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含解析)_第1页
建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含解析)_第2页
建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含解析)_第3页
建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含解析)_第4页
建坐标系解立体几何(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立体几何建坐标系1. 如图,四棱锥SABCD中,ABCD,BCCD,侧面SAB为等边三角形。 AB=BC=2,CD=SD=1。 ()证明:SD平面SAB;()求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的大小。 2. 如图,在四面体ABOC中, OCOA, OCOB, AOB=120°,且OA=OB=OC=1. ()设P为AC的中点, Q在AB上且AB=3AQ。 证明:PQOA;()求二面角O-ACB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3。如图, 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 AB=4,AA1=,点D是BC的中点,点E在AC上,且DEA1E. ()证明:平面A1DE平面ACC1A1;()求直线AD和平面A1DE所

2、成角的正弦值。 4。如图, 在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B=1, AC=AA1=,ABC=60°。 ()证明:ABA1C;()求二面角AA1CB的大小. 5。四棱锥ABCDE中, 底面BCDE为矩形, 侧面ABC底面BCDE, BC=2, CD=, AB=AC. ()证明:ADCE;()设侧面ABC为等边三角形, 求二面角C-ADE的大小。 6.如图, 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所有棱长都为2, D为CC1中点。 ()求证:AB1平面A1BD;()求二面角AA1D-B的大小。 7。如图, 在三棱锥V-ABC中, VC底面ABC, ACBC, D是AB的中点, 且AC=BC=

3、, VDC=. ()求证:平面VAB平面VCD;()试确定的值, 使得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 8。如图, BCD与MCD都是边长为2的正三角形, 平面MCD平面BCD, AB平面BCD, AB=2。 ()求直线AM与平面BCD所成角的大小;()求平面ACM与平面BCD所成二面角的正弦值。 9。如图, 在四棱锥PABCD中, PD平面ABCD, PD=DC=BC=1, AB=2, ABDC, BCD=90°. ()求证:PCBC;()求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 10。如图, 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C=BC, AA1=AB, D为BB1的中点, E为AB1上的一点,

4、 AE=3EB1. ()证明: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设异面直线AB1与CD的夹角为45°, 求二面角A1AC1B1的大小。 11.如图, 四棱锥S-ABCD中, 底面ABCD为矩形, SD底面ABCD, AD=, DC=SD=2。 点M在侧棱SC上, ABM=60°. ()证明:M是侧棱SC的中点;()求二面角SAMB的大小. 12.如图, 直三棱柱ABC-A1B1C1中, ABAC, D、E分别为AA1、B1C的中点, DE平面BCC1。 ()证明:AB=AC;()设二面角ABDC为60°, 求B1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的大小。 13。如图,

5、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 PD底面ABCD,点E在棱PB上. ()求证:平面AEC平面PDB;()当PD=AB且E为PB的中点时,求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的大小. 14。 如图, 在四棱锥PABCD中, 底面ABCD是矩形, PA平面ABCD, PA=AD=4, AB=2。以BD的中点O为球心、BD为直径的球面交PD于点M。 ()求证:平面ABM平面PCD;()求直线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求点O到平面ABM的距离. 15.如图, 四棱锥SABCD的底面是正方形, SD平面ABCD, SD=2a, AD=, 点E是SD上的点, 且DE=(0<2)。 ()求证:对任意的(

6、0, 2,都有ACBE;()设二面角CAED的大小为, 直线BE与平面ABCD所成的角为。 若, 求的值。 16.如图, 在五面体ABCDEF中, ABDC, BAD=, CD=AD=2. 四边形ABFE为平行四边形, FA平面ABCD, FC=3, ED=。 求:()直线AB到平面EFCD的距离;()二面角F-AD-E的平面角的正切值. 17.如图, 设动点P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的对角线BD1上, 记. 当APC为钝角时, 求的取值范围. 答案与解析1.解法一:()取AB中点E, 连结DE, 则四边形BCDE为矩形, DE=CB=2。 连结SE, 则SEAB, SE=。

