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汇总最新最全_第1页
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汇总最新最全_第2页
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汇总最新最全_第3页
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汇总最新最全_第4页
中国传统文化完整版课件全套ppt教学教程汇总最新最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项目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项目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学习本项目,重点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概念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过程与发展前景过程,明确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项目一中国传统文化概述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弄清楚文化、传统文化等相关的概念,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同时,我们要在明确学习内容的基础上,明确学习意义,以提高学习的效果。一、 关于文化(一)文化的概念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乃至人类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是人类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总和。广义上讲文化仅指人们的精神生活领域。狭义上讲一、 关于文化(二)文化的特征同一性民族性时代性地域性二、中国文

2、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中国文化(二)中国传统文化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继承、借鉴与创新,并主动融入世界文化。新的时代,我们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来接纳新的文化;新的时代,必须建设新的文化,使人们的生活更有境界,更加高尚,也进而推动我们民族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一)有助于准确地认识我们的民族,增强爱国情怀(二)有助于提高人文素养(三)有助于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学习本项目,重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社会、经济、政治环境。项目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形成的,在形成过程中,既有自然因素的

3、影响,也有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一)原始文化原始文化是指发明并使用文字以前的历史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二)夏商西周文化甲骨文周易诗经从夏朝开始,中国社会就进入了奴隶社会,夏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下设许多官职,百官为大小贵族,建立了刑罚体系,奴隶成为被统治、被剥削者。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把都城从镐京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从这一年起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以及奴隶制的没落,封建制的兴起确立,社会思想激烈变化,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

4、战国文化【儒家】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道家】庄子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法家】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墨家】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兵家】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阴阳家】邹衍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三)春秋战国文化【农家】许行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四)秦汉文化公元前3世纪,秦王嬴政经过了多年的兼并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秦帝国空前强大,帝皇独裁,废封建置郡县,建立统一文化,制订秦律,实行三同政策(书同文,车同轨行同轮),焚书坑儒。 西汉基本上承袭秦王朝的制度和政策,历经400多年完成和巩固

5、了秦始皇开创的伟大事业。汉前期实施与民休息政策,实现“文景之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策的推行,经学兴起,儒学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佛教和道教相继出现。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五)魏晋南北朝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形成割据局面,统一化的政治与集权式的地主经济体制被打破。西汉中期已定型的以经学为主干,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土崩瓦解,出现了生动活泼多元发展的局面。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六)隋唐文化隋朝的建立,结束了长期动荡不安的局面,华夏各族复归一统。隋朝创造了科举制,为历代文人提供了入士佳径。唐王朝国力强大,出现了贞观之治、女皇治世、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6、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七)宋元文化宋元时代是剧烈动荡的时期,中国文化出现了多极化的态势。程朱理学是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完备的理论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科学技术成就突出,火药得到了广泛地使用、毕昇创造了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运用促进了航海业的发展。 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七)宋元文化宋朝文学成就突出的是词的创作,词与歌的结合,使词得到了广泛地传播。 【婉约派】【豪放派】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七)宋元文化元代欧亚大陆沟通,外界文化传入,中国科技文化向西传播加快,中西交流频繁。元散曲、杂剧空前繁荣。【散曲】【杂剧】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八)明清文化明清之际,古老的

7、帝国已渐渐出现夕阳西垂的光景,外国传教士的进入,带来了西方科技、思想,中西方冲突显现大清帝国虽然创造了康雍乾盛世,但鸦片战争爆发,帝国被西方殖民者的坚船利炮击破。1840年以后的百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历经沧桑。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八)明清文化明清两代的文化,一方面是盛行文字狱,不断消灭异党,程朱理学占统治地位,文化专制主义空前强化。另一方面,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的早期启蒙思想产生。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概况(八)明清文化文学方面,小说的成就尤其突出,如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红楼梦、儒林外史;短篇小说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还有汤显祖、孔尚任、洪昇等的戏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

8、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1.疆域简况中国辽阔疆域的最终形成,经过了上百万年的历史过程。其间屡经变动,变动的原因,既是有自然地理因素所致,但更多的还是与社会政治状况有关。进入近代,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政府与大部分周边国家相继签订边界条约,中华疆域才得以最终确定下来。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秦秦始皇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秦控制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部边境在今银川、兰州、成都、昆明一线,东至临海。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汉汉代是中

