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试题经典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 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 肖,知我不遭时。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 母,知我者鲍子也。(注释)吾: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著名政治家。贾: gu做买卖。穷困:困厄,窘迫。 公子纠:齐国公子,当时与另一位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争夺王位。其时,管仲与 后文的 君忽”同为其辅臣。
2、 死之:为公子纠而死。(1)解释划线的词鲍叔不以我为贪三战三走(2)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我尝试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B我曾经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C.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罢免n D我尝试三次做官三次看见有人追逐国君(3)管仲早年的所作所为,在别人看来是贫”、“:、不肖、“和“/而鲍叔则用不同的眼光看到管仲的另一面。(4)鲍叔是一个 的人,文章表达了管仲对鲍叔 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答案】(1)是;跑(2) C(3)愚;怯;无耻(4)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解析】 【分析】(1)考查重点词语。 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并不认为我是贪财。为:是。三战三走:我曾经多次打仗多
3、次逃跑。走:跑。(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被国君驱逐。尝:曾经。三:多次。逐:驱逐。见:免职。于:被。故选Co(3)考查内容理解。结合原文鲍叔不以我为愚鲍叔不以我怯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归纳答案:愚、怯、无耻。(4)朋友相交,贵在知心。管鲍之交”之所以被传为佳话,就是因为在管鲍之间存在着一种真诚的宽容和谅解。朋友之间相互理解、帮助和支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鲍叔牙 的胸怀,管仲可能很难在历史上留名;如果没有管仲的雄才大略,鲍叔牙也许永远只是一 个商人。所以,天下人都赞扬管仲的才能,但更赞扬鲍叔牙能够了解举荐贤人。故答案为:是;跑;C;愚;怯;无耻;识人大体(或察人准确)。【点评】
4、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 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 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5、【附参考译文】管仲说:我当初贫困时,曾经和鲍叔一起做买卖,分财利时自己总是多要一些,鲍叔并 不认为我贪财,而是知道我家里贫穷。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却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 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经多次作官多次都 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我不成器,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曾经多次打仗多次逃跑。 鲍叔不认为我胆小,他知道我家里有老母需要赡养。公子纠失败,召忽自杀,而我宁愿在 牢中受到羞辱,鲍叔不认为我没有羞愧之心,他知道我不因小节而感到羞耻,而以功名不 能显扬于天下为耻辱。生养我的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是鲍叔啊。” 2.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
6、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 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日:”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日:”尔安敢轻吾射! 翁日: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1)下列划线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陈康肃公善射多谋善断B.有卖油翁程担而立手不催卷C.惟手熟尔深思熟虑D.乃取一葫芦置壬地置之不理(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公亦以此自矜县是人多以书假余B.睨之久而不去已而之细柳军C.而钱不湿何
7、苦而不平D.以钱覆其口其业有不精(3)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面对卖油翁观射时不以为然的态度,康肃在质问时称呼、语气的变化,淋滴尽致地表现 了他傲慢无礼、骄矜暴躁的个性。B.酌油术表演后,卖油翁以一句我亦无他”来教训康肃 你亦无他”,举重若轻,一个沉稳老练、从容自得的长者形象跃然纸上。C.从康肃的 射箭”到卖油翁的酌油”,从康肃 自矜“忿然“到笑“遣”,行文跌宕有致,富有戏剧性。D. 故事虽短,但生动有趣,通过类比,深入浅出地阐明了做人要正确看待自己与他人的长处,善于向他人学习的道理。( 4 )把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答案】 ( 1 )
8、 C(2) D(3) D( 4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解析】【分析】(1) A.擅长,善于;B.放下;C熟练/细致谨慎;D.放下。2) A.介词,凭借;连词,因此。B.代词,代指陈康肃射箭;动词,至ij。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代词,代指他的。3) ABC分析正确。D.这篇文章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十中八九:十箭中八九成 。但:只。之:凑足音节,无意义,不译。注意把省略的内容添加上。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9、。故答案为: C; D; D;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答这样的题,首先要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文
