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专心-专注-专业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专心-专注-专业怎样上好真正的语文课唐河一小 王爽语文学科作为母语教学,其基础性、工具性、人文性决定了它的重要地位。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基础中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课堂教学是目前最基本的教学模式。要在四十分钟内有目的、有计划,迅速而又准确地传递知识信息,灵活而又有效的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生动而又自然的渗透美德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是,语文教改多年来,“耗时、低效、乏味”的语文课堂教学依然存在。好多语文课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甚至充斥着“虚假、繁荣、表演”的味
2、道,这也是我们好多老师兢兢业业教语文,却课堂效率低下,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什么样的语文课才是好的课?该怎么上好语文课?而且是上真正的语文课呢?今天,我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探讨和交流。究竟什么样的语文课是好课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也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学大家贾志敏老师和王崧舟老师就这样认为:贾志敏老师: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三个原则: 1、要以学生为本。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
3、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 2、要以训练为主。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3、要以鼓励为主。毋庸讳言,我们的母语是众多语言中不易学,不易掌握的语种之一。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不去挖苦、讽刺,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 教学要环环相套,丝丝入扣,行云流水,滴水不漏,反之,课堂上松松垮垮,东拉西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是算不上一堂好课的。 好的课,从感觉上来说,可用“累”与“不累”来区别: 如若听课者始终被精彩的课堂
4、教学活动所吸引,精神专注、积极投入,没有丝毫“累”的感觉,那么,无疑,这是一堂好课。反之,听者焦虑不安,惋惜不已,时而抬腕看表,时而交头接耳,等待着下课钟声响起,那么,这样的课是不能列入好课之列的。王崧舟老师: 长话短说,开宗明义,我觉得好课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 第一味是“语文味”。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说句不太中听的话,不少语文课总是喜欢“红杏出墙”“为人作嫁”。那么,什么是“语文味”?“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
5、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第二味是“人情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有着三层意味:一是指语文课要有情趣,枯燥乏味、机械刻板的语文课注定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受学生欢迎的课能称为好课吗?二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否则,语文课就会犯上“丧魂落魄症”,沦为“空心课”;三是指语文课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
6、人格、理解其要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第三味是“书卷味”。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当然,这是我的一种个人偏好,或者说是我的一种风格追求。有的语文课,初看时满目繁花、流光溢彩,但细细体会,则味同嚼蜡,整个感觉就是缺乏内涵、缺乏品位。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儒雅、从容、含蓄、纯正;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