9、国历史上的强盛王朝,疆域大大扩展。西至伊犁河流域、葱岭的广大地区,东至朝鲜半岛的东北部及日本海的广大地区被置于中央政府控制之下。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唐唐代疆域在汉代基础上又有拓展。在其全盛期,北至蒙古高原、贝加尔湖直至安加拉河、叶尼塞河流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咸海,南至北部湾、海南岛,都被列于唐朝的版图。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宋两宋时期各族政权并立,赵宋王朝控制区域不断缩小,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回鹘以及西辽、金的版图则在动荡之中呈扩大之势。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

10、文地理环境元元代又一次统一中国,诸政权并立局面结束。东北至库页岛、鞑靼海峡,北至勒拿河、叶尼塞河流域,西至葱岭,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东、南临海。这是中国历史上中央政权直接控制地区最大的时期。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明明代瓦刺、鞑靼人控制了蒙古高原及其以北地区,明中央政权统治区域有所缩小。但是奴儿干都司的建立,大大强化了东北地区与中原的联系。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清清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1000多

11、万平方千米的统一国家。 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2.人口简况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自有记载以来,人口比例一般占到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中国庞大的人口分布很不均衡。(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3.民族简况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成员,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年代变动演变而成。据考证,占全国人口90以上的汉族是由先秦时代的华夏诸族发展而来,分布于全国各地。少数民族不到10,主要分布于西北、西南、东北地区,也有的散居于内地。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彝、壮、布依、朝鲜、满、侗、瑶、白、土家、哈尼、哈萨克、傣、黎等18个民族,其余均不足百万。除

12、回、满通用汉语外,其余53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21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字。(一)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人文地理环境(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从地图上可以看到,以著名的帕米尔高原为中轴,一系列高兀突起的山脉将亚洲分割为中亚、东亚、南亚和西亚。中国属东亚,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65,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域仅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5.2,而3 000米以上的却占25.9。全球超过8 000米的山峰,中国境内有1座,边境有6座。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高山、高原以及大型内陆盆地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平原以及较低的山地多见于东部,宽阔缓斜的大陆架则在我国大陆东南延伸

13、于海下。地势自西而东层层下降;形成落差显著的“三级阶梯”的复杂地形,高原、平原、大山、大川,构成许多独立的地理单元,使中华文化具有多样性、吸纳性和开放性。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三)自然环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二、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自然环境1.对中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影响2.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对独特性的影响3.对中国传统文化延续性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相对封闭性的影响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经济环境(一)以农耕经济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研究资料表明,中国农业起源于第四纪冰川后期。早在一万三千年前,中华先民就顺应气候转暖的自然变化,开始了农业耕作。中国的农耕业随着时代的不同、历史地理环境和自然地

14、理环境的变化,其重心不断向南转移。三、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经济环境(二)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导致重农习俗及务实品格的形成2.导致恒久意识与中庸之道的形成3.导致变易观与循环论的形成4.导致和谐观念与大同理想的形成5.导致集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形成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生、演变和发展,除受特定的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其他外来因素的制约外,社会政治结构对其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特点是“家国同构”。这种带有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和中国一脉相承的专制制度相结合的社会政治结构,深刻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其影响深入到包括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史学、文学、艺术

15、、民风民俗,甚至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一)宗法制度的形成宗法制度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成员之间牢固的亲族血缘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演化而成的,是这种血缘关系与社会政治等关系密切交融、渗透、凝结的产物,是一种庞大、复杂但井然有序的血缘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家国同构是宗法社会最鲜明的结构特征。宗族和宗法关系在中国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社会组织的“家国同构”以及由此而来的“忠孝同义”,都是宗法制度长期遗存的结果。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二)君主专制制度的形成及其特点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建立起以君主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制度。秦统一后,中央集权达到一

16、个新的高度,至明清时期,发展到顶峰。中国的君主专制政治的阶级基础是地主阶级。为了保护这种自然经济并进而维护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统治者普遍采取对工商业和贸易压制的态度,“重农抑商”成为历代统治者的基本国策,严重阻碍了中国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生和发展。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中国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产生时间早,持续时间长经济基础深厚稳固集权趋于极端对臣民人身控制严密四、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社会政治环境(三)社会政治结构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伦理型模式的影响,正面的表现有:一是具有浓烈的“孝亲”情感;二是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三是对传统的极端尊重;四是宗法伦理观念及其理论形态构成中华

