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简史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_第1页
中国教育简史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_第2页
中国教育简史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_第3页
中国教育简史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_第4页
中国教育简史全书ppt完整版课件最全电子教案正本书教学教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第一章 宗旨 本章导读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教育宗旨即培养什么人,是教育活动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在中国教育发展史上,教育宗旨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原始社会时期,教育为全民所共享,以培养氏族成员为宗旨。到夏商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为贵族所把持,培养国家统治人才。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败,士成为百家私学的培养宗旨。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学校教育以培养儒生为宗旨。宋明理学兴盛,儒学教育注重义理,以圣贤为宗旨。近代以来,中国教育开始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建立公共教育体系,教育宗旨逐渐

2、向培养公民过渡。 目 录从培养氏族成员到培养统治人才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0302诸子学派的教育宗旨经学时代培养儒生的教育宗旨理学时代学为圣贤的教育宗旨近代公民教育宗旨的形成与发展0504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从培养氏族成员到培养统治人才培养氏族成员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原始部落成员共同生活,对年轻一代的教育也共同进行,除男女差别之外,受教育的权利是平等的,目的是一致的。“年轻一代如果不经历人类社会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过程,如果没有年长者对自己的影响、传授、教育,就难于适应人类社会群体的正常生活,社会也将停滞不前。”

3、到了氏族公社末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生产与生活物资增加,人类社会出现分工,氏族成员分化,一部分人从繁重的生产劳动中解放出来,把持了权力和财富,成为部落显贵,文化教育也就分为培养劳心者的专门教育和教化劳力者的社会教育两种类型 。以射造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原始社会后期,部落首领实行禅让制,公元前 21 世纪,禹的儿子夏启取得政权后,建立军队,修筑城池,对外掠夺,对内镇压,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代“为政尚武”,实行“武人专政”,统治者把持学校教育,宗旨是把本阶级的成员及其后代培养成为能射善战的武士 。因此,夏代的学校教育非常重视军事训练,核心内容是习射。 考古发

4、现,夏代教育的军事内容并不完全局限于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文化遗址中发现的兵器除了镞以外,还有戈、钺、刀之类 ,说明此类兵器的使用也可能是夏代教育的基本内容。 此外,夏代还有一种教育机构校。汉代学者认为校属于乡学,主要是教化民众。以乐造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夏自少康中兴后,到孔甲时渐趋衰落,“诸侯畔之”。孔甲下传四世至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史记夏本纪)。商汤修德,“诸侯皆归汤”。于是商汤兴兵伐桀, 建立第二个王朝商。 商代教育较夏代进步明显,标志是文字成熟,学校定型。 商代敬鬼事神,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经常举行祭祀活动,对社

5、会上层人员礼仪和音乐方面的要求提高,贵族青年的培养自然以礼乐教育为重。 在商代,为培养贵族青少年从事政治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和技能,专门的军事教育和书数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而形成六艺教育的雏形。以礼造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公元前 1046 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建立周朝。公元前 770 年,平王东迁,定都洛邑。历史上人们将周朝迁都之前称为西周,迁都之后称为东周。东周的前半期,诸侯争相称霸,称为“春秋”;东周的后半期,诸侯相互征伐,称为“战国”。 商代六艺教育已成雏形,周代予以继承、发展、充实,形成教育史上有较大影响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教育。周代虽以武力取

6、得天下,但治国尚文,礼乐盛行,教育上也以礼、乐为重。 西周宗法制比较完备,维系宗法制的政治、伦理、仪式等,都属于礼的范畴。 六艺之中,礼乐居先;礼乐之中,尤其重礼。人们按照夏代以射造士、商代以乐造士的概括模式,认为周代教育是以礼造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2诸子学派的教育宗旨儒家培养“君子”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显学,创始人孔丘(前551 前479 年)生活于春秋末期,字仲尼,史书称孔子,鲁国人,其一生的主要活动就是办学育人、整理文献。孔丘主张:教育宗旨是培养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实现社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君子。 君子是孔丘对有才有

7、德之人的通称,也是他对学生成长的要求。孔丘认为,君子的核心素养是仁、智、勇,三者应和谐发展,不可偏废。 君子要求德才兼备,先从自身做起,然后通过言行来影响身边的人,通过政事来影响社会发展,实现经世济民的政治抱负。 君子之德,包括严格的道德操守、独立的人格品质和强烈的价值追求。孔丘提倡道德修养以仁为最高准则,以礼为行为规范。 君子之才,就是精深广博的学识、待人接物的方式、为政理事的能力。广博的学识来自不断地学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孔丘之后,儒学一分为八,“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韩非子显学)。其

8、中,最有影响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墨家培养“兼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翟 (约前 468 前 376 年)一说为宋国人,一说为鲁国人,生活于战国初期,出身于手工业者,善造器械,做过宋国的大夫 。他站在普通劳动者的立场,从“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出发,提出以兼士为教育宗旨。兼士突破了儒家的亲亲观念,树立平等、博爱的普遍价值,用自己的行动服务天下百姓,“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墨子兼爱下)。 兼士有具体标准,即“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墨子尚贤上), “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

