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历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与一轮复习策略_第1页
复习课件:历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与一轮复习策略_第2页
复习课件:历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与一轮复习策略_第3页
复习课件:历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与一轮复习策略_第4页
复习课件:历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与一轮复习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历年山东历史高考试题与一轮复习策略2010年9月一、高考试题的知识考查和教学中知识处理1、20072010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考点统计2007年山东文综试卷历史试题考点统计题号知识点题号知识点9明朝皇权专制15资本主义萌芽、蒸汽机、京剧、英国资级革命时间10马丁路德宗教改革161972年中美恢复邦交关系11小农经济特点27美国罗斯福新政12抗日根据地位置29山东先秦成就和近代教育13新中国1960年八字方针33王安石变法内容和评价14新中国民族政策题号知识点题号知识点9唐朝三省六部制1570年代世界多极化趋势10北宋都城布局16新航路开辟后地图11英国工业革命与风景画27现代化进程中的家庭变迁1

2、2土地革命时期标语29中国经济现代化13人文主义名言33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1470年代西方经济滞胀2008年山东文综试卷历史试题考点统计山东2009年试卷考点分布题号知识点知识板块试题类型分值9宗法制必修一选择题410明清农耕经济的发展必修二选择题411中国近代思想必修三选择题412抗日战争必修一选择题413改革开放的成就必修二选择题414工业革命的影响必修二选择题415苏联的经济建设必修二选择题416不结盟运动必修一选择题427中国儒家思想和近代维新思想;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必修三非选择题2529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探索必修一非选择题112010年山东文综试卷历史试题考点统计题号知识

3、点题号知识点9墨家兼爱主张15英国光荣革命10宋朝制约相权16社会契约论11太平天国27哥伦布航行12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29西南地区的管理与抗战13新民主革命的原则33王安石教育改革14新中国三年经济困难注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是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之一。均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山东卷考试说明所规定的学科主干知识,考查重点突出,学科特点鲜明。2010年的历史试题主要涉及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太平天国运动、近代社会变迁、毛泽东思想、新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近现代科学技术、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资本主义

4、的新变化、新航路的开辟、王安石变法、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美国对外政策与中美关系等。重视基础性,并非单纯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记忆。在对考生基础历史知识的考查中,它以知识为载体,更侧重于考查了考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基本人文素养。例如:第14题对新中国成立后四个时期经济增长率变化的考查,它要求考生不但能真正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的基本特征,而且还要学会能在政治模块和经济模块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主干知识、基础知识是指历史课程的知识,而非单纯的教材知识。命题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是近年新高考命题和答案制定反映出的一个鲜明特点。例如,第

5、11题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材料所给出的“阻断了中国近代化,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提出的政策是历史的倒退”等信息以及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评价太平天国运动,这些都是当前教材中没有涉及的。但近代化史观是新课程标准确定学习内容的依据,现有版本教材的知识体系的构建都体现了近代化史观,所以,它并没有超出教材的范畴和考生的认知水平,考生只要结合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和天朝田亩制度的相关内容,就可以推理得出正确答案。2、一轮复习中知识的整合和概念的处理 (1)以课标为核心有效整合教材在复习历史的过程中,如果说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温故”,那么对知识的整合就是“知新”。温故知新,是复习的双重任务。综合运用历

6、史知识分析说明问题,是高考的要求,对历史知识进行有效整合,是适应这一要求的必然举措。 知识整合的着眼点应是学生的发展,“课标”则是知识整合的“灵魂”和“标尺”。如英国的制度的创新一课: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要求围绕“君主立宪制”为核心,在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的教学过程中,理解这一政体的特点。 如果这节课让学生记住了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特点,似乎是完成了学习的任务。然而,同时也失去了一节课的意义构建。理解会变成背诵,运用会变成套用。忽视了学生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历史思维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