10、章写作手法,思考文章所讲的道理,最后再辨析每个选项并作出选择。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文言文阅读刘氏善举刘氏者,某乡寡妇也,育一儿,昼则疾耕作于田间,夜则纺织于烛下,竟年如是。邻有贫乏者,刘氏辄以斗升相济。偶有无衣者,刘氏以己之衣遗之。乡里咸称其善。然儿不解,心有怨言。母诚之,曰:与人为善,乃为人之本,谁无缓急之事。”母卒三年,刘家大火,屋舍衣物殆尽。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皆念刘氏之情也。时刘儿方悟母之善举也。
11、【注释】殆尽:几乎全部烧光。(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昼则疾耕作于田间于:时刘儿方惜母之善举也悟:(2)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乡邻给衣物,且为之伐木建屋(3)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1)介词,在;明白,醒悟(2)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3)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 诉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解析】【分析】(1)此题是多是古今异义词,如, 给”:给予。 悟”:明白,醒悟。(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且:并且。伐:砍。(3)刘氏善举为一篇歌颂助人为乐精神的文章。刘氏无私帮助别人,儿子开始不理解,最
12、后刘家儿子 方悟”,他明白了对别人做好事,别人也会回报自己的道理。给我们的 启示: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多给别人做好事,当自己有困难时,别人也会来帮助你。人 都有需要帮助的时候,其实,助人为乐是一件善事。这样才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故答案为:介词,在;明白,醒悟;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刘氏平时帮助别人,她去世后,家里遭遇大火,损失惨重,邻居帮助了她的孩子。告诉 我们:帮助别人也是帮自己。【点评】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词语即可做出选 择,答题关键是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
13、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 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参考译文】(有一个)姓刘的人,是某一个乡里的寡妇,养育(有)一个孩子。她白天在田间努力耕作,晚上点着蜡烛在织机上纺织,整年都像这样。邻居中有穷困的人,刘氏就用粮食救济 他们,偶尔有没有衣服穿的人,刘氏就把自己的衣服赠送给他们。乡里的人都称赞她善良。然而她的孩子不
14、理解,心里有怨言,母亲告诉他说:和别人相处要善良,是做人的根本,谁没有紧急的事情呢? ”母亲(指刘氏)死后三年,刘家遭遇大火,房屋衣物几乎全部被烧 光。大家不仅给他衣物,并且为他砍树建造房屋,这都是感念刘氏的恩情!这时刘氏的孩子才明白母亲的友善的行为。.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 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
15、为常,此即日趋于奢矣。见乡人则嗤其朴陋 ,见雇工则颐指气使,此即日习于傲矣。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 奢“傲二字者。初五夜,又接弟 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 不能妥善。弟总宜平心静气。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藩家书)【注】日:一天天地。 朴陋:粗俗鄙陋。 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 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1)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悲守辿此即日习于傲矣(2)选出下列划线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静以修身/皆以美于徐公B.险躁则不能治性/至则无可用C.不必锦衣
16、玉食而后谓之奢也 /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D.车马仆从习惯为常/二虫尽为所吞(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线的句子。(4)【甲】文中诸葛亮认为学须静也,才须学也”,以“四字比喻了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乙】文中曾国藩以自己为例劝诫弟弟,提 出做事宜“:,否则会导致 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的结果;【甲】【乙】两文 的作者都认为 会阻碍静”的养成,从而影响学习与做事。(5)【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答案】(1)实现远大目标;振奋精神;偏偏简陋的房屋;习惯,熟悉(2) C(3)不把名利看
17、淡就不能明确志向。(4)遂成枯落;平心静气;躁(险躁 /焦躁)(5)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锦衣玉食”才是奢,如果“皮袍呢褂 ”随处都是, “车马仆从 ”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解析】 【分析】 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 励精:振奋精神 ; 穷庐:偏偏简陋的房屋; 习:名词,习惯,熟悉。 A 表目的,来/ 认为。 B 那么 / 表转折,可是,却。 C 都是顺接连词。 D 以为 / 被。故选C。 遵循
18、“一一对应,字字落实” 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澹泊:同 “淡泊 ” ,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句意是: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作答。甲文写过度懈怠、不静心于学的人精力衰竭、失去活力的状态 ,句子是 “遂成枯落 ” ,乙文强调 “平心静气 ”。两文都提倡 “静 ”,就是要静心,心态平正,不能“险躁 ”或 “焦躁 ” 。 根据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或谈由
