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1页
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2页
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3页
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4页
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单位: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颁布日期:2019年12月1日发布公告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体系,确保公司在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各项应急工作能够快速启动,高效有序,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环境事件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和损失,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现批准发布,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019年12月1日编制说明突发环境事件不

2、同于一般事件,具有发生突然、扩散迅速、危害范围广的特点,污染物没有固定的排放方式和排放途径,事件对环境可能造成严重污染和破坏,给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有效防范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及时、合理处置可能发生的各类重大、特大突发环境事件,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及正常生产、生活。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相关规定和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有关要求,公司制定了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预案主要有突发环境事件预防、响应、应急、报告、处置等内容,重点加强各个风险目标的日常管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防各种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规范和强化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预防发生为重点

3、,逐步完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预警、处置及善后工作机制,建立公司防范有力、指挥有序、快速高效和统一协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体系。1.编制情况概述本预案的编制结合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厂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污染地块地下水修复和风险管控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及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等技术文件的相关规定进行,编制程序如下:2.评审情况说明2019年12月1日,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组织了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技术评估会。会议代表首先实地查看了现场,并详细了解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处理工艺基本情况、应急资源配置及现场处置方

4、案等情况,专家评估组经过询问和讨论,认为该预案编制较为规范,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通过了技术评估。2019年12月1日相关部门进一步就该预案形式及要素组成情况进行了评审,由专家出具评审意见及修改建议,编制单位与企业积极配合,对评估会上提出的意见及建议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最终报告。目录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7986 1 总则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9312 1.1 编制目的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548 1.2 编制依

5、据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2691 1.3 适用范围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034 1.4 预案体系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6034 1.5 工作原则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00 2 企业基本情况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8652 2.1 企业概况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

6、7.html l _Toc14973 2.2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8680 2.2.1地理位置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1517 2.2.2地形地貌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9919 2.2.3气候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7225 2.2.4水文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2712 2.

7、3生产概况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1302 2.3.1原材料和产品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28 主要原辅材料及耗能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2208 2.3.2主要设施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3966 2.3.3生产工艺流程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4532 2.4 排污情况15 HYPERLINK

8、/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9028 2.4.1废气1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756 2.4.2废水16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3696 2.4.3固体废物1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9905 2.5 周边交通状况1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749 2.6 周边环境敏感点和保护目标18 HYPERLINK /xxgk-show-53

9、7767.html l _Toc27651 3 环境风险分析2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1941 3.1 环境风险识别2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5016 3.2环境风险目标确定2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6824 3.3 事故类型及潜在环境风险分析2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2117 4 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2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

10、.html l _Toc7976 4.1 应急救援体系2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420 4.1.1应急指挥中心2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8628 4.1.2 专家组2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6356 4.1.3现场应急指挥部2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6042 4.1.4 各应急救援队伍2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11、_Toc26889 4.2 职责2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7174 4.2.1应急指挥中心2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7042 4.2.2专家组2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9766 4.2.3 现场应急指挥部2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3211 4.2.4 应急救援组职责26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6891 5

12、预防与预警2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5746 5.1 预防工作2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0521 5.2 环境风险源监控2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9326 5.2.1 1#风险目标煤气发生炉的监控与预警2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0141 5.3 预警2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4216 5.3.1预警分

13、级2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746 5.3.2预警发布2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5110 5.3.3预警启动2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442 5.3.4预警响应3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922 5.4 预警解除3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254 6 应急响应31 HYPERLINK /xxgk-s

14、how-537767.html l _Toc1584 6.1 响应分级3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777 6.2 响应启动3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2315 6.3应急响应流程图3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3559 6.4应急响应程序3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4377 6.4.1接警及上报3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15、l _Toc26375 6.2.2启动应急预案3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9742 6.3 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3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6389 7 应急处置3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5949 7.1 处置原则3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3145 7.2 环境目标优先保护次序3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07

16、2 7.3 现场处置措施3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6949 7.3.1 风险目标现场处置措施3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9842 7.3.2一旦发生事故,应采取以下措施:36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5787 7.3.4次生灾害防范3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9313 8 应急监测37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42

17、74 9应急终止3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3079 9.1 应急终止的条件3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9376 9.2 应急终止的程序3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2492 9.3 应急终止后的行动38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2449 10信息报告与通报3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991 10.1内部报告39

