通那么不通也,痛那么不通也。治着痹者,燥湿为主,而以祛风散寒佐之。大抵参以补脾之剂,盖土旺那么能胜湿,而气足自无顽麻也。实为中肯之见。另外,痹证迁延不愈,日以病进,以致骨痿筋缩,肢节痿废。因此,综观全局,在疾病缓解期,补益肝肾以养筋骨,防止废用;在疾病发作期,以通痹止痛为先,减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