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证据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1页
简明证据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2页
简明证据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3页
简明证据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4页
简明证据法学完整版教学课件全套ppt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简明证据法学(第四版)第一章 证据法在何处一、认定案件事实离不开证据法 实体法、程序法与证据法可谓现代法治国家的三大法律支柱,三者须臾不可分离,相互之间也不可替代。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司法活动本质上都是人类遵循法定程序、揭示案件真相进而定分止争的专门性活动。其中,实体法的核心目的是追求实体正义,程序法的核心目的是实现程序正义,而证据法的核心目的则是保障发现真实。如何最大限度地消除依靠证据判断事实的不确定性,这使得人们研究运用证据的内在规律变得必要;如何保证依靠证据判断事实的活动符合法治精神中公正、人权、效率和秩序等价值取向,这又使得人们研究运用证据的外在规则变得必要。二、证据法的基本模式

2、在不同法系国家,甚至在同一法系的不同国家,证据法都呈现出式样各异的风格。英美法系的证据法模式以英、美两国为代表。就现状而言,几乎英美法系的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成文证据法与判例证据法,且以成文证据法为主,因为证据成文法本身是证据判例法原则和规则的法典化。大陆法系的证据法模式以法、德、俄等欧洲大陆国家为代表,高度的成文法典化是其共同特点。其实,无论是英美法系的证据法,还是大陆法系的证据法,都有一些亚模式存在。随着近半个世纪以来法律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以及受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欧洲人权公约等国际条约的影响,两大法系的证据法还呈现出日益融合靠拢之势。三、证据法的不同含义一般来说,英美法系的证

3、据法概念比较明确、简单,指的是除去实体法、程序法中所规定的证据条款之外的法律规范,有时甚至被限定为这些国家的成文证据法典大陆法系国家对证据法的理解相对自由,通常将其实体法、程序法、判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证据与证明的规定统称为证据法我国目前尚未制定出国家一级的专门证据法典,更接近于大陆法系的模式。它主要针对证据能力、证明力、证明标准、证明责任等实体性证据问题,而通常不包括取证、举证、质证与认证中的程序性证据问题,以便能够同实体法、程序法有效地区分开来;它不是指某一部成文证据法典,而是指不同层次法律规范所涉及的相关条款。四、证据法的渊源依照我国现行宪法和立法法的有关规定,证据法的渊源也是一个多

4、层次的法律规范体系。该体系以其重要程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如下若干个层面: 法律层面; 法律解释层面; 部门规章层面; 国际条约层面; 其他规范性文件层面;五、证据法的选择适用证据法的选择适用,有两个基本思路: 结合具体案情,确定需要解决的证据法问题,以此为联结点; 结合现有证据法体系,确定可适用的法律条款,必要时正确化解法律条款间的冲突。 思考题1 如何理解证据法的独立法律部门地位?2 两大法系的证据法模式有何不同?3 以证明责任、证人证言、电子证据等为主题,列举我国有关这些内容的分支法律渊源。4 结合我国地方证据规则的发展,阐述我国证据立法的思路。阅读文献1张卫平民事证据法必要性之考量法商研究

5、,2001(3)2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中国法学,2002(1)3陈学权关于证据立法微观模式的思考从刑事诉讼法再修改的角度来观察政法论丛,2004(5)4冯俊伟行政复议证据立法的地方经验以23个省、市的立法为分析样本山东社会科学,2014(8)5蒋铁初中国古代判决的事实依据以清代为例兼与法定证据的比较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13(4)6中国证据法网wwwevidencelawnet第二章 什么是证据一、古代人如何查明案件事实 神明裁判(上)中国古代奉行“定罪必取输服供词”和“无供不录案”的原则,所以审案官员常用刑讯来获取被告人的认罪供词。人的权威不足以维持司法裁判的权威,便只

6、能求助于神的权威,于是,各种各样的“神明裁判”应运而生。“神明裁判”,即通过让当事人在神灵面前做某种行为或接受某种考验,然后根据行为或考验的结果或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征象来判定案件事实。 一、古代人如何查明案件事实 神明裁判(下)“神明裁判”在当时社会中不仅具有存在的必然性,也具有存在的必要性。“神明裁判”是一种“非证据裁判”方式,换言之,司法裁判的依据不是证据,而是神的示意。在“神明裁判”中,神通过“水审”、“火审”等考验的结果告知裁判者同时也告知了当事人和民众谁是有罪者或者谁是应该败诉的一方。二、如何理解“证据”一词的基本含义?从字词结构来理解,证据就是证明的根据。这是对证据一词最简洁最准确

7、的解释,也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接受的证据基本含义。 三、证据都是真实的吗?我国法律规定“证明案件真是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据此,可以将此简化为证据即事实,强调证据的真实性。但同时刑事诉讼法又明确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显然,这与证据就是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事实,是矛盾的。四、如何理解证据的真实性问题(一)从司法实践看,“不属实者非证据”的观点无法成立。 严格地说,在任何一起案件的定案依据中都存在着证据不完全属实的可能性。而且就每一个具体证据来说,其中也存在着不完全属实的可能性。 (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不属实者非证据”的观点也难以立足。 人们对证据和案件事实的认识都属

