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最新的选歌2篇_第1页
2023年最新的选歌2篇_第2页
2023年最新的选歌2篇_第3页
2023年最新的选歌2篇_第4页
2023年最新的选歌2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 PAGE13 页 共 NUMPAGES13 页2023年最新的选歌2篇选歌(1) 内容摘要:本文为本人所撰诗经选讲的导读部分,选讲十万字,辅助於蒋庆先生所编中华文化经典基础 教育 诵本诗经选(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蒋庆先生诵本诗经选共辑选诗九七首,计一百零四课,是为儿童读经、诵经的注音大字本。作为诵本辅助出版物的讲本系列,原亦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因故中断;本人所撰选讲即该讲本系列的诗经部分。毛诗序、关雎注评,另附於导读后。 诗经本来只称诗,是一部周代的诗歌总集(部分可能商末的作品,如商颂),后来列为了儒家经典,自西汉时代就直接称诗经了,就如易又称易经一样(易经还称周易)。就象

2、一个人的青春少年时代总是喜欢诗一样,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早期文明,自有了正式的文字后,周代的华夏先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与记载也往往喜欢付诸诗歌这种形式,(所以有“史诗”的说法)。而周代的朝廷又非常重视礼乐制度和民风民俗,所以周王室曾派人到周天子所分封的各个国家、地区采集民歌等诗歌作品, 历史 上叫做“采诗”,或者也称“采风”,故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也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du)徇巡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而诗经,就是大约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的优秀诗歌之汇编,现在存世的诗经大约编定在春秋时代,距今大约已

3、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周代的诗经原来有三千多篇,并且说当时传世的诗经经过了孔子的整理和编删,是孔子把三千多篇选编为三百多篇的。诗经究竟有没有经过孔子的实际选编或删节,因为没有十分充足的证据或史料,所以我们也已不得而知了(孔子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样的话,见论语子罕,此表明孔子整理过诗经等)。但诗经最初的篇目比三百多篇还要多,应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不过现在传世的诗经却只有三百零五篇了,加上小雅里有篇名而无文辞的六篇则为三百十一篇(该六篇称“笙诗”,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和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一致,和春秋晚期以及战国、秦

4、汉时代也基本一致,也就是只有三百多篇精华而已,所以古人往往取其整数而说“诗三百”,比如孔子称“诗三百”(论语为政),又称“诵诗三百”(论语子路),司马迁则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诗经里的诗,在周代(前1046-前256)是用来歌唱的,往往配上 音乐 和舞蹈,所以古人说“古者教以诗乐,诵之、弦之、歌之、舞之”(毛诗故训传)。但是因为乐曲难以历史性地保存和传播,所以配套的曲子都失传了,只留下了诗的文字部分。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原文,实际上就是周代歌曲的歌词而已,所以它们都是有韵律的;即使按现在的音去读,不少篇章也依然呈现出显著的节奏感。这三百零五篇诗作,一向被编为

5、三部分:风、雅、颂,其中雅又分为小雅、大雅。风多为民歌性质,小雅多为宴歌性质,大雅多为赞歌性质,颂多为祭歌性质。风小雅大雅颂,它们依次越来越庄重、严肃、恢弘,即诗的人文精神或情意气质逐步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由民间的一般生活上升到贵族以及朝廷的宴饮、礼赞,再上升到对祖先或天地神灵的庄严祭祀 诗经的编排结构或内容分类是风、雅、颂,而诗经的主要写作手法或修辞方式则是赋、比、兴。前者指题材,后者指词章,统称为“六义”。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那么究竟何为赋、比、兴呢?朱熹

6、在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本义是聚敛、聚集,这里指集中地叙述景状或抒发情意,聚焦式地予以吟唱或咏叹;“比”的本义是亲近、紧密,这里指类比、比喻、援例、引申等;“兴”的本义是起、作,意思是引发、感发、作兴、兴起等。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叙述雎鸠的亲昵相伴,再叙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这就叫“兴”(xng);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借硕鼠来暗喻贪婪的盘剥者,这就是“比”;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就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咏叹与抒发,这就是典