9、道者劝以教人”(墨子尚贤下)。 墨翟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一大贡献,就是以染丝为比喻,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道家养成“真人”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道家以老聃和庄周为代表,与儒家和墨家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不同,崇尚自然,注重个体的感受、体验与觉悟,甚至为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而否定人的社会属性。老聃和庄周都曾在朝为官,因向往自然状态,追求精神逍遥,归隐山林。 庄周提出人的最高境界是成为“真人”,所谓“真人”,就是勇于摆脱仁义道德等世俗观念的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不为他人所左右,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庄周还提到至人、神人、圣人等理想人格,至人、神人、圣人有“人”之形,而超越了“人”的局

10、限,完全融入自然之中,甚至获得了超自然的力量。 道家从自然而非社会的角度来认识人,批判社会对人的异化、物化 ,不与现实政治合作,不与世俗观念苟同,强调自我的体悟和超脱。这从另一个角度丰富了人们对个体价值和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成为后世中国人重要的精神财富。法家培养“智术能法之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法家从渊源上可追溯至春秋时期的子产、管仲,但其兴盛是在战国后期,以商鞅、韩非最为代表。法家思想并不满足于与其他学派平等共处、相互辩驳,而是主张思想专制,要求强行取缔各家各派,故法家兴盛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了百家争鸣时代的结束。 法家持绝对的性恶论,认为好逸恶劳、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11、,人与人的关系是一种利害关系,离不开 “计算之心”。 既然人性恶,就必须以严刑峻法加以管束,因此法家主张以法治国 ,反对儒家仁义道德和墨家的“兼爱”学说。 法家的教育宗旨是将普通百姓培养成“耕战之士”,将统治人才培养成“智术能法之士”。 出于法治、耕战的目的和统一思想的需要,法家鼓动统治者禁私学、焚诗书,压制言论,奖励既安心农耕又骁勇善战的民众。法家在秦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秦灭六国之后,继续以法家思想治国,于是百家私学被禁止,民间藏书被收缴,教育内容只限于官府的律令条文,教育目的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将百姓培养成知法守法、服从统治的顺民,另一方面培养推行律令、治理民众的吏员。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

1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3经学时代培养儒生的教育宗旨独尊儒术的提出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汉高祖刘邦在陆贾的指点下,认识到马上得天下不可以马上治之 ,下诏求贤,将各家各派的学者吸收到统治集团中来, 给予高官厚禄。同时汲取秦亡的教训, 开放私学, 给了各家各派自由发展和传播的机会。 汉初以道家思想治国,强调“清静无为”,对百姓生活、社会生产和文化发展任其自然,减少干预;对各家各派不再排斥,而是兼容并包,兼收并蓄。各家各派兴起之后,又与黄老学派进行斗争,谋求思想主导地位。 汉武帝下令以对策的方式选举贤良之士,充实、更新统治集团。儒家学者董仲舒 (前179 前104 年)在对策

13、中提出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三条建议,分别是:“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兴太学以养士;重视选举,任贤使能。 董仲舒还从现实需要出发,将汉代盛行的阴阳五行之说杂糅进儒家学说,形成强大的今文经学派,凸显儒学作为治术之道的价值,以迎合统治者。儒生教育宗旨的形成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儒生是对秦汉时期儒家学者的通称,与先秦儒家学者坚守道义不同,部分儒生主动靠拢甚至迎合统治者,兜售掺杂其他学派的儒家思想,以扩大儒学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寻求个人生存之道。 汉代是一个经学时代,习经、通经是培养儒生的基本手段和基本标准。国家最高学府太学,设有 14 位五经博士,其弟子便是太学生。在太学的引导下,

14、地方官学和儒家私学也遵循培养儒生的教育宗旨。 前者培养出的儒生直接为统治集团所用,一是成为地方属吏,二是以贡举的方式成为太学生;后者培养出的儒生专攻经学,优秀者成长为经学大师。 汉代经学发展到后期烦琐化、神学化、宗派化日益严重,经学教育陷入师说和章句,思想僵化,视野狭窄,越来越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于是一些思想家在批判教育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教育主张。 王充认为,培养鸿儒,一是要扩充教育内容,不能限于经学;二是要有怀疑精神,不能唯师是从、唯书是从,要敢于责难老师。玄儒道佛教育宗旨的分途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一)玄学的 “圣人”教育宗旨 玄学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占有独特地位

15、的思想流派,立论于道家的自然无为,肯定人的自然本性,崇尚清谈、放浪形骸。 玄学的发展可以分为正始玄学、竹林玄学、元康玄学、江左玄学四个阶段:正始玄学以何晏、王弼为代表,主张贵无贱有,认为名教出于自然;竹林玄学以嵇康、阮籍等为代表,发展王弼“崇本息末”的思想,崇尚自然,否认名教与自然具有一致性,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元康玄学以裴 、郭象为代表,反对贵无,提倡崇有,认为名教即自然;江左玄学以张湛、韩康伯为代表,综合崇有、贵无学说,认为世界和人生瞬息万变,稍纵即逝,虚伪无常,主张“肆情任性”,追求感官享受。 玄学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嵇康 (223 262年,或224 263年),曾官至中散大夫,后隐

