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作者:谢敏_第1页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作者:谢敏_第2页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作者:谢敏_第3页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作者:谢敏_第4页
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作者:谢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编号:12003110145南阳师范学院2016届毕业生毕业论文(设计)题 目: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完成人:谢敏班 级:班一01学 制:4J专 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指导教师:何柳完成日期: 2016-4-22 TOC o 1-5 h z 摘要 (1)一、中国伦理思想整体概述 (1)二、仁学思想伦理内涵 三、“仁”在中国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仁”的地位 (3)(二)“仁”的现实意义 (5)“仁”和政治原则 (5)“仁”和生态环境 (6)“仁”和企业管理 (7)参考文献 (8)Abstract(8)论“仁”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作 者:谢敏 指导教师:何柳摘要

2、:中国哲学是世界上三大哲学传统之一(还包括西方哲学和印度哲学), 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中国伦理思想。在古代中国,伦理思想和自然哲学 以及认识理论联系密切,但也可以进行单独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在中国文化的形成 和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中国伦理思想,对于准确认识 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仁”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孔子以及儒家伦理思想的根本标志和主要内 容,是儒家道德理论体系的根本原则。关键词:仁;儒家伦理思想;地位;现实意义一、中国伦理思想整体概述伦理学是一种人生哲学,是指有关人类生活、人生理想、人生意义 的根本

3、准则的学说。伦理学可称为道德学,也就是研究道德规范、道德 原则的学说。中国古代的伦理学说,从周秦时期到明清时期,历经 2000多年, 它所涉及的问题很多,内容纷繁复杂,可大致分为 8个问题,即:一、 道德起源的问题,即人性问题;二、道德规范的问题和道德的最高原则; 三、道德和社会经济的关系问题,即礼义与衣食的关系问题;四、私利 和公利的关系,物质利益和道德理想的关系问题,即 “理欲”、“义利” 的问题;五、主观意志自由和客观必然性的问题,即“义命”、“力命”问题;六、动机与效果的问题,即“志功”问题;七、伦理学与本体论 的关系问题,即道德在天地之间的意义;八、道德修养以及最高境界的 问题,即修

4、养方法问题。此中,有关道德的最高准则和道德规范问题就是关于仁的问题。吕氏春秋不二篇说:“孔子贵仁,墨子贵兼”,仁和兼是孔、墨所提 出的最高道德准则。孟子又提出“仁义礼智”以及“孝悌忠信”等道德第1页(共9页) 准则和道德规范的序列。管子所提出的“礼义廉耻”作为主要的道德规 范。董仲舒把“仁义礼智信”定为五常、孟子的“四德”和董仲舒的“五 常”在中国悠久的封建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对儒家的仁义持批 判的态度,但是提不出来其他的道德规范。这些学说都可以说是有关道 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研讨,在中国伦理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地位1(P1O)O二、仁学思想的伦理内涵子曰:“仁者,人也。”(中庸)孟子也曾说

5、:“仁也者,人 也。”(孟子尽心下)在儒家看了,人的本质就是”仁“,人之 为人的根本就是“仁”。孔子提到“仁”的次数很多,一般说来,有三句话对于理解“仁” 的内涵十分重要。“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这是强调“爱”的意识, 强调同情心,是“仁”的最根本的思想内涵。说文提到:“仁,亲 也,从人二”。“仁”表示了两个人之间的亲近关系,这首先需要做的 就是承认别人的人格。可以说这是一种最为基本的道德观念。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从人的道德修养问题的角度来讲的。“克”就 是克制,“复”就是恢复,“克己复礼”即克制、规范自己的行为,以 达到“礼”的标准,也就是说“爱人”不能违反“礼”的要求。在孔子 所处