18、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3522 10.2信息上报3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7660 10.3信息通报39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602 11后期处置4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0818 11.1人员伤亡善后处理4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5813 11.2污染物处理40 HYPERLINK /xxgk-sho

19、w-537767.html l _Toc8244 11.3生产秩序恢复4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597 11.4事故后的生态环境措施4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879 11.5事故环境影响评估40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5556 12应急保障4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7295 12.1 人力资源保障4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

20、html l _Toc6665 12.2 财力保障4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5259 12.3 物资保障41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0072 12.4通信保障4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1512 12.5应急救援体系保障42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8930 13预案管理4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1238 13

21、.1 应急人员培训4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2770 13.2 预案演练43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5704 13.2.1演练准备4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4777 13.2.2演练频次4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617 13.2.3演练组织4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4706 13.2.4演练的总结与评估4

22、4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7182 13.3 责任与奖惩4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5348 13.4 预案修订4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10800 13.4.1时限要求4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5857 13.4.2修订要求45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1359 13.5预案备案45 HYPERLINK /

23、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3860 14附则46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27562 14.1 术语与定义46 HYPERLINK /xxgk-show-537767.html l _Toc31781 14.2 发布实施47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使公司在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故时,能及时有效实施应急救援和处理,做好应对环境风险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思想准备、预案准备、机制准备和工作准备,防患于未然,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司及周围企业、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维护环境安全和社

24、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公司编制本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保障公司在一旦发生突发环境污染事件的情况下,公司能够迅速、有效地控制和处理。1.2 编制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5)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6)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7)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8)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9)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10)江西省人民政府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1)江西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

25、案;(12)宜春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3)铜鼓县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14)宜春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15)铜鼓县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1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17)危险化学品重大风险源辨识。1.3 适用范围本预案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着重针对公司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污染事件,与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不同。本预案适用于本公司化学品泄漏事故对环境的污染、火灾爆炸事故对环境的污染等事故应急。主要包括对水环境污染、对环境空气污染、有毒化学品对人员伤害等方面环境事故应急。1.4 预案体系1.5 工作原则根据本公司实际情况,本着“预防为主、减少危害、统一领导,分类负责、属地管理,分级响

26、应、充分利用资源”的原则,立足于防患于未然,做好突发事件的对应管理工作。(1)坚持预防为主,减少危害。加强对环境事件危险源的监测、监控并实施监督管理,建立环境事件风险防范体系,积极预防、及时控制、消除隐患,提高环境事件防范和处理能力,尽可能地避免或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2)坚持统一领导,分类负责,属地管理,分级响应。在总指挥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之间协同与合作,提高快速反应能力。针对不同污染源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生态污染等特点,实行分类负责,充分发挥部门专业优势,使采取的措施与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范围和社会影响相适应。(3)坚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做好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思想准备、物资准备

27、、技术准备、工作准备,加强培训演练,充分利用现有专业环境应急救援力量,整合环境监测网络,引导、鼓励实现一专多能,发挥环境应急救援力量的作用。2 企业基本情况2.1 企业概况铜鼓工业园区正处于建设期,已入驻企业约21家,为了保护周围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江西铜鼓工业园区响应国家环保要求,配套各方面基础设施,为更好地招商引资,决定兴建一套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厂。为了降低环境污染程度,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厂与江西铜鼓工业园区同步建设,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厂近期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污水10000吨,远期处理总规模达到日处理污水30000吨,集中处理园区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有效

28、的解决园区的废水污染问题,对减轻园区企业污染治理负担,优化投资环境,保护定江河及大塅水库生态环境,加快推进定江河及大塅水库生态经济建设,具有积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基于此,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拟投资4397.33万元,选址于铜鼓县三都镇东浒村象湾组(铜鼓县工业园区内),建设铜鼓县经济新区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本项目为污水处理项目,项目分为两期建设,一期项目建成后,可达到日处理污水10000吨的规模,本次环评仅对一期项目进行评价。现项目用地表现为空地。2.2 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2.2.1地理位置江西省铜鼓工业园区位于铜鼓县城的东北方向,距铜鼓县城约17公里,靠近三都镇镇区,属

