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单元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一课神奇的显微镜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微小生物。了解显微镜发明与发展的历程。知道显微镜的各部分名称及用途。2.科学探究针对“自然水域中的水里有没有微小生物”进行猜测,能采集水样并先后通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对比,感受显微镜观察微小生物的便利。从采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样中发现微小生物的事实,能推测出自然界一般水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3.科学态度、STSE对于探索微小生物有兴趣,乐意了解显微镜发明发展的历程,认识到显微镜的发展促进了新的科学发现,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进步的联系。懂得显微镜是探索微观世界的重要发明,积极了解显微镜的构造及用途。二
2、、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池塘水、载玻片、滴管、放大镜、显微镜,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大树下面小草立,大象脚边小蚂蚁,生命纷繁又复杂,基本结构无大异?显微镜下瞧仔细,深入观察来学习。(2)引入新课并提问:从这节课开始,我们一起来探究生物体的基本结构。首先,从自然水域中的水开始,如果从江河湖海池塘等这些自然水域中取一滴水,猜一猜,这一滴水里有什么?(3)学生进行预测。(如果预测中有微小生物,后续教学则是寻找证据。反之,则按教材呈现的方式进行发现式教学)(二)新课学习1.观察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1)明确任务:分组观察
3、自然水域中的一滴水。(2)介绍材料:课前采集的自然水域中的水样、滴管、载玻片、放大镜、显微镜(考虑到学生还没学习使用显微镜,教师事先调好显微镜,供学生使用,或由教师演示)。再次强调安全采集水样的重要性。(3)交待实验步骤:a.用滴管在水样中取一滴水,然后将这滴水放置于载玻片上。b.分别用肉眼和放大镜观察这滴水,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c.用教师课前初步调好的显微镜观察这滴水。将观察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上。(也可以采取教师演示、投影的方式进行)(4)交流:从使用肉眼到放大镜,再到显微镜,我们的观察结果有变化吗?有什么不一样吗?说一说我们的想法和感受。(5)小结:自然水域中水样里有微小生物。从采
4、自任一自然水域的水样中发现微小生物的事实,可以推测自然界一般水体中都含有微小生物。放大镜将观察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到了一些细节。显微镜能让我们看到在肉眼和放大镜下看不到的事物。2.了解显微镜的发明与发展(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3-P4的显微镜的发展史。将所得的信息填写在活动手册上。(2)交流:说一说,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3)复述显微镜的发展与发明历程:学生采取接龙的方式呈现。(4)小结: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一个新窗口。正是人类对微小世界不断追寻的好奇心,推动了显微镜的发展进步,更推动了人类对微观世界的科学认识!3.了解显微镜的构造(1)实物展示:“工欲善其事,必
5、先利其器。”显微镜能帮助我们观察到用肉眼无法看到的事物。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显微镜的主要构造。(2)教师逐一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位及名称。重点介绍:显微镜主要由两组透镜组成,其中装在镜筒上端,接近眼睛的透镜组叫目镜;装在镜筒下端,接近被观察物体的透镜组叫物镜。(3)学生介绍:扮演小老师,介绍显微镜的各个部分名称及作用。评选出最优的小老师。(4)练习:活动手册P2,在图中标注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三)整理,下课。第一单元探秘生物体的基本结构第二课洋葱表皮的秘密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常见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方法。知道洋葱表皮是由一个一个紧密挨着的“小格子”组成的。初步了解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步
6、骤。2.科学探究在教师指导下,能正确操作显微镜,并在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的活动中练习操作技能,同时观察到洋葱表皮的细胞结构。在教师指导下,学习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方法,能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并用显微镜观察。3.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与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探究活动,规范操作,严谨认真。懂得正确使用显微镜和正确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对于科学观察都很重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洋葱、镊子、载玻片、盖玻片、清水、刀片、碘酒、吸水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洋葱、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说一说显微镜的组成部分及
7、名称。(2)引入:教师展示洋葱,并讲述:你知道这是什么吗?你想知道关于洋葱的秘密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洋葱表皮的秘密吧!首先,我们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二)新课学习1.学习使用显微镜(1)教师演示并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步骤:a.取镜和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平放在桌上。安装好目镜和物镜。b.对光:一只眼注视目镜内,调节反光镜,使目镜视场内亮度适宜。c.调节:把所需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物台上,转动准焦螺旋,将镜筒尽量调低,注意不要让物镜压到标本上。一只眼注视目镜内,同时逆时针方向转动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为止。有时还需要移动观察的标本,才能达到最佳观察效果
