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1页
宪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2页
宪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3页
宪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4页
宪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宪法学1第一章 宪法基本理论 2本 章 结 构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第四节 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第六节 宪法规范第七节 宪法效力3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的含义下列有关宪法的论述正确的有:( )A.中国古代即存在作为国家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 B.近代宪法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 C.宪法一词在古代和近代发生了质的变化 D.词源意义上的宪法在中国古已有之4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二、宪法的特征(一)形式特征:1、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比其他法律更加严格。 2、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二)实质特征: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2、其规定的是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如国家的 性质、政权组织形式和结构形式、基本国策、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及职权等。 2、宪法的价值在于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宪法的主要内容涉及国家权力与公民基本权利。5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三、宪法与法律的关系(一)共性:1、宪法有其特定的调整范围,其调整范围主要包括国家机构和公民基本权利两方面。 2、宪法规范具有法律规范的形式和效力。 3、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由法律规定之。(二)差异:1、宪法的调整对象是 一国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2、宪法规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宪法的制定与修改程序与 一般法律相比,更为严格。66第一节 宪法

3、的概念四、宪法与宪政的关系(一)宪政的概念和特征概念:近现代意义的“宪政”(constitutionalism)也称“民主宪政”、“立宪政体”,是以宪法为前提,以民主政治为核心,以法治为基础,以限制与规范国家权力为手段,以保障人权为目的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特征:1、宪法实施是建立宪政的基本途径。 2、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 3、树立宪法的最高权威是宪政的集中表现(二)宪法与宪政的关系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则是宪法的实践。宪法是静态的宪政,宪政是动态的宪法。因此,宪法的内容直接决定宪政的内容,立宪的目的就是宪政的目的。77第一节 宪法的概念 五、宪法的分类(一)传统的分类1、成文宪法与不

4、成文宪法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3、钦定宪法、协定宪法和民定宪法(二)新分类1、原生宪法与派生宪法2、纲领性宪法、确认性宪法和中立性宪法3、政治自由主义宪法、君主立宪主义宪法、社会改良主义宪法和独立民主主义宪法(三)马克思主义的宪法分类(本质分类法)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和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88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 一、近代意义宪法的产生三个条件:1、经济条件: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以及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 3、思想基础: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等理论。(一)早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宪法的产生

5、(二)社会主义宪法的产生9第二节 宪法的历史发展 二、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一)旧中国宪法的历史发展(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第一部:1954年宪法第二部:1975年宪法第三部:1978年宪法第四部:1982年宪法(现行宪法)(三)现行宪法的修正1988年、1993年、1999年、2004年共四次修正1010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宪法的基本原则概念:人们在制定和实施宪法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准则,是贯穿立宪和行宪的基本精神。特征:1、本源性 2、最高性 3、概括性1111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主权是指国家的最高权力。人民主权是指国家中绝大多数人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力。 人民主

6、权学说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锐利思想武器,是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核心。 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都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在宪法中确认并且规定人民行使主权的方式。“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质上也就是主权在民。人民主权集中地表达了政府权力来源于人民、受制于人民并服务于人民的政治理念,确立了人民在宪政国家中的主体地位。立宪权是人民主权在宪法产生过程中的集中表现。1212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二、基本人权原则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所应该享有的权利,在本质上属于应有权利、道德权利。人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法律之后产生的。人权口号是在17、18世纪首先由西方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的。社

7、会主义国家宪法也确认了基本人权原则,我国2004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我国宪法对这一原则的正式确认。宪法中有关 “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实质上也是对基本人权的确认。资本主义宪法所规定的人权原则的特点在于以人权的普遍性掩盖人权的阶级性。社会主义宪法则在具体规范中,公开限制少数敌对分子的部分人权,其特点在于以人权的阶级性谋求人权的普遍性。1313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三、法治原则 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政府治理形式,是指按照民主原则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方式。资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权时,各国宪法便先后确认了法治原则,但由于资本主义国

