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96 页 共 NUMPAGES96 页核舟记教学设计核舟记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积累文言词语。2、抓住文体特点,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3、把握说明对象“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特点,并能够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教学重点:同目标1、3教学难点:同目标2教学背景: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熟读课文,借助解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根据个人遇到的疑难情况积累文言词语。教学流程:活动一:学习核舟记,你遇到哪些疑难词句?设计意图:以学生为中心,充分收集学情,教学更具针对性。针对学生遇到的疑难词句,教师组织学生采取同伴互助的方式予以解决。“新”的文言现
2、象,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本文中的“文言数词”表达方式,该教学重在引导学生聚焦文中的文言数词的相关语句,借助“思考探究四”,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文言数词的几种表达方式,积累文言常识。学生探究获取如下知识:(1)数词+明细是常见方式,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数词+量词+名词”的表达方式;(2)数词与名词的搭配的两种用法。表达重点在名词,则采用“数词+名词”用法;表达重点在数词,则采用“名词+数词”用法。(此处可引导学生推导出,古汉语数词玉明祠组合,最后一个词语是强调对象。)(3)数词整零之间加“有(又)”。此教学活动最适宜采取“比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借助学生“课时练”,检测疏通文意情况。活动二:
3、小组合作设计表格,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按照船头、中间、船尾的顺序一一介绍?建议你这样做:1、完成如下表格,思考每一部分的介绍顺序,最后通盘考虑全文的介绍顺序。位置介绍对象介绍顺序中间船头船尾船背2、 根据课文内容,画出“核舟”的横截面图,根据图形,思考作者为什么按照中间、船头、船尾的顺序介绍?设计意图:该教学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由于教师手头无“核舟”实物,学生缺乏直观认识,这就需要搭建合理支架,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可视化。化难为易,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介绍核舟顺序的匠心。该教学活动需要引导学生理解,介绍如此细小之物,观察的认知顺序就是文章的介绍顺序,视觉最先注意哪里,就会先介绍
4、哪里。因此这是一种认知逻辑顺序。在介绍核舟船头的主体部分,先介绍“苏轼”再依次介绍黄庭坚和佛印,这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船头到船尾,同样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从船的主体部分再到船背,既是空间顺序,也是从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在此环节,教师需要追问:从文章结构上看,本文又是一种什么顺序?引导学生理解,总体介绍王叔远的雕刻艺术,再具体介绍大苏泛赤壁的核舟,最后对核舟雕刻的分类统计,总结赞美王叔远技艺。结构上呈现总分总结构。活动三:魏学洢对王叔远核舟的总体评价是什么(王叔远雕刻工艺品的特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如何利用“大苏泛赤壁”的核舟表现这一特点的?教学意图:该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从深层次上理解分析王
5、叔远核舟的“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特点。这就需要学生回归文本,从“因势象形”和“各具情态”上对文本分类细读。此环节旨在纠正一个问题,好多资料上谈到核舟的特点都是“奇巧”“灵怪”。其实,这是对文本的误读。根据文本不难理解,“奇巧”“灵怪”都是对王叔远雕刻技艺的评价,而非对其核舟作品的评价。雕刻技艺与雕刻作品的特点是不能划等号的!“因势象形”主要体现在:利用桃核中间最高部分,雕刻船舱;并且根据桃核的形状雕刻竹叶,雕刻小窗、雕栏;窗扇雕刻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名句;利用船背“稍夷”,雕刻题名、篆章等。“各具情态”体现在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上。比如苏轼的“左手抚鲁直背”,黄庭坚的“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在此
6、环节,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鲁直不搂着苏轼的肩?不仅提醒学生考虑“苏黄共阅一手卷”,两人的手各有分工,而且要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动作背后反映出两人怎样的关系。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苏轼动作背后的心理和神态,揣摩黄庭坚“如有所语”的心理、神态。佛印“卧坐”“矫首昂视”表现出僧人超凡脱俗、悠然自得的情态,符合泛舟赤壁的心境。还有船尾的“横卧一船楫”符合“泛赤壁”的意境,虽是器物,同样具有情态。舟子神态各异,性情不同;更是“各具情态”的表现。此环节,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描摹人物运用动词的简洁、形象、凝练的表达效果。?作业设计:观察学校教学楼三楼、四楼楼梯间的两幅中国画,向同学们介绍画面内容
