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课文解读_第1页
赤壁赋课文解读_第2页
赤壁赋课文解读_第3页
赤壁赋课文解读_第4页
赤壁赋课文解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赤壁赋课文解读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 谢立凡壬戍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同客人乘船游于赤壁之下。壬戌: r enxu,宋神宗元丰五年,公 元1082年。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这是开头第一层,交代游赏方式、时间、地点和人物:方式“泛舟”,时间“七月既 望”,于是有后文关于江水、月亮的描写、议论;地点“赤壁之下”,于是有后 文关于三国历史的追叙与联想;人物“苏子与客”,于是有后文关于宇宙人生见 解的双方对话。这几句看去像一般游记散文的寻常格套, 却并非闲笔,而是非有 不可的必要交代。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清风缓缓吹来,江面水

2、波平静。 徐:舒缓地。兴:起,作。)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于 是举杯邀客人同饮,吟咏诗经陈风月出一诗的“窈窕” 一章。属: zh u ,倾注,引中为劝人饮酒。 明月之诗:指诗经陈风月出,写一个 男子在月下怀念美人。窈窕之章:月出诗首章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古时“窈纠”与“窈窕”音相近,所以称为“窈窕之章”。 窈窕,y aoti aoo )这几何是本段第二层,先写景,后写事,把客观的景物和 主观的言行错综着、交替着来写。扣着“泛舟”二字,写水兼写风:“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简短二句,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这也正是游人悠然自得,怡 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扣

3、着“七月既望”再写月:“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 一边举起酒杯,与客共饮这秋江之酒,一边引吭高歌,吟唱古代咏月 的诗篇。“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章诗描写了诗人看 到明亮月光下美人娇好的容貌和幽闲的体态,引起感情上的爱慕向往和躁动不 安。文人游山玩水,很容易从客观景物联想到昔日所读的作品, 然后再由前人的 作品生发出自己的感想来。此处写月未出而先用陈风月出是为了以此作引 子,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同时引出下文作者的 自歌“望美人”。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 之间。(一会儿,月 亮从东面的山头上升起,在北斗星和牵牛星之间徘徊。少

4、焉:一会儿。斗牛:星座名,即斗宿、牛宿。)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 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白露:白茫茫的水气。横江:笼罩江面。) 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我们听任苇叶般的小船在茫茫万顷的江面 上自由飘动。纵:任凭。一苇:指小船。比喻船很小,像一片苇叶。语出诗 经卫风河广:“谁谓河广,一苇杭之。”如:往。凌:越过。万顷: 形容江面极为宽阔。茫然:旷远的样子。)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 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冯: p i ng ,通“凭”,乘。虚:太空。御风

5、:语出庄子逍遥游:“夫列 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列子,名御寇,郑国人。相传列子得风仙之道,能驾 风飞行。御,驾御。 遗世独立:出离尘世,超然独立。羽化:道教把成仙 叫作“羽化”,传说人成仙以后能够飞升,像长了翅膀一样。登仙:登上仙境。) 第三层仍是先景后事,由事生情。“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本是两个星宿的名称,这里泛指夜空中少数明亮的星点。“徘徊”二字, 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 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 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实际上乃是游人即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产 生无限愉悦。这时,在皎洁的月光辉耀之下,秋江的夜色历历在目。你看,

6、“白 露横江,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经过月亮的银 辉的浸染,显得浩瀚无边,天光、水色浑然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王 勃滕王阁序)。在优美的月色下,人的心境也随之疏朗、开阔,无拘无束, 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一叶扁舟在“水波不兴”浩瀚无 涯的江面上,随波飘荡。作者在巧妙地回应到开头的“泛舟”二字之后,接着描 写“泛舟”的感受,这不像是坐卧舟中、漂游江上,而是好像在太空中乘风飞行, 悠悠忽忽地离开人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升入仙境一样。所谓“浩浩乎 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浩瀚的江水与 洒脱的胸怀,在作者