8、家的立国 基础是资本的特权,因此法治原则在资本主义国家中不可能真正实现。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修改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在宪法上正式确立了法治原则。1414第三节 宪法的基本原则 四、权利制约原则权力制约原则是指国家权力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防止国家权力的滥用,并最终实现对公民权利的保障。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分权、制衡原则,即把国家权力分为几部分,分别由几个国家机关独立行使,并使国家机关在行使权力过程中,保持一种互相牵制和互相平衡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中,权力制约原则主要表现为监督原则。我国宪法明确

9、地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分工和监督原则。1515第四节 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一、宪法在立法领域中的作用1、宪法通过对相关国家机构的规定,设置了立法机构并赋予其立法权,从而为国家的立法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 2、宪法为其他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提供了根本依据。 3、宪法及其相关的宪法性法律为国家的立法活动规定了立法程序。1616第四节 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二、宪法在执法领域中的作用1、宪法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的设置,从而为国家的执法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2、宪法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权限。3、相关的宪法性法律为国家的执法活动进行了细致的规定。另外,宪法在执法过程中的功能还

10、表现在特定法律人宪法意识的培养,在法律人的培养过程和法律人活动准则的确立过程中宪法起着重要的作用。1717第四节 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三、宪法在司法领域中的作用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专门活动。1、宪法通过设置司法机关为国家的司法活动提供了组织保障。2、宪法规定了司法机关独立行使司法权的原则,保证了司法活动的公正。3、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从而为司法活动提供了最终依据。1818第四节 宪法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的作用 四、宪法在守法领域中的作用守法是指一切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全体 社会成员服从法律,依法行使权利和依法履行义务的活动。1、宪

11、法是根本行为规则,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必须以宪法规范为指引,不得违反宪法规范。2、宪法规定了平等原则,从而为守法提供了根本保障。1919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一、宪法的渊源 宪法的渊源是指宪法的表现形式。大陆法系国家的宪法渊源一般包括制定法、条约和宪法惯例,判例和法理只在特定意义上才作为宪法渊源。普通法系国家的宪法渊源主要是制定法和宪法判例,还包括条约、宪法惯例和法理。2020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一)成文宪法典宪法典是绝大多数国家,尤其是成文宪法国家采用的宪法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指将一国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由一种有逻辑、有系统的法律文书加以明确规定而形成的宪法,其优点在于宪

12、法的形式完整,内容明确、具体,因而便于实施; 同时由于一般规定了严格的修改程序,因而有利于保证宪法的相对稳定。2121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二)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又称宪政法规,是指一国宪法基本内容不是统一规定在一部法律文书之内,而是由多部法律文书表现出来的宪法,即法律规则的总称。宪法性法律主要有两种情况: 1、在不成文宪法国家中,有关宪法规定的内容不是采用宪法典的形式,而采多部单行法律文书的形式。宪法性法律制定和修改的机关、程序,通常与普通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的机关与程序相同。2、在成文宪法国家中,由国家立法机关为实施宪法而制定的有关规定宪法内容的法律也是宪法的渊源之一。2222第五节

13、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三)宪法惯例宪法惯例又称宪典,是指在国家实际政治生活中存在,并为国家机关、政党 及公众所普遍遵循,且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等。特征:一是它没有具体的法律形式,它的内容并不明确规定在宪法典或宪法性法律中。二是它的内容涉及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三是它主要依靠公众舆论而不是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其实施。分类:一是宪法及其修正案根本没有规定的;二是实际上不执行宪法中规定的某种制度的惯例;三是与宪法规定不一致的惯例。2323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四)宪法判例 宪法判例是指由司法机关在审判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具有宪法效力的判例。242