19、选文引发的思考,正确理解原文的内容、思想和情感,阐述自己感受即可。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故答案为: 实现远大目标; 振奋精神 ; 偏偏简陋的房屋; 习惯,熟悉 。 C; 不把名利看淡就不能明确志向。 遂成枯落 ; 平心静气 ; 躁(险躁/ 焦躁)。 培养俭的习惯要从日常小事做起。如【乙】文所说并不是 “锦衣玉食 ”才是奢,如果 “皮袍呢褂 ”随处都是, “车马仆从 ”成为习惯,这样就靠近奢而远离俭了。所以要提醒自己,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注意节俭,不过度消费。【点评】 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20、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结合句意解释。 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概括作答。 本题考查探究启
21、发。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归纳出原文的中心,看看原文到底要表明一个什么主要观点,结合自己的体会作答。【附参考译文】【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 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 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 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 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 来得及?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22、。余文琼(ch -,浙人,少孤,寄居京江,事母极孝。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 苏、扬间。志欲破万卷,而无钱购书,惟凭借读。常云于湖州置贷,暂住村店,俄春涨 发,村落困巨浸 中,移居主人楼上。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 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勰勰恐不能遍览。喝喝 数旬,竟忘为置贷来也。迄水将退,而脚气大发,住养匝月,架上书悉归腹笥矣。(选自清张泓滇南忆旧录)皇甫谧,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任氏日:“孝经云:主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 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
23、卜邻,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身稼木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 自号玄晏先生。著礼乐、圣真之论。(选自晋书皇甫谧传)【注释】浸:水。 勰勰(x Xi:)恐惧的样子。 喝喝(y uyu)小声读书的样子。 腹 笥(f日片:1这里指肚子里的学问。 三牲:牛、羊、猪。 卜:选择。(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常云于湖州置K 办货)B.三牲之足,犹为不孝(供养)C.人席坦受书(到)D.带经而入(农活)(2)对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居贫躬
24、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nB.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 百家之言C.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nd.居贫/躬身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 百家之言(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贫不能供甘旨,弃举业作贾,往来苏、扬间。(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教有所阙,何尔鲁钝之甚也!(4)余文琼、皇甫谧虽所处时代不同,但两人为人处事有相同的地方,请简要分析。【答案】 ( 1 ) D(2) B( 3 )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25、 ( 4 ) 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 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解析】【分析】(1) ABC解释正确。D带经而农”中的 农”这里是干农活的意思。( 2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法为:居贫/躬身稼穑 /带经而农 / 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 3 )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
26、,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举业:读书;作贾:做生意。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阙:通缺,缺欠,何:什么;尔:你。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4)结合文章具体语句分析,从 “事母极孝 ”“尝得瓜果,辄进叔母任氏 ”等可以看出两人都非常孝顺。从 “方以阻行期为郁郁,忽睹楼侧贮书四架,悉经、史、子、集,喜甚,伏而诵之,焚膏继夜,勰勰恐不能遍览”稼不啬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等可以看出两人都勤奋读书 。故答案为: D; B; 但是家里太穷
27、了供不起他读书,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 (是我的)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 孝敬长辈:余文坼事母极孝,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的人;皇甫谧曾经得到瓜果后,就进奉叔母任氏,并听从叔母任氏劝说改过向学。 勤奋读书:余文坼没有钱来买书,就借书来读,一次做生意被洪水阻了行程,发现书夜以继日地读书;皇甫谧劳动的时候带着儒家经典著作学习,终于博览通晓各种典籍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词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文言断句
28、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 漏翻关键词语。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参考译文】(一)余文坼,浙江人,少年的时候就没有了父亲,和母亲寄居在京江这个地方。他是一个极其孝敬母亲
