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_第1页
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_第2页
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_第3页
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_第4页
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考虑近30年来中国学者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收获和考虑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主要表如今大量海外重要中国学著作的翻译和出版、开展这一研究所需要的根底工具和文献资料的建立,以及一批对海外中国学研究专著的出现。此外,一支全国性优秀研究团队的形成,以及一批专门研究机构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开展态势,而在研究中,不断调整和提升自己的研究理念也相当重要。文章强调,要更深化开展这方面的研究,会面临一系列学科建立的理论问题,包括对近百年研究史的总结、对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讨论,以及做好国内外这一研究学术前沿的讨论等

2、。关键词改革开放;海外中国学;成就;学科建立中图分类号K20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22)04-0018-07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至少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但最有成果的时期是这30年。总结这段历史,对于今后开展是重要的。一、30年来的努力和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行各业的建立事业都获得了成就,同样,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也成果卓著。(一)对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的大量翻译和介绍这一时期的工作成果,突出表如今对海外重要著作的大量翻译和出版上。这些新出版的翻译著作,重视国际前沿问题的讨论。凡国外出版的表达前沿考虑的著作,一般都能及时地翻译过来。费正清和崔瑞德主编

3、的剑桥中国历史研究系列是比拟早翻译过来的著作,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学界理解海外中国历史研究的前沿状况,起了可贵的参考作用。这些著作的中文前言一般都特别强调其中的借鉴意义,申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西方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紧接着又有一批研究丛书的出现,以海外新出版的前沿著作为主要译介对象。其中,刘东主编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影响一直比拟大,像美国学者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开展?、王国斌?转变的中国:历史变迁与欧洲经历的局限?等,都能较快地翻译过来,几乎与国外热点同步。海外中国研究丛书能这样坚持数年不容易。此间,我们的翻译取向也非常注意与国内学科建立的严密结合。改革开放以来较早的专业

4、翻译丛书,是王庆成、虞和平主编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译丛。这套丛书出版时宗旨就很明确,强调理解和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是近代史研究进一步开展、进步和走向世界的途径之一,为此着重选译外国学者有影响的著作,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等方面有参考借鉴意义的专著。此套丛书所出版的魏斐德?大门口的生疏人?、孔飞力?中华帝国晚期的叛乱及其敌人?、芮玛丽?同治中兴?等,都是享誉西方学术界的汉学代表作。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也非常重视相关专著的翻译,于沛在?编译丛刊?总序中表示,注意反映当代国外清史研究新的学术思潮、前沿问题、热点问题和重要成果的学术著作翻译,为纂修清史作更大的奉献。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主持的上海研究也关注这方

5、面工作,甚至把海外上海史研究成果的翻译看做是上海市学科建立的重要组成局部。而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如苏州大学季进、王尧推出的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等。这里,还要注意到其他一些重要著作的翻译。这些所谓其他重要著作既不是指今人撰写的著作,也不是指有什么特别前沿考虑的书,而是那些经历了一定时间沉淀以后,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的著作,包括那些视角独特、嵌有他们自身文化烙印的作品。这当中,黄兴涛、杨念群主编的西方视野里的中国形象丛书是比拟有代表性的一种。他们所翻译的书,如?穿蓝色长袍的国度?、?变化中的中国人?、?中国乡村生活?等,以前都没有过中文本,底本是从图书馆角落里找出来的。这些著作很能反映那些西方人

6、对中国的印象和考察,视角很怪,心理独特。两位主编在丛书的前言中写道:无论是历史研究、民族交往、文化交流,还是中国民族的自我认识等多种角度看,这些著述都不该是封存于库的资料,而是有待开发、内容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根底建立工作有重要打破近30年来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对一些根底性工作的建立也非常重视。最显眼的,就是一批工具书的编纂,如严绍盜主编的?日本的中国学家?、孙越生与陈书梅主编的?美国中国学手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情报中心?俄苏中国学手册?、黄长著主编的?欧洲中国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与外事局主编的?世界中国学家名录?、安平秋与安乐哲主编的?北美中国学家手册?、冯蒸主编的?

7、近三十年国外中国学工具书简介?等。与此同时,一批与海外中国学研究有关的专题文献介绍和目录集也编制出来,李学勤的?国际汉学著作提要?是比拟早出现的著作。他主编这本书的初衷,就是希望理出一条国际汉学开展的轮廓和主线,收录了有关美、日、俄、英、法、德、荷、新西兰等多国学者撰写的经典汉学名著的介绍文章。这在当时有拓荒意义。严绍洸?日藏汉籍善本书目?是中国学者关于海外汉籍研究的又一重要成果。严先生历时20载,先后40余次东渡日本,遍访日本公私藏书机构后编成是著,是目前世界上全面著录现今保存在日本的中国历代古籍善本的重要工具书。类似著作,还有张伯伟主编的?朝鲜时代书目丛刊?等。关于海外汉学家的有关档案情况