29、三都镇管辖范围。主要以引进外商投资、兴办生态工业为主,主导产业为制药业、竹木加工业,少量现代服务业等与之相关的其它产业类型,规划总用地面积为278.46公顷。四至范围:北起小路里,南至铜修公路,东起舒家坳,西至船窝。2.2.2地形地貌铜鼓县地处罗霄山脉北端东部,修河上游。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西宽东窄,境内山丘连绵起伏,千米以上高峰有20座。雄踞西部的大沩山羊场尖海拔1541m,为第一高峰。中部的丹霞地貌更具特色,常呈耸立的孤独山峰,景观壮丽多姿。东部的地貌较平缓,土地集中连片。铜鼓县境内山峦重叠,连绵起伏,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最高峰是大沩山的七星岭,海拔1688m,最低处为古桥金鸡桥,

30、海拔155m。源于大围山麓的定江河河、金沙河两大水系,分别自西南向东北斜贯全境。年降水量1773mm,年均气温16.2。矿产丰富,矿藏有金、锡、钨、锰和瓷土、花岗岩。1、地层区内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下亚群(Pt2sh1)、上亚群(Pt2sh2)和第四系(Q)。中元古界双桥山群(Pt2sh)为一套巨厚的海相浊流沉积为主的复理石建造或类复理石建造及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的泥砂质、浅变质岩系。该地层分上、下两个亚群,每个亚群又分上、下两个岩组。下亚群第二岩组(Pt2sh12)岩性主要为灰绿、深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及变质砂岩为主,夹灰、灰白色中-巨厚层状变粉-细屑沉凝灰岩,或成略等

31、厚互层。主要分布于规划区西部;上亚群第一岩组(Pt2sh21)岩性以青灰、黑灰色泥质板岩、粉砂质板岩、绿泥绢云板岩为主。主要分布于测区北部、南部;上亚群第二岩组(Pt2sh22)岩性以青灰、灰黑色薄-中厚层状泥质板岩为主、夹深灰色中厚层状变粉-细屑沉凝灰质岩及变质砂岩。分布于测区东部,构成向斜轴部。第四系(Q)不发育,分布于河谷、山间洼地,为冲积、坡积物。2、构造断裂构造较发育,空间分布上大体可分为NE向、NW向二组,以NW向构造最发育且规模最大。NW向构造:倾向北东,倾角5570,为张性断裂,早期主要为原岩(板岩)破碎,后期再充填石英脉,该次详查控制的脉石英矿体就位于F1构造中。F1构造出露

32、长度约194m,宽730m,倾向45,倾角60,充填有团块状白色灰白色石英、板岩碎块及二者的胶结物。NE向构造:倾向北西,倾角较陡,为压扭性断裂。F2构造比F1构造晚,出露长度约60m,宽约2m,倾向北西,倾角85。构造岩主要为板岩碎块,见扭曲现象,未见石英脉充填。3、岩浆岩规划区及临近区域为大面积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地层分布区,未见花岗岩出露,仅见小型石英脉发育。2.2.3气候铜鼓属中亚热带北部湿润气候,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少酷暑,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多年平均气温16.4。1月平均气温4.6,极端最低气温-13.4(1972年2月9日)。7月平均气温27.3;极端最高气温4

33、0.1(2010年8月5日)。月平均气温年较差22.4,最大日较差25.6(1969年4月10日)。生长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年平均259天,无霜期年平均265天,最长达317天,最短达232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460.4小时,年总辐射97075.1千卡/平方厘米。0以上持续期350天(2月1日次年1月20日)。年平均降水量1771.4mm,年平均降雨日数为155天,最多达208天(1997年),最少为128天(1963年)。极端年最大雨量2848.5mm(1998年),极端年最少雨量1138.4mm(1963年)。降雨量量集中在每年4月至6月,6月最多。铜鼓平均年蒸发量13801510.