16、居不仕,屡拒征辟,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游,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嵇康尚老庄,善属文,晓音律,工草书,在教育宗旨上,反对将人训练为统治者的工具,反对儒家纲常对人的束缚,嵇康从“任自然”的观点出发,提出自然养生之道,以自然之道呵护身体,不以人为的欲望和情绪摧残身体。 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下,魏晋人物谈吐清雅、心境淡泊、姿仪优美,形成特有的名士风范、魏晋风度,成为后世士大夫人格的重要精神养料。玄儒道佛教育宗旨的分途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二)儒学教育宗旨的分化 儒家经学顺应时变,吸收佛、玄思想,注经力求简洁明了,标举大义,形成“魏晋经学” 。 南北朝末期,北齐教育家颜之推认为,玄

17、学教育必须抛弃,儒学教育必须改革,教育宗旨既不能培养难于应世经务的清谈家,也不能培养空疏无用的章句博士,而应培养对国家有实际效用的统治人才,包括朝廷之臣、文吏之臣、军旅之臣、蕃屏之臣、使命之臣、兴造之臣。这种强调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宗旨观,超越了儒生、经师的局限,为后世实学思想家们继承和发展。(三)道教求仙的教育宗旨 魏晋道家思想分为两途:一部分转为玄学的主干,一部分转为道教。前者是由儒生向名士转变的思想资源,后者是由方士向道士转变的宗教理论。 东晋葛洪 (约284 364年)将道家神仙方术和儒家修齐治平结合,构建出一套长生成仙的思想体系,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葛洪继承庄周的“真人”“至人”观,

18、结合方士修身炼丹的追求,将教育宗旨上推至“神仙”。葛洪并不主张避世修行,而主张将修道成仙的级别与经世济民的才能对应,认为艺文之业、忧乐之务、君臣之道与求仙并不矛盾,上士在升仙之前,必定是治国安民之良才。 葛洪儒道兼修的思想还集中体现在他将儒家伦常与道教戒律有机地融为一体,“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玄儒道佛教育宗旨的分途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四)佛教出世的教育宗旨 佛教属于外来文化,东汉末年传入中国,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宗教十分活跃,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成为中国人宗教信仰的主流。佛学思想体系精巧繁密,宗派林立,佛经的种类和数量甚至超过了儒家经典,佛

19、教在教义上、组织上、形式上又比道教更加成熟。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是慧远 (334 416年)。慧远少年时曾习儒学,旁及老庄,后舍俗出家,追随道安学习佛经。慧远精于般若学,为净土宗之始祖,著有法性论,其文亡佚,现存 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收入弘明集卷五。 慧远认为“生以形为桎梏”,众生的烦恼和苦痛都来源于生命实体的存在,要获得精神的自由,便不能执着于肉体的欲求。慧远强调出家修行的同时,也肯定在家修行的意义。儒生教育宗旨的重构与突破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隋唐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走向了一个新阶段。国家的统一势必带来思想上的统一,隋唐统治者为巩

20、固中央集权,选择以儒家思想治国,延续了汉代崇儒兴学的文教政策。 隋唐时期,中央官学的太学、国子学、四门学均以五经为主要教学内容,由博士、助教等人分经教授,另有书学、算学、律学等专门学校。 唐代中后期,韩愈 (768 824年)不满佛教兴盛,骈文流行,极力主张复兴儒学,倡导古文运动。韩愈批判汉代以来儒学教育的经学化,强调儒学在思想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重要作用,提出了著名的道统说。 整治教育,重振学风。尊师重道,鼓励相师。 反对佛老,推崇孔孟。倡导古文,以载古道。 韩愈对儒学之道和儒学教育的重新认识,为宋代理学的兴起提供了先导。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4理学时代学为圣贤的教

21、育宗旨学为圣贤的提出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理学发端于北宋初年,胡瑗、孙复、石介被后来的理学家们称为 “宋初三先生”,他们主要的社会活动就是授徒讲学,著书立说。 胡瑗 (993 1059年)起初在苏州一带私家讲授,范仲淹被贬苏州时在南园开办郡学,聘胡瑗任教。后来胡瑗受湖州太守之邀,担任州学主讲,“从之游者常数百人”,开创“苏湖教法”,在校内分设经义斋和治事斋,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 孙复 (992 1057年)曾四次进士不第,后退居泰山,讲学授徒,门下多贤良之士,如石介、文彦博、范纯仁等。庆历年间,范仲淹推荐孙复任国子监直讲。孙复主张“尊王说”“道统论”,在韩愈的基础上构建