8、。(2)学生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师巡视指导。(3)交流:说一说,在使用显微镜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2.观察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1)明确任务:正确操作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2)实验材料: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显微镜、放大镜、记录笔。(3)实验方法:a.显微镜取镜和安放、对光。b.将洋葱表皮永久玻片标本放置到载物台上,调节显微镜,直到看清物像为止。c.观察洋葱表皮。观察时,双眼要同时睁开,一边观察,一边记录。(4)交流:根据观察和记录的结果,说一说,洋葱表皮有什么细微的结构?(5)小结:洋葱表皮有一个挨着一个的小格子,每个格子里还有一个小圆点。(6)继续探
9、究: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的结果,用放大镜看得到吗?试一试。(7)小结:用放大镜看不到洋葱表皮的这些微小特征,用显微镜才可以看到。3.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1)思考:永久玻片标本和临时玻片标本有区别吗?区别是什么?(2)讲述:玻片标本的种类,从保存时间长短分,有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临时玻片标本和永久玻片标本制作过程基本一致,只是永久玻片制作完成后还需要进行封片。而临时的玻片标本,一般都不封片,不能长期保存。(3)教师演示自制洋葱表皮临时玻片标本的步骤:a.擦:擦拭载玻片、盖玻片。b.滴: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c.划:在洋葱内表皮上用刀片划出一个约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使用刀
10、片时注意安全!d.取:用镊子小心撕取洋葱内表皮。e.展:将洋葱内表皮置于载玻片的清水中,使之平铺开。f.盖:从一侧开始慢慢盖上盖玻片,不能有气泡产生。g.染: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染液,如碘酒,给洋葱表皮着色。h.吸: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取多余的染液,使洋葱表皮细胞均匀染色。(4)学生尝试制作标本,教师巡视指导。(5)标本成果展示。(6)实验:将自制临时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7)交流:说一说,你观察到了什么?(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一课发霉和发酵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空气中的食物及物品容易发霉。知道人们很早以前就发现了食物可发霉、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现象。2.科
11、学探究回顾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能针对物品发霉的条件作出假设,据此设计对比实验并以馒头为例进行研究,证实发霉需要温暖潮湿的条件。阅读有关“野果可发酵变酒”的科学史资料,联系发霉现象,能对发酵的原因作出初步的猜想。3.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食物发霉的条件,尊重证据,合作交流。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面包片或馒头片、密封小塑料袋、水、滴管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果实粮食酿美酒,橘子发霉长绿毛。伤口感染有危险,打针消炎来治疗。谁的本领这么高?显微镜下找一找!(2)思考:想一想,诗里面这个“本领高”的东西是什么
12、?(3)学生自由猜测:微生物。(4)引入: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将深入探究“微生物”那些“厉害的本领”。一起来看看吧!(二)新课学习1.观察生活中的发霉现象(1)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四幅图。(2)交流:这些物品发霉了,发霉之处,有哪些变化?(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4)小结:发霉之处,颜色、形状、气味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5)聚焦问题:霉经常出现在什么地方?什么季节容易看到发霉现象?据此,我们可以推测什么条件容易产生发霉现象?(6)作出假设。2.探究馒头发霉的条件(1)明确任务:探究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2)任务分解并讨论:怎样研究“发霉与温暖有关”?怎样研究“发霉与潮湿有关”?
13、“(3)汇报并小结:温暖”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来控制,例如常温和低温;潮湿”可以通过改变水分来控制,例如食物中含有水分、食物中不含水分。因此,我们需要设计两组对比实验。(4)分组讨论,设计实验计划。a.对比研究的是什么?实验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应该是怎样的?b.需要准备哪些实验材料?c.按照什么步骤开展实验?怎样做记录?(5)汇报实验计划,并进行班级交流。(6)示例讲解1:“温暖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温暖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冰箱,滴管,水。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切片;都滴12滴水;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摆放地点一组放冰箱中;另一组放冰箱外。实验步骤
14、: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若干小片。b.每小片馒头都滴12滴水。c.将小片馒头分成两组。d.一组放入冰箱保鲜层,另一组放在温暖的地方。e.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7)示例讲解2:“潮湿的条件下馒头是否更容易发霉“的研究计划假设:馒头容易在潮湿环境下发霉。材料:两组馒头片,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密封塑料袋。相同条件:同一块馒头的切片;同样密封好;温度环境一样,都是常温;同时摆放每天同时比较。不同条件:一组是正常情况下含有水分的馒头,另一组是完全烤干不含水分的馒头。实验步骤:a.将同一块馒头切成相同大小的两片,将其中一片完全烤干。
15、b.分别将这两块馒头片装入塑料袋并密封。c.同时放在室内的桌子上。d.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8)各组完善实验方案,并填写在活动手册中。(9)实验结果预测:预测一周后馒头的发霉情况,将预测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10)动手实验:课后,按照实验方案实施。连续一周观察比较实验样品,记录看到的现象。(11)汇报实验结果:一周后,各小组根据实验结果,汇报自己的发现。3.猿猴“造”酒(1)自主阅读教材P16的材料。(2)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二课观察微生物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食物等物品的发霉
