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 国际法导论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第三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第四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第一节 国际法的概念一、国际法的定义和特征(一)国际法主要是国家之间的法,它主要是在各国交往中通过协议或认可形成的、协调各国意志的、由国家单独或集体的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体。(二)国际法作为一个特殊的法律体系,同国内法相比,它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1. 国际法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这是国际法最重要的特征。2. 国际法调整的对象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3. 国际法是由两个以上国家或更多的国家通过协议或认可共同制定的。4. 国际法是由各国单独或集体地采取强制措施来保证其实施的
2、。三、国际法的法律性质(一)1. 自然法学派 2. 实在法学派 3. 格劳秀斯学派 4. 社会连带学派 5. 规范学派6. 新实在法学派(二)国际法效力的根据,应该是国家之间的协议,即各国的协调意志。四、国际法的基本原则(一)国际法的基本原则,是各国公认的、适用于国际法一切领域的、构成国际法基础的重大法律原则。1. 1945年生效的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的联合国及其会员国应予遵循的七项原则,标志着国际法基本原则体系趋于完善。2. 1954年,中国与印度、缅甸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 现代国际法上业已确定的基本原则还包括国际合作、民族自决、真诚履行国际义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其他四项基本原
3、则。返回第二节 国际法的渊源和编纂一、国际法渊源的含义(一)国际法规范的形成方式,特别是国际法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第一次出现的地方。(二)一般而言,国际法的渊源主要有两个,即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二、国际法的主要渊源(一)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两个以上国家(或其他国际法主体)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与义务的书面协议,是一种正式的法律文书。 (二)国际习惯又称“国际惯例”,是指在国际交往中,经反复实践逐渐形成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1. 物质要素:国际交往中的某些做法,起初仅为一些国家所实行,后来则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并被反复地实践。2. 心理要素:国际习惯逐步被公认为具有一定的拘束力即“法律确信”。三、国际法的其他渊
4、源(一)一般法律原则(二)国际司法判例(三)权威国际公法学家的学说(四)国际组织的决议返回第三节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关系一、西方学者的有关学说 (一)国内法优先于国际法说(二)国际法优先于国内法说(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平行说二、我国的有关理论(一)国际法与国内法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的法律体系。(二)这两个法律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互相渗透、互相补充,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的。(三)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密切联系反映出两者之间的某些共性。三、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的实践(一)英国严格区分国际法的条约和习惯规则(二)美国法律对国际习惯的适用无明文规定,但美国宪法规定条约如同宪法,为最高国内法律。(三)德国规定法
5、院可以直接适用国际习惯,其效力在国内法之上。(四)我国有三种方式:1. 直接将国际条约的内容或国际习惯规则在国内法上加以明确规定。2. 对国际法的适用作出原则性的规定。3. 根据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的规定,及时对国内法作出相应的补充和修改。返回第四节 国际法的历史发展一、国际法的历史沿革(一)古代国际法发端于奴隶制社会。(二)到了资本主义时期,近代国际法正式进入军事领域和外交领域。1. 16431648年,为结束欧洲30年战争而召开的威斯特伐里亚公会,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开端。2. 荷兰学者格劳秀斯在1625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法。第一部有完整内容结构的国际法著作。国际法之父:Hugo G
6、rotius(1583-1645), the Law of War and Peace (1625年)。何勤华等译:战争与和平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破坏了近代国际法新确立的各项原则、规则和制度。(三)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91945年是近代国际法向现代国际法过渡的特殊时期。(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和联合国成立以来。二、现代国际法的发展趋势(一)科学技术的惊人进步给国际法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1. 使原有的国际法诸领域产生了新问题,如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国际海底区域,等等。2. 产生了许多国际法原先没有包括的新内容,如外层空