17、文化意识形态系统的核心。伦理型模式负面的影响也相当大,如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政治型模式给社会带来的作用,一是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大一统思想的形成;二是导致国人严重的服从心态,迷信权威、权力;三是导致文化人入世的人生态度,经世的社会抱负自觉地服从君主专制政治对其的笼络利用、恫吓镇压。1.形成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型模式2.形成中国传统文化政治型模式项目三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中国儒家文化项目四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中国道家与道教文化项目五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中国佛教文化了解儒家思想文化对中国传统

18、文化重大深远的影响,明确学习儒家思想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清先秦原始儒学与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的区别,理解先秦原始儒学伦理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关系。项目三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一中国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思想和文化发展史上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期。当时,诸侯争霸,列国交兵,礼崩乐坏,忧国忧民的学者们有感于时局,纷纷提出自己的救世主张。他们或周游列国、献计献策,或退隐林下、聚徒讲学,或独善其身、著书立说,一时间学派蜂起。特别是儒、道、墨、法等学派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思想和社会政治主张,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汉书艺文志将战国时期的学派主要分为

19、十大家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西汉人刘歆在七略诸子略中将小说家去掉,称其他九家为“九流”。“十家九流”就是从这里来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之中较大的一个学派,儒家的思想文化对后代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儒家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和荀子加以发扬光大,经董仲舒和朱熹等人不断扩展充实,被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奉为正宗的一个学派。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一)先秦原始儒学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先秦原始儒学。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是春秋末期大思想家,被后代统治者尊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思想的核心是“

20、仁”,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并把“恭、宽、信、敏、惠”作为仁的内容,主张“见利思义”。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一)先秦原始儒学战国时期的孟子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被后世尊为“亚圣”。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赋予天以道德属性,以心、性解天。孟子主张“性善论”, 推行“王道”,反对“霸道”。在认识论上,提出了“不虑而知”、“不学而能”的“良知良能”说。 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一)先秦原始儒学作为儒家左翼的荀子把天还原为自然界,主张“制天命而用之”。他肯定世界的可知性。要求学用一致,“行”高于“知”。荀子与孟子不同,首创“性恶论”,强调以法辅礼,以暴力辅仁德。 一、儒家思

21、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二)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两汉政治制度化和宗教化的儒学。经过汉代思想家的改造和完善,儒家思想发展成汉代的经学。经学的代表人物,首推西汉著名的哲学家董仲舒。他建立了一套“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体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以后两千多年中国社会以儒家为正统的先声。董仲舒主张的“天不变,道亦不变”和“三纲五常”、“性三品说”等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所效法采纳利用。 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三)性理之学的儒学中国儒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以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为代表的宋、明、清时期的性理之学的儒学。宋代是

22、儒家思想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新的儒家文化重新恢复其正统地位,并雄踞中国思想论坛约700年的时间。宋明理学的创始人为周敦颐,学说奠基者为号称“二程”的程颢和程颐。而集大成者则是南宋哲学家朱熹。他以思孟学派为主,吸取佛道思想,建立了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三)性理之学的儒学程朱理学后来分化为两大流派,一是继承朱熹学说的理学派;另一个是以宋代陆九渊和明代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派。宋代后,统治者将四书与五经奉为儒家正统经典。宋明清儒学之所以称其为性理之学,正是由于他们在理论上与先秦原始儒学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运动”以来,人们对儒学进行

23、了激烈地批判,斥其为“吃人的礼教”,高喊要“打倒孔家店”等。这在当时反封建制度的革命情势下,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也应当看到,这种对儒学简单地全盘否定,也是不科学的。一、儒家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四)近现代新儒学中国儒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通的近现代新儒学。中国儒学向近代转化,或者说把传统儒家思想与近代西方文化连结起来、融通起来,是从康有为开始的。他打着托古改制的旗帜,借用儒学,特别是抬出孔、孟来宣传其维新变法的理想。康有为应当是第一个把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想文化融通起来的现代新儒学大师。二、儒家思想文化的总体特征(一)天人合一的思想(三)内圣外王的思

24、想(二)仁学的思想(四)纲常名教的思想三、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一是重视秩序和教育。二是高扬自觉性。三是强调义务感和使命感,即献身精神。四是自强不息、一心向道的不屈不挠精神。五是从容不迫、达观坦荡的情怀。四、论语的四大精要道德仁艺乐感处世修身为本君子人格五、先秦原始儒学伦理思想(一)儒家伦理道德的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基础,二是家国一体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系统。这种思想发展线索伴随着古代中国由野蛮进入文明时代的整个历史进程,深刻地反映了宗法制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演变。把握这条线索,对于准确解读孔孟荀伦理思想至关重要。五、先