7、。要求:介绍顺序合理,总分总结构,不少于400字。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学会用一定顺序描写画面内容,介绍“工艺品”。可惜校园没有雕塑,只好“因势而教”啦!核舟记教学设计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一些字词的正确读音及书写。2、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二)、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疏通课文的字词句,理解全文。2、合作学习的过程: 主要通过一些有关课文问题的讨论解答,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用简洁、周密、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的卓越技艺。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振兴中华而读书。二、教学重点
8、及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培养文言语感。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3、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三、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学习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二、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如果有人告诉你,在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部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你定觉得很惊奇吧?这就是我国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微雕艺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核舟记,就是远在几百年前我国民间艺术中精湛绝伦的微雕技艺的精彩展示。(二)、整体阅读,把握课文基本内
9、容要求学生自己散读课文一到两遍,注意以下内容: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2查字典,给文章的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3思考下列问题:(1)核舟大小如何?(2)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3)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三)、巡视课堂,掌握学生自学情况,以便为下面的课文分析提供材料和根据。(四)、朗读课文,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赞其成功之处。(五)、学习课文第一、二段1学习第一段。2疏通重点字词,注意以下词句。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
10、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云,语气词,无义。3思考以下问题:(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介绍王叔远在雕刻技术上的卓越成就,指出核舟的主题“大苏泛赤壁”。(2)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明确: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二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4学习第
11、二段。5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词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6思考讨论以下问题。(1)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明确:说明核舟的大小和船舱的格局。船舱的舱顶有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
12、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2)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明确:这段主要采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7齐读课文第一、二段。(六)、布置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在上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重点词句,领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按照空间顺序有条不紊地介绍事物特征的方法,从而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高超技艺和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教学步骤:(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时(二)
13、、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动作、神情。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轼、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
14、,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明确:表现这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三)、学习第四段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