16、,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知道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知道蘑菇、木耳是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2.科学探究能利用显微镜分别观察霉、酵母菌的玻片标本,发现看似不同的霉具有相同的结构,明确霉是一种微生物、酵母菌也是一种微生物。阅读资料,了解更多的微生物,了解精确度更高的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比细菌更小的病毒。3.科学态度、STSE乐于观察了解更多的微生物,认真观察与比较,积极分享与交流。懂得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一直在不断努力,意识到科技进步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显微镜,青霉菌、根霉菌、酵母菌永久玻片
17、标本,配置酵母与温糖水混合液的材料(干酵母、温水、培养皿、白糖、搅拌棒),酵母菌临时装片材料(滴管、载玻片和盖玻片、吸水纸、镊子)显微投影设备(选用)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探究了馒头发霉的条件,说一说你们的实验结果,得到了什么结论?(2)学生汇报。(3)小结:实验发现,馒头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下容易发霉。(4)引入:显微镜问世以来,人们对发霉等现象的原因有了更多的认识。现在让我们用显微镜来观察霉,看看能发现什么?(二)新课学习1.观察霉的玻片标本(1)观察:用显微镜观察霉的玻片标本(橘皮上的霉、馒头上的霉)(2)交
18、流:说一说,你有什么发现?(3)再次观察:看似不同的霉,在显微镜下有什么相同的结构?将霉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课件展示:教材P17下方霉菌的结构图。(5)小结:食物上的霉,是一种微小的生物,叫霉菌。利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可以看清它们的结构。食物等物品的发霉,就是霉菌在其上生长发育的结果。2.观察酵母(1)明确观察任务:a.用肉眼、放大镜观察少量酵母与温糖水的混合液,有什么发现?b.取一滴混合液,制成临时玻片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有什么发现?c.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永久玻片标本,有什么发现?将酵母菌的样子记录在活动手册上。(2)学生实验观察,然后进行汇报交流。(3)小结:将酵母与温糖水混合
19、,静置一段时间,会出现少量气泡,这是酵母菌在大量繁殖,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将混合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看到有的酵母菌细胞上长出几个大小不同的突起,这是酵母在进行出芽生殖。还记得猿猴造酒吗?那就是看不见的酵母菌对水果的发酵作用。3.“与人共舞”的微生物(1)讲述:在我们身体的里里外外,生活着不计其数的微小生物,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才得以看清了它们的真面目。(2)课件展示教材P18下方的两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这两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4)自主阅读材料:1683年,荷兰人列文虎克用自制光学显微镜(可放大300倍)观察人的牙垢,发现人的口腔中竟然生活着许多“小动物
20、”,他惊叹道:“在牙垢中生活的动物,比整个荷兰王国的居民还要多!”这是人类第一次观察到细菌时发出的惊叹。(5)交流:看了这则材料,你有什么感受?(6)思考:当人类发明了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的光学显微镜后,人们发现了细菌。如果发明了上万倍的显微镜,猜一猜,我们会发现什么?(7)学生自由猜测。(8)小结:当可放大上万倍的电子显微镜问世后,人们发现了比细菌还要小很多的生物病毒。(9)课件展示教材P19下方的四幅图。(10)交流:说一说,从这四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11)总结:随着显微镜的问世,人们探索微小生物的步伐从未停歇,先是发现了酵母菌、霉菌等,随后是细菌,然后是更微小的病毒。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
21、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4.认识微生物中的“巨人”,(1)讲述:在“微生物王国”中也有特殊的“公民”如蘑菇和木耳,它们是“微生物王国中的巨人”,用肉眼就可以清晰看到。(2)课件展示教材P20上方的三幅图。(3)交流:根据这三幅图,谈谈你的看法。(4)教师提醒:在野外不要随意采摘、食用蘑菇,有些蘑菇含有剧毒!(5)讲解种蘑菇的方法:作为课后任务布置。a.打开菌包的袋口,留出一个小口。b.315天,菌包上面会长出菇蕾。勤喷少量水,保持表面潮湿。c.欣赏我们的劳动成果!(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微生物第三课微生物和我们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微生物与我们密
22、切相关。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益,可以帮助人们消化食物、治疗疾病;有的微生物对人类有害,感冒、痢疾是由肉眼难以观察到的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因此,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知道人们通过控制霉菌的生长条件来防霉。2.科学探究针对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能根据已有知识进行推测,制定调查计划,根据调查报告进一步理解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根据玉米防霉的方法,能够归纳并列举防霉技术的应用。通过阅读材料,了解青霉素的发现历程,能够初步理解药物的治疗原理。通过阅读材料,知道少年儿童应该如何保证用药安全。3.科学态度、STSE积极了解并辩证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懂得有利的方面要加以应用,不利的方面要注意避免,养成科学健康的
23、生活习惯。初步认识到人们研究微生物取得发展和成果后,可以对微生物加以防控与利用。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微生物?(2)学生汇报: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像酵母菌、霉菌、细菌和病毒等体形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3)交流:2020年年初,受新型冠状病毒的侵袭,我们国家经历了一场疫情防御战,说一说,你对这次疫情的感受?在疫情期间,有哪些事让你印象深刻?(4)学生自由发言。(5)思考:从这次疫情我们可以看出,病毒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的。想一想,微生物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1.调查微生