7、间、南极大陆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等。(二)现代国际法是动态的国际法:1. 全面进入经济领域。2. 国际习惯的成文化。3. 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同步发展的多分支化。三、中国与国际法(一)公元前2000年以前,中国的古文献就有了对外关系的记载。(二)古代的零散的国际法规则未能演变为具有中国特征的近代国际法。(三)最早将近代国际法传入中国的是林则徐。(四)第一次正式地、系统地将近代西方国际法学说传播到中国的是美国传教士丁韪良。 1864年,丁韪良,将1836年美国学者惠顿出版的国际法原理一书译成中文,名为万国公法。(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作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主权国家登上了世界舞
8、台。中国国际法大师:周鲠生(1889-1971),著有:国际法,商务印书馆,1981。返回第二章 国际法的主体 第一节 国际法主体概述第二节 国家及其基本权利与义务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第一节 国际法主体概述一、国际法主体的概念(一)国际法主体指能够独立参加国际关系并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的实体。(二)国际法的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1. 具有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2. 具有直接享受国际法上的权利的能力。3. 具有直接承担国际法上的义务的能力。二、国际法主体的范围(一)国家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国家是国际法的基本主体。
9、 (二)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1. 国际组织的国际法主体资格得到了许多国际条约和其他国际文件的确认。2. 国际组织的权利和义务是有一定范围和局限的。(三)争取独立的民族的国际法主体资格三、关于个人的国际法主体资格问题(一)传统国际法认为,国家是国际法的惟一主体,个人不具有国际法主体地位。(二)部分学者主张,个人是国际法惟一主体,国家不是国际法主体。(三)比较多的学者认为,国家仍然是现代国际法的主体,但同时个人也具有国际法主体资格。返回第二节 国家及其基本权利与义务一、国家的要素(一)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是指定居在一定领土上并在一定的政权组织领导下的人组成的具有主权的集合体。(二)构成国际法意义
10、上的国家,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1. 定居的居民。2. 确定的领土。3. 政府。4. 主权。二、国家的类型 (一)单一国 单一国(Unitary State),是由若干行政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的国家,拥有单一的宪法和国籍,其中央政府由最高行政、立法和司法机关组成,统一处理国家的内部事务,地方政府只能在中央政府的领导下行使职权。 (二)复合国 复合国(Composite State),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组成的国家或国家联合体。目前复合国的形式有联邦和邦联两种。三、国家的基本权利与义务 (一)独立权1. 独立权是指国家根据自己的意志处理本国对内对外事务而不受任何外来控制和干涉的权利。独立
11、权是国家主权的集中体现。2. 国家的独立权包括政治独立和经济独立,而且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独立是经济独立的前提,而经济独立则是政治独立的基础。(二)平等权 平等权是指国家以平等的资格和身份参与国际关系,平等地享受国际法权利和承担国际法义务的权利。平等权是国家主权的直接体现。(三)自保权1. 自保权是指国家采取防御及自卫措施保卫其生存和独立不受侵犯的权利。2. 自保权包括防御权和自卫权两方面的内容。权是国家在遭到外来侵犯时,单独或者与其他国家共同抵抗侵略的权利。(四)管辖权1. 属地管辖权。2. 属人管辖权。3. 保护性管辖权。4. 普遍性管辖权。四、国家主权豁免(一)国家主权豁免
12、广义上指国家的行为和财产不受(或免受)他国立法、司法及行政的管辖,但通常仅指不受他国的司法管辖。(二)对于国家豁免的范围和内容长期存在着绝对豁免主义和限制豁免主义两种对立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已于2005年9月14日签署了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中国的立场正在从绝对豁免主义改变为限制豁免主义。返回第三节 国际法上的承认一、国际法上承认的概念(一)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指既存国家以某种形式对新国家、新政府或者其他事态的出现表示接受并愿意与其发展正常关系的行为。(二)承认具有以下几个特征:1. 国际法上的承认是既存国家对新国家、新政府或其他事态所作的单方面的行为。2. 承认的作出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1
13、)表示承认国接受承认对象存在这样的事实。(2)表示承认国与承认对象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愿望。二、对新国家的承认(一)国家承认的概念 国家承认即为对新国家的承认,指既存国家以某种形式表示接受某一实体作为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存在的事实,并愿意与其进行交往的行为。1. 独立。2. 合并。3. 分离。4. 分裂。 (二)国家承认的条件1.“新国家”必须具备“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家”的要素。2.“新国家”的建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三)国家承认的性质1.“构成说” 2.“宣告说”(四)国家承认的方式1. 明示承认与默示承认。2. 法律承认与事实承认。(五)国家承认的效果1. 为两国建立外交和领事关系奠定
14、基础。2. 双方可以缔结各方面的条约或协定。3. 承认国承认被承认国法律、法令的效力及其司法和行政管辖权的有效性。4. 承认国承认被承认国的国家行为和财产在本国享有管辖豁免权;承认被承认国有权以原告身份在本国法庭提起诉讼。三、对新政府的承认(一)政府承认的概念(二)政府承认的条件1. 新政府必须在该国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领土上独立和实际地建立了有效的统治,并且得到了该国全体或者大部分居民的惯常服从。2. 新政府的建立必须符合公认的国际法原则。 (三)政府承认的方式和效果1. 实践中更多地采用默示承认和事实承认的方式。2.“艾斯特拉达”主义。3. 政府承认的法律效果与国家承认基本相似。四、对交战团体