8、于认识的“个别实现”,都是“在完全有限地思维着的个人中实现的”,都是不可能无限期、无止境地进行下去的,因此就每一个具体案件来说,人们对证据和案件事实的认识都不是“绝对真理”,都只能是“相对真理”。 五、如何给法律事务中的证据下定义 所谓法律事务中的证据,是指证明案件事实或者与法律事务有关之事实存在与否的根据。无论这些“根据”是真是假或半真半假,它们都是证据。无论这些“根据”是否被法庭采信,它们都是证据。六、诉讼中的证据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证据的关联性 证据的关联性或相关性,指的是证据必须与需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或争议事实具有一定的联系。因为只有具有关联性的事物之间才可能具有证明关系有关联才能证明,

9、无关联则不能证明,所以关联性是证据的自然属性。六、诉讼中的证据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证据的客观性证据的客观性,是指证据应该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或者说,证据应该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六、诉讼中的证据应具备哪些基本特征 证据的合法性诉讼是一种法律适用活动,因此在诉讼中使用的证据应该符合法律的有关要求,这就是证据的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体现的是证据的法律特征或社会特征,是国家基于一定的价值考量而赋予证据的特殊规定性。 问题与思考1 如何理解证据的基本含义?2 如何理解证据的真实性?3 如何理解证据的关联性?4 如何理解证据的客观性?5 如何理解证据的合法性?6 如何理解证据资格、证据的可采性、证据的采纳标

10、准等概念之间的关系?阅读文献1张晋红,易萍证据的客观性研究法律科学,2001(4)2何家弘让证据走下人造的神坛:试析证据概念的误区法学研究,1999(5)3梁玉霞什么是证据反思性重塑见: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3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4裴苍龄论证据资料法律科学,1998(1)5肖建国证据能力比较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6)6邢怀柱刑事诉讼证据能力初探现代法学,1996(1)7何家弘论证据的基本范畴法学杂志,2007(1)第三章 证据有哪些法定形式第三章证据有哪些法定形式 案 例A公司老总一审被认定犯有职务侵占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被告人不服,认为自己没有侵占公司钱款,只是调用部

11、分资金到自己名下的另一个公司B,属于自己所有的公司之间的借款,没有犯罪。二审中,被告人不仅向法庭出示了各种财务会计账册,而且还提交了数位著名的刑法学家对此问题开具的“法律意见书”,以及B公司以公司名义开具的款项转账证明,以证明自己的行为没有犯罪。二审法庭认为,“法律意见书”和B公司“转账证明”不符合我国刑诉法规定的法定证据形式,不能作为定案依据。被告人出具的其他证据不充分,上诉理由不予支持,裁定维持原判。一、证据的法定形式概述(一)证据的法定形式的概念 证据的法定形式,是立法者根据证据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所作的法律划分,或者简称证据在法律上的划分。 学界也有用证据的种类这一概念,来指称证据的法定形

12、式。证据的种类与证据的分类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前者是一种立法规定,后者只是一种学理分类。 (二)我国证据的法定形式的特征第一,证据种类的数量较多。第二,证据种类比较具体、细致。第三,专门用法条列举。 (三)我国证据的法定形式的由来我国有关证据形式的规定主要继受苏联的证据制度。其中,苏联的“诉讼形式许可规则”,对我国有关证据种类的立法影响甚大。所谓“诉讼形式许可规则”,指所有的材料必须具有法定诉讼形式,才能进入诉讼程序作为证据使用。“诉讼形式许可规则”的确立,与证据概念的理解有紧密联系。 (四)我国证据的法定形式的作用我国证据的法定形式之作用,除了前述的法定必要性以外,在证据法上还表现为明确特定

13、形式证据的提出方法、质证规则和审查判断要领。不同证据具有不同的提出方法,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证据具有不同的证据生成方式。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一)物证 物证是指以其物质存在的固有特征发挥证明作用的物品或者痕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物证等同于实物证据的概念,包括书证、视听资料等一切以实物形式表现出来的证据。 狭义的物证则不包括书证和视听资料。我国法定证据形式之一的物证属于狭义的物证。物证有两个重要的证据属性:(1)物证的证据价值需要人去发现和认识。(2)物证一般都属于间接证据。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二)书证 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像等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文件或者其他物品。

14、书证的典型表现形式:是书面文件,如合同、借据、账单、书信、遗嘱、票据、日记、证件、标语等。记录有特定文字、符号的其他物品,如果是以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同样可以归入书证。如墓碑、壁画、广告牌、宣传栏等。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三)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自己所知道的案件事实情况向公安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证人的范围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证人证言有口头、书面、录音录像等形式。证人作证应以口头形式为原则。书面或录音录像形式的证人证言,必须符合证言可信性保障条件,才能作为定案依据。证人资格是证人证言具有证据能力的前提。依照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证人资格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证人必须是亲身感知案