22、了一套道统。 石介 (1005 1045年)早年中进士,曾在太学“以师道自居,门人弟子从之者甚众”。石介认为,明圣人之道,必得学圣人之文。 “宋初三先生”之后,有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他们对儒家道统和仁义道德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建构,理学思想逐步成型 。在教育上,“北宋五子”明确提出了以圣贤为目的的教育宗旨观。 周敦颐 (1017 1073年)曾做过国子监博士,晚年定居江西庐山濂溪书堂。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阴阳统一于太极,五行统一于阴阳,并以此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学为圣贤的提出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邵雍 (10

23、11 1077年)居洛阳,以教授为生,终身不仕。他以观物为出发点来阐释“道”“理”“性”“命”等核心概念,对程朱理学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邵雍多次提到“天理”,将人的道德行为赋予某种终极价值。 张载 (1020 1077年)早年与苏轼、苏辙兄弟同登进士,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辞归,讲学关中,故称其学派为“关学”。他继承周敦颐的主张,以天道论证人道,“乾称父,坤称母”,为儒家思想寻找合理性。张载明确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成圣, “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张载集正蒙乾称)。 程颢 (1032 1085年)和程颐 (1033 1107年)兄弟

24、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两兄弟长期讲学于洛阳,故称其学派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认为“理”是先于万物的“天理”,是世界的终极本原,“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万事皆出于理”,人类社会的运转法则为天理所定,遵循它便合天理,否则即逆天理。程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的思想,提出教育宗旨在于培养圣人, “人皆可以为圣人,而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程颐较多地强调由外物以体验天理,认识人伦,即格物致知。圣贤教育宗旨的确立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南宋朱熹 (1130 1200年)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在福建著书讲学,且弟子多福建人,故称其学说为“闽学”。 朱熹继承了韩愈的道统

25、论和“北宋五子”的理学思想,接续孟子,基本否定汉唐经学对儒学的发展。朱熹以理和气为逻辑起点来说明天地万物的存在、生成和发展,理表示自然界的本质、规律,属于形而上之道;气表示万事万物的材料、形态,属于形而下之器。在朱熹看来,克服“气质之偏”,革尽“物欲之蔽”,就是通过明人伦来恢复固有的善性。 明代中期,兴起了一股与程朱理学大相径庭的心学思潮,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发展出一套新的理学流派,并广泛流传开来,形成有重大历史影响的王学 (阳明学派)。 王守仁 (1472 1529年)早年进士及第,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被贬谪贵州龙场驿丞时,对 大学

26、有了新的领悟,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守仁认为,“理”并不在“心”外,而存于“心”中,也就是“心即理”人人的心中都蕴藏着良知,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与理学思想相伴随的,还有宋代掀起的以王安石、陈亮、叶适等人为代表的实学思潮,这一思潮在教育宗旨上强调培养有实际才能的治国人才。到清代,实学思想得到颜元等人的进一步发扬。 早在北宋初年胡瑗创设分斋教学制度,设经义斋和治事斋,意在将理论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分别培养,此举后为北宋太学所采用。王安石变法时,多次上书,提出国家兴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为天下国家

27、之用”的人才,批评学校教育应试色彩过于浓厚。王安石认为,要培养对国家有用的人才,教育内容应该包括经术、礼乐、刑政、武事。 南宋以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事功学派在重视人伦修养的同时,也重视培养治国平天下的实用人才,认为伦理与事功不能互相取代,而应兼提并重。 明朝覆亡后,思想界在深刻反思和总结历史教训时,对理学和八股有过一次否定,掀起了一阵新的实学思潮,由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等人提倡,至颜元达到顶峰。 黄宗羲 (1610 1695年)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史学,他将王守仁学说“致良知”的“致”字别有新意地解释为“行”,以反对“空空穷理”“静坐澄心”。从学贵适用的思想出发,黄宗羲在教育实践中将天文、地理、

28、数学等列为重要内容,撰有多部天文类、地理类、数学类和乐律方面的著作,他还研习西洋的历法和数学,开清代浙人传授西洋历算之先河。培养“实才实德”之士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颜元 (1635 1704年)尖锐批判理学:“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矣。” (颜元集存学编卷一)他提倡“实文、实行、实体、实用”,开创著名的 “颜李学派”。颜元早年的学业颇杂,儒、道、兵、医等兼采,后认识到理学杂糅儒佛,非儒学正统,转而抨击理学思想,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颜元认为,学校教育的宗旨是培养 “实才实德之士”,即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经世致用之才

29、。颜元还将人才划分为通才和专才:通才 “上下精粗皆尽力求全”,专才 “终身止精一艺”。 清代中期,学术界兴起了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即乾嘉学派 (亦称考据学派或朴学),其中以惠栋为首的 “吴派”和以戴震为首的 “皖派”影响最大。乾嘉学派强调实证,绕开宋明理学对传统经典的解读,寻求本义和原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反理学倾向和实学倾向。 乾嘉学派主张,教育要培养既能理智地调节个人欲望,又能推动社会发展和解决普通民众生活需求的贤达之人。 戴震 (1724 1777年)认为,教育要培养对国家和人民有利的贤才,衡量贤才的标准是看其行事能否 “体民情,遂民欲”。贤才的素质要求是智、仁、勇兼备。 阮元 (1764