7、嚼头的语文课。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讲课经历和听课的情况,对于一节真正的语文课,我个人的看法是: 真正的语文课应该做到:1、扎扎实实教语文,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进入文本,感悟文章内涵,以读促思,以读促悟。2、挖掘教材,抓住重点语句,设置相应的情境和思维训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老师的点拨和指导,让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提升学习能力。3、侧重于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课堂中领悟读书识字、归纳大意、品析词句、突破难点、联系生活、升华认识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4、课堂气氛轻松,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流畅自然,师生在娓娓道来和思想碰撞中积累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上好一堂语文课不是一朝一
8、夕、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不懈的摸索,不断的总结,不断地向新的境界而努力奋斗。一、上好语文课,教师必须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 以前,我们总是说“给人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知识拥有量的一个比喻,可以看出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具备很多知识,尤其是语文教师甚至应该是一个“杂家”。而现在,新课改要求我们当语文老师的,“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拥有源头活水。”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而学习和积累知识、教学经验的过程就是挖掘源头活水的过程。对于这些,我深有感悟:我能成为一名语文教师,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这个经
9、历有些戏剧性。刚到一小的时候,我是一个代课老师,教课之前带过一段三年级的数学,教了半个月数学之后,我比较了一下教语文和数学,我倒喜欢上教数学了,原因有两个:一是不需要说那么多的话,特别适合于我这种笨嘴拙舌的人,教数学,不必去顶真这个字读几声,说什么花言巧语,也不需要费尽心机去引导写作文。二是教数学作业量小,往往是当堂能改一半,再加上半堂课就改完了,任务量小多了,比陷入作文周记的汪洋大海里轻松得多。出于这些考虑,我开始打小算盘了。2014年春期过一半的时候,一位语文老师请假了,校长安排我直接教语文课,当时我想推脱一下的。于是就去找校长,还没开口,校长就说话了:“你以前就是教语文的,现在还去教语文
10、,干你的老本行吧。”于是我就硬着头皮教语文去了。因为不了解新环境里的工作方法,我就不断虚心地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不会就问,不懂就听。比如备课,开始的时候总是吃不透教材,就看看同一个办公室的老师课本上批注了什么,还弄不明白的,就搬着椅子坐在办公室外边听听隔壁班的老师如何上课,反正自己有没有其他的地方去,从早到晚,我就一直呆在办公室里看书,备课,改作业。记得印象最深的就是和谢枫爽老师一组,谢老师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引导,至今我教课和批改作业的方法仍然在工作中使用。除了这些,我还向段民伟老师请教,当时段老师和我都住在学校,每天晚上我们在一块聊聊天,我总是虚心地向段老师了解一些课堂教学和教学生作文的方
11、法,段老师也总是不厌其烦地给我讲解。除了这些,我还大量地阅读教学类的报刊杂志,河南教育、小学青年教师(小学教学)、教育时报.特别是当时叫小学青年教师的杂志,上边有许多关于教学设计和评课的内容,每一次看的时候,遇到感兴趣的地方,我还专门做批注,或者记在笔记上。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运用,然后再比照着人家的课堂进行反思和推敲,后来看的多了,用的多了,一旦有教学需要即可信手拈来,让知识服务于教学。当然,做为语文老师,要想上好语文课,必须练好一些基本功。除了写好字,会画简笔画,还要能说普通话。因为只有把普通话练好了,你才会真正地教学生朗读和说。在许多语文课上,普遍可以看到学生朗读的次数是增多了,但却不见
12、他们真正地喜读、乐读、争读,学生只是机械读,并没有真正调动起自己情绪,把情感投入课文教学内容中去。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那就要看老师的读。在教父子骑驴一课中,当教到不同的路人对父子骑驴方式的评价时, 老先生哈哈大笑说:“世界上竟然有这么笨的人,放着好好的驴子不骑,累得一头汗。” 老太太忍不住说:“现在的孩子真是不孝啊!自己骑在驴背上,却让爸爸顶着大太阳走路。” 年轻的母亲大声地说:“看哪!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狠心的父亲,让自己的儿子走路,自己却坐在驴背上享福。” 一群小孩对着父子二人指指点点地说:“看哪!这两人真狠心,竟然一起骑在这小小的毛驴上,毛驴的脚都被压得发抖了!”我用了不同的声
13、调,不同的表情去读这些话。读后,学生纷纷感到读得形象生动。接下来,我要他们读这些话,要他们向老师那样读,再加一点想象,果真,孩子比以往有了很大的进步。后来,我引导学生在读书的时候设置一些场景,在加上动作,这样下来,孩子们不但读的入情入境,还充分体会到了文章的内涵。其实老师的朗读包括了很多自身的知识,有拼音(拼音是否标准关系到自己的普通话)、词语、句子、文章的理解等。所以,每教一课我一般都是自己先读,检查哪一方面不懂。只有这样。自己在课堂上才会有更好的表现。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也是对每个老师的基本要求。课堂是我们的训练场,我们的提高课堂驾驭能力首先有严格管理,给学生爱并不是无是放任自流,发展学生
