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精品解析: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北京市密云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报告文学屠呦呦:矢志青蒿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完成下面小题。屠呦呦,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因为她,诺贝尔奖第一次有了中国女性的名字。“中医药人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定能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如是说。60多年来,她从未停止中医药研究实践。青蒿素是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这是中

2、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青蒿素是人类征服疟疾进程中的一小步,是中国传统医药献给世界的一份礼物。”屠呦呦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演讲时说。屠呦呦及其科研团队发现的青蒿素,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如今,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联合疗法(ACT)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疟疾治疗的最佳疗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时光的指针拨回到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父亲很重视教育。1946年,她不幸染上了肺结核,被迫终止了学业。经过两年多的治疗调理,她得以好转并继续学业。从那时起,她对医药学产生了兴趣。1951年,经过全国统一考试,她被北京大学药学系录

3、取。当时这个“冷门”的专业让她最终与中医药结缘、与抗疟结缘。提起疟疾,也许现代人并不熟悉。然而,在上世纪,疟疾可以说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重大流行性疾病之一。20世纪60年代,在氯喹抗疟失效、人类饱受疟疾之害的情况下,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的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由于当时的科研设备比较陈旧,科研水平也无法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不少人认为这个任务难以完成。只有屠呦呦坚定地说:“没有行不行,只有肯不肯坚持。”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

4、。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兴表示,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素国际会议。这就是1981年10月中国首次向世界全面公开青蒿素抗疟成就的大会。屠呦

5、呦代表课题组以“青蒿素的化学研究”为题,第一个作报告,会议主席WHO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阿南德教授高兴地评论:青蒿素的发现和青蒿素类衍生物的研究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该类化合物的独特结构以及抗疟作用方式是和任何已知抗疟药毫无雷同之处。这就为今后设计合成新抗疟药提供了新思路。会上,药理、毒理、临床等专家也作了详尽的报告,青蒿素由此为世界所熟知。2011年,81岁的屠呦呦获美国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这也是中国生物医学界本土科学家首次获得的世界著名奖项。据世卫组织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20年里,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在全世界已挽救数百万人生命,每年治疗患者数亿人。未来青蒿素依然是抗疟首选药物青蒿素的发现

6、,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这是中国对世界医学所做的重要贡献,其中饱含了屠呦呦和其同事的艰辛努力,充满了中西医药融会贯通的智慧。然而,挑战还远未结束。自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以来,青蒿素衍生物一直作为最有效、无并发症的疟疾联合用药。但世卫组织最新发布的2018年世界疟疾报告显示,全球疟疾防治进展陷入停滞,疟疾仍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致死病因之一,“在2020年前疟疾感染率和死亡率下降40%”的阶段性目标将难以实现。究其原因,除对疟疾防治经费支持力度和核心干预措施覆盖不足等因素外,疟原虫对青蒿素类抗疟药物产生抗药性是当前全球抗疟面临的最大技术挑战。世卫组织和东南亚国家的多项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泰国

7、、缅甸、越南等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疟疾感染者采用青蒿素联合疗法(“青蒿素药物”联合“其他抗疟配方药”疗法)的三天周期治疗过程中,疟原虫清除速度出现缓慢迹象,并产生对青蒿素的抗药性。“适当延长用药时间,或者更换青蒿素联合疗法中已产生抗药性的辅助药物,所谓的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屠呦呦认为,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难题意义重大:一是坚定了全球青蒿素研发方向,即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青蒿素依然是人类抗疟首选高效药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疟药价格低廉,每个疗

8、程仅需几美元,适用于疫区集中的非洲广大贫困地区人群,更有助于实现全球消灭疟疾的目标。“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世卫组织全球疟疾项目主任佩德罗阿隆索说,“截至目前,青蒿素联合疗法治愈的疟疾病患已达数十亿例。屠呦呦团队开展的抗疟科研工作具有卓越性,贡献不可估量。”不仅如此,科研人员在对双氢青蒿素的深入研究中,发现了该物质针对红斑狼疮的独特效果。屠呦呦介绍,根据现有临床探索,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明显疗效。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透露,“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复同意开展临床试验。这也是双氢青蒿素被批准为