15、或叛乱团体的承认(一)对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的承认是指在一国发生内乱时,其他国家确认反政府一方具有交战团体或叛乱团体的资格,并表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的行为。(二)反政府一方被承认为交战团体须符合下列条件:1. 内乱已发展为全面的内战或武装冲突;2. 反政府一方已占领并有效地控制了该国的一部分地区;3. 反政府一方具有一定的政治和军事组织;4. 反政府武装的战斗行动遵守战争法规。五、中国与国际法上的承认(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 从国际法的角度来看,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承认是对新政府的承认。(二)中国对外国和外国政府的承认返回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继承一、国际法上的继承的概念和种类1. 国际法
16、上的继承是指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由一个承受者转移给另一个承受者所发生的法律关系。2. 从继承的主体来看,国际法上的继承有国家继承、政府继承和国际组织的继承;3. 从继承的对象来看,国际法上的继承涉及对条约、国家财产、国家债务和国家档案等的继承。二、国家继承(一)国家继承的概念1. 国家继承是指由于领土变更的事实而引起的一国在国际法上的权利义务被另一国所取代而发生的法律关系。2. 国家领土的变更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部分领土转移,(2)合并,(3)分离,(4)分裂,(5)独立 (二)条约的继承 在国际法上,条约的继承是指在国家领土发生变更时,被继承国参加的国际条约是否对继承国继续有效的问题。根
17、据1978年公约的规定,按照领土变更的不同情况,分别适用以下不同的规则:1. 部分领土转移。被继承国的条约自继承发生之日起对所涉领土自动停止生效,继承国的条约同时对该领土生效。2. 合并。在继承发生之日对任一被继承国有效的条约继续对继承国有效,但原则上只适用于该条约在继承发生之日对之有效的那一部分继承国领土。3. 分离或分裂。原来对被继承国全部领土有效的条约,继续对其所有的继承国有效。(三)国家财产的继承 国家继承中的国家财产是指在继承发生时,根据被继承国的国内法为该国所拥有的财产、权利和利益。根据1983年公约的规定,国家财产继承的具体规则如下:1. 部分领土转移。适用不动产随领土转移原则和
18、领土实际生存原则。2. 合并。国家合并时,被继承国的动产和不动产全部转属继承国。3. 分离或分裂。在国家分离或分裂的情况下,国家财产的继承应由继承国和被继承国协议解决。4. 独立。殖民地或者其他附属领土独立时,位于继承所涉领土上的被继承国的动产、不动产应全部转属新独立国家。(四)国家债务的继承 国家继承中的国家债务是指被继承国对另一国家、某一国际组织或其他国际法主体所负的财政义务。1983年公约规定了国家债务继承的具体规则:1. 在部分领土转移、分离或分裂的情况下,债务继承的问题应根据继承国和被继承国之间或全体继承国之间的协议解决。2. 当国家合并时,被继承国的债务与其财产应一并转移给继承国。
19、3. 在殖民地及其他附属领土独立的情况下,被继承国的国家债务原则上不应转属继承国。(五)国家档案的继承 国家继承中的国家档案是指属于被继承国所有并由其收藏的记载本国各方面情况的一切文件材料。按照1983年公约的规定和有关国家的实践:1. 国家合并时,被继承国的国家档案全部转属继承国。2. 在部分领土转移、分离或分裂的情况下,国家档案的继承由有关被继承国与继承国或者在全体继承国之间协议解决。3. 殖民地及其他附属领土独立时,与该领土的行政管理有关的及其他与该领土有主要关系的国家档案应转属新独立国家,在领土附属期间成为被继承国国家档案的附属领土的文件材料,应归还新独立国家。三、政府继承1. 政府继
20、承是指由政府更迭引起的一国的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转移给新政府所发生的法律关系。政府继承的实质是新政府是否以及在何种程度上继承旧政府在国际法上的权利和义务的问题。2. 关于政府继承问题,国际法尚没有形成明确统一的规则,有关理论和实践也不一致。四、中国与国际法上的继承(一)关于条约继承的立场和实践(二)关于财产继承的立场与实践(三)关于债务继承的立场和实践(四)关于国际组织代表权继承的立场和实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返回贺其治(19202005),原联合国外空委员会中国代表,作为国际法委员会委员参与了国际法委员会关于国际不法行为责任的编纂工作。著有国家责任法及案
21、例浅析和外层空间法等。第五节 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一、国家责任的概念(一)国际法上的国家责任是指国家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所应承担的国际法律责任。(二)任何国家均应对其国际不法行为承担一定的责任,这是久已确立的一般习惯国际法规则。二、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一)国际不法行为的主观要件1. 任何国家机关的行为。2. 地方政治实体的机关行使其职权的行为。3. 经授权的其他实体的机关行使其被授予的职权的行为。4. 实际上代表国家行事的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5. 在正式当局不存在和有理由行使政府权力要素的情况下6. 别国或国际组织交由一国支配并行使支配国政府权力要素的机关的行为。7. 成为一国新政府或导致成立一个
22、新国家的叛乱或革命运动机关的行为。(二)国际不法行为的客观要件1. 国际不法行为的客观要素是指可以归因于一国的行为违反了该国承担的有效的国际义务。2. 根据国家违反国际义务的严重程度,可以把国际不法行为分为严重的国际不法行为和一般的国际不法行为两种类型。三、国家责任的形式(一)限制主权(二) 其他七种国家责任的形式:1.继续履行。2. 终止不法行为。3. 保证不重犯。4. 恢复原状。5. 赔偿。6. 抵偿。7. 道歉。(三)国家的刑事责任问题四、国家责任的免除 (一)同意 (二)对抗措施 (三)不可抗力和偶然事故 (四)危难 (五)危急情况返回第三章 国际法上的居民 第一节 居民和国籍 第二节
23、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引渡和庇护 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难民一、居民(一)国际法上的居民一般是指居住在一国境内的所有自然人。(二)但从国际法上来看,可将一国境内的居民划分为本国人和外国人。 第一节 居民和国籍二、国籍的概念和意义(一)国籍的概念 国籍(Nationality)是指个人作为某一主权国家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和身份。 (二)国籍的法律意义1. 国籍是国家区分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法律根据。2. 国籍使个人与其国籍国之间确立了权利义务关系。3. 国籍是国家在国际法上对个人享有和行使管辖权以及实施外交保护的法律依据。(三)关于国籍的立法三、国籍的取得和丧失(一)国籍的取得 国籍的取得是指一个