14、个性并不是任其肆意吵闹。让学生懂规矩,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学会的批评惩罚的艺术。有的老师不注意这些,要么是对学生的违纪行为熟视无睹,置若罔闻;要么是扯着嗓子拍着桌子大喊大叫,有的甚至用棍子敲打讲桌或黑板,把讲桌都打烂了,黑板也敲得坑坑洼洼,最后只是换来一小会儿的安静。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鼓励。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进入课堂,就带上一千顶高帽子,随时戴在每一个同学头上;你听特级教师孙双金的课,回常常听到这样的语言:“答对的学生表扬,答错了的学生也表扬,表扬你的勇气。”当老师发挥赞扬、激励、赏识的力量,学生会改变为另一个模样。第二,上好语文课,要把功夫先放在课前。首先是老师要
15、有准备。每次上课前,对于所要导学的内容都要熟稔于胸,绝对不打无准备之仗。每教一篇文章之前必须思考:学生学习这篇文章要学什么?在这册中、这个单元中的地位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他是用什么方法把他想要表达的情感表达出来的?弄清楚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得充分地阅读文本才可以真正了解文本所要传达的真意,才可以真正了解学生要学什么。从而达到:文本、作者、编者、读者四者之间的相结合。此外,还要大量阅读与此次授课相关的资料、图片、背景知识以及其他介绍,去粗取精,选择对教学有用的材料。其次是学生要有准备。一个不会自主学习,没有良好的预习习惯的学生是很难有更好的发展。以前,我上课时
16、,常常遇到学生对所学的新课脑子里一无所有,一片空白,没有充分的预习,我讲到哪他们学到哪,我讲什么他们听什么,学生心中既无目标又无方向,完全处于盲目状态,被动地接受知识。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使学生实做的工作”,“预习的事项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课”。叶老之所以这样重视和强调预习,正是因为预习可以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提高自学能力。而且,学生预习以后。熟悉课文,上课时老师的“启发”, 就不会局限在枝节问题上。 对那些贯穿全文的线索,涉及整篇的要旨,可以重点点拨; 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是学生自己动手,动
17、脑去了解课文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会读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增强对预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自觉到自觉,由要我预习变成我要预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记得我2005年刚教课的时候,教研组内听课,我主讲的是走向生活一课,是美国记者采访著名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后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初出茅庐的校报记者去采访一位前总统夫人,提出了一个自认为别具一格的问题:“请问夫人,在您会晤过的人中,您觉得哪一位最有趣?”得到的却是意料之外的回答“我一定会选中你:戴维科宁斯。” “和一个陌生人会晤并开始一种关系,这是生活中最令人感兴趣的。”她深有感触
18、地说,“我小的时候总是羞羞答答的,有时甚至到了凡事都缩手缩脚的程度。后来我强迫自己欢迎别人进入自己的世界,强迫自己走向生活,终于体会到广交朋友是多么使人精神振奋。” 这个记者从罗斯福夫人的话中得到了一个人生态度的启示主动走向生活。因为我们组内听课是自己先选课,准备好之后再上报学校安排听课时间。谁知道,我备完课之后才发现,我备的课和当时的教研组长王建立老师选的一样,也是走向生活这一课。当时是他先讲,讲得很不错。听完之后,我就觉得自己要再下功夫,拿出点自己的东西来。要不然,会和王建立老师的差距拉得更大。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我考虑到,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而且自学能力也
19、很不错,如果还像以前那样条条分析,句句斟酌,学生一定不乐意去学,效果也不会太好。于是,我就打算让学生先进行预习,前一天晚上,我要求每个学生要把课文读十遍,提出五个问题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展开自学。在上课的最后十分钟我专门就“走向生活”这一主题,让学生现场采访来听课的老师们。在实际操作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出色的表现,几个小代表主动走到老师们跟前,有的问:“尊敬的老师,你上小学的时候最喜欢什么样的课?“有的说:“老师您好,请问你教多少年学了,最喜欢什么样的学生?”甚至还有个嘴刁的学生问王建立老师:“你也是教语文的王老师,你认为自己和我们的王爽老师谁讲课讲得好?”下边其他听课的老师