24、物对人类的影响(1)分组,确定调查题目,制定调查计划。(2)教师示例讲解“第五组微生物和我们的关系调查计划”。(3)各小组调整修改调查计划。(4)调查并记录:根据调查计划各自分工协作,并将调查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5)交流:各小组根据调查报告,交流对微生物的认识。(6)汇报:教师可适当引导归纳。并展示教材P22上方的微生物利弊归纳图。微生物对人类有益,例如:在食品制造方面,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面包、酿酒、制作腐乳、生产酱油和醋等;制作药品,青霉素和头疱治疗疾病;大肠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促进人体消化;微生物还可以促使动植物腐烂,使其变成腐殖质。微生物对人类有害,例如:微生物引起食物腐烂,霉菌
25、可使粮食、水果发霉。酵母菌可使饭菜变馊;细菌可引发疾病,像新冠肺炎、感冒、肠炎等,引起健康问题;微生物还可以引起霉变,使衣物和家具发霉。(7)小结:微生物对人类有利有弊。随着关于“微观生命世界”的科学和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的生产生活也有了极大的改变。2.了解玉米的防霉技术(1)讨论: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防止玉米发霉?(2)学生自由发言。(3)交流:a.这四幅图,分别用的是什么防霉方法?b.这些防霉方法的原理是什么?(4)小结:晾晒、真空包装、做成罐头、冷冻,分别应用了减少含水量、隔绝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杀菌后密封、降低温度等破坏霉菌的生长条件。不断发展的防霉技术,让食物更好地保存下来。(5
26、)思考:想一想,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使用了防霉方法?食物的保存对我们有什么影响?3.青霉素的发现(1)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23青霉素的发现。(2)交流:阅读材料后,你知道了什么?(3)讲述:少年儿童用药安全a.如有过敏史,要提前告诉医生;b.遵医嘱,用法用量要精确;c.服药如不适,要立刻告知大人;d.注意保质期,不吃过期药;e.过期药品应通过正确的垃圾分类方法处理。(三)整理,下课。第二单元微生物第四课传染病的防控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分来自于微生物。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隔离传染源;切断传
27、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知道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2.科学探究通过阅读“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知道传染病的威力,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通过折纸活动,将此过程类比传染病的传播,从而推测出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在了解传染病的传播路线基础上,能够分析出新冠肺炎的传染路线。以及通过我国成功防控新冠肺炎的案例,知道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3.科学态度、STSE初步意识到传染病的危害后,知道讲究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从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自身预防疾病的意识,能够做到在传染病发生的时候,知道如何防控。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纸、教学课件。学生准备:纸、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
28、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微生物与我们的关系,请说一说微生物对人类的利与弊。(2)学生自由发言。(3)思考:同学们知道传染病吗?它和微生物有什么关系呢?(4)讲述: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类疾病。病原体大部分来自于微生物。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传染病的防控。(二)新课学习1.1918年世纪大流感(1)自主阅读教材P24“1918年世纪大流感”材料(2)讨论并汇报:从材料中,你知道了什么?(3)思考:想一想,传染病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2.疯狂增长的传染病(1)动手操作:拿出一张纸,将纸对折1次、2次、3次试试看,你最多能对折几
29、次?(2)交流:a.这样对折,纸的层数变化有什么规律?b.假如还能一直这样折下去,算一算对折30次,纸会变成多少层?c.从折纸活动中,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发言。(4)讲述:如果把这个过程比作传染病在人际间的传播,假设每传染一次用时1天,如果这个过程不受控制,从最初只有1个人感染,到让全球76亿人全部被传染,仅需33天的时间!实际传播会更复杂多变。也许1人会传染很多人,成为病毒“超级传播者”(5)探究:根据我们描述的传染病的传播方式,试着画一画传染线路图,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6)成果展示。3.阻止传染病的传播(1)讲述:在2020年开始肆虐的新冠肺炎传染病的防控过程中,相对于全球的疫
30、情扩散凶猛程度而言,我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防控效果,赢得了国际上广泛的赞誉。(2)分组交流:结合你了解的事例和自己画的传染路线图,说一说我国是如何成功防控此次新冠肺炎传染病的。(3)汇报:(汇报时,教师可适当引导学生归纳)将病人隔离起来,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场合佩戴口罩,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提倡科学饮食、加强锻炼,是为了增强个人体质,降低感染的几率。(4)小结:防控传染病有三条基本原则:a.隔离传染源;b.切断传播途径;c.保护易感人群。(5)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P26的五幅图片。(6)分组讨论并汇报:上面图中的做法,是针对新冠肺炎是针对新冠肺炎传染过程中的哪条防控基本原则?作用是
