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_第1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_第2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_第3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_第4页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Word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17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课件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语,复习与相关的文学常识;2、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3、学习本文通过驳论证来反驳论点的方法;4、学习本文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方法;5、体会本文精辟含蓄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当时,有些人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鲁迅这篇文章,就是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而写的。 题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反问句,意即中国人没有失掉

2、自信力。 简介 鲁迅(1881_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鲁迅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读准字音 渺mio茫 诓kung 骗家谱p 脊j梁 摧cu残 宰zi相 污蔑mi 拜佛f 切qi实 脂zh粉 摧cu残 省xng悟 前仆p后继 倘tng若 慨ki叹 抹m杀 笼lng罩zho 玄xun虚 多音字(lng)笼罩(lng)鸟笼笼(p)奴仆(p)前仆后继(m)抹杀(m)拐弯抹角(qi)切肤之痛(

3、qi)切除(m)抹布抹切仆形似字诓( kung)诓骗蔑(mi)证蔑框( kung)门框篾(mi)竹篾慨(k?i)慨叹赖(li)依赖概(gi)气概獭(t?)水獭词语巧辨 前仆后继前赴后继相同点:都有“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跟上去”的意思。不同点;“前仆后继”形容英勇奋斗,不怕拓牲,侧重英勇; “前赴后继”形容奋勇前进,侧重强调勇于向前。 例句:1.为了民族的解放,有多少有志之士前仆后继,溶血奋战啊! 2.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 怀古伤今触目伤怀相同点:都有“伤感”之意。不同点:“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现在的事情,指一种落寞、悲观的思想情绪,从时间上看既追念从前,又感

4、伤现在; “触目伤怀”则侧重强调由于眼前所看到的景象而感到悲伤。 例句:1.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仿今了。 2.看到家里的败落,他怎么可能不触目伤怀呢? 学习字词搽ch涂抹。玄虚xun x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渺茫mio mng因遥远而模糊不清;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 期。 麻醉m zu文中比喻用某种手段使人认识模糊、意志消 沉。 摧残cu cn使(政治、经济、文化、身体、精神等)蒙受严 重损失。 诓骗kung pin说谎话骗人。 怀古伤今hui g shng jn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事情。 埋头苦干mi tu k gn专心一意地刻苦工作。 舍身

5、求法sh shn qi f原指佛教徒舍弃肉身去寻求佛法。后来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个人的生命。 地大物博d d w b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前仆后继qin p hu j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战斗,不怕牺牲。 自欺欺人z q q rn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不足为据b z wi j不值得当做根据。 为民请命wi mn qng mng替老百姓向掌权的人请求解除他们的痛苦,保全他们的性命。也指替老百姓说话。 诬蔑w mi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自夸z ku自己夸耀自己。省悟xng w在认识上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自信?z xn自己相信自己。自欺z q自己欺骗自己。?

6、抹杀?m sh一概不计;完全勾销 。倘若?tng ru连词,表示假设。脂粉?zh fn胭脂和香粉。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 课文分析2、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3、文章怎样提出批驳的论点的? 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国联,再后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亮出批驳的 靶子“有人慨叹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7、” 4、前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的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对方的谬误论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论据是: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最富于讽刺意味的文字是:“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国难当头,国民党政府官僚和“社会名流”不是号召人民奋起反抗,而是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请菩萨来“解救国难”,多么荒诞,多么愚昧啊! 5、文中反复承认“是事实”“也是事实”“却也是事实”,与后文的批判有什么关系?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为后文的驳论证势定基础。 6、文章如何驳论证的? (1)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

8、并非“自信”;(2)希望国联是“他信”不是“自信”;(3)求神拜佛是“自欺”。 这些批驳证明失掉的不是“自信力”而是“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说明敌方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这就是批驳的突破口”。 7、文中“他信力”“自欺力”加引号起什么作用? 起讽刺否定的作用。 8、“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 新生路指相信自己的力量,号召全国民众团结起来抗日救亡。 9、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是什么? 危害性是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一)论敌的 论点论据论据论点两年前:不 久:现 在:

9、自夸“地大物博”希望国联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直接反驳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论据古今埋头苦干的人有确信, 不自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前仆后继的战斗舍身求法的人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 梁(12)(35)(68)(9)分析结构第一部分(12段):揭示对方谬误。揭示对方论点及论据,暗示对方的论证以偏概全。 第二部分(35段):直接反驳。驳敌方论证。说明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第三部分(68段):间接反驳。用事实证明正面论点的正确从而反驳敌论点。揭示敌论点虚假。第四部分(9段):作出结论。直接驳论点揭示

10、对方论点以偏概全,以表面概实质。1、第6段提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对批驳敌论点起什么作用? 从正面树立自己的论点是为了间接反驳敌论点。 2、怎么证明正面论点的? 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课堂练习3、为什么赞扬他们“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是比喻的说法。这些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是中国的希望。 4、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心的人现状如何?(l)从人数上看:何尝少呢?(2)从特征上看: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地战斗。(3)从处境上看: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11、不能为大家所知道。5、“这一类的人们”指的是谁? 指坚持抗战和民族解放的人们。 6、“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这句话批驳敌论证的什么毛病? 批驳敌论证以偏概全的毛病。 驳论文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有三种方式: 文体知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间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点与论据之间

