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政治制度_第1页
东汉政治制度_第2页
东汉政治制度_第3页
东汉政治制度_第4页
东汉政治制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汉东汉开国 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戚宦之争 走向灭亡 东汉开国 更始三年(公元25年)六月,赤眉军拥立汉朝皇裔刘盆子为帝,史称建世帝。 同月二十二己未日(公元25年8月5日),刘秀在河北称帝,国号仍为“汉”, 史称汉世祖光武皇帝,改元建武。时关西号为铜马帝。因刘秀所建汉朝都于洛阳, 刘邦所建汉朝都于长安,在地理位置上一东一西,故称刘邦所建汉室为西汉,刘秀所建汉室为东汉。 刘秀定都洛阳后,把南阳设为陪都,并开始东汉统一战争,先后消灭了盘踞关中、号称百万的赤眉军, 割据陇右称王的隗嚣 与盘据西蜀的公孙述等大小数十个割据势力。经过十一年的东征西讨,刘秀终于在公元36年扫灭了最后一个割据势力成家帝公孙

2、述。 自此,历经新莽末年长达近十九年的纷争混战,中国再次归于一统光武中兴 加强中央集权 刘秀建国后,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干政、外戚篡国以及地方权重等历史教训,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防范功臣、宗室诸王及外戚专权。 虽封功臣为侯,赐予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预政事。对诸侯王和外戚的权势也多方限制。 刘秀以“柔道治国”为主理念,退功臣、进文吏,使得大多数开国将帅皆以列侯归乡享受优厚待遇,而不参与政治。当时功臣能够参议大政的仅邓禹、李通、贾复三人。这几个人亦深知刘秀心迹,“并剽(消除)甲兵,敦儒学”,以避猜忌。 刘秀对大臣更为警惕。建武时任大司徒者多遭打击,如伏湛因事罢官,韩歆因刚直去位,又被

3、逼自杀,欧阳歙、戴涉皆因罪下狱而死,史称“自是大臣难居相任”。刘秀之所以如此,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专制皇权。刘秀对宗室诸王及外戚的控制更严。公元48年(建武二十四年),刘秀重申西汉时代的阿附藩王法,严禁诸王交通宾客,结党营私。 公元52年,他借故搜捕王侯宾客,“坐死者数千人“ 。汉明帝即位后,更是屡兴大狱,株连极广。 改革官制在行政体制上,刘秀一方面进一步抑夺三公职权,使全国政务都经尚书台,最后总揽于皇帝; 另一方面,又加强监察制度,提高刺举之吏,如御史中丞、司隶校尉和部刺史的权限和地位。又令全国共并省400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发展经济天下平定之后,刘秀重视生产与人民生活的恢复与发展,开

4、始着力发展生产、提高民生、恢复国力,刘秀还采取了不少措施来安定民生,恢复残破的社会经济。建武六年下诏恢复三十税一的旧制。东汉初年的封建租赋徭役负担,比起西汉后期和战争期间有所减轻。他前后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使大量奴婢免为庶人,使流民返回农村,促进生产。他统治的时期,遭战乱破坏的生产和生活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人口与垦田数目大大增加,史称“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汉光武帝死后,明帝即位。命窦固、耿秉征伐北匈奴。汉军进抵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取伊吾卢地。其后,窦固又以班超出使西域,恢复了西域与汉朝的联系。 自王莽公元9年(始建国元年)至此,西域与中原

5、断绝关系65年后又恢复了正常交往。次年,又复置西域都护。公元69年(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在位于今云南、缅甸北部一带的古哀牢国。 因慕汉之教化、威德,举国归附东汉,以其地设永昌郡。 哀牢之地,东起哀牢山脉,西至缅北敏金山,南达今西双版纳南境,北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哀牢内附,初步奠定了历代中原王朝对云南西部版图的管辖范围。此外,随着对外交往的正常发展,佛教已在西汉末年开始传入中国,明帝听说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使者赴天竺求得其书及沙门,并于洛阳建立中国第一座佛教庙宇白马寺。 明帝之世,吏治比较清明,境内安定。加以多次下诏招抚流民,以郡国公田赐贫人、贷种食,并兴修水利。因此,史书记载当时民安其业,

6、户口滋殖。 光武帝末年,全国载于户籍的人口为2100多万,至汉明帝末年人口达3400多万。汉明帝死后葬于显节陵。 明章二帝在位时期(公元57年公元88年),秉承刘秀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九次 ;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 ,号称“明章之治”。戚宦之争 汉章帝时期开任用外戚之先河。在他死后,汉和帝刘肇十岁继位,窦太后临朝称制。 窦太后倚仗亲族,窦氏戚族开始专权。 永元四年,汉和帝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 ,亲政后从不荒怠政事,故有“劳谦有终”之称,曾多次下诏赈济灾民 、