34、6mm,一年中10月至次年3月蒸发量较大,占全年蒸发量的76.6%,4月至9月占蒸发量23.4%。春季以东北偏东风出现频率最高,值为7.4%,夏、秋、冬均以东(E)风为主导风向,出现频率分别为7.8%、7.9%、7.7%。年平均风速为1.1m/s(含静风),最大风速2.8m/s。铜鼓县基本气象条件见表5.1-1。表5.1-1 宜春市铜鼓县近20年基本气象条件表年平均日照时数1460.4h多年平均降雨量1771.4mm多年平均气温16.4多年平均蒸发量1450.5mm历年极端年最高气温40.1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3%历年极端年最低气温-13.4多年平均风速1.1m/s多年平均气压984.9hPa多

35、年主导风向东北风2.2.4水文规划区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及第四系。未见岩浆岩出露。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及水文地质特征根据本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将其划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风化裂隙潜水、构造裂隙潜水三类,现分述如下:a、第四系孔隙潜水:赋存于冲积层和残坡积层中。区内残坡积层不甚发育,仅山坡及山谷洼地分布少量松散原岩碎石及亚粘土,水量贫乏;区内冲积层主要分布于小溪两岸,下部为河床相砂及粗砂砾石层,上部为河漫滩相砂、亚砂土、砂砾石层。厚度一般418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垂直渗入补给,其次为基岩裂隙水侧向或沿断裂构造上升补给,以泉的形式向地形低洼处排泄。b、基岩风化裂隙水:主要分布于规划区大部

36、。出露地层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上、下亚群板岩,以上地层新鲜岩石致密坚硬,富水性差,为相对隔水层,地下水赋存于近地表风化裂隙中,风化层发育深度一般为120m。地下水为风化裂隙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以下降泉泄露,泉流量常见值0.03升/秒0. 1升/秒,在断裂带发育地段富水性稍好。c、构造裂隙潜水含水层主要赋存于断裂构造中,规划区断裂构造较发育,以其展布方向主要为北西、北东向二组构造。c1、北西向含水构造F1:控制区内脉石英矿的产出,走向135,倾角60,与地层走向斜交,形成宽约30m的破碎角砾岩带和裂隙影响带。在钻探中全部表现为漏水。c2、北东向含水构造F2:为成矿后期构造,错动脉石英矿,构

37、造走向NE45,倾向北西,倾角85,构造为压扭性质,断层影响带宽约38m,富水性一般。水文特征(1)地表水文状况工业园区所在区域主水体为定江河(也是工业园区的纳污水体)及各个水库。定江河,古称武乡水,是修河的源头,经修水、武宁、永修入鄱阳湖,再流入长江。铜鼓县共有各类水库28座,其中最大水库为大塅水库,为大(2)型水库,其余水库均为小型水库,规划区污水经定江河支流进入大段水库,经大塅水库后进入定江河。定江河在县内流程全长70.9km,上游宽15至60m,大段以下宽100至180m。枯水期流量为2m3/s,平均河宽为60m,平均河深为0.6m。根据铜鼓县水利局提供资料可知,规划区尾水经过大塅水库

38、,大塅水库集水面积约为611km2,最大库容11510万m3,枯水期最大水量约为3840万m3,坝高约为43.4m,最大泄流量为3628.4m3/s,平均泄流量约为2418.7m3/s。主要用于发电,兼顾防洪、灌溉、养殖等。根据水库的分类,水库可分为平原湖泊型水库、山谷河流水库、丘陵湖泊型水库和山塘型水库,大塅水库原为定江河,由于城市发展的需求,在定江河上通过建设大坝截流,形成山谷河流型水库,河流型水库由于受到原河道两岸的城市规划的限制,它们的水域面积通常不是很宽阔,而是呈狭长状,其长度远远大于其宽度。这种特征更类似于河流的槽型结构。故本项目把大塅水库简化为河流进行分析。规划区东北侧近期供水水

39、源来源茶山林场场部海拔约275米以下二溪交汇处的一小型水库,水库蓄水约1020万m3,可作旬调节。上游集水面积约13km2,最枯季节日均来水量达7000m3。(2)地下水文状况矿区出露地层有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及第四系,未见岩浆岩出露;地下水类型的划分及水文地质其特征。根据本区地下水的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将其划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基岩风化裂隙潜水、构造裂隙潜水三类。勘察期间测得钻孔内稳定水位埋深0.202.40,相对标高在-2.200.00米之间。地下水流向自西向东。根据地下水腐蚀性评价,初步判定地下水对混凝土结构有弱腐蚀性,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无腐蚀性,对钢结构有弱腐蚀性。2.3生产概况2.3.1原材