9、一类新药后,首次申请增加新适应症。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屠呦呦说。谈到未来的期待,2018年,屠呦呦接受采访时表示,“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此外,屠呦呦表示,希望建立中医药国家实验室,广纳海外人才。“几十年前青蒿素刚被发现时,也有其他一些单位在进行研究,但因为没得到足够重视,很多东西发现了却没深入做下去。”屠呦呦回忆,“我们是在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下,才有了后来的成就。”正是曾有过这样的经历,屠呦呦更珍惜现有的研究平台,并希望它能够“升级”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国家级

10、实验室:“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说。谈及未来的研究,屠呦呦笃定地说:“我们不是为了得奖而得奖,也不是得了奖就完了,既然已经开始研究,就要拿出更多更实际的成果来。”“全国523团队证明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的道理。”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

11、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怎样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把中医药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屠呦呦说,“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前提。健康中国需要我们去踏踏实实地做,让更多医学科研成果应用到人,让更多患者远离病痛,这是每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追求和担当。”当然,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屠呦呦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作为一名医药科技工作者,就是要为全人类健康服务。”屠呦呦说。(文章选自中国妇女报,有删改)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青蒿(ho) 竹篙(ho) 铁镐(o) 缟素(o)

12、B. 迄今(q) 乞求(q) 仡勇 (y) 屹立(y)C. 停滞(zh) 笃定(d) 卓越(zhu) 途径(jn)D. 疟疾(n) 污渍(z) 绞汁(jio) 衍生(yn)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使诺贝尔奖首次有了女性的名字,这是我国的荣誉,也是世界的荣誉。B. 青蒿素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发现的,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全新的抗疟疾药,以它为基础的联合疗法是治疗疟疾的唯一疗法。C. 青蒿素在提取过程中,以青蒿为原料,绞成汁后,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反复实验,最终得到了抗疟疾效果最好的青蒿提取物。D. 屠呦呦在解决了“青蒿素抗药性”这个难题后,进一步研究,发现

13、了一种更新的治疗疟疾的特效药双氢青蒿素。3. 结合本文内容,为屠呦呦写一篇人物小传。4. 请简要概括屠呦呦参与发现“青蒿素”的过程。5. 屠呦呦研究和发现青蒿素的过程中,有哪些值得总结的中国经验、中国智慧?6. 请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观点,用屠呦呦的事例作论据,写一段话。要求:所举事例要能证明观点,事例叙述要简洁明了,字数在80字以内。【答案】1. D 2. C 3. 屠呦呦,女,汉族,中共党员,1930年12月生,浙江宁波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她60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

14、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4. 首先是接受抗疟组组长,为研发青蒿素提供了机会;其次是整理中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抗疟药方,获取研发青蒿素的理论依据;第三是东晋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研发的灵感;最后是在反复实验与失败中,发现了青蒿素。 5. 一是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中药秘方,体现了中国智慧;二是联合国际组织,取得其支持,并扩大宣传;三是中国智慧体现在责任担当、攻坚克难和不懈努力方面;四是研发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研发成果,体现了中国经验;五是中西结合的思路,使得研发深入而透彻;六是广纳科研人才;七是走中国的创新思路与创新精神;八是中国的分享成果意识

15、,体现中国智慧。 6. “柳暗花明又一村”,学习她的“悟劲儿”。屠呦呦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她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做了2000多张资料卡片,最后整理出一个600多种(包括青蒿在内)草药的抗疟单验方集。“我们祖先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经验。我们为什么就做不出来呢?”屠呦呦再次翻阅古代文献寻找答案。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她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如果没有“悟劲儿”,屠呦呦不会想到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首次采用乙醚低温提取,如愿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字音的辨识能力。侧重于对常见字中的易读错字、多音字、音近字、及通假字

16、进行辨析,如要求考生辨别多音字在不同语境的词语中的具体读音、要求考生比较形近字的读音、要求考上识别通假字的读音等,所以考生平时必须多读多记。A项,“竹篙(ho)”应为“竹篙(go)”。B项,“迄今(q)”应为“迄今(q)”;“乞求(q)”应为“乞求(q)”。C项,“笃定(d)”应为“笃定(d)”;“卓越(zhu)”错误,应为“卓越(zhu)”;“途径(jn)”应为“途径(jng)”。D项,正确。故选D。【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