7、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这一层造语自 然生动,然多有所本。用“徘徊”写月光移动,古诗屡见,如曹植七哀”明 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怜楼上月徘徊”及李白月 下独酌“我歌月徘徊”。“白露横江”句亦从春江花月夜“空里流霜不觉 飞”化出,“水光接天”句化用赵嘏江楼感旧“月光如水水如天”,“一苇” 用诗经河广“一苇杭之”,“万顷”用谢惠连雪赋及范仲淹岳阳楼 记,“凭虚御风”用庄子逍遥游,“遗世独立”用李延年歌,“羽化” 用晋书,“登仙”用远游。词语皆有出典,却不着堆砌痕迹,极尽自然 生动之妙。这一层每旬都依次第先后而写成,不容移置。“少焉”以下写月出, 由“出”而“徘

8、徊”。“白露”二句是月出后所见,由水上而天空,由近而远。“纵一苇”句是写主观的游者,“凌万顷”句是写客观的江面。“浩浩乎”句写 泛舟江上的现象,“飘飘乎”句则写舟中人的心情感受。笔势流畅,宛如信手拈 来。这开头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 自然的怀抱,尽情领略秋江夜色之美。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 天光,完全足以供人赏心悦目,作者也确乎陶醉于其中,以致感到进入了 “羽化 而登仙”的境界,而读者又通过作者这样精彩的描写,有如亲临其地,与作者同 享那“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时的良辰美景。通篇前赤壁赋真正描写“泛舟” 游赏景物的,也主要是这开头一段,它正面写了

9、一个“乐”字。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于是,喝着酒,快乐极了,敲着船舷唱起 来。扣舷:敲打着船边,指打着节拍。舷,船的两边。) 歌日: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歌词说:“桂木做成的棹啊,兰木做成的桨,拍打着 清澈的江水啊,船儿迎来流动的波光。桂棹兰桨:用兰、桂香木制成的船桨。 棹,zhdo, 一种划船工具,形似桨。空明:指月光下的清波。溯:逆流而 上。流光:在水波上闪动的月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多么 空虚迷茫啊,我的情怀,望眼欲穿啊,我思慕的美人,在那遥远的地方。”渺 渺:悠远的样子。美人:比喻内心思慕的贤人。古人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 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于是饮

10、酒乐甚” 一句承上,继续写乐。乐借酒来助 兴,酒又增添乐趣。古人往往痛饮伴随以狂歌,作者在“饮酒乐甚”之后自然也 情不自禁地“扣舷而歌” 了。这里比“举酒属客”进了一步,是“饮酒乐甚”; 比“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进了一步,是“扣舷而歌之”,唱自己即兴所作的歌词。这种深入一层的写法,并非仅仅为突出“泛舟”时的欢快心情,还主要 是为反迭下文感情的变化,以引出一番议论。关键在“扣舷而歌”的歌词。歌词 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这段歌词全是化用楚辞少 司命:“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之意,并将上文“诵明月之诗,歌窈 窕之章”的内容具体化了。“流光”,指江面上闪烁荡漾的月光

11、,不就是“月出皎兮”吗? 美人”,即心上的漂亮的人儿,不就是“佼人僚兮,舒窈纠兮” 吗? 渺渺兮余怀”,表现临风怅惘,思绪黯然,不就是“劳心悄兮”吗?但这 歌词与单纯的民间情歌已有不同, 它所表现的是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 后,虽然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但 由于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击空明兮溯流光”,看到江水之阔,面对宇宙之大, 难免产生知音何处之感,而发出天各一方之叹,已然流露了失意和哀伤情绪。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人中有吹洞箫的,按着歌声吹箫应和。 客:指与苏轼同游的人。清代赵翼陵余丛考卷二十四:“东坡赤壁赋客 有吹洞箫者,不著姓字。吴匏庵