29、的人。但是家里太穷了供不起他读书(甘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读书的学费),于是他就放弃读书转而开始在苏州和扬州之间做起生意。虽然他的志向是读万卷书,但是却没有钱来买书,只能靠借书来读。人们说他有一次到湖州做生意的时候(置贷的意思翻译不是很确定)暂住在一个村子的旅店里面。恰巧春季发大水,村子被洪水包围,为了安全起见他移到主人的楼上暂住,刚开始还在为洪水阻碍了他的行程郁郁寡欢,突然看到楼上一侧有四架书,都是经史子集一类的书,非常高兴,于是夜以继日的读书,唯恐怕时间不够读不完这些书,到最后竟然连读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做生意的时候都忘记了。洪水快要退去的时候,他又生病了(什么病不是很确定)只好在这里地方继续养病
30、,住了几个月之后书架的书已经全部被他读完了!(二) 皇甫谧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限度的游荡,有的人认为他是傻子。皇甫谧曾经得到一些瓜果,总是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 “孝经说 即使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 你今年二十岁,眼中没有教育,心思不入正道,没有什么可以拿来安慰我的。 ”他于是叹息说: “从前,孟母三迁,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父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么?不然,你怎么会如此鲁莽愚蠢呢!修身立德,专心学习,受益的是你自己,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叔母面对皇甫谧流泪。皇甫谧深受感动,于是到同乡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生
31、活清贫,亲自耕作,带着书从事农务,于是博览群书精通了百家之言,清心寡欲,开始有了高尚的志向,把写书作为工作,自号为玄晏先生著有礼乐、圣真这样的作品。6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嘻!微斯人,吾谁与归?【乙】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 枕路,是时范文正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 , 为术甚备,吴人喜竞渡,好为佛事。希文乃纵民竞渡,太守日出宴于湖上,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
32、兴土木之役。 ”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 吏舍,日役千夫。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荒政之施,莫此为大。是岁,两浙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皆文正之惠也。岁饥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近岁遂着为令。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 也。(选自梦溪笔谈,有删改)【注】殍潼(pi do j i)n:饿死的人。 募民存饷:指招募灾民服役,使服役者有饭 吃。敖仓:粮仓。 晏然:安宁的样子。(1)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或异二者之为而或长烟一空(
33、岳阳楼记)B.然则何时而乐也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C.以惠贫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D.好为佛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论语)(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两浙惟杭州晏然,民不流徒,皆公之惠也。(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4)依据选文,回答问题。古代仁人志士,无论是 居庙堂之高”还是 处江湖之远”,忧国忧民之心,未尝废替。范 仲淹忧国忧民的情怀既体现在“A A ”的抱负中,也体现在为政一方的实际行动里,【乙】文中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采取了“B 和“C晒项措施,后来这两项措施被著录于令典。( A处请用【甲】文语
34、句回答, B, C两处请用【乙】文语 句回答。)【答案】(1) D(2)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3)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解析】【分析】(1) A或许;有时。B快乐; 以为乐。C用来;因为。D喜爱,爱 好。(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以:应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宴
35、然:秩序安定的样子;流徙:流亡迁徙。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 翻译为: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 恩惠。(3)这句话的意思是: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根据 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既已恤饥/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王之美泽也。(4)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甲】文表达表 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博大的胸襟和政治抱负,这两句也是范仲淹忧国忧民情怀的体现,【乙】文最后两句总结了范仲淹在浙西救灾时的做法及取得范仲淹的功绩,从中可知范仲淹采取的措施是:
36、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故答案为: D; 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两浙地区只有杭州秩序安宁,民众没有流亡迁移的,(这)都是范公(救灾)的恩惠。 既已恤饥/ 因之以成就民利/ 此先王之美泽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发司农之粟募民兴利【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 “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 ”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