24、人取得某一特定国家的国民或公民的资格。主要有两种方式: 1. 因出生取得国籍。(1)血统主义原则(Jus Sanguinis)。(2)出生地主义原则(Jus Soli)。(3)混合原则。2. 因加入取得国籍。(1)基于个人的意愿或自愿选择而加入。(2)基于法定的事由直接导致国籍的变更或重新取得。(二)国籍的丧失1. 自愿丧失国籍。是指主要基于个人的意愿进行申请或选择而失去原有的国籍。(1)自愿申请退籍是由当事人依据原国籍国立法规定,主动提出退出该国国籍的申请。(2)自愿选择别国国籍则是主动选择了别国国籍从而失去其原有国籍。2. 非自愿丧失国籍。四、国籍的抵触(一)国籍抵触的概念 一个人同时具有
25、一个以上的国籍或不具有任何国籍的状态,在法律上称之为国籍的抵触或国籍的冲突。其中一人同时具有两个以上国籍的状态被称为国籍的积极冲突或积极抵触;而个人不具有任何国籍的状态被称为国籍的消极冲突或消极抵触。(二)双重国籍的产生和解决1.双重国籍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讲是由于各国国籍立法对国籍取得、丧失的具体规定和认定不同。2. 国际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和办法(三)无国籍的产生和解决1. 无国籍是指某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国籍的状态。处在无国籍状态下的个人被称为无国籍人。2. 导致无国籍现象出现的具体事由可分为两种:(1)由于出生。(2)基于出生以外的事由,包括因婚姻、收养和剥夺国籍。3. 解决之法律措施五
26、、中国的国籍立法与实践 (一)国籍法的主要内容1. 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恢复。(二)中国国籍立法和实践的基本原则1. 以双系血统主义为主兼采出生地主义的混合原则。2. 一人一籍原则。3. 减少和消除无国籍状态原则。4. 平等原则。5. 反对强迫入籍原则。返回第二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一、外国人的概念(一)从一般广义上讲,外国人是指不具有某一特定国家本国国籍的自然人。(二)从更为广泛的法律意义上讲,外国人不仅包括外国的自然人,还包括外国的法人。(三)从狭义上讲,外国人仅指不具有某一特定国家本国国籍而具有其他国家国籍的自然人。(四)我国立法和实践中关于外国人的概念采用的是上述一般广义上的含义。二、
27、确定外国人法律地位的原则与规则(一)概述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是指外国人在一国入境、出境、居留和从事各项活动方面享有法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状况。 (二)确定外国人法律地位的一般原则1. 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2.差别待遇(Discrimination treatment)。 3. 最惠国待遇(Most favoured nation Treatment)。(三)对外国人入境、居留和出境的管理规则1. 外国人入境。外国人的合法入境应符合两项基本条件:(1)程序条件。(2)实体条件。2. 外国人的居留。3. 外国人出境。 外国人在符合所在国规定的离境条件和程序的情况下,均可合
28、法离境。三、外国人在中国的法律地位 (一)遵守和履行国际条约义务原则(二)互惠对等的国民待遇原则(三)符合国际惯例的差别待遇原则四、外交保护(一)外交保护的概念 外交保护(Diplomatic Protection)是指一国国民在境外遭到另一国的不法侵害,并且此种侵害得不到该外国国内法律程序的救济时,由受害人本国直接采取外交或国家间司法方式追究该外国的国家责任并要求赔偿的国家行为。(二)外交保护的合法条件1. 本国国民在外国的合法利益和地位受到侵害,而且此种侵害是由可归属于该外国国家并应由国家承担责任的行为所致。2. 持续拥有保护国的国籍。3. 用尽外国当地的一切行政和司法手段及程序。返回第三
29、节 引渡和庇护一、引渡(一)引渡的定义和特征1. 主体是国家。2. 客体是指引渡双方当事国同意移交的罪犯。3. 主要目的是为了克服刑法地域性和各国刑事管辖原则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法律漏洞,以防止罪犯逃脱应受的处罚。(二)引渡的法律依据1. 国内立法。2. 国内法和互惠保证。3. 签订条约。(三)引渡的基本条件1. 可引渡的罪行。(1)可引渡罪行的概念条约规定、互惠原则、国内法规定。(2) “双重犯罪原则”。(3) 列举法、概括法、综合法。(4) 政治犯罪不引渡。2. 可引渡的人。关于本国人的引渡问题3. 引渡的犯罪地。二、庇护(一)庇护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 庇护(Asylum)是指一国对因政治原
30、因而遭受他国追诉(包括可能追诉)或处罚的外国人(包括无国籍人)给予保护并拒绝将其交还或引渡的一项国际法制度。2. 庇护行为涉及的国家有两种:(1)庇护国。(2)追诉国。(二)庇护权及其性质(三)庇护的一般规定1. 关于庇护权的客体,即庇护的对象只能是政治犯。2. 关于庇护权行使的空间范围。3. 关于被庇护者的法律地位和庇护国对被庇护者的责任。(四)域外庇护1. 域外庇护(Extraterritorial Asylum)包括外交庇护,是指一国在其驻外国的外交使馆、领事馆等设施内或在停降于外国领域内的本国舰船和飞机上庇护外国人。(五)中国对庇护问题的原则立场1. 中国的外交实践和有关立法已向世界昭
31、示,中国承认和尊重各国的领土庇护权。2. 对于所谓的域外庇护,我国不仅未同任何国家订立承认此种庇护权利的条约,而且在实践中明确表示反对任何国家在中国领土内的任何地方庇护人犯。返回第四节 国际法上的难民一、难民的概念和种类(一)国际法上的难民是指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受到迫害或畏惧受到迫害而迁移或滞留于本国或以前的经常居住国境外并因上述迫害或畏惧受到上述迫害而不能或不愿受其本国保护或返回以前经常居住国的人。(二)这种广义上的难民可分为灾害难民、战争难民、政治难民等。二、难民身份的确定(一)迁移或滞留于境外。(二)受到某种迫害或有正当理由畏惧受到此种迫害。(
32、三)不能或不愿接受国籍国保护。(四)未从事某些犯罪行为。三、难民的国际保护与法律地位(一)在难民的国际保护方面。1.“不推回”原则。2.“国际团结与合作”原则。(二)关于难民的法律地位。1. 一切难民均负有遵守所在国的法律和规章以及该国为维持公共秩序所采取的措施的基本义务。2. 缔约国应对其境内的难民在不分种族、宗教或国籍的基础上分别给予下列不同待遇:(1)国民待遇。(2)不歧视待遇。(3)最惠国待遇。返回第四章 国家领土第一节 国家领土概述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第三节 国界与边境第四节 南极与北极第一节 国家领土概述一、国家领土的概念(一)在国际上,领土主要是指国家所领有的土地,即国家领土