12、有诗云:西飞一鹤去何祥?有客吹箫杨世昌。 当日赋成谁与注?数行石刻旧曾藏。据此,客乃指杨世昌。苏轼次孔毅 父韵:不知西州杨道士,万里随身只两膝。又云:杨生自言识音律,洞 箫入手且清哀。杨世昌善吹箫可知。匏庵藏信不妄也。按,世昌,绵竹道人, 字子京。”洞箫:管乐器的一种。倚歌:按照歌曲的声调节拍。倚,循,依。 和:he ,同声相应,唱和。)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 袅袅,不绝如缕。(箫声呜呜,像是怨恨,又像是思慕,像是哭泣,又像是倾 诉,余音悠扬,像一根轻柔的细丝延绵不断。呜呜:史记?李斯列传:“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如怨如慕:孟子 ? 万章章句上:“万

13、章问日: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日:怨慕也。”怨,哀怨。慕,眷恋。余音:尾声。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 长。缕:细丝。)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釐妇。(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 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壑,he0泣孤舟之釐妇:汉蔡邕笛赋:“类离之孤鸣,起釐妇之哀泣。”类离,即昆鸟。釐妇,孤居的妇女。釐,l i。)这几句由写乐转而写哀。对于苏轼在歌词中表 现的这种政治感慨,客,作为苏轼的朋友,想必是能了解、能体会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一个“和”字告诉我们,他正是揣摩着苏轼的旨意吹箫 的,只是进一步强化了而已,因而那箫声就别是一种悲凉幽怨的调子;“其声呜

14、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一曲洞箫,凄切宛转,竟然引得潜藏在洞壑里的 蛟龙都难以宁静而舞动起来,引得独处孤舟的妇女也不由得感伤身世而悲哀哭 泣。第2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从结构上看,这是文章的 过渡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所谓承上,就是继续描写“泛舟”时的欢快心 情。所谓启下,就是通过描写洞箫引出第3段的“客日”,从反面揭示一个“悲” 字。从内容上看,这是文章中心所在,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则是全 篇之眼。作者的喜乐悲忧都系于“美人” 一身。“美人”喻国君,就是宋神宗。写箫声的文字极为精彩,“怨” “慕” “泣” “诉”四字抓住了箫声的特点, 也写出了 “哀”的特点

15、。“呜呜”写初吹,字面用史记李斯列传;“怨”“慕”化用孟子;“孤舟釐妇”暗用蔡邕笛赋。“如怨如慕”二句,写箫声吹入精彩动人处,使听者情不自禁联想到人的七情六欲。“余音”二句写箫声结束。然后再加上两句夸张性的比喻,以摹绘其出神入化。总之,苏轼借助于 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 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 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凄然下泪。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 (我不禁感伤起来, 整理了衣裳,端正地坐着,问客人说:“为什么会这样呀?”愀然:忧愁变色。 愀,qi a o o正襟:整理衣襟。危坐:端坐。何为:为何。)这是承上启下之语,用主人之问而逼出客人之

16、答,自然而合乎情理。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客人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吗?”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其字。所引诗句见曹操短 歌行。)西望复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於 周郎者乎?(向西望是夏口,向东望是武昌,山川相互环绕,郁郁苍苍,这里 不是当年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复口: 故城在今湖北武昌的西面。武 昌:今湖北鄂城县。缪:li ao,古同“缭”,缭绕。缭绕、环绕。郁:茂 盛的样子。此:这地方。孟德之困于周郎:指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吴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击溃曹操号称八十万大军。周郎,周瑜二十四岁为中郎将,吴中皆呼为周

17、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岫胪千里, 旌旗蔽空,醐洒临江,横槊赋诗,周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当他夺取荆州,攻下江陵,顺着长江东下的时候,战船连接千里,旌旗遮蔽天空,在江面 上洒洒祭奠,横握着长矛朗诵诗篇,固然是一代的英雄啊,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方:当。破荆州: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击荆州,当时荆州刺史刘表已死,刘 表的儿子刘琮率众向曹操投降,曹军不战而占领荆州。荆州,辖南阳、江夏、长 沙等八郡,今湖南、湖北一带。下江陵:曹操在襄阳接受刘琮投降之后,又出 兵在当阳长坂打败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江陵,当时荆州 首府,今湖北省县名。“破荆州,下江陵”在文中实际指的是一回