30、 1849年)与戴震持同样的观点,认为人欲乃人性中所固有,他说:“欲生于情,在性之内,不能言性内无欲。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5近代公民教育宗旨的形成与发展早期改良派“不拘一格”的人才观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龚自珍 (1792 1841年)痛感社会专门人才的缺乏,提出一个由相、史、将、士、民、工、商等组合起来的人才结构,他托物言志,作病梅馆记,抨击统治者对人才的束缚、压抑和摧残,表达了追求人性解放的强烈愿望。 魏源 (1794 1857年)同样倡导经世致用的学风,批判考据之学和义理之学不切实际。 鸦片战争后,中西关系已经成为影响国家政治和社会发展的

31、重要因素,悉夷、师夷、制夷成为官员和士人关注的焦点,培养具有世界眼光、通晓现代科学技术和各国事务的新型人才也就成为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林则徐 (1785 1850 年)在广州办夷务时,组织编译华事夷言四洲志各国律例等书,以了解外国情况。洋务派造就“中体西用”人才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场以 “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创办洋务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目的是培养翻译、外交、工程技术、军事等方面的专门人才。 洋务学堂在传授西文西艺的同时,并未放松对传统经籍的学习,强调四书五经乃教育之

32、根本,西学只是具有器用价值和辅助作用,其教育宗旨乃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898年春,洋务重臣张之洞 ( 1837 1909年)撰成劝学篇,对“中体西用”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张之洞认为,中学即旧学,指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其核心是纲常名教,这是维系皇权政治和家族伦理的基本原则。西学即新学,指西艺、西政、西史,其核心是西政,“大抵救时之计,谋国之方,政尤急于艺。 “中体西用”之说,既是洋务派的文化教育观,也是洋务运动应对顽固派的策略、国家培养人才的宗旨,在传统经史之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与文化,给中国教育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打开了一个体制上、宗旨上的突破口。维新派培养“新民”中国

33、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1894年,中日爆发甲午海战,洋务派精心打造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中体西用”下的自强求富宣告失败。次年5月,康有为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请求变法,维新运动逐渐登上历史舞台。 维新变法之前,维新人士已经开始办学实践活动,以康有为(18581927年)在广州创办的万木草堂和梁启超在湖南主持的时务学堂最为著名,还有北洋西学堂、南洋公学、经正女学等。维新派冲破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束缚,将中国向西方学习的重心由器物技艺转向政治体制。 维新变法期间,梁启超极力主张“开民智”与“兴民权”,从促进个体发展和建设现代国家的角度提出新的教育目标。维新变法

34、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仍不忘觉醒国民。 梁启超首次明确了教育培养新时代国民(“新民”)的宗旨。梁启超从公德、国家思想、进取冒险、权利思想、自由、自治、进步、自尊、合群、生利分利、毅力、义务思想、尚武、私德、民气、政治能力等十几方面阐述了新民的内涵和要求。概言之,新民的基本要素乃是德、智、体三个方面, “民德、民智、民力,实为政治、学术、技艺之大原” 。 “新民”教育宗旨观的提出,冲破了传统“君子”或“圣贤”观,强调教育重心下移,是对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反叛,是对普通民众接受现代教育的呐喊,其最终目的是要建设现代民族国家。“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

35、材 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谋求全面建立新式学校系统。 “壬寅学制”颁布未久,清政府请 “精通学务”的张之洞参与重新拟定学制,于1904年1月出台 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癸卯学制”首次明确回答了教育宗旨问题:“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癸卯学制”是在传统君主专制下所颁定的教育宗旨,继承了洋务派的教育思想。1906年学部上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明确将教育宗旨浓缩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五育并举

36、”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结束了君主政治,走向民主共和。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的革命,给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带来一次大解放。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18681940年)以废除清末包含“忠君”“尊孔”的教育宗旨为第一要务,制定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新的教育方针。 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 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 蔡元培认为,军国民教育与实利主义教育乃强兵富国之所需,如推向极端,则可能弊病丛生,反受其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在蔡元培看来,均为隶属于政治之教育,时代性、实用性、局限性太强,

37、必得有所突破与超越。蔡元培认为,世界观教育过于抽象,过于高深,具有终极性,不是靠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实现的,必须借助美感教育。 1912年7月,蔡元培辞教育总长职,由次长范源廉接任。9月,教育部正式公布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取蔡元培“五育并举”思想中之四育,舍弃了世界观教育。三民主义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开始在全国推行党化教育,蒋介石授意各省成立“党化教育委员会”,拟定“党化教育大纲”,规定“使学生受本党之指挥而指挥民众”,以三民主义感化“误入歧途之青年”。 1931年9月,国

38、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三民主义教育实施原则,对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等方面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以期教育宗旨能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国民政府既认定了三民主义教育宗旨,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来论证和施行,也就不再轻易更改,一直坚持到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革命根据地的教育宗旨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一)苏维埃根据地教育民众和培养干部的宗旨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建立了中央和各级苏维埃政权,取消国民党政府的三民主义教育,实行工农群众、男女在教育权上的平等。各级各类教育都注重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政治相结合,既提高文化水平,又启迪政治觉悟。(二)抗日民主