7、减免赋税、安置流民 、勿违农时 、招纳贤士 ,在法制上也主张宽刑 ,军事外交上降服匈奴 及西域诸国69 ,刘肇亲政后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时人称为“永元之隆”。元兴元年(公元105年)的垦田数字达到732万多顷,人口达到5325万人。汉和帝去世后,汉殇帝继位 ,政权为邓太后的兄长邓骘为代表的邓氏戚族掌控,汉殇帝延平元年八月去世。 邓氏戚族扶持汉安帝继位,邓太后死后,汉安帝亲政并扫灭邓氏, 但未能阻止其他外戚专权。 汉安帝死后,刘懿为阎氏戚族拥立, 即位二百余日后就因病去世。不久之后阎氏戚族就被宦官消灭。宦官拥立汉顺帝,汉顺帝对外戚继续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梁氏戚族长达20多年的专权。梁冀更是达到了外

8、戚权力的巅峰,汉冲帝、汉质帝都被他牢牢控制。汉质帝因童言无忌而被毒杀, 之后汉桓帝即位。 公元159年,汉桓帝联合宦官一起诛灭了梁氏。 汉桓帝将与他同谋的十三个宦官封侯,自是宦党干政。 宦官的腐败比外戚更甚, 导致士大夫不满,士大夫与外戚联合一同对抗宦官。 双方斗争激烈,最终导致了两次党锢之祸,正直的士大夫全被排斥出朝堂。东汉王朝自此江河日下,濒于灭亡。汉灵帝继位后比汉桓帝更信任宦官 。汉灵帝将朝政委任于宦官,使政局更为恶化。 黄巾起义爆发后,党锢才被解除。走向灭亡 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腐朽的朝廷根本无力平叛,在黄巾军冲击下,岌岌可危的东汉王朝决定饮鸩止渴,下令各郡自行募兵守备,虽成功

9、镇压了黄巾起义,但却使地方州郡长官拥兵自重。公元188年,刘焉谓四方多事,原因在刺史权轻。遂改部分刺史为州牧,使刺史成了一州军政的长吏、太守的上级,州郡县三级行政建制自此形成。州牧的设立和州刺史权力的提升,埋下了汉末军阀割据的祸根。公元189年,汉灵帝去世,汉少帝刘辩即位。 外戚何进官拜大将军,掌控朝廷,志于铲除宦官势力, 但何太后反对, 士大夫领袖袁绍提出建议,让西北军董卓进京,逼迫何太后答应。何进同意了袁绍的建议。然而事情泄漏,宦官先下手为强,杀死何进。 当时在西园军的袁绍闻讯,立即率军攻入皇宫,对宦官进行屠杀。 宦官张让挟持汉少帝逃走,追兵到,张让自杀身亡。董卓率军抵达洛阳,外戚和宦官的

10、势力同归于尽,导致董卓控制了中央政府 董卓为了树立威望,废掉了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即汉献帝。 公元190年汉少帝和何太后被董卓杀害。 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关东地方诸侯势力的不满,纷纷以讨董为名起兵并推举袁绍为盟主, 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但关东军内讧、盟军决裂导致失败告终,而董卓则挟持汉献帝迁都长安, 并且焚烧了洛阳, 使洛阳城毁于一旦。 与此同时,各地的地方军阀纷纷互相攻伐,以增加自身实力,中央政府的威望荡然无存。公元192年,大臣王允唆使董卓的部将吕布,合作谋杀了董卓,下令大赦, 董卓之乱结束。但不久董卓幕府的部将李傕、郭汜卷土重来,王允被杀,东汉朝廷再度失控。公元195年,李傕

11、、郭汜发生内斗,汉献帝刘协和群臣逃出长安回到洛阳。 但洛阳已是一片废墟,汉献帝陷入窘迫的处境。 公元196年,曹操迎汉献帝到许昌。之后曹操逐渐掌握朝廷权力。 公元220年,曹丕篡汉,改国号为“魏”,东汉结束,从此进入三国改革官制中央官制 东汉的中央官制组成沿用西汉官制,以三公领九卿为基本架构。但是实际政治权力已经完全转移到尚书台。东汉官制的最大特点就是:“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三公权利的削弱,代之而来的是“尚书台”和六曹机构权利的大大加强,这就是后来“三省六部制”的雏形。尚书台:尚书台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其官署设在宫廷之内、禁省之外。它的主要执掌是管理章奏文书、起草诏令,但实际上政务都由尚书台