15、件事实情况的人,他可就他感知的情况作证。第二,证人必须是能够辨别是非、能够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四)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是指诉讼当事人就他们亲身感知的案件情况,在诉讼中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当事人是广义是的证人,当事人陈述是广义的证人证言。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中,如何把当事人的主张、当事人就案件事实的辩解和当事人就案件事实的陈述区分开来,目前法律和实务均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五)鉴定意见现行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均将原先“鉴定结论”修改为“鉴定意见”,使得表述更加合理。鉴定意见是指具有鉴定资格的专业人员就案件中的专业问题向

16、司法机关提供的专家意见。鉴定意见是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的重要依据。二、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 (六)视听资料视听资料,通常理解为借助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高科技手段记录的信息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视听资料不像鉴定结论、口供那样表现为单一种类的证据,它实际上是一个“口袋”证据,自身构成了一个证据体系。(七)电子数据电子数据是指基于数字电子技术产生的、以数字形式表现出来的、能够作为证据使用的材料,它具体的表现形式诸如与案件事实有关的电子邮件、网上聊天记录、电子签名、网络访问记录等。(八)笔录类证据笔录是公安司法人员以及法律工作者在证据调查时所作的各种记录。问题与思考 1 如果强调证据的本质属

17、性是相关性,有没有必要规定,证据必须符合法定的形式才能作为定案依据?2 日本的证据学理论将认定案件事实的素材的人或物称做证据方法,将通过证据方法获得的内容称做证据资料。根据证据方法的不同,把证据分为人证(口头证据)、物证(证据物)和书证(证据文书),由此建立相应的证据调取和收集规则。这种立法规定与我国的列举式规定有什么区别?有什么优点和缺点?阅读文献1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第六章2张斌视听资料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第一、二章3黄维智鉴定证据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第一、二章4李军民事诉讼的书证问题研究以合同诉讼为例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

18、版社,2006第二章5周湘雄英美专家证人制度研究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6第一章,第二章第一、二节6裴苍龄论证据的种类法学研究,2003(5)7雷建昌论我国刑事证据分类模式的缺陷及其完善法律科学,2004(3)8张斌论科学证据的概念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6)9刘品新论电子证据的定位基于中国现行证据法律的思辨法商研究,2002(4)第四章 证据有哪些分类一、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 根据证据的表现形式不同,可以将证据分为言词证据和实物证据。凡是表现为人的陈述,即以言词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言词证据;凡是表现为客观存在的物体,即以物品或痕迹作为表现形式的证据,是实物证据。言词证据与实物证据有如下

19、的区别: 两者的表现形式不同。前者以语言表现,具有人的主观性;后者以物质表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两者的形成过程不同。前者经过主体感知、判断、记忆、表达等过程,后者经过发现、提取、保存、鉴定等阶段。 两者的证明价值不同。前者与案件待证事实的关联较为明显,可以全面、动态、直接地证明案件事实;后者与待证事实的关联并不一定明显,通常是局部、静态、间接地证明案件事实。二、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原始证据,又称“原生证据”,是指从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获得的第一手证明材料。传来证据,又称“派生证据”,是指经过复制、转抄、转述等中间环节的证据。原始证据是在案件事实的直接作用或影响下形成的,传来证据并非直接

20、来源案件事实或原始出处,而是经过了“转手”的第二手材料。 三、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 直接证据,即能够单独、直接地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间接证据,即不能单独直接证明,而需要与其他证据相结合才能证明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所谓的“主要事实”,通常认为是指案件中的关键性事实。在刑诉中为被追诉人是否实施了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在民诉中为当事人之间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是否发生、变更和消灭;在行诉中则为所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以及所依据的事实是否存在。 四、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本证与反证 在刑事诉讼中,以证据的证明作用为划分标准,可以把证据分为控诉证据与辩护证据。能够证明犯罪事实存在,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

21、或者罪重、加重刑事责任的证据,是控诉证据;能够否定犯罪事实存在,证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无罪或者罪轻、减轻刑事责任的证据,属于辩护证据。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根据证据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的关系,可将诉讼证据分为本证和反证。本证,是指能够证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存在的证据。反证,是指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不存在的证据。区分本证与反证的关键在于,提出的证据是用来支持己方所主张的事实,还是反驳对方所主张的事实。支持己方事实主张的证据为本证,反驳对方事实主张的证据为反证。问题与思考1、对证据进行学理分类的意义何在?2、若同时规定“实物证据证明力一般优于言词证据”,“直接证据证明力一般优于言词证据”,就

22、逻辑上说,存在矛盾吗?为什么?3、法律规定一种证据的证明力大于另一种证据有何利弊?4、试举例说明如何根据间接证据证明案件事实。阅读文献1陈浩铨刑事证据一分为三论政治与法律,2005(3)2黄凯斌间接证据理论的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4)3龙宗智证据分类制度及其改革法学研究,2005(5)4吴丹红证据法的批判与建构边沁的证据法思想及其启示环球法律评论,2006(6)5吴丹红证据法学的启蒙证据科学,2007(1)、(2)6崔敏刑事证据理论研究综述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7高家伟,邵明,王万华证据法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北京

