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与冯小青考_第1页
潘光旦与冯小青考_第2页
潘光旦与冯小青考_第3页
潘光旦与冯小青考_第4页
潘光旦与冯小青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一、冯小青 : 一件影恋之研究述要冯小青是明万历年间一位只活了 18 岁的传奇女子。潘光旦经 过详细考证 , 根据支如增撰写的小青传和冯梦龙情史类略 、张 潮虞初新志所载小青传 , 参考张岱、李雯、施润章、陆丽京 等文人以小青为题材的诗 , 结合盛明杂剧、西湖拾遗等明代笔 记、传奇中的材料 ,不仅确证了冯小青其人 , 并对冯小青的影恋性心理 作了详细分析。冯小青 : 一件影恋之研究所分析的冯小青 ,明万历 二十三年 (1595) 生于扬州 , 自幼随母学习 ,性好书 , 出语敏捷 , 诗琴书 画精妙,秀丽可人 ,13 岁时嫁与杭州冯生为小妾。冯生之妻奇妒 , 小青 虽曲意逢迎 , 仍被她赶到孤

2、山别室 , 并声言不得到她的批准 ,不能与冯 生见面。小青开始独处时 , 常常临池自照 , 和水中的倒影对话 , 神情凄 婉。遇女仆偷窥 , 便立即停止。后杨夫人常来和小青一起下棋、读书、 吟诗、作画, 遂成挚友。杨夫人同情小青遭遇 , 并称其可以帮小青跳出 火坑。小青婉言相拒 , 称梦中手折一花 , 随风片片落水 , 可知婚姻已如 花落流水 ,若生他念 , 徒供群口描画。后来,杨夫人随夫异地赴任 , 小青 更加孤独、郁闷 , 不久便染病。对送来的药汤 , 她又怀疑被冯妻下毒 , 掷药床侧。小青病中水米不沾 , 惟饮梨汁少许。 小青的病虽越来越重 , 但却依然明妆靓服 ,从不蓬垢卧床。忽一日

3、, 小青命女仆传语冯生 , 要 他请一良画师为自己画像。 第一张嫌未得神采 ,第二张虽得其神 , 却又 嫌不够风采摇曳 , 画第三张时 , 小青先让画师观摩自己的行为举止 , 才 画出其袅婷多姿的风采。 图成, 小青将自画像供于榻前 ,用名香、梨汁 祭奠,并说:“小青 ,小青, 画中人难道与你有缘分吗 ?”说罢抚案而泣一恸而绝,时年 18岁潘光旦“一向喜欢看稗官野史” , 自然对冯小青的生平传 记及其作品很熟悉 , 但并没有发现其中隐含的意义 , 直到他 1921 年 “初次和福洛依特的精神分析论和此论所内涵的性发育论发生接 触”后 , 才“发见了明代末叶的一个奇女子 , 叫做冯小青 , 经与

4、福氏的 学说一度对照以后 , 立时觉察她是所谓影恋的绝妙的例子 ,于是就借 了梁任公先生在中国历史研究法班上责缴报告的机会 , 写了一篇 冯小青考 ”。冯小青考写于 1922年,寄给上海的妇女杂志。 两年后妇女杂志发表该文 , 题为冯小青考。后应上海新月书 店之邀, “爰取旧有关于小青之材料重加厘订 ,于其性心理变态 , 复 作详细之探讨” ( 小青之分析 ?叙言), 并增补精神分析之性发育 观一节,于 1927年 9月出版,书名小青之分析 。1929年 8月订 正再版时, 书名改为冯小青 : 一件影恋之研究 (见潘光旦文集 第 1 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年)。冯小青 : 一件影恋之

5、研究包括 : “小青事考”、“小青 之分析”、书后所附作者“余论”以及冯小青的诗作和清代女词人作 品的统计学分析。“小青事考”列举了明末至清代有关冯小青的主要材料 , 包括陈文述兰因集所载支如增的小青传 、涨潮虞初新志 中的小青传、张岱西湖梦寻中的小青佛舍 , 兰因集中 的小青墓志等 , 并参之以沈涛的续本事诗所载吴道新紫云 歌序、施润章的蠖斋诗话、李雯的诗仿佛行之序等涉及小青 的题咏文字 , 详细考证了小青事迹之真伪 , 为下文小青之精神分析提 供了丰富而确凿的事实根据。“小青之分析”内容最丰富。 在这一部分 , 作者先译述精神 分析学派的性发育观 , 解释其理论体系中的“中滞”、 “回流”

6、、“自 我恋”、“影恋”等关键词 , 为小青之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概念工 具。接下来潘氏用事实回答了“何以知小青有影恋之性心理”的问 题。影恋属于自我恋 , 是自我恋登峰造极的表现 , 小青的临池自照、 对 镜落泪 , 病魔缠身却明妆靓服 , 临死吩咐画师造像 , 面对自画像一恸而 绝等反常行为 , 在潘先生看来非一般所谓顾影自怜所能解释 , 只有影 恋心理才能释然。小青作品中的“瘦影自怜”、“朝泪镜潮, 夕泪镜汐”等诗句 , 就是这种影恋性心理的艺术反映。潘先生又从小青之死进一步分析了小青对影恋心理的自 觉。小青的悲剧本可以通过改嫁和出家得以解脱 , 但小青既不愿改嫁 , 又不愿削发为尼。潘