12、代表君主执掌,权力极大。三公: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 大司徒,负责人民教化,掌礼仪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大司空,负责水利工程、城防建筑、宫室营建等事务 。与太尉、司徒共同讨论皇帝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大司马,负责全国军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皇帝,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依据 九卿:是太常、光掾、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他们各自分管的政务是:太长掌典礼,光碌勋、卫尉掌宫省禁卫,太仆掌皇帝车马,廷尉掌司法,大鸿胪掌接待诸侯与少数名族,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收支,少府掌皇帝器用服饰。九卿各官的长官是卿,副职为丞;其下

13、分设各官管理具体事务,大体以令为正职,丞为副职。 与西汉不同的是,东汉九卿分隶属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属司徒;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属司空将军:也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大将军位在三公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位在三公下。前、后、左、右将军,位次列于九卿,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以大将军执政,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地方官制 州刺史:东汉将洛阳之外的地区划分为十二个州,各遣刺史一人为长官,与西汉相同的是,刺史也要周行郡国,查探政情,年终回京复奏。不过东汉的

14、刺史不必亲自回京,而是派遣属吏向司徒府报送文书而已。 东汉的地方官制与西汉相比较,在郡、县两级是基本相同的,不过郡的重要性和权力较西汉下降很多。在州一级,则有根本性的差异,东汉的州已经演变成为一级地方,凌驾于郡之上。至此,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一直延续到隋朝“废郡”为止。 行政区划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征辟察举和征辟是东汉选拔官吏的制度。所谓察举,是地方州郡以“贤良”、“孝廉”、“秀才”等名目,把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推荐上去,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所谓征辟,是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 在名义上,被察举和征辟的人,必须有“高才重名”,为乡党舆论所推崇。因之,为

15、了争取被察举和征辟,当时的士大夫颇注意修饰自己的品行,以激扬声名,抬高身价。有的人更是矫情造作,沽名钓誉,以便博取高官厚禄。在察举和征辟时,贿赂请托,特权横行,成了司空见惯的现象。外交方面东亚 :朝鲜在东汉末年,朝鲜半岛北部先后兴起高句丽、百济两个国家,两国的发展水平虽略有不同,但都处在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阶段。 他们在东汉的强烈影响下,并没有向奴隶社会发展,而是模仿汉朝的剥削方式和政治制度,从而走上了封建化的道路。日本在日本列岛上居住着大和民族的先祖,东汉时有一百多个小国。 公元57年(建武中元二矮奴国年),日本国王遣使入汉都洛阳进贡,愿为汉臣藩,求汉皇赐名。汉以其人矮,遂赐“倭国”。其

16、王又求汉皇赐封,光武帝又赐其为“倭奴王”,并赐封“汉倭奴国王印”金印 。这颗金印已于1784年在日本九州志贺岛出土,成了日本国宝,并作为中日两国最早友好交往的证明,现藏于福冈市博物馆。西方 :自张骞出使西域之后,通过丝绸之路,汉朝与中亚、西亚建立了经常的贸易关系。西汉末年,丝绸之路荒废, 到东汉初,公元97年(永元九年),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国(罗马帝国),一直到达条支海(波斯湾)。 也是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西端从欧洲,东端到东汉京师洛阳。 公元166年(延熹九年),大秦商人由海路来到东汉洛阳,以大秦王安敦的名义,觐见汉桓帝并赠送汉桓帝一些礼物 。此后汉与罗马的贸易关系更为频繁。南亚和越南

17、 东汉时期,印度、缅甸等国与中国的关系也更为密切。据记载:公元94年(永元六年),永昌境外的敦忍乙王莫延曾派遣使者来访,双方互赠礼物。 公元97年,缅甸北部的掸国王雍由调派遣使者向汉王朝赠送珍宝。东汉政府则以金印回赠。 公元120年(永宁元年),雍由调再次遣使来汉,并“献乐及幻人” ,缅甸的音乐和杂技,在当时深受欢迎。自从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汉与印度的联系就日趋密切。特别是汉明帝派人去印度取经以后, 印度的僧侣大量来到中国,译佛经,传佛学,对中国的文化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东汉时,越南北部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东汉初,锡光任交趾太守,任延任九真太守,教越民耕种技术,设立学校,传播先进文化,对改变当地落后状态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但后来苏充任交趾太守,对越人加重剥削,引起越人的强烈不满。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交趾征侧、征贰起兵反抗,得到九真、日南等地人的响应,很快攻占六十多座城池。征侧、征贰自立为王,这就是越南历史上著名的二征王。二征王不久就被伏波将军马援镇压。东汉在镇压二征之后,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穿渠溉田,发展农业生产,废除残暴的“越律”十余条等。东汉先进的经济文化给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