8、,?美国爱默蕾大学图书馆藏来华传教士档案使用指南?算是一个方面的成果,介绍了该大学图书馆有关林乐知等来华传教士的手稿档案、书信、照片等多种藏品收藏情况。(三)一批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成果出现相当一段时间,中国人写海外中国学史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不过不到半个世纪,这个场面被完全打破。一批优秀的海外中国学研究成果涌现。这些成果中,有对各国汉学开展史的梳理和讨论,如严绍盜?日本中国学史?、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张国刚?德国的汉学研究?、侯且安?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陈君静?大洋此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朱政惠?美国中国学史研究海外中国学探究的理论与理论?、阎国栋?俄国汉学

9、史?、李明滨?俄罗斯汉学史?、许光华?法国汉学史?、熊文华?英国汉学史?、张静河?瑞典汉学史?、刘顺利?朝鲜半岛汉学史?等。与此同时,还有区域中国学史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如张国刚?明清传教士与欧洲汉学?、张西平?欧洲早期汉学史?、何寅与许光华主编?国外汉学史?、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刘正?海外汉学研究汉学在20世纪东西方各国研究和开展的历史?、何培忠主编?当代国外中国学研究?、王荣华与黄仁伟主编?中国学研究:现状、趋势与意义?等。不仅如此,与此相关的一批专门话题的研究成果也不断推出,如李孝聪?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文古地图叙录?、韩铁?福特基金会与美国的中国学:19501979年?、张宏生?戈

10、鲲化集?、王晓平?日本诗经学史?、孙卫国?明清时期中国史学对朝鲜的影响?、朱政惠?史华慈学谱?等。这当中的有些课题,就是当事国的学者也未必都能进展。相关学者曾以数年精力在那里搜讨文献,精勤耕耘,终于完成不二之作。类似这样的专题性的研究著作还有如张西平?传教士汉学研究?、钱林森?中国文学在法国?、孟华?他者的镜像:中国与法兰西孟华海外讲演录?、许明龙?黄嘉略与早期法国汉学?、谭树林?马里逊与中西文化交流?、胡志宏?西方中国古代史研究导论?、周宁主编?中国形象:西方的学说与传说?,以及熊月之与周武主编的?海外上海学?等。二、队伍、机构、研究理念近30年来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更大收获,是研究主

11、体的变化,是学术团队、机构建立和研究理念的变化,这是本质性的重大变化。(一)形成了一支全国范围的学术团队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收获。这支全国性的学术团队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所谓的老中青结合问题。一些大师级的人物,如季羡林、张岱年、王元化、张芝联、任继愈等,虽然相继谢世,但他们起过的作用是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文革后,当国内学术界拨乱反正,恢复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时候,正是这批老人,首先站出来支持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他们担任过一些高校相关学术机构和的研究丛书的参谋、主编。(12)他们强调对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不仅在于联络古今文明,更要沟通世界各国文化交流。(13)他们的视野、胸襟和

12、气魄,对近30年来的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定位影响深远。与此同时,张仲礼、李学勤、汤一介、章开沅、乐黛云等前辈专家也身先士卒,披荆斩棘。李学勤是文革后最早走出国门与西方学术界展开学术交流的历史学家之一,也是历史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海外汉学、中国学研究的学者。他主张以学术史的方法开展国际汉学的研究,为开展海外汉学研究提出了详细思路。汤一介那么以哲学家、思想家的目光洞察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他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理论问题的深层考虑,每每受到海内外学界亲密关注。乐黛云是从比拟文学和比拟文化研究的视角关注并支持对海外汉学研究的。她认为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开展,原来互不相干的三个学术圈子:汉学研究、理论研究

13、、比拟文学研究正在迅速靠拢,并实现互补、互识、互证。(14)需要注意到这支队伍的跨学科、多学科研究特点,文学、史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学科专家参与其中。有的专家虽然不会花太多精力到这方面研究中,但出于专业视角的一些讨论,仍对海外中国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思路和线索。陶文钊对费正清中国学的研究、资中筠对19世纪上半叶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学工程研究、朱维铮对明清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王家范对彭慕兰?大分流?的研究、葛兆光对东亚思想史和批判的中国学的研究、荣新江对国际敦煌学的研究、桑兵对民国时期汉学的研究、李伯重对明清经济史和加州学派的研究等、罗志田对何伟亚?怀柔远人?的研究、赵世瑜对国际中国民俗