23、: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9美李昌钰让证据说话吴丹红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10 William TwiningRethinking Evidence,Exploratory Essays2nd Ed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1 Adrian KeaneThe Modern Law of Evidence6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第五章 什么是司法证明司法证明针对的是社会规范事实,其中蕴含着某种价值判断和规范判断,其重点在于案件事实的发生过程在法律上的意义,亦即对相关法律规

24、范的发现、选择、解释和适用的特殊意义,尤其在于关系人在事实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在于关系人的角色地位、主观状态及可归责性。一、司法证明有哪些特点 规范性司法证明与其他证明活动的首先要区别。 对抗性司法证明在程序方面的重要特征之一。 时效性司法证明在程序方面的另一重要特征。相对性有两个要点。二、司法证明有哪些分类(一)严格证明与自由证明:是以法律约束的程度为标准所作的分类。严格证明在主体、手段、程序等方面受法律规定的严格约束,而自由证明的法律要求则相对宽松,又称为释明、稀明或者疏明。两者主要在证明对象、证明手段、证明程序、证明标准四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二、司法证明的分类(二)自向证明与他向证明这是以证

25、明行为针对的主体为标准所作的分类。自向证明是指自己向自己证明,而他向证明是指向他人证明。自向证明与他向证明的要素是相互可以转化的。自向证明通常适用于职权主义的程序模式;他向证明通常适用于当事人主义的程序,当事人在这种模式的证明程序中扮演着主角。二、司法证明的分类(三)正向证明与反向证明这是以证明案件事实的角度为标准所作的分类。正向证明是指以积极的方式证明正面的事实主张成立,而反向证明是以消极的方式证明反面的事实主张成立,如果承担证明责任的当事人不能证明反面的事实主张成立的,则认定为与此相对应的正面事实主张成立。正向证明与反向证明主要在证明对象、适用范围、证明方法、证明标准四个方面存在差异。二、

26、司法证明的分类(四)刑诉中的证明、民诉中的证明与行诉中的证明:刑诉证明是指公安司法人员和当事人调查收集和审查判断证据,确定是否发生了犯罪行为、谁是犯罪行为人、犯罪行为的轻重和其他有关事实的活动。民诉证明是指人民法院在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的参加下,通过取证、举证、质证和认证等活动,查明或者阐明民事纠纷产生和发展的事实以及民事法律关系构成要素的事实的诉讼活动。行诉证明是指人民法院在人民检察院和当事人的参加下,查明或阐明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案件事实的诉讼活动。三大诉讼证明主要在:证明责任的分配、证据的种类、证明标准、证明对象和证明程序五方面有着不同。三、什么是证明对象(一)证明对象的定义证明对象

27、,是指由实体法规范所确定,对诉讼请求具有法律意义,从而需要由证据加以证明的事实。理解该定义时,要明确如下四组关系: 证明对象与诉讼请求之间的关系证明对象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证明对象与证据之间的关系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之间的关系三、什么是证明对象(二)证明对象的范围从法律规定和司法实践看,纳入证明对象范围的主要有:法律事实、免证事实、程序法事实及证据事实。法律事实中,以要件事实及情节事实为证明对象的核心。免证事实,又包括自然科学定律、众所周知的事实、职务上熟知的事实、国家机关公报的事实、生效裁判、公证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当事人承认的事实、当事人没有争议的事实、推定的事实。程序法事实,是指有关

28、诉讼程序进行的合法性和当事人诉讼权利义务是否成立的事实。证据事实,是指证据材料所记载的事实内容。 四、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有哪些 被指控犯罪行为构成要件的事实与犯罪行为轻重有关的各种量刑情节的事实 排除行为的违法性、可罚性的事实排除或减轻刑事责任的事实刑事诉讼程序事实办理死刑案件的证明对象具体案件中证明对象的认定五、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有哪些 方法一,按照部门法的规定对证明对象进行一般性的归类。 方法二,按照诉的类型对证明对象进行归类。 方法三,根据诉讼理由即原告提起诉讼所根据的事实和理由,将证明对象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引起当事人之间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二是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权利义务关

29、系发生争议的事实。五、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 方法四,根据所要证明的事实与案件的主要事实之间的联系程度,确定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构成。 方法五,大陆法系国家学者采取的做法,即把证明对象与证明责任的分担原则联系起来,研究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的构成。五、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另一种分类方法认为民事诉讼证明对象由下述方面的事实构成: 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民事争议发生过程的事实。 当事人主张的民事诉讼程序事实。 有关外国的法律法规的事实。六、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有哪些(一)与被诉行政行为合法性有关的事实 1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有关的事实。 2有关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事实。 六、行政诉讼的

30、证明对象(二)与行政赔偿构成要件有关的事实 1. 侵权行为是否由作为被告的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实施。 2. 侵权行为是否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中实施。 3. 侵权行为是否违法。 4. 侵权行为是否给作为原告的受害人造成人身权或者财产权的损害;如果造成厂损害,损害的大小如何。 5.侵权行为与损害之间是否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六、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三)行政诉讼程序事实 行政诉讼程序事实,是指行政诉讼程序是否合法进行的事实。具体包括: 1、有关当事人资格的事实; 2、有关主管和管辖的事实; 3、有关审判组织的事实; 4、有关审判程序的事实; 5、有关采取排除妨害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