17、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C项,“绞成汁后”错误,依据“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可知,“绞取汁,尽服之”是肘后备急方中的记载,并不是在青蒿素的提取过程中。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及人物传记的写法。人物传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两个基本特征。主要内容一般包括:(1)人物的姓名、性别、籍贯、知民族。 (2)人物的生卒年月。(3)人物的学历、简历

18、、党派、职务。(4)人物的贡献功绩、科技成果、著作。(5)能反道映人物思想风貌本质特征的典型事件。本题作答的关键在于结合文本概括屠呦呦的主要事迹。依据“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概括为: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依据“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

19、”“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就“青蒿素抗药性”提出合理治疗应对方案”可概括为:带领团队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最后结合上述内容及人物传记的写法作答即可。【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整理。依据“屠呦呦于1969年接受了国家疟疾防治项目“523”办公室艰巨的抗疟研究任务。屠呦呦担任中药抗疟组组长,从此与中药抗疟结下了不解之缘”可概括为:接受抗疟组组长,为研发青蒿素提供了机会。依据“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可概括为:是整理中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抗疟药方

20、,获取研发青蒿素的理论依据。依据“在青蒿提取物实验药效不稳定的情况下,出自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给了屠呦呦新的灵感”可概括为:东晋的肘后备急方中对青蒿截疟的记载给了屠呦呦研发的灵感。依据“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团队最终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可概括为:在反复实验与失败中,发现了青蒿素。【5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

21、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依据“通过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老中医,她汇集了640余种治疗疟疾的中药秘方”可概括为:整理中医药典籍,走访名中医,收集中药秘方。这体现了中国智慧。依据“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研究员周兴表示,青蒿素的发明引起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经与卫生部联系,请求以联合国计划开发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研究和培训特别规划疟疾化疗科学工作组第四次会议的名义,在北京召开青蒿

22、素国际会议”可概括为:联合国际组织,取得其支持,并扩大宣传。这是中国的经验,更体现中国的智慧。依据“采用低沸点溶剂进行实验,又经历了190次失败,才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屠呦呦表示,经过三年多科研攻坚,其团队在“抗疟机理研究”“抗药性成因”“调整治疗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可概括为:攻坚克难和不懈努力才能成功。这是中国经验。依据“全球疟疾防控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行动倡议主旨高度一致” “荣誉越多,责任越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概括为:中国的责任担当。这是中国智慧。依据“科学要实事求是。药物的关键是疗效,我们现在就是要把论文变成药,让

23、药治得了病,让青蒿素更好地造福人类”可概括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用理论指导实践,研发成果。这是中国智慧。依据“现在党和国家这么重视中医药事业,我们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高层次的中医药研究平台,用最尖端的现代科学技术把青蒿素研究做透,实现真正意义的中西结合”可概括为:中西结合的思路,使得研发深入而透彻。这是中国经验与智慧。依据“同时,高水平的研究平台自然可以吸引更多海内外高水平的科研人才。我们已经引进了一些青年才俊,他们为推动青蒿素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但人才还是感觉不够,我们还想引进更多海内外人才。屠呦呦说”可概括为:广纳科研人才。这是中国经验。依据“屠呦呦认为,从青蒿到青蒿素的研发过程只是中医药

24、创新的一种途径,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还有多种途径和可能性”可概括为:中国的探索创新精神。这是中国智慧。依据“中医药不是中国人的独享,屠呦呦认为,中医药应该在健康丝绸之路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给全人类健康提供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方案”可概括为:中国的分享成果意识。这是中国智慧。【6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表达任务;然后结合文本内容及主旨作答即可。本题作答的关键有四点:第一,要以“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为中心论点;第二,要从文本中概括屠呦呦的事例,并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第三,答案要为议论性文段,所以事例叙述要简洁明了;第四,字数在80字以内。阅读现代诗歌你是人

25、间四月天,完成下面小题。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一句爱的赞颂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注林徽因:现代著名诗人,新月派成员。题目中的“你”指她的爱子梁丛诫先生。7. 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作者将心中的爱与一幅幅四月天丰美的画面进行比对,