14、文化的研究、王铭铭对汉学与人类学关系的研究、周晓虹对海外中国社会学的研究等,都有益于相关问题的探究。这支队伍的再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批海归学者的参加。杨煦生、方维规、李雪涛、刘正、姜进等很多学者的回归加盟,充实和提升了国内研究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素质。(二)诞生了一批实干的专业研究机构这些机构都有自己的骨干研究成员,由跨系、所乃至跨校的专家学者组成。一般都有自己主要的学科背景,从不同学科方向展开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从目前的情况看,所成立的机构的学科背景有文学、史学、政治学、情报学、文献学等几大类。为了推进研究,颇多机构办有自己的学术集刊。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的?国际汉学?、北京语言大学

15、汉学研究所的?汉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汉学研究中心的?世界汉学?(18)、复旦大学的?中国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海外中国学研究中心的?海外中国学评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汉学研究所的?国际汉学集刊?。它们在展示国内学者成果、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保存珍贵史料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机构还展开多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一些重要的、高层次的国际学术会议极大进步了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声誉。国内的这些机构还先后主编各种研究丛书,如北京大学二十世纪中国学研究文库、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国际汉学研究丛书、北京语言大学的列国汉学研究书系、华东师范大学的海外中国学史研究丛书,集中了他们研究和翻译的精粹成果。总之,这些20世

16、纪上半叶所不曾有过的专业机构的设置,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国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态势,成为国内开展这方面研究的中坚和骨干。(三)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使命意识的不断进步30年来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更大收获,是人的认识的收获、境界进步的收获。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的研究有过一段低潮。由于冷战因素的影响,中外学术交流在很多方面难以进展;而一度的左的思想道路的影响,又使这一属于涉外关系的讨论被暂时搁置。文革以后,一开场恢复的研究就面临这样的形势。追回损失,弥补空缺,尽快行动,重振昔日事业,是当时研究者们的动机和目的。魏秦?战后迅猛开展的国外中国学研究?(19)等很多文章都有这样的呼吁。学者撰文强调,

17、海外各国的中国学研究已浸透方方面面,国人绝对不能无视,在一个全球都在改革开发的信息时代,假如不充分利用世界的智力来研究中国,受到最大损失的,首先是我们自己,切望学术界同仁勿忘聆听那身后不断逼近的脚步声。但当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全面开展以后,新问题又冒了出来。刘东曾表达过对大批引进海外汉学成果的忧虑。他认为越是系统地引进某种活生生的外来学术话语,就越要给原有的文明根底带来深重的冲击和致命的紊乱,使国人在一系列悖反的镜像中丧失自我认同的最后基矗(20)直到今天,人们仍有这样的担忧,温儒敏就提出警觉伪汉学的问题。(21)所以一线的学者没有停顿过对这类情况的关注和批评,呼吁不能陷入别人的话语立场而无力自

18、拔。相对开场阶段的认识,这无疑是一次进步,是一种研究境界的提升。最近,汤一介在国家图书馆海外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谈到平等对话的问题。他认为国外一些研究中国的学者,已经注意到要摆脱自己的种族中心论,作为中国人来说,重视自己长达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是必要的,但也要注意克制民族主义情绪。他强调,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平等对话,不同民族与国家才能通过平等对话而和平共处,只有不同民族与国家在对话中获得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广义对话才能真正的进展并顺利完成。(22)汤先生说这话的背景又有大变化。进入21世纪,在中国崛起的进程中,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立场和使命意识面临又一次调整。它的进步意

19、味着学者研究观的重大变革,兼之专家学者研究立场和研究方法的再提升,决定了对整个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胸襟、气度和格局。三、关于学科建立的考虑30年研究的成果和收获已如上述,改革开放是这些成就的总发动机。国家汉办等各相关指导部门的重视和介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变化。上海世界中国学论坛、北京世界汉学大会等重大国际学术会议的成功举行,说明这一研究事业的演变过程,不只是学者参与的问题了。总结是为了开展,现有成果根底上,又该如何?谨提几点关于学科建立的考虑和建议。(一)做好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回忆和总结工作如上所述,近30年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成果相当突出,颇不容易。但中国学者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又岂这

20、30年?至少有一个多世纪开展的历史。林那么徐对裨治文的?中国丛报?非常关注,曾编佣澳门月报?呈报道光皇帝。这大概是近代以来中国官方和学人对海外中国研究的较早的反溃民国时期,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也有进一步开展。当时对这方面的工作还是网开一面的,国际学术交流一度也比拟开展。是时,国立北平图书馆曾收到过各国馈赠的出版物数千册,还曾邀请伯希和、劳费等法、美、德、俄等多国著名汉学家担任国外特约通讯员。王重民、向达等很多学者出国,带回大量有关西方汉学、中国学研究的资料,成为这方面工作的栋梁。但新中国成立后的低潮期,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就开展不起来。人们甚至对汉学的看法发生根本变化,汉学家几乎成了贬义词。(23