7、 又SD=1, 故ED2=SE2+SD2, 所以DSE为直角. (3分)由ABDE, ABSE, DESE=E, 得AB平面SDE, 所以ABSD, SD与两条相交直线AB、SE都垂直, 所以SD平面SAB。 (6分)()由AB平面SDE知, 平面ABCD平面SDE. 作SFDE, 垂足为F, 则SF平面ABCD, SF=。 作FGBC, 垂足为G, 则FG=DC=1. 连结SG, 则SGBC. 又BCFG, SGFG=G, 故BC平面SFG, 平面SBC平面SFG。 (9分)作FHSG, H为垂足, 则FH平面SBC。 FH=, 即F到平面SBC的距离为。 由于EDBC, 所以ED平面SBC

8、, E到平面SBC的距离d也为。 设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为, 则sin =, =arcsin. (12分)解法二:以C为坐标原点, 射线CD为x轴正半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Cxyz。 设D(1, 0, 0), 则A(2, 2, 0)、B(0, 2, 0)。 又设S(x, y, z), 则x0, y>0, z0。 ()=(x2, y2, z), =(x, y-2, z), =(x-1, y, z), 由=|得=, 故x=1。 由|=1得y2+z2=1, 又由|=2得x2+(y2)2+z2=4, 即y2+z24y+1=0, 故y=, z=. (3分)于是S, =, =

9、3;=0, ·=0。 故DSAS, DSBS, 又ASBS=S, 所以SD平面SAB. (6分)()设平面SBC的法向量a=(m, n, p), 则a, a, a·=0, a·=0. 又=(0, 2, 0), 故(9分)取p=2得a=(, 0, 2)。 又=(2, 0, 0), cos<, a=. 故AB与平面SBC所成的角为arcsin. (12分)2.解法一:()在平面OAB内作ONOA交AB于N, 连结CN。 在AOB中, AOB=120°且OA=OB, OAB=OBA=30°. 在RtAON中, OAN=30°, ON=

10、AN. 在ONB中, NOB=120°-90°=30°=OBN, NB=ON=AN. 又AB=3AQ, Q为AN的中点。 在CAN中, P, Q分别为AC, AN的中点, PQCN. 由OAOC, OAON知:OA平面CON. 又NC平面CON, OACN. 由PQCN, 知OAPQ。 ()连结PN, PO。 由OCOA, OCOB知:OC平面OAB。 又ON平面OAB, OCON. 又由ONOA知:ON平面AOC。 OP是NP在平面AOC内的射影。 在等腰RtCOA中, P为AC的中点, ACOP. 根据三垂线定理, 知:ACNP。 OPN为二面角OAC-B的平

11、面角。 在等腰RtCOA中, OC=OA=1, OP=。 在RtAON中, ON=OAtan 30°=, 在RtPON中, PN=, cosOPN=. 解法二:()取O为坐标原点, 以OA, OC所在的直线为x轴, z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Oxyz(如图所示). 则A(1, 0, 0), C(0, 0, 1), B. P为AC的中点, P。 =, 又由已知, 可得=. 又=+=。 =-=, ·=·(1, 0, 0)=0。 故。 ()记平面ABC的法向量n=(n1, n2, n3), 则由n, n, 且=(1, 0, -1), 得故可取n=(1, , 1). 又平

12、面OAC的法向量为e=(0, 1, 0)。 cos<n,e=. 二面角O-ACB的平面角是锐角, 记为, 则cos =。 3。()如图所示, 由正三棱柱ABCA1B1C1的性质知AA1平面ABC。 又DE平面ABC, 所以DEAA1. 而DEA1E, AA1A1E=A1, 所以DE平面ACC1A1。 又DE平面A1DE, 故平面A1DE平面ACC1A1. ()解法一:过点A作AF垂直A1E于点F, 连结DF。 由()知, 平面A1DE平面ACC1A1, 所以AF平面A1DE。 故ADF是直线AD和平面A1DE所成的角。 因为DE平面ACC1A1, 所以DEAC. 而ABC是边长为4的正三

