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_第1页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_第2页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_第3页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_第4页
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一残叶的时代?三国志演义?现存的刊本以嘉靖壬午本注:“嘉靖壬午本即学术界习称的“嘉靖本。严格地说,“嘉靖本的简称是不准确的。因为刊行于嘉靖年间的?三国志演义?刊本不只一种。例如,叶逢春刊本即刊行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因此,改称其为“嘉靖壬午本,比较适宜。该本卷首有修髯子嘉靖壬午?三国志通俗演义引?,一般认为该本即刊行于此年。壬午是嘉靖元年(1522)。为最早。在它之前,有没有更早的刊本?这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三国志演义?残叶的发现,有助于这个问题的深化讨论。所谓“残叶,指的是上海图书馆收藏的某个明刊本?三国志演义?的残叶。此残叶保存于?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之中

2、。?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八卷,共两册,其前后衬叶恰恰是?三国志演义?某个版本的残叶。怎样判断此残叶的刊行年代呢?首先,可以确定,残叶所附存的?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刊行于明代嘉靖八年(1529)。这就有了三种可能性。可能性一: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相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之后例如,万历年间的人。换句话说,残叶不是刊刻于嘉靖年间,而是刊刻于万历年间、明末;甚或是刊刻于清代,也说不定。可能性二:现存?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并非原来的相貌,它经过了后人的重新装订。但,这里所说的“后人,是指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15291566)之间的人。因此,残叶

3、有可能出于嘉靖八年至四十五年之间刊行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可能性二实际上派生于可能性一。可能性三:?陶渊明集?周显宗刊本的装订保持着原先的相貌。换句话说,残叶是在嘉靖八年被当作衬叶使用的。因此,残叶必然出于嘉靖元年至八年之间的某个?三国志演义?刊本,甚或是嘉靖元年之前的某个刊本。我认为,第一种可能性极小,甚至几乎没有;第二种可能性也很小;只有第三种可能性方能成立。这是因为:第一,上海图书馆收藏的那个?陶渊明集?,看不出有改装的痕迹。它无疑是原装原貌。第二,从纸张、字体、版式看,残叶断非嘉靖之后的产物。最早发现残叶的沈津认为,残叶为成化、弘治年间刻本1。魏安的看法和沈津略有不同。她一方面指出

4、,残叶“虽然仅存五百余字,但从版式及字体来看,好似出于一个很早的刊本,其刊行年代很有可能是早于任何现存版本包括嘉靖本2(p5);另一方面,她又说,“?三国演义?到嘉靖元年才有刊本问世,残叶大概是出于一个嘉靖间的刊本,可能就是嘉靖元年修髯子引本来或其直接子孙本2(p12)。关于残叶的刊行年代,我根本上同意沈津的判断。魏安还说,残叶“或许就是刘假设愚所记录的经厂本2(p12),“我认为上海残叶可能就是司礼监刊本的残叶2(p92)。张宗伟也说,“我同意魏安的推测:上海残叶所出的版本可能就是刘假设愚记录的经厂本。注:张宗伟:?三国演义版本研究?博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7页。关于残叶是否经厂本或司

5、礼监刊本的问题,我将在另一篇论文中加以讨论注:请参阅拙文?明人书目著录三国志演义刊本五种考略?。本文拟着重讨论:残叶与几个现存刊本的关系,残叶与几个已佚刊本的关系,残叶的出现给予我们什么启示。二残叶全文兹移录残叶全文于下:“复兴故父之基,即当重修庙宇,四时祭祀。祝毕,出庙上马,回忆众将曰:“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众将皆当不住,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伏路小军飞报刘繇云:“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繇曰:“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不可追之。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吾可助之。拍马赶去,众

6、将皆笑。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策回头视之,见两匹马飞下岭来。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策横枪立马于岭下待之。太史慈高叫曰:“那个是孙策?策曰:“你是何人?答曰:“我便是东莱太史慈也,特来捉孙策。策笑曰:“我便是,你两个齐来我,吾不俱你!我假设怕你,非英雄也慈曰:“你便使众人都来,我亦不怕你也纵马横抢,直取孙策,策挺枪来迎。两马相交,战五十合,不分胜败。程普等暗暗称奇:“好个太史慈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佯输败走,引入深山,急回马走。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策赶到,慈喝策曰:“你假设是大丈夫,和你个你死我活策叱之曰:“