15、楫。 (6)倚一衡木。 (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髻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3这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明确: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
16、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四)、学习第五、六段1学生自读课文。2疏通重点词句,注意以下字词。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了了,清清楚楚。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盖简桃核修狭者
17、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3请思考:这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明确: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顶部的雕制。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五)、学生齐读课文,综合思考以下问题1本文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2文章主体部分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3核舟雕刻的主题是什么?4最能反映雕刻者技艺精湛的是哪一句?(六)、课堂板书总 概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术。船舱空正面 船头 间核 顺舟 分 详写核舟 船尾 序记顶部总 总括核舟,发出赞叹。(七)、课堂反馈给下列字注上拼音。罔(
18、 ) 黍( ) 壬( ) 戌( )虞( ) 贻( ) 篆(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 能以径寸之木( )高可二黍许( ) 中轩敞者为舱( )雕栏相望焉( ) 佛印绝类弥勒( )珠可历历数也( ) 钩画了了( )诎右臂支船( ) 其船背稍夷( ) 给下列句子用“”划出朗诵节奏。虞 山 王 毅 叔 远 甫 刻。 中 峨 冠 而 多 髯 者 为 东 坡。将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对下面一句朗读时音节停顿正确的是:( )a、虞山王毅叔远甫刻b、虞山王毅叔远甫刻c、虞山王毅叔远甫刻d、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对下列几句“之”字的指代对象分析正确
19、的是:(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闭之,则右刻清风徐来 石青糁之左臂挂念珠倚之a、舱雕栏小窗舟身b、舱顶小窗刻的字左膝盖c、舱顶小窗雕栏佛印d、舱顶刻的字小窗左膝盖 翻译下面两句:启窗而望,雕栏相望焉。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 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2、技能目标: 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
20、感情。教学重点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句式。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学情分析学生已掌握学习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课文内容应很容易完成。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集体备课一、课前检测:二、出示学习建议,自主学习。三、同层展示,评星四、小组交流,异质帮扶五、师生探究:(一)学习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髯者 如有所悟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思考讨论: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明确: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4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武、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明确:从“苏
21、、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培”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5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的是谁?为什么?明确: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武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髯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6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
22、呢? 明确: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画,对东坡、鲁直依格”的介绍,对怫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二)学习第四段1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1)长约八分有奇。(2)左右各四,共八扇。(3)船头坐三人。(4)共阅一手卷。(5)横卧一揖。(6)倚一衡木。(7)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十量词十名词”的格局不同。2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明确:拟人:船尾横卧一揖比喻:居右者谁会仰面 顶真:左手抚炉,沪上有壶。3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明确:主要运用了总