14、4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五)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权利义务关系缔结的一种书面协议,它能否成为一国宪法的渊源,取决于该国的参与和认可。2525第五节 宪法渊源与宪法典的结构二、宪法典的结构概念:是指宪法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主要是就成文宪法典而言。宪法结构一般分为形式结构和内容结构两种。形式结构是指宪法规范以某种顺序、方式进行排列,实际上是层次结构;内容结构是指将具有同类性质的宪法规范安排在宪法典中的某一部分,主要包括序言、正文、附则三大部分。(一)序言:国家的斗争历史,制宪的宗旨、目的和指导思想,国家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等。(二)正文:国家制度的基本原则,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15、义务与国家机构,国旗、国徽、国歌和首都。(三)附则:法对于特定事项需要特殊规定而作出的附加条款。2626第六节 宪法规范一、宪法规范的概念宪法规范是由民主制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宪法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最基本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有两种意义的宪法规范:一是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规范,即一切调整宪法关系的规范;二是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规范,即仅指宪法确定的调整宪法关系的规范。2727第六节 宪法规范二、宪法规范的主要特点(一)根本性和概括性:即宪法只规定国家生活中的根本性问题,因此需要概括、统领地把国家最根本的问题涉及。(二)最高权威性:即宪法规范的地位和效力高于其他法律规范。(三)原则性:即宪法规范只规

16、定有关问题的基本原则。(四)纲领性:即宪法规范明确表达对未来目标的追求。(五)相对稳定性:宪法的稳定性只是相对稳定性,须随着社会不断向前推进、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变化发展而变化。(六)无具体惩罚性:宪法本身一般无具体的惩罚性规定。2828第六节 宪法规范三、宪法规范的分类1、确认性规范:是对已经存在的事实的认定,其主要意义在于根据一定的原则和程序,确立具体的宪法制度和权力关系,以肯定性规范的存在为其主要特征。2、禁止性规范:是对特定主体或行为的一种限制,也被称为强行性规范。3、权利性规范和义务性规范:主要是在调整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为行使权 利与履行义务提供了依据。4、程序性规范

17、:是指具体规定宪法制度运行过程的步骤、阶段的规范,主要涉及国家机关活动程序方面的内容。2929第七节 宪法效力一、概念宪法效力是指宪法规范对相关社会关系所产生的拘束作用。二、表现其一,宪法规范对国家权力的效力;其二,宪法规范对公民、私人团体等的效力。3030第七节 宪法效力三、宪法与条约我国的宪法对国际条约在我国国内的适用及效力问题没有作出直接和具体的规定。(一)关于国际条约在国内的法律地位的规定欠明确。(二)没有规定国际条约在中国国内的转化适用方式 。3131第二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上) 3232本 章 结 构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33

18、33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国家性质:即国体,是国家制度的核心,它决定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是组织和管理国家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基本依据。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统治与被统治关系;(2)统治阶级内部各阶级、阶层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以及各种联盟与协作关系。3434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二、规定国家性质是宪法的重要内容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在规定国家制度时首先要确认本国的国家性质。西方国家宪法一般不明确规定其国家的阶级属性,而是以抽象的“国民主权”、“民有、民治、民享”、“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共和

19、、法治、人权等原则或理念来表示国家性质。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则明确规定了自己国家的阶级性质,表明它是由社会绝大多数成员享有民主的无产阶级专政性质的社会主义国家。3535第一节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特色第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历史阶段。所以,它不仅要承担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还要担负民主革命的任务。第二,人民民主专政有着广泛的阶级基础。第三,从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看,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是反抗社会主义革命,敌视、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社会势力、社会集团以及社会分子。3636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一、经济制度与宪法(一)经济制度的概念:经济

20、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而形成的各种规则、原则、措施和政策的总称。(二)经济制度与宪法1、宪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2、宪法对经济制度的规范(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宪政宪政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着不可或缺的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作用,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条件。3737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一)全民所有制经济:即国有经济,是指由代表人民利益的国家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所有制形式。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二)集体所有制经济:即生产资料归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劳动者共同所有

21、的一种所有制形式。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现阶段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3838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采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主要包括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 “三资”企业(中外合资、合营、外商独资)等形式。这些不同的经济形式,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决定的。3939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四、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分配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的。与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

