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空进程课件_第1页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空进程课件_第2页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空进程课件_第3页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空进程课件_第4页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空进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总述 文化的定义 第一节 文化的空间透视第二节 民族与宗教 第三节 区域文化西安钟楼 无论关于文化的定义多么千差万别。但多数人都同意,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是人类的创造物,因此自从人类诞生,地球上也就有了文化。 文化的狭义概念则多指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内容,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文学艺术、道德观念等等,也就是所谓的精神文化。 总述 文化的定义 文化既是人类的创造物,也就是人类与自然界和与人类自身发生关系的产物,必然产生在地表的某一部分,因此文化与地球、与自然界就具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这里使用文化概念应是前者,是一个

2、包罗广阔的概念。它不仅是指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创造的现实产品,也包括在这些产品中,或者可以从这些产品中抽象出来的原则体系。 中国文化是指发生发展于今天中国版图之内的,或在历史上曾经属于中国版图之内的一切文化现象、文化成就。 中国文化,既是一个具有地理学意义的概念,也是 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概念。 中国文化是历经数千年而未有间断的连续捅统一体,它既包括古文化和漫长的文明发展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也包括不断发展创造出来的新文化。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空间透视 一、中国远古人类与文化产生的环境与区域 1、人类的诞生与原始文化的出现 2、对人类起源的成因解释 一般认为,冰川作用引起气候变冷,动植物群大量 灭

3、绝,森林大量减少,变为苔原或草原,从而迫使人类的 树栖祖先下地直立行走但这一过程是须要逐渐应 3、最古老人类之诞生源地问题:一源说与多源说。(学术界未有最终答案) 1)旧石器中期以前:关于古人类遗址的区域环境分析。 2)进入旧石器中期;分布更广泛,进化已具有相当程度。 3)旧石器中期以来:南北方自然环境差异日益明显(南:相对暖湿,北:呈干燥趋势),其极有可能引起经济文化差异。 (表5.1.1)(图5.1.1)(图5.1.2)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创造和中国版图的雏形 1、阴山南北的新石器文化。 在蒙古高原上: 从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石器中可知,彼时当地生产力较为低下,主要经济活动为狩猎,极少的

4、遗址中有原始农业和定居的痕迹。 2、处于南端的珠江-闽江流域文化。 这里年降水量约为17002000MM,地面上覆盖着茂密的长绿阔叶林,属热带季雨林和亚热带气候。 尽管在曲江石峡遗址之类地方发现了炭化的璇稻和粳稻,还出土了一些较为精美的石器和陶器,但毕竟还是少数。 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这里发现的工具中有较多的骨、角、蚌、牙制品,大都磨制精细,但多为镖、镞、矛、刀、匕、锥、针、鱼钩、凿等小型器具。 这反映了使用这些工具的环境并不十分艰苦,没有冻土,较少岩石,用不着大型的石器;也反映了水生动物、如海生软体动物、淡水软体动物及鱼虾类是他们的主要食源之一。 这还可从遗址中大量鱼骨、砺、蚌、螺、蜗牛等贝

5、壳的存留得到证明。上述食物来源相对易得,仍属摄取性的而非生产性的经济。 3、黄河流域的文化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取得了长足进步,并率先迈进了文明的门槛。 在中国的北方,第四纪时森林一大量减少,黄土高原已开始形成。 在全新世,冰后期造成了干旱少雨的气候,淮河以北的年降水量在800MM以下,黄土高原的雨量更少,但气候较暖。 由于可供采集的植物、果实之类减少,可猎取的动物数量由于猎手日增和手段提高也减少趋势,就逼使初民逐渐认识和驯化野生植物(如适于食用、耐干旱、生长期短的野生栗类),同时黄河及其支流为灌溉那些初步驯化的作物提供了条件,使黄河流域成为原始农业再中国的最早源地之一。 4、

6、长江流域的文化。 长江流域的自然条件略好,但许多地区也遇到了北方的那种生计问题。在这种压力下,在南方广泛生长的野生稻也逐渐得到驯化,形成了一个个稻作文化区。 长江流域的文化代表有距今7千多年的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距今5千多年的马家兵文化,屈家岭文化,以及4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 这些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和下游一带,在河姆渡时代就有驯化稻和猪、水牛等驯化牲畜,也发现了干栏式建筑。 所发现各种野生果实和船桨证明采集和捕捞也是维生手段。 到良渚时代前后,培育和驯化的物种除粳稻外,还有芝麻、蚕豆之类,出现了家蚕丝织成的丝织品和各种竹编苇编器物。尤其是作为礼器和权力象征物的制作精美的各种玉器大量出

7、现,表明本地区的文化也显露出文明的曙光。 三、处在一定时空环境下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一)人口 大约从秦朝开始,中国进行了第一次人口普查,但普查结果没有保存下来。 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了西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户口总数,这才是中国第一次准确的人口统计,约有人口5959.4万。 东汉和隋都为5千多万,至盛唐时可能达到8千万以上,北宋时已突破1亿。 到明代的中后期,人口峰值接近2亿。而到1949年底时,人口总数在5.4亿左右。 中国人口自然密度图 (二)经济 中国经济文化的历史分类:渔猎采集、畜牧和农耕三个主要类型。 1、渔猎采集经济文化区主要限于东北的大小兴安岭山林及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交汇处;

8、 2、畜牧经济文化区包括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新疆、青藏高原大部; 3、农耕经济文化区包括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和台湾,南到海南岛的大片地区,其中在西南到华南个别地区有山林刀耕火种型、山地耕牧型和山地耕猎型,西北有绿洲耕牧型,南部和东南部有水田稻作型,中、东部地区为平原集约农耕型。(三)政治性组织、政治体制及其它政治性因素 比如在传统社会中,国土的形状如何和天然屏障的存在与否,往往决定着外敌人入侵威胁的程度; 又如首都政治中心地点的选择,关键之一在于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特定的疆域。 (四)生活方式与精神文化诸方面 三类生活方式: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和社会群体生活方式。 1、物质生活方式: 以主食为例,北方食粟而南方食稻,是七千年形成的差别: 以菜肴为例,近数百年来形成了川、粤、苏、鲁四大菜系及若干小菜系。 在住的方面,北京四合院、江南水乡民居、晋陕窑洞等等,分别体现了不同的地方特色。 而这些一定程度上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文化传统有关。 比如北方的草帽和南方的竹笠,决定于地方特产材料;北方游牧地区喜食牛羊,沿海地区喜食鱼虾,西南食辣而山西食酸,都与物产和气候有关。 2、精神文化方面:自然环境的因素有助于强化语言的空间差异。 3、与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学艺术:塞外高原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