13、角形, 于是AD=2, AE=4CE=4CD=3. 又因为AA1=, 所以A1E=4, AF=,sinADF=。 即直线AD和平面A1D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解法二:如图所示, 设O是AC的中点, 以O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相关各点的坐标分别是A(2, 0, 0), A1(2, 0, ), D(1, , 0), E(1, 0, 0)。 易知=(3, , ), =(0, -, 0), =(-3, , 0)。 设n=(x, y, z)是平面A1DE的一个法向量, 则解得x=z, y=0. 故可取n=(, 0, -3)。 于是cos<n, >=. 由此即知, 直线AD和平面A1D

14、E所成角的正弦值为。 4。解法一:()证明:三棱柱ABC-A1B1C1为直三棱柱, ABAA1。 在ABC中, AB=1, AC=, ABC=60°, 由正弦定理得ACB=30°, BAC=90°, 即ABAC。 AB平面ACC1A1, 又A1C平面ACC1A1, ABA1C。 ()如图, 作ADA1C交A1C于D点, 连结BD, 由三垂线定理知BDA1C, ADB为二面角AA1CB的平面角. 在RtAA1C中, AD=, 在RtBAD中, tanADB=, ADB=arctan, 即二面角A-A1C-B的大小为arctan。 解法二:()证明:三棱柱ABCA1B

15、1C1为直三棱柱, AA1AB, AA1AC。 在ABC中, AB=1, AC=, ABC=60°. 由正弦定理得ACB=30°, BAC=90°, 即ABAC。 如图,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 0, 0), B(1, 0, 0), C(0, , 0), A1(0, 0, ), =(1, 0, 0), =(0, , ). ·=1×0+0×+0×()=0, ABA1C。 ()如图, 可取m=(1, 0, 0)为平面AA1C的法向量, 设平面A1BC的法向量为n=(l, m, n), 则·n=0, ·

16、;n=0, 又=(-1, , 0), l=m, n=m。 不妨取m=1, 则n=(, 1, 1)。 cosm, n>=, 二面角AA1CB的大小为arccos。 5. 解法一:()作AOBC, 垂足为O, 连结OD, 由题设知, AO底面BCDE, 且O为BC中点. 由=知, RtOCDRtCDE, 从而ODC=CED, 于是CEOD. 由三垂线定理知, ADCE. ()作CGAD, 垂足为G, 连结GE。 由()知, CEAD。 又CECG=C, 故AD平面CGE, ADGE, 所以CGE是二面角C-ADE的平面角. GE=, CE=, cosCGE=-。 所以二面角CADE为arcc

17、os. 解法二:()作AOBC, 垂足为O。 由题设知AO底面BCDE, 且O为BC的中点. 以O为坐标原点, 射线OC为x轴正向,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Oxyz. 设A(0, 0, t). 由已知条件有C(1, 0, 0), D(1, , 0), E(-1, , 0), =(-2, , 0), =(1, , t). 所以·=0, 知ADCE. ()ABC为等边三角形, 因此A(0, 0, )。 作CGAD, 垂足为G, 连结CE。 在RtACD中, 求得AG=|AD. 故G, =, 又=(1, , ), ·=0, ·=0. 所以与的夹角等于二面角CADE的平

18、面角. 由cos<>=知二面角CADE为arccos。 6.解法一:()取BC中点O, 连结AO. ABC为正三角形, AOBC。 正三棱柱ABC-A1B1C1中, 平面ABC平面BCC1B1, AO平面BCC1B1。 连结B1O, 在正方形BB1C1C中, O、D分别为BC、CC1的中点, B1OBD, AB1BD。 在正方形ABB1A1中, AB1A1B, AB1平面A1BD。 ()设AB1与A1B交于点G, 在平面A1BD中, 作GFA1D于F, 连结AF, 由()得AB1平面A1BD, AFA1D. AFG为二面角AA1D-B的平面角。 在AA1D中, 由等面积法可求得AF

19、=, 又AG=AB1=, sinAFG=, 所以二面角AA1DB的大小为arcsin。 解法二:()取BC中点O, 连结AO. ABC为正三角形, AOBC。 在正三棱柱ABCA1B1C1中, 平面ABC平面BCC1B1, AO平面BCC1B1。 取B1C1中点O1, 以O为原点, 的方向为x、y、z轴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B(1, 0, 0), D(1, 1, 0), A1(0, 2, ), A(0, 0, ), B1(1, 2, 0), =(1, 2, ), =(2, 1, 0), =(1, 2, )。 ·=2+2+0=0, ·=-1+43=0, , AB1平