31、事实; 6、有关诉讼期间的事实; 7、被告及其代理人是否在诉讼过程中自行向原告和证人取证的事实; 8、有关行政诉讼执行程序是否合法的事实;等等。六、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四)涉及案件审理的特殊事实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可能遇到一些与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未必有直接的联系、但对案件的审理结果能够产生重要影响的事实。问题与思考1、如何理解司法证明与科学证明之间的区别?2、司法证明的特点是什么?3、什么是免证事实?具体包括哪些情形?4、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包括哪些方面的事实?5、民事诉讼的证明对象包括哪些方面的事实?6行政诉讼的证明对象包括哪些方面的事实?7在具体案件中如何认定证明对象?阅读文献1徐

32、爱国名案中的法律智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美科林埃文斯证据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法医学案例毕小青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3美乔恩R华尔兹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4美米尔建R达马斯卡漂移的证据法李学军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5张保生主编证据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9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一)实事求是原则的内容 从本质上讲,在司法活动中运用证据查明和证明案件事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活动”。 而实事求是,即要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去调查研究和分析问题,从而得出正确

33、的认识结论。 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就是为了实现司法公正。(二)从偏重实体的公正观转向实体和程序并重的公正观 不顾程序公正去追求事实真相的态度是一种偏颇;但是,不顾客观事实去追求程序公正的态度也是一种偏颇。 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二、遵守法制原则(一)遵守法制原则的内容 法治的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重心和一个基本点。所谓“两个重心”,指立法即法律的制定和施法即法律的实施。所谓“一个基本点”,就是“治官限权”,即“为官者不得违法”。 遵守法制原则是法治精神在司法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其在刑事司法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依法办案”之要旨就在于依照法定的程序办案,而遵守法制原则也就包含了“程序法定

34、原则”的精神。(二)从长官至上的司法观转向法律至上的司法观 在司法活动中,到底是长官至上还是法律至上,这是古今中外的司法人员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坚持“人治”还是坚持“法治”的根本问题。 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三、人权保障原则(一)人权保障原则的内容 在刑事司法活动中,人权保护的重点是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因为他们是刑事司法系统的打击对象,其人权很容易成为打击犯罪的牺牲品,但是被害人的权利保护也不应被置于“被遗忘的角落”。(二)从一元片面的价值观转向多元平衡的价值观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四、证据裁判原则(一)证据裁判原则的内容 所谓证据为本,就是说在司法活动中认定案件事

35、实必须以证据为本源,司法证明活动必须以证据为基石。换言之,司法裁判必须建立在证据的基础之上,因此又称为“证据裁判原则”。(二)从查明事实的办案观转向证明事实的办案观 用通俗的话讲,查明是让自己明白,证明是让他人明白;自己明白才能让他人明白,但自己明白并不等于他人也明白。 从查明事实的办案观点转向证明事实的办案观,其实质就是要遵循“证据为本”的原则。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五、直接言词原则(一)直接言词原则的内容 大陆法系的直接言词原则和英美法系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处。 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二)从侦查中心的程序观转向审判中心的程序观 从“侦查中心”到“审判中

36、心”的变化,符合人类社会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 2014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因此,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方向就是要从“侦查中心”转向“审判中心”。第六章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六、公平诚信原则(一)公平诚信原则的内容 公平是司法活动的基本准则和内在含义。 诚信是重要的社会道德规范之一,也是人们在进行诉讼活动时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之一。(二)从军事斗争的执法观转向文明公正的执法观 树立文明公正的执法观,就要求司法执法人员在具体办案过程中的行为符合公正的要求并具有文明的风范。 第六章

37、 司法证明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七、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的原则(一)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原则的内容 证据制度有两种基本模式:其一是法定证明模式;其二是自由证明模式。 我们的证据制度应以“法定证明”为主、以“自由证明”为辅。 (二)从偏重证明效力的证据观转向强调证据能力的证据观 所谓证据能力,即一个证据能否满足诉讼活动对证据的基本要求,是否具备诉讼的准入资格,又称为证据的可采性,即一个证据可否在诉讼中被采纳。所谓证明效力,即证据对案件事实的证明效果、力量或价值,或者说,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能达到的程度。 由于证明效力是证据的自然属性,合法性是证据的社会属性,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种转变称为从“自然

38、证据观”向“社会证据观”的转变。 问题与思考1、如何在司法证明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2、试述遵守法制原则与依法办案的关系。3、如何在刑事司法活动中贯彻人权保障原则?4、试述证据为本原则的基本含义。5、试述直接言词原则的适用范围及要求。6为什么要在司法活动中确立公平诚信原则?7如何理解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结合的原则?阅读文献1陈卫东论刑事证据法的基本原则中外法学,2004(4)2邓建民论实事求是原则与刑事诉讼原则现代法学,1996(4)3林金茎论证据裁判主义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台北:汉林出版社,19844宋英辉,李哲直接、言词原则与传闻证据规则之比较比较法研究,2003(5)5汤维建论民事诉讼