7、型的“赋”。 打个通俗的比方,诗经里的风、雅、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通俗歌曲”、“高雅歌曲”、“严肃歌曲”;而诗经里的赋、比、兴,则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明着说”、“暗着说”、“弯着说”。“兴”就是托物兴起、借景抒情,而“比”是两相类比、借此言彼,诗经里先“兴”、“比”再“赋”的写作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是“比兴”的手法在国风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当然赋、比、兴往往是交叉运用)。南朝的锺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是从 自然 现象的景物或景象开始咏叹的,然后再进入对人的生活事件与内心世界的咏叹,具有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交融的显著特征,我们

8、称其为有鲜明而清新的“自然主义”倾向。古人概括说:“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这种由自然景物、自然景象感发到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或者“物我”的印象与感情相互投射的 艺术 情趣,对后世的诗歌 发展 与审美意象,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秦汉以来的汉语诗歌乃至戏曲等,都深受其影响,故诗经堪称 中国 文学艺术的鼻祖与泉源。 礼记王制说周代的太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经在春秋时代是文化教育的必修内容,所以论语、史记中有不少涉及孔子与诗经的内容。比如论语 泰伯记载孔子主张人文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论语阳货则分别记载他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

9、言;不学礼,无以立”;“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为”指学习和实践)。论语阳货又记载他告戒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诗歌是人文教育的开始,它不仅至少可以让我们多识记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而且可以感发和培养人的情感与美德,教给我们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乃至培养我们从事 政治 的思想能力、语言能力。春秋战国时代从事政治活动尤其是外交活动,是要频频援引诗经尚书来说理的,不学诗经那怎么行呢?学了不灵活运用又怎么行呢?所以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

10、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诗经在人文教育、文化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诗经自然是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了。秦亡汉兴以后,汉王朝对历史文化非常重视,并下令收集、整理经过战国的动荡以及秦的“焚书坑儒”而侥幸遗存的各种儒家典籍(包括诸子百家),崇尚儒家思想和讲习儒家经典的风气又一度兴起。西汉时期对诗经的讲习和传授主要有四家,叫做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chun),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前二者因国而命名,后二者因姓而命名,毛亨、毛苌则又分别称大毛公、小毛公)。齐、鲁、韩三家在西汉兴盛一时,汉武帝时就被立为了官学,并设立

11、了博士。但经过东汉至魏晋这段时期,齐、鲁、韩三家传(zhun)竟逐渐衰微了,到南宋竟完全亡佚了,仅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流传至今。所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 相反,毛诗虽然晚出一些,但它讲究训诂和名物制度,历史感比较强,工夫比较扎实,所以在文化界流传了不少。到了东汉,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以毛诗为主,汲取和融合齐、鲁、韩三家诗的精当之处,为毛诗作了进一步的注(世称毛诗郑笺),毛诗于是就逐渐盛行起来,并慢慢压倒了齐、鲁、韩三家,故隋书称隋代“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到了唐代,当时的经学大师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作毛诗正义,与另外的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春秋

12、左传正义统称五经正义,被列为钦定的官方讲经教材,于是毛诗就更为广泛流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其实就是毛诗这一派的本子。汉初大毛公毛亨所作的诂训传(世称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现在都流传于世。毛诗是不是毛公所传,毛诗故训传究竟是大毛公毛亨还是小毛公毛苌所作,历史上也有争议,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说:“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後则众说争矣。” 清代被刊入十三经注疏的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在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注疏,它保留了毛传、郑笺的原有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挥,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毛诗正义开篇说“汉毛享传、郑元玄笺、