7、走的不算男子汉两个又斗三十合。慈心中自忖:“这厮有十二从人,我只一个,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再引一程,教这厮每没寻处。又诈败走,而大叫曰:“休来赶我策喝曰:“你却休走一直赶到平川之地。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策一枪搠来,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三残叶与嘉靖壬午本在嘉靖壬午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三第九节。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行款不同。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而嘉靖壬午本为每半叶九行,每行十七字。这个差异是相当明显的。残叶有句读,嘉靖壬午本也有句读。但是,二者的句读不同。例如,残叶在下面的引文中,句号以“。表示,读号以“,

8、表示: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一共五个句读号。“上岭二字之后是个读号,位于“岭字和“却字的中间。其他四个是句号,都在该字的右下侧。而嘉靖壬午本只有三个句号,没有读号:太史慈暗喜。不入旧路上岭。却转过山背后。比残叶少了“路、“转二字右下侧的那两个句号。其他的例子还有:例二,残叶:“众将皆当不祝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三个句号。嘉靖壬午本:“众将皆当不祝遂同上岭南望村林。两个句号。例三,残叶:“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五个句号,一个读号。嘉靖壬午本:“大叫曰。有胆气者,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五个句号,两个读号。例

9、四,残叶:“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五个句号,两个读号。嘉靖壬午本:“却说,孙策看了半晌。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正行过岭来。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五个句号,三个读号。二者句读的不同,说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当然,不能排除一种例外的情况:子本在抄录、翻刻母本的时候,文字没有改动,句读却作了调整。但是,这种情况毕竟是极少数。一般来说,书商、工匠们是不愿意在这些方面多花时间、心思和精力的。残叶和嘉靖壬午本,不但行款不同,句读不同,文字也有不同。试举五例如下:例一,残叶“众将皆笑,嘉靖壬午本作“众皆大笑。字词的搭

10、配起了变化。例二,残叶“你两个齐来我,嘉靖壬午本作“你两个一齐来我,比残叶多了一个“一字。例三,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嘉靖壬午本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和“叫意义一样,只不过“吃字更接近于宋元俗语。例四,残叶“策一枪搠来,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例五,残叶“都滚下马来,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最后那个“来字。文字的不同,同样说明,残叶既不是嘉靖壬午本的母本,也不是嘉靖壬午本的子本。但,需要指出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这种文字的不同,毕竟只限于个别字词的歧异,无妨大局。不妨说,它们倒有可能列身于同一个版本系统之内,因为在?三国志演义?不同的版本系统之间,从内容到形式,存在着宏大

11、的差异。四残叶与周曰校刊本以上说的是残叶和嘉靖壬午本的比较。周曰校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同属于一个版本系统。周曰校刊本和残叶之间有没有母本或子本的关系呢?周曰校刊本现存三种:甲本、乙本和丙本注:请参阅拙文?三国志演义周曰校刊本四种试论?,?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甲本是个残本,没有残叶那一节;丙本文字根本上和乙本一样,姑且不管。仅以周曰校刊本乙本以下简称为“周曰校刊本与残叶作比较如下:在周曰校刊本中,和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九节。残叶和周曰校刊本的行款不同。残叶为每半叶十二行,每行二十二字。而周曰校刊本甲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四字,乙本、丙本为每半叶十三行,每行二十六字。假设将周曰校刊本

12、和残叶、嘉靖壬午本文字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举出三类例句。第一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而同于嘉靖壬午本。例如,残叶“众将皆笑。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众下加“将,缩小了范围,表示不包括士卒;“笑上加“大,强化了笑的力度。嘉靖壬午本同于周曰校刊本。第二类,周曰校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例如,残叶:“孙策赶来。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周曰校刊本那么作“策赶来,只有名,而没有姓。第三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异于嘉靖壬午本。例一,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这所有十三从人。关于这个例子,在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例二,残叶:“也吃众人夺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

13、作“也叫众人夺去,“吃变成了“叫。例三,残叶:“策一枪搠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策一枪搠去来,多了一个“去字。例四,“都滚下马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嘉靖壬午本作“都滚下马,没有那个“来字。文字虽有出入,毕竟是细微的。这不阻碍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五残叶与叶逢春刊本试再比勘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文字。在比勘中,凡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之处,都一一注明;余象斗刊本独异之处,那么在下文第六节加以阐述。叶逢春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不同。它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因此,残叶和叶逢春刊本文字歧异的程度,要远远地大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在叶逢春刊本中,和