39、中的诚信原则法学家,2003(3)6汪建成,孙远自由心证新论“自由心证”之自由与不自由见:何家弘主编证据学论坛第1卷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7何家弘证据的采用标准中国刑事法杂志,2000(3)8何家弘试论刑事司法与证据制度的价值取向犯罪研究,2001(1)9何家弘中国刑事证据规则体系之构想法学家,2001(6)10何家弘中国刑事证据制度改革的方向中国法与比较法,2003(5)第七章 司法证明的一般方法是什么一、证明方法的历史发展 (一)神证法古代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比较低,以人力来判断案情的真伪非常困难,人们就借助神的力量来查明和审判案件,这种方法被称为“神证”,包括神誓和神判两种方法。神

40、誓,即让双方当事人都对神发誓,以证明他说的是真话。 除了神誓法,还有神判法。这种方法又称为“神明裁判法”,即通过让当事人接受某种以神的名义进行的肉体折磨或考验,来查明案件事实的方法。 一、证明方法的历史发展 (二)人证法以人证(证人的证言,被告人的口供,被害人的陈述)作为查明案件事实的证据,相比于神证的方法,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依然带有野蛮的成分。在以人证为主的查明案件事实的时代,当事人特别是被告人的口供,无疑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证据,因为,如果被告人亲自做了某件事情,肯定是对事情的全部经过最了解的,所以,突破了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就能够最好地查明案件事实。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刑讯逼供的方法

41、受到越来越多的抨击和反对。一、证明方法的历史发展 (三)物证科学证据1813年,巴黎大学化学兼法医学教授马蒂尔奥尔费拉集其经验写成毒物的特性一书,并和比利时人琼斯塔斯等药剂先驱者,分别对各种毒物加以分析和鉴别,毒物化验因此而日趋科学。 笔迹鉴定技术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形成一门科学却是在19世纪的欧洲。 公认的现代人身识别技术的创始人,是法国人贝蒂隆。1879年,他创建了首次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的罪犯人身识别方法人体测量法。 为了寻找更为科学可靠的鉴别犯人的方法,从19世纪下半叶开始,英国人就开始研究利用指纹来证明罪犯。 20世纪以来,为司法证明服务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包括像DNA这样

42、的遗传基因鉴定技术,带来了司法证明方法的一次新的飞跃。二、逻辑推理的证明方法 (一)什么是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司法证明中最为基本的方法,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判断时的常用手段。推理,就是从已知事实或者判断出发,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或者规则,推导出新的认识或者判断。一般来讲,逻辑推理存在两种推理进程相反的种类,即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二、司法证明的一般方法 (二)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个别或者特殊的推理方式。(三)归纳推理简单地说,归纳推理就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二、司法证明的一般方法 (四)反证与排除间接证明的方法包括反证和排除。运用反证法证明

43、案件事实,首先要假设一个与案件事实相反的事实,然后再否定该假设事实的真实性。 运用排除法证明案件事实,首先要提出关于该案件事实的全部可能性假设,然后逐一排除,直至剩下最后唯一的一种可能,从而证明其真实性。 三、司法认知(一)众所周知的事实(二)自然科学定律(三)国家机关公报的事实(四)生效的裁判、公证文书和行政行为确认的事实(五)当事人承认的事实(六)其他明显的、当事人不能提出合理争议的事实四、推定(一)什么是推定 推定,是一个专门的法律术语,就是根据推断来进行判定的意思。(二)立法推定和司法推定(三)可反驳的推定和不可反驳的推定五、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目前人们在司法证明中所采

44、用的一般方法,合理地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大家就可以在今后的司法实务工作中完成证明的任务,并且,在涉及法律事务中的一些推理判断问题时,这些基本的方法也都是适用的。问题与思考1、物证为什么能够更加科学地证明案件事实?2、如何使用排除法证明案件事实?3、司法认知为什么不需要当事人举证?4、进行司法推定需要哪些条件?阅读文献1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2江伟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3樊崇义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4卞建林刑事证明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5何家弘刑事审判认证指南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6何家弘证据调查实用教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45、出版社,20007刘昊阳诉讼证明科学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第八章 如何取证一、何为取证 (一)取证的概念 取证,也称为“收集证据”,是指为了查明案件事实,或者为了支持某诉讼主张,有权从事证据调查活动的人员,依法寻找、发现、获取并固定、保管证据的专门性活动。关于取证,有几点需要明确: 1、取证主体从立法趋势来看,人民法院将愈来愈少地参与取证活动,这从近年来对原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的修改中可见一斑。例如,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修订颁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90条对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一、何为取证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

46、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一、何为取证 同时在第96条第2款还针对第1款内容补充规定“除前款规定外,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依照当事人的申请进行”。2015年修订的行政诉讼法第41条也以立法的形式明确规定了原告或者第三人不能自行收集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的范围一、何为取证 (一)由国家机关保存而须由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二)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三)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证据。”无疑,减少人民法院主动调查收集