39、根据地培养战士和建设者的宗旨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本着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在根据地制定了“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因此,为抗战服务就成了根据地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三)解放区的人民教育宗旨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号召联合工农兵学商,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实现解放全中国的伟大目标。解放区坚持教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建立了新的教学制度与教学秩序,保障了劳动群众及其子女的教育权益,团结了广大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奠定了基础。本章小结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教育宗旨是为国家政权和社会

40、发展服务的,随历史进程而变化。夏商西周三代,学在官府,教育宗旨是培养国家所需要的统治人才:夏代尚武,以射造士;商代敬鬼,以乐造士;西周重文,以礼造士。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败,私学兴起,教育宗旨各异其趣。儒家培养“君子”,墨家培养“兼士”,道家养成“真人”,法家培养“智术能法之士”。 汉代独尊儒术之后,教育宗旨是培养以儒术治国或专攻经学的儒生。魏晋时期,思想多元,玄儒道佛并起:玄学以至人为追求,儒学以治经为主流,道家以求仙为目的,佛家以出世求解脱。隋唐时期,儒家学说逐渐成为正统,经学抬头,儒生地位上升,但随着学术思想的转向,教育宗旨出现由儒生向圣贤过渡的趋势。 两宋时期,理学成为主流,强调续圣贤

41、之学,教育宗旨由儒生向圣贤过渡。明代科举考试要求“代圣人立言”,学为圣贤的宗旨更加明确。清代前期,统治者标榜理学,强调学为圣贤;不断兴盛的实学思想家们则主张培养经世致用的实才实德之士。 近代以来,受西方教育的影响,中国教育开始转型。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维新派提出培养“新民”,新政兴学教育宗旨确定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民国初年教育部倡行“五育并举”,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公民教育宗旨。国民政府成立后,推行三民主义教育宗旨,谋求民族独立、民权普遍和民生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争取劳苦民众受

42、教育权利、培养军事和政治斗争的干部的宗旨,为建立和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做出了贡献。思考题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1. 简述春秋战国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教育宗旨。2. 儒家学说在历史发展中对教育宗旨的认识经过了哪几个阶段? 各有什么特点?3. 近代以来国家教育宗旨是如何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谢谢观赏 中国教育简史 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第二章 行政 本章导读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教育行政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借助行政权力,对教育事业的兴办与管理。教育

43、行政源于原始社会后期,形成于夏商西周。隋唐以前,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政治体制的发展,教育行政越来越专门化,从中央到地方出现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和官员。近代以来,新式学校教育传入中国,清末新政时期,教育行政开始从传统向现代转型,逐步建立起从中央学部到省提学使司再到县劝学所的行政体制。民国时期教育行政经过多次改革,发展为中央教育部到省教育厅再到县教育局的行政体制,奠定了现代教育行政的基础。 目 录古代教育行政的早期形态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0302依附性的教育行政专门化的教育行政近代教育行政的转型与发展04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1

44、古代教育行政的早期形态原始教育行政的萌芽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原始氏族时期,部落因处理生产、生活、军事等方面事务的需要,形成内部的组织和管理,行使部落首领和部落民众赋予的职责与权力。教育作为原始氏族社会重要的公共活动,由部落首领发布政令,部落管理层组织实施。 原始社会后期,社会事务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出现了明确的行政人员和行政系统,教导民众因地制宜开展生产活动,形成合理的社会分工。 随着生产的发展,人口的繁衍,教育活动越来越受到部落首领的重视,重心逐渐从生产活动转移到人伦道德,以稳定社会秩序,彰显人文关怀。早期教育行政的初步形成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45、 原始社会实行禅让制,尧而舜,舜而禹,禹之后,其子启废除禅让制,建立第一个世袭朝代夏。夏代教育沿袭了原始社会的某些特点,如将敬老养老机构兼作学校,这一点为三代所共有。 商殷时期,除了普通教育性质的“学”,还设有专门研习礼乐的瞽宗。 中央政府“有册有典”,有机构,有职官,可以办理比较正规、比较高级的学校。地方政府人力和物力有限,侧重办理社会教化机构,以改良民风习俗,维持社会秩序。 综合中央与地方教育行政的出现,普通教育、专门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分化,我们可以推测:夏商时期,中国早期教育行政已经初步形成。完整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古代早期较为完整的教育行政制度

46、当形成于西周时期,夏尚武,靠军事力量统治天下,对外掠夺、对内镇压;周尚文,靠宗法礼制管理国家,对外怀柔、对内德治。周代王室充分认识到教育的政治功能,依靠行政的力量,建立了一整套学校系统。周代庞大的职官系统中,也有负责教育行政和教学事务的官员。 西周地方行政长官有兴办地方教育之责。西周实行官师合一,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均由相关职能部门的官员兼任。完整教育行政制度的建立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西周时期,不但办教育、管教育有章可循,还发展出一套视学制度。 天子视学,仪式十分隆重,意在尊师重教。视学过程自始至终,每个步骤都有严格的规定,以明君臣之道、长幼之序、贵贱之分。视学仪式与养老