22、展的所有制结构相 适应,在分配原则上,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有利于坚持效率优 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4040第二节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五、社会主义财产制度(一)社会主义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同资本主义宪法的一个重要区别,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不受侵犯既是国家的一项任务,也是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的一项义务。(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护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对于维护公民合法财产权,稳定我国社会主义的财产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等具有重要意义。4141第

23、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含义精神文明是指人类对自己的主观世界进行改造而形成的精神成果,它包括教育科学文化的发达和思想道德水准的提高。在我国,精神文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以集体主义为核心,是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高形态的精神文明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242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二、我国宪法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定我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国家举办各种学校,普及初等 义务教育,发展中等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并且发展学前教育。”“国家发 展各种教

24、育设施,扫除文盲,对工人、农民、国家工作人员和其他劳动者进行政治、文化、科学、技术、业务的教育,鼓励自学成才。”“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 国家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规定举办各种教育事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国宪法第20条规定:“国家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4343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三、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一)科学文化建设第一,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第二,发展科学事业。第三,发展医疗卫生体育事业。第四,发展文化事业。(二)思想道德建设第一,培养“四有”公民。第二,提倡“五爱”的社会公德。

25、第三,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4444第三章 国家的基本制度(下) 4545本 章 结 构第一节 政体第二节 选举制度第三节 政党制度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4646第一节 政体一、政体概述政体是与国体相对应的概念,它解决的是国家的形式问题,即拥有国家权力的阶级如何实现国家权力的问题。现代国家的政体大致可分为君主制和共和制两种。(一)君主制君主制是以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依据宪法名义上掌握国家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制主要分为议会君主制和二元君主制两种。4747第一节 政体(二)共和制共和制是指国家权力属于人民,由民选的国家机关或国家领导人依法以民主方式行使

26、国家权力的政治制度。共和制可分为总统制、议会共和制、人民代表大会制三种。4848第一节 政体二、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内涵(一)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逻辑起点。(二)选民民主选举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前提。(三)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础建立全部国家机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核心。(四)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是人民代表大会制的关键 。4949第一节 政体三、人民代表大会制与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共和政体的区别(一)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共和政体的实质。(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坚持民主集中制。(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一院制。5050第二节 选举制度一、选举制度概述宪法学所关注的是具有特

27、定含义的选举,即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选举制度,就是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选举制度是近代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也是人民主权原则的必然要求。选举制度还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基础。5151第二节 选举制度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沿革封建制度下,君主世袭,官吏是君主任命,不存在选举制度。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选举虚有其名。我国选举制度的真正确立,应当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新中国社会主义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大体上可以用“两次立法、五次修改”这八个字来简单概括。1、“两次立法”

28、,指的是1953年选举法和1979年选举法两部立法。2、“五次修改”,指的是1982年、1986年、1995年、2004年和2010年 五次对1979年选举法的修改。5252第二节 选举制度三、中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一)选举普遍原则选举权普遍原则是就享有选举权的主体范围而言的,它表明了一国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广泛程度。选举权普遍,并不是说每个公民都应当无条件地享有选举权,一些合理的限制还是有必要的。5353第二节 选举制度(一)选举普遍原则我国宪法第34条规定:“凡年满十八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 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享有选

29、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在中国享有选举权的基本条件有三:一是具有中国国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二是年满18周岁;三是未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5454第二节 选举制度(二)选举平等原则选举权平等是指一切选民的选举权一律平等,投票的效力一律相同,不承认,也不允许任何选民因民族、种族、职业、财产状况、家庭出身、居住期限的不同而在选举中享有特权,也即“一人一票,一票一值”。特殊规定:选举法第6条 选举法第18条、第19条5555第二节 选举制度(三)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的原则直接选举: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间接选举:由下一级国家代议机关或

30、者由选民投票选出的代表选举上一级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选举法第2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 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自治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5656第二节 选举制度(四)无记名投票原则无记名投票亦称秘密投票,指选民不署自己的姓名,亲自书写选票并投入密封票箱的一种投票方法。选举法第38条规定,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选民如果是文盲或者因残疾不能写选票的,可以委托他信任的人代写。5757第二节 选举