47、证据的情形,并严格规定人民法院不得不主动调查收集证据的条件,将使得诉讼更加公正、裁判更加中立。 一、何为取证 2、取证中的保全证据 保全证据,即取证主体在寻找、发现有关证据之后,根据证据的具体形式、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将其固定或保护下来,并以规范、合理、科学的方式加以保管,以便其在后续的诉讼活动中发挥应有证明作用的一项必要措施。(二)取证的意义 取证是证据有效发挥证明作用的最为基础而又必不可少的环节。二、取证应遵循怎样的规则并满足哪些要求 (一)取证应遵循的规则 1、非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不得动用具有强制性的取证手段。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

48、第94条和第96条 2、公诉案件中,侦查人员、公诉人员要同时寻找、发现并占有、固定、保管对犯罪嫌疑人有利和不利的各种证据。 3、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证明自己无罪的义务,但其有权利自行或委托代理人寻找、发现并获得、保全对自己有利的证据二、取证应遵循怎样的规则并满足哪些要求 4、公诉案件中,侦查人员等依职权取证的主体,动用某些取证手段时,必须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办理; 5、辩护律师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取证,必须依法而行; 6、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中,取证人员的取证活动,也应受到一定的法律约束; 7、律师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均不得帮助当事人作伪证等; 8、取证人员应优先获取原生证据,并适当保全这些

49、原生证据; 9行政诉讼中、民事诉讼中的取证人员,获取的证人证言、现场笔录等证据应满足法律的相关规定在民事诉讼中,根据2015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110条规定,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案件有关事实接受询问。在询问当事人之前,可以要求其签署载明据实陈述、如有虚假陈述愿意接受处罚等内容的保证书。当事人应当在保证书上签名或者捺印。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拒绝到庭、拒绝接受询问或者拒绝签署保证书,待证事实又欠缺其他证据证明的,人民法院对其主张的事实不予认定。(二)取证应满足的要求 1、 应在第一时间内取证 2、应根据证据的存在、表现形式以及具体特

50、点等,选择科学合理而又可行的取证方法 3、应围绕案件的基本事实,全面、客观地获取各种证据 4、应充分考虑各种可能性,深入、细致地获取各种证据 5、应保守相应秘密。三、如何寻找、发现、获取证据 (一)询问询问,即取证人员以谈话或打听的方式了解案情的一种言词性调查活动。询问是一种最为基本且最为常用的发现、获取证据的方法。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律师及其他诉讼代理人均可以使用该方法。询问的对象通常是证人、民事诉讼或行政诉讼当事人以及刑事诉讼受害人。按照不同的标准,询问可分为正式询问与非正式询问,走访询问与传唤询问,公开询问与秘密询问。借助询问,可收集到证人证言、被害人或当事人陈述等诉讼证据,还

51、可了解到与案件有关的一些基本情况或线索。三、如何寻找、发现、获取证据 (二)讯问讯问只能由侦查人员或公安机关的治安警察完成。按照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5条第1、3款的规定,刑事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均可以讯问被告人。因我国的诉讼模式仍属于职权主义,审判人员有很大的主动权,故审理阶段审判人员对被告人的讯问有时也可能是为了获取某一证据。尽管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自我书写的方式形成供述,但通常而言,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均是讯问的产物。古今中外的司法实践表明,讯问期间最易出现侵犯犯罪嫌疑人之人权的问题。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讯问可分为刑事讯问与治安讯问、侦查讯问与检察讯问、初次讯问与后续

52、讯问。借助讯问,有望查清犯罪嫌疑人的全部罪行并收集可用于定罪的证据,有望追查同案犯并发现其他犯罪线索,还有望保障无罪的人不错受刑事追究。三、如何寻找、发现、获取证据 (三)辨认辨认,是指诉讼中,由取证人员安排组织熟悉或了解客体特征的人,对与案件有关的客体进行分辨、识别和再认,以获得能查明案件事实的各种信息的一种活动。辨认不可缺少的要素有:辨认组织者、辨认者、被辨认客体。辨认组织者通常是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辨认可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为:证人辨认、受害人辨认、嫌疑人或被告人辨认和当事人辨认,人身辨认、物体辨认和场所辨认,公开辨认和秘密辨认,直接辨认和间接辨认,动态辨认和静态辨认。三、如何寻

53、找、发现、获取证据 (四)搜查搜查,指为了获取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侦查人员依照法律的授权而对特定人身、物体或处所进行搜索、检查的活动。搜查可针对人身、物体或处所而进行,但必须履行严格的审批手续,并获得侦查机关签发的搜查证,所针对的对象也只能是搜查证上载明的特定的人、特定的物、特定的场所或特定的住处等。紧急情况下,如若正在执行拘留、逮捕,则可以仅仅凭借其持有的拘留证、逮捕证而搜查。根据不同的标准,搜查可分为公开搜查与秘密搜查,有证搜查与无证搜查,人身搜查、物品搜查与处所搜查,辅佐于现场勘验的搜查与独立的搜查等。三、如何寻找、发现、获取证据 (五)勘验、检查为了发现、获得证据,了解相关情况,侦查

