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_第1页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_第2页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_第3页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_第4页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如何提高农民收入问题的调查与分析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中国城乡收入差 距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呈现日益扩大的趋势。 中国经济良性发展, 必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消除城乡二元经 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努力实现社会公平,将 直接挑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能力,人民能否真正步入小康社会 进而步入富裕社会的核心问题, 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关键词: 收入来源 制约瓶颈 解决策略一、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农民纯收入来源主要划分为工资性收入、家 庭经营净收、转移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等四大类。改革开放二 十几年来, 城镇居民家庭入

2、均收入增加了 21 倍,农村居民家庭人均 收入增加了 19 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收入绝对值差距增加。 农 村居民家庭工资性收入在农民收入的来源结构中,比重稳步增加, 农业生产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比重下降,但绝对数增加。(一)、我国农民收入来源 目前国家统计局对农民纯收入来源主要划靠为工资性收入、 家 庭经营净收、转移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等四大类。1、工资性收入工资性收入,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靠出卖劳动而获得的收入,即劳务收入。2、家庭经营净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 是指农村住户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 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人中扣除费用、税盘折旧等后的净收入,按 行业可划分为、二、

3、三产业收入。第一产业收人是指农民在农、林、 牧、渔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收入;二、三产业是指农民在非 农产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收入,是农业转移劳动力所获收 入的直接体现。3、转移性净收入转移性净收人, 指农户转移性收入扣除转移性支出后的净余额, 农村内部和外部亲友间相互赠送收入之后的净收入,而转移性收入 则是指农村住户和住户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樽的货物、服 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救等。4、财产性净收入财产性净收入,也称资产性收入,指通过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要素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所产生的收入。 即家庭拥有的动产 (如 银行存款、 有价证券)和不动产(如房屋、车辆、收藏品等)所获 得

4、的收入。包括出让财产使用权所获得的利息、租金、专利收入; 财产营运所获得的红利收入、财产增值收益等。二、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瓶颈1、农民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一是农村因为贫穷,教育理念比较薄弱,基础知识比较落后, 农村的文化素质越来越落后。二是青壮劳力常年外出务工,在家的 绝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儿童,他们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 科学文化知识欠缺,接受科技能力不强,劳动技能低下,直接影响 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2、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经济发展。虽然近几年国家投资了很多资金进行农村建设,但是由于农村 地广辽阔,过去欠账太多,国家投资有限,绝大多数农村仍然基础 设施薄弱,灌溉系

5、统,防洪系统,水土防护系统薄弱等,农产品的 收成很大因素还取决于自然气候条件,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和防洪 能力等。3、农产品成本过高,农产品增收困难。 突出表现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不断上涨。 尽管对农民实行了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 资价格上扬给农民造成的损失, 但仍然影响了农民收益的持续增加 由于农业生产成本连年上升,导致了主要农产品价格已普遍超出国 际市场水平。其结果,农产品增产空间越来越小,农产品价格上涨 空间受到限制,使农民增收受到很大制约。4、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分散,生产效率低, 生产成本高。在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土地制度下,土地流转率

6、不高,农业 经营主体分散,超小规模的生产模式导致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 率低下,影响了农民的增收。三、提高农民收入的策略1、加强农村教育投入,让农民的总体素质提高。 知识贫困是导致收入贫困和人类贫困的重要原因,发展农村教育 ,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 ,是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根本途径。 稀 有、匮乏是农村教育资源的最大特点 ,但同时又存在农村教育资源的 多重浪费。因此 ,必须从国情出发 ,开发利用好农村现有教育资源 ,避 免农村教育资源的功能性、结构性、不经济性和人为性浪费,实现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提高农村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农民收入增 长缓慢的最直接原因是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低,做的都是廉