20、面A1BD. ()设平面A1AD的法向量为n=(x, y, z)。 =(1, 1, ), =(0, 2, 0)。 n, n, 令z=1得n=(, 0, 1)为平面A1AD的一个法向量. 由()知AB1平面A1BD, 为平面A1BD的法向量. cos<n,>=. 二面角AA1DB的大小为arccos。 7。解法一:()AC=BC=a, ACB是等腰三角形, 又D是AB的中点, CDAB, 又VC底面ABC,VCAB, 于是AB平面VCD, 又AB平面VAB, 平面VAB平面VCD。 ()过点C在平面VCD内作CHVD于H, 则由()知CH平面VAB。 连结BH, 于是CBH就是直线B

21、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 依题意CBH=, 所以在RtCHD中, CH=asin ;在RtBHC中, CH=asin=, sin =, 0<, =。 故当=时, 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 解法二:()以CA、CB、CV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z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C(0, 0, 0), A(a, 0, 0), B(0, a, 0), D, V。 于是, =(a, a, 0)。 从而·=(-a, a, 0)·=a2+a2+0=0, 即ABCD. 同理·=(a, a, 0)·=a2+a2+0=0, 即ABVD. 又CDV

22、D=D, AB平面VCD, 又AB平面VAB, 平面VAB平面VCD. ()设平面VAB的一个法向量为n=(x, y, z), 则由得可取n=(1, 1, cot ), 又=(0, a, 0), 于是sin=sin , 即sin =, 0<, =. 故当=时, 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 解法三:()以点D为原点, 以DC、DB所在的直线分别为x轴、y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D(0, 0, 0), A,B,C,V, 于是=(0,a,0),从而·=(0 a,0)·=0, 即ABDC. 同理·=(0, a, 0)·=0, 即ABD

23、V。 又DCDV=D, AB平面VCD。 又AB平面VAB, 平面VAB平面VCD。 ()设平面VAB的一个法向量为n=(x, y, z), 则由得取n=(tan , 0, 1), 又=, 于是sin=sin , 即sin =。 0<<, =。 故当=时, 直线BC与平面VAB所成的角为. 8. 解法一:()取CD中点O, 连OB, OM, 则OBCD, OMCD。 又平面MCD平面BCD, 则MO平面BCD, 所以MOAB, A、B、O、M共面。 延长AM、BO相交于E, 则AEB就是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 OB=MO=, MOAB, 则=, EO=OB=, 所以EB=2=A

24、B, 故AEB=45°. 直线AM与平面BCD所成角的大小为45°。 ()CE是平面ACM与平面BCD的交线。 由()知, O是BE的中点, 则BCED是菱形。 作BFEC于F, 连AF, 则AFEC, AFB就是二面角A-ECB的平面角, 设为。 因为BCE=120°, 所以BCF=60°。 BF=BC·sin 60°=, tan =2, sin =。 所以, 所求二面角的正弦值是。 解法二:取CD中点O, 连OB, OM, 则OBCD, OMCD, 又平面MCD平面BCD, 则MO平面BCD。 以O为原点, 直线OC、BO、OM为

25、x轴、y轴、z轴,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如图。 OB=OM=, 则各点坐标分别为O(0, 0, 0), C(1, 0, 0), M(0, 0, ), B(0, -, 0), A(0, -, 2), ()设直线AM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 因=(0, , ), 平面BCD的法向量为n=(0, 0, 1). 则有sin =cos, n=, 所以=45°。 直线AM与平面BCD所成角的大小为45°。 ()=(1, 0, ), =(1, , 2)。 设平面ACM的法向量为n1=(x, y, z), 由得解得x=z, y=z, 取n1=(, 1, 1). 平面BCD的法向量为n=(0,