14、残叶相对应的文字处于卷二第五节。不难发现,残叶异于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而同于叶逢春刊本的,仅有一例。即上文第三节、第四节所说的“众将皆笑四字,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作“众皆大笑。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那么同于残叶。此外,叶逢春刊本异于残叶、嘉靖壬午本或周曰校刊本的例子,比比皆是。试举三十六例于下:例一,残叶:“复兴故父之基。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兴复故父之基,“复、“兴二字颠倒。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残叶:“吾欲过岭去看刘繇寨栅。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吾欲过岭行看刘繇寨,“去变成了“行,似乎欠通;另外,又没有那个“栅字。余象斗刊本

15、全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三,残叶:“遂同上岭。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遂同下岭。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上岭和“下岭,其中必有一误。按:上文表达:刘繇在“神亭岭南下营,孙策那么在“岭北下营;孙策不听张昭的劝阻,欲去光武庙烧香,于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等人“出寨跟策上岭,到庙烧香。由此可以得出两个结论结论一:光武庙位于岭上。结论二:孙策此时已在岭上。假如孙策要“过岭去看刘繇寨栅,那么,他下一步的行程必然是“下岭,而不会是“上岭。因此,从叙事的角度说,当以“下岭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为是,而以“上岭残叶、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为非。例四,残叶:“南望村林。伏路小军飞

16、报刘繇。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南望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刘繇或可标点为:“南望,村林中伏路小军飞报刘繇,多出一个“中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五,残叶:“孙策自领十数骑,径过岭来看寨栅。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孙策亲引十数骑,直过岭来观寨,没有那个“栅字;“亲引和“自领,“直过和“径过,“观和“看,意义根本上一样。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六,残叶:“繇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刘繇曰,把姓添上了。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七,残叶:“太史慈踊于前曰:此时不捉,更待何时?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

17、刊本作“太史慈踊跃于前曰:此时不擒,何待?“踊下补了一个“跃字;“擒和“捉是一回事;从语气上看,“何待不如“更待何时铿锵有力。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八,残叶:“刘繇阻当不住,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无此三句。余象斗刊亦无此三句。例九,残本:“诸将不动。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诸将皆不劝。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十,残叶;“太史慈真猛将也。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史慈真猛将也,“太史本是复姓,却变成了单姓“史。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十一,残叶:“拍马赶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

18、逢春刊本作“拍马跟去。“跟与“赶有出入。“跟表示太史慈刚刚出营,紧随于其后即可。“赶却意味着太史慈的出营在时间上已有了一定的间隔 哪怕是极小的间隔 ,所以要追赶。“赶字再配上“拍马二字,无疑是加强了紧迫感。例十二,残叶:“程普向前曰:可以早回。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程普曰:可早回。既没有“向前二字,也没有那个“以字。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十三,残叶:“正行过岭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正行过岭北山坡下,一个“来字变成了“北山坡下四个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十四,残叶:“只听得岭上叫:孙策休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

19、叶逢春刊本作“只听得岭上有人大叫:孙策休走。只要是叫出了“孙策休走,那就必定是有人在叫,而不是有别的动物在叫。加不加“有人大三个字,其实是无所谓的。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十五,残叶:“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将后十三骑一字摆开。“一字是形容摆开的队形,“一齐那么不过是形容摆开的动作而已。余象斗刊本全同于叶逢春刊本。例十六,残叶:“战五十合,不分胜败。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约斗五十余合,胜负不分。“五十是举成数而言,“五十余那么肯定说是比“五十多,而不是比“五十少,“斗就是“战;“不分胜败和“胜负不分,正好倒了一个过儿

20、。例十七,残叶:“好个太史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那么无此句。例十八,残叶:“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太史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补出了太史慈的姓。余象斗刊本也作“太史慈。例十九,残叶:“佯输败走,引入深山。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诈败,引入深山捉他。其实上一句已有主语“慈或“太史慈,此处句首再度出现“慈字,显得负担。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十,残叶:“急回马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回马,“慈字仍然是多余的。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十一,残叶:

21、“孙策赶来,太史慈暗喜。嘉靖壬午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赶来,慈暗喜,二人都不带姓。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十二,残叶:“慈喝策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回头喝策曰,“回头二字比较形象、生动。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十三,残叶:“你假设是大丈夫,和你个你死我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那么把“你字换成了“我字。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十四,残叶:“两个又斗三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两个再斗三十合,“再和“又,半斤八两。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二十五,残叶:“慈心中自忖。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