37、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 “增、删、调、换、留 ”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参考译文】皇佑二年,吴中发生大饥荒,饿死者的尸体遍布于道路。这时主管浙西,调发国家仓库粮食,募集民间所存的钱物来赈济灾民,救荒之术很是完备。吴中百姓喜欢比赛舟船,爱作佛事,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赛事,太守每日出游宴饮于西湖上。自到,城中居民大规模出游,尽情玩赏。
38、又召集各寺院主持僧人,告谕他们说: “灾荒年间民工工价最低廉,可以趁此时机大力兴建土木工程。 ”于是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都非常兴盛。官府也翻修仓库和官吏住舍,每天雇役一千多人。监察机关弹劾杭州长官不体恤荒政,嬉戏游乐而无节制,以及官府、私家兴建房舍,伤耗民间财力。范仲淹于是自己草拟奏章,申述因为饮宴和兴造房舍的缘由,是要调发有余的钱财,来救济贫民。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救济灾荒的措施,没有比这一做法更好的了。这一年两浙路灾区唯有杭州平安无事,百姓没有流亡的,这都是范文正公的恩惠。饥荒年份打开司农寺粮仓的粮食赈济灾民,募集民间财力为地方兴
39、利,近年来已定为法令。这种措施,既赈救了饥荒,又趁荒年替民间兴利,这些是先生的功绩。7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 廉肚耳,肤当去奢省费,轻徭 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 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选自司
40、马光资治通鉴)【注】上:皇上,这里指唐太宗。 不暇:顾不上。 徭:古时统治者强制人民承担 的无偿劳动。升平:太平。(1)解释划线的词。微斯人不以物喜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2)下列句子与成语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尝里f仁人之心 不求其解i,B.然则何时而碰 怏怏不宣C.或请重法以禁鸿鹄之志D故不暇廉耻耳温故知新(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安用重法邪?(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题。 【乙】文中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 工从【乙】文中可以看出,作为国君,唐太宗做到了“(用【甲】文中的语句回答)(5)岳阳楼记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座丰碑,更是一个宝藏。在【甲】
41、文部分,你汲取 了什么精神营养?以实现自己人生价值同时为中国梦助力。【答案】(1)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B(3)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4)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5)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 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通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 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解析】【分析】(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以及句意理解
42、词语意思,注意 微”属于古今 异义词,以”或“都是文言虚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语境分析理解。A探求;要求。B快乐。C代词;结构助词。D所以;学过的知识。故选 B。(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 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以:因为;物:外物。这句话运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的特点。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安:怎么,哪里,何必;邪:通耶,语气词,这句话属于反问句,翻译时注意语气。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4)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肤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
43、为盗,安用重法邪”可以看出唐太宗认为防止盗窃的三种办法是:去奢省费、轻摇薄赋、选用廉吏。 结合【乙】文内容分析,唐太宗作为一代明君,他制止盗窃不是用严酷的刑罚,而是站在人民的利益制定政策和法律,他的统治下,数年出现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唐太宗真正做到了【甲】文中的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5 )在理解岳阳楼记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能结合【甲】文中的具体语句分析汲取的精神营养围绕主旨和中国梦谈即可。如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故答案为: 如果没有;因为;有的人;讥笑,嘲笑B 不因外物(好坏
44、)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何必要用严厉的刑罚呢? 去奢省费 轻摇薄赋 选用廉吏 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 通过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学到了古仁人的处事深远和豁达胸襟,无论何时何事都应该积极乐观向上,奋发有为。 通过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学到了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思想,激励我们无私忘我,心怀天下,将自己的生命和智慧献给祖国的建设事业,做一个心怀祖国和人民的人。【点评】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
45、词一词多义的问题。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做此题目,要着眼 “用 法” , “用法 ”是就词性而言的。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从文中筛选出合适的语句即可。 本题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不设统一答案。解答时,只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按照题目