40、料和产品主要原辅材料及耗能处理药剂及能源消耗一览表类别名称规格、型号年耗量来源储运方式药剂次氯酸钠8%0.5 t/a外购公路运输、存放在加药间处理膜膜组件/4套(每10年更换一次)外购公路运输、存放在加药间新鲜水/19505.6园区给水管网/电/31.21万KWh/a电网供电/2.3.2主要设施工程名称工程内容单项工程名称建设规模备注主体工程废水处理设施(1万m3/d)格栅沉砂池18.20m(L)1.00m(B)5.50m(H),1座设置于辅助用房下方调节池22.80(L)m18.4(B)m4.90(H)m55(L)m26(B)m4.90(H)m40(L)m16(B)m4.90(H)m,1座水

41、力停留时间为11.62小时,设置于绿化地及停车场下方兼氧FMBR膜处理池15.00m(L)2.80m(B)0.35m(H),4座浸洗池4.10 m(L)1.60 m(B)2.50m(H),1座设置于设备间下方排放池5.40 m(L)1.40 m(B)1.60m(H),1座设置于厂区西南角尾水排放管500mm,L1.52.0km排放管起点为大塅水库库尾,终点为大塅水库库心辅助工程办公室建筑面积为24m2从北至南布设,均设置于格栅沉淀池及浸洗池上方,内设在线监测设备风机房建筑面积为29.3m2设备间建筑面积为36.4m2公用工程1给水用水量984.6t/a其中874t/a来自铜鼓县供水管网,110

42、.6 t/a来自污水处理后的尾水2排水雨污分流,废水总排放量为10000m3/d废水处理达标后,尾水经污水管网最终排入大塅水库3供电31.21万KWh/a园区电网提供环保工程1噪声治理减震、隔声、降噪设施/2废气处理集气罩+15m高排气筒3固废处理垃圾收集桶、泥砂暂存处4风险防范应急事故池应急事故池容积2500m3,1座5绿化工程厂区绿化率达39.2%绿化面积为790m22.3.3生产工艺流程膜生物反应器(MBR)是一种将膜分离技术与生物处理单元相结合的污水处理工艺,近年来倍受关注。兼氧FMBR工艺对工业废水、高浓度有机污水、难降解有机污水具有非常高的处理效率。膜生物反应器主要由膜分离组件及生

43、物反应器两部分组成。生物反应器(简称MBR)是在水处理领域中研究得最为广泛深入的一类膜生物反应器,是一种用膜分离过程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二次沉淀池的水处理技术。在传统的污水生物处理技术中,泥水分离是在二沉池中靠重力作用完成的,其分离效率依赖于活性污泥的沉降性能,沉降性越好,泥水分离效率越高。而污泥的沉降性取决于曝气池的运行状况,改善污泥沉降性必须严格控制曝气池的操作条件,这限制了该方法的适用范围。由于二沉池固液分离的要求,曝气池的污泥不能维持较高浓度,一般在1.53.5g/L左右,从而限制了生化反应速率。水力停留时间(HRT)与污泥龄(SRT)相互依赖,提高容积负荷与降低污泥负荷往往形成矛盾。

44、系统在运行过程中还产生了大量的剩余污泥,其处置费用占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的25%40%。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还容易出现污泥膨胀现象,出水中含有悬浮固体,出水水质恶化。针对上述问题,MBR将分离工程中的膜分离技术与传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固液分离效率,并且由于曝气池中活性污泥浓度的增大和污泥中特效菌(特别是优势菌群)的出现,提高了生化反应速率。同时,通过降低F/M比减少剩余污泥产生量(甚至为零),从而基本解决了传统活性污泥法存在的许多突出问题。本项目的膜技术污水处理槽采用的FMBR工艺技术为针对有机污水处理,结合传统MBR工艺特点,设计单位自主研发的一种高效、低耗生物处理工艺,该工