54、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实地查验、勘测、检验与案件有关的场所、物品、尸体的活动,称为勘验。而为了查明案情,确定人的体态特征、生理状态、损伤情况,侦查人员、公诉人员、审判人员实际查看、检测、检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的活动,称为检查。三、如何寻找、发现、获取证据 (六)实验为了证明某一理论、假设的正确性,或者为了认识某一客体在特殊条件下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所进行的操作或活动即是实验。本书讨论的实验,是狭义的实验,是为了判断某事实或现象是否可能发生或存在,而模仿特定的条件、在特定的时空状态下所进行的一种活动或操作。我国在刑事诉讼中,能以实验的方法查明有关案情,并发现、获取相关证据。在民事诉讼及行政诉讼

55、中,人民法院也可在必要时,组织实施实验以获取相关证据。刑事诉讼中的实验,也就是侦查实验,必须严格遵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为确保实验的结果合法、真实可靠,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必须重视实验记录的制作。三、如何寻找、发现、获取证据 (七)鉴定鉴定,指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依照其职权,或接受聘请、委托,为解决案件中的一些专门问题,而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检验、鉴别,进而给出结论的一种活动。鉴定结论与鉴定意见刑事诉讼中,鉴定是侦查机关调查取证的重要侦查手段之一。院司法行政部门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的其他应实行登记管理制度的鉴定。四、如何固定、保管证据(一)固定证据的手段或措施 1、笔录 笔录,

56、即借助笔及纸,同步记载所闻、所见之内容的一种固定证据的常用方法。 2、录音、录像 录音、录像,即以录制声音、拍摄图像的方式固定证据。 3、拍照 拍照,即以照相的方式固定证据。 4、复制 复制,即以制得复制品的方式固定证据。 5、扣押、封存 对于那些容易转移、灭失的大宗物证,以及与案件有关的金钱等证据,可用扣押、封存财物、冻结银行账户等方法加以固定。四、如何固定、保管证据(二)证据的保管以及保管制度的建设已经被发现、获取并得到固定的证据,如果没有得以妥善的保管,其证据资格以及证据价值均有可能被破坏。因此,有必要对证据的保管予以高度的重视,并建立相关的制度。最高人民检察院在2015年发布了人民检察

57、院刑事诉讼涉案财物管理规定,其中规定了人民检察院实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与保管涉案财物相分离的原则,由办案部门负责对涉案财物依法进行查封、扣押、冻结、处理,并按特殊规定对不移送案件管理部门或者不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涉案财物进行管理;案件管理部门负责对办案部门和其他办案机关移送的涉案物品进行保管,并依照有关规定对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工作进行监督管理;计划财务装备部门负责对存入唯一合规账户的扣押款项进行管理。问题与思考1、5岁幼女甲遭强暴且被残忍地装入编织袋内踩踏至死。同村的乙被列为犯罪嫌疑人。侦查中,警方借乙下田干农活之际,数次悄悄地到他家搜查,查出捆扎编织袋用的棕色碎布条、床

58、上小女孩遗留下来的棒棒糖棍等物品,这些物品与发现编织袋现场的物品吻合。问:本案中,警方的取证行为有无不当之处?对本案的定罪量刑有无影响?为什么?2、佘祥林杀妻案”可谓是家喻户晓的一桩刑事冤案:佘祥林被控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在度过牢狱生活十一载后,其妻重现于家人及乡邻的视野里曾被当做其妻尸体的那具女尸显然不是佘祥林的妻子。问:佘祥林一案在取证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阅读文献1朱建新主编民事取证方略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2王达人,曾粤兴正义的诉求美国辛普森案和中国杜培武案的比较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汪建成理想与现实刑事证据理论的新探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鲍雷,刘玉民主编用证据说

59、话刑事证据的收集、审查、认定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5何家弘,刘品新证据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6何家弘主编证据调查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第九章 如何举证一、举证责任的含义举证责任,又称为证明责任,一般是指在诉讼中,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要求和不能证明时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最高人民法院2015年出台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90条和第91条将这种举证责任称为“举证证明责任”。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强调当事人对自己的事实主张应予证明的必要性。其法律意义在于,当事人没有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加以证明时,其提出的事实主张便不能成立。 结果意义

60、上的举证责任,强调的是,在当事人双方所争议的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时,谁应当承担由此发生的不利后果。 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与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之区别理解举证责任应注意的问题二、举证责任的承担(一)举证责任承担概述举证责任承担,是指在诉讼中谁应当对特定事实加以证明。从行为意义上举证责任的承担原则来看,提出事实主张的当事人应当对该事实加以证明,如果没有加以证明,其事实主张不能成立。即所谓“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的承担比较复杂,其承担要根据待证事实的类型或性质来决定,所以存在一个证明责任如何分配的问题。 二、举证责任的承担(二)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的承担我国刑事诉讼实践和理论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