13、唐孔颖达疏”。孔颖达毛诗正义是古代注释诗经的最权威著作,也是现今研究诗经的最重要 参考 书。历代注释或研究诗经的著作极多,仅四库全书收录的就有62种。除毛诗故训传、毛诗笺、毛诗正义这三种极重要外,注解诗经的重要著作还有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和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等。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经不仅含有大量的古代 文献 材料与历史信息,而且诗经它那优美的文辞、淳厚的情感,也依然滋润、涵养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礼记经解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14、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培养知书达礼的博雅君子,熏陶日常生活的风雅情意,增进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了解、体认,绵延对华夏悠久文明的传承、光大,是我们人文教育的基本宗旨和目标,故诗经不可不读。 风一百六十篇,雅一百零五篇,颂四十篇,风、雅、颂的二级目录如下表,记忆口诀是: 周召邶鄘,卫王郑风;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百六诗篇,悠悠国风。 鹿鸣嘉鱼,鸿雁南山;谷风甫田,鱼藻小雅;文王生民,荡之什啊;百零五篇,三一大雅。 周颂鲁颂,还有商颂;人神共颂,四十大颂! 周召邶鄘,卫王郑风;(周南、召sho南、邶bi风、鄘yng风、卫风、王风、

15、郑风) 齐魏唐秦,陈桧曹豳;(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gu风、曹风、豳bn风) 百六诗篇,悠悠国风。(一百六十篇诗啊,悠悠曼曼是国风) 鹿鸣嘉鱼,鸿雁南山;(鹿鸣之什、南有嘉鱼之什、鸿雁之什、节南山之什) 谷风甫田,鱼藻小雅;(谷风之什、甫田之什、鱼藻之什这些是小雅啊) 文王生民,荡之什啊;(文王之什、生民之什、荡之什) 百零五篇,三一大雅。(一百零五篇雅,三十一篇大雅) 周颂鲁颂,还有商颂;(周颂、鲁颂、商颂) 人神共颂,四十大颂。(颂人颂神,四十颂) 第1课毛诗序【原文】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1,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2,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3。“风”,风也,教也。风以

16、动之,教以化之。诗者,志之所之也4。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译文】关雎这首诗,咏叹的是后妃之德,为国风的开篇,是有关劝告天下之民而端正男女之事的诗篇,所以用之于人民,用之于国家,(供劝告教化之用)。风,就是“讽”,就是“教”。“讽”是委婉劝告以打动人,“教”是光明正大以化育人。诗,是人情感的所在,在心里是“志”,发出来成为优美的言语就是“诗”。 选歌(2) 诵之、弦之、歌之、舞之诗经选讲导读(一) 本文为本人所撰诗经选讲的导读部分,选讲十万字,辅助于蒋庆先生所编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诗经选(高等

17、教育出版社/2023)。蒋庆先生诵本诗经选共辑选诗九七首,计一百零四课,是为儿童读经、诵经的注音大字本。作为诵本辅助出版物的讲本系列,原亦拟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因故中断;本人所撰选讲即该讲本系列的诗经部分。毛诗序、关雎注评,另附于导读后。 诗经本来只称诗,是一部周代的诗歌总集(部分可能商末的作品,如商颂),后来列为了儒家经典,自西汉时代就直接称诗经了,就如易又称易经一样(易经还称周易)。就象一个人的青春少年时代总是喜欢诗一样,作为我们中华文化的早期文明,自有了正式的文字后,周代的华夏先人对生活世界的感受与记载也往往喜欢付诸诗歌这种形式,(所以有“史诗”的说法)。而周代的朝廷又非常重视礼乐

18、制度和民风民俗,所以周王室曾派人到周天子所分封的各个国家、地区采集民歌等诗歌作品,历史上叫做“采诗”,或者也称“采风”,故汉书艺文志说:“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食货志也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动木铎(duo)徇巡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而诗经,就是大约西周初年至春秋时代的优秀诗歌之汇编,现在存世的诗经大约编定在春秋时代,距今大约已经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周代的诗经原来有三千多篇,并且说当时传世的诗经经过了孔子的整理和编删,是孔子把三千多篇选编为三百多篇的。诗经究竟有没有经过孔子的实际选编或删