26、并用排比句式将画面连接,使得情感起伏荡漾。B. 诗人巧妙地运用色彩词语,如鹅黄、绿、白莲等词,构建了温暖的意象组合,展示出温馨柔媚的情调。C. 诗中采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既写出了意象的灵动美丽,同时也展露了作者内心对于新生的喜悦。D. 诗中的画面和声音是交织在一起的,四月天里有人们的笑声、风声、雨滴声以及燕子的呢喃声等,这些声音热闹而杂乱。8. 这首诗的一个特点是采用大量的比喻。请试举一例,分析其表达的情感。【答案】7. D 8. 如“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一句,将“你”比作“人间的四月天”,点出作者要赞颂的对象,抒发了作者对“你”的赞美之情。【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

27、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这些声音热闹而杂乱”错误,人们的笑声、风声、雨滴声以及燕子的呢喃声等是用来凸显四月天的无限生机,而不是“杂乱”。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比喻修辞的能力。应对这类问题,首先要明确比喻的概念,然后结合文本进行阐释,最后鉴赏其表达效果,包含其传达的情感。本诗中的比喻有“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夜夜的月圆”“雪化后那篇鹅黄,你像”“初放芽的绿,你是”“

28、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等等,但最具概况性、最突出的比喻是“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答时可选择其中一个进行赏析。诗歌以云烟、圆月、初放的绿、花、燕子等凸显了四月天是一个充满希望、热情与梦想的时节。从而表现了“你”的生机与美好,抒发了作者对“你”的赞美之情。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那一束光李朝德挂上电话,我立刻就后悔了。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那天,我从昆明乘火车去一个叫宣威的小城参加会议,这趟城际列车要穿过家乡的村庄。我家

29、离铁路并不远,直线距离也就五六百米。火车夜过家乡,最熟悉的景致与最亲近的人就在窗外一闪而过,近乡情更怯,兴奋激动转眼间又成远离失落,那种感觉难以描述。十多分钟前,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坐火车去宣威,要路过村里。母亲很是高兴:“去宣威做什么?大概几点钟到?”我一一回答,但有些遗憾:“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母亲说:“你忙你的,我身体好好的,不用管。”说完这句,电话里一阵沉默。我理解这时的沉默。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父亲在世时,彼此都习惯这种沉默,即便一句话也不说,却也温暖而坦然。但现在的沉默

30、却让我内心紧缩。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近些年,我隔三差五总要打个电话问问,很多时候不为别的,就为听听母亲的声音。即便电话里经常联系,但如果不是假期或者有特殊事情,我一般很少回家,原因在于,没个理由就跑回家去,每一次母亲都会责怪我。母亲总是说,“你哥你姐就住在村里,我身体好好的不用挂念,打个电话就行了,那么远,跑来跑去浪费车费!”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但是,车过村庄,母子相距

31、几百米却不能相见,对我来说终究是一个大大的遗憾。于是,我打破沉默:“妈,要不火车快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你,你去村里的铁路口等我,我在7号车厢的门口,会向你招手,你就可以看见我,我也可以看见你了。”这个突然的提议,我自己也觉得有点意外和为难,夜色中叫母亲在路口等着见我,这算是怎么一回事?但是母亲很高兴,一口答应了下来。我们都知道那个路口,那个叫小米田的路口是连接村庄与田地的一个主要路口。近些年火车多次提速,由单线变成复线后,铁路沿线早在10多年前就全线封闭了。小米田路口虽然还在,但已被栅栏隔断,现在只剩下几米宽的道口。火车通过那个道口需要多长时间呢?估计就是一闪而过吧,我与母亲相互能看见吗?火车

32、一过沾益县城,我就给母亲打电话让她去道口等着。沾益县城离老家松林村不到二十公里,估计不到十分钟我就可以看见母亲。此时一明一暗,车里车外仿佛两个世界。我把脸贴在7号车门的玻璃上,努力寻找熟悉的山川轮廓。窗外模糊一片,夜色包裹着车厢,我计算着时间与路程,却总不能看见熟悉的村庄。焦躁中,却看见远远的公路上有车流的灯光,黑夜中流光溢彩。正纳闷这是哪条路呢?远远的路上放着光芒的“施家屯收费站”白色大字突然出现了。我心里一阵酸楚,“施家屯”已是隔壁村庄,火车刚在1分钟前驶过松林村,我竟然没有看见我熟悉的村庄与站在路口的母亲。我颓然打电话告诉母亲:“妈,天太黑了,我还没等看见你,火车就已经到了施家屯。”母亲

