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3:红烛教案_第1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3:红烛教案_第2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3:红烛教案_第3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3:红烛教案_第4页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课文3:红烛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文3:红烛(一)课文赏析红烛是诗人内心的真实剖白,诗中概括了诗集所表现的对祖国前途的执著追求和献身于祖国的伟大抱负。诗人将自己比做红烛,要用那微弱的光和热来照亮险恶的前途,去烧破世人的迷梦,捣毁禁锢着人们灵魂的监狱,为人间培养出慰藉的花和快乐的果。尽管是“流一滴泪,灰一分心”,但是即使是“直到蜡炬成灰泪始干”,也在所不惜。这首诗写于1923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就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诗歌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

2、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境界,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

3、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

4、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化和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

5、诗人去耕耘和探索。(二)课文精读1.作者闻一多是怎样一位的学者和诗人?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下巴河镇的陈家岭。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出生书香门第,自幼喜爱古典诗歌、绘画和戏曲。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翌年正式入学。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1925年,27岁的闻一多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小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

6、6年7月15日身为西南联大教授的闻一多,为了悼念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爱国志士李公朴,在悼念李公朴先生的大会上,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愤怒地斥责国民党暗杀李公朴的罪行,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他和儿子闻立鹏从演讲归来的途中,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其子闻立鹏也身负重伤。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2.红烛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作的?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

7、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8、。3.红烛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这首诗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4.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

9、,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5.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的抒情言志,6.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全诗情感经历了七

10、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通过问问答答,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7.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下面的示例是否恰当?,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全诗。诵读示例课文朗读提示红

11、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红烛啊!字韵饱满,充满激情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烧破/世人的梦,句式接续紧凑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有力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明确:全部正确8.第1节诗句诗中的“这样”“吐”两个词各有什么妙处?把“这样红”换成“鲜红”,“吐”换成“掏”,哪个更好?“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

12、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吐”字,逼真地描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字爽快率直。9.咏物诗中,作者要托物言志,人与物往往融为一体。第一节中诗人与红烛是什么关系?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入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取着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

13、感方式及文化品格10.第2、3节主要抒发围绕什么来写?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这两节诗,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第二节还用了比喻,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11.“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中的引号有什么作用?“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12.作者对红烛的认识如何?诗人有哪些困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困惑?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

14、?”就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以致于诗人还这样的穷追不舍:“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这似乎暗示给我们,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量?那么,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13.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诗人终于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的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对红烛悲剧性

15、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严谨审慎的闻一多从不会不经理性的思考而轻率地将他物呼为同类。于是,闻一多在思考中认可了蜡炬自焚的现实“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底方法。”尽管这样的解释过分简略了些。困惑既然暂时得到了解决,于是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

16、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4节:14.这一节写什么内容?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15.诗人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

17、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5节:16.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6节:17.这一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诗人驰骋想象,亲切的问讯红烛:“何苦伤

18、心流泪?”诗人同情,惊疑,思索。这里抒发的正是诗人在现实生活的漩涡中,内心所涌现的矛盾,痛苦和挣扎。诗人经过一番求索,他恍然大悟:“哦,我知道了!”他寻求到的答案,是还有“残风”的存在。红烛“心火发光”,自身“烧蜡成灰”,世上并非都像诗人自己那样怀着敬意,那种邪恶的势力不但毫无敬意,相反“来侵你的光芒”。红烛流泪,是为烧得不稳而急得流泪。红烛不怕牺牲自己,相反,他要充分的牺牲自己,为世人创造光明,他“急”的只是不能给世人带来更多的光明。诗人自己怀着拯救祖国文明的美好意愿,不是同样受到黑暗丑恶势力的干扰和阻挠,感到壮志难酬,为此而痛哭流涕么?冷酷的现实就是这样,你要创造光明,不但要牺牲了自己,还

19、要“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第6节:18.这一节抒发了什么感情?本节诗人托物言志,以烛泪比喻自己带泪的诗行,这些诗行中有诗人爱国之情,忧国之心,它能慰藉人间,使痛苦而麻木的世人感到欣慰,唤起他们的爱国之情,使祖国走向光明。19.“侵”和“着急”有何含义?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此其一。其二,“侵”字的适用范围大,因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风有大有小,而烛火在或大或小的风中也程度不同的摇曳晃动。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第8、9节:20.这两节写了什么内

20、容?第8、9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对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但这是社会使然。在这样的社会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就是劝勉自己:“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诗情得到了凝聚与升华。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本是理所当然的。但是,在不合理的社会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那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21.新月派提出“理

21、智节制情感”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闻一多进一步提出“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三美”,说说“三美”的具体内容。“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建筑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绘画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三)教案片段一、新课导入1.激情导入播放七子之歌澳门。问:这首歌表达了一个远方的游子渴望回到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突出了一种溢于言表的爱国情怀。本诗和我们刚刚学习的沁园春长沙在形式上有何不同?明确:沁园春长沙是一首词,属于古典诗词的形式,本诗是一首新体诗。2.介绍新诗新诗,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