23、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4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明确: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 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揖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辑同于无揖,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六、课堂小结,课堂检测。七、布置作业。个人备课小结: 学科知识构建与板书设计尝贻余核舟一 (总)核船头坐三人 中轩敞者为舱 船尾横卧一楫舟 (居左)(居中)(居右)边(分)鲁直 苏轼 佛印 居左者 居右者记通计一舟 (
24、总)反思与重建一、课前检测题:写出下列字的意思1.有奇巧人( )2.罔不因势象形( )( )( )3.尝贻余核舟一( )( )( )4.盖大苏泛赤壁云( )5.高可二黍许( )( )( )6.启窗而观( )二 、课堂检测题: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2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3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4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三、作业设置:1、背诵课文第三段(选做)2、同步训练(必做)核舟记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学习以空间方位为序,语言简洁、周密、生动。2、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卓越技艺,激发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并为适应改革开放,振兴中华而读书【教学
25、设想】可运用道具(核舟模型)或幻灯(核舟图片)配合教学,以便学生有直观印象,加深理解并记忆。【教学时数】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最优秀、最勤劳、最聪明灵巧的人民,他们创造了光辉灿烂、永垂不朽、令古今世界瞩目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其中最令人喷喷称奇、叹为观止的有那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的手工雕刻艺术,尤其是微雕。一棵不起眼的树根经三拨两弄可以变成一只活灵活现、凌空欲飞的雄鹰,这是根雕;一块似可废弃的石头经三琢两磨也可忽然化为山水木石、鸟鱼虫草,或可成为万里长城的缩影,这是玉雕;不仅如此,一根头发上可以雕刻下唐诗三百首的全部诗句,这
26、是发雕;还有牙雕、竹雕等等。今天我们学习的明末浙江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远在数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民间艺人精湛绝伦的雕刻技艺的一次辉煌的展示。二、布置课内预习请大家运用字典并结合黑板上的预习题自读这篇文章(有些题目需在自读本上笔答完成)1、本文出处及作者简介(摘要在自读本上)。2、为文章生字词注音并释义,用铅笔标出疑难句。示例: 罔、贻、轩敞?篷等;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等3、试分别概括文章段意(要求用语精炼,各不超过十个字)。4、思考下列问题: 核舟大小如何? 在这样小的核舟上雕刻家究竟雕了多少人和物? 雕刻者是如何精当巧妙地安置这些人物的? 本文虽名为记,是不是记叙文,为什么? 文章主体部分
27、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文章的全部内容安排实际上紧扣了怎样一个核心?三、朗读课文1、请三位同学朗读课文:每位同学朗读两段。朗读后,各由其余同学对该位同学的朗读情况作评价,或指明其读音的错误,或纠正其断句不当;或称道其成功之处。2、老师指导有关朗读的要领:读音要力求用标准的普通话,注音要正确,特别是古今异读、变读、通假字、多音字必须严加推敲,查有实据,读准字音才能读得流畅,读准字音才能理解得清楚透彻。断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古人称为句读。文言的断句水平跟读者的阅读面、阅读量以及文言的基础、功底和语感均成正比。但也有一些常规可以提前把握,以便有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比如句首的发语词夫、盖等必须断开,
28、盖大苏泛赤壁云就不可误读为:盖大/苏泛赤壁云;另外,断句跟句法关系密切相联,主、谓、宾各成分之间一般应断开;再则,断句与句意必须一致,不可因断句错误而产生歧义或谬误。最后,断句还跟文言的一些语法习惯、文章的感情基调、文体规律、作家作文的习惯、读者的阅读习惯等有关。阅读中均需综合考虑。3、在预习并对课文整体内容稍有感知、认识的基础上,在学生稍有阅读文言知识的情况下,教师或可带读,或可范读,力争引导学生熟读课文,达到流利畅达之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而把握文章的整体,获得这种文体的语感。四、研讨课文本文的题目虽有一个记字,是否意味着是一种记叙文体?它与桃花源记、小石潭记是不是同一种文体?本讨论题
29、旨在考察同学在预习并熟读之后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情况;同时借助比较,让学生对古文中的记体文言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学生的讨论可以从下列角度开展:1、所记的对象和内容。2、表达方式及语言:这个问题在本课时最后提出,容同学课后查阅有关文章资料,并分小组讨论。第二课时一、齐读全文导入第一课时的研讨课文对这个题目的正确解说应当是:1、从所记的对象和内容看,桃花源记、小石潭记等记的是桃花源、小石潭等实地实景,显然属游记类性质的记叙;而核舟记作者记的是一艘核舟,一件工艺品,目的是要展示我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绝顶智慧,很可能写成说明文。2、从表达方式及语言看,前者几乎一律用描写文字,对其环境、场景、气氛、人物等穷形尽相