33、也说:“刚才有趟火车经过,太快了,没有看见你。我想应该就这趟火车,知道你坐在上面,就行了。”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年迈的母亲在黑夜的冷风中站着,我在明亮、温暖的车厢里坐着。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松林村的一草一木,我再熟悉不过,怎么会看不出来呢?我不甘心,对母亲说:“妈,要不明晚我返回时,在最近的曲靖站下?站上有到村里的汽车,半个小时就到家了,住一晚再回昆明,方便得很。”电话里,母亲慌忙阻止,语气固执而又坚定,仿佛我如果这样做,都是因为她引起的。我没有办法,告诉母亲,那明晚还是在这个路口,到时候我会站在最后一个车厢的车门旁招手,我们一定可以

34、看见对方。翌日返程,我早早地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车门旁。黑夜的火车如一条光带在铁轨上漂移,伏在玻璃上我把眼睛使劲睁大,可还是很难看清车窗外的任何景物。这时候,我又看见了“施家屯”这几个字。车内外温差大,窗户上起了一层薄薄的雾,我慌忙用手掌擦拭玻璃,用双手罩住眼眶,以遮挡车内的亮光,在微弱的光线下仔细搜寻外面的一景一物。我终于能看见车灯照出几米远模糊的路面轮廓,还看见了如萤火样的村庄里的昏黄灯光。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我忙掏出电话,颤抖着告诉母亲:妈,我看见你在路口了。母亲在电话里说:我也看见你了。两句话说完,车外再没有了村庄,母亲越来

35、越远了。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选自人民日报)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通过写“我”去宣威开会路过家乡而不得与母亲相见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思念之情,以及母亲对“我”的关爱之意。B. 文章写“母亲总嫌时间过得慢”时,用了一个“常”字和两个“总”字的否定句,体现了哀怨的语气,表现出母亲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C. 文章多次提到母亲不愿意让“我”回家看望她,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D. 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并

36、多次运用心理描写,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想法与心理的变化:其中有后悔,有忐忑,有遗憾,也有矛盾。10. 文章开头说:“我立刻就后悔了”,结合文中语句,分析其“后悔”的原因。1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八段“我理解这时的沉默”一句中“沉默”的话外音。12. 请赏析文中划线句子。13. 文章的题目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9. C 10. 我后悔的原因:一是时间太晚了,从词语“余晖”和“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一句,表明此时的天色已黑;二是“火车要一个多小时才能经过村里”一句,说明母亲等待的时间太长,我心疼母亲;三是通过“呼啸”一词,表明火车开得太快,怕是互相看不到。 11. “

37、沉默”的话外音:一是母子之间互相爱与想念,但没有表达出来;二是表现出母亲的内心再次陷入寂寞之中,本想和“我”可以说说话,聊慰寂寞之心,但是还是不能;三是对“我”路过家门却不能相见,心有遗憾与悲伤。 12. 本句用对比的手法,用“年迈的母亲和年青的我”“黑夜与明亮”“冷风中与车厢里”“寒冷与温暖”“站着和坐着”这五组对比,表达了我的粗心与愧疚之情,暗示我的言行加重了母亲的思儿之情。 13. 题目“那一束光”的意蕴:一是“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二是母亲就是那一道光,照亮我人生的前路;三是母亲让我在黑夜中能够找寻到故乡,不让我迷失人生的方向;四是那道光是对我内心思乡思念母

38、亲的抚慰。【解析】【9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选项涉及内容、主旨、结构、手法等多个角度。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注意判断。细致耐心、全面深入,问题往往出在细微处。C项,“是因为我家境贫困,母亲担心路费太贵,来回的路上又耽搁时间而执意不让我探家”错误。依据后文“我理解母亲的本意,儿子好不容易在城里立足,她希望我小心翼翼走好每一步路,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都不要有半点闪失,因此,她不愿意耽搁儿子的时间。在母亲眼里,总是把孩子看得重于泰山,却把自己看得轻于鸿毛”可知,母亲不愿意让“我”回家的原因是怕耽误“我”的时间,希望我生活和工作都好。故选C。【10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本筛选、归纳的能