26、 0, 1). 则cos<n1, n=。 设所求二面角为, 则sin =。 所以, 所求二面角的正弦值是。 9.解法一:()因为PD平面ABCD, BC平面ABCD, 所以PDBC。 由BCD=90°, 得BCDC。 又PDDC=D, PD平面PCD, DC平面PCD, 所以BC平面PCD。 因为PC平面PCD, 所以PCBC。 ()连结AC。 设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h。 因为ABDC, BCD=90°, 所以ABC=90°。 从而由AB=2, BC=1, 得ABC的面积SABC=1。 由PD平面ABCD及PD=1, 得三棱锥P-ABC的体积V=SABC

27、·PD=。 因为PD平面ABCD, DC平面ABCD, 所以PDDC. 又PD=DC=1, 所以PC=。 由PCBC, BC=1, 得PBC的面积SPBC=。 由V=SPBCh=··h=, 得h=。 因此, 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为。 解法二: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P(0, 0, 1), C(0, 1, 0), B(1, 1, 0). ()=(0, 1, 1), =(-1, 0, 0)。 ·=0×(1)+1×0+(-1)×0=0, PCBC. ()设平面PBC的法向量n=(x, y, z), 则有即令y=1

28、得n=(0, 1, 1)。 又因为A(1, 1, 0), =(0, 2, 0), 所以点A到平面PBC的距离d=。 解法三:()取AB中点E, 连DE, 则DEBC, DE面PBC, 则A点到面PBC的距离等于E点到面PBC距离的2倍, 即等于点到面PBC距离的2倍. 过D作DHPC, 则DH面PBC. 在RtPCD中, DH=, A到面PBC的距离为。 10。解法一:()连结A1B, 记A1B与AB1的交点为F。 因为面AA1B1B为正方形, 故A1BAB1, 且AF=FB1. 又AE=3EB1, 所以FE=EB1。 又D为BB1的中点, 故DEBF, DEAB1。 作CGAB, G为垂足,

29、 由AC=BC知, G为AB中点。 又由底面ABC面AA1B1B, 得CG面AA1B1B。 连结DG, 则DGAB1, 故DEDG, 由三垂线定理, 得DECD. 所以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 ()因为DGAB1, 故CDG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夹角, CDG=45°。 设AB=2, 则AB1=2, DG=, CG=, AC=。 作B1HA1C1, H为垂足。 因为底面A1B1C1面AA1C1C, 故B1H面AA1C1C, 又作HKAC1, K为垂足, 连结B1K, 由三垂线定理, 得B1KAC1, 因此B1KH为二面角A1-AC1B1的平面角。 B1H=, HC1=,

30、 AC1=, HK=, tanB1KH=, 所以二面角A1AC1B1的大小为arctan。 解法二:()以B为坐标原点, 射线BA为x轴正半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Bxyz. 设AB=2, 则A(2, 0, 0), B1(0, 2, 0), D(0, 1, 0), E, 又设C(1, 0, c), 则=(2, -2, 0), =(1, 1, c). 于是·=0, ·=0, 故DEB1A, DEDC, 所以DE为异面直线AB1与CD的公垂线。 ()因为等于异面直线AB1与CD的夹角, 故·=·|cos 45°, 即2×

31、5;=4, 解得c=, 故=(1, 0, ). 又=(0, 2, 0), 所以=+=(1, 2, ). 设平面AA1C1的法向量为m=(x, y, z), 则m·=0, m·=0, 即x+2y+z=0且2y=0。 令x=, 则z=1, y=0, 故m=(, 0, 1). 设平面AB1C1的法向量为n=(p, q, r), 则n·=0, n·=0, 即p+2q+r=0, 2p-2q=0。 令p=, 则q=, r=1, 故n=(, 1). 所以cos<m, n>=. 由于<m, n等于二面角A1-AC1B1的平面角, 所以二面角A1AC1B

32、1的大小为arccos。 11。 (2009全国, 19, 12分)如图, 四棱锥S-ABCD中, 底面ABCD为矩形, SD底面ABCD, AD=, DC=SD=2。 点M在侧棱SC上, ABM=60°. 11.解法一:()作MECD交SD于点E, 则MEAB, ME平面SAD。 连结AE, 则四边形ABME为直角梯形. 作MFAB, 垂足为F, 则AFME为矩形. 设ME=x, 则SE=x,AE=, MF=AE=, FB=2x。 由MF=FB·tan 60°, 得=(2x), 解得x=1. 即ME=1, 从而ME= DC, 所以M为侧棱SC的中点。 ()MB=