25、秦原始儒学伦理思想(二)先秦原始儒家的伦理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的关系1.强调尊尊、贵贵和亲亲2主张人与人的平等和独立,主张道德主体间道德义务的对等掌握中国道家文化的特点以及代表人物、主要教义和特点;理解道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项目四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中国道家与道教文化道家文化作为儒家文化的对立与补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容忽视的,著名汉学家李约瑟曾说:“道家思想和行为的模式包括各种对传统习俗的反抗,个人从社会上退隐,爱好并研究自然,拒绝出任官职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儒家讲究刚健、有为、进取、入世精神,道家则偏重于柔顺、无为、退守、潜隐。它们一刚一柔

26、,一显一隐,相互对立排斥,又相互吸收融合,共同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道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一、道家文化发展概述道家文化是指道家学派的思想文化,广义的道家是指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中以“道”为核心观念,强调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一个流派,凡是崇尚此说的人都可以称为道家。狭义的道家则是指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这一思想流派以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原、构成和变化,主张道法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道家崇尚老庄,以“道”作为该学派的思想

27、核心和最高范畴,在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的天人关系的架构中展开自身的思想体系。以幽深微妙的言语、高蹈隐逸之士的心态关怀世情,具有独任清虚、超然脱俗、绝礼去仁、追求返璞归真的独特精神气质。因对“道”理解的不同,道家又分成不同的派别,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老子学派、黄老学派、杨朱学派、列子学派、庄子学派等。二、道家文化的代表人物老子(约前571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的主要思想保留在老子一书中。老子又名道德经。老子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28、)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三、道教与道教文化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的中国古代特有的宗教,产生于东汉中叶。该教把老子和道德经加以神化,尊老子为教祖,奉若神明;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并做宗教性的解释。东汉成书的老子想尔注始有“道教”之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吸取方仙道、黄老道以及经学、墨家等宗教或学派的某些观点和方法逐渐形成的。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的衰落四个时期。东汉时候的早期道教有两大派别,即五斗米道和太平道。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

29、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大发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唐宋元明时期,由于最高统治者的大力尊崇与提倡,道教兴极一时。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许多皇子或公主都修行道教。三、道教与道教文化清代道教流派主要是正一道和全真道。满族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对道教缺乏信仰和了解。雍正提倡三教各有所长,缺一不可,故对道教的功用给予肯定。作为中国本土最为重要的宗教流派,道教的宗教信仰与道家学术思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道教从创教之初,就以“道”名教,以老子的道德经为根本经典,将其中的“道”和“德”作为基本的信仰,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和主宰,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万物都是

30、从“道”演化而来,而“德”则是“道”的具体体现。道教主张修“道”养“德”,具体教义包括“清净”“无为”“柔弱”“不争”“守一” “寡欲”“自然”“玄妙”等。在神仙谱系上,道教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土壤,沿袭了中国古代对于日月、星辰、河海、山岳以及祖先亡灵的信仰习惯。道教以老子为宗派创始人和最高天神,以道德经为修炼的根本经典,对于传播道家学术文化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普及和促进作用。三、道教与道教文化道家哲学提供了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福祸相依、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的策略及其他逻辑学、形而上学命题,使得中华文明具有玄远深奥的特点和魅力。道家文化中清净退隐、返璞归真的思想与儒家文

31、化互为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民族性格和道德情操。尤其是当理想抱负遭遇现实挫折而无法兑现儒家兼济天下的人生目标时,道家文化便成为人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港湾。道家 “小国寡民”“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在特定历史时期起到了休养生息、安抚百姓的作用。道家“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审美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道家讲求清净退隐、返璞归真,提倡涤除玄览、旷达逍遥的人生态度,更符合艺术创造的超越性和无功利性规律。四、道家人生哲学模式道家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人生哲学模式。它的理想人格是隐士,以回归自然、超然物外为追求,以无为、不争自我标榜。道家理想人格无为无不为与不为人先不以物累形与返璞归真与时迁