7、价劳动 力。工资不高,时间长,又苦又累的活都是农民们在干。解决这一 问题的根本就是加强农村教育投入,让农民的总体素质提高,让农 民有自己的一技之长,能够得到发挥,自主创业,开发新农村。1、加大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 不断夯实农业基础 ,保持农产 品价格的相对稳定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部分,尤其是在广大中西部地区, 农业收入仍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基础。农产品价格下降是近年来农民 来自农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要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首先 必须制定合理的价格政策。事实证明,按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在 绝大多数地区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 企业的改革力度,为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提供健

8、全的微观基础。近年 来,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有了一定的进展,如实施下岗分流、减员 增效,直接从事粮食收储业务的人员大幅度减少。但从总体上看, 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严重滞后,特别是国有粮食企业巨额亏损挂账给 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银行带来了沉重包袱。国家粮改政策能否真正 落实,还要看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能否取得实质性进展。改革国有粮 食企业首先要真正实现政企分开, 政企分开的核心是政企职能分开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职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政企不分 而又让国有粮食企业行使政府调控市场的职能,就会出现或者市场 无法稳定、或者财政难以负担的状况。在政企分开的基础上,政府 可通过适当的经济政策来稳定市场,关键是

9、完善政府对粮食市场的 宏观调控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控粮食市场的有效途径 是掌握一定数量的粮食储备。从近年的情况看,政府收购专储粮对 于稳定市场起了很大作用。在市场价格关系理顺、国家对粮食市场 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健全,并能有效地起作用以后,可逐步调减粮 食定购量,逐步过渡到只管按保护价收购专储粮。应把现有的国有 粮库办成真正的企业化经营的仓库,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法 人投资建立并经营粮库,将部分专储粮的储存委托给持有许可证的 粮食仓储企业去完成。粮食风险基金制度,是粮食专储制度必须的 财力保证,要保证粮食风险基金足额到位。3、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关

10、键是要作好以下几篇文章:第 一,跳出长期以来片面重视提高农产品产量的圈子,要把提高农产 品的品质放到第一位。第二,跳出小农业的圈子,做好发展大农业 这篇文章。第三,打破农产品自求平衡的圈子,要发挥各地农业的 比较优势,发展不同类型的专业化生产、区域性产业带,提高农业 商品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第四,要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 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相脱节的状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 极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采取 公司带农户 的模式,带动农户从事 专业化生产,实现生产、加工、销售的有机结合,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这是解决千家万户农民进入市场,推动农 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第五,要

11、改变过去催种催收的老办法,把 工作重点转到为调整农业结构提供指导和服务上来。大力推进农业 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 标准体系。此外,要处理好国家粮食安全和结构调整的关系。在结 构调整过程中,要保护和提高国内粮食生产能力,防止出现全局性 的粮食供求紧张局面。4、确保农产品需求稳定增长 努力扩大出口和农产品加工业 告 别短缺经济,我国农业增长面临的需求约束越来越大,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努力扩大农产品需求。扩大农产品出口是增加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加入对 中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将产生重大影响,从中国农产品的价格 走势来看,中国粮食、棉花的价格已失去了在国际市场上的

12、竞争优 势;中国蔬菜、水果、畜产品的质量很低,而农产品加工和运销更为落后, 入世 后这些农产品的出口能否大幅度增加是不确定的。 目前, 我国水果出口量仅占水果总产量的 1.2,蔬菜出口量占总产 量的比重也很低。我国花卉种植面积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总和的 20 30,但出口创汇总额却只有世界花卉贸易总额的0.5。现在政府对农业的支持能力还极其有限,入世 以后很难期待政府对农业的投入会有很大增长。因为按照贸易规则的要求,国内 实行的一些阻碍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政策措施必须废止,例如出口补 贴、价格支持、对国有企业营销贷款的支持(贴息) 、种子肥料等投 入品的补贴等等,都在禁止之列。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政府对