47、典礼结合,以示尊上敬长。最后以宣扬君王的仁爱结束,以示王恩君威。有人认为,周天子视学实质是一种政治手段,它体现了西周政教合一的基本特征。 概言之,西周的教育行政制度已经较为完备,包括了中央教育行政和地方教育行政,依行政级别办理相应的学校或教化机构。西周虽无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但负责管理教育的各级学官,队伍庞大,分工精细。主要学官 (司乐与司徒)集教育职能与选士职能于一身,能较好地实现通过教育选拔人才的目的。政府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监督检查等都有制度化的规定。所有这些,既反映了西周教育发展的程度和王室对教育的重视,也为历朝历代的教育行政奠定了基础。教育行政的松弛与下移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48、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之后,诸侯争霸,王室衰微,中央政府的掌控能力急剧下降,官学由盛而衰,学术官守的文化教育体制渐趋崩溃,大批文教职官离开王城,投奔诸侯,流落民间,国家图书典籍随之大量失散。 中央政府的行政职能衰微,教育行政的踪迹只能从诸侯国中去寻觅。春秋时期,保存周代文化和礼制比较好的鲁国。 到了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开创了一种新的办学和管理模式。稷下学宫是养士之风盛行的产物,建在齐国都城临淄稷门附近,创立于齐桓公时期 (约前370前360年)。齐国办稷下学宫有两个目的:一是展示国威,咨议国事;二是讲论学说,培养人才。战国是武力统一的时代,公元前 221 年秦国

49、攻下齐国,稷下学宫遂亡。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2依附性的教育行政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秦代以法家思想治国,借助郡县制建立起高度集权的行政系统,颁行了大量严苛细密的律令,在全国推行了数项重要的教育政策和法令,影响深远。 一是统一文字。统一文字是国家统一之后的必然要求。 二是严禁私学。法家认为,私学会扰乱思想,滋生游民,不利于专制统治和发展生产,因此,商鞅和韩非都曾提出禁私学。 三是颁布挟书律。禁私学的目的是去私议,以维护中央绝对权威。私学既废,各家学派在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大量典籍亦不得流传。秦朝颁布挟书律,对私人藏书予以收缴、焚毁。

50、挟书律对于文化教育是一大劫难。 四是实行吏师制度。秦代焚诗书、禁私学,实行文化专制和愚民政策,但官方的教育活动还是有的,那就是以吏为师,培养知法、执法的行政官吏,达到以法治国的目的。 值得一提的是,秦代还保留和发展了地方教化制度,以明人伦、厚风俗。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汉初与民休息,实行黄老之术,以清静无为为治国指导思想,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就是解除禁私学和禁私藏的法令,允许自由办学,自由收藏、传抄、携带和研究书籍。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代疆域辽阔、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到汉武帝时,皇帝已不满足于清静无为,渴望施展抱负、有所作为,治国思想从黄老之术

51、向独尊儒术转换。 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是:(1)推明孔氏,罢黜百家。(2)兴太学,行教化。(3)选试贤能,量材授官。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对策建议,形成独尊儒术的文教局面。 魏晋时期,天下分崩,人怀苟且,政治分裂和社会动荡带来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新兴的玄学向儒学的独尊地位发起挑战,宗教学说佛、道的社会影响也不断扩大。但是,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文教上仍然以崇儒学、兴教化为主题。两汉魏晋南北朝的中央教育行政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一)中央官学的办理 汉代中央政府的教育行政由主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兼管, 太常乃九卿之首, 职掌甚广,主要是宗庙礼仪、文化教育,其下有

52、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等大批属官,博士官亦在僚属之列。教育方面,太常职掌包括筹划中央官学、考选太学教师 (博士)、择补太学生等。 中央官学的管理人员和教师,由政府确定编制和待遇,比如祭酒、博士、助教的人数和级别。(二)视学制度的延续 汉代延续了西周的帝王视学制度,皇帝不定期到太学视学,称为幸学。幸学时,皇帝和太学博士、博士弟子们举行讲经活动。两汉魏晋南北朝的地方教育行政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地方教育行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理地方官学,二是推行社会教化,三是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一)办理地方官学 汉代地方实行郡县制与封建制并举,史称郡国制。地方官学最高一级

53、为郡国学,由郡守创建,汉初本无,始于蜀郡太守文翁。 汉武帝之后,多有帝王明令郡国立学校,以广施教化。 郡国学设有专职的管理人员(文学主事掾史或文学祭酒)和教学人员(文学掾史或文学掾),都属于地方官员编制。郡、州之外,县及县以下行政区亦办理学校。(二)推行社会教化 地方长官教化民众,是西周形成的传统,为汉代所继承。(三)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 地方向中央选派优秀学生,乃西周旧制。汉代兴太学时,博士弟子来源有二:一是由太常优选京都或京郊之青年才俊,二是由地方选送俊秀之才。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03专门化的教育行政国子监的建立与变迁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隋代