30、作细致入微的刻划渲染;本文则多用客观的说明性语言,采用多种科学的说明方法。就此可以区别:同为记,却是文体迥异的两类文章。关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区别:记叙文是以写人叙事为主,具体而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文体。记叙文的基本特点是叙述性和具象性,所谓叙述性,就是用叙述的方法介绍和说明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事物状态的一种特性;具象性,则是就描写这个写作手段而言,是指用生动而形象的语言文字把事物、人物的情况、面貌等等描述出来,给读者以具体清晰的印象。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介绍事物、阐明事理的实用事体。它主要是用来帮助人们完整地了解、认识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能、构造、关系或发生、发展过程,
31、从而把握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性。说明文的特点归结起来有这样几个方面:1、内容的知识性;2、材料的科学性;3、语言的通俗性;4、表达方式的解说性;5、结构的条理性;6、功能的实用性。结合实例反复阐述、体味,可以辨清两种文体及两种语言。问题的提出时间不必绝对化,似可置前,也可放在疏通文字之后。学生素质好的,超前讨论,可以先入为主,促进对文句内涵对语言风格的理解;反之,则可在疏解文字后再讨论,才不会流于架空或空口无凭式的枉费口舌。二是对这一问题讨论的程度不宜过深,点到即止,且多由学生自行体味。)二、继续研讨课文,分析文章第一段和第六段1、由学生对这开头,结尾两段的文句理解质疑,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
32、自行解决疑难,教师适当点拨、引导。2、分别请同学通译,齐读,按要求概括文字大意。第一段:总介王叔远极工微雕(引王说明对象核舟)第六段:综说核舟容量,极称其技。3、讨论:两段文字都是总体说明性的,其概括角度有什么不同?前者是总括王叔远的微雕技艺,后者则是对这一核舟本身内容的概要说明。讨论:开头结尾的两节文字可以看出,作者说明这一核舟的情况时是紧紧扣住了核舟的一个什么样的特点?你从这两节文字中的哪些句子中哪些词语中看出这一点?紧紧围绕的中心应是雕刻工艺奇巧、灵怪。开头一节的首句,结尾一节的末三句,有力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关的词语如罔不、曾不等。4、为加深对这两段文字的理解,作一随堂练习,点明和翻译
33、下列各词组:因势象形 各具情态 贻余核舟一 为人五 曾不盈寸 桃核修狭者三、分析讨论第二至第五段1、这四段文字是对核舟的具体细致的说明,作者怎样说明的?试将这四段文字切分为两部分,怎样切分比较合理?正确的切分是:第二至第四段是一部分,第五段是一部分,前者说明的是船的正面,后者说明的是船背。2、这样安排遵循了怎样的顺序?由正面到背面,由主到次。3、讨论第二段: 这一段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说明船舱的结构形态。 强调有关字词:有奇的奇读j,不是奇巧之奇(q)。可二黍许与潭中鱼可百许头的比较。相望的意译:相对而设。糁的音、形、义及词性。 这一节文字在说明船舱中间的情形时,重点说明了什么内容?应是八扇小窗
34、和所刻的苏轼十六字文句。 除说明船舱外,这段文字还有没有其它的说明内容?有。开头一句总体说明了核舟的长度与高度。 试想想,整个核舟只有八分长,二黍高。船舱就更是微不足道了。作者却在船舱的说明中强调窗户之多,文字之众,你为有什么用意?正是抓住重点,突出各部分的重点,紧扣了奇巧、灵怪这一说明核心。 领会苏拭文句。一是搞清其诗情画意;二是从修辞角度分析,如衬托、对偶等。可为下文有关苏拭形象的理解作铺垫。请反复阅读第二段,体会文字少信息量大的文字简洁的特点。第三课时一、检查一、二、五各段的背诵情况二、请学生译解几个句子1、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2、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3、而计其长曾不盈寸。4
3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三、分析讨论第三段1、质疑并点讲有关词句:峨冠而多鬓者 如有所语 其两膝相比者 绝类 矫首昂视 不属(与络绎相属和属予作文以记之作比。2、口译并评价翻译情况。3、讨论: 这一段是介绍船头部分;主要说明了什么?描述船头三人的神情态度。分别由学生朗读描述苏拭、鲁直(黄庭坚)和佛印神态的句子,说说雕刻者是要竭力渲染他们此时此地的什么样的心态?从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右手指卷,若有所语和佛印的矫首昂视可以看出,雕刻家的意图是要表现他们豁达、放旷的胸襟,说明他们在山光水色的掩映之中完全忘记了现实的烦恼,而陶醉在眼前画卷的美好意境里。 作者在说明船头三人时,着墨较多
36、的是谁?为什么?这当然是东坡。三人中,苏轼居中,作者起笔直逼其面:峨冠而多鬓者,因为刻得用心刻得仔细,作者也就说得真切细腻。所以如此,一是雕刻者的安排本身如此,说明者当然不能违背其初衷;二是核舟的雕刻主题是盖大苏泛赤壁,这样说明,才能与其主题吻合。否则,松散割裂,不知所云。、 你从哪些描述可以看出雕刻家技艺的奇巧、精湛、无微不至呢?表现这一点的地方较多,如对东坡外貌的刻划,对东坡、鲁直衣褶的介绍,对佛印左臂所挂念珠的说明珠可历历数也。 齐读这段文字,理清说明、描述的顺序,争取背诵这段文字。这段文字,介绍人物神情,其顺序是由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描述每个人物,又是由人物上部描述到下部描述。四、分析
