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_第1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_第2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_第3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_第4页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教案(2课时)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2课时1.会写“亥、恃、哀、拘”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己亥杂诗。背诵己亥杂诗。3.能结合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能结合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能结合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一、课程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相机评价。(板书:古诗三首)(1)听写上节课学写的4个字。(2)指名背诵示儿题临安邸。(3)全班默写示儿。2.引导: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南宋两位诗人的爱国情怀,这节课,我们走近清代诗人龚

2、自珍,看看他在诗中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愿。(板书: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1)教师出示古诗,学生齐读。引导:从解释中,你可以知道和己亥杂诗这个题目相关的哪些信息?预设: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一首。点拨:己亥杂诗的题目点明了诗歌的写作时间。(2)教师补充己亥杂诗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了解己亥杂诗内容的丰富。补充资料:这组诗作于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48岁,因不满官场中的腐败和黑暗,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大半年时间里,他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更目睹了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陆续写下了这315首诗,取名己

3、亥杂诗。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过渡: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如此的感慨?接下来,让我们走进诗歌,一起探究吧!二、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古诗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己亥杂诗的大意。2.探究方法(1)学生结合解释自读古诗。(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解释,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请你结合解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学生畅谈。(2)此处的“风雷”仅仅是指自然界的风雷吗?还指什么?点拨:此处的风雷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雷,更指新兴的社会力量及尖锐猛烈的变革。引导:

4、请你借助古诗解释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吧!小组派代表回答。4.成果展示引导:请你借助古诗解释,用自己的话说说己亥杂诗的大意吧!(1)字词梳理:生气:活力,生命力。这里指朝气蓬勃的局面。恃:依靠。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2)诗意梳理:中国朝气蓬勃的局面需要依靠的是风雷激荡的改革,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让人心痛。我劝天公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让更多的人才降临世间。(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己亥杂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该怎样朗读诗歌。2.探究方法(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2)结合补充资料,小组交流。(3)每

5、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教师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中国是怎样的情形,引导:“风雷”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雷,还指新兴的社会力量及尖锐猛烈的变革。结合补充资料,说一说为什么想要变革?补充资料:清代的政治控制。清廷以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地位入主中原,面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地广人众,维持满族统治的取向深刻地影响了其权利布局,构成了前代所无的促进政治高压的因素。屡兴文字大狱更是这种高压的戏剧性表现。在这样的历史格局里,清廷集权中枢、垂直控制空前地严厉,汉族士大夫的政治活动受到压制。(选自彭明、程款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1840-1949)。中国人民大学出

6、版社,1999年,有改动)预设:通过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清政府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政权,所以对汉族和其他民族控制严厉,汉族士大夫受到压制。所以借诗句来表达自己想改革现状的强烈愿望。(2)引导学生结合解释想象画面,理解“万马齐喑”的含义。提问:提到“万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场景?“万马齐喑”一词又让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预设:“万马”是一幅非常壮观的画面,气势很大,“万马齐喑”则让人感到有些压抑。那么多的马在一起却是沉默的,没有一匹发出声音。点拨:“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追问:想到当时的中国是这样的情景,你想用什么

7、词语来形容你此时的感受?诗人用哪个字表达了自己的感受?预设:我想用悲伤、愤怒来形容此时的感受。诗人用一个“哀”字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3)引导:“不拘一格”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所描绘的那个时代,有什么拘束吗?补充资料:清朝大体照搬明朝成例,明清科举一脉相承,达五百多年。明、清两代都实行“科举必由学校”之制,参加乡试的士人,必须是官办学校的生员;地方学校的优秀生员,可以报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而国子监生则可直接选授官职。明清国子监和各级官学的教科书是传统的四书五经,朱元璋还增加了自己的著作御制大诰,宣扬绝对君权,要求臣民服从的封建主义。(选自金铮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有改

8、动)预设:当时的清政府用单一、陈旧的八股科举制度来选拔人才,禁锢人们的思想,许多有志之士壮志难酬。(4)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朗读时为了表现这种情感,哪些字词可以读得稍微重一点?预设: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政府政治腐败,扼杀人才,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的强烈不满,渴望呼唤风雷般的力量来实现社会变革,振兴国家。“我劝天公重抖擞”中“劝”“抖擞”可以读得稍微重一些。“劝”表达了渴望变革的强烈愿望。“抖擞”的意思是重新振作,因此可以读得稍重一些。4.成果展示前两句表明诗人期盼一场急风惊雷,打破在清朝统治下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后两句写诗人与老天的对话,奉劝老天爷重新振作精神,不拘一格地