31、什么?(7)小结:感觉不适,及时就医,请假休息是为了隔离传染源;公共环境按时消杀、勤洗手、不聚集,保持1米距离、使用公筷公勺都是为了切断传播途径。(8)讲述:防控传染病除了上述的三条基本原则,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措施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措施,能够快速、显著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力。我们应该按照国家的免疫规划,及时配合打预防针(疫苗)。(9)思考: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传播机制,像细菌性痢疾是通过人体消化道传染的。如何防控这样的传染病?(10)自主阅读学生活动手册P8的案例。说一说,从材料中,你学到了什么?(11)多媒体课件展示学生活动手册P8的五幅图片。想一想,请用防控传染病的三条基本原则来分析
32、如何预防肠道传染病,说说下面的做法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12)小结:喝生水、生吃不净瓜果是不正确的,生水和不净的瓜果容易携带病毒,预防肠道传染病应该防止病毒从饮食进入人体;生食熟食分开是正确的做法,也是防止病毒通过食物进入人体;饭前便后洗手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通过接触进入人体;保持环境卫生是正确的做法,防止病毒从呼吸道进入人体。(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一课光源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能自行发光且正在发光的物体是光源。知道光源可以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知道人们发明制造了多种多样的光源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科学探究观察发光、反光、能发光但未处于发光状态3种物体,在比较中建
33、立光源的概念,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和物体反射的光,并能依据光源的概念动手制造人造光源。搜集、阅读资料了解光源适应人们需求发展的科技史,调查身边的光源是否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并进行分析。3.科学态度、STSE对光源有探究兴趣,正确表达自己的观念,尊重事实。了解光源的发展与应用是与人类需求相关的。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火柴,纸张、手电筒、电池,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穿云透雾显原形,雨过天晴挂彩虹。(2)提问:读这首诗之后,你获得了什么信息?(3)学生自由发言。(4)讲述:从本节课开
34、始,我们将进入光的学习。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想一想,光从哪里来?(二)新课学习1.识别光源(1)课件展示教材P28上方五幅图。(2)交流:这些物体中,哪些在发光?(3)小结:像太阳、燃烧的蜡烛、点亮的小灯泡这样,自身发光的物体,叫光源。(4)思考:想一想,我们可以制造光源吗?(5)学生动手制造光源。(6)小结:光源有天然和人造之分。像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2.了解人们对光源的利用(1)讲述:以前,人们只能利用天然光源。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明制造出多种多样的光源,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2)课件展示教材P29下方四幅图。(3)交流:说一说,从古代
35、到现代,人们是如何利用光源的呢?(4)学生汇报。(5)小结:古代的人们用火把照明,慢慢地人们开始使用煤油灯。随后,爱迪生发明了用电的碳丝白炽灯,从此白炽灯作为常用的光源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使用LED灯,更节能。(6)自主阅读材料:教材P30电光源的发展与应用。(7)交流:阅读材料后,你学到了什么?(8)布置任务:调查身边的光源是否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9)分组交流,编写调查计划。(10)案例示范讲解:第2小组光源调查计划调查目的:了解身边的光源是否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调查场所:学校。调查内容:光源的数量、人们的感受。调查方法:1.选择教室、图书馆等场所进行调查。
36、2.调查光源的种类及数量并记录。3.调查使用者对光源情况的满意度并记录。(11)各组完善调查计划。(12)完成实践调查任务。(13)数据统计、分析与汇报a.统计数据并进行分析,将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b.统计、分析调查的结果,写出你的发现。(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二课光的传播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小孔成像现象也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2.科学探究观察生活中光的直线传播现象,提出光的传播路线问题并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验证,综合不同实验中的相同现象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性质。能根据制作说明制作小孔成像盒,并能解释看到的现象。3.科学态度、STSE能从不同
37、视角提出研究光传播路线的思路,愿意沟通交流形成集体观点。乐于参加制作活动,对古人很早就认识到小孔成像的现象产生敬意。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中央打孔的屏、手电筒;蚊香、一面透明相邻侧面有孔的长方体盒子;纸盒、简单电路、可以弯折的吸管;制作小孔成像盒的材料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复习:什么是光源?如何区分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2)学生自由发言:自身能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像太阳、发光的萤火虫等是天然光源;像燃烧的纸张、发光的手电筒等是人造光源。(3)课件展示教材P31上方的两幅图。(4)思考:这两幅图中,光源分别是什么?(5)学生回
38、答:太阳和舞台灯。(6)提问:观察图中的光,你认为光是沿什么路线传播的?(二)新课学习1.寻找光的传播路线(1)明确任务:探究光是沿什么路线前进的。(2)学生预测,作出猜想。(3)交流: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4)讨论、构想实验计划,并将计划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学生汇报实验计划。(6)教师示例讲解:教材P32的三种实验方案。a.第1小组和第3小组的实验方案(用简图呈现)。b.第4小组实验方案(图文结合)。在纸箱的侧面开一个小孔,将可弯折的吸管插入小孔,并用橡皮泥封住;在纸箱内,用电池、开关、导线点亮一只小灯泡;拉直、弯折吸管,看是否有亮光透出来。(7)完善实验计划:根据上述三个示例,