37、讨论第四段1、讨论下列短语的译法。横卧一揖 椎鬓仰面 视端容寂2、考察古汉语中数词使用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先联系前面部分看一些实例: 长约八分有奇。 左右各四,共八扇。 船头坐三人。 共阅一手卷。 横卧一揖。 倚一衡木。 为字共三十有四。由此可见,古汉语中一般情况下,数词可以直接修饰名词,这与现代汉语中较严格的数词+量词+名词的格局不同。3、这一段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说明效果?拟人:船尾横卧一楫。比喻:居右者椎鬓仰面。顶真: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同时,分辨清楚若啸呼状和若听杂声然这两句的非比喻性。两句虽带了比喻词若,但这是表现观赏者的心理感觉用以表达不确指意义的动词。这个词后面所带的非名词(本
38、可作喻体)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又是被描摹对象可能发生的动作,并非其他物其他人的动作拿来作比较。由此看来,这两句不能认为比喻句。作者借用上述种种修辞,正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更为具体逼真,更便于表现其雕刻技艺的精妙绝伦。这一段,舟尾、揖左右、居右者、左手、右手、居左者,紧相照应,充分体现了语言周密。4、这一段文字说明舟尾情况是怎么布局的呢?主要运用了总分结构。先说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后分说,从居右者说到居左者。总分布局法是说明文结构安排的常用技法。总说是概要,可使谈者先入为主;分说则可以详览,获得条分缕析的效果。5、这一段描述舟子神情动作渲染了一种什么氛围?为什么要这样写?两舟子虽神情各异,一
39、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呼唤清风,显得悠闲自在;一个视端容寂,仿佛在专注听茶声。但表现了一个共同的氛围,这就是愉悦、轻松、活泼自乐。再加上船楫的横卧,更加暗示出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等于没有舟子的一种放任自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情遥相呼应,实现对船首氛围的烘托或者沟通,从而共同成就大苏泛赤壁之泛。6、第二、三、四段是写船的正面,作者先说船舱,再说船头和船尾,这是一种结构顺序的安排,你认为可不可以先从船首说起再说船舱,最后说明船尾情况呢?两种顺序安排,哪一种为上?为什么?改用从头至尾的程序更符合方位的系统,从说明的客观效果看,也是很好的。但却不如原文顺序为佳。综合文中第二、三、四
40、段,这一部分实际上是一幅栩栩如生的大苏泛赤壁的生活画卷,生动极了。作者是这样来描述的:先描述人物活动环境或背景,船舱的描述是交待环境,幽雅恬静,玲珑剔透;而窗上刻字则暗示活动的背景,正当山高月小之夜,水落石出,好一幅波平如镜令人心旷神怡的江上风月。当然,这里十六字的雕刻足见雕刻家的结构艺术,小小一舟自不可移来江上风月,而文字则可打破时空,成功地展示了小舟外的艺术空间,也更成功地冲破了数百年的时限。在此场景下安排神情各异却志趣相投的一群人物出场,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人与景、景与人的互相映照、烘托,堪称获得妙绝的和谐。五、背诵这三段文字,体味作者构思的良苦用心六、分析第五自然段这段文字中哪
41、些说明可以表现雕刻技艺高超这一中心?如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写船的正面用了三段文字,写船背为什么只用这么一小段文字?这是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雕刻者的主观意图决定的。更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的说明技巧。既然如此,这段文字可不可省呢?不可省。因为这是对前文说明的必要的补充,有了它,文章才完整完善,核舟才完全完备。有关的雕刻日期和作者,才清楚。七、至此,可以形成中间主体部分的板书说明:板书以作法的角度来认识课文,而正因为作者写作技法的高超,化静为动,化抽象的说明为生动的描述,才使原核舟雕刻者的技艺获得最佳的展示。真个是舟以文显,文以舟名。八、由学生归纳本篇说明文的一些写作技巧1、以空间方位为序,层次清楚,构
42、思巧妙。2、叙述跟描写结合,语言简洁、周密、生动。九、布置习题1、仿照本文作法,选取家中的某一工艺品,作简要的介绍,完成在自写本上。2、做练习三,翻译一至四例。核舟记教学设计5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
43、,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3.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2.讲解文章1、2段。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二、学生朗读课文。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三、讲解课文1、2
44、段。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
45、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右刻”,“则”,连词,就(看见)。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
46、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讲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让学生
47、背下来。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讲解36段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二、讲解36段。第3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
48、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玩品评,神情专注。“佛印极似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一幅超凡脱尘的神态,他右膝卧地,曲右臂支船,左膝竖起,左臂搭在左膝上面,左臂上还挂有一串念珠,珠子