9、降下大批有用之才,挽救垂危的国家。全诗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等恢弘奇特的想象,表达了诗人期待改革大潮,期盼杰出人才的涌现,及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板书:期待改革大潮。期盼杰出人才的涌现。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强烈的爱国热情。)5.情境背诵(1)在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小组内练习朗读,然后在班级中汇报朗读,全班学生认真倾听和点评。(2)开展“看画面,背古诗”活动,激发学生的背诵兴趣。教师播放情境课文(背诵版),学生跟着情境课文,尝试背诵。设计意图:借助补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三、书写指导1.教师出示本课生字并引导学生观察本课

10、要写的“亥、恃、哀、拘”4个字,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写字,全班交流把字写好的方法。点拨:(1)写“亥”字时要注意两“撇”的长度,第一个“撇”稍微长一些,第二个“撇”稍微短一些。(2)“恃、拘”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3)引导学生关注易错字“哀”的书写:“哀”容易与“衰”混淆,书写时要注意辨析。2.让学生在方格纸上书写,要求正确、规范,力求美观。写完后同桌相互评价。教师相机指导,然后再次练习书写。四、课堂小结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诗人借诗歌表达了自己对清政府腐败的统治的不满,以及对变革的强烈渴望,他期待能涌现大批的人才,拯救危在旦夕的国家,抒发了强烈的爱国热情。五、

11、拓展延伸过渡:通过学习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这三首古诗,我们感受到了诗人们浓烈的爱国情怀。三位诗人中,陆游更是被打上了爱国诗人的标签。爱国爱到骨子里的陆游,梦中都在为国征战沙场,他还用一首诗记录了下来,接下来,我们就来读读这首诗吧!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宋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译文我僵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设计意图:学生自主阅读交流更多有关爱国的古诗,从而巩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扩大知识面。六、布置

12、作业背诵己亥杂诗。古诗三首己亥杂诗清龚自珍期待改革大潮。期盼杰出人才的涌现。涤荡旧势力的决心和抱负。强烈的爱国热情。古诗三首教学方案第1课时1.认识“乃、熏、亥、恃、擞”5个生字,会写“祭、乃、熏、杭”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示儿。背诵两首古诗。默写示儿。3.能借助题目、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能借助题目、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能借助题目、解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一、课程导入1.引导:请你读读下列诗句,说一说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

13、句预设:爱国之情。过渡: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用他们充满深情的笔墨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爱国诗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三首,去感受诗人的深刻情感吧。(板书: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抓住本课三首古诗均是体现爱国情感这一特点,选取了经典诗句,让学生感受情感,引导学生在诗歌中入境,激发学习诗歌的兴趣。二、夯实基础1.情境诵读播放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的情境课文(诵读版),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2)注意断句和节奏。2.诵读正音(1)出示要求会认的生字、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自读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读准

14、字音。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3)随机点名朗读。朗读点拨:注意读准“乃(ni)”“邸(d)”“熏(xn)”“汴(bin)”“亥(hi)”“恃(sh)”“喑(yn)”“擞(su)”。3.集中识字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结合诗歌具体语境来理解。点拨:(1)“乃”在古诗或文言文中可作人称代词,在诗中结合语境可理解为“你们的”。(2)“熏”可以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想想什么东西会“熏人”,再结合诗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理解诗人用“熏”字来说明当时不思救国却纸醉金迷的风气之浓烈。(3)“亥”可回忆“天干地支”的相关知识,亥是十二地支之一,己亥年是猪年。(4)“恃”可结合解释理解词语,再通过

15、“恃强凌弱”等词语加强识记。(5)“擞”可结合“精神抖擞”一词,理解为“振奋”的意思。过渡:在正式理解古诗意思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三首古诗的吧!4.知人论世教师请学生介绍这三位诗人中自己最喜欢或最了解的一位。学生介绍完,教师适时点拨、补充一些关键信息。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等。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代表作有题临安邸长相思等。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盦(一作定庵),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

16、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盦文集己亥杂诗国语注补等。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简要介绍、交流,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过渡:示儿和题临安邸两首诗的生活在同一时期,这节课我们先学习这两首诗。(板书:示儿宋陆游 题临安邸宋林升)三、问题探究(一)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古诗解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示儿和题临安邸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2.探究方法(1)学生结合解释自读古诗。(2)引导学生借助古诗解释和插图,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3)全班交流整首诗的诗意,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请你结合

17、解释自读古诗,四人一组,在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学生畅谈。(2)引导:请你借助古诗解释说一说,示儿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吧!小组派代表回答。(3)引导:你能说一说题临安邸这首诗的插图画了什么吗?预设:有连绵的群山,水平如镜的湖水,湖中小船悠悠,岸上楼阁一座连一座,达官贵人纵情声乐,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追问:借助古诗解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和诗歌的大意。小组派代表回答。4.成果展示(1)示儿字词梳理:示儿:给儿子看。这首诗是陆游临终前写给儿子的。元:同“原”,本来。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全国。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乃翁:你们的父亲。诗意梳