7、基本人文素养的培养。 在理解课标的基础上,可以根据教材标题英国制度的创新,构建本节课复习的另一主题,即英国制度的创新、渐进和民主。而其中渐进是纵向发展、创新是横向比较,而民主是政体核心。这样处理,将复习过程变成探究,在温故中知新。英国制度的创新主题架构1、历史传统:有限王权(1)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法律依据(2)大 会 议 改造会议,议会决策事宜权力机制2、艰难抉择:权力转移(1)君 权 神 授王权神化(2)暴 力 革 命王权轮回(3)光 荣 革 命王权转移(4)权利法案议会主权3、渐进发展:权力再移(1)责任内阁行政权力转移(2)议会改革权力下移民众 从上看出,本节课有两条线索: 一

8、是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反映的是不断加强对王权的限制; 二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的是议会权力的扩大和行政权力实现从国王向议会的转移。 最终,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国王的权力被限制在宪法所规定的范围之内,君主立宪得以最终确立。两句话概括:议会努力地限制王权,议会全力地替代王权。 同时,我们还可以从中进一步挖掘其隐性的历史知识,认识英国制度创新的价值。 李惠军:基于历史传统、挫折教训、时代变化前提下,和平渐进的现代民主制度创新。 首先,制度创新是在特殊的历史传统、特殊的国情状态和特殊的时代变迁前提下进行的; 其次,和平渐进是在对历史的矫枉过正、继承完善和发展创新中通过法制化途径完成的; 复次,经济

9、结构的变化、社会结构的变化、思想观念的变化堪称制度创新的基础和前提; 最后,制度创新的核心是政治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决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一个阶级的成功。 (2)以课标为中心的概念阐释 依托主干知识,强调基础性,并不代表试题依赖教材,简单的照搬教材。尤其是试题中对历史概念的考查,并不局限于教材的表述,更要知其表,理其理。因此对历史概念的处理,多层次、多维度分析,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如雅典的民主政治。课标要求:知道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课雅典的民主政治既是需要理解的重要概念,也是能够准确理、认识其历史地位的前提。雅典的民主政治,更充分的体现在其原则和运

10、作方式上。不妨对其整合如下:机构保障: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保障公民权利)、五百人议事会(附属机构,监督落实)、民主法庭(司法机关、司法主人)。辩论程序:正确决策,保证效率和秩序。开会津贴:鼓励参政,保证公民主体。制度保障:比例代表制、差额选举制、议会制等法治原则: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这样整合概念,更能够理解雅典民主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的新形式;有利于正确决策、修正错误、监督政府、促进文化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场悲壮的实验 苏联探索社会主义的三大实验 第一次:追随理想的实验 按马克思设想进行的实验 第二次:面对现实的实验 列宁从国情出发进行的实验 第

11、三次:回归理想的实验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实验(3)线索的宏观把握 模块加专题的课程结构,注定了课程内容的跨度较大,在政治文明史中尤其如此。 如果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政治制度演进的过程,就不能体会政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如果不能长时段的把握治乱兴衰的变化,就难以理解政治制度革新的价值和要求; 如果不能从整体上认识政治现象,就难以对历史事件做出准确的评价。 因此宏观的把握历史线索是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如政治文明一般从政治制度、政治现象、政治思想、政治人物等方面进行整理,其中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核心。 同时深刻理解,不同的文明所面对、所探索、所解决的与人类生存与发展攸关的问题,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是相

12、同的。不同文明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方式、方法、制度、理念等,是人类共有的财富,是相互借鉴的。即政治文明是在相互交融与借鉴中发展。(文明史观) 地毯式扫荡。先把该复习的基础知识全面过一遍,追求的是尽可能全面不要有遗漏。融会贯通。找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把每单元每一课的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追求的是从局部到全局,从全局中把握局部。知识的运用。做题,做各种各样的题,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解题去练习运用知识。掌握各种解题思路,通过解题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捡“渣子”,即查漏补缺。通过复习的反复,一方面强化知识,强化记忆,一方面查找易遗漏的知识,做到不留任何知识上的死角。(4)注意知识复习的全面性和联系性二