33、。国家领土是指处于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地球的特定部分。相对于国家领土的是国际领土,即国家主权管辖范围外的区域。(二)国家领土对国家具有重要意义:1. 国家领土是国家主权独立的物质表现,是居住其上的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2. 领土是形成国家的要素之一,是构成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二、国家领土主权 (一)国家领土主权是指国家对其领土所享有的所有权、处分权、支配权和管辖权。(二)一般情况下,领土所有权和领土管辖权是统一的。(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把“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列为第一项原则。三、领土的构成部分(一)领陆(Territorial Lands):一国疆界以内的陆地。(二)领水(Terri
34、torial Waters):内水和领海。(三)领空(Aerial Domain):国家领陆和领水之上一定高度的空间。(四)底土(Subsoil):领陆以下的底土和领水的水床和底土。四、内陆水(一)河流1. 国内河流。(1)国家对国内河流享有完全的管辖权。(2)国家有权决定是否对外国开放全河或某一河段等。2. 界河。(1)界河是指流经两国之间并分隔两国疆界的河流。(2)不可航行的河流以河道的中心线为界,可航行的河流以主航道的中心线为界。3. 多国河流。(1)多国河流是指流经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河流。4. 国际河流。(二)运河1. 苏伊士运河。2. 巴拿马运河。3. 基尔运河。(三)湖泊1.
35、 湖泊是指被陆地环绕的水域。2. 湖泊如完全被一国陆地所包围,则属于该国领土的一部分,是该国的内水,由该国行使主权管辖。3. 如果湖泊被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陆地所包围,该湖泊的划分和利用应由有关沿岸国协议安排,或者按照惯例确定有关沿岸国的拥有部分,各沿岸国对划归本国的部分水域拥有管辖权。返回第二节 领土的取得与变更一、传统国际法上的领土取得方式 (一)先占先占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地取得当时不在任何其他国家主权之下的土地的主权的一种占取行为。 (二)时效国际法的时效不同于国内法的时效。 (三)添附 (四)割让 (五)征服二、现代国际法上的领土变更方式 (一)民族自决 指一个民族从殖民地国家或宗主国脱
36、离出来成立独立主权国家或加入他国而发生的领土变更。 (二)全民投票 指由某一领土上的居民以充分自主的投票方式决定其领土的归属。(三)恢复领土主权 指国家收回以前被别国非法占有的领土,恢复本国对有关领土的历史性权利。三、对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国家领土主权的限制有两种情况:(一)适用于一切国家或者大多数国家的一般性限制。(二)适用于特定国家的根据条约对其领土主权施加的特殊限制。此类限制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1. 共管。2. 租借。3. 国际地役。4. 势力范围。返回第三节 国界与边境一、国家的边界 (一)边界的形成1. 因传统习惯形成的边界。2. 因条约形成的边界。3. 因继承形成的边界。(二)划界
37、的方法1.自然划界法。2. 几何学划界法。3. 天文学划界法。(三)划界的程序 通过双边条约划定边界通常经过两个阶段,即定界(Delimitation)和标界(Demarcation)。二、边境制度(一)界标的维护 相邻国家对界标的维护负有共同的责任,使界标的位置、外貌、形状、型号、大小和颜色等符合有关边界文件中规定的一切要求,并有义务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界标遭受移动、损坏或者毁灭。(二)界水的利用和保护 沿岸国对界水有共同的使用权。国家在使用界水时,不得损害邻国利益,如不得使河水枯竭或泛滥,更不得故意使河水改道。(三)边境土地及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四)边民生活的照顾(五)边境争端的处理三、
38、中国的领土与边界问题 (一)中印边界问题1. 中印边界纠纷是历史遗留问题。2. 对于中印边界问题,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照顾历史与现实的情况,双方通过友好协商和平解决两国边界问题。(二)南海诸岛(三)钓鱼岛1. 钓鱼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早在明代它们就被作为台湾的附属岛屿纳入中国的海防区域。2. 中国政府不承认日本的行为具有任何法律效力。返回第四节 南极与北极一、南极(一)南极的概况(二)南极条约体系和南极的法律地位1. “南极条约体系”的主要内容有:(1)南极专为和平目的所利用。(2)国际合作和科研自由。(3)冻结领土主权要求。(4)“协商会议”制度。(
39、5)环境保护和生物资源的保护。2. 南极的法律地位:南极属于全人类。二、北极(一)北极地区是指北极圈以内的区域,主要部分是北冰洋。(二)历史上曾有国家提出用“扇形原则(Sector Principle)”来作为各国对北极岛屿主张主权的基础。所谓扇形原则,是指以有关国家的海岸线为底线,以极点为顶点,以底线两端的线为腰所形成的扇形区域为该国的管辖范围。(三)目前,北极地区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也不存在专门规定北极地区法律地位的公约,主要以一些双边协议来确定其法律地位。返回 第五章 海洋法 第一节 海洋法概述 第二节 内海水与领海 第三节 毗连区与专属经济区 第四节 大陆架与国际海底区域 第五节
40、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与群岛水域 第六节 公 海第一节 海洋法概述一、海洋法的概念(一)海洋法(The Law of the Sea)是有关各种海域的法律地位和调整各国在各种海域从事航行、资源开发和利用、海洋科学研究等活动,以及海洋环境保护的原则、规则和规章、制度的总称。(二)海洋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1. 海洋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2. 海洋上空可用于飞行、探测气候;海洋的水面可供船舶航行。3. 海底(床)可以放置海底电缆和管道,可以开采锰结核;底土可以开采石油、天然气。二、海洋法的发展(一)在古代,海洋和空气一样,被认为是“共有之物”,处于共同使用状态。(二)到中世纪,随着航海事业的发展