33、2, 又ABM=60°, AB=2, 所以ABM为等边三角形。 又由()知M为SC中点, SM=, SA=, AM=2, 故SA2=SM2+AM2, SMA=90°。 取AM中点G, 连结BG, 取SA中点H, 连结GH, 则BGAM, GHAM, 由此知BGH为二面角SAMB的平面角。 连结BH. 在BGH中, BG=AM=, GH=SM=, BH=, 所以cosBGH=。 二面角SAMB的大小为arccos. 解法二:以D为坐标原点, 射线DA为x轴正半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D-xyz。 设A(, 0, 0), 则B(, 2, 0), C(0, 2, 0), S

34、(0, 0, 2)。 ()设=(>0), 则M, =. 又=(0, 2, 0), <>=60°, 故·=|·cos 60°, 即=, 解得=1, 即=. 所以M为侧棱SC的中点. ()由M(0, 1, 1), A(, 0, 0), 得AM的中点G。 又=(0, -1, 1), =(, 1, 1). ·=0, ·=0, 所以. 所以>等于二面角SAM-B的平面角. 因为cos=。 所以二面角SAM-B的大小为arccos. 12.解法一:()取BC中点F, 连结EF, 则EFB1B, 从而EFDA。 连结AF,

35、则ADEF为平行四边形, 从而AFDE. (2分)又DE平面BCC1, 故AF平面BCC1, 从而AFBC, 即AF为BC的垂直平分线, 所以AB=AC. (5分)()作AGBD, 垂足为G, 连结CG。 由三垂线定理知CGBD, 故AGC为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 由题设知, AGC=60°. 设AC=2, 则AG=. 又AB=2, BC=2, 故AF=. 由AB·AD=AG·BD得2AD=·, 解得AD=, 故AD=AF. 又ADAF, 所以四边形ADEF为正方形。 (8分)因为BCAF, BCAD, AFAD=A, 故BC平面DEF, 因此平面BC

36、D平面DEF. 连结AE、DF, 设AEDF=H, 则EHDF, EH平面BCD。 连结CH, 则ECH为B1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 因ADEF为正方形, AD=, 故EH=1, 又EC=B1C=2, 所以sinECH=, 所以ECH=30°, 即B1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30°. (12分)解法二:()以A为坐标原点, 射线AB为x轴的正半轴, 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A-xyz。 设B(1, 0, 0), C(0, b, 0), D(0, 0, c), 则B1(1, 0, 2c), E。 (2分)于是=(1, b, 0)。 由DE平面BCC1知DEBC, ·

37、;=0, 求得b=1, 所以AB=AC。 (5分)()设平面BCD的法向量=(x, y, z), 则·=0, ·=0。 又=(-1, 1, 0), =(1, 0, c), 故(8分)令x=1, 则y=1, z=. 又平面ABD的法向量=(0, 1, 0)。 由二面角A-BD-C为60°知, >=60°, 故·=|·|·cos 60°, 求得c=。 于是=(1, 1, ), =(1, 1, ), cos<=, >=60°。 所以B1C与平面BCD所成的角为30°。 (12分)13

38、。解法一:()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 ACBD。 PD底面ABCD, PDAC。 AC平面PDB。 平面AEC平面PDB。 ()设ACBD=O, 连结OE。 由()知AC平面PDB于O. AEO为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 O, E分别为DB, PB的中点, OEPD, OE=PD。 又PD底面ABCD, OE底面ABCD, OEAO。 在RtAOE中, OE=PD=AB=AO, AEO=45°, 即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为45°。 解法二:如图, 以D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设AB=a, PD=h, 则A(a, 0, 0), B(a, a, 0), C(0