13、国内农 业的支持和保护的余地。 入世 后中国的小规模经营农户与发达国 家的大农场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展开直接竞争,后者不仅在技术、市 场营销管理和资金上优势明显,并且常常得到政府高额补贴。相比 之下,中国农业生产劳动成本虽然低廉,但生产率低下,尤其是在 农业科技开发和推广方面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些都制约 着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和农业竞争力的提高。为了适应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的要求,今后应大力发展优质果、菜、花卉等劳动密集型产品 的生产, 增加养殖及加工品的生产; 应该利用加入的过渡期, 制定投资、技术、价格、税收等各种优惠政策措施,支持和帮助农 民扩大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出口。大力发展农产品加

14、工业也是扩大农产品需求的重要途径。社会 对农产品的需求主要是由居民对农产品的直接消费需求和工业部门 对农产品原料的中间需求两方面构成的。有关研究表明,农产品加 工业的中间需求已超过直接消费需求而成为影响农产品总需求的主 要因素,农业的增长日益依赖于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随着社会需 求多样化, 农产品加工业将向农业提出生产加工型专用原料的要求。 目前,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落后,一些行业在低水平 上盲目外延扩张, 高档产品生产能力不足, 低档产品生产能力过剩, 产品滞销积压现象严重。 要加快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 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工艺,提高加工能力和产品档次,大力发 展农产

15、品精深加工业。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拉动 作用。金融机构要按照农产品加工业的要求合理调整贷款结构,适 当增加贷款总量。制定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农产品加工企业 的增值税税率,对加工企业进口农产品加工设备和引进先进技术, 在关税和增值税上给予优惠。 支持和鼓励国内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 对有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自营出口权。最后,要从大农业、 大食品战略高度出发,深化农产品加工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更 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5、改革城乡分割体制加快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严重滞后。有研究表明,我国城 市化水平比同等工业化国家滞后 24.2 个百分点。城镇化不仅是农

16、村 人口不断向城市积聚的过程,也是城镇结构不断完善的过程。要强 化大中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功能,以城市为中心,大力发展劳动密 集型产业,尤其是服务性产业,以这些产业的扩张来增加劳动力就 业数量。允许一部分农民进入大、中城市就业,并使一部分具备条 件的农民由常年性外出劳工,转变成稳定性移民,应当成为今后解 决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提高农民收入的一条重要途径。逐步形 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和转移的重要保 障。目前劳动力市场的发育程度还不高,特别是在劳动力供求信息 收集与发布、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劳动 就业法律法规体系和就业制度方面还不适应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17、 的要求。应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就业中介组织,逐步形成包括 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培训在内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要完善和规范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建立一整套促进农村剩余 劳动力跨地区流动的市场组织,健全保障就业者权益的法规和制度 体系。6、调整乡镇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发展小城镇 现在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 的变化,在新的环境下,乡镇企业不可能在所有的行业都与城市企 业展开竞争,从乡镇企业自身的发展,特别是从提高乡镇企业就业 容量的要求看, 今后乡镇企业在产业结构上必须实施以下两大调整: 一是把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下一步乡镇企业发展的重要内 容。中国农产品

18、加工业目前仍主要集中在城市,集中于东部沿海地 区(近) ,而内地的比重则很小,尤其是西部地区只占 。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再次创业的突破口。要加 快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二是把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作为乡镇企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另一重要内容。目前乡镇企业中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很小。加快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一 是重点建设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开拓农村资金和劳动力等要素 市场;二是把交通、通讯、保险、金融、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等行 业作为发展重点;三是要开发农村房地产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引导乡镇企业发展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是今后解决农村剩余 劳动力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城镇规模过小,城镇功能不 健全、不完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偏高、使用效率低下,小城镇第 三产业发展受阻、就业门路狭窄。小城镇建设投资巨大,资金不足 成为当前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小城镇发展也面临着体制性障碍,除 了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体制外,土地、行政管理、财税、投融资、 社会保障和区划体制等都限制着小城镇的发展。促进小城镇健康发 展,应在统一规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