39、优化自己的实验计划。(8)动手实验:根据实验计划,开展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9)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0)小结:通过实验证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1)继续交流:在上述几个不同的实验中,我们发现了什么共同点?回想影子的形成条件,我们能用光的传播路线解释影子的形成吗?(12)小结:上述实验的共同点:当光被遮挡时,我们就看不到光源发出的光;当光没有被遮挡时,我们就可以看到光源发出的光。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物体挡住了,形成了物体的影子。它们都验证了光的直线传播。(13)自主阅读:教材P33小孔成像的材料。(14)交流:阅读这则材料后,你学到了什么?2.制作
40、小孔成像盒(1)实验步骤:教师边讲解,边制作。找一个带盖小纸盒。在纸盒盖的中心开一个直径约1毫米的圆孔。将纸盒的底去掉,蒙上一张半透明纸作屏幕。如图(课件展示教材P33的过程图)将纸盒盖与纸盒套装好。将小孔对准外面的景物,然后调节屏与小孔的距离,在屏上能看到景物的缩小、倒立的像。(2)学生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成果:将自制的小孔成像盒在班上展示,解释看到的现象,画出光的传播路线。(4)小结:小孔成像是光的直线传播的例证。蜡烛火焰发出的光,向四面八方沿直线传播,光通过小孔到达屏上,在屏上出现一个光点。火焰发出的光线对应于屏上很多光点,就这样组成了蜡烛火焰的像。(三)整理,下课。第三单
41、元光第三课光的反射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知道光返回空气中后,依然沿直线传播。知道光的反射现象及应用极为广泛。2.科学探究能想办法完成“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怎样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的游戏任务,从中获得有关光反射的科学知识。能解释、列举光反射的事例,能应用光反射制作潜望镜。3.科学态度、STSE乐于参加反光游戏及制作潜望镜等科学活动,主动合作,积极交流,能完成预定任务。了解随着科技进步反光产品应用也得到了发展。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词典、笔、手电筒;两面镜子、牙膏盒等潜望镜制作材料;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
42、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玩游戏:一个同学站在讲台的左侧,桌面上放一支笔,用手电筒直接照射笔。在笔和手电筒之间放一本词典,再用手电筒照射。(2)提问:这两次实验,你发现了什么?(3)学生汇报:第一次笔可以被照亮,第二次笔不能被照亮,因为被词典挡住了。(4)思考: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5)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6)思考: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怎样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想一想,如果有镜子的话,当光遇到镜子会怎么样?(二)新课学习1.反光游戏(1)明确任务:在光源不直接照射的情况下,照亮词典另一侧的笔。(2)实验器材:两面镜子、手电筒、词典、笔。(3)
43、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4)动手实验:根据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将实验现象(光的行进路线)记录在活动手册上。(5)实验结果汇报。(6)课件展示教材P34下方两幅图。(7)交流:根据图片说一说反射光的路线。(8)小结:光在两种物质分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物质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9)讲述:光的反射现象非常多,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10)交流:课件展示教材P35的六幅图,说一说,这些图中是如何体现光的反射的?(11)小结:汽车反光镜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当光照到汽车反光镜上时,司机可以看到后面的车况。医生头上戴的额镜,可以把对面的灯光反射到病人的耳内,提高耳内的亮度,医生通过额镜中
44、心的小孔进行观察。(额镜实际上是一个凹面镜,可以把反射光会聚在一起,使被照射的部位更亮。)高速公路有完善的反光标志系统,包括热熔反光标线、贴膜式反光轮廓标、发光地钉等,在车灯照耀下,能够反射行车道指示标线、路边轮廓、车道分割线和中央分隔带轮廓。湖面相当于一个平面镜,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同理,照哈哈镜,也是光照在凸面镜或凹面镜上的反射现象。自行车反光尾灯是被动式发光,后面来车的灯光照到自行车尾灯上,利用光的反射原理,被反射回去让后面来车看到,提醒注意。(12)提问:你还能举一些光的反射的例子吗?2.自制潜望镜(1)讲述:潜望镜是指从海中伸出海面或从低洼坑道伸出地面,用以窥探
45、海面或地面上活动的装置。(2)观察并交流:观察潜望镜的构造,说一说它是怎样从低处看到高处物体的。(3)小结:潜望镜中的两面镜子,镜面相对、平行摆放、同水平方向都成45度角。物体反射的光先照射到潜望镜中的第一块平面镜上,经过反射后,光到达第二块平面镜,再经过反射,最后到达人眼。因此,潜望镜也是利用了光的反射。(4)动手制作:我们也来做一个潜望镜。(5)课件展示教材P36下方的制作方法图,教师巡视指导。(6)成果展示:用自制的潜望镜观察高处物体,并向他人解释其中的科学道理。(7)自主阅读教材P36指南针信箱资料。(8)交流:读完之后,说一说你的感受。(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四课光的色散与混合
46、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太阳光是白光,它穿过三棱镜后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形成彩色光带。知道红绿蓝是三原色光,三原色光相加可以得到白光。2.科学探究针对“太阳光怎么会变成各种颜色的光”这一问题,通过阅读牛顿的研究笔记摘录得到启示,并能仿照完成光的色散实验和混合实验。3.科学态度、STSE根据科技史,具有基于阅读所获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也乐意倾听不同意见。懂得人类对未知的好奇和求真是科学不断进步的最重要、最根本的推动力。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三棱镜、自制“暗室”、水盆、水、镜子、喷雾器;三支分别发射三原色光(红、绿、蓝)的手电筒;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