18、事,属同义铺 排。岫胪:zhul u ,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首尾相接的战船。醐酒:斟 酒。醐,sh 1。横槊:横执长矛。槊,shuo ,长茅。赋诗:苏轼认为曹操 当时所吟的诗就是短歌行。)这几个句子触景伤怀,借曹操的事例生发对 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悲叹。眼之所见,是“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这很容易联想到曹操的诗句,所以说“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而且,身之所在,又正是曹操赋诗的长江赤壁,这自然会进一步联想到 赤壁之战,所以说“西望复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曹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在这里,借着景物、地区的关合,从客的口中,用曹操这个历 史人物来感

19、叹人生的虚无。景物还是曹诗中所描绘的情状,地区还是曹操曾经赋 诗后来又被周瑜战败的处所,但物是人非,物在人去。“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岫胪千里,旌旗蔽空,醐洒临江,横槊赋诗,周一世之雄也,而今 安在哉?” 当时不可一世的曹操现在哪儿去了呢?其言下之意是:连曹操这么 一个“千古风流人物”,尚且随着“大江东去”,他创建的功业也早已荡然无存, 那么,我们这些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又算得了什么, 何必为功不成名不就而忧愁 伤怀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何况我同你在江中和沙洲上捕鱼打柴,以渔虾为伴,与麋鹿为友,驾着一叶孤舟,在这里举杯互相劝酒。渔

20、樵:打鱼砍柴,这里用如动词。 渚:zhu ,江中小洲。侣:伴侣,这里用作动词。“友”用法与此同。麋: mi ,鹿的一种。一叶:形容船小。扁舟:小舟。扁, pi an 0匏樽:酒 的产。匏,pa o。)寄蜉蜿於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只是像蜉蜿一样短 暂地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寄:寓托。蜉蜿: f uy ou, 一种小飞虫,夏秋之交生在水边,生存期很短,古人说它朝生暮死。渺: 小。沧海:大海。一粟:一颗米粒。这里两个句子,上旬从时间比喻人生之 短暂,下旬从空间比喻人类在天地之间极为渺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哀叹我生命的短暂,而羡慕长江的流水无穷无尽。须臾:片刻,时间

21、 极短。臾,yu。“须臾”旬照应“蜉蜿”,“长江”旬照应“沧海”。) 挟 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希望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挟: xi e ,携带。长终:至于永远。)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我 知道这是不可能经常得到的,因而只能把箫声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骤得: 数得,屡次得到。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这是“客”语第二层,先用曹操地位显赫和自己地位低下对比,再用天地之大与个人之渺小对比, 用宇宙永恒与人生短暂对比,抒发人生的悲哀,表达虚无的人生态度。客认为他 和苏轼既不在中央朝廷,又不在地方官署,谈不到政治上有何作为,事业上有何 建树,只不过在江岸水洲,过着渔

22、父樵夫的生活,鱼虾是伴侣,麋鹿当友人,划 着小船,举杯相劝。这微不足道的生命,简直短促得像永恒天地里仅能活几个小 时的蜉蜿,渺小得像茫茫大海里一颗丝毫也不显眼的米粒。 这原本是宇宙间不可 抗拒的规律,但是人却偏偏“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希望“挟飞仙以 遨游,抱明月而长终”,想要与仙人相交,与明月同在,在茫茫宇宙中求得永恒。“知不可乎骤得”,明明知道那是不切实际的空想,却又执着不已,于是“托遗 响于悲风”,借箫声来传达自己悲伤而不能自拔的心境。 这真是人生的一种悲哀 啊!第3段虽为客语,实则反映了作者本人对人生短促、功业虚无的感叹。此段 由赋赤壁的自然景物,转而赋赤壁的历史古迹。主人以“

23、何为其然也”设问,客 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是连用了 几个问句。首先以曹操的短歌行问道:“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在叙述了曹操功业之后,复问道: “周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三次发问使文章不断地泛起波澜。“方其” 一句,很有气势,显示了苏轼深厚的笔力。先极尽想象,大肆渲染,从曹操兵力 的强大和地盘的扩张写出了声势和气派,然后以“醐洒临江,横槊赋诗”八字勾 画出曹操“周一世之雄也”的高大形象,由于有前面的背景作衬托,人物形象便 显得格外饱满,卓然突出,最后猛然一跌,“而今安在哉?”这一跌,最见功力。 句子的