54、在中央官制上的重大革新是形成三省六部制, 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初名六曹,即六个围绕国家行政事务而设的办事机构,在行政关系上隶属于尚书省。 隋炀帝即位后,恢复国子学并改为国子监 (隋书百官志下)。 唐代国子监作为专门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置祭酒1人,从三品;司业2人,从四品下;“祭酒、司业之职,掌邦国儒学训导之政令”(唐六典国子监)。另有丞、主簿、录事等人,管辖国子学、太学、广文馆、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中央官学。 国子监的管理职能包括制定管理制度、选聘学官与教师、招考学生、接待皇帝或皇子幸学、主持为

55、皇太子讲经等。 除了国子监所属学校系统,唐代中央各行政机构亦自行办理和管理学校,形成中央部门办学制度. 宋代以礼部为分管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宋史职官志三:“礼部,掌国之礼乐、祭祀、朝会、宴飨、学校、贡举之政令。”宋代国子监所辖学校系统中,尤以国子学与国子监关系至为密切,二者经常合并。唐、宋基本以国子监为中央最高教育行政机构,统辖中央主要官学。国子监的建立与变迁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元初,集贤院与翰林国史院同一官署,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独立设置,级别为从二品,国子监系统则隶属于集贤院。 明初,改应天府学为国子学,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国子学为国子监,自此不复闻

56、国子学之名。明代国子监的较大变化是从之前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变为比较单一的教育机构。国子监生亦称太学生,不再另设太学。 清承明制,以礼部为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清史稿职官志一述礼部云:“尚书掌五礼秩叙,典领学校贡举,以布邦教。”清代国子监是一所以培养官僚为主的高等学府,只负责管理本监及附属的八旗官学和算学,对其他官学没有直接的行政领导权。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部成立,国子监废,新型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正式诞生。提举学事司的建立与发展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各路置提举学事司,开创了专门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一)隋唐的地方教育行政 隋唐地方

57、教育行政与普通行政交织在一起,由地方长官负责,并无独立或专门的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地方长官之下,由司功参军(亦称司功参军事)主管文教。(二)宋元提举学事司的建立与发展 北宋在地方教育行政方面实施了一个创举设立提举学事司。提举学事司带有监察、督办性质,也包含领导、管理等多重意思,除提举学事司外,宋代还有提举常平司、提举茶盐司、提举茶马司、提举坑治司、提举市舶司、提举保甲司等。 提举学事司和提举学事使之设,是宋代统治者重视地方教育,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教育监管的结果。宋代地方官学的学官有教授、学长、学谕、学正、直学、学录、斋长等名目。 元代设立行省制度,以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及行政区,其名原为“行中书

58、省”,简称“行省”或“省”。元代中央政府废尚书省和门下省,独留中书省。由于行政制度的变革,元代地方教育行政以省级为最高,设儒学提举司。 元代地方官学的教官配置是:路儒学设教授一员(九品),学正、学录各一员;散府、上中州儒学设教授一员;下州设学正一员。提举学事司的建立与发展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三)明清的提学制度 明承元制,在地方设置行省,洪武九年(1376 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司,意思是承皇帝之命,布政于地方,但依然俗称“省”。明初,省置儒学提举司,洪武二年(1369年),“诏天下府州县皆立学”。 正统元年(1436年),“始设提督学校官”。提督学校官是明代中央政府设立

59、的专门督办地方教育的官员,省设一人,由中央委派,与地方长官分职任事。 提督学校官的主要职责是:受朝廷之命,巡视地方儒学,对师生的操行和课业进行监督检查,考试贡生,令有司于乡里立社学,等等。 清代在各省地方政府设学政,统辖全省事务。与明代提督学校官偏重于督学不同,清代学政“掌一省学校士习文风之政令”(清朝文献通考职官九),要切实负起兴学重教的责任,管理省一级教育行政事务。 清代较明代强化了学政的级别与地位,由皇帝直接从中央选派官员充任,官衔全称为“钦命提督某省学政”,身份如同钦差。 清代于府、州、县分别设府学、州学、县学。隋唐以降教育行政制度举要中国教育简史 新编 21 世纪教育学系列教材(一)

60、皇帝视学制度 汉魏以来,皇帝为弘扬儒学,提倡教化,时常到最高学府视察。隋唐以来,帝王幸学作为统治者尊师重教的仪式,继续得以举行。 明代朱元璋洪武十五年(1382年)在南京国子监行视学仪后,形成定制,从建文帝开始,一般会在登基之初,择日到国子监视学。明代皇帝视学前,由礼部奏定视学仪程,再由钦天监择视学吉日。 清代帝王视学,基本沿袭明制。一任皇帝必视学一次,仪程与明代相仿:先祭孔,再讲经,后宣勉。(二)贡举制度 地方贡举,一直是中央官学重要的学生来源渠道。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主张大量增加太学的贡举名额。 明代以国子监为最高学府,地方贡举人才基本入监肄业,称“贡生”。 清代贡生名目繁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