39、, a, 0), D(0, 0, 0), P(0, 0, h). ()=(-a, a, 0), =(0, 0, h), =(a, a, 0), ·=0, ·=0. ACDP, ACBD。 AC平面PDB。 平面AEC平面PDB。 ()当PD=AB且E为PB的中点时, P(0, 0, a), E. 设ACBD=O, 则O, 连结OE。 由()知AC平面PDB于O。 AEO为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 =, cosAEO=。 AEO=45°, 即AE与平面PDB所成的角为45°。 14。解法一:()证明:依题设, M在以BD为直径的球面上, 则BMPD。 因

40、为PA平面ABCD, 则PAAB。 又ABAD, 所以AB平面PAD, 则ABPD, 因此有PD平面ABM, 所以平面ABM平面PCD. ()设平面ABM与PC交于点N, 因为ABCD, 所以AB平面PCD, 则ABMNCD, 由()知, PD平面ABM, 则MN是PN在平面ABM上的射影, 所以PNM就是PC与平面ABM所成的角, 且PNMPCD, tanPNM=tanPCD=2, 所求角为arctan 2。 ()因为O是BD的中点, 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D点到平面ABM距离的一半, 由()知, PD平面ABM于M, 则|DM|就是D点到平面ABM的距离. 因为在RtPAD中, PA

41、=AD=4, PDAM, 所以M为PD中点, DM=2, 则O点到平面ABM的距离等于. 解法二:()同解法一;()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0,0,0),P(0,0,4),B(2,0,0),C(2,4,0),D(0,4,0), M(0,2,2), 设平面ABM的一个法向量n=(x, y, z), 由n, n可得令z=-1, 则y=1, 即n=(0, 1, 1). 设所求角为, 则sin =, 所求角的大小为arcsin. ()设所求距离为h, 由O(1, 2, 0), =(1, 2, 0), 得h=。 15. (1)如图,连接BE、BD,由底面ABCD是正方形可得ACBD。SD平面

42、ABCD,BD是BE在平面ABCD上的射影,ACBE。(2)如图,由SD平面ABCD知,DBE=, SD平面ABCD,CD平面ABCD,SDCD. 又底面ABCD是正方形,CDAD,而SDAD=D,CD平面SAD连接AE、CE,过点D在平面SAD内作DEAE于F,连接CF,则CFAE,故CDF是二面角CAE-D的平面角,即CDF=.在RtBDE中,BD=2a,DE=在RtADE中,从而,在中,,由,得,由,解得,即为所求。16.解法一:()因为ABDC, DC平面EFCD, 所以直线AB到平面EFCD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EFCD的距离。 如图1, 过点A作AGFD于G. 因

43、BAD=, ABDC, 故CDAD;又FA平面ABCD, 由三垂线定理知CDFD, 故CD平面FAD, 知CDAG. 图1故AG为所求的直线AB到平面EFCD的距离。 在RtFDC中, FD=. 由FA平面ABCD, 得FAAD, 从而在RtFAD中, FA=1, 所以, AG=. ()由已知FA平面ABCD, 得FAAD, 又由BAD=, 知ADAB, 故AD平面ABFE, 从而ADFE. 所以, FAE为二面角FAD-E的平面角, 记为。 在RtEAD中, AE=. 由四边形ABFE为平行四边形, 得FEBA, 从而EFA=, 在RtEFA中, EF=。 故tan =. 解法二:图2()如

44、图2, 以A点为坐标原点, 的方向为x, y, z的正方向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则A(0, 0, 0), C(2, 2, 0), D(0, 2, 0)。 设F(0, 0, z0)(z0>0), 可得=(2, 2, z0), 由|=3, 即=3, 解得z0=1, 即F(0, 0, 1)。 因为ABDC, DC平面EFCD, 所以直线AB到平面EFCD的距离等于点A到平面EFCD的距离. 设A点在平面EFCD上的射影点为G(x1, y1, z1), 则=(x1, y1, z1), 因·=0且·=0, 而=(0, -2, 1), =(2, 0, 0), 此即解得G点的横坐标x1=0, 知G点在yOz面上, 故G点在FD上. 又=(x1, y1, z1+1), 故有=z1+1, 联立、, 解得G, 因|为AB到平面EFCD的距离, 而=, 所以|=。 ()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