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_第1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2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3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4页
古代汉语修辞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方式又称为修辞手段、修辞格、语格、辞格、辞式等。指修辞上具有特定表达效果的那些语句构造格式。有许多修辞方式,是古、今常用的,比方对偶、排比、比喻、拟人等。本节“古代汉语的修辞,主要讲现代汉语中少见的、或对阅读古书很有帮助的几种修辞方式。主要讲九种,即:引用附:用典、婉曲、并提、代称、比喻、起兴、互文、双关、错置九种。最后讲一讲修辞方式的配合使用。一、引用或称援引指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 历史故事、书面的文字入文。 引言 引事 引文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人名 明引指出书名暗引 暗引 暗引 可见,指出了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明引;没有指出具体的人名或书名的引用叫暗引。口头流传的话

2、语(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歇后语、歌谣等)引文:前人的文章,首先是经文 引言 引用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用典一、引用就是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引用中包含了通常所说的“用典。从运用的内容上分,可分为三类:引言、引事、引文。 A、引言即引用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1?书盘庚上?:“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2?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3?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报任安书?:“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B、引事:或称“稽古、

3、用典,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等。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按:楚人卞和得到一块未治之玉献给楚武王,武王交给治玉的工匠看,工匠说是石头。于是楚武王砍断卞和的右脚。到成王时,卞和抱着这块璞在郊外哭,成王让工匠治理,果然是块宝玉。后代即称这块玉为和氏璧。这里的“诛之,就是“刑之的意思。胡亥,秦二世名。二世即位,荒淫无道,李斯上书谏戒,胡亥不听,反而听信赵高的诬陷,把李斯杀了。箕子,商代纣王的叔伯,封国于箕,故称箕子。纣荒淫昏乱,箕子面谏不听,于是假装疯癫。作者在这里取“箕子阳狂,意在免遭杀身之祸。接舆,楚国的隐者,为

4、了避世,假装疯癫。1明用,即直接指明谁的事迹。如:1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报任安书?2盖文公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同上2暗用,是不标明人名,只将事迹融于文中,让读者自去体会。如:1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北征?陶渊明?桃花源记?2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陆游?述衷肠?苏秦说秦失败,“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 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文字。先秦著作以引经为主: 1?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2?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汉书艺文志诸子略?从出处的隐现而论,

5、可清楚引和暗引。A、明引:直接说出引文的出处,或书名、作者,使人一看即知。 上举例子:引言类、引文类皆是明引,不再举例。B、暗引:不指明引文出处,甚至把引文和本文合在一起,使人分不清哪是引文,哪是本文,甚至不知道是引文。这是难以掌握的,必须有相当厚的文字功底,勤查书籍才会知道。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引用?诗郑风子衿?和?诗小雅鹿鸣?。 2一登龙门那么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李白?与韩荆册书?。“登龙门即东汉李膺故事:?后汉书李膺传?:“膺独持风裁,以声

6、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 3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韩愈?后十九日复上宰书? “取于盗见于?礼记杂记下?:孔子曰:“管仲遇盗,取二人焉,上以为臣。 举于管库见于?礼记檀弓下?:“赵文子所举于晋国管库之士,七十有余家。 4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魏征?述怀?“逐鹿据?史记淮阴候列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魏征诗中指隋末群雄争天下的战争。?东观汉记班超传?:“投笔见班超事,超家贫,为人抄书度日,曾叹息说:大夫为国立功,怎能在砚台中度生活呢?遂投笔参军。】从引用所表达的意义与出处的原意相比较,还可分为直用和化用。直用是对原文原意不加改造而用。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

7、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曹操?短歌行?)。引用?诗郑风子衿?和?诗小雅鹿鸣?。成句引用?诗经?原文原意,表达了求贤假设渴的心情。化用是经过调整,把前人的词句融化在自己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文原意。2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潜?饮酒?引用庄子齐物论:“大辩不言。和?外物篇?:“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有时不必符合原文原意,甚至反其意而用。也可叫做“反用。3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行客。辛弃疾?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引用与稽古、引经以及用典的关系: 引言 引用 引事稽古 引文引经 用典用典引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

8、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就叫用典。相当于引事和引文思考判断下面的例子是明引、暗引、直用、化用1海内存知己,天涯假设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1是化用了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2是化用了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阕,隔千里兮共明月。然而它们比起原文来更富于表现力,这既是引用又是创新,从而使之成为自己作品中的佳句。3?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5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辛弃疾?贺新郎?3点