22、古典诗词、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在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包括诗、赋、词、曲等)曾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到了近代,古典诗歌的创作逐渐走向僵化,诗歌语言与现代口语严重脱节,它在形式上(包括章法句式、对仗用典以及平仄韵律)的种种严格限制,对诗歌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束缚。因此,新诗革命成了“五四”新文学运动最先开始的、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1 * GB2 * MERGEFORMAT 中国现代诗的发展脉络新文化运动时期:新诗的“尝试”胡适等20年代:新诗的奠基与开创郭沫若等新诗的规范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30年代:新诗的拓展与创新戴望舒、卞之琳与现代派诗40年代:新诗的成熟与深化艾青、穆旦

23、与九叶派 = 2 * GB2 * MERGEFORMAT 早期新诗的主要流派有诗歌流派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湖畔派因该流派诗人多聚集在西子湖畔而得名,是中国新诗最早的一个流派,以吟唱爱情为主要内容。冯雪峰、汪静之、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伊在卖花少女,汪静之蕙的风我是死寂的海水,应修人含苞,潘漠华离家新月派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唯美写作。徐志摩、方令儒、朱湘、陈梦家、闻一多、林徽因徐志摩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朱湘采莲曲,闻一多死水红烛等象征派早期现代诗歌的一个分支,更具有独立的象征主义特征。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胡也频、蓬子李金发弃妇我背负了里昂的车中,王独清但丁墓旁,穆木天落花烟雨中,胡也频

24、旷野现代派他们坚持“纯诗”的概念,主张借鉴西方现代艺术手法,重视诗的思维、情绪,但并不注重诗的音乐性和外在的格律形式。卞之琳、戴望舒、何其芳、废名、徐迟、金克木、施蛰存卞之琳断章,戴望舒雨巷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花环七月派这一流派的诗人大多经历过人生的重大起落沉浮,深陷政治冤狱几十年,新时期得以“鲜花重放”,是跨越了三个时代的诗歌流派牛汉、艾青、罗洛、曾卓、绿原、鲁藜、彭燕郊、邹荻帆、胡风牛汉我的家半棵树华南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礁石,曾卓栏杆与火悬崖边的树,邹荻帆花与果实走向北方九叶派由九位诗人组成。他们努力融合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追求诗歌的现实性、象

25、征性和哲理性,注重诗人内心独特的感受。辛笛、陈敬容、郑敏、杜运燮、唐祈、穆旦、袁可嘉等陈敬容珠和觅珠人,穆旦赞美森林之魅等 = 3 * GB2 * MERGEFORMAT 新诗发展及其代表与时代精神的变化郭沫若女神五四时期狂飙突进、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戴望舒雨巷大革命前后知识分子的思想形态和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艾青三四十年代战争与和平、革命与救亡的严酷斗争和中国社会变迁与民族情绪的“吹号者”。3.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现代爱国诗人,学者,战士。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192

26、5年,27岁的闻一多将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这七处“失地”比作离开母亲怀抱的七个小孩子,用小孩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感情。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死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4.写作背景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的思想情绪,更表现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理想;既反映了诗人对西方社会的失望和愤恨,更表现了诗人炽热的爱国思乡之情;同时,既有对爱情、对自然的歌颂和

27、赞美,也有对前途感到渺茫的感伤和哀怨。诗集红烛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练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二、文本研讨学习活动一:美美听读,梳理情感脉络活动引领:学生听范读,初步感知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情感。(一)范读美听,感知诗意播放范读视频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在书上圈点标记,感知感情变化。(二)解释文题,明确题材1.什么是红烛?明确: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配上图片:一支红烛,烛光荧荧,烛泪点点。)2.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首诗有什么特点?明确:这是一首咏物诗。在这首诗

28、中,作者通过对红烛的描写和歌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三)梳理结构,体悟情感1.诗歌将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明确:“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2.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明确:三处问: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先后三次发问,这三问形成抒

29、情的三个层次,使感情的抒发层层推进。有的问而不答,有的一问两答,有的一问一答,在问问答答中,酣畅淋漓地抒情言志。3.诗人在问问答答中,情感经历哪些变化?明确:全诗情感经历了七次变化,四扬三抑的情绪起落: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诗人通过问问答答,向读者完全敞开了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在他那热情磅礴、精神焕发的诗句中,为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为他那种献身祖国一切在所不惜的精神而怦然心动。学习活动二:吟咏诵

30、读,体会高尚的情操活动引领:吟咏诵读,寻找准确表达作品情感和自己阅读感受的声音形式,在诗歌鉴赏中十分重要。参照下面的示例,细细揣摩红烛的思想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尝试以适当的语气和节奏朗读全诗。诵读示例课文朗读提示红烛啊!语调深沉、饱满、上扬不误,不误!两个相同的句式读出区别,后一个要更强调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注意断在“要”字后面,“烧”与“光”为重音这正是/自然的方法。“正是”后断开,重音强调红烛啊!字韵饱满,充满激情既制了,便烧着!坚定而有力,“烧”字重音烧吧!烧吧!渐高,第二个“烧”字加强重读烧破/世人的梦,句式接续紧凑烧沸/世人的血“血”字拉长音也救出/他们的灵魂,语气坚定而