49、粒粒分明可数。提问二:这段文章在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讲解:有三个特点:一、以形显神。苏东坡“峨冠而多髯”,饱经世事而所好执着,“左手抚鲁直背”,与之“共阅一手卷”,多情的苏东坡钟情诗画,笃于情谊;黄鲁直“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与友同读,倾襟吐言;佛印“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竖左膝”,“挂念珠”,现出超尘脱世的神情,宛然弥勒在前。三人形貌栩栩如生,性格气质各呈其态。二、对照鲜明。苏东坡和佛印,一为才高情笃的诗杰,一为超尘脱世的名僧,情态迥异,鲜明的对照更显出雕刻之工。三、笔触细微。“卷底衣褶”之绉纹都可见到,“念珠”粒粒清楚分明,“可历历数也”。微细之处都如此清晰明白,显示了刻工之不
50、凡。提问三:这段为何写得比较多?讲解:这段的内容紧扣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的旨意,最足以表明此旨意,所以作者把这段当作全文的一个重点来写,写得比较多些。第4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尾部分的雕刻。“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这句的主语是“左右”,不是“楫”,谓语是主谓结构“舟子各一人”;“子”,泛指人,如“男子、女子”。“居右者椎髻仰面”,“居”,位于。“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攀”,抓着,拉着;“状”,情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蒲葵”,也叫扇叶葵,棕榈科常绿乔木;“抚”,摸着。“其人视端容寂”,“端”,直,正;“容”,容貌。提问:从这段文章看,这条船是在行进呢,还是已经
51、停下了呢?从何见之?讲解:这条船已经停下了。这从两个方面可以见到:一是“舟尾横卧一楫”,船桨已经放下,表明船已停了。一是两个“舟子”之所为,其一是“仰面”朝天,左手倚靠在横木上,右手扳弄着脚趾头,口中还在随情啸叫,他没有操桨驶船;另一是右手正拿着蒲葵扇煽火煮茶,他的整个注意力都集中在煮茶上面,他也没有操桨驶船。第5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核舟船顶部位的雕制。“则题名其上”,“则”,就;“题”,书写,这里解为刻上;“名”,字。“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文”,文字;“曰”,是:“天启壬戌秋日”,即明熹()宗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的秋天,苏轼前赤壁赋作于“壬戌之秋”,即宋神宗
52、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秋天,可见,王叔远在核舟顶端刻上这个日子,表明他雕刻此核舟是在苏轼作前赤壁赋后540年的“秋日”有感而为之以作纪念的;“甫”,指男子的字。“钩画了了”,“钩画”,字的一钩一画。第6段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小结总计核舟上都刻了些什么,最后作者直抒对王叔远雕刻技艺之“奇巧”的赞叹以结束全文。“通计一舟,为人五”,“通”,全部,整个;“为”,有。“为篛篷,为楫为念珠各一”,“各”,包括篛篷、楫念珠等,不单是念珠。“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选择;“为”,制作。“嘻,技亦灵怪矣哉”,“嘻,赞叹声;“灵”,善,好;“怪”,奇异,罕见。小结:1.提问:这篇文章写得很好,好在
53、什么地方?有哪些优点?讲解:这篇文章有四大优点:简练精致,形象逼真,层次分明,重点明确。(详见“教学设想”)2.一词多义为:制,做。“为宫室、器皿”,“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是。“中轩敞者为舱”,“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有。“通计一舟,为人五”。木:木头,木材。“能以径寸之木”。树。“以至鸟兽、木石”。曰:叫做。“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是。“文曰初平山人”。奇:奇异。“明有奇巧人”。,零数,余数。“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动词,表存在。“明有奇巧人”,“炉上有壶”。,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八分有奇”,“为字共三十有四”。端:开头一边。“东坡右手执卷端”。直,正。“其人视端容寂”。3.特殊句式
54、省略句式“各隐卷底衣褶中”,“隐”后省略“于”。“则题名其上”,“名”后省略“于”。定语后置 “其两膝相比者”,定语“相比”在中心词“两膝”之后,“者”,标志定语后置。此外,文中有一个带双宾语的句子:“尝贻余核舟一。”双宾语是“余、核舟一”。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第三段。能背诵全文者背诵全文。2.作课文后面的练习。核舟记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总分总”的结构方式。2.掌握文章中的文言词语、句式。3.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教学设想1.这篇文章语言十分简练。全文433字,既概括地介绍了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更具体地说明了核舟雕制的精妙;形象逼真,核舟上雕刻的苏轼、
55、佛印、鲁直、舟子,各有各的情态,核舟上的船舱、窗户、对联,历历可见;层次分明,先概括介绍,然后具体加以说明,在具体说明中,先言船舱,再依次言船头,船尾,船顶,最后归纳小结;重点明确,核舟刻的是“大苏泛赤壁”,文章以写苏东坡等三人坐在“船头”的情景的第三段为重点,这段用了131字,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三十。2.要理解文意,首先得读懂这篇文言文,明白文中词句的含意。教学中可逐句逐段讲解,搞清文意,最后归纳小结。3.用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字音、句读念准确,读通文章。2.讲解文章1、2段。教学过程一、学生各自阅读课文。要求:一、借助注释、字典,弄懂文句。二、想一想每段主要是写什么。三、阅读中