32、移和功成身退五、道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一)炼丹术道教关于炼丹术的记载是珍贵的文化遗产。道士炼黄白、炼金丹,企图成仙,长生不老。其目的是荒谬的,但炼丹术本身是一种科学实验。通过炼丹的实践认识到物质变化的一些规律,积累了一些科学实践的经验,推进了古代化学和药物学的研究,这是炼丹术在科学上的贡献。五、道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二)医药和养生术道家为了修炼成仙,首先得祛病延年,而医药和养生术正是为了治病、防病、延年益寿。所以,葛洪说“为道者,莫不兼修医术”(抱朴子杂应)。道教修行的养生之术传承了中华传统医学,并将之发扬光大,对于中医经络学、中医医药学等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的价值。导引行气是道教的重

33、要的养生术。导引就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是使肢体运动与呼吸调息相配合,把体操、按摩与气功结合起来的健身运动。五、道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三)文学艺术道教的突出思想是神仙思想,在文学上影响也十分深远。道教的文学作品体裁多样,有诗词歌赋、散文传记、戏剧小说等形式。道教文学虽以宗教生活为题材,但其中许多作品寄托着作者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及对当时某些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一定的学术思想价值。在戏剧和小说方面,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甚多。道教美术主要有道教塑像、神仙画像、宫观壁画、人文道画等。道教音乐是指在“斋醮”(道教的宗教活动)等场所进行的独唱、齐唱和散板式联唱以及鼓乐、吹打乐、合奏等多种形式的

34、“演出”,道士是演出者,信徒是听众。现存的道教乐谱如玉音法事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在社会上有着广泛的影响,至今流传民间的“道情”就是道教音乐的一种。五、道家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四)道藏道藏是汇集道教书籍的一部大丛书,自唐宋以来,历代均有修编。现存的道藏是明英宗正统时刊印的,所以称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时又刊校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总计5485卷。20世纪20年代,商务印书馆以涵芬楼名义,据北京白云观所藏正、续道藏影印,装订为1120册。道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丛书,除了道教的经论科仪以外,有类书,如太平御览;有诸子书,除老子庄子以外,有孙子墨子公孙龙子韩非子太玄经等;还有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本草纲目等

35、医药书20余部;有养生之书50余部,还有占卜、数术、堪舆等书。道藏内容繁富,在学术上有重要的价值,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了解佛教的主要教义和主流宗派,佛教如何中国化,佛教中国化的表现及意义;理解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项目五中国传统文化三大主体精神之一中国佛教文化佛教起源于印度,由公元前五至六世纪古印度(天竺)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是最早的世界性宗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产生之后不断向古印度境外传播,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向东兴盛于东亚、东南亚各个国家。佛教在我国的传播也极为广泛,由于乔达摩悉达

36、多属于释迦(S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图5|2)。所以,我们习惯把佛教称为释,逐渐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三大传统主流文化儒释道中唯一的外来宗教流派,对我国传统思想文化有重大影响。一、佛教创立和基本教义(一)佛教的创立佛教是在古印度奴隶制度下,社会极为动荡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社会的动荡,生产力的下降,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使痛苦、失意、无望、颓废成为当时普遍的社会情绪,并感染到悉达多,他思想日益苦闷,产生了消极厌世的念头,不愿继承王位,便外出寻道。起初,他也想从婆罗门教中找出解除苦难的方法,但始终不合心意,便舍弃了婆罗门教,闭居山林静坐。经过几年的冥思苦想,一天他坐在一

37、棵毕钵罗树(后被称为菩提树,菩提就是“觉悟”的意思)下终于悟出了解脱苦难之道,便宣布自己成佛了,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引导众生觉悟苦乐真谛、人生真相,交给大众离苦得乐的方法,给人类以和平、幸福和智慧。悉达多于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一、佛教创立和基本教义(二)佛教的教义基本教义四谛说十二因缘八正道二、佛教的主要宗派(一)上座部与大众部(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二)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佛教的中国化公元元年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

38、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南传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佛教于西汉末年东汉初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僧人称谓的中国化佛教理论的中国化四、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佛教流布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哲学领域、中国古代哲学与佛教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其先作为佛教般若学传播的媒介,其后与般若学交融汇合,最终为般若学所取代。佛教还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完成。宋、明理学固然是儒学的一大转变,是儒学的哲学化。佛教思想中对宇宙、对人生的分析,蕴含着独到的哲学智慧,对中国人重经验认识轻理论思维的传统思维方式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 在文学领域,佛教