6、的那个宗教等级社会,从总体上观察,“礼”是区分了贵贱等级的, 他所强调的“克己复礼”有助于维护宗法等级统治。从这里可以认识到 “仁”的学说是有阶级性的。但是“克己复礼”作为道德修养的一般问题,也是具有某种普遍意义的。也就是说人们不能为所欲为,而要受到 被一定社会所认同的礼义道德规范的约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 也已!” (雍也)这提出了行仁道的方法。他认为推己及人即“能近去 譬”就是推行仁道及发扬仁道的方法。关于这种推己及人的方法,他还 提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国近代哲学家费尔巴哈对于孔子的 “爱人”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评价非常高,将其称

7、为“最好 的、最真实的,同时也是最明显且极具说服力的”道德原则。第2页(共9页)孔子还从许多个不同的角度解释了 “仁”的含义。在他眼中,“仁” 成为包括了孝、悌、忠、恕、智、勇、恭、宽、信、敏、惠等道德规范 的总的道德标准。因此,宋儒提过:“仁者全德之称。”蔡元培也曾经 讲:“仁统摄诸德。” 2(p11)三、“仁”在中国伦理思想中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一)“仁”的地位子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由此可见孔子之前就已经 有了关于“仁”的记载,然而在论语这部著作中,提到“仁”的地 方有105次,“仁”在孔子思想中非同一般的地位也由此可见了。“仁”包括“克己”和“爱人”这两方面,它们自己是一种

8、内在的 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也就是孔子伦理学说的根本含义。孔子“爱人”的 具体表现与可行的方法就是“忠、恕”。曾子说过,“夫子之道一一忠 恕而已矣。”这里面的“忠”也就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而所谓“恕”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忠”和“恕”两个方 面也就是指对己对人的态度。曾子所说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 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此种态度的体现。对 己,要求做到“克己”,对人,要求做到“爱人”,并且还要做到“恭、 宽、信、敏、惠”。孔子提出的“爱人”,虽然包含着爱一切人,但是还带着十分明显 的宗法性,其中常渗透着血缘关系的因素。他要求“爱人”应该首先

9、做 到“孝”以及“悌”,并且要以“亲亲”和“尊尊”作为原则。总之, 仁学既包含了对人对己的态度,也包含了对上以及对下的态度。对人必 须要讲“忠恕之道”,对己必须要讲“克己”和“内省”。对上必须要 讲“忠”、“孝”、“节”、“义”,对下也必须要实施“惠民”、“爱 民”、“养民”的政策。这既调节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关系,也调节了统 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还调节了家庭内部的关系、人与 人之间的一般交际关系。这就是“仁”学的本质,也是它能被历代统治 者所广泛接受并推行的重要原因。总而言之,孔子所提出的“仁学”是 这个世界上最早形成的最系统的人类普遍伦理。第3页(共9页)孔子“爱人”的本义即爱一

10、切人,具有非常大的超越性,这是超越 尊卑等级的。“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由此可见, “仁”的本义也就是要互相爱睦,这个可以从说文对“仁”的解释 中认识清楚。乡党载有:“厩子退朝,日:伤人乎?不问马。. 这是最有力的历史证据,惟其如此,孔子的“仁”学才得以被人们所重 视,才具有了非同一般的积极意义。除此之外,孔子还反对“人殉”, 包括“人俑”殉葬,“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他 在奴隶社会末期就提出了 “爱人”的口号,呼吁把一切人都要当人看待, 当然也包括奴隶,这就具有了解放奴隶的意义。这是中国古代也是东方 的独有的人道主义。对于奴隶制度的瓦解,生产力的提高和进步

11、,封建 性生产关系的形成都起了 一定的积极作用。孔子的“仁”并不是一般的伦理观念,而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人格 追求和精神境界。孔子日“殷有三”。殷末的三个具有仁德的人:“微 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在孔子看来,“殷三仁”便是人 的最高典型。孔子又评价“伯夷”、“叔齐”是“古之贤人”,他们是 “求仁而得仁”者。伯夷和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因为兄弟二 人讲究礼谊,互让王位,最后跑到国外去了。孔子把这种人也看做最高 典型。这是孔子培养人才的一种标准,当然这也是有一定历史局限性的。“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孔子的爱憎含有一定的政治内容,可以 对此做出不同解释,既可以说“仁”代表着国家和民族