13、、高考试题的能力立意和能力培养的过程设计 山东卷历史试题延续了前几年的命题特点,以“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为指导思想,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是否能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的选择题以新情景新材料为载体,除了考查考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外,主要考查了考生的四种能力。 (1)正确理解历史概念的能力。如第9题对墨子“兼爱”思想的理解,第13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等。它要求考生能准确解读信息,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 (2)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如第9题墨家“兼爱”思想和儒家“仁爱”思想的对比;第16题“智者学派思想与人文主义

14、思潮”“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君权神授说与社会契约论”“罗斯福新政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调整”四组历史概念的对比。通过对比,让考生准确把握历史事物的特征。 (3)正确理解历史发展线索和阶段特征的能力。如第10题,它要求考生把握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阶段特征和一般规律;第12题通过山西流传的一则歌谣,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和时代特征;第14题通过四幅曲线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 (4)创新意识和历史探究思维能力。如第11、14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

15、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 非选择题的能力考查,试题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学习以及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把考查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灵活迁移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放在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多元的思维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历史事物上,放在对考生的历史态度、历史研究基本方法的考查上。 这些年来要求,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有充分体现: 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

16、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这种命题思想,对于我们教学过程的设计,材料的选取和运用,问题的创设和引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1、基本史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材通常由基本史实、基本线索和基本观点组成。高考试题的材料也基本由这些元素构成。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历史基本史实;辨别哪些是基本线索;辨别哪些是基本观点。 例1、历史必修I第一单元政治史主要考点 (1)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类 西周的宗法制、西周的分封制、商鞅变法、 “始皇帝”的来历、郡县制

17、、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科举制度、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 (2)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和规律: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趋势。 (3)历史课程标准中的主要观点集锦(这些观点对于分析和解答历史考题非常重要)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秦一清”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制度和中央集权制度都空前加强。 然后学生会举一反三,在新情境、新材料中得心应手的运用。例2、(2009年广东卷)26.(14分)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

18、材料和所得的结论(表略)请回答:(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2、问题设计在教学中的应用 之所以重视问题设计,是为了提高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复习地有效性,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应试技巧。问题的设计既要体现“表”,即历史现象、事件发生演变的过

19、程;又要深入“里”,即深度探究,解决历史现象隐含的实质;还要多元思维,即多元探究,给学生提供多元思维的平台。如:罗马法 一、基础探究:罗马法是什么?(罗马政制演变和法律发展过程) 二、深度探究:罗马法还是什么?(解决该法在当时、后世的影响) 三、多元探究:罗马法又是什么?(多元思维,思考罗马法的价值) 这一设计体现了教与学逻辑的层层推进,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深度发展。再如:北美大陆的新体制的背景:(1)北美独立后出现了哪些问题?(知识再现)(2)这些现象背后隐含着哪些矛盾?(深度思考)(3)你认为怎样才能解决这些矛盾?(发散思维)设计如下:(1)邦联体制中央政府和州加强中央集权联邦制政体(2)中央

20、政府加强权力和共和分权制衡三权分立原则(3)政府权力政府与民众保障民主人民主权原则3、高考基本能力的过程培养(1)要注重问题意识教学,命题考试是问题性的思维程序,需要考生以某一问题为中心,组织所学史实形成答案。这就需要教学中能够渗透问题意识,将教材中陈述性的史实,转换成问题性的素材,把说史变成问史和疑史,鼓励学生寻找史实之间的因果转化关系,把历史的知识序列变成史实的问题序列。(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重视打破思维定势,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要明确思维定势的表现,掌握突破思维定势的标准及方法。(3)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把各种能力

21、培养与具体的历史知识相结合,与一定的方法技巧相结合,贯穿于教学、测试等各个环节和各种活动中,做到能力培养内容化、方法化、经常化,切实提高解答历史试题的基本能力,主要是正确的审题能力、史论结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综合处理材料的能力、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简洁有序的文字表达能力。三、高考试题的史观考查和史学观念的转变1、高考命题体现史学观念的转变的基本方法:历史教科书的编写都面临着一个困境编写者都只能立足于某一种观念作为全书的编写基础,不可能把所有的观念都融合到同一本教科书中。这意味着广大师生在学习某本教科书的时候,所接触到的仅仅是某一种观念。命题者为了提高题目的难度,往往会引入新的思考角度或评价标