31、制度四、中国选举的民主程序(一)选举的组织我国主持选举工作的组织分为两种:间接选举时,由该级的人大常委会主持本级人大代表的选举工作;直接选举时,设选举委员会主持本级 人大代表的选举。县一级选举委员会和乡一级选举委员会都受县一级人大常委会的领导。5858第二节 选举制度(二)选区划分和选民登记选区:以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基础进行直接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的区域,也是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开展活动的基本单位。我国的选区可以按居住状况划分,也可以按生产单位、事业 单位、工作单位划分。选民登记:主持选举活动的机关按照选举法的规定审查、确认公民的 选举资格,并发给公民选民证的行为,是对选民资格的法律认可。选民登记过程

32、中出现错误的,可以向选举委员会申诉,选举委员会须在法定时间内作出处理决定。对该决定不服,还可于法定时间内向法院起诉。5959第二节 选举制度(三)代表候选人的提出在我国,代表候选人的产生方式有以下几种:1)按照选区或者选举单位提名;(2)各政党、各人民团体联合或者单独推荐;(3)选民或者代表10人以上联名推荐。 代表候选人提出之后,还需要经过确认才能成为正式的候选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均实行差额选举。直接选举时,代表候选人多于应选代表的1/3至1倍;间接选举时,代表候选人应多于应选代表的1/5至1/2。6060第二节 选举制度(四)投票选举投票是选民或代表行使选举权的最后环节。每次选

33、举所投的票数,多于投票人数的无效,等于或少于投票人数的有效。每一选票所选的人数,多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作废,少于规定应选代表人数的有效。在实行直接选举的地方,选区全体选民的过半数参加投票的选举有效,代表候选人获得参加投票的选民过半数的选票即为当选;在实行间接选举的地方,代表候选人必须获得全体代表过半数的选票才能当选。 6161第二节 选举制度(五)对代表的罢免、辞职和补选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由原选区选民罢免。30 位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县一级人大常委会书面请求罢免乡一级人大代表;50位 以上选民联名,可以向县一级人大常委会书面请求罢免县一级人大代表。罢免直接选举所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区全体选民过

34、半数通过。6262第二节 选举制度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由原选举单位罢免。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举行会议时,主席团或者1/10以上代表联名,可以提出对由该级人大选出的上一级人大代表的罢免案。在人大闭会期间,各级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或者常委会1/5以上组成人员,可以向常委会提出罢免案。罢免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须经原选举单位 全体代表过半数通过,在人大闭会期间,须经该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的过半数 通过。罢免决议须报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6363第二节 选举制度人大代表可以辞去其代表职务。根据选举法第52条的规定,人大代表必须提出书面的辞职报告,乡一级人大代表向本级人大提出辞职,县一级人大代表向本级人大常委

35、会提出辞职,县级以上人大代表向选举他的人大的常委会提出辞职。 人大代表在任期内因故出缺,或者调离、迁出本行政区的,由原选区或原选举单位补选。县级以上地方人大闭会期间,也可以由本级人大常委会进行补选。在补选中,并不要求坚持差额选举的原则。6464第三节 政党制度一、政党和政党制度概述(一)政党的产生作为阶级或阶层政治参与手段的现代政党,只能在资本主义时期产生和存在。英国是现代政党最早的发源地。中国政党发源于戊戌变法前后。6565第三节 政党制度(二)政党的概念和特征概念:政党是由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中坚分子组成,并为实现反映其政治、经济利益的政治纲领,以夺取、控制或影响政权为目的而进行活动

36、的有组织、有纪律的社会政治组织。特征:1、阶级性(群众性):政党代表并反映特定阶级、阶层和集团的根本利益。 2、 政治性:政党始终围绕着国家政权进行活动,通过参与、竞争、取得和控制政权,影响政治权力的运用,实现其政治追求。这使得政党区别于其他类型的组织。6666第三节 政党制度 3、 纲领性:政党将其基本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目标集中确定在党纲、党的章程,或者体现在党的竞选纲领中,以明确政党活动的手段、方式和目的,凝聚和 团结党的中坚分子,赢得选民的支持和同情,以此作为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标记和 符号。 4、组织性:政党要实现其纲领和目标,必须要有健全的组织系统并制定组织纪律。6767第三节 政党制度(