9、明了引文的书名属于明引4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但没有点明书名;5中的“甚矣吾衰矣是引用孔子的话,见于?论语?述而?,但没有点明引文的作者或书名,这都属于暗引。避讳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是一般意义上的修辞格,通常也叫“讳饰。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间接地表述。比方“死,从古到今,人们用了很多种同义的说法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触龙在赵太后面前,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的死为“山陵崩。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 在古人

10、笔下,但凡可能引起别人产生不良联想的事物,也尽可能地采用讳饰的方法。如生病说成“采薪之忧?孟子公孙丑下?,意谓自己卧病在床,不能出门采伐柴薪。上厕所被说成“更衣。课文?赤壁之战?:“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所谓“避,是指躲开,回避;所谓“讳,是指忌讳、隐瞒。具体地说,是指对帝王、长官、父母、祖父母以及其他尊者的名字避而讳之。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的时候,遇到应该忌讳的人物的名字,必须设法避开,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方法来改说改写。 人物姓名的避讳,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皇帝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避讳,叫做“国讳,也叫“公讳。另一种是,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全家

11、后代的人都要避讳,叫做“家讳,或叫“私讳。 中学语文中遇到的避讳,一般都是“国讳。比方,秦以前的皇帝,都要在每年的第一个月,承受文武百官的朝拜,并决定这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每年的第一个月,便称为“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出生在一月,便取名为“嬴政。嬴政当了皇帝以后,便改用同音的“正来代替“政,“政月改称“正月。这还不彻底,后又改“正的读音为“zhng,“正月读成“征月。 汉文帝名恒,因为“恒与“常同义,于是改“恒山为“常山,改“姮hng娥为“嫦娥。汉光武帝名刘秀,便把“秀才改称为“茂才。鲁迅?阿Q正传?中称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为“茂才先生,其源盖出于此。唐代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民字改用“

12、人字。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怨不在大,可畏惟人。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那么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那么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两个“人均为“民。唐高宗叫李治,当时在行文中凡遇到“治字都要改成“理字“治与“理同义。柳宗元?郭橐驼传?:“我知种树而已,理,非吾业也。 二 委婉委婉就是不直言其事,用婉转含蓄的语言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修辞方式的使用,与社会礼俗有着密切的关系,主要是增强语言的含蓄性和可承受性,以收到更好的交际效果。古人常用的委婉语主要有避粗俗、避忌讳、避冒犯和交际辞令等四种。严复?论世变之亟?:“中国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又: “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又

13、: “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多发舒。1、避粗俗指不用令人听而生厌的通俗而粗俗的言辞来表达事情,而改用其它的说法来婉转说明,以求言辞文雅。 玄成即阳为病狂,卧便利。排泄屎尿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2、避忌讳和死亡指对忌讳的事情不直接说出来,而改用其它的说法婉转地加以表示,以免触犯忌讳。1)昔知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 2)帝不豫,遣使召皇太子于南京。天子有病的讳称 3)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不寿于朝生。4)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5)恐太后之玉体有所郄也。 ?触龙说赵太后?3、避冒犯指对尊辈或平辈用尊称,对自己用谦称,以及不得不言及尊辈的不荣

14、耀的事情或过失时采用拐弯抹角、委婉含蓄的方式来表示。 1) 且陛下富于春秋,未必尽通诸事。皇帝年轻 2)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3) 正月zheng1)秦始皇明“嬴政4、交际辞令 指在人际交往和外交场合不直言其事,而成心用其它的说法来暗示、影射,以免失礼仪引起对方不快敌国之间使用委婉语。 “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曰: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而 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思考陛下、执事、左右、足下、赐等都是敬词仆、牛马走、再拜等都是谦词 涉及到君上的问题,也要用委婉的言辞陈述己意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皇帝年轻-“太子方富于年枚乘?七发?。太

15、子年少避冒犯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触龙说赵太后?避死亡寡君闻君亲举玉趾,将辱于敝邑,使臣下犒执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外交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者臣为臣。战国策齐策?假设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三、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在遣词造句中,把本应写成两个短语或句子的话,合为形式上的一个短语或句子,把一样的语句成分放在一起并提,但在表意上却仍然按照两个短语或句子的组合关系来分别相承,这种修辞方式就是分承,或者叫做并提。如“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整。,句中“耳

