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论语十二章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课前准备 1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2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2朗读、背诵课文。 3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了解作品。 1激趣导入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其中有人说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
2、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找智慧。”那么同学们,最完整的保存孔子的智慧的书,你们知道是哪一部吗?对,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论语十则 2了解孔子和论语相关知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
3、、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些智慧的语言。 二、诵读感知 1范读:学生听朗读录音,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点击播放课文录音) 2初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a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人不知而不愠(yn)学而不思则罔(wng) 思而不学则殆(di)不亦说(yu邑)乎 三省(xng)吾身传(chun)不习乎 诲女(r)知之乎不知为(wi)不知是知(zh)也 学
4、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停顿间隔。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教学第一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子,古代用作对人的尊称,多指男子,这里可译为先生、老师,指孔子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按时,时时;习,温习、实习;之,代学习的内容。学了(什么),按时温习它,不也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
5、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恼恨、怨恨;君子,这里指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却不恼恨(他),不也是有修养的人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包含三层意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这一层表明了既要勤勉学习,还要按时温习,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既讲了学习方法,也讲了学习态度。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这一层表明了学须有友。礼记.学记中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志同道合的朋友不远千里而来,研究学问,析疑解惑,有利于学业进步,自然成为乐事。这一层讲的是朋友间虚心互学的学习态度问题。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这一层直接表明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其实也表明了学习态度
6、的问题。论语.宪问篇孔子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可以帮助体会这一层的含意。这一层含蓄地表明了学习要有不求人知、全在进德修业的正确态度。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 2教学第二则。 (1)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教学第三则。 (1)指定学生一
7、人朗读这一则。 (2)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温习;故,旧的(知识);而,顺接连词;以,把,后面省略了代词“之”;为,作为、当作。复习旧知识,能够领悟新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这一则表明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语言虽简,含意却很丰富。这里的“知新”,包含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得到新的体会,即认识的加深;第二是领悟到新的内容,即知识的扩大。这里的“温故”自然也不只是重复阅读,而是在不断复习的过程中,思考探究,获得新体会,掌握新知识。这是一种正确的学习方法。 4教学第四则。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顺接连词;思,思考;则
8、,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只是读书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苦思苦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3)引导学生分析这一则。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上的什么问题?具有什么含意? 这一则表明了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这两句话阐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这见解是很精辟的。 5学习第五则。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 这一则是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老
9、实谦虚,不要不懂装懂。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后五则。 2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3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背诵检查,提问前五则哪些是有关学习态度,哪些是有关学习方法,哪些是思想修养。我们这一节课继续学习后五则。 二、
10、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6教学第六、第七则。 指定学生一人朗读这一则。 边提问,边讲解,引导学生解释词义,口译这一则。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贤:贤人齐:相同焉:语气词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出示课件16)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以上两则讲述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
11、,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总之,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7学习后三则,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b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请同学们从字面和深层含义两个层面探究本句的含义。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翻译)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本则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
12、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人们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探究第二句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理解: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哲理:经历磨难,培养意志,成就大事。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
13、,勿施于人”。 教师小结: 这两句谈修身做人的道理: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的思想。 三、探究十则如何分为三类: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 求知态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传不习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修身做人:(出示课件
14、25)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语言积累。 (一)成语归纳 温故而知新:温习已学过的东西,又有新的体会。 见贤思齐: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任重道远:负担沉重,路程遥远。 死而后已:到死为止。 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 (二)重点文言实词 不亦说乎。 吾日三省吾身。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
15、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士不可以不弘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一词多义 1大家到文中找到有“为”的句子并和第五课中出现的相比较。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 项为之强。为,因为。 为之怡然称快。为,因为。 以丛草为林。为,作为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被。 可以为师矣。为,做。 知之为知之为,是。 仁以为己任。为,作为。 前三句中的为字读wi,后面的读wi。 2可以: 可以为师矣。可以:可以凭借。 士不可以不弘毅可以:能够 3知 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温故而知新。知:领悟,知道。 知之为知之知:知道 4“而”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见不贤而
16、内自省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 死而后已。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六句中的“而”表承接。不译,或译为“然后” 人不知而不愠。 为人谋而不忠乎 学而不思则罔 这三句中的“而”表转折。可译为“却”或“可是”、“但是” 任重而道远表并列。“而且”、“并且” 5“之”的用法 学而时习之。 诲女知之乎。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这四句中的“之”是代词。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中的是助词,不翻译。 (四)通假字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 诲女知之乎:通“汝”,你 是知也:通“智”,聪明智慧 五、拓展练习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根据提示回答: 1看图回答
17、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与“梅花香自苦寒来”以及“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意境相同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听故事,说格言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六、教师小结 论语,流传2500多年,影响世代中国人,它的经典语句,每一个中国人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市场代销业务协议参考样本版
- 2024年度建筑工程施工安全合同
- 2024年师徒教学与实践服务协议版B版
- 2024公司设备购销合同
- 2024全新借款业务协议书下载
- 2024年度夫妻婚内养老保险协议书3篇
- 2024年产权交易保密合作合同版B版
- 2024商业空间隔断装修合同合同版B版
- 2024年度技术转让合同:某制药企业新药技术转让项目2篇
- 2024年度拓展计划实施协议版
- 2024年11月时事政治试题及答案
- 2024广东汕头市龙湖区龙腾街道招聘城管执法工作专项临聘人员3人笔试核心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4年度机器设备购买及售后服务合同3篇
- 安徽省A10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
- 广东省顺德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含解析
- 数据安全与网络管理制度
- 第二单元 《-参考活动3-应对来自同伴的压力》说课稿 -2024-2025学年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苏少版八年级上册
- 猪的常见疾病治疗方法
- 攻防演练防守方汇报
- 智能制造数字化孪生模型构建合同
- 2024年展望:未来汽车发展趋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