20、都捂着嘴偷乐,我记得王建立老师当时就回答 “我认为讲课的事,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和思路,还有风格也不一样,要互相学习”之类的话。也正是这节课,让老师们对我有了新的认识。我自己也找到了课堂教学的一个新方法:课堂设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同时,教课要根据主题自主设计思路。现在,我在新课之前,总会花半节课以上,甚至是一节课的时间去让学生读书,把课文读通读透,读出来疑问,读出自己的收获。我要求学生首先要把课文读五遍以上,在课题旁边批注上有价值的问题,和同桌互相交流初读感悟。然后,要自主识记生字词,在课后的生字表格上边注上音,在下边抄三遍。
21、到了学习新课的时候,先在班内听写,谁有错的,就告诉大家怎么错了,提醒写这个字注意什么。这样一来,虽然和以往花费的时间一样,但是老师讲的少了,学生学的多了,掌握的学习要领也增加了。更重要的是,我认为自己做到了教孩子两年,至少还能为孩子的学习成长又延续了两年的教育和引导,因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习方法远比教死知识重要的多。第三、上好语文课,要远离虚假的编排和表演这些年来,我听过不少课,有的老师的课上得有板有眼,整节课如行云流水,滴水不漏。不过一看便知就是表演的假课。有人就总结了公开课“”十假”一、一目十行读课文。公开课上,教师常常要让学生读课文,去整体感知文意,但是为了节省时间,教师往往不
22、等学生读完,就故意问:“都读完了吗?”学生只好停下来,齐声说:“读完了。”如果从实效性上看,这一步的读书实在是一次“假读”,因为在开课之前,老师早就布置了预习,学生早就把课文读熟了,课堂上还有必要这样去整体感知吗? 二、按部就班来提问。在公开中,师生的问答活动常常是流畅的,叫人觉得很精彩。其实,很多问题都是课前安排好了的,甚至让谁来回答都事先定好了,教师只是带着学生按课前设计好的问题重演了一遍。正如国外教师对中国教师“满堂问”的质疑:“学生什么问题都会了,教师还有必要教吗?”即便课前没有什么安排,教师在公开课上的提问也是固定不变的,问题提出,不敢给学生思考时间,因为那样会冷场,因此整个课堂让那
23、几个优生出尽风头。总之,看上去很热闹的一问一答,都不是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实际,以课堂生成目标而灵活设计的。 三、舍本求末瞎引申。很多教师认为,新课程改革就是要在课堂上活一些,有板有眼地读书写字就不叫改革。因此,大凡公开课,都要千方百计地在课堂上“活动”一番,像演讲啊,表演啊,画画啊,辩论啊,唱歌啊,采访啊,竞赛啊,等等。学习一篇课文,学生刚刚了解了一点皮毛,教师就急着往课外引申,往活动上引申,学生只能在文本的外面瞎胡闹,看看很有意思,实际花里胡哨。最可笑的是教学文言文,学生对文中的词句根本就没弄懂,教师就领着学生跑到文本的大门外去了,搞一些不切实际的活动。 四、当堂活动有了神。公开课上的那些活动
24、都是很精彩的,很少有当堂卡壳的时候,叫人觉得那些学生都很神,因为学生并没怎么准备,教师也根本没舍得给他们多少时间,学生上台演讲竟能慷慨陈词,动笔作文竟能笔下生花,短时间内有这么大的效果,不是神是什么?其实,那都是课前写好的,背好的。 五、现代媒体当替身。多媒体用于课堂教学,这是教学手段的进步,已被许多公开课用到极致了。你看,一堂课,教师成了放映员,一会儿放录音,播歌曲,一会儿放录像,展图片,一会儿打板书,显练习,花样百出,就是不见教师自身的功底。有的教师自己并不会制作课件,他的课堂表演全是别人的功劳。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平时是不是每课必用多媒体?是不是用了多媒体的课就是好课?这样的课能不能达到语
25、文课的目的?,教师没有多媒体做替身,他还能导演得这么好吗?有位特级教师这样说:“语文课用不着多媒体,我就是多媒体。”他强调的是教师自身的素质。 六、教案下载艺超群。因为要突出教改,公开课使用的教学方案个个精彩,堂堂有新意,让人称奇。殊不知这都是课前下了功夫的,或者下载一个优秀教案,不管适用不适用,有新意就行;或者从众多优秀教案中挑选“闪光点”,用在自己的课上,使课堂星光灿烂。取人之长本是好事,盲目照搬贻害无穷,常常有这样的事情,公开课过后,教师还得花一节课时间去补漏洞,倘若下载的那个教案效果好,还用得着课后再补吗?而评课的人往往只从形式方法上去说优点,很少从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上去评说不足。 七
26、、一味赞美无疑问。执教公开课的老师个个都是赞美高手,不管学生回答了什么问题,不管回答得怎么样,教师总是加以充分肯定和鼓励,诸如“你真聪明”“我们为他鼓掌”“很好,虽然回答得不太对”等等。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这样的评价就是新课改模式,平时谁要是天天这样不着边际地去忽悠学生,非把他们忽悠晕了不可。时间一长,那廉价的赞美便毫无作用。 八、民主课堂好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是新课改的精髓,谁都知道这是真理,但谁都不容易做到,公开课除外。一个再不民主的教师,他在公开课上也会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做主,来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其实,一个真正的民主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这要靠平时良好习惯的养成,包括课内