46、要求,从选文中任意选择一则句子,结合句意及全文主旨,联系实际,谈得到的启发或感悟,言之有理即可。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杜甫传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 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 右拾遗。房瑁布衣时与甫善,时瑁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瑁兵败于 陈涛斜。明年春,瑁罢相。甫上疏言瑁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瑁为刺史,出甫为华 州司功参军。时关畿 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
47、同谷县,自负薪采相,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 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 武日: 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峻野老相狎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 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乂代武镇成都,英乂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 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乂,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 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
48、,为暴水所 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 耒阳,时年五十九。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 首阳山之前。(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注】畿(j)i :古代称靠近国都的地方。踊贵:物价上涨。 饿殍(6 pi :饿死的人。忤(wti):逆,不顺从。(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严挺之乃有此儿乃溯沿湘流(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没有考中进士,但因为文章写得好,仍然在天宝末年受到皇 上的赏识。B.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瑁就有深交,所以在房瑁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
49、去宰相职务时, 极力上疏救助,终因此招祸,也被免职。C.严武和杜甫是世交,所以严武对待杜甫很优厚,在很多时候也能原谅杜甫的放肆行为。D.由于高适也已经死去,杜甫只好携家出川,生活颠沛流离,最后死在耒阳。(3)旧唐书是历史传记,其语言特点是寓褒贬与叙事中”。请就选文举例探究历史传记的这一特色。【答案】(1)竟然;逆流而上B(3)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瑁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
50、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解析】【分析】(1)此题注意:严挺之乃有此儿: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乃:竟然、居然。( 2)原文中是: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而不是 “杜甫因为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故选 B。( 3)结合语言特点 “寓褒贬与叙事中 ”分析。如文中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我们可以看到杜甫是一个重朋友义气、敢于进谏的人,作者在此褒扬了杜甫。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竟然、逆流而上B 本文作为杜甫的人物传记,
51、对杜甫的品行几乎没有评价,只是很客观地叙述他的事情,但读者可以自己揣摩杜甫的形象。譬如杜甫的好朋友房琯被罢相时,文中只写到 “甫上书言璃有才,不宜罢免”,杜甫也因这次上书, “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我们可以在这样的叙事中,充分体会到杜甫重义气,勇敢进谏的品质,作者的赞誉之情明显融入其中。【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语言表达的理解和
52、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题意,围绕要求,注意文中语言的表达,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附参考译文】杜甫,字子美,本是襄阳人,后来搬迁到河南巩县。曾祖父杜依艺,官位最终到巩县县令。祖父杜审言,官位最终到膳部员外郎,另有传记。父亲杜闲,官位最终到奉天县县令。杜甫天宝初年应考进士没有考中。天宝末年,献上自己写的三大礼赋。玄宗认为这赋写得很奇妙,就召唤他来考作文,并授给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一职。天宝十五年,安禄山攻陷京师,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从京城趁夜逃奔到河西地区,在彭原郡拜见肃宗,被封为右拾遗。房琯平民时和杜甫很友好,当时房琯担任宰相,向肃宗请求亲自率领军队讨伐叛贼,帝准许他。这一年的十月,房琯的军
53、队在陈涛斜被打败。第二年春,琯被罢去宰相一职。杜甫上奏说房琯还是有才干的,不应该被罢免。肃宗生气,贬房琯当刺史,从京城赶出杜甫去担任华州司功参军。当时京城地区动乱流离,粮食一下子变得很贵,杜甫寄住在成州同谷县,只得自己背柴火采集橡栗,饿死的儿女有几个人。一段时间之后,被召回补任京兆府功曹。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守成都,奏明皇上让杜甫担任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并赐给他绯鱼袋。严武与杜甫是世交,对杜甫的待遇十分丰厚。但杜甫性格狭窄浮躁,没什么气量,凭着恩情放纵不羁。曾经趁酒醉登上严武的坐榻,瞪着眼睛看着严武曰: “你父亲严挺之居然有你这样的儿子! ”严武虽然也是急躁暴戾,却也不