41、,统治者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意义,宣布对海洋拥有权力。(三)16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国家为了争夺海洋权益,海洋法律制度也随之发展。1. 格劳秀斯于1609年发表了海洋自由论。2. 18世纪荷兰学者宾刻舒克,提出武器射程到达的地方为国家对海洋的权力范围。3. 1782年意大利法学家加利安尼提出3海里为领海的宽度。4. 1793年,美国第一个提出3海里的领海。5. 1852年,英俄条约规定了公海自由的原则。(四)20世纪,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海洋法有了重大的发展,现在已从过去的海面法规延伸到海底开发制度。三、海洋法的编纂(一)三次海洋法会议1. 1958年日内瓦召开。领海与毗连区公约、公海公约、捕鱼
42、和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以及大陆架公约。2. 第二次海洋法会议于1960年3月17日4月27日在日内瓦举行。3. 1980年8月的第三次海洋法会议的第9期会议上,最后完成了海洋法公约草案。(二)1994年7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签订了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的协定。返回第二节 内海水与领海一、内海水(一) 1. 内海水是指一国领海基线内的一切水域。它包括一国的港口、海湾和海峡以及领海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2. 内海水是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 (二)港口国际条约和习惯在港口制度方面的规则:(1)国家的开放港口应平等地对所有国家商船开放。(2)外国商船进入一国港口,就应遵
43、守该国的法律。(3)沿岸国不得对进入其港口的外国船舶采取任何意义上的歧视待遇,应给予它们完全平等的待遇。(4)对于遇难和躲避风暴或遭遇其他不可抗力的船舶,港口国应允许其进入、停泊,但该遇难船舶不得在港口内从事违反沿海国法律的行为。(三)海湾1. 海湾是深入陆地较深形成明显水曲的那一部分海洋。2. 海湾分为三类:(1)第一类是沿岸属于一国领土的海湾。(2)第二类是沿岸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领土的海湾。(3)第三类是历史性海湾(Historic Bays)。3. 我国的渤海湾,既是我国的内海湾,也是历史性海湾。(四)海峡海峡是连接两个海洋的一个狭窄天然水道。二、领海(一)领海概念 领海是指沿着国家
44、的海岸或内水受国家主权支配和管辖下的一定宽度的海水带。(二)领海宽度1. 海洋法公约对其最大范围作了限制,即“从按照本公约确定的基线量起不超过12海里的界线为止”。(三)领海基线1. 正常基线,即低潮线。2. 直线基线,也称折线基线。3. 混合基线。(四)领海的外部界限1. 平行线法。 2. 交圆法。 3. 共同正切线法。(五)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领海的分界线 根据海洋法公约第15条的规定,海岸相邻或相向的国家,除因历史性所有权或有关协议的规定或其他特殊情况外,两国领海一般以中间线为界,中间线上的任何一点与两边基线最近点的距离是相等的。(六)领海的法律地位和制度1. 沿海国对领海的主权权利。(
45、1)属地优越权,因而对于领海内的人和物,除受国际法的限制外,行使排他的管辖权。(2)捕鱼和开发利用领海内资源的权利。(3)对领海上空的专属权利。(4)制定和颁布有关领海内航行、缉私、移民和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的权利。2. 无害通过权。3. 沿海国在领海内的司法管辖权。返回第三节 毗连区与专属经济区一、毗连区(一)毗连区(Contiguous Zone)是毗连领海并由沿海国家对海关、财政、卫生、移民等类事项行使必要管制而划定的海域。(二)沿海国在毗连区内,可行使为下列事项所必要的管制:1. 防止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其海关、财政、移民或卫生的法律和规章。2. 惩治在其领土或领海内违犯上述法律和规章
46、的行为。二、专属经济区(一)专属经济区的由来1. 专属经济区是沿海国领海以外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它从领海基线量起不超过200海里。2. 在国际社会,首先提出有别于领海或公海的国家管辖范围内特定海域的国家是智利。3. 1972年,非洲国家正式提出“专属经济区”的名称和概念。(二)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 海洋法公约第五部分第55条规定:“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受本部分规定的特定法律制度的限制,在这个制度下,沿海国的权利和管理权以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自由均受本公约有关规定的支配。”(三)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制度1. 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1)以勘探和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
47、的自然资源为目的的主权权利。(2)从事经济性开发和勘探,如利用海水、海流和风力生产能力等其他活动的主权权利。(3)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和使用,海洋科学研究、环境保护和保全等方面拥有管辖权。(4)应适当顾及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5)应以符合公约规定的方式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2. 其他国家的权利和义务:(1)所有国家,在专属经济区内都享有航行和飞越的自由、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等。(2)内陆国和地理条件不利的国家,有权在公平的基础上,参与开发同一份区域或区域的沿海国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的适当剩余部分,同时考虑到所有有关国家的相关经济和地理情况。(3)经沿海国同意,在专属经济区内进行