12、的正义,也可以 说“仁”代表着人类的正义和真理。但前面提到过他的“仁者爱人”是 爱一切人,“泛爱众”,这些都是以一种普遍性形式的思想面貌出现的。 因此“仁”的本义的确是爱一切人,确实有着人道主义和普遍伦理的意 义。但是真正实行起来就不能不带上政治内容了。这是一个矛盾,是社 会矛盾在意识层面的体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思想的自身矛盾。孔子所提倡的“爱人”还要求以德治国。他认为,“为政以德,譬 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叶公问政。子日:近者说,远者 来,”。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子日:“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非常重视统治者自 身的修

13、养问题,他认为要“修己以安百姓”。孔子的“仁”学与“为政”第4页(共9页)之道,发展到战国中期之时,在孟子的思想中,发展成了心性之学,完 善了 “仁政”理论,并由此为出发点构想了儒家理想主义的治国政策,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所发扬,它的历史影响贯穿中国封建社会 (二)“仁”的现实意义2000余年。3(p119)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各方面的挑战,儒家伦理思 想中的“仁”的观点对于我们应对这些问题具有的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仁”和政治原则孔子所主张的政治伦理原则是“为政以德”。他曾提过:“为政以 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 ?为政)意思就是,(周君)从道德出发来治理政

14、事,就能像北极星一样,稳居一定的方位, 而群星都会围绕着它,拥戴着它。而为政以德的基本要求就是为政者自 身要做到公正和公平。“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这句话 其实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政者自身要正,对自身要严格要求, 清正廉洁;第二次含义是指为政者执法要严格,对上对下刚正不阿,只 要领导者正直,下面的风气自然就正了。孔子还强调过“其身正,不令 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这是告诫领导者必 须要慎重行动,从政者应当身为表率,方能令行禁止,否则,虽有法令, 不能推行。衡量“仁政”和“恶政”的一个重要准则就是“正”与“不 正”,这是有道理的。因为统治者的德行对于社会成员有

15、着非常强烈的 导向和表率作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的风气。这就是孔子曾说的:“君子 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儒家思想中“为政以德”的仁政思想是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即使 它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忽视法治的缺点, 但还是有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地方 的。在我国当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少数干部以权谋私、贪污 受贿、生活奢靡、腐化堕落的腐败行为不仅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还可 能会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我们的党风以及政德受到了严峻的考验。因此,我们在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前提之下还需要 不断加强党风和政德建设,并且要把“为政以德”与“为政以法”有效 地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

16、、执政为民的社会形象, 这对于增强人民对党和政府的向心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5页(共9页)“仁”和生态环境孟子明确地表述过仁爱的思想,他认为:首先,对于“亲”、“民”、 “物”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对象,我们应该要采取程度不同的态度一一 “亲”、“仁”、“爱”。即对于亲人要做到“亲”,而对于民众就要 做到“仁”,对于万物需要做到“爱”。在这三种相应的态度中,其实 贯穿了一个的共同的东西,即人类的爱心,这是一种古老朴素的人道主 义原则。其次,仁者“爱人”,但又不止于“爱人”,还要更进一步, 将爱心推广到无尽的宇宙万物上去。仁爱是我们人类特有的道德观念和 道德情感,但如果将仁爱思想超越人类社会领域且将它

17、贯注于宇宙万 物,仁爱思想便有了生态学方面的意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的观念,是以亲亲之情,即人类最基 本的道德情感,为出发点和基本点的,然后逐步地向外推展,使其超出 亲情的范围来做到“泛爱众”,将仁爱之心推广到整个人类社会;接着 把这种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思想推广到人和自然的关系之上,把仁爱的情感和精神贯注于无尽的自然万物上,用爱心把人和万物连为一体。这 是一种极其博大的爱心,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生态伦理思想。儒家的生态伦理的思想,把人类与自然万物放在了同等的位置,而 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它主张把人类社会的道德情感扩散到宇宙万物,以 让这个世界充满“情”、“爱”、“美”。如果在工业社会以来,