37、三)政党制度的概念及类型1、概念:政党制度是一国政党政治的法律化,是有关政党组织、活动、政治地位、参政方式、相互关系等的一系列法律和惯例的总和。政党制度是一国宪政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6868第三节 政党制度2、类型(1)一党制,即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控制,只允许一党存在和 执政,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更不允许其执政。(2)两党制,即政权实际上由势均力敌的两大政党垄断,通过定期选举轮流掌握,其他合法存在的政党从来没有机会和能力掌握政权,而只能以其他方式影响政府决策和国家政治生活。(3)多党制,即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力量较大的政党,根据竞选 的结果,结成政党联盟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单个的政党难以对

38、政治决策起决定性影响。(4)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即一党法定或事实上长期执政,其他政党与其合作共存而为“参政党”。6969第三节 政党制度(四)政党制度的宪法化和法律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一般不直接规定政党制度,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来规范政党制度。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将政党活动纳入法治轨道,使其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展活动,成为世界各国政党制度发展的潮流。7070第三节 政党制度政党制度规范的内容还包括:一是结党自由;二是政党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三是政党与国家的关系。7171第三节 政党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我国宪法关于政党制度的规定1、1993年的宪

39、法修正案第一次完整地表达了我国的政党制度,使其与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共同构成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存在的原则和政治基础。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负有维护宪法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4、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7272第三节 政党制度(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7373第三节 政党制度2、中国共产党

40、和民主党派进行合作、政治协商的形式多种多样。(1)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政治协商。(2)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人大中发挥重要作用。(3)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4)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人民政协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组织形式7474第三节 政党制度(1)性质和组织性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宪法在序言中就确认其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确认“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 。组织:人民政协设全国

41、委员会和地方委员会。全国委员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 族和各界代表、港澳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归国侨胞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组成,设若干界别。地方委员会设主席一人、副主席若干人和秘书长,其中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和市辖区的地方委员会根据情况,也可不设秘书长。7575第三节 政党制度 (2)主要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重大问题在决策前进行协商,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 民主监督:对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的实施,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通过批评和

42、建议进行监督。 参政议政: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 心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反映社情民意,进行协商讨论。通过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或其他形式,向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机关提出意见和建议。7676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概述(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国家结构形式是指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一定原则采取的调整国家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相互关系的形式。7777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种类1、单一制:由若干个不具有独立性的行政区域单位或自治单位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所采取的国家结构形式。特征:地方服从中央的统一管理,地方权力源自中央;全国只有一部统一的

43、宪法,只有一套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1)中央集权单一制:地方自治权较小,中央直接监督、指挥、控制地方的一种单一制样态。中国就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单一制国家。(2)地方自治单一制:地方自治权较大,在地方事务上有较大自主权,并享有宪法保障的一种单一制样态。日本、英国是这一类别的典型。7878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 2、联邦制: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成员单位(如邦、州、共和国等)组成统一联盟的国家结构形式。联邦成员单位原本拥有独立主权,只是为了某个共同目的,而与其他成员单位组成联盟国家或者加入联盟国家之中。特征:中央与成员单位之间的权力划分由双方合意确定,任何一方不得单方予以更改;既有联邦的宪法,也有成

44、员单位的宪法,存在着两套相互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7979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 (三)影响国家结构形式的因素1、经济因素2、政治因素3、历史文化传统4、民族因素5、其他原因8080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 二、中国是单一制国家(一)中国采取单一制的原因1、历史原因:首先,两千多年以来,统一一直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其次,单一制是农耕文明模式的内在要求;再次,中国传统思想中强调大一统的观念。2、民族原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从民族关系历史上的发展来看,虽然存在着民族间的差异,存在过民族矛盾和纷争,但是民族融合一直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此外,中国的民族构成和民族分布状况也是促成单一制国家结构的重要因素