45、艺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首次实现了四个成功的技术突破,即“成功建立兼氧MBR、成功实现有机污泥近零排放、成功实现污水气化除磷、成功实现同步脱氮”;该工艺具有“三省”、“三快”、“三低”产品特点。更是拥有有机污泥近零排放,出水稳定。三省省能,与同类产品及工艺相比节能大于50。省地,与传统工艺污水处理厂相比省地大于50。省力,可实现全自动运行。三快上马快,核心组件一体化设计,批量生产。见效快,安装完成后出水可很快达标。回收快,由于出水可回用,投资回收期短。三低出水COD低。投资低,综合造价低于其他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低。兼氧FMBR运行机理:兼氧FMBR污泥以兼性厌氧菌为主,有机物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形成

46、较高浓度的污泥在兼性厌氧性菌作用下完成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是被逐步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最终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的无机物质。由于兼性厌氧菌的生成不需要溶解氧的保证,所以降低了动力消耗。曝气的主要作用是对膜丝进行冲刷、震荡,同时产生的溶解氧正好被用来氧化部分小分子有机物和维持出水的溶解氧值。兼氧FMBR系统通过曝气作用,使兼氧FMBR系统内部区域分为好氧区与缺氧区,膜组件内部区域属于好氧区,膜组件外侧区域属于缺氧区。由于在膜组件底部进行曝气,曝气作用产生了气提效果,膜箱内部区域气水向上流动,膜箱外侧区域水流向下流动形成了横向环流。系统内的污水可连续交替地经过好氧区和缺氧区,不断进行好氧兼氧

47、生物降解,有利于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得益于独特的系统构造与曝气作用,兼氧FMBR系统内污泥浓度高,且主要以兼性厌氧菌为主。在缺氧区域,系统处于高容积负荷、低污泥负荷状态,当系统污泥负荷持续升高时,兼性厌氧菌进入高度外源呼吸阶段,其可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合成细胞物质,从而使有机物含量下降,污泥负荷降低;此时缺氧区内部兼性厌氧菌大量繁殖,污泥负荷的持续下降导致兼性厌氧菌进入高度内源呼吸阶段,从而使得系统污泥浓度下降,污泥负荷升高。由此兼氧FMBR系统缺氧区域兼性厌氧菌交替处于外源呼吸与内源呼吸阶段,有机物被彻底代谢,而系统内部兼性厌氧菌细胞合成速率与代谢速率相近,从而实现兼氧FMBR

48、系统有机污泥近零排放。图4-3 兼氧FMBR系统示意图兼氧FMBR系统的特殊构造及其内部的横向环流,使得兼氧FMBR系统内部可以形成特殊的生物微环境,促使系统厌氧氨氧化脱氮,硝化作用产生大量的NO2-累积,厌氧氨氧化菌首先将NO2-转化成NH2OH,再以NH2OH为电子受体将NH4+氧化生成N2H4;N2H4转化成N2,并为NO2-还原成NH2OH提供电子,实验中有少量NO2-被氧化成NO3-。同时在好氧区域,系统内发生氧化、氨化及硝化作用,可以使NO2-在好氧区域大量累积,而好氧区与缺氧区之间的横向环流,使得好氧区域的NO2-向缺氧区域转移,在缺氧区域,NO2-则被厌氧氨氧化菌氧化为N2,保

49、证了兼氧FMBR系统对氮的去除。同时由于实现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作用,大幅降低曝气能耗和反硝化所需碳源,从而实现了高效脱氮目的。在兼氧FMBR系统内部,在兼性厌氧菌交替处于外源呼吸与内源呼吸阶段时,在有机物、无机磷酸盐等共同作用下,兼性厌氧菌可以合成微生物细胞物质,并形成有机磷化合物,而后由于氨基酸在生物体内分解产生含C-P键的磷脂,兼性厌氧菌在利用磷脂化合物时,使C-P键断裂,从而生成磷化氢气体,保证了兼氧FMBR系统高效脱氮的同时,对总磷亦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兼氧FMBR系统独特设计及特有菌群,保证了兼氧FMBR系统对各类污染物的良好去除作用,同时通过膜的过滤作用可以做到“固液分离”,从而