12、内在的逻辑联系不能成立,即所持论据不能证明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是直接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荒谬的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与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成立了。 提高训练1、课文最后一段如何总结的? 第一句先论论点的前半部分,“中国人”不能看“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却要看“他的筋骨和脊梁”。不能以偏概全。第二句再论论点的后半部分,“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拿出自己的眼光来看地底下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的事实。 2、本文按什么样的顺序反驳的? 按逐层推进的逻辑顺

13、序反驳的。 3、文中有加黑点的两段文字,这是作品发表时被国民党检查官删掉的。想想为什么被删去? 因为这两段文字讽刺了当时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行径,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所以不合国民党检查官的胃口被删掉。 4、鲁迅为什么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 高度赞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民族解放的斗争,认为这是中国人的主流,是中国未来的希望。 5、本文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辛辣的讽刺是本文语言上的特色。如“他信力”“自欺力”等。 6、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因为谬论论据都

14、是被给予肯定的事实,谬论论点表面看上去似乎也正确,那么要想驳斥这观点,最好的方法自然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即驳论证了。 7、你能举出一些具体事例来证明的观点吗?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于9月20日和22日连续发表宣言,提出“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战斗号召。在党的号召和领导下,全国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运动,坚决反对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1931年9月至12月,曾发生三次规模很大的学生请愿运动。 8、指出应如何评价中国人 ?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

15、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9、阅读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说出脂粉、筋骨和脊梁、状元宰相、地底下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脂粉指美化、伪装; 筋骨和脊梁指精神、品质、人格、操守等; 状元宰相指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御用文人; 地底下指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斗争,暗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为“突破口”,因为敌论据是事实,但只是部分事实,对方最弱的环节在于论证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这样的反驳强劲有力。我们要学习这种驳论的方式,在驳论中,可以针对对方的论点、论据、论证进行。 小结: 读后感悟 面对精神幻灭的论调,鲁迅先生大声呼喊:我们从古以来,就有中国的脊梁!

16、这无疑是一声惊雷,振奋了民族精神。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应当努力学习,为将来报效祖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贡献力量! 1.驳立结合,论证严密。 对方的论据也是事实,错误在于这些论据只是 部分事实,不是全部事实,不能一概而论。悲观论者从部分事实中概括出一个普遍性结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从驳论入手,又驳又立,紧密结合。课文先直接反驳对方错误论点,是驳论。紧接着再间接反驳错误论点,从正面立论,从而使对方论点不攻自破。写作借鉴2.语言凝练,尖锐犀利。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 讽意味。例如,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

17、,充满了嘲讽意味。“总”表现出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丑态,“只”表现出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表现出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辛辣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了悲观论者的丑陋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词等修辞手法,大大増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尤是仿词,仿照“自信”,造出“他信力”“自欺力”词语,显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3.巧用修辞,形象贴切。鲁迅逸事 鲁迅曾到厦门的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见他长发垂耳,穿着一件褪色的灰色长袍和一双旧布鞋就态度冷冰冰地招呼他坐下,马

18、马虎虎地给他理了发。鲁迅随手从衣袋里抓了一大把铜元,数也不数,塞在理发师手里就走了。理发师一点数目,竟超出原本价钱三倍多,不由得喜上心头。过了一段时间,鲁迅又来到这家理发店,上次那个理发师立即迎上去般勤招待。虽然鲁迅仍是那身打扮,这次却受到了特殊待遇:不仅奉茶敬烟,而且理起发来一丝不苟,足足花了一个多钟头。理毕,鲁迅照价付款,没有多给一个子儿。理发师 素材解读:从穿着、打粉、外貌判断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并由此决定待客态度,是各行各业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一大问题。鲁迅先生用自己的幽默和智慧巧妙地教育了理发师要以诚待人。适用话题:势利眼、以诚待人十分纳闷,问他为什么这次不多给钱。鲁迅平静地答道:这不简单

19、得很吗?上回你给我乱剪,我付款也就乱给;这次你给我认真地理发,当然我也就按规矩付款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批驳的观点是什么?与同学讨论。2.主张的观点是什么?在文中勾画出来。参考答案: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2.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二、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点拨:解答此题,应先把握论文的有关知识。批驳的方式通常有三种:驳论点、驳论据、论证。课后题解 参考答案:本文运用的是驳论据的批驳方式。如在3-5段中,先是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

20、实,但又针对对方提出的三个论据,层层批驳,指出在国民党的错误引导下,中国人早就失掉自信力了,现在是在发展“自欺力”。 三、仔细研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连续列举的三个“事实”,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1.三个“事实”,构成排比,使句式整齐,加强了语气。三个“事实”是对对方论据的肯定,为下文揭示对方论据与论点之间缺乏必然联系做了铺垫。2.“他信力”是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文章最后一句说“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句话与上文中的哪些话相呼应?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他信力”指相信别人,而不相信自己。它是在本文里特地造的新词,属

21、于修辞中的仿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反动派当局自我麻醉、自欺欺入的形象,极具讽刺性。 上文呼应的话:(1)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2)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要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含义:“状元宰相”是为一小部分上层统治阶级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正在为中华民族命运斗争的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

22、荒谬的,不足为据的,只有亲自到被迫在地下斗争的另一个世界里去看,才能明白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 四、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中国的脊梁”这个比喻好在哪里?模仿这个语段的句式,用排比和比喻这两种修辞手法写段话。 参考答案:1.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中国的主流、希望和中坚力量,表现了对他们的赞美,同时也可以鼓舞斗志,増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仿写:我们从古以来,就有热爱和平的人,有一身正气的人,有为民图利的人,有含身为国的人即使岁月流逝,也掩不住他们明珠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精神。 2.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