45、。8181第四节 国家结构形式 (二)中国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的主要特点1、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坚持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主动性的原则。2、通过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解决单一制下的民族问题。3、通过建立特别行政区制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8282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地方性事务的制度。8383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包括以下内容:第一,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各民族自

46、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都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第二,鉴于中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区域自治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是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结合。第三,民族区域自治是就民族内部事务、地方性事务的自治,而不能就主权性、外交性事务进行自治。 第四,在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政权机关的职权外,还可以依法行使广泛的自治权。8484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行政区域。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民族乡不是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政府。自治区、自治州、自治

47、县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应当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8585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根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地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1、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治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并结合当地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有关管理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法规。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在自治权范围内,依法根据当地民族的特点,针对某一方面具体问题而制定

48、的法规。8686第五节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根据当地民族的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3、自主地管理地方财政。4、自主地管理地方性经济建设。 5、自主地管理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 6、经国务院批准,组织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7、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8787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一、特别行政区的概念设立特别行政区的基本指导方针是“一国两制” ,即“一 个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经全国人大决定,局部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不实行社会主义的政策,依法保留不同于全国现行制度的特殊制度。宪法第31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

49、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特别行政区是指在国版图内,根据中国宪法和法律规定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实行特别的政治、经济制度的行政区域。8888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性:1、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1)行政管理权;(2)立法权;(3)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4)自行处 理有关对外事务的权力。2、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3、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成员由该区永久性居民依照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组成。4、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基本不变。8989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二、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中央与特别行政

50、区的关系,是一个主权国家内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它的核心在于中央与特别行政区的权力划分和行使,即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权和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力。9090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中央对特别行政区进行监督、管理的权力主要包括:1、特别行政区的创制权。2、特别行政区政府组织权。3、紧急状态宣布权。4、外交权。5、防务权。6、基本法的制定、修改权。7、基本法的解释权。9191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三、特别行政区的政治体制1、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特别行政区的首长,代表特别行政区,对中央人民政府和特别行政区负责。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由年满40周岁,在香港通常连续居住满20年并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

51、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以及在澳门通常连续居住满20年的澳门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行政长 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任命。9292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2、特别行政区行政机关: 是特别行政区的政府。特别行政区政府下设政务司、财政司、律政司和各局、厅、处、等。特别行政区政府依基本法的规定行使职权,对立法会负责。3、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特别行政区立法会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行使立法权。4.特别行政区司法机关: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各级法院,包括终审法院、高等法院、区域法院、裁判署法庭和其他专门法庭。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司法机关是澳门特别行政区

52、法院和检察院,包括行政法院、初级法院、中级法院和终审法院。9393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四、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制度1、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是根据中国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法律。在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其地位仅低于宪法,但在特别行政区法律体系中,基本法处于最高的法律地位。9494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2、予以保留的原有法律:香港原有法律,即普通法、衡平法、条例、附属立法和习惯法,除同基本法相抵触或经香港特别行政区的立法机关作出修改者以外,予以保留(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8条)。澳门基本法也作了类似规定。9595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3、特别行政区立法机关制

53、定的法律: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除有关国防、外交和其他根据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不属于特别行政区自治范围的法律之外,立法会可以制定任何它有权制定的法律,只要制定的法律符合基本法,符合法定程序,就可以在特别行政区生效、适用。 9696第六节 特别行政区制度 4.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 全国性法律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适用于特别行政区的全国性法律具体包括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纪年、国歌、国旗的决议、关于中 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命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和中华人 民共和国外交特权与豁免条例。9797第四章 公民的

54、基本权利与义务 9898本 章 结 构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第二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第三节 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9999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一、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或者基本人权,是指由宪法规定或实际存在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 的权利。基本权利的法律特性:第一,基本权利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法律地位。第二,基本权利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最主要、最基本而又不可缺少的权利。第三,基本权利具有母体性,它能派生出公民的一般权利。第四,基本权利具有稳定性和排他性,它与人的公民资格不可分,与人的平等法律地位不可分,因而是所谓“不证自明”的权利。100100第一