39、留下的印痕更显深刻。佛经本身的翻译,就是我国翻译文学产生的标志。许多汉译佛经文笔畅达,词句典雅,善用譬喻,所以学者们普遍认为:“为文学计,法华经、华严经不可不读。”佛教对于中国诗歌的影响极大。向来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之冠的诗、书、画,皆注重“境界”,这境界与佛教的“禅机”多有相通之处。在文学批评方面,如果离开佛教理论,则中国文人发明的“妙悟”说、“境界”说、“禅机”说,都不能得到深入的阐发。 四、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艺术领域,佛教的广泛传播给中国古代绘画、建筑、雕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的建塔造像起源于佛教,这其中包括绘画、建筑与雕塑三门艺术。据历史记载,佛教绘画、塑像、建筑是和佛教经典

40、一并传入中国的。 佛教对中国语言学的影响最能直接地反映出佛教是中国传统至今仍属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文化的一部分。随着佛经的流传,许多佛教用语演化成为汉语的日常用语,大大增强了汉语的表现力。我国古代音韵学,对生字的注音只靠直字注音法,唐代名僧守温参照梵文,仔细分析汉语的音素,创制30个字母,为宋人36字母的蓝本,中国音韵学从此发展起来。 四、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中国化的过程中,佛教思想深入民间。如民间对观音菩萨和弥勒佛的崇拜。弥勒象征未来和光明,可普度众生,使五谷丰登,民众长寿多福。佛教的传人对我国的习俗也发生重大影响: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十二月初八的佛成道节,几乎是全族的节日。另

41、外佛教的超度、拜佛、赶庙会、放生、素食等活动和规戒,也成为民间习俗,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项目六中国古代教育项目七中国传统科技文化项目八中国医药学与养生文化了解中国古代教育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及其在文化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项目六中国古代教育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古代教育正是中国文化得以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不竭源泉,它不仅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方向和中国人的文化品格,而且对整个人类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古代教育的流变,自有其独特的民族特点和优良传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育体制、教学制

42、度、考试制度等,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教育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它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传播和发展,对民族心理的形成、民族品格的培育、民族精神的凝聚,对保持中国文化的稳固性都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说文解字释“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也”。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指出:“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据有关史料记载,大约5 000年前,伴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学校教育的诞生,严格意义上的教育形态就已经出现了。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伏羲氏之世,天下多兽,故教民以猎”。此时的教育活动多以口耳相传和模仿

43、为主要手段,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成均”,即学校。周礼春官宗伯云:“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而合国之子弟焉。”郑玄在礼记文王世子注中引董仲舒的话说“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可见原始社会末期已有“成均”这样的大学。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夏、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雏形的形成阶段。随着文字的发明和学校的产生,学校教育日益取代了生活教育,成为古代教育活动的主流形态。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也是教育剧变的时代。此时王室衰微,诸侯四起,礼崩乐坏,随着官学教育体制的崩溃,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也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

44、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秦统一六国后,推行“尊法排儒”的文化专制政策,以暴力和苛政统一思想,焚书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严厉禁止私学在社会上的传播,使中国古代教育遭受了重创。汉初去秦苛政,推行道家的“无为而治”,休养生息,虽有效地恢复了经济和民间学术文化,但不利于建立强有力的统治。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明孔氏,抑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将“三纲五常”等内容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使得这一时期经学教育盛行,国家专设太学和人才察举制度,教育制度日臻完善,初步确立起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成为此后延续两千余年的文教政策,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重

45、要基础。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中国古代教育自秦汉奠基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走向了全面繁盛。魏晋南北朝近400年,战争仍频,社会动荡,官学教育时兴时废,士人流徙迁移,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在门阀政治的惯性之下,“九品中正制”选士制度应时而生,但也弊病丛生。及至南北朝时期,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科举制度开始萌芽。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中国以后,隋文帝正式废除“九品中正制”,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至公元606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唐承隋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逐渐成为定制,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在中国历史上推行1 300年之久

46、,对中国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文化多元,为唐代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是我国古代教育发展最为完备的一个时期。对日本等亚洲国家影响弥久深远;儒释道杂糅融合、兼收并蓄,教育思潮推陈出新,异彩纷呈,将我国古代教育推向了一个辉煌的顶峰。一、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脉络及至宋、元时期,古代教育体系日臻完善。宋代“重文”政策的确立,尊孔崇儒,经学教育复兴,儒释道三教合流,都为教育思想的更新和宋代教育迅速发展提供了重要载体。宋代国子监(又称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地方官学只有州、县两级。辽、金学校教育多承宋制。元代除此之外,另设有蒙古国子学、回回国子学,地方成立“社学”,重视社会教化