19、节,因为没有十分充足的证据或史料,所以我们也已不得而知了(孔子说过“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样的话,见论语子罕,此表明孔子整理过诗经等)。但诗经最初的篇目比三百多篇还要多,应是符合历史真相的。不过现在传世的诗经却只有三百零五篇了,加上小雅里有篇名而无文辞的六篇则为三百十一篇(该六篇称“笙诗”,即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这和司马迁所处的西汉时代一致,和春秋晚期以及战国、秦汉时代也基本一致,也就是只有三百多篇精华而已,所以古人往往取其整数而说“诗三百”,比如孔子称“诗三百”(论语为政),又称“诵诗三百”(论语子路),司马迁则称“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史记太史

20、公自序)。 诗经里的诗,在周代(前1046-前256)是用来歌唱的,往往配上音乐和舞蹈,所以古人说“古者教以诗乐,诵之、弦之、歌之、舞之”(毛诗故训传)。但是因为乐曲难以历史性地保存和传播,所以配套的曲子都失传了,只留下了诗的文字部分。我们现在读到的诗经原文,实际上就是周代歌曲的歌词而已,所以它们都是有韵律的;即使按现在的音去读,不少篇章也依然呈现出显著的节奏感。这三百零五篇诗作,一向被编为三部分:风、雅、颂,其中雅又分为小雅、大雅。风多为民歌性质,小雅多为宴歌性质,大雅多为赞歌性质,颂多为祭歌性质。风小雅大雅颂,它们依次越来越庄重、严肃、恢弘,即诗的人文精神或情意气质逐步具有崇高性和超越性:

21、由民间的一般生活上升到贵族以及朝廷的宴饮、礼赞,再上升到对祖先或天地神灵的庄严祭祀 诗经的编排结构或内容分类是风、雅、颂,而诗经的主要写作手法或修辞方式则是赋、比、兴。前者指题材,后者指词章,统称为“六义”。毛诗正义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那么究竟何为赋、比、兴呢?朱熹在诗集传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本义是聚敛、聚集,这里指集中地叙述景状或抒发情意,聚焦式地予以吟唱或咏叹;“比”的本义是亲近、

22、紧密,这里指类比、比喻、援例、引申等;“兴”的本义是起、作,意思是引发、感发、作兴、兴起等。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叙述雎鸠的亲昵相伴,再叙述男子对女子的爱慕,这就叫“兴”(xing);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借硕鼠来暗喻贪婪的盘剥者,这就是“比”;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予望之”,就是诗人情感的直接咏叹与抒发,这就是典型的“赋”。 打个通俗的比方,诗经里的风、雅、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谓的“通俗歌曲”、“高雅歌曲”、“严肃歌曲”;而诗经里的赋、比、兴,则类似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明着说”、“暗着说”、“弯着说”。“兴”就是

23、托物兴起、借景抒情,而“比”是两相类比、借此言彼,诗经里先“兴”、“比”再“赋”的写作手法随处可见,尤其是“比兴”的手法在国风中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当然赋、比、兴往往是交叉运用)。南朝的钟嵘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国风中的许多诗篇,就是从自然现象的景物或景象开始咏叹的,然后再进入对人的生活事件与内心世界的咏叹,具有自然世界与生活世界相互交融的显著特征,我们称其为有鲜明而清新的“自然主义”倾向。古人概括说:“朝吟风雅颂,暮唱赋比兴;秋看鱼虫乐,春观草木情。”这种由自然景物、自然景象感发到人的生活世界、精神世界或者“物我”的印象与感情相互投射的艺术情趣,对后世的诗