39、力。应对这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筛选方向及范围,然后结合文本进行分析归纳。依据“车窗外,最后一抹余晖落下,远山只剩下黛色的模糊轮廓”可知,“我”后悔的原因之一是:此时天色已晚。依据“火车大概还有一个多小时才经过村里,那时天早就黑了,那么晚让母亲站在路口做什么呢?”可知,“我”后悔的原因还有:本来天色已晚,母亲还要再等一个小时,“我”心疼母亲。依据“火车在夜色中呼啸。望着车窗外的阑珊灯火,我一路忐忑”可知,“我”后悔的原因还有:火车开得太快,“我”怕母亲白白等待,最终还是互相看不到。【11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结合词语的本意及语境,做到“词不离句,句不

40、离段,段不离篇”。依据“我与母亲之间,如许多农村母子之间一样,不善于表达感情,大多数时候都是沉默,诸如爱与想念这类的话语,我们一句也说不出来”可知,“沉默”的话外音是母子之间互相爱与想念,但没有表达出来。依据“可惜村里没有站,不然可以回家看看”可知,“沉默”的话外音是对“我”路过家门却不能相见的遗憾与悲伤。依据“父亲过世后,母亲常说,时间过得慢,太阳总不落山,天黑后,天又总也不亮”,可知,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一人感到日子寂寞而漫长,接到儿子路过家乡却不得相见的电话内心由激动到遗憾。所以这“沉默”的话外音是寂寞和遗憾。【12题详解】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句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

41、(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这句话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年迈的母亲和年青的我”“黑夜与明亮”“冷风中与车厢里”“寒冷与温暖”“站着和坐着”突出了“母亲”因为“我”的一句话而承受的辛苦。结合前文“我为自己的粗心愧疚不已,说不出话来”,后文“本想让她看见我,我也看见她,却害得她在路边白白等待和空欢喜一场”可知,这句话中暗示我的言行加重了母亲的辛苦与思念,表达了我深深的愧疚之情。【13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标题含意的能力。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作答时要整体感知,善抓点题句,结合文章

42、内容及主旨进行分析。从本义分析:依据“就在一个路口,我突然看见有束手电筒光在黑暗中照着火车!我刚要摇手呼喊,火车却又过了”可知,“那一束光”是手电筒的光,表明我在黑夜中看到了母亲。依据“我在夜色的火车中,不过是一晃而过的黑点,那个叫做小米田的道口,不过只有三四米宽,而站在道口等我的母亲,她还没有一米六高啊”可知,“那一束光”让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母亲,抚慰了我的思乡思亲之情。从比喻义分析:“光”比喻母亲,母亲就是“我”人生的“一束光”,照亮我人生的道路,同时又指示着正确的方向,让我不至于在人生当中迷失。二、古诗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浣花溪记钟惺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

43、,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者,尽溪,平望如荠。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稍断则复见溪。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桥尽,一亭树道左,署曰“缘江路”。过此则武侯祠。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乃睹“浣花溪”题榜。过桥,一小洲横斜插水间如梭,溪周之,非桥不通,置亭其上,题曰“百花潭水”。由此亭还,度桥过梵安寺,始为杜工部祠。像

44、颇清古,不必求肖,想当尔尔。石刻像一,附以本传,何仁仲别驾署华阳时所为也。碑皆不堪读。钟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远,东屯险奥,各不相袭。严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难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穷愁奔走,犹能择胜,胸中暇整,可以应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贞子时也。时万历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顷之霁。使客游者,多由监司郡邑招饮,冠盖稠浊,磬折喧溢。迫暮趣归。是日清晨,偶然独往。楚人钟惺记。14.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委:实际的出处B. 人家住溪左,则溪蔽不时见 蔽:(被)遮蔽C. 像颇清古,不必求肖 肖:相似D. 磬折喧溢。迫暮趣归 趣:催促,