22、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心中暗忖,“暗忖和“自忖,区别不大。例二十六,残叶:“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这厮有十二个从人,多了一个量词。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关于这两个例子,下文第七节还要细说例二十七,残叶:“我只一个。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无此句。余象斗刊本亦无此句。例二十八,残叶:“便活捉了他,也吃众人夺去。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便活捉得他,也夺了去,谁“夺了去,说得不明确。例二十九,残叶:“教这厮每没寻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交这厮每无处寻。“交等于“教;“没寻处比“无处寻更符合口语。例三

23、十,残叶:“而大叫曰:休来赶我。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口中在叫:休来赶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三十一,残叶:“策喝曰:你却休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叫曰:你却又走“叫换“喝,无甚大碍;“又换“休,却伤了文意。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三十二,残叶:“一直赶到平川之地。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又赶,一直到一平川之地,“又赶二字夹在当中,比较牵强,两个“一字也未免离得太近。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三十三,残叶:“慈兜回马再战,又到五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慌忙兜马回,两个再战

24、到五十余合。太史慈的本意就是诈败,引孙策来追,何有“慌忙之可言?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三十四,残叶:“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慈闪过,挟住,慈一枪去。余象斗刊本“过、“挟二字模糊不清。第三十五,残叶:“策亦闪过,挟住枪。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策也挟妆。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例三十六,残叶:“两个用力只一拖,都滚下马来。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叶逢春刊本作“两个只一夹,都滚下马来,“拖变成了“夹。余象斗刊本同于叶逢春刊本。以上一共列举了三十七个例子。叶逢春刊本同于残叶的只有一个例子。相反的,它异于残叶的却有三

25、十六个例子。36:1,这说明,第一,残叶既不可能是叶逢春刊本的母本,也不可能是叶逢春刊本的子本;第二,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关系比较疏远,它们根本不属于同一个版本系统。残叶和叶逢春刊本的疏远,反证了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的亲近。六残叶与余象斗刊本余象斗刊本注:余象斗刊本有甲本与乙本之分。甲本有的学者称之为“余象斗刊本封面题“按鉴批点演义全像三国评林,“桂云馆余文台新绣,并有余象斗识语;卷首题“音释补遗按鉴演义全像批评三国志传、“新刻按鉴全像批评三国志传。版心题“三国、“三国志传。书末有木记:“万历壬辰仲夏月,书林余氏双峰堂壬辰即万历20年,1592。乙本有的学者称之为“评林本卷首题“新刊京本

26、校正演义全像三国志传评林、“京本通俗演义按鉴三国志传。版心题“全像三国评林。本文所说的“余象斗刊本系指甲本。和叶逢春刊本都属于闽刊本的行列。余象斗刊本的修订和出版都在叶逢春刊本之后。因此,它和残叶的关系比叶逢春刊本更为疏远。这从以下五个独异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例一,残叶:“此必是孙策诱敌之计。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此必是诱敌之计,没有“孙策人名。例二,残叶:“战五十合。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约战五十余合。叶逢春刊本那么作“约斗五十余合。例三,残叶:“慈见孙策枪法无半点儿渗漏。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都有其中的“儿字

27、,惟独余象斗刊本无此字。例四,残叶:“慈心中自忖。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而余象斗刊本作“慈心暗忖。叶逢春刊本那么“心下有“中字。例五,残叶:“教这厮每没寻处。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同于残叶。叶逢春刊本作“交这厮每无处寻。而余象斗刊本却作“交这厮没无处寻。例五值得注意。关键在于残叶的那个“每字。“每即“们,这出于宋元俗语,在小说中常见。余象斗刊本的整理者或出版者显然不理解此字的含义,大笔一挥,妄改为“没字。这足以证明,在余象斗刊本的底本上,此字应是“每,而不是“没。因此,存在着下述两种可能性可能性一:余象斗刊本的底本是叶逢春刊本或其母本。它沿袭了底本的“交字和“无处寻三字,而把“每臆改

28、为“没。可能性二:余象斗刊本的底本是残叶或其母本。“无处寻三字和叶逢春刊本一样,只是偶合。它重新组合了残叶的“没寻处三字,又在其间添上了一个“无字。但从总体来看,第二种可能性极校七“十二与“十三之谜这里有个小插曲。在对残叶和嘉靖壬午本、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的文字作比勘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例子。残叶“这厮有十二个从人,嘉靖壬午本作“这厮有十三从人,叶逢春刊本作“这厮有十二个从人,余象斗刊本亦作“适这厮有十二从人,周曰校刊本那么同于残叶。在它们之中,有“十二残叶、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和“十三嘉靖壬午本的异文。为什么会在此处产生数字的歧异呢?原来原书上文有云:策问土人