47、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简介:在四年级的时候,我们知道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还知道力的单位(牛顿)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牛顿真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还对光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很多前人没有解决的问题。(2)引入:太阳光有时候会变成各种颜色的光。这是怎么回事?这节课,让我们学习光的色散与混合,跟随牛顿一起研究光的相关内容。(二)新课学习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1)讲述:1666年,英国科学家牛顿用三棱镜深入研究了这个问题。(2)自主阅读P37牛顿的实验。(3)思考:想一想,牛顿使用的实验方法和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请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学生讨论汇报。(5)交流: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
48、光带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牛顿的实验结论是什么?(6)小结:a.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这一现象说明:太阳光穿过三棱镜被分解成了不同颜色的光。b.牛顿进一步研究,反复实验,终于得出结论:太阳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分解后的这些光是单色光,三棱镜不能再分解它们。这一著名的实验和研究,就是光的色散实验。(7)讲述:我们也像牛顿一样来做光的色散实验。(8)明确任务:验证光的色散现象。(9)设计实验:可以用哪些方法做光的色散实验?如果没有棱镜,该怎么做这个实验?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0)示例讲解:提供三种实验方案,供参考。方法一:模仿牛顿的实验方法,将太阳光
49、照射到三棱镜上。方法二:如果没有棱镜,可以用镜子和水制作一个水三棱镜来观察光的色散现象。方法三:彩虹也是太阳光色散的结果。我们也可以通过制造人造彩虹来观察光的色散现象。制造人造彩虹时,我们背对着太阳用喷雾器向空中喷水雾。(11)学生完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2)交流:通过牛顿和自己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13)小结:太阳光是白光,白光能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说明光能发生色散。(14)过渡提问:被分解的单色光如果混合在一起会怎样?2.了解光的混合现象(1)讲述:为了反证光的色散实验,牛顿曾设计实验把几种不同的单色光合在一起形成白光。(2)自主阅读P39牛顿的实验。(
50、3)思考: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想一想,牛顿使用的实验方法和看到的现象是什么?请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学生讨论汇报。(5)交流:牛顿的实验结论是什么?(6)小结:牛顿及其学生还发现:红、绿、蓝三种色光无法被分解,称为三原色光。其他四种色光均可由这三种色光以不同比例相合而成。用三原色光相加可以得到白光。(7)讲述: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来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8)明确任务:应用光的混合现象,合成白光或其他色光。(9)设计实验:应该怎样设计实验?实验材料是什么?根据讨论结果,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0)学生汇报,完善实验方案。(11)动手实验,将实验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12)交流:
51、通过牛顿和自己的实验,你得出什么结论?(13)小结:红、绿、蓝三种色光以不同的比例可以合成不同色光,说明色光可以混合。(14)布置任务:课后查阅资料,了解电视机、计算机屏幕色彩的显示原理。(三)整理,下课。第三单元光第五课光线与视觉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视觉的形成与光有关,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知道视觉的清晰度、舒适度等与光的强弱有关。知道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2.科学探究围绕“光线与视觉”这一主题,能分别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并探究视觉与光线强弱的关系、物体颜色与反射光的关系。3.科学态度、STSE积极参加光线与视觉
52、的相关探究活动,注意强光的防护,保护眼睛。主动合作,接受分工,开动脑筋,多角度观察与分析,尊重证据,乐于分享。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暗盒的材料(纸盒、螺丝刀、纸板)、胶带、书写纸、笔;分别能发出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的4支手电筒,白纸、红纸、绿纸、蓝纸、黑纸;防护目镜、防护眼罩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提问:我们的视觉是怎样形成的?(2)简介眼睛的构造,学生交流。(3)小结并引出新的问题: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通过晶状体后形成了物体的影像,经过大脑加工后产生了视觉。想一想,视觉与光线的强弱有什么关系?(二)新课学习1.暗盒辨字(
53、1)明确任务: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光线强弱与视觉的关系。(2)制作暗盒:课件展示教材P40上方的自制暗盒(暗盒里面有文字或者图画),学生参考制作,教师提醒制作时注意安全。教师巡视并指导。(3)合作实验并记录:组内分工合作,一人左手拿着手电筒照暗盒的通光孔,右手用遮光板控制进入暗盒中光的强弱。另一人通过观察孔看里面的字。将实验情况记录在活动手册上。(4)交流:通过实验,你有什么发现?说一说,这个暗盒实验说明了什么?(5)小结:光线过强时,我们看不清里面的文字,感觉刺眼;光线充足且适量时,我们能看清里面的文字,眼睛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光线很弱时,我们看不清里面的文字,眼睛有不舒服的感觉;完全没有光时,我
54、们完全看不见里面的文字。这个实验说明:来自光源的光或者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人的视觉与光的强弱有关系。(6)过渡提问: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线有什么关系?2.暗盒辨色(1)明确任务:用自制的暗盒研究反射光与物体颜色的关系。(2)分组制订实验计划。(3)示例讲解第3小组关于颜色与反射光线的研究计划a.我们的问题:物体的颜色与它反射的光线有什么关系?b.我们的猜想:物体只反射和它颜色一样的光,其他的光都被物体吸收了。c.实验需要的材料:分别能发出白光、红光、绿光、蓝光的4支手电筒,暗盒,白纸、红纸、绿纸、蓝纸、黑纸。d.我们的实验方案:1.暗盒中放入白纸