27、和课外。听说过这样的事情,有老师在公开课上让学生做了主,课后却又重新给学生校对练习答案,最终还是教师做主。 九、作业练习空得很。语文练习离不开识字认词、品味语句、分析问题、训练写作等,这些都需要扎扎实实地花功夫。而许多公开课上的练习都讲究新颖别致,轻松活泼,比如回家跟父母说说今天上的什么课,去调查一个什么问题,给弟弟妹妹讲讲课文中的故事,名之曰减轻学生的负担。谁如果相信了这些鬼话,谁肯定要上当受骗,因为不做大量的作业,学生就考不了高分,课后他肯定会照例使用他那套每考必胜的“题海战术”,他在公开课上布置的那些作业只是说说而已,学生晚上还要上晚自习,第二天还要照常上课,跟谁讲故事?去哪里调查? 十
28、、装模作样表面文。其实,很多教师都知道公开课上玩的那些把戏是假的,可是为了适应形势,体现某种教改精神,不得不做做秀,不得不像演戏一样排演一番。实际上,上公开课的人过后决不会再那样去上,听课的人也心知肚明,权当看了一次巧妙的表演,那些假的东西对真实的教学帮不上一点忙。 建议大家今后上语文课,可以让学生预习,但不要事先进行事无巨细地编排,更不要把课前花费大量时间进行的活动彩排安排在课堂上表演。如果学校要真正考验一个老师的讲课水平,就采用换班的形式进行,也就是在熟悉教案之后,随机挑选班级讲课,这样的课即使有失误,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是真实的课,受欢迎的课。第四,上好语文课,重在课堂的引导和生成
29、。王菘舟曾说过: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也许在上课,也许当时的课堂就是真实的生活,忘了生活,忘了时空,忘了身份,课即是人,是现实首先,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能禁锢在教案里。2008年春期的时候,教研室的孙老师让我代表县里参加河南省第七届优质课赛讲。在此之前,教研室组织城区的老师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孙老师便要求我再去磨练磨练,看看我驾驭课堂
30、的能力怎么样。第一次是到少拜寺中心小学,那一次我第二节讲,用了一节课时间见了学生,安排了预习,并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跑个了学生,让他们思考思考。在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还不错,我也基本上能顺利完成课堂任务。谁知到了王集时,就出丑了。记得那次讲课是在王集的高小。也采取了同样的方法让学生预习,满以为学生会对答如流的,可结果却是让狼狈不堪。比如我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死活不说,我鼓励来诱导去,就是不见学生举手,没办了,随便就挑个学生说,结果不是说错,就是站在那里一言不发。讲到重点部分时,我心里急了,一个接一个地挑学生,问的问题也是一个接一个,完全忘了激励和点评,学生也被狂轰滥炸懵了,我看
31、到后边听课的老师有的在打电话,有的在栽盹儿,有的老师脸上还有不屑一顾的神色。教研室的孙老师脸色铁青。一节课下来,我看看表,用了整整六十二分钟。课上完已经十二点多了。从吃饭到回县城的路上,心里很不是滋味,一言不发。孙老师还不断安慰我,说:“没想到这儿的学生程度这么差,课堂习惯一点也不好。”等我细细思考后,孙老师又打电话问我对上次讲课有什么反思,我说:“我知道了,在上课的时候,我只挂记着教案,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没有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孙老师对我说:“你只说对了一半,你在那节课上还不够灵活,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比如让学生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那一个环节,一个学生也不举手,你一看就说让他们自
32、信些、勇敢些,你说这自信和勇敢是你一句话就能激发出来的,所以你就着急了,一着急就乱挑人,挑了八九个人,结果还没说好,整整浪费了10分钟时间。你就没想想,学生们说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没读透课文,你就让他们再快速默读一遍,如果是对学生有难度,你就适当地给学生提示一下,这样不就行了吗。”我一听这些话,真是恍然大悟,讲课仅仅备课文,记教案,纵使如何熟练也不会上好课的,因为课堂是存在变数的课堂,学生的回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需要灵活应对。其次,课堂操作的时候,要多预设,注重生成。2010年秋,西南大教材培训活动在南阳市举行,市教研室的龚老师点名让我上一节示范课。我准备了一节三年级上册的课永不凋谢的
33、玫瑰,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时发生的一件感人的故事.校园的花房里盛开了许多美丽的玫瑰花.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摘下最大的玫瑰花.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指责小女孩,而是亲切地询问小女孩摘花的原因.当听到小女孩想将花送给生病的奶奶看,看完了再把花送回来的回答后,小女孩的天真和纯洁感动了大家.苏霍姆林斯基又摘下两朵花奖给了小女孩及其母亲。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激发学习的欲望,抓住关键词句,用入情入境的读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同时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小女孩的纯洁、美好、善良的心灵。比如在处理小姑娘摘花的那个故事情节时:我先出示一幅玫瑰花的图片,引导学生口语训练进行