50、保证污水中的各类污染物通过膜的过滤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去除,保证了出水水质。兼氧FMBR的主要污染物去除机理兼氧FMBR工艺实现菌体共生,同步处理不同污染物,大幅提高系统适应能力、处理效率。C-有机污泥“零”排放(低能耗)P-气化除磷降解(低能耗)N-厌氧氨氧化脱氮(低能耗)突破好氧MBR工艺(能耗高、易堵膜)的瓶颈兼氧FMBR的主要特点:兼氧FMBR污泥以兼性厌氧菌为主,有机物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形成较高浓度的污泥在兼性厌氧性菌作用下完成的。大分子有机污染物是被逐步降解为小分子有机物,最终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稳定的无机物质。由于兼性厌氧菌的生成不需要溶解氧的保证,所以降低了动力消耗。曝气的主要作

51、用是对膜丝进行冲刷、震荡,同时产生的溶解氧正好被用来氧化部分小分子有机物和维持出水的溶解氧值。污水污泥同步处理(有机污泥近零排放)兼氧FMBR技术在实现污水处理回用的同时,实现了有机污泥的大幅度减量,实现有机剩余污泥零排放,成功解决了剩余污泥处置难题。污泥负荷(F/M)是影响污泥增值的重要因素,低F/M值将使得生化系统中污泥处于高度内源呼吸相,进入系统有机基质最终被内源呼吸而代谢成为二氧化碳、水及少量无机盐。新增有机物在兼性厌氧菌的作用下一部分被分解为小分子有机物,继而被氧化分解为CO2、H2O等无机物;另一部分被合成为细胞。在低污泥负荷条件下,该细胞作为营养物在兼性厌氧菌作用下一部分又被分解

52、为小分子有机物,继而又被氧化分解为CO2、H2O等无机物;另一部分又被合成为新细胞。依此类推,在低污泥负荷条件下,该新细胞又作为营养物在兼性厌氧菌的作用下继续作分解与合成的代谢,直至细胞最后全部代谢为CO2、H2O等无机物。由下图可见,从整个分解、合成代谢的过程来看,有机物已被彻底代谢,系统内有机污泥没有富集增长。图4-4 兼性厌氧菌对有机物的分解与合成及产物示意图当系统内新增细胞等于代谢速率时,有机污泥零增长。通过长期实验,监测出当污泥自身消化与增殖达到动态平衡时,系统内的污泥负荷基本维持在0.072kg(COD)/kg(MLSSd)。进水有机污染物浓度高,新增细胞多,代谢速率高,MLVSS

53、升高;反之,进水有机污染物浓度低,新增细胞少,代谢速率低,MLVSS降低。由于膜生物反应器能够将细菌截留下来,污泥浓度随进水浓度可以在比较宽的范围内波动,确保系统能在0.050.1kg(COD)/kg(MLSSd)这个污泥负荷下运行,实现有机剩余污泥近零排放。且通过不排泥方式的运行,可以维持较长污泥龄,抑制了丝状菌的增殖,解决了不排泥情况下的污泥膨胀问题。除磷机理污水除磷技术主要有化学除磷和生物除磷,化学除磷药剂用量大,产生的化学污泥多,运行成本高;生物除磷需通过排泥实现,存在剩余污泥处理难题,近年来,利用膜生物反应器强化生物脱氮除磷越来越受重视。国内外已有文献探讨和研究气化除磷途径对磷的有效

54、去除:1988年Devai等人首次发现了在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磷循环中磷损失达30%45%,并证实其中25%50%是以气态磷化氢的形式进入大气的;随后,随着分析方法和检测手段的提高,特别是1993年Gassmann等人采用GC-FPD检测技术,通过毛细管色谱柱和低温冷阱富集GC-NPD检测技术,使沉积物中磷化氢的检测限达到0.1ng,证明了磷化氢是水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磷的化合物形式;Eisman1997年的研究表明磷化氢的产生是一种微生物为媒介的过程;Rutishauser等人(1999年)观察了在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上部的污泥中的磷化氢的形成,他们接种杀毒后的污泥以及将污泥加入到补充了甲醛或氯

55、化汞的媒介中时完全得不到磷化氢,证明了磷化氢形成的动力学遵循典型的微生物生长曲线,磷源和碳源的交替影响促进了磷化氢的形成;Jenkins等人(2000)测得有一些厌氧微生物可以产生磷化氢;刘志培等人(2004)测得污水处理厂初次沉淀池中污泥磷化氢含量为21307.4ng/kg,并且提出了磷化氢的产生在污水除磷中有一定的作用,这就对原有污水处理系统中磷的转化途径提出了重要的补充,认为污水处理系统中的磷不仅存在于液相和固相中,而且其中的一部分以气体的形式逸出;所有这些研究表明,磷化氢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磷的气态形式,同时反映了磷的又一迁移转化的重要途径,即向气态迁移的途径,为传统的磷只能在固体形