16、目聪明形式上是一个主谓构造,其实是“耳聪“目明两个主谓构造分承而来。这种方式可以使行文紧凑,但在内容表达上却容易产生误解。一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并提,两个谓语在后并列分承。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纪?如何辨识并提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耳目聪明。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周苛孙与周昌子,而不能理解为“周苛与周昌之孙与子(周苛和周昌的孙子和儿子)。?史记孝景本纪?载:“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孙平为绳侯,故御史大夫周昌子周昌子左军为安阳侯。使用并提的句子中,一般是第一个词语和第三个词语搭配,第二个词语和第四个词语搭配。但也有例外观鸟兽之

17、毛羽。饮食君之酒肉。师之耳目,在吾旗鼓。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忠纯。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人且吉凶,妖祥先见。水火不积,那么晖润不博。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饮食君之酒肉。 ?庄子徐无鬼?观鸟之羽、兽之毛。饮君之酒,食君之肉。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师之耳在鼓,师之目在旗。伯乐所见非马,庖丁所见非牛。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

18、见月。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忠纯。 ?出师表?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论衡订鬼?水火不积,那么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句读之不知,或师焉,小学;惑之不解,或否焉,大遗。人且吉,祥先见;人且凶,妖先见。水不积,那么润不博;火不积,那么晖不博。江上之清风,耳得之而为声;山间之明月,目遇之而成色。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开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水库和运河

19、象闪亮的镜子和一条条衣带一样布满山谷和原野。 秦牧?土地? 煤炭,汾酒,老醋,却在人民的生活里广泛散发着热力和芳香。 吴伯箫?难老泉? 例 句加“皆减去一项语法关系结 论衣冠整洁裘马轻肥一套二套并提非并提思考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欧阳修?醉翁亭记? 2.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思考 解答1.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2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颜色青葱,香气浓郁。3.奖惩好坏,不应该因宫中府中不同而标准不一致。4.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见日光和月光。5、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那么此天下之

20、害也。6、无鬼生于贫贱,未尝敢饮食君之酒肉。7、假设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8、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出师表?9、跋山涉水跋涉山水 解答7、作奸犯科,论其刑;为忠善者,论其赏。8、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修饰语在前并列并提,中心语在后并列分承者,8四、互文互文见义、互见 “互文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文中的运用一般来讲有两种表现形式: 1.有时为了防止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一样或根本一样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掌握了它,有时可以从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忠不必用兮,

21、贤不必以?涉江?,其中的“用和“以处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短语,其中“全与“责处于相应位置,由此可推知“责就是“求的意思。 2.有时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炼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所谓“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这是其在构造上的特点。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存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互相照应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即“迢迢不仅指牵牛

22、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迢迢“皎皎互补见义。两句合起来的意思是“遥远而明亮的牵牛星与织女星啊!,并非牵牛星只遥远而不明亮,也并非织女星只明亮而不遥远; 又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其中“秦与“汉互补见义。即明月仍是秦汉时的明月,山关仍是秦汉时的山关,以此来映衬物是人非,并非明月属秦关属汉;又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这类互文,只有掌握了它的构造方式,才能完整地理解其要表达的意思。如只从字面理解,不但不能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其要表达的内容,并且有时会

23、令人进入迷宫百思而不得其解。 互文“互文这一术语包括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一是“互文见现义一是“同义互文。一互文见义互见、互辞、互言:是上下文义互相照应、补充,参互见义。有的是一个句子中互文见义,如:1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主人客人都下马都在船。2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3燕歌赵舞为君开。卢照邻?古意?燕赵的歌、燕赵的舞。更常见的是对句中的互文,如:4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受任奉命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将军、都护都不得控角弓、都冷难着铁衣。6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花径不曾缘

24、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不曾为客开,今始为君开。二同义互文同义词换用:是指在一样构造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具有一样或相近的意义,彼此对照,形成互文。如: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屈原传?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同上举,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互文的具体应用 1.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歌而不见人。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其上句省去了“坐我东阁床,下句省去了“开我西阁门。两句要表述的意思是:翻开东阁门在床上坐坐,

25、又翻开西阁门在床上坐坐。表达了木兰回到久别的家中的欢喜之情。 3.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同上)其中“当窗与“对镜为互文。当窗以取亮,对镜以整容。全句是说对着窗户照着镜子梳理云鬓并帖上黄花,并非“理云鬓只当窗而不对镜,亦并非“贴花黄只对镜而不当窗。 4.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观沧海?)其中“行与“灿烂互补见义。即“灿烂的日月星汉之运行均假设出于沧海之中。并非日月只运行而不灿烂,也并非星汉只灿烂而不运行。 5.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中“栗与“惊互补见义。即“使深林与层巅战栗而震惊,并非栗的只是深林,惊的只是层巅。互文除上述表