34、赞美和口语训练,进而理解“赞不绝口”的意思,把对词语的理解放到一定的语境中,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充分让学生加深了印象。同时,我还设置了另外六个训练点:其中还预设了两个答案的应对策略,把读书和口语练习贯穿始终。1、 请你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朵花。 2、同学们,看到这样艳丽的花朵,你也来赞美赞美这朵玫瑰吧,你来,你也来你来,你来同学们刚才不停地赞美,这就是“赞不绝口”。 3、可是,同学们为什么非常气愤呢? 4、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女孩摘花的句子。(学生齐读) 5、读着这些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预设一:小女孩为什么会径直走向那朵最大的玫瑰花呢? 预设二:小女孩为什么摘了最大的花,拿在手中,向外
35、走去?(相机理解“径直”的意思,感悟小女孩摘花时的毫不犹豫。) 6、当同学们都在欣赏玫瑰花的时候,小女孩居然摘走了这朵与众不同的玫瑰花,所以同学们(惊讶极了),有的(非常气愤),有的(甚至想要上前拦住她)。(引读) 7、假如你在场,你会怎么做? 这样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的训练,收到了良好效果,这节课也得到了老师们的赞赏和好评。 再说说课堂的生成。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生成让我们的教学充满了挑战,充满了灵性,充满了智慧,充满了精彩。2008年我参加省优质课赛时,主办方是省教研室
36、的老师,后边坐的是各个地市的教研员,采用现场打分的方式进行评比。准备上课了,我就以开场白的方式,引导学生看大屏幕上的课题和单位、名字来认识我,因为参加比赛的大多都是女老师,我还风趣地说自己是“万红丛中一点绿”,现场气氛一下子缓和下来了。后来的讲课还算顺利,讲到改读诗歌的时候,学生怎么也读不好,我想起了以往的教训,就自己做了示范。在引导孩子们说“自己的身边有哪些生命的林子”的时候,孩子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了,许多孩子的精彩发言还引起了台下老师们自发地鼓掌。其中一个孩子还说:“老师,我发现老师们也是一片生命的林子。”此话一出,台下的老师和评委都乐了,等着学生来分析,可是学生却没说到位,我连忙抓
37、住这个难得的机会,说:“是啊,老师们也是一片生命的林子,老师与老师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老师就是这林子中的一棵树,现在,这棵树正在茁壮成长。”台下马上响起了一片掌声。我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起来,当我说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评委老师的哨声就响了,时间拿捏得恰到好处。就因为这样,各个市的教研员们给我打的分数也不低,这节课被评为省一等奖。第五,上好语文课,要注重“语文味儿” 语文课本身包含的知识丰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新课程标准一声令下:“强调课程之间的整合”,于是在我的教学下,语文课成了思想政治课、成了科学课、成了社会课,语文课变了味。其实,新课标更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语文课
38、,首先要姓“语”,应加强语文实践活动,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从重理解课文内容转移到重理解语言文字;从重知识讲解转移到重语言实践上来,说得再通俗些,语文课,不能离开听、说、读、写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一节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除了老师要准确把握教材内涵,确立精确的教学目标之外,还可以再课堂上做到如下几点:1、反复咏诵,教出语感。即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教出对语言的敏感,包括对文体、语体和字、词、句的敏感。叶圣陶老先生说:“至于文字语言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新课标”也特别重视朗读,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总之,“语文
39、教学,以读为本。”朗读可以把文本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把人带进文本情境中,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熏陶感染。因此,语文课上要书声琅琅,书声琅琅本身就是“语文味儿”的重要体现。 2、立足文本,深入挖掘。我们的课堂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而教材(文本)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要善于钻研教材,从内容中挖掘教学资源,寻找听、说、读、写综合实践的契合点,对此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比如:2011年我参加唐河县首届课改推进会的时候,主讲了一节语文课购买上帝的男孩,讲的是一位叫邦迪的男孩,唯一的亲人叔叔从脚手架上摔下来受了重伤,医生