31、有力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读出决绝果敢的语气活动方式:老师先范读上面的诵读示例,然后学生互读,感受语气语调和朗读节奏。分小组朗读其他各节:先互相讨论,在书上标记,后互相听读。各小组派代表上台朗读,其他同学互相评议。学习活动三:细细研读,品析形象和语言活动引领:好诗不厌百回读。下面,先请同学们分小组读诗歌,注意带着问题去读,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问题;然后再请同学代表上台分享研读心得与收获。(一)小组研读分小组研读诗歌,分别思考以下一些问题:1.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2.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诗人有哪些困惑?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4.语言上有哪些特色?哪些词用得比较好?5.其他问题或疑

32、问。要求:小组分工合作,讨论交流。在书上圈点标注。然后派代表在班上交流分享。(二)分享交流每组派1-2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研读心得和收获。以下为讨论的参考要点:第1节 = 1 * GB3 * MERGEFORMAT 诗中的“这样”“吐”两个词各有什么妙处?把“这样红”换成“鲜红”,“吐”换成“掏”,哪个更好?明确:“这样”是指示代词,这里指性质,用“这样红”,表明诗人凝视着红烛,也能唤起读者对红烛的印象,想到烛火照得红亮的样子,“这样红”远比“鲜红”的形象丰富得多。“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吐”字,逼真地状写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远比“掏”

33、字爽快率直。 = 2 * GB3 * MERGEFORMAT 咏物诗中,作者要托物言志,人与物往往融为一体。这节中诗人与红烛是什么关系?明确:诗人一落笔便超越了古典诗词,他把“红烛”和诗人区别开来,没有把自我直接投入到令人欣羡的红烛中去,自我与红烛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诗人是诗人,红烛归红烛,这是其“离”;但又要吐出心来比一比,这是寻找两者间的精神联系,是认同的努力,故又可谓是“即”,这一离一即,便奠定了全诗的基本情感方式及文化品格。第2、3节这两节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用了哪些手法?抒发了什么感情?明确:这两节诗,是对红烛自我牺牲精神的讴歌。诗人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生动的表现了一个思考觉悟的过

34、程。前后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同时也更有力地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第二节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做灵魂。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明确:“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诗人对红烛的认识有哪些困惑?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困惑?明确:作者认为,躯体和灵魂应该是互相依存的,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对一个受到“五四”现代文明熏陶的现代人而言,产生这样的困惑丝毫也不足为奇:自我的价值为什么一定要在自我毁灭中去实现呢?个体的独立意义究竟在哪里?个体的命运又决定于某种外来的力

35、量?自焚不就是某种悲剧性的被迫行为么?起初觉得这是大惑不解的,认为红烛自己“一误再误”,诗人认为这真“矛盾”,自相冲突,不可理解。可见,在现代意识的哺育下,诗人的困惑是深刻的,前无古人的。诗人最终是怎样理解红烛的?明确:诗人最终彻悟了,对先前的认识来了一个彻底的自我否定。诗人理解了红烛,由衷地赞美红烛的奉献精神。对红烛悲剧性命运的疑虑也是诗人不曾直接融入自我的现实原因。诗人似乎为熊熊燃烧的红烛所感奋、所启示,从中也看到了自身的形象。上一节说“一误再误”,错怪红烛的语气很强烈,又包含着自作聪明的意味;下一节说“不误,不误”,用了反复手法,否定语气更加强烈。一反一正两种回答,相形之下,更强烈的表现

36、了认识的根本转变,包含着对先前自作聪明的惭愧,由顿悟而对红烛产生了深为敬仰的感情。诗人悟彻了,光是要“烧”出来的,只有自我燃烧,只有无私奉献,才能放出光芒。这正是与利己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第4节这一节写什么内容?明确:这一节是诗人对红烛的殷殷寄语,也是诗人的自勉自励。诗人有哪些感悟?为什么会产生这些感悟?明确:“既制了,便烧着”,便要燃烧不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人生的价值也在于奉献,活着就要让生命之火熊熊燃烧,让智慧和才能放出灿烂的火光。诗人借着红烛的形象激励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念和心

37、愿。“烧吧!烧吧!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当时,民众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梦中尚未觉醒,血性犹存然而麻木不仁,犹如身陷囹圄受着禁锢。诗人认为,自己的职责,就在于从梦中唤醒世人,救治世人的灵魂,使民众觉悟,使民众奋起,使民众热血沸腾,使民众走向光明,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所设置的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5节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用了拟人的手法。一开始,首先揭示了一种很矛盾的现象:“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诗人的注意力转到烛泪上面,矛盾的现象已经包含着疑问。这一节开头的呼唤,是同情的呼唤,是惊疑的呼唤。第6节这一节表达了作者的何种感情?明确:诗人同情、惊疑、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