45、疾速15. 下列句中加点字“以”的意思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以:介词,因为B. 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 以:介词,往C. 祠前跨溪为板桥一,覆以水槛 以:介词,因为D. 胸中暇整,可以应世 以:介词,凭借16.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如是者数处,缚柴编竹,颇有次第。然天遣此翁增夔门一段奇耳。17.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一段写了“浣花溪”流经的地方形态各异:有的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且水色明镜。B. 文章第二段重点写了“浣花溪”尽头的一片荠菜地,在水光树色的映衬之下,显得格外的清幽绚丽,让人神清气爽。C. 第三段

46、介绍了“浣花溪的匾额”和题有“百花潭水”字样的亭子,借此来引出“杜工部祠”的所在以及对杜甫祠堂的简介。D. 作者认为:杜甫的两处居所,环境各有不同,但在艰难潦倒中仍能选择胜地处身,可见杜甫安闲从容的胸襟,颇有当年孔夫子的风范。【答案】14. A 15. C 16. 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一段非凡表现罢了。 17. B【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结合句子的上下语境,对实词的意义进行揣测。A项,“委:实际的出处”错误,“委”在这里指“水流汇聚的地方”。

47、故选A。15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C项,“以:介词,因为”错误,本句中的“以”是介词,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赋分点:“是”,这样;“缚”,编、绑;“次第”,条理,这里指“整齐”。“然”,然而;“遣”,派;“奇”,非凡表现。【17题详解】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

48、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B项,“浣花溪尽头的一片荠菜地”错误,“平望如荠”的意思是:远远望去象一片荠菜。而并不是“是”荠菜。故选B。【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第二步:

49、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参考译文:出成都城南门,左边是万里桥。向西折行的细而美、长而弯,

50、所见像套连的圈儿、像开口的玉环、像带子、像圆规、像弯钩、水色像明镜、像碧玉、像浓绿色的瓜,深幽幽的呈现一派青碧色、在城下回旋着的,都是浣花溪水流聚的地方。然而一定要到草堂一带,然后才有“浣花溪”这一专门名称,这是因为杜甫的浣花故居在那儿的缘故。行走三、四里就到了青羊宫。溪流一会儿远,一会儿近。青竹翠柏郁郁葱葱,显得对岸浓荫森森,一直延伸到溪的尽头,远远望去像一片荠菜。水光树色,清幽而绚丽,使人表里澄彻,神清气爽。从青羊宫以西,从三处地方溪流汇合在一起,上面建有桥,彼此相隔都不到半里路,轿夫说通向灌县,或者这就是所谓“江从灌口来”的说法吧。溪东面住有人家,这时溪身便被屋舍遮住,不能常常看见;稍有

51、空缺,溪水重又展现在眼前。像这样的情形有好几处。溪岸人家用树枝、竹条编扎成门户和篱墙,很是齐整。走尽了桥,路旁边立着一座亭子,题写着“缘江路”几个字。过了这里就到了武侯祠。祠前有一座木板桥跨越溪身,桥上有临水的栏杆覆围着,到此才看见题着“浣花溪”字样的匾额。过桥,是一片小小的陆地,像梭子那样横斜着插在水中,溪水四面环绕着它,没有桥便无法通行。小洲上面建造了一座亭子,题字为“百花潭水”。从这座亭子折回原路,走过桥经过梵安寺,这才到了杜工部祠。杜甫的像画得十分清朗古朴,不见得一定强求惟妙惟肖,但想来杜甫应当是这个模样。还有一块刻在碑石上的肖像,附着杜甫的传记,是通判何仁仲在代理华阳县令时所制作的。

52、碑文都没法读了。钟子说:杜甫的两处居所,在成都浣花溪的,环境幽远,在夔州东屯的,地方险僻,两者互不相同。假如严武不死,杜甫就可以在浣花溪畔安然度过晚年,患难时是太需要朋友了!然而是天意要派定这位老诗人添加出夔州的一段非凡表现罢了:在艰难潦倒中流离奔波,却仍能选择胜地处身;胸襟安闲从容,可以应付世事,这同孔子变换服装、客居在司城贞子家里避难时的情形是一样的啊。其时为万历三十九年十月十七日。出城时像是要下雨,不一会儿便云开天晴了。朝廷使臣出来游玩的,大多由按察使或州县长官邀请参加饮宴,官场中人稠杂而浑浊,像石磬那般弯曲着身子打躬作揖,喧闹声充满四方。将近黄昏时分连忙回家。这天清晨,我偶然独自前往。