7、氏分析其中的原因说 , 小青不听杨夫人的劝告改 嫁, 既不是怕坏名节而不敢嫁 , 也不是因自身条件不好嫁不出去 , 更不 是无改嫁之便利与机会 , 是因为她自知其“去则弱絮风中” , 缺少适 应新环境的能力。潘先生认为 , 这表现了小青“不能应付异性之环 境”的自觉意识和自恋心理。 至于小青不愿出家 , 既不是没有机缘 ( 她 十岁即遇老尼传授心经 ), 也不是没有天分 ( 出语每通禅理 ), 而是因为 自知其不能如出家人一样完全灭情禁欲。同时 , 小青一方面对其自我 恋有相当之自觉 , 另一方面 , 又不能冲破“愿作鸳鸯不羡仙”的社会 成规, 二者的冲突越大 , 内心的痛苦就越厉害。 加之她

8、的影恋生活存在 障碍(常被女奴窥之 ), 杨夫人又一去不返 , 形单影只 , 小青之死实属必 然。接下来潘先生从弗洛伊德的性发育理论来推测小青自我恋 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小青在处女时代虽然没有表现出特别异于常人之 癖性,但她有“绰约自好”的性情 ,隐含着自恋倾向。出嫁之时 , 小青 性发育的全过程尚未最后完成 , 嫁与“性嘈唼憨跳不韵” (性格浮躁、 粗鲁, 不懂体贴温存 )的冯生之后 , 小青不堪性粗暴和冯妻之淫威 , 导 致其欲力回流 , 流回至往昔曾经留滞的“自我恋”之阶段 , 从而造成 影恋性心理。在潘先生看来 ,小青之影恋 ,是“回流”和“中滞”两种 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小青之分

9、析”最后讨论的是小青性心理的复杂性。小青 的影恋性心理 , 主要是因为新婚不快导致性发育的“回流”所致。按 照精神分析学说 , “回流”是指性发育虽已完成全过程 , 但因为受到 异于寻常的性经验之打击 , 退回至性发育的较早阶段依次为 “同性恋”、“自我恋”、“母恋”阶段。 小青的欲力回流较为复杂 , 一种情况是还没有流到自我恋阶段 , 只到同性恋 ; 另一种情况是越过 自我恋阶段到达母恋。在小青的诗作和书信中 , 同性恋和母恋两种倾 向都有所流露。此外,小青的自我恋除了影恋这种极端的形式外 , 还表 现在自大与猜疑的心态上。潘氏指出 , 小青诗文喜欢自比历史人物蔡 琰、王嫱 , 喜欢以自己的

10、名字入诗 ,自美之辞很多 , 这都是自大心理的 流露。猜疑则体现在病中掷药不饮上。小青的性心理既包含自我恋 , 也有少许同性恋和母恋因素 ; 自我恋中 , 既有影恋这种特别严重的自 我恋, 也有自大和猜疑等一般自恋心理 , 这就是小青性心理的复杂性。 全书末尾部分是作者的两篇“余论”和三篇“附录”。 潘先生在“余论一”中指出 , 女性在我国男权专制社会中 地位低下 , 被视为不祥之物、可玩之物 , 即使女子自己也不惜以此自 贬。传统社会遏制个人性生活的正常发展 , 而社会舆论对女性变态性 心理的普遍态度偏又“不谅解” , 不谅解即不理解、 不正视、不宽容。 由于不蒙社会“谅解” , 弱女子一旦

11、性生理和心理出现病变 , 眼光便 不能达其症候 , 也就不知采取何种措施予以调节和排遣 , 终致郁结而 死。依潘先生的观察 , 我国女子体质柔弱 , 精神郁结者为数不少 , 而尤 以像小青这样的知识阶层中之女子为甚。郁结而死者如冯小青 , 其事 迹虽然被文人把玩 ,但仅仅止于同情而已 , 并未被人谅解 , 因此类似的 悲剧仍在不断上演。现代社会如何才能真正做到“谅解” , 从而彻底 摆脱这种悲剧 ?潘先生认为首先必须改变社会对于性欲及性发育的观 念, 开展性教育 , 使父母去其溺爱 , 减少因性发育的“中滞”而导致的 母恋; 提倡女子教育 , 扩大异性交往的机会 , 使女性淤塞的欲力得以疏 通

12、, 这样, 即使性发育中发生性心理的变态倾向 , 也可以归于常态。“余论二” , 论述自我恋与婚姻选择。 潘先生运用精神分析 学说的“性的过誉” ( )理论,分析世间佳偶何以少见的原因。未婚之青年人 , 没有不依心 目中的理想条件来择偶 , 若此时内心未脱自恋而又不自觉 , “理想” 之异性即为主观自我的影子 ,情人身上的光环 , 实为自我崇拜所投射。 随着年事日长 , 终将认识到客观异性之对象和主观自我之理想不是一 回事,还其情人之本来面目 , 婚后的失望也就随之而来。 用潘先生的话 来说: “当日之崇拜愈深 ,用情愈热烈 ,则此日之失望愈甚 ,是势所必 至者也。”“附录一” ,转录陈文述兰

13、因集所载 6 篇小青作品,和 潘先生的“小青作品勘异”。“附录二” , 潘先生对清人毕振达选编 消魂词 所载的清 代 95 位女词人的 234 首作品 , 进行用词特点的统计 , 结果在 234 首词 作中,情绪消沉之字竟在 1600多个以上。通过统计分析 , 女性词人的 体质之虚弱、生活之孤寂、 精神之郁结甚为普遍。潘氏在解释这种普 遍的精神状态时说 , “女词人精神生活之不积极” ,不能完全用汉族 女子体质虚弱的先天生理特征来解释 , 还应该从中国社会中女性“性 发育与性生活之愆期 , 缺陷与不适当”方面来寻找原因。“附录三”采录绛县陈玉秀自题小照诗 4 首, 这些诗可以 印证小青之影恋心理的普遍性 , 为潘氏的性心理分析提供了更为广泛 的本土材料。( 节选自 赖力行: 潘光旦冯小青 : 一件影恋之研究的文学 批评学意义, 文化研究, 2005-11-29 )以下无正文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 ,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