21、)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出现的这些困惑,是非曲直很值得总结。迄今为止,大概还没有做过这方面的系统回忆和总结工作。桑兵的?国学与汉学近代中外学界交往录?曾对民国期间中国学者对海外汉学的讨论做过分析,但这还只是对20世纪上半叶情况的分析。(24)再往前推,清朝晚期的情况有人做吗?大概没有。1949年到文革这段时期的情况,有人专门做吗?大概也没有。但这些空白的研究是否研究也空白下去呢?答案应该也是否认的。所以要下决心把这百年的演变历程作一个全面梳理和总结,讨论一下整个的过程如何,阶段划分、阶段特点、重要学术人物、代表性著作、学术思潮、研究方法,以及规律性的问题等等。德国历史学家贝尔纳贝特霍尔德说过:根本经

22、历的概念可以当作一种出发点。在作家和社会科学家的创作活动中,根本经历的影响会变得特别明显。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学术史研究的意义。我们面临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重要机遇期,倘假设我们一面说开展,一面又对走过来的道路及其学术脉络、学术特点一无所知,这样的研究很可能是空中楼阁。而真正开展这一研究,又必然促使我们寻找其进展与社会开展之间的关系,探究其间的规律和特点,包括经历和教训。这样的整体性认识是关键的,对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进一步开展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理论意义。同样,这样的清理,也是一份重要的学术积累,能使我们明晰把握其学术渊源、学术谱系,并从这样的学术统系的根底上寻找新的起点和打破点。敦煌学、丝路学等很多

23、学科都有自己的学术开展概述,有关的敦煌学史、丝路学研究述略等著作和论文都已经出现。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同样需要自己的学术开展史专著。(二)应该更多的开展对海外中国学研究学科建立的理论讨论,形成全面的、科学的学科阐述体系诚然,深化开展对海外中国学的研究,仅仅靠学术史研究的成果还不够,应该有关于这一学科建立的全面的、体系性的理论成果。这是另一重大学术课题。实际上,开展这一研究,要解决的理论问题很多,诸如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等等。直到今天,学者没有停顿过对这些相关问题的讨论。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一切问题的研究指南。但作为一项专门研究,研究方法又如何把握?如今看来,大家都集中到

24、几个研究方法的讨论上。例如学术史的方法,认同度比拟高,这是李学勤比拟早提出的。学者们认为,一个国家的学术,在纵向和横向的几个层面上,都会存在内在的连接。这种多层面的学术经纬,使学术研究世代相接,所以,体会和把握这一学术连接和学术脉络,可以掌握这个国家中国学在相应研究中的学术积累、学术价值,不至于做出离谱的评定。(25)文献学方法也引起重视。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要下工夫对海外中国学家所进展研究的原始文本进展研究,讨论建立在第一手材料的根底之上;二是要对海外中国学家所赖以开展研究的中国文献学状况进展调查,看其中国文献的掌握程度和掌握水准,这对研究这个国家的汉学史是根本性的。(26)还有如比拟文

25、学和比拟文化研究方法。乐黛云、严绍盜等学者讲过屡次。总的意思是,海外汉学家在研究中国问题的时候,出发点是本国问题,目的地是他们自己的故土而不是为了中国。所以中国学者对他们的研究,绝不能采取拿来主义,而不作研究背景和学术语境分析。类似的这些研究方法,虽然理论中已反复使用了,但还有待于从整个学科理论的框架上,作更完好的科学阐述和学术定位。(27)关于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性质的讨论也被提了出来。实际上已经涉及三个层面的意思:首先,海外的中国学研究话题广泛,什么问题都会被涉及,所以对他们的研究一定会是跨学科、多学科的。任何单位、学科无法网罗。其次,在详细处理上,需要有针对性的专门讨论。可以根据需要,从

26、各自相关学科的背景和方法论出发,开展更加深化的研究。(28)从这点考虑,对海外中国学研究的学科背景和学科土壤问题就被提了出来。研究者要重视自己的学科背景、学科理论和研究方法问题。跨学科、多学科的讨论是以此为根底展开的。其三,所谓的海外中国学研究开展的总场面,应在各学科讨论根底上形成,它的整体研究是很多学科研究的汇总,呈现学科群开展的态势。它的真正成熟和兴旺,一定在各学科研究的成就根底之上。(29)像这样的几个层面的意思,已经对海外中国学的学科性质作了比拟全面的描绘,但是,也需要从整个学科建立的框架上,做更全面、完好的科学阐述。由此,研究者素质的讨论也成了议论的话题:应该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情况熟稔,也应该对异域历史和文化有比拟深化的理解,而足够的语言修养也将是能否开展好这一研究的关键。与研究者素质相关的,就是相关部门对研究准入制度的严格把握。如同文学概论、史学概论、哲学概论一样,我们能否有一本海外中国学研究概论之类的学科研究导论?能否起到对这一研究的根本的学术标准和准那么作用?海外中国学研究需要要不断从经历层面上升到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