29、曰:“近山有汉光武庙否?土人曰:“有,庙已倾颓,无人祭祀。策曰:“吾夜梦光武邀我相见,当以祈之。长史张昭曰:“不可。今岭南是刘繇寨,倘有伏兵,奈何?策曰:“神人佑我,吾何惧之。遂全妆惯带,绰枪上马,回忆众将,引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共十三骑出寨,跟策上岭,到庙烧香。以上引文出自嘉靖壬午本。其中“共十三骑四字,周曰校刊本、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均同。“十三骑终究包括哪十三个人?那个“共字,终究是什么意思?它仅仅涵盖孙策所“引的部从,还是也覆盖着孙策本人?这些,原文的表达比较模糊,模棱两可。因此,遂有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的理解。第一种理解:它指的是,孙策的部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

30、再加上士卒七人以及孙策本人,一共十三人。即:1孙策5部将7士卒13;或曰:1孙策12从人13。第二种理解:它指的是,孙策的部将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五人,再加上士卒八人,一共十三人,并不包括孙策在内。即:5部将8士卒13从人。两种不同的理解的区别在于1)孙策本人是在“十三骑之内,还是在“十三骑之外?2)士卒是七人,还是八人?第二个区别是从第一个区别派生出来的;因此,第一个区别是主要的区别。然而无论是残叶的“二字,还是嘉靖壬午本的“三字,在字体上,看上去都很蹊跷。残叶“十二从人的“二字,其位置为第八行第八字。正巧同一叶中第七行第十八字也是一个“三字“两个又斗三十合。这两个“三字的构造迥然不

31、同。第十八行的“三字是正常的,和其他的字保持着一致。而第八行的那个“三字,却呈现异常的状态;假如把整个字位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那么此字仅仅占据中部和下部,上部空缺。显而易见,它原作“三字,有人把“三字最上面的一横挖去,使它变成了“二字。这一点和残叶同一叶中的其他任何字比较便可了然于胸。同样,嘉靖壬午本“十三从人的“三字也呈现异常的状态。其位置为卷三第七十八叶上半叶第二行第四字。同一叶中,也有两个“三字和一个“二字可资比较。一个“三字位于第一行第九字“两个又斗三十合,另一个“三字位于第九行第八字“慈年三十岁;“二字那么位于第九行第十三字“策年二十一岁。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十三从

32、人的“三字和“三十合的“三字、“三十岁的“三字一比,立即显露出后改的痕迹:原作“二,当中一横是后加的。假如去掉了当中的一横,正和“二十一岁的“二字在字体构造上一模一样,分毫不差。残叶的“二和嘉靖壬午本的“三,有同有异。一样的是,它们的改动都是在木版上进展的。相异的是,残叶把“三改成了“二,嘉靖壬午本那么把“二改成了“三,正好相反。不难看出,残叶原文持第二种理解十三从人,改文持第一种理解十二从人;嘉靖壬午本原文持第一种理解,改文持第二种理解。假设问:“十二正确,还是“十三正确?“十二和“十三,哪一个符合书中表达的实际?这就要从上下文的表达来判断了。我找出了三个证据,一个在上文,两个在下文。兹列举

33、于下:证据一:“策将十三骑一齐摆开。证据二:“策正慌,程普领十二骑到。证据三:“策取枪上马冲杀,一千余军和十二骑混战。证据二是最主要的证据。它明白无误地指出,孙策不在“十二骑之内。换句话说,“从人的数目正好是十二,而不是十三。证据二和证据三属于次要的证据。它们的表达都和证据一并不矛盾。证据二告诉我们,两军对阵之时,“一齐摆开的“十三骑,当然包括孙策自己在内。证据三说明,孙策“上马冲杀的对象是太史慈,孙策手下的“十二骑那么和太史慈手下的“一千余军展开了混战。因此,“十二从人是正确的,“十三从人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第一种理解是正确的,而第二种理解那么是错误的。或者说,嘉靖壬午本的原文和残叶的改文是正确的,而残叶的原文和嘉靖壬午本的改文那么是错误的。这从侧面说明,残叶刊本和嘉靖壬午本,在刊刻之时,并没有以对方为底本,甚至可能并没有以对方为参考本。为什么说“可能并没有,而不直接说“并没有呢?那是因为,如今只能证明:它们各自在刊刻这一句、这一节甚或这一卷时没有参考过对方;而不能排除例外的情况:他们各自在刊刻其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