56、有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发问。二、学生朗读课文。叫三个学生各朗读一部分。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可当即解决,也可留待串讲时解决,如何为好,酌情定夺。三、讲解课文1、2段。第1段讲解:“明有奇巧人”,“巧”,技艺高明,“奇巧”,技艺高明超凡。“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以”,用;“木”,木头,木材;“为”,制,这里指雕刻。“木石”,“木”,树。“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罔”,没有;“因”,根据;“具”,具有。”尝贻余核舟一”,本句谓语“贻”(,赠)后的宾语是“余核舟一”,是个双宾语。“盖大苏泛赤壁云”,“盖”,承上文作解说,可译为“是”;“泛”,泛舟,“泛”作飘浮讲;“云”,语气词,无义。提问一:这段
57、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概略介绍明代雕刻匠师王叔远技艺的精湛超凡,并交代核舟的来历。提问二;在概略介绍中,从几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的精湛超凡?讲解:从两个方面说明匠师技艺精湛超凡:一是匠师擅长微型雕刻,能够在“径寸之木”上,雕刻出宫室、器皿、人物等等许多各种各样的形状;一是匠师在小小的材料上,雕出什么像什么,无不“各具情态”。第2段讲解:“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奇”,零数,余数。“中轩敞者为舱”,“轩”,高起;“敞”,开阔;“为”,是。“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启”,打开;“而”,连接状语与谓语;“望”,通“方”,比,这里的意思是正对着。“闭之,则
58、右刻”,“则”,连词,就(看见)。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如何具体说明的?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这个小小核舟的船舱部分是如何雕制的,都雕刻了哪些东西。船舱的舱顶有篛竹叶做的船篷覆盖,舱两旁各有四扇小窗户,这八扇小窗户能打开能关上,打开了便可看见雕花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后那就能看见右边窗户刻有“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个字,左边窗户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这16个字是用石青上的色。长仅八分多一点,高仅两粒黄米的核舟,它的船舱部分就雕刻了1顶船篷(能看出是用什么东西做的)、8扇窗户(能开能关)、左右栏杆(上有花纹)、16个字(字字清晰可见)。提问二:这段主要采用什么说明方法?讲
59、解:这段主要采用数字说明方法。核舟体积有多大,长多少,高多少,船舱部分雕刻了多少种东西,各有其数,明白清楚,两相对比,其意晓然。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让学生背下来。2.阅读36段,弄清楚每句的意思,理解各段之意。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讲解36段2.总观全文,了解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卓越高超。3.本文简练精致。先分说后总说。学习文言词语、句式。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先叫学生朗读36段;再叫学生回答这四段各段的文意;答毕,酌情讲评。二、讲解36段。第3段讲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高耸;“为”,是。“佛印居右”,“居”,位于。“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执”,拿着;“端”,头;“抚
60、”,按,搭在上面。“鲁直左手执卷末”,“末”,尾部。“其两膝相比者”,“比”,紧靠;“者”,表定语后置,定语还原即为“相比之两膝”。“各隐卷底衣褶中”,省略句式,“隐”后省略“于”。“佛印绝类弥勒”,“绝”,极度;“类”,相似。“左臂挂念珠倚之”,“倚”,靠着;“之”,代左膝。“珠可历历数也”,“历历”,分明可数。提问一:这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讲解:这段的主要内容是说明小小核舟的船头部分是如何雕刻的,都雕刻了些什么。船头坐着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友聚会泛舟赤壁,三人性格气质不同而情态各异。“峨冠而多髯”的主人苏东坡坐在中间,他正与紧靠左首而坐的黄鲁直“共阅”。一幅展放在膝上的“手卷”,共同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四川省南充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2024年广东省佛山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2年四川省广元市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2卷含答案
- 2024年云南省大理自治州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辅警笔试自考题1卷含答案
- 集体三等功事迹报告
- 学校圣诞节晚会的主持开场白!中文英文对照版
- 《创建框架网》课件
- 《膈疝放射诊断》课件
- 2025年生命探测仪项目申请报告模板
- 2025年特种粉末及粉末冶金制品项目规划申请报告模范
- 中建三局住宅工程精益建造实施指南
- 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验收意见单
- 网站隐私政策模板
- YY∕T 1831-2021 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试剂盒(免疫层析法)
- 消弧产品规格实用标准化规定
- 装饰装修工程施工合理化建议和降低成本措施提要:完整
- 第十四章35kV变电站保护整定值计算实例
- 液态模锻工艺介绍
- 水泵水轮机结构介绍
- 井式炉课程设计说明书
- 拼音四线三格加田字格模板(A4打印版可编辑打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