55、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它与基本权利一起,共同反映并决定着公民在国家中的政治与法律地位,构成普通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义务的基础和原则。101101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二、基本权利的效力(一)基本权利对国家的效力1、对立法机关的效力:首先表现在人权立法上,人权立法又最集中地体现在宪法对公民基本人权的规定当中。其次,基本权利对立法机关的效力还体现为限制立法机关的制定法。2、对行政机关的效力:基本权利对行政机关的效力表现为行政机关在其行政行为中不得侵犯公民基本权利,否则,公民就有诉请国家立法机关或者司法机关予以救济的权

56、利。102102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3、对司法机关的效力:基本权利对司法机关的效力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种是在法院适用普通法律审理案件过程中,法院对法律的解释不得违反基本权利条款,不得与基本权利条款有所抵触;另一种是基本权利对法院有直接的拘束力。(二)基本权利效力的扩展及评价103103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三、基本权利限制界限(一)限制基本权利的内涵 1、剥夺一部分主体的基本权利。这主要通过刑法规定的附加刑来实现,如对一部分犯罪附加剥夺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是选举权。2、停止行使某些基本权利。这通常是出于某种原因,使基本权利主体暂时停止行使某些基本权利。这通常发生在特殊情况下,以

57、紧急状态的宣告为标志。 3、出于社会公益的需要和考虑,对基本权利特殊主体的活动进行限制,如对公务员的政治权利、军人的政治权利进行限制。 104104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二)限制基本权利的原则1.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指的是为了抑制行政权的恣意,对国民权利、自由的限制,不允许由行政权来进行,而必须保留给立法权(法律)。法律保留原则是在宪法上明确谁可以限制,实际上也同时指明了谁不可以限制,即该原则具有双重意义:一是允许立法机关对基本权利加以限制;二是排除其他机关的限制,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不得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限制公民基本权利。105105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法律保留原

58、则之所以成为我国限制公民基本权利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为:首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基本形式。其次,在我国,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并非是与立法权相平行的权力,而是由立法权派生出的权力。最后,我国目前没有专门性宪法保障机构,宪法也不能进行司法适用,所以一旦不作法律保留,就给行政权干预公民权利开启了闸门。106106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2、比例原则比例原则是指一项涉及人权的公权力(可能是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其目的和所采取的手段之间,有无一个相当比例的问题。具体而言,比例原则包含三方面的内容:妥当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和均衡性原则。107107第一节 公

59、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妥当性原则:是指一种法律(或公权力措施)的手段能够达到所追求的目的。其基本含义是国家所实施的每一权力行为都必须以实现宪法或法律所规定的目的为目标,并且每一手段的运用都必须有利于其法定目的的实现,不能以此种手段谋求以法律规定的彼种手段才能实现的目的,更不能将国家权力用作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108108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必要性原则:是指在妥当性原则得到肯定后,保证在所有能够达成目的的方法中,选择对人民权利最少侵害的方法或者最温和的方法,所以又称“最少侵害 原则”或“最温和方式原则”。109109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均衡性原则,又称“法益相称原则”,是指一种

60、达成目的的法律手段虽是必要的,但不可给人民造成过度的负担,侵害另一项法律所保护的利益。立法主体对公民基本权利的限制不得超过其所追求的公共利益,二者必须相适当或相对称。110110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三)限制基本权利的界限基本权利可以通过法律加以限制,但是,法律对基本权利的限制须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超过必要的限度则可能构成违宪。限制基本权利的界限主要有:基本权利的本质内容不得限制;限制基本权利的程度要合理;限制基本权利的原则要合理等。权利限制应遵循正当的法律程序。111111第一节 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概述四、基本权利与人权人权是指作为一个人应该享有的尊严和价值应受到尊重与保障的权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