47、。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完善期,教育制度的最大变化是书院制度的兴起。明代广设学校、重视科举,但同时又实行文化专制,古代教育进入高度成熟和渐进衰退期。清多沿袭明制。及至后来,学校教育逐渐沦为科举的附庸,终使科举兴而学校废,随着学校教育的低落,科举制度也走到了尽头。二、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一)官学(三)书院(二)私学三、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中国古代社会一直按照官定的标准选拔人才,在中国古代教育“学而优则仕”的大目标背景下,学校和选士可谓殊途同归,共同影响着教育的发展。虽然,选士已经远远超出了教育的内涵,但是,由于选士特别是科举考试制度,其选拔主要以学校培养出的人才为基础,与学校有着密切的关

48、系,因此,了解、认识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演变,对于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古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察举制(三)九品中正制(二)征辟制(四)科举考试制度四、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还是中国第一位走向世界的教育家、思想家,至今仍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孔子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奠基者,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教育理论:在教育作用方面,把教育看作是治国安民的重要工具,主张“富而后教”。四、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董

49、仲舒(前179前104),西汉广川(今河北景县)人,古代哲学家、教育家,今文经学的创始人。青少年时学习十分勤奋,达到如痴如醉的地步,故学术日精。景帝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次相授业。武帝时上“天人三策”,以对策第一而著称。其对策中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及兴太学、重选举等建议,为武帝采纳,对汉代的政治建设和文教政策的制定,起了重要作用,开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吸收阴阳、五行的学说,提出“天创万物”与“天人感应”的学说,为君权神授和王道三纲编造理论。他还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品,认为上品之性生来就善,下品之性生来就无善质,且教而不能善,只有中民之性是“有善质而未能善

50、”,这一部分人的人数最多,故又称“万民之性”,这些人才是教育的主要对象,提出了有别于孟子、荀子的人性论和教育作用论。其著述颇丰,但流传下来的只有春秋繁露和汉书董仲舒传中的举贤良对策(即天人三策)等。在教育上,主张立太学,设庠序,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提出了人才素养的观点。四、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仲晦,号晦庵,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福建尤溪县,后人称他的学派为闽学,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宋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幼年在其父朱松的教育下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著作。18岁中举人,19岁进士及第,69岁罢官回乡,50年间先后为官五任,共计12年时间,最高做

51、到皇帝的侍讲,但仅40天,一生以从事私人讲学和著述活动为主。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作为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它综合了儒家和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思想,特别是程颐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并有极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与程颢、程颐的思想合称程朱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官方统治思想。四、中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及其教育思想颜元(16351704),字易直,又字浑然,河北博野人,后因其室名“习斋”,学者称其为习斋先生,清初进步思想家、教育家,颜李学派的创始人。他出身贫寒,青年时期为维持生计,曾“耕田灌园”,从事农业生产

52、活动。劳动之余即自学,初好陆、王书,后又笃信程朱,也钻研医术、兵法及骑射技击。24岁开设家塾,教授生徒,且行医治病,以养家庭。35岁时曾依照“朱子家礼”居丧,通过亲身实践,深觉其“伤身害性”,不合人情,从而从笃信程朱“穷理居敬”,一变而为崇尚“习行”,并改学斋“思古斋”为“习斋”,以示决心与理学决绝。39岁后,教书博野杨村时,始定“习斋教条”20则,提出“习六艺”主张。晚年主持肥乡之漳南书院,设文史、武备、经史、艺能等科,除传授传统的礼、乐、书、数及时文之学外,特别重视天文、地理、兵法、战法、水、火、象数之学等,还命诸生习射御技击、举石习力等,提倡“实学”,创一代“实学、实习、实用”的经世致用

53、之学。了解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的丰富精粹的科技文明,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等的主要成就,以及中国传统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项目七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出了丰富精粹的科技文明。在天文、历法、数学等领域有着数以百计的发明创造,不仅在中国人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而且广延到世界其他地区和国家,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科技的发展显示了先辈们的聪明才智,也成为世界科技发展史中浓墨重彩的一段篇章。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一)造纸术我国商朝把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到了春秋时,刻在竹片