55、,分别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观察实验现象。2.暗盒中放入黑纸,再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试3.暗盒中放入红纸,用红光手电筒照射,再改用其他色光的手电筒试4.分别换绿纸、蓝纸放入暗盒,用不同色光的手电筒照射,观察实验现象。(4)完善实验方案。(5)动手实验并记录:按照各组的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将实验现象(进入暗盒的光、纸张本来的颜色、所看到纸片的颜色、进入眼里的反射光)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结果,你发现了什么?(7)小结:我们看到非光源物体的颜色是由物体反射的色光决定的。黑色的物体会吸收所有色光,几乎没有反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它看上去呈黑色;白色物体会反射所有色光,所以它看上去
56、呈白色;其他颜色的物体只反射与其颜色相同的光,所以我们看到了绿色的树叶、五颜六色的花。(8)试一试,用红光照射蓝纸,我们看到的纸张是什么颜色?(9)小结:如果用红光照蓝色物体,蓝色物体只能反射蓝光,红光被吸收,没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所以我们感觉它呈黑色。3.激光与气球(1)提出新的问题并作出猜想:用不同颜色的激光笔照射不同颜色的气球,气球会爆吗?(2)教师演示实验:实验过程中,激光不能照射眼睛,戴好护目镜。(3)试着解释看到的现象。(4)小结:激光具有较强且集中的能量。用激光笔照射与其同色的气球时,激光被反射,不容易爆炸,反之容易爆炸。白色几乎全被反射,不容易爆炸;黑色几乎全被吸收,容易爆炸。
57、(三)整理,下课。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昼夜的交替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科学史中以托勒密、哥白尼为代表的关于昼夜交替现象的主要解释。知道地球自西向东围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地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2.科学探究针对科学史中昼夜交替现象的两种解释,能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并能用实验进行模拟。能用模型解释昼夜是怎样交替的。3.科学态度、STSE对昼夜交替现象与地球运动之间的相互联系有探究兴趣,积极实验,尊重证据。了解人类对地球运动不断探索的历程,心怀敬意。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地球仪、手电筒、橡皮泥、牙签、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三、
58、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昼夜交替定作息,春去秋来雁迁徙,天天年年总如此,地球运动有规律。(2)提问:昼,是指白昼,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白天;夜,是指夜晚。昼夜交替,意思是白天和黑夜交替出现,不断循环。太阳东升西落,地球上昼夜交替。这些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二)新课学习1.作出假设(1)介绍科学史上的两种解释讲述: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90168)提出了“地心说”。地心说认为地球处于宇宙中心位置,并静止不动,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都围绕地球转动。地心说认为昼夜交替是由于太阳绕着地球转动而形成的。后来,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14731543)指出地球不是
59、宇宙的中心,它有自转运动。于是对昼夜的形成就有了新的说法: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2)交流:关于昼夜的形成,你们赞成哪一种说法?说一说自己的道理。(3)过渡提问:我们能用模拟实验来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论点吗?2.模拟昼夜的形成(1)明确任务:设计实验模拟昼夜的形成,探究昼夜形成的原因。(2)介绍材料: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手电筒模拟太阳。(3)分组讨论:要能看到太阳的东升西落,我们怎样进行模拟实验呢?(4)方法交流:根据各组的观点,实验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手电筒不动,地球仪转动,模拟地球自转。另一种是地球仪不动,手电筒转动,模拟太阳转动。(5)动手实验:各组根据自己的方法开展实验,并将实验现
60、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与其他小组的同学交流,看一看大家是不是有了共同的认识。(7)小结:两种完全不同的实验,都能模拟出太阳的东升西落和昼夜交替。(8)继续探究:两种完全不同的实验,都能得到同样的效果。谁对?让我们看看更多的研究证据吧!(9)自主阅读:教材P45“傅科摆”。(10)交流:读这则材料,你得出了什么结论?(傅科用实验的方法证实了地球的自转)(11)实验总结:综合上面的模拟实验和“傅科摆”的实验,可以证明: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形成的。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处于黑夜。(12)过渡提问:想一想,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呢?2.昼夜是怎样交替的(1)研究一: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医疗系统技术服务合同
- 木工承包协议合同
- 个人担保贷款合同样本
- 智能机器人开发生产合同
- 潍坊护理职业学院《教师职业道德与职业规范(含教育政策与法规)》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微生物资源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公园与地质公园概论》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9猎人海力布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 郑州电子商务职业学院《体育游戏组织与编创》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皖南医学院《软件项目》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房建监理实施细则
-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提名书
- 一年级下期开学第一课
- 舞台灯光设计与光影艺术考核试卷
- 第10辑:句子表达效果(原句vs改句)解题指导-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修辞手法与句子表达效果专练
- 2024年辅警招考时事政治考题及答案(100题)
- 2024年中考数学《二次函数的实际应用》真题含解析版
- GB 30254-2024高压三相笼型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 课件
- 空气动力学数值方法:有限元法(FEM):边界条件处理与应用
-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各种各样的运动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