56、态和溶解形态之间转化的理论提出了重要的补充。关于磷化氢产生的机理,目前的研究还很少,生物学上认为在有机物(碳源)、无机磷酸盐等共同作用下,在兼性厌氧菌作用下合成了微生物细胞物质,形成有机磷化合物,由于氨基酸在生物体内分解产生含CP键的磷脂,兼性厌氧菌在利用磷脂化合物时,使CP键断裂,从而生成磷化氢气体;动力学上认为磷的化合物还原成磷化氢的过程是需要能量的,这部分能量可以由生物体内储存的ATP水解获得。因此,生物学以及动力学为磷的化合物向气态磷化氢的转化提供了解释。磷转化机理兼氧FMBR工艺中在特性菌在兼性条件下将污水当中磷转化为气态的PH3,该生物气化除磷途径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生物除磷工艺,是一

57、种全新的高效低耗生物除磷新工艺。由于PH3非常不稳定,曝气过程中瞬间氧化为对人体及环境无害的氧化物,磷的氧化物被带入空气中,进入磷的自然生态循环,达到从污水中去除的目的,开辟了国际公认的生物排泥除磷和化学除磷之外又一除磷新途径。同步脱氮(厌氧氨氧化)厌氧氨氧化的反应机理:在一定条件下,硝化作用产生大量的NO2-累积,厌氧氨氧化菌首先将NO2-转化成NH2OH,再以NH2OH为电子受体将NH4+氧化生成N2H4;N2H4转化成N2,并为NO2-还原成NH2OH提供电子,实验中有少量NO2-被氧化成NO3-。由于实现了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作用,减少了供氧,大幅降低曝气能耗和反硝化所需碳源,从而实现

58、了高效脱氮目的。在实施上,不仅要优化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同时要设法改善菌体的沉降性能并改进反应器的结构,促使功能菌有效持留。厌氧氨氧化涉及的化学反应为:NH2OH + NH3N2H4 + H2ON2H4N2 + 4HHNO2 + 4HNH2OH + H2O兼氧FMBR工艺流程:图4-5 兼氧FMBR工艺流程图2.4 排污情况本项目会产生一定污染,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本公司均采取环保治理措施。目前公司污染物排放分析如下:2.4.1废气废气来源主要是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及氨气等,格栅沉砂池、调节池均为地埋式,且在土地上方进行绿化处理,对格栅沉砂池

59、、调节池进行密闭加盖处理,考虑到格栅池、调节池需定期进行开盖监测,在加盖开口处设置一可移动的移臂集气罩收集恶臭气体,集气罩的收集效率为80%;兼氧FMBR池设置在地上,在一体设备中留有出气口,在出气口处设置管道连接,收集兼氧FMBR池产生的恶臭气体。项目集气量10000m3/h,收集后的恶臭后采用生物除臭器进行处理,废气经收集处理后通过15m高排气筒集中排放,生物除臭器处理效率为80%。格栅沉砂池、调节池中产生的恶臭气体另有20%未被集气罩收集到,呈无组织的形式外排,为减小项目无组织恶臭气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需加强厂区内的绿化。污水在厌氧及缺氧环境下,污水中有机物在兼性与厌氧细菌作用下,将一部

60、分有机物转化为甲烷(CH4),本项目部分甲烷与恶臭气体一并收集后外排,未收集到的甲烷呈无组织排放。(2)无组织排放对于无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本项目在某些恶臭源设置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设施来降低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该技术的特点和机理简介如下:天然植物提取液除臭技术的核心是以天然提取液作为除去异味的工作液,配以先进的喷洒技术或喷雾技术,使得有异味的分子迅速分解成无毒、无味分子,以达到除臭的目的。天然植物提取液的原材料是天然植物提取液,经过先进的微乳化技术乳化,使其可以与水相溶,形成透明的水溶液。天然植物提取液具有无毒性、无爆炸性、无燃烧性、无刺激性等特点。利用天然植物提取液进行除臭是一种广泛使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