53、楚人钟惺作记。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18. 简述“精卫衔石填海”的故事。要求:26字以内。19. 下列对诗句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的意思是鸟类中有懂得报仇的鸟,一年到头抱定决心要报仇。B.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的意思是看不到填海的功效,但小命虽轻依然执着的向着理想前行。C.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的意思是何必终日考虑这没有终止日期的工作,本来就应该为报仇而度过这一生。D. “何

54、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的意思是为什么面对那些刺客而心生惭愧呢,因为他们都是因报仇而留下了姓名。20. 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精卫的形象特点?【答案】18. 炎帝之女溺水身亡,化作神鸟精卫,衔石欲填平东海。 19. D 20. 诗歌用“终年”与“寸诚”“细石与大海”“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塑造了一个具有坚定决心,远大抱负,同时又感叹自己命运之悲的精卫的形象。【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具体考查“精卫填海”的典故。应对此类为题,考生平时要多积累,积累时要先理解再识记,并且要及时梳理,使分散的、凌乱的知识能形成一定的系统,显示出较为清晰的脉络。精卫填海,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之一。相传

55、精卫本是炎帝神农氏的小女儿,名唤女娃,一日女娃到东海游玩,溺于水中。死后其不平的精灵化作花脑袋、白嘴壳、红色爪子的一种神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悲鸣,好像在呼唤着自己。作答时按照“谁+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的思路,选取关键内容,对典故加以压缩即可。【19题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的

56、意思应该是:刺客们坚持报仇问心无愧,哪怕刺客传中不留名。作者以“精卫”与刺客相类,再次表达了对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品质的褒扬与欣赏。故选D。【20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意象特点的能力。鉴赏诗歌的意象特点,要结合诗歌的内容、意境、手法及情感。塑造“精卫的形象”主要在前八句:鸟类中也有的懂得报冤,能耐虽小却奋斗不停。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看不见有多大的功效,依然视死如归往前行。人们讥笑此举太轻率,只有我欣赏其专一精诚。其中“鸟有偿冤者”是写其命运之悲,而“山石细”和“海波平”两词形成对比,嘴里衔着山上的细石,决心把滔滔的海浪填平,从中表现“精卫”的雄心壮志和坚强的意志;

57、“抱寸诚”的决心“衔细石”的举动与“海波平”的宏图大愿形成巨大反差,在对比中充分表现精卫的心诚志坚。21.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鹰击长空,_,_。(沁园春 长沙)山不厌高,海不厌深。_,_。(短歌行)千岩万转路不定,_。_,栗深林兮惊层巅。(梦游天姥吟留别)无边落木萧萧下,_。(登高)人生如梦,_。(念奴娇 赤壁怀古)【答案】 (1). 鱼翔浅底 (2). 万类霜天竞自由 (3). 周公吐哺 (4). 天下归心 (5). 迷花倚石忽已暝 (6). 熊咆龙吟殷岩泉 (7). 不尽长江滚滚来 (8). 一尊还酹江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的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

58、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竞”“哺”“暝”“殷”“尊”“酹”等字的书写。【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三、语言文字运

59、用22.下列语句中,词语选用正确的一项是()此次大学生辨论赛上,正方三辩选手的有力陈词使得反方选手放弃了 。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和媒体对香港特区政府“修例”恶意抹黑,利用一些香港市民的疑虑,大肆散播 性言论,制造社会恐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庆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人们对国家的 。A. 分辨 煽动 真诚B. 分辩 怂恿 真诚C. 分辩 煽动 虔诚D. 分辨 怂恿 虔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做好此类题目,应该注意:要恰切地了解词语的含意,要了解他们的使用范围、感情色彩、语体色彩及语法功能。“分辨”指区分辨别,倾向于用眼睛

60、看,用脑子思考;“分辩”带有一种辩解,争论的意思,倾向于用嘴说。结合“辩论赛”的语境,应选用“分辩”。排除AD。“真诚”指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从心底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多形容对人;“虔诚”指是指恭敬而有诚意的态度,多形容对宗教信仰。“对国家”的爱是一种信仰,所以应选用“虔诚”,排除B。故选C。【点睛】正确使用词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词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词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词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词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词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