24、前部分所谓顿挫以蓄势,句子的后尾所谓折落以寄慨。“一世之雄”四字看似容易,实为千锤百炼而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确是千古定评。客的回答,表现一种消极的社会人生观点和虚无主义思想。把人类社会同宇 宙自然对立起来,又把个体的人同社会整体加以分割,那当然看不到全部历史舞 台上威武雄壮的戏剧的持续演出,也看不到人类虽然依赖自然但更要改造自然的 能动性和创造力,这就是悲观厌世或消极出世思想的认识论根源。对于封建社会 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上遇到挫折的时候, 往往就陷入这样 的苦闷与迷惘。苏轼也是如此。客的回答,其实正是苏轼自己贬谪黄州后思想感 情的一个方面。而这样的思想感情,作为社会人生的

25、抽象认识,却被苏轼结合着 景物地区的特征,从历史到现实,从具体到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表现出来,使 读者一点也不感到有任何枯燥的说教意味。苏子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我说:“你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江水总是不停地流逝,但 它们并没有流走;月亮总是那样有圆有缺,但它终究也没有增减。逝者如斯: 语出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往。 斯,止匕,指水。盈:满。虚:缺。彼:那,这里指月亮。卒:到底、最 终。消长:消减和增长。)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也,而又何羡乎?(要是从它们

26、变的一面 来看,那么,天地问的一切事物,甚至不到一眨眼的工夫就发生了变化;要是从 它们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又何必羡慕它们呢!盖: 这里表示假设的语气。曾:语气副词。一瞬:一眨眼的工夫。无穷:没有 穷尽,永恒。)苏轼这段话回答了如何对待有限与无限、短暂与永恒的问题, 表达了一种豁朗旷达的胸怀。因为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以苏 轼拾取眼前景物,从地面上的江水和天空里的月亮说起:“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这一句仿佛京剧行腔中的“导板”,将引出一节精彩的唱段,而那种疑问式的语 调则又表明客人虽然借用水与月发表议论, 其实未能从江水、月亮得出关于短暂 与永恒这一哲学范畴

27、的正确认识。关于江水,苏轼认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意思是江水不舍昼夜地滔滔流去, 作为某一段江水,确乎从这里消失了,而作为 整个江水,则始终长流不绝,因此可以说“未尝往也”。关于月亮,苏轼认为“盈 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意思是月亮有时圆满,有时缺损,它确实在不停地 变化,但它圆了之后有缺,缺了之后又圆,这样周而复始,终究无所增减,因此 可以说“卒莫消长也”。这里列举江水、月亮这个别事物说明去留、增减的辩证 关系,下面再由个别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原理:“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就是说,变与不变,无 论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如果从变

28、的角度来看,岂但人生百年,顷刻即逝, 就是向来认定的天长地久,其实也是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曾保持常态。 而如果从 不变的角度来看,则宇宙万物固然无穷无尽,其实人生也一样绵延不息,生命完 成了一次生死也如同月亮完成一次圆缺。 月亮不停地圆缺,生命也就同样生生死 死,循环不止。既然生命和长江月亮一样是无穷无尽的, 那么长江和月亮又有什 么值得羡慕的呢?自然也不必“哀吾生之须臾” 了。在这里,苏轼比客高明之处 是,客只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苏不仅知其“变”, 而且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虽一毫而莫取。(再说,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

29、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 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去拿取。且夫:发语词,表示另起一层意思。苟:假设、 如果。虽:即使。)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 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 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了就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就成 其为颜色,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能够同你们共享。”是:这。造物者:天地自然。无尽藏:无 穷无尽的宝藏。藏,zdngo适:这里有舒舒服服地尽情享用的意思。)苏轼 这一段话说明了应如何对待功名利禄、 荣华富贵,表达他仕途失志之后,淡泊名 利,归隐山林的思想。因为客有“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于悲风”的感叹,所以苏轼写道:“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