54、和木片上,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概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在西汉时代,我国已经能制作丝绵了。东汉和帝时候宦官蔡伦,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东汉未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两晋、南北朝时候,造纸的原料范围逐渐扩大了,各地利用当地出产的材料来造纸。由于原料范围的扩大,纸的种类也越来越多,纸的质量也越来越好,生产的数量也大大增加了。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二)印刷术印刷术的发明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术。在

55、雕版印刷术出现以前,社会上已经广泛应用印章和拓碑。印章有阳文和阴文两种,刻碑一般用阴文,拓出来的是黑底白字,不够醒目。而且拓碑的过程比较复杂,用来印制书籍也不方便。我国劳动人民在拓碑和印章这两种方法的启发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术。1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二)印刷术北宋初年,我国出现了用纸制造的钱券“交子”。用红、蓝、黑三种颜色,在交子上盖了六颗带花纹装饰的印记,有的印记还刻着故事性的图画。这已经有点类似套版印刷术了。到14世纪中叶,元朝末年,我国终于发明了用红、黑两色来套印书籍。到17世纪初,在套版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了饾版印刷的方法,把木刻画的彩印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2彩色

56、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二)印刷术雕版印刷的弊端是印一本书就得雕一次木板,费工费时,无法迅速地、大量地印刷书籍,有些书字数很多,常常要雕多年才能雕好。宋仁宗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一种更进步的印刷方法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印刷技术。3.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三)指南针指南针是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我们现在看到的指南针,是一个圆形的小罗盘,罗盘中装着一根小针。这根小针中间粗,两头尖,能够在盘中来回旋转。不管盘子怎样转动,小针总是一头指向南方,另一头指向北方。因为指南针是与罗盘结合在一起的,所以通常把它们叫作罗盘针。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三)指南针1最早的“

57、指南针”战国时期,我国人民利用磁铁制造了一种指示方向的工具叫司南。它是根据我国古代的勺子的形状制成的,很像我们现在用的汤匙。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2指南鱼和指南龟北宋初年,我国创制了一种指南工具指南鱼。指南龟是用木头刻成的,放磁铁的办法与指南鱼一样,插在尾部。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三)指南针3指南针的四种用法第一种是水浮法把指南针放在有水的碗里,使它浮在水面上,指示方向。第二种是指甲旋定法把磁针放在手指甲面上,使它轻轻转动。手指甲很光滑,磁针就和司南一样,也能旋转自如。第三种是碗唇旋定法把磁针放在光滑的碗口的边上。第四种是缕悬法在磁针中部涂一些蜡,黏上一根细丝线,把细丝线挂在没有风的

58、地方使其自由旋转。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三)指南针4指南针的应用根据古书记载,最晚在北宋时候,我国已经在海船上应用指南针了。有了指南针,人们在航行中间,还慢慢地摸出一条条航路来。郑和七次下“西洋”,带领的船队,多时达27000多人,乘坐大船六十多艘,这些船上就有罗盘针和航海图,还有专门测定方位的技术人员。 一、闻名于世的四大发明(四)火药我国发明的火药,现在叫作黑色火药,也叫作褐色火药。黑色火药有三种成分硫黄、硝石和木炭。火药的应用非常广泛。大约在10世纪,我国已经用火药制造武器了。北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制造爆炸性的火药武器了。南宋时期,火药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了,火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3

59、世纪时,宋金双方都开始用金属制造的火药武器来打仗。元朝时候,管形火器开始用金属铸造了。明朝时期,有人为了使火箭发挥更大的威力,把几十支火箭装在一个大筒里,把各支火箭的药线都连到一个总线上。另外,南宋时期我国开始用火药制造爆竹和焰火等东西。南宋的京城杭州,流行放爆竹和焰火。从此,火药又被用到娱乐方面来了。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等主要成就(一)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们就注意到物候与天象的周期变化有密切的联系,于是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日食、流星、新星和超新星等各种记录,其中许多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对于现代天文学的研究仍起到重要的作用,

60、是一份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等主要成就(一)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黑子是太阳表面的气体漩涡,由于其温度比太阳其它部分的温度低,所以光芒也较之其它处幽暗一些,从地球上看仿佛是太阳表面出现了黑色的斑点或斑块,所以又称日斑。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1黑子的记录二、中国古代天文、历法、数学等主要成就(一)中国古代的天象纪事彗星是绕太阳运行的一种质量较小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彗尾三部分。彗尾是彗星离太阳近时,彗发变大,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把彗发的气体和微尘推开生成的,形状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