26、现形式外,还有凡指互文。如: 7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孔雀东南飞?) 8.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同上) 第7句中的“东西左右凡指“四周。第8句中的“十三十六凡指兰芝出嫁前已具备了很好的才能与品德,不必拘泥于哪年学了什么。思 考比较以下例句哪些是互文,哪些是并提?1.日月之行,假设出其中; 星汉灿烂,假设出其里。曹操?观沧海?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6、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7、将军百战死,壮

27、士十年归?木兰诗? 1.太阳、月亮和银河,好似在沧海里运行和发光。2 .将土地的出产和家里的收入全部交出去。3 .到处叫嚷和骚扰。4 .说说笑笑、来来往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而没有学识浅薄的人。5 .在兵败的危难关头奉命出使东吴。6.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7.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了 。思考 解答.8、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西门豹治邺?. 9、舟遥遥以轻扬,风飘飘而吹衣。?归去来兮辞?同义互文的作用,在于增强文章气势,防止行文重复单调。 10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并提11、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28、?12、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主语合在一起,谓语合在一起五、代称借代换名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体。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擎苍鹰。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犬、“鹰是本体,“黄、“苍是借体。 二代称与借喻区别开来借喻重在喻,可以理解为“像 一样的,相似性代称相关性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那么就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1.以性

29、状特征代该事物2.以局部代全体3.以原料代成品4. 以具体代抽象 5.以地名代人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来代替该事物。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 臣本布衣,躬耕南亩。 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杜甫?赠韦左丞?诗 富家子弟之穿着多为“纨袴,故以“纨袴代指富家子弟;文人学者多戴“儒冠,故以“儒冠代指读书人。2、特称和泛称互代。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以苏秦不信于天下,为燕尾生。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以具体的“口舌指代“口才好,善于言辞。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望月有感? “干,作战时防身的盾牌;“

30、戈,刺杀对方的武器。以具体的“干戈指代战争。3、用具体代抽象4、以局部来代替全体。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用局部代全体出入无完裙。?石壕吏?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局部。“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应属借代中的“以局部代整体,是“衣服之意。 5、以官名、地名来代替人。 及三闾?桔颂?,情采芬芳。 刘伶正促酒,中散欲弹琴。 平原不在,正见清河。 不似颖川空使酒。 “三闾为三闾大夫的简称,借指屈原;“中散为中散大夫的省称,借

31、指嵇康;“平原和“清河本为地名,分别借来指称担任过平原内史的陆机和清河内史的陆云;“颖川本为地名,借指家住颖川的灌夫。以地代人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闺中指代自己处于闺中的妻子,而以自己的所在地“长安指代自己。 陛下亦宜自谋。诸葛亮?出师表?“陛本皇帝宫殿之台阶,陛下本指站在台阶下的贴身卫士。表示说话者不敢直接与对方说话而要请身边人代为转达。用工具代本体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用人名代事物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以原料代成品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那么就木矣。?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棺材是木做的,“就木是进棺材死去的委婉说法。 思考

32、1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性状特征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局部代整体练习 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韩愈?答李翊书?: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白居易?望月有感?:“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韩非子五蠹?: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1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2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长恨歌?诗硕人?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把喻体作为本体来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六、譬喻比喻譬喻就是“比喻,一般叫“打比方。即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与它有相似点

33、的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朱熹讲得很简括:“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为什么说话或写作要使用比喻?刘向?说苑善说?有段话讲得很精彩: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那么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愿先生言事那么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假设何?应曰弹之状如弹。那么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那么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那么不可矣。王曰:“善。使用比喻的目的就是“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 譬喻譬喻即打比方,是用跟某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来描写或说明该事物,以使该事物被说得具体生动、形象深刻的一种修辞方式。古代汉语譬喻的构成和现代汉语譬喻的构成根本上一样,通常有三个组成局部:本体,即想要描写或说明的人或事物;喻体,即用来作譬喻的事物;比喻词,即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古代汉语中常使用的有“假设、“犹、“如、“似、“譬如、“譬犹和“譬之等。其翼本体假设比喻词垂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