22、准,要求同学们根据它来评判已经熟知的内容。例1、(07广东)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

23、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革命史观)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近代化史观)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革命史观、近代化史观)例2、(08江苏) 21.法国历史学家雅克 勒高夫在新史学中称:“历史不仅是政治史、军事史和外交史、而且还是经济史、人口史、技术史和习俗史;不仅是君主和大人物的历史,而且还是所有人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社会史观例3、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所指出,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应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

24、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2010年山东高考试题第27题是一道学科内综合题,在整个历史部分中份量最重,最能体现试题的整体立意。围绕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系列问题,就是以此为创意高度来设计的。它通过“偶然与必然”“发现与相遇”“交流与发展”三个问题,意图使考生牢固树立全球史观和文明多元发生、多样发展的观念,正确认识文明多样性,平等对待各种文明,正确认识人类交往和文明交流对于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2、教学中史学观念转变的重要性 黄牧航教授告诫:“如果不转变史学观念,所谓转变课程观充其量是使教师成为一个更优秀的资料收集者,而所谓转变教学观,也很有可能就是运用更有效的方式把原来的一些陈旧错误的观念加以强化。

25、”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历史观又是对史实进行意义建构的理论和观点。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之所以会让人感受到其中的价值和魅力,主要是由于这些史实中体现了某种思想,而要使史实具备某种思想,需要历史观的参与,任何史学都包含特定的历史观。历史学科体系的架构和历史学科内容的选择,更离不开特定的历史观的指导。 科学的史识,意味着对历史认识的多元视野,而多元视野本质上就是多元史观。历史新课标和教科书的“时代性”,突出地体现在摒弃了僵化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体现了史观的多元性。如表现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理论和全球史观的运用。黄牧航史学观念的转变与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1)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比对历史知识的记忆

26、重要;(2)历史的阶段特征比历史的分期重要;(3)历史的通史意识比历史的专题意识重要;(4)探索事件所蕴含的价值观比探索历史事件的学术意义重要;(5)探索人类文明的共性比探索人类文明的差异重要;(6)学会“从世界去思考”比学会“思考世界”重要;(7)历史知识的能力定位比题型重要;(8)历史试题所包含的能力层次比能力种类重要;(9)历史学科能力的操作性比历史学科能力的简单分类重要;(10)历史试题的生活气息比专业味道重要。3、多元史观下的教材知识的重新构建例1、辛亥革命革命史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史观:影响社会习俗变迁整体史观:西方思想、革命的影响;亚洲的觉醒近代化史观:推进中国政治、经济、思

27、想、生活的近代化进程文明史观:推进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例2、对中国近代开放通商口岸的评价:革命史观: 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使中国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加速了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是列强殖民侵略的重要标志。现代化史观: 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是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推动了经济的现代化。整体史观: 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尽管是被动的,却是客观事实),使中国纳入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明史史观: 是中国了解和学习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国农业文明最早开始转向工业文明的地方。社会史观: 是传统农业

28、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最早交汇的地方,在思想观念、礼仪交往、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产生出相应的社会问题。例3、对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的评价(1)革命史观:洋务派处于地主阶级本能,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2)现代化史观:打出的“自强”和“求富”旗号,冲击了 “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3)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就制度、就思想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展的表现。(4)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

29、排拒的矛盾心态,但毕竟承认了中学之不足,西学之所长,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史学观念的渗透,更加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和整体历史思维以及综合运用学科方法分析论证问题的能力。多元史观下的知识整合,实现了由原来的平面考查到立体考查的转变,实现了由原来的知识综合到能力综合的转变,这是对传统课型的创新和超越。四、高考试题的情景创设和教学中史料运用情境是试题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它是实现试题立意的材料和介质。新课程改革以后的高考命题重视新情境新材料的创设和应用,不但搭建了一个测试考生能力的平台,而且在教材多样化的局面下,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就成了当前解决多版本问题的最佳方法。