48、科学研究的权利。(4)各国在专属经济区内行使其权利和履行其义务时,应适当顾及沿海国的权利和义务,并应遵守沿海国的有关法律和规章。3. 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养护。4. 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的利用。(四)中国的专属经济区1. 中国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和范围。(1)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并邻接领海的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延至200海里。(2)与海岸相邻或者相向国家的划界,在国际法的基础上按照公平原则以协议划定界限。2. 中国在专属经济区的权利和义务。(1)勘探、开发、养护和管理海床上覆水域、海床及其底土的自然资源等。(2)对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保护和保全,
49、行使管辖权。(3)有权采取各种必要的养护和管理措施,确保专属经济区的生物资源不受过度开发的危害。(4)对生物资源进行养护和管理;对源自本国河流的溯河产卵种群,享有主要利益。(5)对专属经济区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等行使专属管辖权。(6)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保护和保全专属经济区的海洋环境。(7)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可以行使紧追权。(8)任何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和我国法律的前提下,在我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航行、飞越的自由。(9)进入我国专属经济区从事渔业活动,必须经批准,并遵守相关法律和国际法。(10)对我国的专属经济区的自然
50、资源进行勘查、开发活动,必须经批准,并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11)在我国的专属经济区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必须经我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 返回第四节 大陆架与国际海底区域一、大陆架(一)大陆架的概念1. 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原为地质地理学上的概念,它是指邻接和围绕大陆领土、坡度比较平缓的浅海地带,是陆地的自然延伸并被海水覆盖的部分。2. 在国际法上,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3. 大陆架的外部界限有两种情形:(1)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
51、00海里。(2)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超过200海里的,应以下列方式来划定:不应超过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350海里,不应超过连续2500公尺深度各点的2500公尺等深线100海里。对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上的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应通过国际海底管理局缴付费用或实物。(二)大陆架的法律制度1. 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1)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2)这种权利是专属的。(3)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并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4)沿海国有授权和管理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钻探的专属权利。(5)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不影响上覆
52、水域或水域上空的法律地位。(三)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关于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原则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1. 认为应以中间线或等距离线作为划界原则。这种观点是以1958年大陆架公约为依据的。2. 主张应该按照公平原则来划定疆界。这种意见是以“北海大陆架案”为依据的。3. 第三次海洋法会议作出了下述规定:“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大陆架的划界,应在国际法院规约第38条所指出的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协定划定,以便得到公平解决。”(四)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关系 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在200海里内是重叠的,都是国家的管辖范围,沿海国的权利也有重叠,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但两
53、者又有很大区别,不可相互取代:1. 两者的形成方式和过程不同。2. 两者的法律根据不同。3. 沿海国在这两个区域内的权利义务不同。4. 两者的范围不同。(五)中国的大陆架1. 中国大陆架的概念和范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陆架,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以外依本国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至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足200海里,则扩展至200海里。2. 中国在大陆架的权利与义务。(1)为勘查大陆架和开发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2)对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的建造、使用和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的保护等行使管辖权。(3)拥有