18、在我 们人类大肆开发自然资源的过程中,可以多拥有一些如此的情怀,我们 今天就不至于付出如此沉重的代价。当代社会,人类正全力修补人与自 然日益恶化的关系,这是为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从人类 社会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而展开的行动。在我们依靠科学的力量 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必须学习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伦理思想, 改变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并且要对自然万物多一些责任心与爱心,这 才是我们应该采取的合理态度,这样才有利于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 自然环境。因此,人类对待自然万物的最合理态度应该是要让儒家式的道德意 识和生命情怀与科学的态度结合,这是儒学的仁爱思想在现代科学的背 景下给我们的

19、启示。“仁”和企业管理第6页(共9页)企业的一切管理活动要以人为中心,也就是以人为本。儒家思想提 倡“仁”道,其中原始的人本主义思想,已然具备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 而达人”等。企业管理也应当从“人”着手,强调人的人格和价值,也 就是“民为贵”;要准确地把握人性的本质,做到“己欲立而立人”, 推己及人。企业要大力开发企业的人力潜能,重视人、关心人、尊重人、 理解人、依靠人、培育人、凝聚人。只有做到这样,企业才能兴旺,才 能“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培养企业员工职业道德的源头和基础是“爱人”。儒家“仁本”思 想的本质也是“爱人”,并由此转

20、化和引申为“忠、恕、信、孝、恭、 宽、敏、惠、勇、智”等品行,这类品行在企业中的表现就是指企业员 工应当遵循的职业道德。例如“忠”在企业的表现就是指员工应该对企 业忠诚;“敏”表现为勤奋努力地工作;“勇”表现为勇于承担责任, 工作负责。但是,管理者要培养企业员工具备此类职业道德,不是靠公 布几条准则就能奏效的,必须要找到一种办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儒 家“仁本”思想正好提供了一种思路。从儒家伦理思想的角度看来,所 谓“忠、恕、信、孝、恭”等等,这类品行都是从“爱人”这种基础情 感转化和引申得来的。因此,企业应当把着力点放在诱导、启发企业员 工热爱企业和热爱工作上,由此来树立员工职业道德。做到利

21、与义的统一应当是企业经营所要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儒家“仁本”思想规定了 “利”的诉求必须要符合“仁义”原则,奉行“仁义”之后才能产生“利”。企业内部、企业与外部之间的利益调节,是 企业经营管理中一个重要问题。企业需要讲“利”,作为个人也讲“利”, 但是不要“见利忘义”,而要做到“义利”的统一,讲究正当性和合宜 性。反之,如果“义”与“利”分离,企业经营只追求“物质的刺激”, 唯利是图,这样不仅会破坏企业内部的平衡,还会破坏整个社会的平衡。 所以,在追求“利”的同时也需要用“仁义”来规制“利”,这样,职 工的积极性才会调动起来,聪明才智才会充分发挥出来,企业才会呈现 出朝气蓬勃的局面。站在儒家“

22、仁本”思想立场看,企业只有奉行了 “仁 义”的原则,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责任,对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才能 得到利润。利润实际上是社会给企业的回报,企业要想得到更高的利润,第7页(共9页) 只有加大对社会的贡献。“仁”的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以及人民性,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继承和发扬这份珍贵的精神财 富。综上所述,孔子以及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仁”。在儒家的 道德规范体系中,“仁”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儒家伦理思想 中的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是“仁”,它是人们调整各种利益关系以及处 理各种道德关系的根本准则。“仁”贯穿于儒家伦理思想的全部内容之中, 集中地体

23、现着孔子及 其儒家伦理思想的本质和特点,其他的道德规范都是这个基本原则的补 充、展开和具体表现。参考文献1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2温克勤.中国伦理思想简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2013.3赵吉慧.21世纪儒学研究的新拓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The statu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Ren in the Confucian ethical thoughtAuthor: Xie MinTutor: He LiuAbstract: Chinese philosophy is the worlds three major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including Western and Indian Philosophy),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Chinese philosophy is ethical thoughts of China. In ancient China, eth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