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西周时期东周时期 诸侯国的数量减少,面积大规模扩大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围几百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要依赖周围的晋、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思考:东周(春秋)初年的周王室的政治形势如何? 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第二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BC1046BC771BC476BC221西周春秋战国东周春秋时期(公元

2、前770前476年) 奴隶社会的逐渐瓦解时期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封建社会的逐渐形成时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战国时期时序顺序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春秋形势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战国形势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2. 中原的民族关系华夏认同观念礼仪之大服章之美文明的先进历史纵横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何为“华夏”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各少数民族也不断深入到华夏族居住的区域,这样就打破了

3、原来各族之间的地域界限,形成了华夏族与夷狄各部犬牙交错的杂居局面,这为民族的融合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许兆昌夏商周简史 春秋晚期,华夏族对于夷狄而言,已不能说有很大的文化优势了。这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时期民族交融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许兆昌夏商周简史华夏和夷狄交融的成果是什么?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华夏文化得到发展,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 农业发展: 战国的铁质农具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铁器达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国21个省(区)100个县(市),约192个以上的地点,覆盖了战国七雄及越、中山等国统治的区域

4、。战国史与战国文明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水利工程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二、经济发展1. 农业发展:铁质农具、牛耕、水利工程2. 工商业繁荣:货币、城市楚币(金币)韩赵魏币齐币宋币春秋战国:货币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变法运动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变法运动1. 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2、政治分封

5、制、宗法制被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改革变法的根本原因。称霸天下的欲望是改革变法的直接动力。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春秋时期各国的国君一般称公或侯,进入战国,随着割据称雄的加剧,各国国君纷纷自称为王,并进而带来政体的变化。这不仅反映了各诸侯国独立主权的形成,而且反映了君主集权体制的形成。国王是最高政治权力的代表,总揽国家的统治权。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宗法分封制中央集权体制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1、经济井田制瓦解铁器牛耕农业发展手工业商业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阶级关系:新兴地主 自耕农2、政治分封制、宗法制被破坏

6、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争霸、兼并富国强兵风起云涌的改革3、思想:私学兴起百家争鸣法家顺应时代需求(理论武器)大动荡、大变革4、秦孝公变法图强,重用商鞅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三、变法运动1. 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2. 秦国商鞅变法措 施目的及作用秦国商鞅变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奖励军功什伍连坐,鼓励告发普遍建立县制发展农耕,富国强兵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打破世袭贵族的特权,发展官僚制度加强社会控制实行中央集权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商鞅变法的哪一措施对后世影响最大?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导致社会的经济基础发生变化,社会发生转型。 诸侯纷争与变法

7、运动官僚制度取代贵族政治贵族政治: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集团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官僚政治:建立在君主对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力体系。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商)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兵事而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通典食货典一探究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四、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经济发展政治变革 春秋以后,周王渐失天下共主的地位,王室衰微,诸侯

8、坐大,历史遂进入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经济上,铁工具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政治上,权力纷争,政权下移,诸侯间强国纵横,迭为霸主,旋而造成七国争雄的态势;时势的激荡,促进了文化思想界的活跃,呈现出诸子百家、竞相争鸣的局面。大学中国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四、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1. “士”阶层的兴起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战国初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此时的“士”已与出身无关,他们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微贱,其共同的身份标志仅仅是知识、智慧和才能。战国以前的士受“六艺”教育,文武并重,而战国时期的士基本以学习文化典籍为主,是比较单纯的文士。他们已经脱离了分封等级制的束缚,能够自

9、由流动。很多国家出现了“布衣卿相”,国君礼贤下士,并不计较出身。于是士的社会地位同以前相比更加显赫,奔走于各国,成为各国官僚队伍的后备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士”阶层的兴起概括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其原因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四、学术下移和百家争鸣1. “士”阶层的兴起2. 思想家的主张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三种主要观点: 儒家推崇“仁治”, “德治”,“为政以德”实行仁政。 法家提倡“法治”,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道家主张“无为而治”,顺应时势和民心。尼山降圣前55120岁出任小官30岁杏坛讲学51岁学优则仕周游列国57岁68岁整

10、理六经73岁麟现圣亡孔子的个人经历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出身于春秋后期鲁国没落贵族家庭。孔子针对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形势,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是“仁”。“仁”最扼要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达到“仁”的途径是“克己复礼”,即通过对自己的控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 他希望统治者“为政以德”,以严格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以身作则,通过道德感化改善政治,而不是一味使用暴力和刑罚。 孔子对春秋后期“礼崩乐坏”的变革、动荡形势感到不满,期望恢复西周的礼乐政治。但同时他也承认,社会政治制度应

11、当随着时代的变化有所损益,进行局部的修正或改良。张帆中国古代简史归纳:孔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和谐的人际关系 仁 为政以德(政治) 礼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兴办私学 有教无类,打破贵族阶层垄断文教的局面; 因材施教整理典籍 诗书礼易春秋儒学思想孔子一生的事业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近距离了解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n) ,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做过东周史官,管理王室典籍。他的学说集中在老子(道德经)中。图1-老子像图2-道德经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 人法(顺从)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朴素的唯物史观“道”是万物本源万物运行有法则

12、老子的主要思想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万物都有对立面高下相倾长短相形前后相随丑美美之为美,斯恶也。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道德经对立双方相互转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主张以清静之道治国,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是善为。无为是为了做大事有大为,大事抓好了则无不为,使万物万事按自身规律发展。郭齐勇中国人的智慧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老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简表流派代表主要思想主张儒家道家阴阳家墨家法家 孟子荀子庄子邹衍墨子韩非民本论 仁政论 性善论性恶论 礼法并重 德主刑辅 崇尚逍遥自由阴阳五行相生相胜兼爱与非攻 尚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以法治国” 奖励耕战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百家争鸣治国理念儒家主张法家主张道家主张墨家主张社会伦理观孟子主张荀子主张哲学方面老子阴阳家庄子“仁政”“德治”,恢复等级秩序法治“无为而治”“兼爱”“非攻”“尚贤”“人性善”“人性恶”朴素的唯物论、辩证法“相生相胜”“逍遥”人生哲学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例“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出于主,而不从臣出”春秋战国时期实践这一思想在图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