54、授权和管理为一切目的在大陆架上进行钻探的专属权利。(4)对大陆架的人工岛屿、设施和结构等行使专属管辖权。(5)有权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减少和控制海洋环境的污染,保护和保全大陆架的海洋环境。(6)对违反我国法律法规的行为,有权采取必要措施,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可行使紧追权。(7)任何国家在遵守国际法和我国法律前提下,在我国的大陆架享有铺设海底电缆和管道的自由。(8)对我国的大陆架的自然资源进行勘查、开发等活动必须经批准,并遵守我国法律法规。(9)在我国的大陆架进行海洋科学研究,必须经我国主管机关批准,并遵守我国法律法规。二、国际海底区域(一)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 国际海底区域,指国家管辖权范
55、围以外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即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海域的海床洋底及其底土。 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对区域的法律地位作了规定:1. 国际海底区域及其资源是人类的共同继承财产。2. 任何国家不应对国际海底区域的任何部分或其资源主张或行使主权或主权权利。3. 对国际海底区域内资源的一切权利属于全人类,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全人类行使。4. 国际海底区域的开发要为全人类谋福利,各国都有公平地享受海底资源收益的权利。(二)国际海底开发制度1. 平行开发制度。 国际海底区域的勘探和开发,既可以由国际海底管理局企业部进行,也可以由缔约国或国营企业或在缔约国担保下的具有缔约国国籍或由这类国家或其国民有效控制的自
56、然人或法人或符合公约规定的任何组织,与国际海底管理局以协作方式进行。申请者要开发国际海底,首先要与国际海底管理局订立合同,提出两块具有同等价值的可开发国际海底,管理局可以从中选择一块,另一块作为合同区,由申请者在与管理局签订合同后自己开发。2. 国际海底开发制度的新发展。(1)采矿法典在2000年获得通过。(2)2001年,区域内多金属热液硫化物和富钴结核探矿与勘探规则的制定开始进入程序。(三)国际海底管理机构国际海底管理局(International Seabed Authority)下设:大会、理事会、秘书处和企业部。1. 大会由所有缔约国代表组成,是管理局的最高机关。2. 理事会是管理局
57、的执行机关,向大会负责,按大会所制定的一般政策制定具体政策。3. 秘书处由秘书长和其他工作人员组成,为办理行政事务的常设机关。4. 企业部为在国际海底区域内活动以及从事运输、加工和销售从“区域”回收矿物的管理局机关。(四)国际海底区域的新发展 关于执行1982年12月10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的协定对海洋法公约第11部分作了根本性的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1)关于缔约国的费用承担问题。(2)关于企业部。(3)关于决策程序问题。(4)关于技术转让的问题。(5)关于生产限额。(6)关于补偿基金。(7)关于公约的财政条款(8)关于审查会议:将其纳入关于修正、改进程序的其他条款中。3.协定与海洋
58、法公约第11部分的关系。(1)在适用公约第11部份有关问题时,被更改、取消的条款不再适用,而应适用协定的新规定。(2)凡是已经递交批准书加入公约的国家,推定为同样接受协定的约束;此后表示愿意接受公约约束的国家,一旦递交批准书,即表示愿意同样接受协定的约束。(3)按照条约法的有关原则,没有加入公约的国家,自然不受公约和协定的约束,但是亦不得接受协定的约束。返回第五节 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与群岛水域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是指连接两端都是公海或专属经济区,而又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二)海洋法公约对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规定了三种通行制度:1. 过境通行制度。 所谓过境通行制度是指
59、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另一个部分之间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内,所有船舶和飞机都享有不受阻碍地过境通行的权利的制度。2. 无害通过制度。(1)如果海峡是由海峡沿岸国的一个岛屿和该国大陆形成,而且该岛向海一面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穿过专属经济区的航道。(2)海峡是在公海或专属经济区的一个部分和外国领海之间的。(3)如果穿过某一用于国际航行的海峡有在航行和水文特征方面同样方便的一条穿过公海或穿过专属经济区的航道。3. 适用特殊公约制度。二、群岛水域(一)群岛和群岛国的定义1. 群岛是指一群岛屿,彼此密切相关,以至这种岛屿、水域和其他自然地形在本质上构成
60、一个地理、经济和政治的实体,或在历史上已被视为这种实体。2. 群岛国则是指全部由一个或多个群岛构成的国家,并可包括其他岛屿。(二)群岛基线的划定1. 群岛国可根据直线基线法,在最外缘的各岛确定一系列的点来划定领海。2. 在基线范围内,水域面积和包括环礁在内的陆地面积的比例应在11到91之间。3. 这种基线的长度不应超过100海里,但基线总数中至多3%可超过该长度,最长不能超过125海里。4. 这种基线的划定,不应在任何明显的程度上偏离群岛的一般轮廓。(三)群岛水域的法律地位和制度1. 群岛国按照上述方法划出的群岛基线内的水域,称为“群岛水域”。2. 群岛国主权及于水域及其上空、海床和底土,以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房产买卖合同:餐饮业门店房产交易协议
- 2025年度铁路货运车辆维护保养合同3篇
- 创新2024年度大数据分析处理合同
- 2024版北京地区劳动合同样本3篇
- 2024某企业社会保险合同
- 2024松树种子繁殖基地建设合同样本3篇
- 2024年记账代理公司服务协议范本版B版
- 2024项目咨询服务合同
- 《煤矿采煤系统的安全检查》培训课件2025
- 2024年高端制造企业物流配送合同
- 交通刮蹭私了协议书范本
- 青少年人工智能编程水平测试一级-模拟真题01含答案
- 院内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的管理与持续改进
- 中考名著《骆驼祥子》测试题及答案
- 高中体育课程活动方案
- 小学中高年段语文学科基于课程标准评价指南
- 和解协议装修合同纠纷
- 跆拳道专业队训练计划书
- DL-T1848-2018220kV和110kV变压器中性点过电压保护技术规范
- 实景三维地理信息元数据规范
- 意识障碍的判断及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