24、歌发展与审美意象,影响非常深远。可以说秦汉以来的汉语诗歌乃至戏曲等,都深受其影响,故诗经堪称中国文学艺术的鼻祖与泉源。 礼记王制说周代的太学“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诗经在春秋时代是文化教育的必修内容,所以论语、史记中有不少涉及孔子与诗经的内容。比如论语泰伯记载孔子主张人文教育应“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季氏、论语阳货则分别记载他教导自己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汝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欤”(“为”指学习和实践)。论语阳货又记载他告戒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

25、木之名。”意思是诗歌是人文教育的开始,它不仅至少可以让我们多识记一些鸟兽草木的名称,而且可以感发和培养人的情感与美德,教给我们许多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道理,乃至培养我们从事政治的思想能力、语言能力。春秋战国时代从事政治活动尤其是外交活动,是要频频援引诗经尚书来说理的,不学诗经那怎么行呢?学了不灵活运用又怎么行呢?所以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诗经在人文教育、文化生活乃至国家政治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诗经自然是被历代学者所重视了。秦亡汉兴以后,汉王朝对历史文化非常重视,并下令收集、整理经过战国的动荡以及秦的“焚书坑儒”而侥幸遗存的各种儒家

26、典籍(包括诸子百家),崇尚儒家思想和讲习儒家经典的风气又一度兴起。西汉时期对诗经的讲习和传授主要有四家,叫做齐诗、鲁诗、韩诗、毛诗:齐诗为齐人辕固生所传(chuan),鲁诗为鲁人申培公所传,韩诗为燕人韩婴所传,毛诗为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所传(前二者因国而命名,后二者因姓而命名,毛亨、毛苌则又分别称大毛公、小毛公)。齐、鲁、韩三家在西汉兴盛一时,汉武帝时就被立为了官学,并设立了博士。但经过东汉至魏晋这段时期,齐、鲁、韩三家传(zhuan)竟逐渐衰微了,到南宋竟完全亡佚了,仅有一本叫韩诗外传的书流传至今。所以隋书经籍志说:“齐诗魏代已亡,鲁诗亡于西晋,韩诗虽存,无传之者。” 相反,毛诗虽然晚出一些,

27、但它讲究训诂和名物制度,历史感比较强,工夫比较扎实,所以在文化界流传了不少。到了东汉,当时的经学大师郑玄以毛诗为主,汲取和融合齐、鲁、韩三家诗的精当之处,为毛诗作了进一步的注(世称毛诗郑笺),毛诗于是就逐渐盛行起来,并慢慢压倒了齐、鲁、韩三家,故隋书称隋代“唯毛诗郑笺至今独立”。到了唐代,当时的经学大师孔颖达奉唐太宗之命作毛诗正义,与另外的周易正义、尚书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统称五经正义,被列为钦定的官方讲经教材,于是毛诗就更为广泛流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诗经,其实就是毛诗这一派的本子。汉初大毛公毛亨所作的诂训传(世称毛诗故训传),东汉郑玄所作的毛诗笺,唐代孔颖达所作的毛诗正义,现在都流传

28、于世。毛诗是不是毛公所传,毛诗故训传究竟是大毛公毛亨还是小毛公毛苌所作,历史上也有争议,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说:“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后则众说争矣。” 清代被刊入十三经注疏的毛诗正义,是孔颖达在毛亨毛诗故训传、郑玄毛诗笺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注疏,它保留了毛传、郑笺的原有内容,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与发挥,所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毛诗正义开篇说“汉毛享传、郑元玄笺、唐孔颖达疏”。孔颖达毛诗正义是古代注释诗经的最权威著作,也是现今研究诗经的最重要参考书。历代注释或研究诗经的著作极多,仅四库全书收录的就有62种。除毛诗故训传、毛诗笺、毛诗正义这三种极重要外,注解诗经的重要著作还有宋代朱熹的诗集传和清代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陈奂诗毛氏传疏、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姚际恒诗经通论、方玉润诗经原始等。 尚书舜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诗经不仅含有大量的古代文献材料与历史信息,而且诗经它那优美的文辞、淳厚的情感,也依然滋润、涵养着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