54、认为他忤逆。杜甫在成都的浣花村种竹子,枕靠着长江建造房屋,尽情喝酒,长啸咏唱,和一些田地里的粗野伧夫一起亲昵地游逛,没什么拘束检点。严武拜访他,他有时也不戴好官帽,他就是这样傲慢胡乱。永泰元年夏,严武去世,杜甫就没有依靠的人了。到了郭英乂代替严武镇守成都,英乂是武夫,又很粗暴,杜甫不能探望拜见,就游历 东蜀去依附高适。到了之后,高适却去世了。这一年,崔宁杀死英乂,杨子琳攻陷西川, 蜀中很乱。杜甫就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躲避战乱,乘着扁舟下三峡,但是还没靠岸 而江陵就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杜甫曾游览耒阳的 岳庙,被洪水阻隔,十多天都得不到食物。耒阳的聂令知道这个
55、消息,就亲自划着船去迎 接杜甫回来。永泰二年,杜甫吃牛肉白酒,一个晚上就死在了耒阳,当时年纪只有五十九 岁。杜甫的儿子宗武,流落在湖、湘过世。元和年间,宗武的儿子嗣业,从耒阳迁走杜甫 的棺柩,回葬在偃师县西北首阳山前。9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 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
56、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节选岳阳楼记)(乙)季文子(即鲁国大夫黄越)相 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日: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共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 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 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节选国语 季文子以德为荣)(注释)相:辅助。爱:吝啬。 华国:使国家有光彩。(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春和景明景:长烟二空一: 古仁人之心 仁人: 食粗衣恶 衣: (2)翻译下列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且吾闻
57、以德荣为国华。(3)甲)文表达了作者怎样旷达的胸襟?(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4)季文子在思想上与范仲淹有什么相同之处叫结合(乙)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答案】(1)日光;全;品德高尚的人;穿(2)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况且找听说过做大臣的只有用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4)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 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着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 的具体体现。【解析】【分析】(1)前三个词语来自教材,景”属于古今异义,这里指日光;”属于 一词多义,这里作副词,全、都; “古仁人 ”属于
58、应该掌握的重点实词,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 “衣 ”来自乙文的课外材料,需要考生运用语境法,结合材料的上下句进行推断。 “食粗 ”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就是吃粗粮。而 “衣恶 ”和 “食粗 ”是并列关系, “食粗 ”说的是吃的方面,据此可以推断, “衣恶 ”说的是穿的方面。因此, “衣恶 ”就是穿破衣。( 2)第 句来自教材,重点词语是 “微 ”“归 ”,同时注意这是一个倒装句,正确语序是 “微 斯人 , 吾与 谁归”。 第 句来自课外, 需要根据 上下文来理解。 重点词语有“且”“闻”“以”“华 ”,这四个词的意思分别是:况且;听说;用;增光。( 3 )答案比较简单。作者虽然遭遇贬官,但他不计较个
59、人得失,把全部心思都拿来为国为民。需要注意的是,不要把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伟大抱负弄混淆。( 4 )我们先要注意审题,题目有两个要求:两个人在思想上的相同之处,结合乙文说自己的理解。范仲淹的思想,学生都知道是 “忧国忧民 ” 。 季文子的思想是不是也是 “忧国忧民 ” 呢?这就需要结合乙文进行具体分析。季文子作为两朝元老,却十分节俭。他不让妻子穿绸衣,不让马匹吃粮食。因为他看到老百姓还吃着粗粮穿着破衣。这正是他 “忧国忧民 ”的体现。故答案为: 日光;全;品德高尚的人;穿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况且找听说过做大臣的只有用高尚的德行为国增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季文子与范仲淹都有忧国忧民的
60、思想。季文子身为相国,心系百姓,体恤民生疾苦。因为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着犹多,自己就妾不衣帛,马不食粟,这是季文子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体现。【点评】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和主题思想的理解,考生结合文章的内容即可回答。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的理解和认识你了,解答此题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电商平台建设合同协议
- 《2025份办公楼开发前期策划合同书》
- 2025钢材供销合同模板
- 干菜外贸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年的简易室内装修合同模板
- 2025年度建设施工设备减震夹具采购合同+减震夹具技术要求规格书
- 宽带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 2025广告公司合作协议合同范本
- 2025合同解除全流程解析
- 手写购房合同范本个人
- 2025年辽宁省能源控股集团所属辽能股份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南通市公安局苏锡通园区分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考试真题
- 不良资产处置业务操作流程与财务管理
- 填海石采购合同6篇
- 2025届山东省青岛市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2025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第二次质量检测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 车队安全学习培训课件
- 2025年焦作大学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全文
- 《儿童代谢综合征临床防治指南(2025)》临床解读
- 人工智能导论-第2版-全套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