40、说只有“上帝才能救他”,这个天真的小男孩就沿着街道购买上帝,一位老人被邦迪感动了,帮助了他和叔叔,请来医疗队救了他叔叔的命。最后老人告诉他“真正的上帝是人们的爱心”。在学习小男孩邦迪沿街购买“上帝”这一段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一家一家地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都说没有。利用对比揭示: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都说没有。创设情境,训练表达: 一个小男孩捏着1元硬币,沿着商店询问:“请问您这儿有上帝卖吗?”店主都说没有。当他走到第十家商店时,他想:_。当他走到第二十五家商店时,他又在想:_.想想小男孩买上帝的句子应用什
41、么样的语气来读? (着急、伤心)指导朗读。3、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发散学生的想象,读“厚”文本,读“出”语文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而这种“空白”往往存在于词、句、段,甚至标点中。重点语句品读“把自行车用铁链锁在树上,与给一个无罪的人带上手铐脚镣无异。”(1)请你说说这句话的意思。“与无异” 就是说“和没有区别”这里是指把自行车用铁链锁在树上的行为和给一个无罪的人戴上手铐脚镣的行为没有什么区别。(2)假如你就是那棵大树,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会说些什么?(生气无奈伤心.)假如你就是店里的顾客或者路人,你又会怎么做?说些什么?(指责批评愤怒)在揣摩感情后引导学生练习朗读。让我们一起来带着感情朗读这个句
42、子,齐读。 4、通过“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去感悟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那精湛,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湛、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田?品品词赏句!语文课堂因为有了品词赏句,文章才能真正被理解、感悟和鉴赏;课堂才不会显得浮华、浅薄;学生才能更好地读出味道来,才会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如我在教学向大树道歉一课中,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从词语入手,进而领悟人物内心的情感和作者表达的意图。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难以理解的重点词语。(哪些词语难以理解:水泄不通、衣冠楚楚)“水泄不通是什么意思?你在哪里见到过水泄不通的场
43、面?谁能用水泄不通说句话?水泄不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在课文中指的是记者很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拥挤的场面呢?你找到原因了吗?管理局为什么要这样做?你体会到了吗?理解“衣冠楚楚”,衣冠楚楚是什么意思?人一般在什么场合穿得衣冠楚楚?从2、丹尼尔的穿得衣冠楚楚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谁能用这个词说句话?3、作者在描写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时候,不但介绍了他的衣着,还重点抓住了他的动作进行描写,找出这些词语读一读,你又明白了什么?(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诚地悔过。)4、我们一起来读读丹尼尔向大树道歉的话,出示道歉的话,指导朗读,理解句子意思。体会到什么?用真诚的语气来读一读。从哪里看出来。(三层意思要理解出来)第五,上好语文课,还要注重当堂的检测和训练传统的语文课往往注重课堂上师生针对课文重点的问答式互动学习,最后是布置课后作业,往往不涉及“当堂检测”,所以看似完整的课堂,恰恰欠缺了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来,我们唐河一小在践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一年级加减法口算100道A4直接打印
- 小学五年级数学上期小数点乘除法计算习题
- 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共60项-分为10个因子-各因子所包
- 企业财务报表附注
- 《华为管理之道教材》课件
- 电火焊工必知必会知识点
- 食品行业食品安全检测总结
- 健身行业的个人发展规划计划
- 印刷行业印刷排版培训总结
- 纺织业人事工作总结
- 汝州某燃煤热电厂施工组织设计
- 猪场配怀工作安排方案设计
- 《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档案》模板
- GB/T 2-2016紧固件外螺纹零件末端
- GB/T 12467.5-2009金属材料熔焊质量要求第5部分:满足质量要求应依据的标准文件
- GB 17740-1999地震震级的规定
- 安全生产事故举报奖励制度
- 冠心病健康教育完整版课件
- 国家开放大学《理工英语1》单元自测8试题答案
- 期货基础知识TXT
- 《尖利的物体会伤人》安全教育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