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6课 芣苢+插秧歌(教师版)_第1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6课 芣苢+插秧歌(教师版)_第2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6课 芣苢+插秧歌(教师版)_第3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6课 芣苢+插秧歌(教师版)_第4页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上 第6课 芣苢+插秧歌(教师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课 芣苢插秧歌目标导航学习目标重点难点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和四言诗的特点,理解杨万里的主要文学成就;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理解两首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3.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4.理解诗歌传承下来的劳动之美。1.把握思想情感,赏析表达技巧。2.体会诗歌体现出来的劳动热情和欢欣,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知识精讲1作家作品。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分为 风 、雅 、 颂 三大类。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 赋 、 比 、 兴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

2、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杨万里,是 南宋 诗人、文学家。插秧歌该诗生动地描绘了江南农户全家总动员插秧的情景。全诗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 诚斋体 的风格。2文学常识。“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3生字注音。芣苢(f y) 掇(du) 捋(lu) 袺(ji) 襭(xi) 兜鍪(mu) 肩胛(ji) 莳未匝(sh z)4解释词语。(1)芣苢:野生植物名,一说即车前子,其叶和种子都可入药,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

3、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2)采采:茂盛的样子。(3)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4)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5)捋: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6)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7)襭: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8)兜鍪: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9)莳未匝:秧苗未栽插完毕。重点研读1古代人民劳动的热烈场面,体现了劳动的崇高和美丽,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中的场景。(1)芣苢: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这首诗读来好似“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原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怡而神之何以旷”。我们读芣苢,可以想象这样

4、一幅画面:每到春天,就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她们不停地采,手捋满了,用衣襟兜着,用裙角裹着,满满的收获,满心的欢心,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2)插秧歌:农忙时节,全家老少一齐出动。种田的农夫将秧苗抛在半空,农妇一把接住,小儿子把秧苗拔起,大儿子再把秧苗插入水中。可是,偏又遇到阴雨连绵,斗笠是头盔,蓑衣是战甲,但似乎没什么用,雨水从头上进入,直湿到肩胛。农妇喊农夫停下来吃早餐好休息一会儿,那农夫低头弯腰,努力插秧,半天不回答。秧苗根部尚不牢固,栽种也还没完成,怎么能“歇半霎”呢?一定要照看好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

5、来破坏秧苗。2以芣苢为例,说说诗经重章叠唱的形式有什么好处。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周南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

6、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适合许多人在一起唱,重章叠唱的形式很好地把这欢快表达出来。3芣苢和插秧歌描写古人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场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不管是采芣苢,还是插秧,都不是轻松愉快的玩耍,但是作者不去突出劳动的艰辛,也不浓墨重彩刻画人的疲倦乏累,两首诗都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正如余冠英诗经选:“这篇似是妇女采芣苢时所唱的歌。开始是泛言往取,最后是满载而归,欢乐之情可以

7、从这历程见出来。”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反映作者的民本思想,也体现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知识拓展田园诗鲁迅先生曾说:“我认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事实并非如此。清人叶燮早已指出,宋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以田园诗为例,这种诗歌类型就是在唐代以后继续发展,到宋代呈现出繁荣昌盛之势。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即有学者撰文指出:东晋陶渊明正式开创了田园诗,并将其推向第一个艺术高峰;唐代王、孟式的田园牧歌与元、白式的悯农哀歌,从多方面描绘出当时农业社会的面貌,构成田园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宋代则是田园诗发展的第三个高峰期。 宋代田园诗是中国田园诗的高峰,对后世的田园诗产生了巨大影响。宋代田

8、园诗的发展与繁荣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田园诗的创作群体庞大。据笔者粗略统计,两宋有近五百位诗人创作过田园诗,作者数量远多于晋唐时期。第二、田园诗的数量激增。宋代诗人的个体创作数量普遍多于晋唐诗人。从总量上看,宋代田园诗的总数突破四千首,远远大于晋唐时期田园诗的总和。第三、田园诗的表现领域有很大的拓展,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巨细不遗,手法细腻;农事题材和农民生活题材在宋诗中异军突起,使得宋代田园诗反映农村生活的广度和深度,都远远超过晋唐的作品。第四,宋代田园诗的体式大备,它们不仅采用了较为传统的五古体、七律体、七绝体,以往田园诗中从未用过的楚辞体、集句体、禽言体、药名体等也频繁出现。第五,宋代

9、涌现出以范成大、杨万里、陆游为代表的一流田园诗人,为田园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宋代田园诗的成就不可低估,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分层提分题组A 基础过关练1下列句子中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 薄言采之(轻微,少)B笠是兜鍪蓑是甲(古代打仗时战士所戴的头盔) 薄言有之(取得,获得)C唤渠朝餐歇半霎(他,代词) 薄言掇之(拾取,摘取)D秧根未牢莳未匝(布满、遍及)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答案】A【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轻微,少”错误,“薄言采之”中的“薄”在句中是助词,无实义。句意:我们赶紧来采呀。故选A。2下列

10、有关芣苢的叙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赋。B这首诗表现了妇女们在田野边采车前草边唱歌的欢快的劳动景象。C“薄言袺之”中的“言”是“说”的意思。D这首诗在重章叠句中展现出车前草采摘的全过程,诗中的几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不能调换位置。【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的能力。C项,“言是说的意思”错误,“薄”和“言”都是都是助词,无实意。故选C。3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采采芣苢(茂盛的样子)B薄言采之(赶快,迅速地)C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东西)D薄言襭之(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的是识记