30、 2007年山东文综卷试题形式一览表题号材料情境题号材料情境93副男帽图片151760年特定历史情境10引路德文字材料1672年中美联合公报文件11白居易诗27新政图片、立法文件12抗日根据地地图29简答、学校课表13引用周总理对话33司马光、梁启超观点材料1453版人民币图案(2007年卷) 2008年山东文综卷试题形式一览表题号材料情境题号材料情境9三省六部问题15多极化论文选题10宋东京地图16新航路开辟后地图11中英风景画比较27家庭伦理与生活材料四则12土地革命标语图片29中国经济现代化材料二则13人文主义名言选择33雅典故事一则14经济滞胀材料(2008年卷) 2009年山东文综卷

31、试题形式一览表题号材料情境题号材料情境9红楼梦文字材料15苏联领导人演讲材料10山东地方经济史材料16路透社评论材料11重庆商会对联27关于书籍和教育的文字图表12申报材料29环渤海地区地图材料13改革开放初期图表33泰晤士报主编信件14历史著作四个材料 2010年山东文综卷试题形式一览表题号材料情境题号材料情境9墨家文献材料15英国贵族观点10宋二库三司文字材料16四组对应概念11学生课堂笔记图片27三组主题式材料12山西清末民初歌谣29西南地图与抗战文字材料13毛泽东会议报告材料33王安石观点文字材料14四幅图表材料2010年山东卷历史试题均不拘泥于教材知识点的具体表述,而是超越和突破教材

32、,从崭新的角度和视角重新整合知识,由“新材料”来创设“新情境”。既使得卷面活泼生动,又突出了对考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等学科能力的考查。今年试题所选取的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试题材料来源广泛,既有文字资料,也有图片资料,包括名人著述、学生笔记、历史地图、图片、表格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2)材料的选取不单纯求新求奇,材料平实、典型,具有权威性。如材料来源主要有墨子、续资治通鉴长编、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上仁宗皇帝言事书和谭嗣同的仁学等,具有很强的历史感。 (3)材料信息丰富符合题意,同时文字简洁,减少了考生的阅读量,更有利考生能力的发挥。1、新情境、新材料可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 教材只

33、是历史知识的载体,并非知识本身。而当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把历史知识浓缩化、概念化、公式化甚至口号化,学生把教科书的表述视为历史的真实,把背诵教科书视为学好历史的不二法门时,真实的历史知识就离学生越来越远了。而新情境、新材料的运用,既可以还原真实的历史,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1】2007年山东27题(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例2】2008年山东27题(4)“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

34、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5分) 【例3】2009年山东27题(4)关于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有人认为前者重要,有人认为后者重要,结合史实谈谈你的观点。(5分)【例4】2010年山东27题1492年,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开启了世界历史的新时代。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8分)(3)2010年山东27题(3)结合所学知识,运用以上四个词语以“交流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10分)要求:紧扣主题,观点

35、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20宇左右。第(1)题提供了三种答案,属于思维层次上的开放。第(3)题要求学生以“交流与发展”为题写一篇历史短文,需要考生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新整合、分析,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对历史探究能力的一种考查。同时,试题答案在制定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给考生发挥个性特长留有充分余地,有利于开拓考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例5】2009年山东、11题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第11题,试题给考生的是全新的信息,要求

36、考生能从一个新的思维角度近代化史观,让考生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历史地认识历史现象,对历史事件做出综合的描述和正确的阐释,在探究推理中得出正确结论。【案例举例】辛亥革命一课,提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两则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否相矛盾? (4)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参考答案:(1)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意识,等等。(2)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十分有限,没有改变当时中国,尤其是农村的现状。等等。(3)不矛盾。材料一反映了辛亥革命在城市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