18、理:题目大意:给儿子看。诗歌大意: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了。只是悲伤的是,没能看见国家的统一。当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失地时,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2)题临安邸字词梳理:临安: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邸:旅店。汴州:在今河南开封,曾为北宋都城。诗意梳理:题目大意:题临安邸中“题”是书写的意思,诗题意思是把诗写在临安一个旅店的墙壁上。诗歌大意: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温暖馥郁的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汴州!(二)合作探究1.探究任务结合补充资料:深入理解诗歌内容,说说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诗歌。2.探究方

19、法(1)老师提出相关问题,明确要求。(2)结合补充资料,小组交流。(3)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3.探究活动(1)引导:根据时代背景的先后顺序,我们先来探究题临安邸这首诗吧。请你通过想象,说一说“山外青山楼外楼”写出了怎样的景色?预设:在美丽的西子湖畔,青山连着青山,高楼连着高楼,景色很美。点拨:“山、楼”两个字的运用,让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重重叠叠的青山,仿佛出现在眼前,给人以美好的感受。结合补充资料说一说,面对着无限美景,诗人为何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补充资料:北宋灭亡靖康元年(1126)正月,东路金军渡过黄河南下,攻至开封城下闰十一月下旬,(宋军)大败,开封城遂为

20、金军占领。靖康二年(1127)二月、金俘徽宗、钦宗。三月下旬,金军押送徽宗一行北上,四月初又押送钦宗一行北上,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选自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改动)南宋偏安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应天府,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经历了“富平之战”,金虽战胜但金军主力留驻西北,南宋得以立足江南。(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岳飞被杀害后,秦桧独相擅权终生,迫害抗金派,任用奸佞,贿赂公行。秦桧死后高宗仍实行降金求和国策。(选自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改动)预设:诗人反问“西湖歌舞几时休”,是希

21、望南宋的权贵们不要再过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了,要振作精神,去收复失地。点拨:北宋灭亡,大好河山被金人践踏,南宋官员却不思收复故土,诗人不由得反问道: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愤怒之情跃然纸上。“暖风”除了指自然界的春风,还指什么?“游人”在这里仅仅是指一般的游客吗?还是特指某些人?点拨:“暖风”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暗示南宋的权贵们天天醉生梦死。“游人”在这里特指南宋的统治者和权贵们。试着结合资料,说一说对“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诗的理解。补充资料:北宋时期的汴京北宋天禧五年(1021)初,开封(汴京)城内已有常住户近十万户,加上城外市区居民户、驻军及家属户,至少也在五万户以上,另

22、有宫廷人口和大量流动人口,估计约有百万人口,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北宋末年京城商业繁华,许多街道商店清晨五更便开始营业,直至半夜方歇,而一些饮食店甚至通宵营业。(选自陈振宋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有改动)预设:这句诗是指南宋的权贵们忘记了北宋灭亡的事实,在醉生梦死中,把杭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引导:看着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权贵们的所作所为,诗人的心中充满了怎样的感情?朗读时应该用怎样的语气?点拨:诗人触景伤情,他的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以及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嘲讽。朗读的时候,应该读出一种无奈、沉痛的感觉。(板书: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对

23、统治者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嘲讽。)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诗歌。(2)示儿引导: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万事空”是什么意思?预设:人死后,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所以“万事空”就是万事皆空的意思。引导: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点拨:诗人临终前悲怆的不是个人生死,而是没有看见祖国的统一,以万事之空来衬托一事的不能忘怀,遗憾、悲愤之情袭扰着死前的诗人。(板书:至死未见九州同的遗憾、悲愤。)结合补充资料说一说:诗人明明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要让儿子把祖国统一的消息告诉他?陆游的生平资料:陆游幼年时正当金人南侵,长期过着逃难生活,在家里又受到很多的爱国教育,早就

24、树立了抗战复国的思想。公元1163年,替张浚(南宋的抗金名将)策划北伐,不幸北伐失败,被罢免了官职。公元1170年,到四川去参加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军队,在国防最前线活动过一个时期。这次军队生活,大大地丰富了他的诗歌的内容。因为他始终坚持抗金复国的主张。招致了当权派的忌恨,最后连地方官也丢了。(选自宋诗一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预设:诗人虽然知道人死后,这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了,但还是希望祖国能早日统一。点拨: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把看到祖国统一的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表达了诗人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统一祖国的热切心情。(板书:至死不忘收复失地,渴望祖国统一的热切心情。)补充陆游不同时期所写的爱国诗句,引导学生诵读下列诗句,并感受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补充诗句:53岁写的关山月:遣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62岁写的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67岁写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68岁写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