11、文言词语的能力。B项,“薄言,赶快,迅速地”解释错误,“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故选B。4下列对芣苢插秧歌两首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芣苢的结构比较特别,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不断变化,其余的诗句重章复沓,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节奏。B芣苢是古代妇女在劳动中即兴口唱的民歌,明快而优美,是一首有着深厚生活气息的劳动之歌。C插秧歌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写与战争有关的“兜鍪”和“甲”,实属“游离诗外”。D插秧歌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

12、临其境之感。【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C项,“游离诗外”不正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故选C。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是( )薄言采之(助词,无实义) 薄言掇之(选取) 雨从头上湿到胛(肩胛)唤渠朝餐歇半霎(早饭) 照管鹅儿与雏鸭(提防) 秧根未牢莳未匝(捆扎)ABCD【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理解文言实词意思的技巧: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从词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从词类活用(古

13、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以及上下文确定义项。本句意为“摘下(车前草的叶子)”,掇,拾取,摘取。本句意为“呼唤他们来吃早饭并休息一会儿”,朝餐,名词作动词,吃早饭。本句意为“稻秧的根还没栽稳,稻田还没插满”,匝,布满、遍及。故选B。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诗经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到“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

14、“_”到“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2)杨万里插秧歌中“_,_”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答案】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易错字:(1)掇,捋,袺,襭;(2)兜,鍪,胛。题组B 能力提升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15、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集体劳动的赞歌,反映了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的过程,表达了劳动者喜悦的心情。B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C本诗综合运用诗经赋、比、兴手法,在极短的篇章里营造了极动人的境界和形象。D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8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 7C 【解析】本诗只运用了赋的手法,没有比兴手法。8妇女们在田野上边采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一群妇女在田野上

16、采摘野菜,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唱歌。她们的动作是如此熟练敏捷,她们的歌声那样悠扬欢快。她们就在唱着自己的劳动,有个唱,还有和声;她们的心里也在歌唱吧,歌唱劳动,歌唱自由。【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的把握,吟咏时要展开联想和想象,抓住诗中变化的动词,如:采、有、掇、捋等,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劳动场景,表现劳动的快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秧歌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兜鍪(mu):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莳(sh):移栽,指插秧。匝:遍;满。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17、一项是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暗示分工精细明确。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兜鍪”和“甲”借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于一场战斗。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抢插的紧张程度不言而喻。D尾联写田夫对送饭的人的回答:抢插还未结束,稻苗还未栽稳,体现了农夫的吃苦耐劳。10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9B10用语活泼有趣:全诗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口语化语言,给紧张的插秧场面以灵动的点染,极富生活的情趣,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设喻别出心裁: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用语新

18、鲜活泼,暗示了冒雨插秧恰如一场战斗。构思新颖精巧:模拟问答,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以及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分析】9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以兜鍪和甲借代”错误。本句手法应是比喻,不是借代。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故选B。10本题主要考查理解诗句内容及鉴赏

19、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将“活泼泼”的自然风景和生活场景捕捉到笔底来加以表现。诗的首联,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虽直白通俗却极为传神,描画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的场景。诗的颔联,第三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用语新鲜活泼,暗示出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第四句“雨从头上湿到胛” 写雨势之猛,明白如话,勾勒出农人冒大雨抢

20、农时插秧的场景。前四句诗人以朴素通俗的语言和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诗的颈联,是诗人巧妙插入的画外音:农妇招呼农夫用早餐小憩片刻,可是农夫依然低头弯腰劳作。“只不答”,不是说农夫一声不吭,而是写他争分夺秒手脚不停。一“唤”一“答”,生动活泼,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紧张辛苦的场景。诗的尾联,是农夫岔开农妇的答话,说秧苗刚种下,尚未挺拔,秧苗也没有种完,我怎么能歇得下?然后话题一转嘱咐妻子要管好小鹅小鸭,免得它们到田里糟蹋庄稼。诗人选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吃苦耐劳的农人形象,描画出农人田间劳作虽紧张辛苦却富有生活情趣的场景。后四句诗,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

21、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题组C 培优拔尖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撷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项是( )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首联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

22、村的忙碌情景。12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1C12芣苢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分析】1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C.“首联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是视觉、听觉描写,属于动景。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手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时所唱的歌

23、谣,诗中写出了整个劳动的过程和场面,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仅仅只变换了少数几个动词,其余一概不变,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描写妇女们一边高兴地歌唱赞叹,一边动手采摘芣苢的过程,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乡村四月运用白描手法,前两句写自然景象。“绿”,写树木葱郁,“白”,写水光映天。诗人从视觉角度着眼,描绘出明丽动人的山水色彩。第二句不仅以烟喻雨,写出了江南梅雨特有的景致,而且以催耕的鸟声,平添了无限的生机。后两句写农家的繁忙。“乡村四月闲人少”一句,绘尽农家四月人繁忙的景象;而第四句以“蚕桑”

24、照应首句的“绿遍山原”,以“插田”照应首句的“白满川”,一个“才”和一个“又”两个虚字极富表现力,不言“忙”而“忙”意自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插田歌(节选)刘禹锡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以花鸟发端,通过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美丽画面。B诗人举目眺望,能看到远处田埂在粼粼的波光中蜿蜒起伏,时隐时现。C诗中写到了农父农妇的衣着,白裙绿水映照绿苗白水,色调分外和谐。D诗的七、八两句通过听觉描写,表现农民们的劳动场面以及愉悦心情。14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13B1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整,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插田歌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